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读后感1000字
- 格式:doc
- 大小:3.26 KB
- 文档页数:2
时间简史读后感1000字时间简史读后感1000字(通用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时间简史读后感1000字(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间简史读后感1000字1尽管人类已经发展到了信息和航天时代,可是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还停留在一千多年以前的水平,时间和空间到底存在不存在,时间和空间到底是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苦苦追问。
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困惑是现代科学探索迷茫与混乱的主要原因。
时间和空间问题是挡在科学理论发展道路上的两座高山,不逾越这两座高山科学就无法向前发展。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将一年分割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国还将四季细分割为24个节气;人们将一天分割为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午夜、黎明,中国还将一天细分为多个时辰。
霍金先生是如何看待“时间”这个观念的呢?文中说过“直到本世纪初,人们还相信绝对时间。
也就是说,每一事件可由一个称为“时间”的数以唯一的方式来标记,所有好的钟在测量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上都是一致的。
然而,对于任何正在运动的观察者光速总是一样的这一发现,导致了相对论;而在相对论中,人们必须抛弃存在一个唯一的绝对时间的观念。
代之以每个观察者携带的钟所记录的他自己的时间测量——不同观察者携带的钟不必要读数一样。
这样,对于进行测量的观察者而言,时间变成一个更主观的概念。
”远古人类有了简单的思维活动后,从白天黑夜的交替,月亮圆缺的交替,季节冷热的交替,逐步产生了日,四季,年的认识,这些都是个体对时长的感觉与认识,还没有上升到时间的概念。
牛顿对时间感觉是正确的,但是,牛顿认为"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无疑是错误的。
宇宙并不存在时间这种东西,时间是人为的产物。
下面我们再来聊聊空间。
通过阅读,我明白了,我们这个世界是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很相似。
打个比方,一只蚂蚁要从纸的这头到纸的那头,不能往前也不能向后。
时间简史读后感例文用了很长时间读完了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
这本书是霍金的非常著名的宇宙学著作,涉及了人类对宇宙研究的历史以及写作当时宇宙学最新的前沿性问题。
它被翻译成了40多种语言,销了1000多万册,被称作是国际出版史的奇观。
我想之所以这么火,那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么一部深奥难懂的科学著作,写得却极其通俗有趣,贴切生动,像我这种科盲都能读下去,且能读完。
当然,我不能说我完全读得懂,毕竟用于研究宇宙的理论和学说太过“专业性和数学化”。
我只能说是读了,大概了解了人类对宇宙本质探索的历史和进程,粗略知道了人类历史上有哪些科学家对“宇宙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作出了哪些巨大贡献,并由衷地升华出了一种对这些引领人类理性精神的伟大科学家的膜拜之情。
我想,有了这些,这书我就没白读。
读后,我有点儿感想:其一,一部原本形而上的科学著作都可以被写得如此浅显(貌似,但这样的方法可以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易懂,接地气,为什么我们很多的文学文艺评论却搞得晦涩拗口,让人感到高深莫测,悬在空中?实际上,有些东西有那么玄吗?其二,我的数理化基础太差,以至影响到我阅读这类书的效果。
不错,我喜欢读书,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我能读懂每个句子,但却不能保证我通晓了全篇语义。
这真是很遗憾!在阅读中,我甚至想是否有必要系统地学习一下数理化知识,把小时候学过的捡拾起来,把那个年代没机会学的补充完备起来。
我知道这难以实现。
其三,小时候养成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向会影响到人一生的阅读兴趣。
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项目,读书就是最大的乐趣;那个时候书又少,所以抓到带字的就看一看。
家里的书,包括哥哥们的语文课本(我的课本已全然是另一副样子),借来的书,得着就翻翻。
记得家里当时有一本《辞海》分册,好像是天文地理方面的,已没有了封面,是我最常翻看的一本书。
那时候小,爱幻想,对地上的事儿觉得没什么意思,对天上的事儿却觉得很有兴趣。
