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模式_祝智庭
- 格式:pdf
- 大小:97.72 KB
- 文档页数:1
智慧教育整体发展历程结合我国智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演进,在“走向智慧教育时代的教育变革与创新暨祝智庭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王珠珠研究员将其发展脉络归纳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萌生阶段、试点示范阶段、全面普及阶段(王珠珠,2019)。
(一)萌生阶段(2012—2018年):从无到有这一阶段的特色是理论构建(科研机构力量)与实践探索(学校力量)双驱式发展,企业积极跟进;发展重点是转变变革取向、开展顶层设计。
前期,无论是科研机构、学校还是企业,均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向智慧教育转变,诸如翻转课堂、创客教育、在线学习系统随即披上了“智慧教育”的外衣。
后期,随着智慧环境(如智慧课堂、智慧校园)、智慧教学法、智慧评估的脉络逐渐显化,学校的变革初见校本特色取向,在线学习系统也逐渐显现出智慧特征。
这一时期,较为突出的案例是浚县科达中学的“全人发展”智慧教育方案。
它从学习文化到教学策略进行了系统性的变革,文化方面创造了“榜样引领”以及“晨钟暮鼓式”的自省自悟文化,教学策略方面探索出了“六学一包”的智慧策略,即自主钻学、同伴互学、问题导学、微课助学、以评促学、精准帮学与智慧学习包。
在ESWI (Education,Smart,Wisdom,Intelligence)智慧教学生态系统的支持下,该学校进一步提炼出了“六一三一”(六学策略、一个科达智慧学习包、三讲、一练)智慧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既注重学生的深度学习,也兼顾师生的精讲精练。
(二)试点阶段(2018—2022年):从有到优结合祝智庭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智慧教育环境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的调研资料来看,2018年,智慧教育由萌生阶段走入试点示范阶段。
经过上一阶段的发展,国内出现了一批具有校本特色的智慧实验校。
加之《教育部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示范”政策的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智慧教育正式进入第二阶段:试点示范阶段。
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教学目标:理解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了解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的互动关系。
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教学建议与反思: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改革的影响,相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收集一些信息化教育政策文件,、教学研究文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最新教学改革动态,理解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并用单独一章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理解信息化教育。
二、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1.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的含义顾明远教授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教育转化为现代教育的过程。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等。
现代化以产业革命为起点,经历了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阶段。
我们研究的教育信息化,实质上就是教育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
关于教育现代化确切含义,学术界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更无公认的定义。
教育现代化作为一个综合的、开放的、动态性的概念,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而且必须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与人文现代化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广义而言,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工业化引起,并与之相适应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整体转换的过程。
狭义而言,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构建起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相贯通的教育格局,结合国内外教育资源,继承并创新、赶超国内外先进教育发展水平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智慧问学:基于ChatGPT的对话式学习新模式
戴 岭1 赵晓伟2 祝智庭3(1.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2.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3. 华东师范大学 开放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
[摘要] ChatGPT的发展引发教育领域新的对话革命。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学习范式,对话式学习历经教学对话、对话式教学等阶段,正朝智慧问学的新阶段发展。智慧问学作为对话式学习的高阶形态,是学习者基于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过主动提问寻求大语言模型回应,实现递进式问答对话与迭代式内容生成的新型学习模式。文章深入探讨了基于ChatGPT的智慧问学模式,剖析了平等性、开放性、建构性、角色互惠的理念原则,提出了“5W”模式的提问策略,并基于“认知需求—问题开放程度”设计了四类问题,形成螺旋递进的问学流程和五种对话类型。最后,文章建议以“尊德性”为价值导向,用实践智慧引领对话智慧;以“问学”设计为逻辑起点,培育高阶思维能力;以“会评”为核心要素,提升学习者再反馈素养。[关键词] ChatGPT;智慧问学;提示语工程;对话式学习;实践智慧;高阶思维能力[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79(2023)06−0042−11
一、引言自1966年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家约瑟夫•维森鲍姆(Joseph Weizenbaum)发布首个聊天机器人伊莉莎(Eliza)以来,对话式人工智能不断升级。ChatGPT作为该领域的最新成果,采用提示学习与人类反馈相结合的训练方式,通过大语言模型的监督/无监督学习识别人类文本、预测人类意图,并利用“奖励机制”(人类评分自动调整模型)强化学习,生成创新优质的内容。尽管ChatGPT可生成令人满意的答案,但前提是人类应以充满智慧的方式向ChatGPT提问,因此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个体数据获取的丰富程度与质量,进而影响学习者认知建构过程与心智塑造方式。精通语言的ChatGPT在学习指导与教学反馈领域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能针对用户的提问进行个性化知识生产和学情反馈,提供定制性学习体验和序贯性对话轮转,可实现人机自然、类人的交互与对话。ChatGPT引发的自定义问答模式与个性化对话方式,有望推动对话式学习的智能化和定制化,颠覆“授课式”和“搜索式”的教育模式,革新当前的学习生态并实现历史性超越,但目前关于如何深度利用ChatGPT拓展和优化对话式学习的研究仍显匮乏。基于此,本文在剖析对话式学习发展脉络和内涵特征的基础上,致力于创设基于ChatGPT的对话式学习新境界——智慧问学,解析智慧问学的模式与步骤,进而探讨融入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优秀5篇7月14日至7月21日,我有幸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通过这8天的培训,感觉获益匪浅。
