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都有哪些具体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相信有很多人想要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具体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中国传统服饰——汉服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学科数学:《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三国时刘徽著); 祖冲之; 算盘。
传统文化天文学:天象观察记录,发明观测仪器:圭表;浑仪;简仪;高表;仰仪,制定历法(农历)。
医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黄帝内经》。
农学:《齐民要术》贾思勰著,《水经注》郦道元著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建筑:参见中国建筑,园林,庙宇,宫殿,故宫,阿房宫,塔,万里长城,墓葬建筑。
绘画:油画,中国画(古代中国画、现代中国画、当代抽象国画)。
书法: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硬笔书法。
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戏曲,传统民歌。
舞蹈:古代舞蹈,周朝雅乐,大舞,小舞,汉朝乐府,唐朝乐舞,现代舞蹈,彩带舞,武功,扇子舞。
戏曲:京剧,评剧,越剧,粤剧,花鼓戏,湖南花鼓戏,豫剧。
曲艺:相声,歌仔戏,皮影戏,布袋戏,南曲,高甲戏、双簧。
中国的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那么中国都有哪些传统文化呢?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石狮、飞天、太极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汉字、数字8、6、4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中国的传统习俗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元宵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化体系,它包括了丰富的哲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儒家强调仁爱、礼仪、忠孝、中庸等道德观念,提倡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道家文化:道家思想注重“道”的观念,强调追求自然、无为而治,以达到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道教也是道家文化的一部分,注重修炼、长生不老的思想。
佛教文化: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佛教的理念强调超越尘世的苦恼,追求心灵的解脱。
中国的佛教文化融入了本土的儒、道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体系。
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学包括诗、词、曲、小说等多种体裁。
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绘画、书法也是中国文艺的瑰宝,强调意境表达和氛围感受。
礼仪文化:中国传统注重礼仪,包括尊卑有序、宴会礼仪、婚丧嫁娶等方面。
礼仪体现了尊重他人、注重家族、宗族观念的价值观。
文化传承:传统文化通过文化传统、家风、家教等方式代代相传。
这包括家族观念、尊老爱幼、传统医学、民间艺术等方面的传承。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国在科技和文明方面的独特贡献。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艺术表达和生活方式,为中国社会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以神话传说、历史文化、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制度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体系。
它蕴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时代智慧,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表现在丰富的神话传说中。
中国神话是中国古代人民对宇宙万物产生的想象和对自然规律的填补。
比如《山海经》中记载的许多山川、河流、动植物都拥有神话色彩,讲述了它们的起源和特殊能力。
这些神话传说不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还培养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塑造了中国人勤劳、朴实的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历史文化。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段历史演进中留下了众多的史书、编年体史诗、古籍文献等,成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中弥漫着哲学思想的气息。
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老子的道家思想,再到庄子的境界观念,中国哲学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儒家强调仁爱、孝道、礼仪等,塑造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道家追求自然万物的和谐并主张无为而治;佛教则关注人的内心修养和解脱。
这些哲学思想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流传至今,有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多种形式。
其中,唐诗宋词以其精湛的表达和深刻的感悟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融入了中国人的情感和思考,受到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另外,中国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展示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创造力。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礼仪制度。
这种制度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礼仪仪式。
比如尊敬长辈、尊重他人、讲究节俭等,这些礼仪制度凝聚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准则,为中国社会秩序的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分类
一、中国传统宗教
中国传统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它主要包括中国的四大教派: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儒家传统。
这四大教派融合成一体,构成了中国悠久历史上独特的宗教形态。
它们不仅影响着中国历史,而且对中国文化也影响良多。
二、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有中国画、建筑、古建筑、雕塑、书法、篆刻、绘画、陶瓷等艺术形式。
它们不仅在中国流传已久,而且在世界也广受欢迎,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文化成就。
三、中国传统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渊源悠久。
中国传统文学有着独特的文学体裁和格调,其中涉及了戏曲、古典小说、诗歌、词牌、史学文化等内容。
中国传统文学文フ字家书记人物,记录着古老的历史传说,反映悠久的传统文化。
四、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举例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建筑、服饰、食品、传统节日等。
在这篇文章中,将从不同角度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广泛丰富,包括诗歌、散文、戏剧等形式。
其中,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情感、自然的独特感悟和表达方式。
在散文方面,《庄子》、《论语》等经典作品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也有着精彩的表现。
中国传统画作以水墨画为代表,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意境。
中国传统音乐以古琴、二胡等传统乐器为主,深受人们喜爱。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代表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戏曲文化。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为主要建筑材料,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的表达。
著名的中国古建筑群有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底蕴。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服饰、食品、传统节日等方面也有着深厚的内涵。