这兴趣就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涉及到这方面的书喜欢看,涉及到这方面的影像更喜欢看。
时间简史一千字读后感篇一时间简史一千字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厉害的书,叫《时间简史》。
哇塞,读完之后,我这小脑袋瓜里可是掀起了一场思想的风暴啊!一开始,我抱着好奇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心想:“这能有多难懂?”结果,没看几页,我就发现自己简直是在知识的海洋里快要溺水啦!但我这人吧,就有股子倔劲儿,越难越要啃下去。
书里说的那些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论,什么相对论啦,黑洞啦,真的是让我又爱又恨。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懂了那么一点点,可一转眼又觉得自己完全是在瞎猜。
也许这就是科学的魅力?就拿黑洞来说吧,我以前只知道这是个超级神秘超级可怕的东西,能把一切都吸进去。
但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黑洞背后有着那么多复杂的理论和研究。
我就在想,要是哪天我不小心掉进黑洞里,会发生啥?可能我一下子就被扯成面条了吧?哈哈,开个玩笑。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时间到底是什么?它真的像我们感觉到的那样一直往前跑吗?也许时间只是我们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呢?这让我感觉特别迷茫,但又忍不住想要继续探索下去。
读《时间简史》的这一路,真的是充满了挑战和惊喜。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无知的小傻瓜,啥都不懂;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好像离真理近了那么一点点。
不过我觉得,不管懂不懂,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很有趣,不是吗?你们有没有读过这本书呢?是不是也跟我有一样的感受?篇二时间简史一千字读后感哎呀妈呀,《时间简史》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啊!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挺美的,想着自己要成为科学小达人啦,能搞懂时间的奥秘。
可谁知道,这简直就是给自己挖了个大坑!书里的那些概念,什么时间的相对性,空间的弯曲,听得我脑袋都大了!我就一直在那琢磨,这时间咋还能变快变慢呢?难道它也有心情,高兴了就跑快点,不高兴就磨蹭着?我觉得我这脑子可能是不够用啦,想半天也想不明白。
不过呢,虽然读得很费劲,但我也不是一无所获。
比如说,我知道了原来宇宙中有那么多神奇的东西,像黑洞啊,它们就像宇宙中的大怪兽,啥都能吞进去。
关于《时间简史》读后感1000字6篇《时间简史》读后感1000字一霍金先生在今年3月14日离开人世,但是他的思想成果永留人间。
《时间简史》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科普书,迄今已经发行了2500万册。
早就知道《时间简史》,但是自以为这是一部比较难懂的作品,所以一直都没看。
最近,喜欢上了物理科普作品,翻开了《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并非是一部很难看懂的作品,霍金先生将深奥的物理学知识写的生动易懂,读完此书像做了一次奇妙的旅行,新奇震撼。
我的视野一下变得开阔,开拓到宇宙的视野。
我们对于宇宙充满好奇,宇宙究竟是怎样的?探索宇宙本身就是非常新奇的一件事,而《时间简史》正是带我们进行一次宇宙探索之旅。
当然,我们会因此书而重新认识时间。
我们可能认为生命是有限的,而时间是无限的。
往回追溯,我们所知古代、蛮荒时期、恐龙时代......似乎可以无限追溯无法穷尽,而往后时间也不知有无尽头。
,经过科学家的不断探索,霍金和彭罗斯证明了时间有一个开端--宇宙大爆炸,而时间也相应的会有一个终结。
人类是看不到终结的时候,但是,终结的状态却可以预言,终结点应该和宇宙大爆炸时点类似。
所以,我们只要探索出时间的开端,也就能预言时间的终结;两大哲学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就能回答了。
读这本书的收获不仅仅是知道了物理知识,还开拓了眼界,以及了解科学家们探索世界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站在宇宙的视野审视自身时,渺小不足以形容,无限小也许更合适;因此,我们会懂得谦卑,相比于宇宙,也许我们身边发生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真的不足为道。
有些时候有些问题我们无法理解,也许是我们所站的高度不够。
人类探索世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虽然,牛顿,爱因斯坦个体的伟大,但是他们也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思考发现。