这八天时间,先后聆听了蒋鸣和、闫寒冰、顾小清、朱萍、郑玉荣、李宝敏、祝智庭、蒋敦杰、吴昭9位专家有关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讲座,围绕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通过9位专家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解,使我比较全面地学习了有关创新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标准及实施方案,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内容、方法和策略,区域信息化套餐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下的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的质量管理,培训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管理与方案设计等内容;初步了解和学习了有关“翻转课堂”、“微视频”、“可汗学院”等一些世界顶级的教育模式,以及国内对这种教育模式的尝试应用和取得的一些效果;了解了目前世界或是国内在教学上应用的一些先进信息技术。
上海是中国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区域,到上海参加这次培训,并且能与各位专家面对面、座谈式、讨论式的交流学习一些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些教育教学情况,真的是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进一步对现阶段的教学,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总体上,通过这次培训,我有以下几点感悟:1、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教育大变革时代。
我国的教育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可以说是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还要继续发展,教育必须要向世界看齐,必须减负增效,必须同时代同步,必须同现有的信息科学技术同步,用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引领教育,促进教育,这样才能使教育不断发展和超越,传统教育在我国已有多年,我国的教育要长足发展,提高质量,必须应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推动教育的时代变革。
2、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促进和提升教学质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能力的培训和提高迫在眉睫,任务艰巨。
4、应该珍惜这次培训机会,回去之后再认真梳理、学习、提高,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已的实际工作中,并且要发挥骨干作用,发挥自己的培训作用,培训、引领我校教师认真学习教育信息技术,并且能尽力用到教学实际中,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及运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它包括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为了更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所以要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育技术信息时代多媒体网络化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1.多媒体化现代教育媒体的多媒体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优化组合形成的多媒体系统的应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由于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便于操作、交互性强等优点,使得它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势头锐不可当,从而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
各种新兴媒体和一些旧有媒体相互交融,共同存在,并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具有整体功能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也是教育技术多媒体化趋势的一个方面。
2.网络化教育技术的网络化趋势也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即国际互联网( Iternet)应用的迅速发展和卫星电视网络的飞速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卫星电视进入教学领域以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我国目前现有带宽网络CATV在大中城市中有日益庞大的用户群,加上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也日益伸向千家万户,因而就有人提出了网络大学的构想。
这一计划以CATV和PSTN为基础,以智能网络应用平台(INAP)和多媒体应用平台(MMAP)组成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3CPA: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entApplicatioPlatfromn)为核心,以现有大学为依托,构筑起具有一定交互能力的适合于远距离教学的网络大学,亦即“三电(电脑、电视、电话)一体化”。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大体上可分为5种: (1)基于视听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2)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距离教学形式;(3)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4)基于Internet及其他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形式;(5)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形式。
区域探索与均衡发展区域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挑战与建议◊杨巍沈兴文[摘要]在新兴信息技术支持下,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阶段和新境界。
研究者对北京市某区县“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的现状和面对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智能化管理系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数字化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智慧评价、教师信息素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国内著名教育技术专家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叫在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支持下,“教育信息化使学校从数字化校园走向智慧校园”。
如今,智慧教育正在引领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而“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度、队伍与机制的全方位发展与完善,将为智慧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及时总结梳理区域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有助于明确未来智慧教育的发展方向。
而课题作为研究的有效载体,能鲜活地反映出相关工作的整体状况。
为此,研究者从分析北京市某区县(以下简称A区)教育信息化的课题研究入手,管中窥豹,借以形成对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工作的进一步认识。
一、基本情况“十三五”期间,A区获得立项的区级以上各级各类课题共计696项,其中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包括项目)共计53项。
在53项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1项,占比2%;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8项,占比15%;区级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26项,占比49%;北京市教育学会立项课题17项,占比32%;学术项目研究1项,占比2%。
53项教育信息化课题的研究内容涉及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媒体、多媒体、大数据等,其中专门指向互联网的有21项,人工智能有8项,大数据有4项,新媒体有4项,多媒体有3项,智能硬件有3项,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其他共10项。