中国传统服饰以旗袍、汉服等为代表,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品味和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文化认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中国传统食品如粽子、月饼、饺子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独特饮食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通过文学、艺术、建筑、服饰、食品、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展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我们传统文化有哪些(我们中国都有哪些传统文化)今天给各位分享我们传统文化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们中国都有哪些传统文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2、中国十大传统文化3、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4、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哪些?包括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01中国传统文化有书法、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兵马俑、玉雕、甲骨文、文房四宝、笛子、古筝、琵琶、龙凤纹样、彩陶、国画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国传统文化有书法、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兵马俑、玉雕、甲骨文、文房四宝、笛子、古筝、琵琶、龙凤纹样、彩陶、国画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
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
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为历代儒客尊崇;道学以顺应自然为核心;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于远古文化时期的神农氏时代以前,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到夏朝建立,发展至今,形成具有丰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灿烂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广泛,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具体地讲,中华传统文化以节日、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为载体。
比如正月初一春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节日和各种民俗活动以及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的传统文化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主要传统文化介绍中国自古以来便拥有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影响着亿万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国主要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包括中华文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唐诗宋词以及传统绘画等,带您一览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它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宗教、艺术等多个领域。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由此形成的汉字、八音、六艺等元素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以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著作为代表,提倡仁爱、礼仪、忠恕等传统美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支重要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追求自然之道,追求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佛教文化是外来文化中对中国的重要影响,佛经的传入让中国人接触到新的宗教思想,佛教的慈悲精神也深深融入了中国文化中。
唐诗宋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陆游、苏轼都是文学史上的传世之作。
他们的诗词不仅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高风亮节和人文情怀。
传统绘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审美趣味,中国画、工笔画、水墨画等风格各异,但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中国主要传统文化涵盖了多个领域,从文明起源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再到绘画雕刻等诸多方面,每一个方面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文化财富。
珍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让传统文化的火种在新时代继续熠熠生辉。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特征?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种主要特征,其中包括:
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能够吸收不同文化的优秀元素并融入自身。
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准则,同时也尊重君主和民众的权利和责任。
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奋斗精神,提倡勤劳、刻苦、自律和奉献精神。
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品格和气节,鼓励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献身,同时也尊重个人的生命和尊严。
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和割据,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与平衡,提倡中庸之道,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道互补、外儒内法、儒、佛、道三教合流: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务实事、轻玄想、重实用、戒空谈、看实效、重实绩、主张经世致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践和实用,强调实效和实绩,反对空想和空谈,同时也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
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
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 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加强青少年和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和爱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 建立传统文化展示中心:国家可以建立传统文化展示中心,让人们通过展览、活动和其他形式的宣传,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多彩风采。
3. 制作传统文化产品: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制作生活用
品等日常用品,让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让每个人都能深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4. 组织传统文化活动: 提倡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比如戏曲、舞蹈、音乐等传统文艺表演,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5. 加强传统文化研究:鼓励学者和研究机构加强对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探索和发掘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挖掘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推广传统文化,让它成为一个独特、有价值的资源。
浅谈道家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处于先进之列。