科学的探索,是在寻求某一理论能够准确的描述我们现实大量的观测,也能对未来的观测结果做出明确的预言。
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就是因为现有的理论无法解释某些观测了,而去寻求新的更合适的理论以解释观测。
《时间简史》读后感1000字作文5篇《时间简史》一部科学著作折射出不同的人生理论史,没想到此心里不易乐乎!跳出生活来观察生活,多静下来回头看看,不会累坏了,也不会没有方向。
会生活的人就会驾驭生活,而不会让生活牵着鼻子走!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时间简史》读后感通过对于宇宙状态、规律的探索,解答很多心中的疑惑。
与此同时,也增加新的疑问,比如:宇宙的多样性意味着什么?作为物质的人,看似无序的反应和多样性里面,有没有可以从物理方面找到的解释?人的思维,如何从物理(或者化学)的规律去解释?等等。
因为这些疑问,有了看一看纯物理理论方面书的想法,《时间简史》作为这方面比较不错的科普读物,被列入了阅读名单。
和认识、经历、思维方面的变化有关,现在看这样一本比较理论的书,发现了很多乐趣,也多了很多不同角度的启发。
一方面,明确了很多之前似懂非懂的概念和定义,受益匪浅;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的概念,去联系很多实际遇到的事物,找到很多共有的规律,或者至少增加了理解的能力,这个方面的思维变化,对于眼界的提升,难以言表。
总结了一些收获,不一定全是《时间简史》里面,也混合一些其他关于宇宙的认识,整体看看,有些是成品,更多应该是半成品:宇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定义是无限可能性的集合体。
因此,变化(或者运动),是宇宙的根本特征。
所以静止,只是事物的表象或者是与时间结合之后在一个时间点(或者时间段)上的相对产物。
宇宙的范围实在过于广阔,微观和宏观的差异无以概括(不同的时空范围,有完全不同的运动规律),那么,真正根本的宇宙定律,它就是不存在的(这个不存在是对于人来说的,也就是对于人的硬件大脑来说,人现有的脑细胞数量无法运算和破解这些问题,作为人,是存在上限的,这个上限,可能离宇宙这个级别,很远)。
因此,对于人来说(人的多样性相对于宇宙,应该是渺小和简单的),探索宇宙的根本,应该放在自身上,放在自身探索和认识的态度上:开放的、正向的、敬畏的态度。
《时间简史》1000字读后感(优秀7篇)时间简史读后感900字个人篇一《时间简史》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也是一本世界知名的物理学著作,让我深受启发!根据观测中其他星系投过来的光谱红移可以得知大部分的星系正在远离我们而去,因此可以得知宇宙在很大的可能上处于一个膨胀的状态;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宇宙处于一个静止的情况下,那么静态宇宙会在引力的影响下开始收缩,相应的其他星系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可观数量的光谱蓝移,只有引力不足以对抗给予宇宙膨胀加速度的力时,宇宙才会在不断加速中膨胀。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宇宙处于一个大爆炸状态下,每个星球就像是在一起气球上画的点,在气球吹气时随着气球膨胀而相互远离。
这种膨胀力在一种主流假说中是认为来自于宇宙大爆炸给予的一个作用力,它给予各个星系了一个加速度。
宇宙的大爆炸是由一个奇点开始的,可以理解为宇宙的爆炸像是一个初始维度的降维过程,降维就像是气态水变为的液态,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不过这种“水”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水,而是高等的维度,它降维所释放出的能量构成了初始的能量态宇宙,然后在演进中能量产生了沉淀,也就是物质,此时的物质星球由于蕴含未完全沉淀的大量活跃能量,表现的像是爆炸后的渣子。
宇宙的最大速度是光速,而有质量的物体很难以达到光速。
由于接近光速时,这个移动物体的能量会倍增到其自身的质量上,这导致有质量物体的速度在接近光速时质量会趋于无穷大,这使其达到光速时所需要的能量也是无穷大,在实际中有质量的物体很难达到光速,只有光或者其他没有内禀质量的波才能以光速运动。
读后感·在接近越接近光速时,时间相对于原来速度的参照系来看就会越慢,这会告诉我们时间是相对的;以光行进的路线来看,光线在空间中并不走直线,而是沿着弯曲空间中最接近于直线路径的轨迹运动,其实就是多维中的直线降维后成为了低维度的曲线,这种低维度的曲线运动也就是最在本质上的“近路”,这个曲线叫做测地线,它表明了空间是弯曲的。
时间简史的感悟1000字汇总现在的上班族可能每天都需要参与各种文档的撰写,在无法动笔的时候也可以借鉴一些范文。
学习范文可以先从文章的架构入手。
编辑花时间为你编辑了时间简史的感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时间简史的感悟篇1《时间简史》是由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黑洞理论和“大爆炸”的创始人史蒂芬.霍金写的。