收稿日期:2022-2-20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外语教改专项)“‘金课’背景下高职英语智慧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SZW20039)。作者简介:陈捷(1979—),女,福建福州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金课”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智慧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陈 捷(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以智慧教育“六大特征”为导向,依托智能教学平台,构建并实施高职英语智慧教学模式,是践行“两性一度”金课标准的有效途径。研究梳理了“两性一度”标准在高职英语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智慧教育的内涵,探讨高职英语智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路径,包括教学支撑环境构建、教师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构成。[关键词]金课;高职英语;智慧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22)09-0161-04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2.09.061[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引言2018年6月21日,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
作会议”上,“金课”一词首次出现。同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就“建设中国金课”发表了主题演讲,明确指出“金课”是一流课程,是集“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于一体的课程。“金课”概念的提出不仅为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学质量考核明确了依据。如何将“两性一度”标准落实到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就成了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实现高职英语课程“两性一度”建设目标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撑。依托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下的各类应用(APP)软件与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的丰富性与即时性,构建高职英语课程的智慧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拓展教学时空,发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互促互补的优势特点,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语言技能的训练,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实效,达成教学目标。一、高职英语智慧教学模式研究现状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了包括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八项任务。2014年启动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应大力推进最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方向发展。”目前,国内对于大学阶段英语智慧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本科教学阶段,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教学模式的设计、网络平台的使用以及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针对高职英语智慧教学研究的论文相对较少,且讨论内容相对笼统或单一,缺乏完整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具体实施方案。二、“两性一度”标准与高职英语课程的结合(一)高阶性“金课”的高阶性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向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高职英语作为通识类语言课程,不仅具备提升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功能,也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因此,高职英语课程的高阶性应当体现为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结合思政育人理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二)创新性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Duchastel: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就是信息设计。
祝智庭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系统方法。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黎加厚讲授认为:所谓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主要包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指导教学设计;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
教学设计的定义应考虑三方面因素:信息技术/信息化时代/教学设计从教学设计的概念中得出,教学设计以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致力于规划教学内容,考虑的是如何选择媒体呈现知识点,如何组织利于学生学习,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
(最整堂课的安排)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个体对知识的建构多元智能:加德纳,尊重个体差异系统科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克服了传统教学设计相对封闭/线性思维的特征,吸取了开放系统思维与软系统思维的营养,以更开阔的视野来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关照学生的全面成长。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性和原则特性:目标制定的多元性;学生的自主性;评价的及时性;信息技术的支持性。
原则: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开放的教学环境;问题或人物驱动;协作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多元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差别1.教学内容不一样2.教学过程不一样3.学生学习方式不一样4.教师角色不一样。
【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核心维度与案例研究】领导力六个维度近年来,关于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日益兴起。
祝智庭教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即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和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并初步探究了校长个人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结构,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化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
其他学者还提出了中小学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张奕华通过实证研究,归纳出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五个层面,即:(1)愿景、计划与管理;(2)人员发展与训练;(3)技术与基本设施支持;(4)评价与研究;(5)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上述研究在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内涵方面的探究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关联性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较难探究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究竟是如何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的。
