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
- 格式:ppt
- 大小:3.60 MB
- 文档页数:11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
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则是指,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习惯,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语言迁移可以用来解释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和语言变迁。
语言迁移是指母语的影响进入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
语言迁移还包括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某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迁移只是由于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不足。
认知主义学派的注意力主要投向迁移的制约性因素,以及迁移的认知准则研究。
所谓迁移的制约性因素研究就是研究由哪些因素制约迁移的发生和隐退。
Ellis(2000)列出了制约迁移的6 个因素:语言的不同层面,如音系、词汇、语法、语篇等;社会因素,如不同的交际对象与学习环境的影响;标记性,如某些语言特征的特殊性;原型概念,如某个词的某一涵义与其它意义相比在多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核心、基础的;语言距离和心理语言类型,如学习者对一语和二语之间距离的心理感受;发展因素,如对中介语发展的自然过程的限制。
摘要: 英语写作历来是中国学生的薄弱环节,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英语的句法篇章规律缺乏了解, 从而在英语写作中套用汉语思维模式。
本文从思维方式、词汇、句法、语法四个层面对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 并提出若干减少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产生干扰的有效方法。
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 英语写作无论在学校的英语学习中还是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都十分重要。
英语写作能力的高低能体现出学生英语综合素质。
然而它却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中国学生写英语作文时往往摆脱不了汉语思维的影响, 写出的文章大都句式单调、简单句堆砌甚至错误百出, 遣词造句处处留下汉语的痕迹, 这便是母语在英语写作中产生的负迁移, 它严重阻碍了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英语能成为“世界语”吗作者:刘云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04期一、英语正在衰落英语先是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全世界,二战后美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霸主地位进一步扩大了英语的传播和影响。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4亿人以英语为母语,另有4亿人以英语为公共交际语言,即第二语言,此外还有大约10亿人以英语为外语,于是不少人认为英语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世界语”。
目前,英语是最通用的国际语言。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英语就是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敲门砖”。
然而,语言学家们告诉我们,英语并非像它看起来那么咄咄逼人。
实际上,英语作为母语的地位正在衰落,而且,英语的发展日益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
即便是在美国,英语也没有独占鳌头。
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数据,在10年前,每7个美国人中约有1人在家里讲非英语语言。
10年来,美国人口中的移民比例一再扩大,使用西班牙语的美国人在1980~1990年间增长了50%。
西班牙语言在佛罗里达州、加利福尼亚州和西南部许多地区被广泛使用,西班牙裔人占了纽约人口的30%,纽约一家西班牙语媒体公司旗下的电视台,每天吸引的观众甚至超过了英语电视台。
在美国,其他语言的使用率增加得更快。
根据调查,在这10年中,美国讲汉语的人数增长了98%。
目前,大约有240万讲汉语的人生活在美国,他们每5个人中就有至少4人在家里说汉语。
1980~1990年间,使用朝鲜语的人数增长了127%,使用越南语的人数增长150%。
近年来,在美国一些小城镇,从亚拉巴马州的享茨维多到康涅狄格州的梅里登,从威斯康星州的沃索到德克萨斯州的塞尼索,都发生了语言的争议。
人们吃惊地发现,许多新移民的英语很差,而且其中一些人根本不想花力气去学习英语。
如果英语在讲英语国家的某些地方都不能立足,怎么能说“英语征服全球”了呢?实际上,英语永远不会实现“全球化”,那些只会讲英语的人可能永远都无法做到流利地同任何地方的人交谈。
英国语言研究专家大卫·格拉德尔说:“英语不会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全球化’。
“强势英语”能否成为欧盟的统一语言今日,英语在世界上具有强大的优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约有3亿,占人类世界的1/11,如果在地理领域之外加上文化领域,有7亿人能程度不同地听、说英语,这些人分布的地域占全球面积的1/4,扩张的地区相当于法语的4倍多。
近两个世纪以来,英语的发展非常迅速,这种发展还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动。
一般认为英语的传播起因于英国的扩张,到了20世纪,则因美国承担了世界责任而得以继续。
如今,英语是联合国和几乎所有国际机构的通用语言之一,也是将近40个独立国家和好几个自治地区的官方语言,而且往往是惟一的语言。
50%以上的科技书刊、译著和全世界的广播节目都用英语。
英语几乎到处发动攻势,前进的步伐只在少数地方受阻。
它在亚洲和大洋洲处于优势; 在非洲,尽管法语地位重要,但英语仍占据首位,现在也正向拉丁美洲扩张。
在外语教学中,英语几乎总是必修语言,或者总是选修语言。
在主要文化大国中,除了意大利,没有一个国家学得最多的不是英语。
由于历史等原因,英语在欧洲的地位不断上升,它已逐步将其他语言挤出职业语言交流领域, 成为欧洲第一大外语。
同时,在人民的交流之中,英语的强势正在不断地显现出来。
在“老”欧洲,各国人民交流的首选外语便是英语。
在新加入欧盟的成员国中,英语正在迅速取代俄语,成为使用最为流行的外语。
