几种常见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24
1.吹氦脱气法:
利用氦气在液体中溶解度比空气低的特性,在0.1MPa 压力下,以约60mL/min 流速通入流动相储液容器中10~15min,可以很有效地从
采用一个高效分布式喷射流装置,一体积的氦气可从流动相中将等体积的几乎全部气体排除。
这意味着1L氦气通过1L流动相就可完成排气这个工作。
这种脱气方法虽然好,但我们国内氦气价格较高,很少有实验室采用此方法。
2.加热回流法:
此法的脱气效果较好。
在操作时要注意冷凝塔的冷却效率,否则溶剂会丢失,混合流动相的比例会有变化。
3.抽真空脱气法:
此法可使用真空泵,降压至0.05~0.07MPa 即可除去溶解的气体。
但是由于高效液相色谱仪真空脱气会使混合溶剂组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实验的重现性,因此多用于单溶剂体系的简单分析。
4.超声波脱气法:
将欲脱气的流动相置于超声波清洗器中,用超声波震荡10~20min。
5.在线脱气法:
现在商品的HPLC 仪器,均可配在线脱气机。
在线脱气使用简单,低故障,有效。
建议购买仪器时一定要购买,有的公司是作为选购件,所以与仪器公司谈配置时应与公司确认。
戊二醛浓度监测方法戊二醛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存在于室内空气中,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准确监测戊二醛的浓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以下的回答中,我们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戊二醛浓度监测方法。
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HPLC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测量戊二醛的浓度。
该方法的原理是将样品中的戊二醛分离并定量。
首先,将含有戊二醛的样品通过色谱柱进行分离。
然后,使用紫外检测器测量戊二醛在某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从而计算出戊二醛的浓度。
2.气相色谱法(GC):GC是一种可以高效分离和定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在戊二醛浓度监测中,首先需要将空气中的戊二醛吸附到固相吸附剂中。
然后,通过加热来释放吸附的戊二醛,将其引导到色谱柱中分离。
最后,使用检测器测量戊二醛的峰面积或峰高,并与标准曲线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戊二醛的浓度。
3.紫外光谱法:戊二醛在紫外光谱中有一定的吸收峰。
通过使用特定波长下的紫外灯辐射样品,并使用光谱仪测量样品吸光度,可以间接测量戊二醛的浓度。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准确性相对较低。
4.光学传感技术:光学传感技术是一种基于化学反应和光学信号转换的戊二醛浓度监测方法。
例如,可使用分子蓝、二甲基胺、硫代巴比妥醇等物质作为戊二醛的选择性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与戊二醛发生特异性的反应,产生光学信号。
通过测量信号的强度或变化,可以确定戊二醛的浓度。
5.袋式监测法:袋式监测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戊二醛浓度监测方法。
该方法使用带有活性剂的吸附袋,将袋置于监测环境中。
戊二醛会与活性剂反应并被吸附到袋子中。
然后,可以将袋子送回实验室,并使用适当的分析方法提取戊二醛,并计算出浓度。
综上所述,戊二醛浓度监测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进行。
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需要考虑其准确性、灵敏度、操作简便性以及实际应用场景等因素。
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和组合使用,以获得更准确的戊二醛浓度数据。
第17章HPLC法17.1 内容提要17.1.1 基本概念高效液相色谱法──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引入了气相色谱(GC)的理论,在技术上采用了高压泵、高效固定相和高灵敏度检测器,使之发展成为高分离速率、高分离效率、高检测灵敏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易称为现代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仪──采用了高压输液泵、高效固定相和高灵敏度检测器等装置的液相色谱仪称为高效液相色谱仪。
梯度洗脱──用两种(或多种)不同极性的溶剂,在分离过程中按一定程序连续的改变流动相的浓度、配比和极性,使样品中各组分能在最佳的分配比下出峰的操作技术。
也称为梯度淋洗。
低压梯度──又称外梯度,特点是先混合后加压。
它是采用在常压下预先按一定的程序将溶剂混合后再用泵输入色谱柱系统,易称为泵前混合。
高压梯度──又称内梯度,特点是先加压后混合。
它有两台高压输液泵、梯度程序器(或计算机及接口板控制)、混合器等部件组成。
两台泵分别将两种极性不同的溶剂输入混合器,经充分混合后进入色谱柱系统,是一种泵后高压混合形式。
柱外效应──由色谱柱以外的因素引起的色谱峰形扩展的效应。
柱外因素常指从进样口到检测器之间,除色谱柱以外的所有死时间,如进样器、连接管、检测器等的死体积,都会导致色谱峰形加宽、柱效下降。
液固吸附色谱法──以固体吸附剂为固定相,吸附剂表面的活性中心具有吸附能力,样品分子被流动相带入柱内,它将与流动相溶剂分子在吸附剂表面发生竞争吸附性。
K值大的强极性组分易被吸附,K值小的弱极性组分难被吸附,样品组分因此被分离。
液液分配色谱法──根据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或部分互溶)的液体中溶解度的不同,有不同的分配,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分配系数较大的组分保留值也较大。