这一本书对宇宙学思想和理论进行了系统、起全面的解,整合了大量背景信息和理论资料。
这本书带我们遨游了遥远的星系和奇妙的黑洞以及无比广阔的宇宙。
其中,书中著名的广义相对论最吸引我的眼球。
宇宙以前非常小,然后宇宙空间会膨胀起来,还产生了一系列的大爆炸。
多么神奇啊!宇宙会慢慢膨胀,才能产生出我们熟悉的地球、太阳、水星和土星等多个星球。
广义相对论本身是不能解释这些特征或回答这些问题的,因为它预言,宇宙是从在大爆炸奇点处的无限密度起始的。
广义相对论和所有其他物理定律在奇点处都失效了:人们不能预言从奇点会出来些什么东西。
神奇吗?想不到,平时我们口中经常提到的宇宙中居然还有这样的奥秘。
这些奇特的物理定律是我在看这本《时间简史》中才认识到的。
然而,命运永远不遂人意。
拥有如此高智慧的物理学家霍金却患有一种可怕的疾病——卢伽雷氏症。
它会使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全身瘫痪而死。
不过,霍金先生对诊断结果的反应却让我出乎意料。
他并没有屈服在病魔下,而是顽强的与病魔作斗争,不轻言放弃。
霍金先生的这种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啊!《时间简史》上的各种理论十分的神奇与奇特,让人忍不住去探索。
可惜我现在的年纪仍然不能够将《时间简史》中的知识完全汲取。
希望,若干年后,我再一次捧起这本《时间简史》,能够完全读懂它、理解它。
时间简史的感悟篇2霍金,一个思想上的巨人,用他的两个手指为人类,为这个世界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新天地,一个与众不同的、亦真亦幻的新世界——宇宙。
虽然霍金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霍金用他独特的视角以及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想象在科学界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以至他做出的成就与前人的理论可以相提并论,甚至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时间简史1000字读后感《时间简史1000字读后感》篇一读《时间简史》,就像是在宇宙的浩瀚星河里来一场惊心动魄又晕头转向的旅行。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就犯嘀咕,“这书我能看懂吗?”毕竟霍金可是个超级大脑,感觉他的世界离我超级远。
但既然打开了,就硬着头皮上呗。
书中说宇宙起源于一个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点,然后发生了大爆炸。
这就像一场超级无敌的烟花秀,“砰”的一下,所有的东西就开始往外飞,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过年放烟花,那小小的烟花筒,一点火,各种颜色的火花就四散开来,宇宙大爆炸是不是就像一个超级放大版的烟花呢?不过这烟花的规模可真是大得超乎想象,也许整个宇宙就是一个超级巨大的燃放场,而我们人类就是在这个燃放场里的一粒超级小的灰尘。
霍金在书里还提到了黑洞。
哇,黑洞就像宇宙里的大胃王,什么东西靠近它都被吞进去,连光都跑不掉。
这让我觉得黑洞就像那种超级贪婪的怪兽,在宇宙里横冲直撞,见啥吃啥。
我就想啊,要是有一天地球靠近了黑洞,那可就惨了,我们是不是就像被龙卷风卷走的小蚂蚁一样,毫无反抗之力呢?这时候我就特别佩服霍金这样的科学家,他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试图搞清楚黑洞的秘密,想办法来拯救我们这些小蚂蚁。
我觉得《时间简史》有点像一个魔法书,它把那些超级难懂的宇宙知识,用一种好像能让我理解的方式讲出来。
不过有时候我也看得云里雾里的,比如那些关于时空弯曲的部分。
我就想,这时空怎么就能弯曲呢?这就像让我想象一块平整的布突然自己扭成了麻花一样,太不可思议了。
但是也许这就是宇宙的奇妙之处吧,它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做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本书也让我对时间有了新的看法。
以前我觉得时间就是白天黑夜的交替,是钟表上的指针滴答滴答地走。
但是现在我觉得时间更像是一条神秘的河流,它带着我们在宇宙里漂流,而且这条河流的流向和速度都不是我们能完全控制的。
我们人类在时间的长河里就像一个个小帆船,努力地朝着自己认为的方向前进,但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一个宇宙的小漩涡给带偏了。
《时间简史》读后感关于《时间简史》读后感1000字(精选25篇)《时间简史》读后感篇1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且人人拥有,只是,有些人习惯于把时间收缩,收缩到一辈子就等于一天;而有些人,却可以将时间无限膨胀,膨胀到令宇宙万物臣服于他的脚下。
《时间简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时间的巨人。