现在,在欧盟成员国内,每10个小学生中,有9人学习英语。
同时,69%的欧洲人认为英语是最有用的语言。
出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需要,人们愈来愈感到需要一种共同交流的语言——那就是英语。
欧洲联盟,作为一个共同体,成功地建立了统一大市场,促进了各成员国的经济大发展;启动了欧洲统一货币,形成了横跨欧洲大陆的“泛欧元区”,力争同美元抗衡;基本实现了共同边界, 建立了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现在正在讨论制定欧盟宪法,进一步加速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但是语言问题一直困扰着欧盟,而且至今还没有应对的良策。
欧洲联盟在尚未实现东扩前,欧盟每次正式会晤至少需要33个翻译,才能完成11种语言之间高达110种可能的互译。
各个国家最具代表的酒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歌,各个国家也有各个国家的酒。
那什么酒最能代表各个国家?1.古巴的朗姆酒:海盗(酒)充满活力、野性十足的酒。
朗姆酒又称海盗酒,最早是加勒比海盗的最爱,他们用朗姆酒壮胆,用朗姆酒狂欢,也用朗姆酒给自己伤口消毒。
(对海盗来说,最糟糕的不是钱包空了,而是酒瓶空了)知名度:★★★★文艺度:★★★2.俄罗斯的伏特加:毛熊(酒)俄国图腾是熊,中国把俄国人称为“毛子”,所以“毛熊”也是对俄国人的昵称。
俄国信奉力量至上,伏特加也是一种霸道无比、傲视严寒的酒。
入喉之后你能清晰感受到伏特加流经路线,像熔岩一样灼烧你的食道、胃壁、小心肝。
(伏特加就是俄罗斯人民的一切)知名度:★★★★★文艺度:★★★3.中国的白酒:文人(酒)白酒完美诠释了中国人:清如水、明如镜、甘如醴、香如兰。
白酒本身就是中国文明的传承方式,即蕴含了艺术杰作,也推动了文化创作。
白酒最妙的地方就是,白丁喝的出风味,文士喝的出风雅。
比如这轴「国馆·文化中国」,能做到雅俗共赏,才是大境界。
(文化艺术与白酒,最惊艳的激荡)知名度:★★★★文艺度:★★★★★4.英国的威士忌:绅士(酒)最具绅士气质的酒,味道沉稳不张扬,高端大气能控场。
威士忌一词来自古苏格兰语,意为生命之水。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生产威士忌,但最正宗的还是在英国的苏格兰。
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都是威士忌的死忠,说明威士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认同。
(绅士不是指土豪,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知名度:★★★★★文艺度:★★★★5.日本的清酒:艺妓(酒)清酒和日本艺妓一样,是种外貌艳丽、狡诈善变的酒。
初尝时但觉香甜爽口,以为和中国米酒差不多,多喝才发现受骗。
酒的后劲很足,胃里翻江倒海,大有日本人切腹的痛苦。
(酒瓶和酒一样,有种诡异的美)知名度:★★★★文艺度:★★★6.法国的香槟:骑士(酒)香槟是葡萄酒的一种,正宗香槟像法国骑士一样浪漫、奔放。
早在凯撒大帝征服高卢时,香槟就已诞生。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用一种语言即英语相互交流和传播思想。
不管你是否喜欢英语,如果你要想融入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化浪潮,并开展有效的国际传播,或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政治家、商人和科学家,那么你必须(至少学会)能够用英语进行国际传播。
“英语语言的这种强势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雪球,几乎无法阻挡”。
[1]一、国际传播中英语强势的表现方式首先,国际传播中英语强势表现为使用英语的人口数量上。
目前,全世界有近3.8亿人口把英语作为母语,约2.5亿人口把英语用作第二语言。
而学习英语的人数则更多。
英国文化委员会估计,全球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口大约为10亿,另有15-20亿人口每天使用接触英语。
到2050年,全球一半人口会较熟练使用英语。
[2]语言学家把上述使用英语的人口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指把英语作为他们的母语的人们,通常也是他们惟一的语言。
这些人主要居住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冰岛、南非。
第二类是指把英语当作第二语言的人们,这些人一般居住在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或美国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尼加拉瓜、新加坡、菲律宾和中国的香港。
第三类是指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与美国和英国没有十分密切关系。
[3]虽说把汉语作为母语的人口目前也要超过13亿(包括海外华人),但讲汉语人口多限于中国人和华人,外国人把汉语作为母语或第二语言毕竟凤毛麟角。
这些年,随着中国的国力的增强,也出现了汉语热,但与英语热相比,还不能同日而语。
其实,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不但体现在使用的人口数量上,更多体现在英语的应用范围之中。
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英语在全世界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包括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外交、旅游、通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等。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性的语言。
[4]有85%的国际组织把英语列为通用语言(联合国、欧盟等)。
关于英语语言文化论文语言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认知工具,文化的载体、信息(知识、情报、资料)的载体。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言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语语言文化论文篇1浅谈英语语言中姓氏的文化内涵摘要: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姓氏,它作为一种符号,构成了文化载体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现象,英语姓氏有着极其复杂的构成和来源,其中可能埋藏着历史、经济、文化、地理等众多因素。
对于接触语言、文化的研究者,探析英文姓氏来源的工作十分必要。
本文尝试探索英语姓氏的演变历程,从而揭开现代英文姓氏与其本源的关系。