正相分配色谱法──流动相极性低而固定相极性高的称为正相分配色谱法。
反相分配色谱法──流动相极性高而固定相极性低的称为反相分配色谱法。
化学键合相──利用化学反应将有机分子键合到载体表面上,形成均一、牢固的单分子薄层而形成的各种性能的固定相。
淀粉液相色谱方法有哪些
淀粉液相色谱方法有以下几种:
1、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淀粉及其衍生物分析的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碱液作为提取溶剂,通过超声提取和过滤后,利用C18反相色谱柱进行分离,并使用PDA检测器进行检测,以测定淀粉中的丁二酸含量。
此外,还有基于HPLC的方法用于测定淀粉中顺丁烯二酸及顺丁烯二酸酐的含量。
2、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测定淀粉的分子量分布,通过分析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在凝胶介质中的迁移速率来实现。
虽然文献中没有直接提到GPC用于淀粉的分析,但考虑到其在聚合物分析中的应用,可以推断GPC 也是分析淀粉的一种方法。
3、酶-比色法:这是一种适用于食品中淀粉测定的方法,基于淀粉葡萄糖苷酶催化下淀粉的水解反应,通过比色法来定量分析淀粉的含量。
乳品中抗生素的检测方法引言:抗生素是一种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药物,但在食品中的残留量超标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乳制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之一,因此对乳品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乳品中抗生素检测方法。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常见的用于检测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的方法。
该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多种抗生素进行分离和定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样品:将待测乳制品样品样品加入适量的提取剂中,经过摇晃和离心等操作,获得样品提取液。
2.样品的制备:将样品提取液进行蒸发浓缩,得到浓缩样品。
3.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将浓缩样品溶解于适量的溶剂中,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器进行分离,获得不同抗生素的峰。
4.定量分析:通过标准曲线法,根据峰的面积或高度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样品中抗生素的浓度。
优点: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够同时检测多种抗生素,具有较高的定量精度和分辨率。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利用抗生素与酶标记物结合来检测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制备测定板:首先将具有抗生素特异性的抗体固定在微孔板上。
2.加样:将待测样品加入微孔板中,经过一定的反应时间,让样品中的抗生素与抗体结合。
3.洗涤:用洗涤缓冲液清洗微孔板,去除未结合的物质。
4.酶标记:加入酶标记抗体,使其与结合到微孔板上的抗生素形成复合物。
5.底物溶液:加入底物溶液,通过底物的催化反应,将其转变为有颜色的产物。
6.测定:通过酶标仪器测定样品中产生的颜色和强度,得出抗生素的浓度或者阳性相关性结果。
优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具有操作简便、快捷、敏感性高等优点,能够检测到低浓度的抗生素残留。
三、质谱法(MS)质谱法是一种通过对乳品样品中的物质进行化学分析的方法,它能够精确地分析样品中的抗生素成分。
该方法结合了质谱仪和色谱仪的特点,具体步骤如下:1.样品制备:将待测乳制品样品加入适量的提取剂中,经过摇晃和离心等操作,获得样品提取液。
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杂质检测的几种方法及其适用条件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杂质检测的几种方法及其适用条件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化学分析技术,其在分析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
其中之一的重要用途就是用于杂质检测。
本文将介绍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杂质检测的几种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1.逆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逆相HPLC主要用于检测极性杂质。
它使用疏水性的反相柱填充物,这种填充物可以和极性溶剂相互作用。
当混合物通过反相柱时,在柱中的组分会滞留一段时间,此时杂质就可以被分离出来。
因此,逆相HPLC对于分析高度溶解性的非极性杂质和极性杂质均有很好的效果。
适用条件:- 样品中至少有一个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
- 反相柱填充物和分离相应极性。
- 样品中杂质相对于目标物的极性越差,逆相越有效。
2.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主要用于检测负离子杂质。
在这种类型的HPLC中,柱填充物上带有离子基团,当溶液中的离子物通过柱时,它们将与固定于柱上的离子基团相互作用。
由于离子交换标准不同,因此可以根据所使用的柱来选择离子。
离子交换色谱法主要用于检测具有电荷的杂质,如药物或食品添加剂中的离子。
适用条件:- 样品中必须有离子性组分。