在世界近现代,随着西方器用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中国文化在自然人伦等方面的形上思维以及对自然科学方面的直觉,仍有不少先进的内容,特别是当现代科技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和世界难题时,人们转而把目光投向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以寻求解决途径。
在这种情况下,发掘中华文化的先进内容并促使其与时俱进以实现现代价值,便成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道家是自然哲理之学,具有极高思辨性。
鲁迅先生曾在80多年前说过:“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
从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句名言,含义丰富深刻,可以作为我们研究道家哲理的一个指导。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道家文化同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一样,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秩序和社会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对中华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及其维系起到过难以估量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道家哲学思想的文化精神还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发挥着这样那样的作用,体现出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积极影响。
一、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道家文化的学说是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关系的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之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李宗桂在《中国文化导论》一书中根据历史发展历程阐述了道家思想的演变:秦汉新道家的形成和衰落---玄学的兴起和演变---隋唐道家思想的流播---道家思想在宋代的兴起与儒道融合---道家思想在元代的兴衰。
二、道家学说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其对道的论述兼有两重性。
一方面,“道之为物”,“有物混成”,似具唯物属性;另一方面,“无状恍惚”
“无物之象”,又似唯心虚构。
但把道作为世界本源,毕竟比仅用自然事物的五行说等来说明世界深刻得多。
后来庄子又提出“物物者非物”,及认定使万物成为玩物的那个“非物”就是道,它是“自本自根、生天生地”的本源。
道家把道作为最高实地范畴,用以标志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及其变化的总规律,在哲学思维水平上是一个总结性的提高,达到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思维水平。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
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着道的规律。
道的规律就是前面所说的“道法自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主观意志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就是“无为而治”。
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
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避免有为妄作。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亦是如此。
如果人为干涉过多,按照某种主观愿望来干扰和改变人和社会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所以只有在无为的自然状况下,人才能健康地生活,社会才能正常地发展。
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也。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而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是“气”。
万物都禀赋了“道”而成“德”(自然本性),又禀赋了“气”而成“形”(不同形体)。
万物的生成源于道的流转与气的聚散,其模式和“道”在这一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亦即道产生了万物,万物遵循道的法则,而道又遵循“自然”的总的法则。
“道法自然”即“道”以自然为法,所遵循的法则是自然无为。
道家还认为,天下万事万物都包含的阴阳两个方面,称之为“万物负阴抱阳”,这是对自然演化过程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太极图说的理论根据,也是阴阳图的理论模式。
万物所包含的阴阳两个矛盾的方面是对立统一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模式和形式。
三、道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对现代社会来说,社会的管理也应该是“无为而治”。
在道家看来,最完美的管理境界,应该象天地生成万物一样自然。
天地阴阳,四时代谢,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一点人力强加的因素,而草木、禽兽、人类以至万物都在这自然而然的环境中生成发展,各得其所。
天地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什么,但万物却都在天地中茁壮成长,这就是最好的效果,就是最佳的境界。
这样,管理者所做的一切都顺乎自然,顺乎规律,被管理者在其中各得其所,努力尽各人的本份,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和自然,被管理者丝毫不感到有管理的压力,甚至感觉不到管理过程和管理者的存在,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这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
根据人的自然本性来加以管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尊重每个个人的自主权,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的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确立和维护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活动的规则和秩序上;他所需要的就是先给老百姓创造一个安定的、宽和的环境,有吃、穿、住等基本的生活条件,满足老百姓的基本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然后精简政令,清静少事,以不扰动百姓、与民休息为原则,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和一般社会生活,尽量让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自己去进行,政府不进行直接的干预,特别是经济生活更不能直接参与。
只有这样,社会才有活力,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社会也才能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
对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来说,现代社会对有为观念的推崇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以来,人们从狭隘的唯科学主义出发,提出所谓“人定胜天”的口号,完全按照人的主观意志来改造自然,拦河筑坝,围湖造
田,移山平地,毁林开荒,抽水开渠,物种移植,掘地开矿,合成物品,广用药物,以为这样就可以给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结果则是事与愿违,大量自然资源被耗竭或被破坏,动植物种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地球上消失,大气质量越来越差,气候变化失常,河水断流,水资源大规模减少且水质严重污染,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一方面是人口的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则又被人类的活动大规模地破坏,由此导致了影响人类生存的严重生态危机。
人们应看到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动变化规律,人应尊重自然界本身的秩序,按照自然界自身的规律去利用它、改造它。
面对自然界,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最好的选择就是“无为而治”:遵循自然法则,适应自然,顺应自然,按自然的规律去做事,去生活,而不是人为地改变自然,改造自然;不应通过改变自然来适应人的需要,而更多地是要让人去适应自然。
只有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得到良好的保护,自然界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人类也才能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也才能有一种和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