这必将对英文教学以及加深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英语姓氏来源文化英语语言自从有了文明,人类为了便于繁衍生息、交流沟通,就发明了姓氏。
随着历史进程和社会的发展,姓名的构成和习用逐步形成。
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姓氏,它作为一种符号,构成了文化载体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现象,英语姓氏有着极其复杂的构成和来源,其中可能埋藏着历史、经济、文化、地理等诸多的因素。
对于学习英语语言的人来说,探析英文中的姓氏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英国在经历了多次外族入侵,才得以形成英语民族及其语言。
这是以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凯尔特人为主的世界上众多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到了近代,英语民族的活动舞台随着大英帝国不断向海外的扩张而进一步扩展,也就更大范围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血统和语言。
其中,尤以美利坚民族和美国英语的形成最为典型。
这自然也就让英语姓名系统变的更加复杂化。
尤其是在现、当代,英语民族血统进一步多元化,英语语言体系进一步扩大化,这当归功于大批涌入英语国家或地区的移民。
尽管外来移民的姓名不断被英语同化,但多多少少都会保持原民族的某些特征。
据英美姓名学家统计,如今英语姓名的语源就与三十多个大小语种相关。
下面,我们着重来看英语姓名在其本土的演化发展过程。
在英伦三岛被诺曼底人入侵以前,即公元1006年的诺曼征服前,英国人没有姓,只有名。
英语分级读物,你真的选对了吗?牛津树、RAZ、海尼曼、红火箭、PM分级阅读几大巨头,到底该怎么选?在这个阅读为王的时代,家长们都迫切希望从小就开始培养自己孩子的阅读能力。
但是,阅读能力需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积累。
英语阅读也是,必须遵循科学的分级体系,才能让孩子真正地吸收和提升均衡的阅读能力。
那么,如何挑选适合自己孩子的英语分级读物呢?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也具体研究了几种英语分级读物,也希望能把了解的结果分享给大家。
宝爸宝妈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能力挑选适合的英语分级读物。
废话不多说,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下这几种全球经典的英语分级读物吧!一、牛津树(Oxford Reading Tree)就像前面说的,只要谈到分级阅读,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应该都是牛津树了。
在英国,超过80%的小学都把牛津树作为英语分级读物和英语母语学习材料。
因此,牛津树本身的定位,也是针对以英语为母语(EFL:英语第一语言)的学龄前及小学孩子,是一套培养阅读兴趣的、寓教于乐的阅读教材。
牛津树的大树分级牛津树的分级体系非常庞大,它并不只是一套书,而是像一颗大树一样(牛津树全称就叫牛津阅读树),拥有很多分支体系,因此,也能让孩子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像爬树一样循序渐进。
牛津树的主干部分(俗称的家庭版)是Fiction类(虚构故事),故事围绕Kipper一家,尤其是Biff、Chip、Kipper三个孩子还有他们的小狗Floppy展开。
每个故事都短小幽默,温馨有趣,就像家庭连续剧一样,因此很受小孩子喜欢。
牛津树Kipper一家更多牛津树的具体分级内容,网上有很多资料,这里就不赘述了,重点说下宝妈们关注的优缺点吧!牛津树的优点:①经典分级读物,分级科学,口碑度高。
在基础阶段,阅读和自然拼读,双线并行。
②内容主要是生活场景,插画的画风较统一,非常可爱。
故事连贯有趣,像在看连续剧,让娃有继续阅读的自驱力。
③图中隐藏了很多小细节,很考验孩子的读图能力,适合亲子阅读。
1982020年39期总第531期ENGLISH ON CAMPUS知之深,爱之切——谈英语课堂中的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文/汤雅舒不盲目地追求西方文化,不崇洋媚外,不闭关锁国,也不妄自尊大。
二、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培养家国情怀的策略1.加强目的性教育。
列宁曾经说过,家国情怀是千百年来中华人民共同建立起来的一种对国家的深厚情感,这种浓厚的家国情感集中体现人们对国土、山河、同胞、语言、文化以及历史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对国家表现出强烈的关心。
为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家国情怀,需要教师明确教育目标,以目的性强的家国情怀教育指导学生形成家国意识。
如在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英语课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中国是人口大国,汉语的使用人数明显超出了英语语言使用人数,那么为什么汉语不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呢?英语凭借着什么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很难找出其中的原因,那么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英语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语种的原因:“英语成为一种强势语言席卷全球并非偶然,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比如在十八世纪初到十九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发展将英语语言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特别是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其经济实力、科研技术水平相对于各国综合实力更强。
各国为了发展开始不断引进美国的科研产品,为了了解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能够与美国人更好地沟通,开始踏上了英语语言学习之路。
”在讲解之后,教师继续提问“你是否找出了英语作为强势语言的原因”,一名学生说“是因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经济实力强”,另一名学生说“是因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科学技术先进”。