他以坚强不屈的意志,在天体物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不仅告诉了我们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它从何而来?又向哪里去的?更让我们认识到,时间竟可以这样书写!书中告诉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历史起点,它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那时,宇宙只是一个点,不占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的概念。
在这一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从此开始,物质开始形成。
最初,宇宙的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宇宙中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的反应,逐渐形成星系,空间继续扩大,大约在距今50亿年前,太阳形成。
大约在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
因为地球,才有了人类,有了创造新世界的我们!按照霍金教授的理论,宇宙持续地在膨胀,也许在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宇宙开始收缩,可能会收缩成一个点,一个不占有空间的点。
到那时,时间结束。
到底会不会这样,现在还说不定。
固然时间将会结束,但对我们而言,那只是科学的某个概念,存在在未来的某个结点,也许那时又会有新的爆炸产生,新的宇宙产生,新新人类产生。
周而往复。
然而,我们即已幸运地存在于当下的空间内,就应该成为一个对得起“时间”的人,决不能辜负了那50亿年前的爆炸。
对比霍金教授,我们是何等地幸福。
21岁时,霍金患上了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
医生说他至多只能活两年半。
这种打击之大可想而知!但是,面对死亡,他没有低头。
他对自己说:“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
”最终,他成功了,成为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
他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与死神散跑。
他的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风行世界。
时间简史读后感1000字(精选8篇)时间简史1000字篇1充满奥秘的世界,浩瀚无垠的太空,给予人类无尽的幻想。
世界之外,未来之变,如此神奇美妙!——题记有一个人,他战胜了疾病,创造了奇迹,他证明了残疾并非是成功的障碍,他用他生命践行他的诺言,他为他所热爱的科学事业而奋斗终身。
他,就是《时间简史》的作者,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
捧着这本沉甸甸的书,我仔细端详着它的封面,一个大大的钟表首先映入眼帘,这个钟表十分抽象,椭圆形的表盘,中间深深地凹了下去。
我想它代表的是浩瀚的宇宙,代表着时间没有尽头。
钟表上面是四个金色的大字“时间简史”。
我慢慢翻开书本,陶醉在书海中。
在我没有读这本书前,我一直以为它是一部专业性极强的科学巨著,读起来肯定会枯燥乏味,甚至有些吃力,但是我现在不得不改变我的观点了。
霍金先生用非常幽默的语言,生动诠释了一些天文学的专业知识,他把膨胀的宇宙比喻成不断进食的孩子,把恒星比喻成吃的盐,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不仅能让你快速理解宇宙的知识,还能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读来生动有趣,让人不禁想赶快通读全书,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霍金有一句,我深深地记在心里,“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废的”。
虽然,他的身体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它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
我十分佩服他对科学的热诚,他认真思索并巧妙解释了科学理论的本性,即任何物理理论都只不过是一个假设,在这个意义上,理论只是暂时的,而我们永远不能证明它。
他还致力于研究量子引力。
在他生病期间,他不仅没有得到多余的休息,反而利用仅有的休息时间更加刻苦地研究,废寝忘食,终于得出了量子引力论。
他不仅对量子引力有独到的见解,对宇宙黑洞的研究更是透彻,可以说霍金与黑洞齐名。
他首先发现并证实了黑洞有温度有辐射,黑洞在逐渐缩小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辐射不断增强,直至最后变为一个奇点,然后再逐渐增大,以此循环。
时间有初始吗?它又将在何地终结呢?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我带着疑问,随着霍金的《时间简史》,畅游知识海洋,感受科学魅力,探寻科技之光!