- 选择正确的柱来吸附目标离子。
3.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主要用于检测手性杂质。
由于某些化合物有不对称的结构,它们的镜像分子可能会展现不同的行为。
通过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区分两个镜像分子的不同响应,同时分离出目标分子并鉴定其中的杂质。
适用条件:- 样品中存在手性化合物。
- 使用手性柱、手性分离剂,并控制流速和温度。
4.滴定高效液相色谱法滴定高效液相色谱法主要用于检测酸碱度。
这种方法将杂质和目标物的pH值测量在混合物中的变化,通过测量酸碱度差异和滴定确定溶液的pH值差异。
当混合物的pH值不同时,将杂质许多样品成功地分离出来。
适用条件:- 样品中必须含有酸碱性固体或液体阴离子离子或阳离子。
- 液相分离柱具有与横向遇到的离子相关的电性。
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杂质检测的几种方法及其适用条件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生物制品等领域的分析技术,其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点,使其成为杂质检测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HPLC用于杂质检测的几种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一、正相色谱法正相色谱法是指使用亲水性固定相,亲油性流动相的色谱技术。
对于药品的杂质检测,正相色谱法一般用于检测药物的不纯物、副产物及其降解产物等,如溶质的极性较大,适合使用正相色谱法。
1.逆流萃取法逆流萃取法是利用化学诱导物质通过反应生成或转化为更为极性或亲水性的产物,并用亲水性溶剂逆流提取,将产物与样品基质分离的方法。
逆流萃取法主要适用于水溶性杂质的检测,其操作简便,能进行选择性萃取,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2. 核糖核酸碱解法核糖核酸碱解法是利用碱性溶液,使DNA或RNA被碱解后,经过脱色和加热处理,产生大量的碎片,然后通过正相色谱分离,进一步鉴定和定量其中的各种碎片的分子量,得到杂质含量的结果。
该方法适用于生物制品的杂质检测,如疫苗、血清等生物制品中杂质检测。
二、反相色谱法反相色谱法是指固定相为亲油性材料,流动相为亲水性的溶剂。
反相色谱法适用于一些不太易发生氢键或金属络合的化合物,也可以用于检测药品中的有机杂质、无机杂质等。
1.基线漂移法基线漂移法是指在反相色谱法中,属性相同杂质会相同时,只能通过基线漂移来判断其是否存在,并推断其相对含量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检测大分子药品或高分子物质中的杂质,如蛋白质、多肽、核苷酸等。
2. 静电耦合检测器法静电耦合检测器法是利用静电作用力,将电极上的杂质快速扫过,通过检测器采集下来,进行检测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分子量大于1000Da的高分子物质的检测。
该方法具有快速、高灵敏度、稳定性好的优点,因此在高分子物质中的杂质检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是指利用正负离子之间的吸引和排斥作用,将目标化合物分离出来的一种技术。
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杂质检测中的常用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是一种现代化的色谱技术,具有高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重复性、高选择性等优点,因此在杂质检测中应用广泛。
本文将介绍HPLC在杂质检测中的常用方法。
一、反相色谱法反相色谱法是HPLC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它是基于样品物质与色谱柱填充物(一般为C18,C8等碳链烷基化硅胶)的亲疏水性质的差异进行分离的。
通常,在某些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等)和水或缓冲液中进行梯度洗脱或等温洗脱,可实现多种杂质的高效分离。
反相色谱法在药品制剂、保健品等领域的杂质检测中有广泛应用。
二、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是基于物质的电极性质进行分离的方法。
它包括强阴/阳离子交换和弱阴/阳离子交换。
在该方法中,柱填充物是一种离子交换树脂,它具有阴离子交换力和阳离子交换力,样品物质与离子交换树脂中交替出现的阳离子或阴离子结合并脱附,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离子交换色谱法广泛应用于药品制剂、食品化学等领域的杂质检测中。
三、正相色谱法正相色谱法是基于物质与填充物之间的亲和力进行分离的方法。
整个过程中需要用到较高极性溶剂与较低极性溶剂的梯度冲洗。
通常,样品物质会在碳链烷基化硅胶柱中快速分离,除了差异湿度之外,还包括差异热力学等。
正相色谱法的应用领域较广,例如在食品、饮料、医药、化妆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杂质检测中均有广泛应用。
四、手性色谱法手性色谱法是一种能够分离手性物质的特殊色谱法。
手性化合物指的是一种具有非对称立体结构的化合物,晶体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时呈现出左旋性或右旋性。
在体内和体外,手性化合物的活性和毒性可能不同,因此检测和确认其中的手性化合物,对研究化合物的效用非常有必要。
手性色谱法包括手性酸碱配合剂法、毛细管电泳等方法。
手性色谱法在制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五、射流分离法射流分离法是HPLC中的新方法,在杂质检测中也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杂质检测的几种方法及适用
条件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可用于检测各种杂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HPLC检测杂质的方法及适用条件:
1. 离子对色谱法:适用于离子和极性化合物的检测,包括无机离子、有机酸、有机碱等。
通常使用离子对柱,并加入离子对试剂作为流动相添加剂,以提高分离度和灵敏度。
2. 反相色谱法:适用于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的检测,包括许多药品和农药等。
使用非极性反相柱,并使用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添加剂,以提高分离度和灵敏度。
3. 大孔毛细管色谱法(GPC):适用于分离高分子化合物的杂质,如聚合物和蛋白质。
使用大孔柱,并在流动相中加入钙离子等添加剂,以提高分离度和灵敏度。
4. 气化柱组合技术(GC):适用于检测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化合物的杂质,如有机溶剂和挥发性芳香化合物。
使用毛细管柱与气相质谱仪(GC/MS)组合,可提高分离度和灵敏度。
以上几种方法在HPLC中广泛应用,适用条件包括样品的物化性质、温度、压力、流动相种类和浓度等。
选取合适的HPLC方法和条件可以有效地分离和检测各种
杂质。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经典色谱法的基础上,引用了气相色谱的理论,在技术上,流动相改为高压输送(最高输送压力可达4.9´107Pa);色谱柱是以特殊的方法用小粒径的填料填充而成,从而使柱效大大高于经典液相色谱(每米塔板数可达几万或几十万);同时柱后连有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可对流出物进行连续检测。
特点1.高压:液相色谱法以液体为流动相(称为载液),液体流经色谱柱,受到阻力较大,为了迅速地通过色谱柱,必须对载液施加高压。
一般可达150~350×105Pa。
2. 高速:流动相在柱内的流速较经典色谱快得多,一般可达1~10ml/min。
高效液相色谱法所需的分析时间较之经典液相色谱法少得多,一般少于1h 。
3. 高效:近来研究出许多新型固定相,使分离效率大大提高。
4.高灵敏度:高效液相色谱已广泛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器,进一步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
如荧光检测器灵敏度可达10-11g。
另外,用样量小,一般几个微升。
5.适应范围宽:气相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比较:气相色谱法虽具有分离能力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等优点,但是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沸点太高的物质或热稳定性差的物质都难于应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
而高效液相色谱法,只要求试样能制成溶液,而不需要气化,因此不受试样挥发性的限制。
对于高沸点、热稳定性差、相对分子量大(大于400 以上)的有机物(这些物质几乎占有机物总数的75% ~80% )原则上都可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进行分离、分析。
据统计,在已知化合物中,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约占20%,而能用液相色谱分析的约占70~80%。
高效液相色谱按其固定相的性质可分为高效凝胶色谱、疏水性高效液相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高效离子交换液相色谱、高效亲和液相色谱以及高效聚焦液相色谱等类型。
用不同类型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或分析各种化合物的原理基本上与相对应的普通液相层析的原理相似。
高效液相色谱分类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它是在液相流动条件下进行的色谱分离技术,具有高效、快速、灵敏、选择性好等特点。
高效液相色谱的原理是利用不同化学性质的物质在固定相上的分配和吸附作用,通过流动相的推动,使样品中的组分在固定相上发生分离。
在高效液相色谱中,流动相是一个溶液,通常由溶剂和缓冲剂组成。
样品通过进样器进入色谱柱,然后被固定相吸附或分配,不同的组分在固定相上停留时间不同,从而实现了分离。
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1. 根据固定相类型分类:- 反相色谱:固定相为亲水性的材料,流动相为疏水性溶剂。
适用于分离疏水性物质,如有机化合物。
- 正相色谱:固定相为疏水性的材料,流动相为亲水性溶剂。
适用于分离亲水性物质,如多肽、蛋白质等。
- 离子交换色谱:固定相带有离子交换基团,可以与带电离子发生吸附和解吸作用。
适用于对带电离子的分离。
- 手性色谱:固定相带有手性选择性基团,可以对手性化合物进行分离。
2. 根据检测方式分类:- 紫外检测器:通过测量样品在紫外光下的吸收来检测组分。
- 荧光检测器:通过测量样品在受激发光后的荧光来检测组分。
- 电化学检测器:利用电极与溶液中的电化学反应来检测组分。
- 质谱检测器:通过质谱仪来检测组分。
3. 根据操作方式分类:- 手动色谱:操作人员手动进行进样、调节流速等操作。
- 自动色谱:使用自动进样器、自动调节流速等设备进行操作。
高效液相色谱具有许多优点,使其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分析技术。
首先,它具有高效的分离能力,可以同时分离多个组分。
其次,它具有快速的分析速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样品的分析。
此外,高效液相色谱还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
在药物分析领域,高效液相色谱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含量测定、药物代谢产物分析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