通过总结让学生意识到语言的发展需要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作为支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未来,汉语是否能够代替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应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以此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是必要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意识到“少年强则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
英语母语者与非母语者的交际策略比较在全球化的时代,英语作为一种通用语言,在各种交际场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商务谈判、学术交流还是日常社交中,我们都可能会与英语母语者或非母语者进行沟通。
然而,由于语言背景和文化差异,英语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在交际策略上往往存在显著的差异。
英语母语者在交际中通常表现出更高的语言流畅性和自然度。
他们能够轻松地运用丰富的词汇、多样的语法结构和自然的语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使得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清晰,也更容易被理解。
例如,在描述一个复杂的概念时,母语者能够迅速选择恰当的词汇和句型,避免因语言能力的限制而产生的误解。
相比之下,非母语者在语言表达上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由于词汇量的有限和语法知识的不熟练,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使用简单的句子结构和常用词汇。
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会导致表达不够精确或者意思传达不够完整。
然而,非母语者往往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语言上的不足。
比如,他们可能会更加注重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运用,以增强沟通的效果。
他们会通过手势、微笑、眼神交流等方式来辅助语言表达,帮助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意图。
在倾听策略方面,母语者通常能够更快地理解对方的话语,并迅速抓住重点。
他们对于英语的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的熟悉程度使得他们能够更轻松地处理信息。
而且,母语者对于英语中的习语、俚语和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有助于他们在倾听时更好地领悟对方的意思。
非母语者在倾听时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信息。
对于语速较快或者带有口音的英语,他们可能会感到吃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非母语者常常会采取一些策略,如请求对方重复、放慢语速,或者通过提问来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此外,他们也会更加依赖上下文和对方的肢体语言来辅助理解。
在应对交际障碍方面,英语母语者通常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
当遇到语言误解或者交流不畅时,他们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或者用更简单的语言重新解释。
他们也更善于利用幽默、比喻等方式来化解尴尬,使交流能够继续顺利进行。
英语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构成要素包括语言环境、文化因素、交际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其他辅助手段。
1、语言环境我们经常用“讲话要注意场合”来告诫自己或别人,在选用词及句子结构对要谨慎小心以及讲话内容掌握其分寸以避免交际双方可能产生的误解。
这说明人们的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受到语言环境的限制。
人们之间相互往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等一切交际活动不是抽象的和无目的的,而总是在包括时间、地点、性别、身份、职业、交际双方的年龄、双方熟悉程度等因素构成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
语言环境决定了交际双方对语言结构及用词的选择。
在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必有其中的一种表达法或其中的某一词会显得更为妥当、贴切些。
例如、一个学生向自己要好的同学反映学校某一不令人满意的决定时所用的语言可能会更尖刻、直接,而在老师或校领导面前,可能就会使用比较委婉或婉转的语言。
特定的语言环境也决定语言交际活动的话题以及说话时的语调、声音的大小、语言结构及词汇的正规化程度等。
2、文化因素达到正确地使用和理解语言不仅要以熟语言规则和具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选用贴切的语言结构和词汇的敏感性为基础,同时也应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规则。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因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有关文化规则而导致负迁移的现象时有发生。
例如,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人们不喜欢被问及私人问题,他们认为那是他们私人的事,与他人无关。
3、交际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交际活动过程中双方的心理状态将影响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
例如,两位老朋友久别重逢,双方都可能显得格外激动、兴奋,此时说话的语气、语调都可能与平时的情况有所不同。
一个人处于紧张或烦躁的心理状态时,话语显得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造成听者或读者在理解上的困难。
4、其它辅助手段以听说为形式的交际活动,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脸部表情、手势、耸肩、互对眼神等以加强话语内容的说服力或说明注意力集中与否。
这些辅助手段本身蕴含着高兴、不耐烦、许可、接受、拒绝等诸多方面非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丰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