一对于霍金大师的力量与榜样
霍金,他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是科学时代下的巨人;他更是轮椅上挑战命运的勇士。
他的世界或许很小很小,因为他不能说,不能写,只能坐着思考。
他的世界却也很大很大,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学,宇宙大爆炸,思想的光芒在时空遨游,解开宇宙之谜。
在我眼里,霍金的《时间简史》并不仅是一本杰出的物理学著作,更是一本充满思想智慧火花,洋溢人文情怀的文学著作。
我会记得:书中霍金将自旋为2的粒子比作是扑克牌中的Q,解释了自旋粒子旋转一周两次回到自身的原理。
多么巧妙的比喻呀,把纷繁复杂的原理以最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真正的大师,真正的伟人,就是应该让更多的人感受科学的奥秘,投身科技事业。
而这也正是,大师的人格魅力所在!
二对于译本充满希望的中国科技
我阅读的《时间简史》是译文版,感觉文字叙述流畅简明,避开了生硬干涩的直译,选择了生动形象的意译。
我对于译者的佩服之情也是油然而生,故特意查阅了编者的资料,才认识这位冠绝中华的科技人才吴忠超。
吴忠超,中学时代的奥赛神牛,中科大的天才学生,霍金的亲门弟子。
在牛津的日子里,吴忠超与霍金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也正是他,将霍金的著作一本本译为中文,让更多的中国人走进霍金的绚丽思想世界。
我想,在中国,像吴忠超这样,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卓越的科技人员有很多,他们身系祖国,奋战一线,奉献青春。
中国神州系列飞船的升天与嫦娥登月,无不凝结着中国科技人员的智慧与汗水,也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拥有充满希望的中国科技。
三对于著作思考中回味,回味后思考
歌德曾说过:读书使人明智。
而《时间简史》也正是这样一本书,通过对宇宙的探寻,层层推进,引发我们对生活与生命的思考。
爱因斯坦在发现广义相对论以后,曾经竭力寻找一个理论,以使得令人讨厌量子论不再这么随意。
我虽对量子学没有深入了解,但却讨厌那种基于统计学的偶然性。
世界本是一部完美并且严格的机器,每件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
我是无神论者,但也并不是没有信仰,就像我不喜欢孤注一掷地相信万能上帝操纵命运。
却很喜欢时间这个概念。
时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但我们却看不见摸不着,在数学意义上我们把时间看作是一个坐标轴。
那我们走过的时间显然是无限个点连起的连续直线,但我们却只能存活在某些明确标出的点上。
换句话说,那些被我们抛弃的点是时间的渣滓。
每个人的坐标点不尽相同,但有些历史事件却显著地成为所有人或一群人存活的凭籍。
那被茨威格形容为聚集在避雷针尖的电荷。
在霍金看来,时间作为一个活动的直线轴与看上去沉静
的空间是相异,但却实实在在有着因果关系。
这种宽容宿命论不禁让我联想翩翩。
空间与时间的相异性在于任何生物都倚赖时间,不论是一维、二维或者三维空间里的生物。
对于宇宙的有限无界的概念,爱因斯坦早就构想过。
他用了一个很简单的说法:能量应该守恒。
如果宇宙是无限的话,能量会源源不断地流失,于是熵必然减少--这在他看来是不可能的,尽管热力学第二定理是一个非常局部的定理。
唯一能够保证能量守恒的概念就是宇宙是有限的,并且是无界的。
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这是先哲对宇宙作出的精准描述。
这样说来,时间和空间是有同一个出发点,也有同一个终点。
这就好比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引力场的作用下空间弯曲,并形成一个球面--没有界限的球面。
宇宙的无界也就是指我们生活在一个四维的时间--空间里,这是一个四维的球体,球面是无界的。
这一切,无限,无界,无尽
霍金曾说过:永恒是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对尽头而言。
我想,科学也正是这样,一个个的猜测,一个个的推演,一个个的证实。
我读罢《时间简史》,脑海中的疑问有的豁然开朗,有的仍是一知半解,雾里看花。
但我却依旧很满足,这样不断的探索也是科学的魅力所在。
时间永远不会停止,宇宙也在每时每刻地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