一、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五个核心维度一般认为,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指的是校长或者校长领导团队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领导者,在学校建立一定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标准和问责制度,并成功地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各方面的应用。
据此概念,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在工作层面应包括:校长在推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是否令学校所有成员满意;校长能否领导制定学校的信息化规划;校长是否能够解决那些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教育技术的教师的相关问题;是否制定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是否善于缓解自己或其他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恐惧;是否鼓励学生主动建构并积极参与数字化学习,并寻求学校所在社区的支持等。
概括起来,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主要包括五个核心维度:(1)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与规划制定;(2)师生信息技术专业发展;(3)教育信息技术环境构建;(4)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价研究;(5)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公共关系等(如图)。
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五个核心维度1.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与规划制定这个维度一直被视为是评价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方面。
一、教育技术学部分知名导师介绍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2.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4.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5.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6.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远程教育7.徐福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
参加“第十一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暨全国中小学百佳校园网站表彰及颁奖仪式”小结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区、市、省教育局和教育部层层评选,学校网站在“全国中小学校优秀网站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中小学百佳校园网站”称号。
2011年8月20日从深圳出发,毛校和我代表学校到重庆参加第十一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暨“全国中小学百佳校园网站”表彰及颁奖仪式。
出发前得到了陈校的大力支持,所有行程都是毛校精心准备和安排;从8月20日早上6点多出发到8月22日晚上回深圳,整过行程紧凑而充实,领略重庆山城之秀美,重庆火炉天气之燥热,火锅之麻辣;最值得一提的是聆听了全国教育信息化顶极大师所展示的教育信息化的美好愿景。
印象最深的有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中国教育信息化与提升综合国力》的报告中提到的云计算和信息化战争及信息安全。
桑新民教授在《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中提到的从E-learning到G-learning(绿色学习)。
祝智庭教授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模式》中提到的电子书包。
以及大部分专家提到的云计算,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思想,教学优质资源之缺乏等理念让我们感触很深。
从而让人思考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多数学校才刚刚完成信息最基础的建设,并还不能很好的保证持续的完善和更新。
还处于黑板电子化的过程;我们大部分用到的信息化手段还只是黑板搬家;少部分教师还停留在讲课件的水平上,没有很好利用信息技术用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没有充分考虑到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改变,我们只是为了减轻一些工作量,增加教学的信息量而进行地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
当然也和我们的大环境有关,专家一致认为现在没有足够的优质教学资源可以利用,教师又不是计算机软件设计高手固也不能设计出优质的教学资源,社会上的计算机软件高手又不懂教育也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优质教学资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基础教育)
《中国教育信息化》编辑部:mis@moe.edu.cn
一、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
通过全面启动“校校通”计划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工程和项目,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2008年以后,以“班班通”工程建设、教育云服务平台构建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将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确定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但基础教育信息化在认识、管理、资金投入、人才队伍、标准建设与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应以支撑教育普及、公平、优质及创新为发展目标。在政策机制支撑下,环境装备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通常被作为学校发展的三大支柱,其中环境装备建设是基础工程。二、“班班通”在行动“班班通”应在通字上下功夫,要做到网络连通、资源流通、人际沟通:信通+心通(情感)、学做融通(知识学习+动手实验)、教师精通。华东师大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与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中央电教馆、华师京城共同研发了班班通综合解决方案———“绿色班班通”。该方案优选节能电脑、超短距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硬件设备,配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互动软件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再供以教师远程进修服务,具有全方位的综合效应。“绿色班班通”能够支持多向互动的开放式课堂,基于协同学习套具可实现“班内通”,开展课堂协同教学;基于可视化远程协同教学平台可实现“班际通”;基于自主开发的教育服务网站可实现“班外通”,有效拓展学生的
课外学习空间。当前“绿色班班通”解
决方案已在我国多个省市不同学校
开展应用,深受好评
。
三、“教育云”呼之欲出
未来的信息化学习环境非常复
杂,学习资源也越来越广泛。云计算
有助于我们解决高原期的困惑,比如消除信息孤岛,实现系统互联、资源共享以及应用互通等。因此,信息化教育走上云服务平台。我们建议采取一种基于大装备的教育云的发展思路,即承继“班班通”建设,通过信息化教室形成数字化校云,继而拓展至市(县)教育云,最终建立公共教育资源与数据的云服务中心,实现公共教育云的构建。这种建设思路好比是以大规模教育装备为基础形成了高山,然后产生云朵围绕山岚的美丽景象,而不是在沙漠上空凭空飘来一个云朵。教育云的综合服务包括IaaS、PaaS、Epaas、SaaS和DaaS。在教育云具体实施过程中,以上各层提供的服务将呈现出倒三角的增值空间。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往上层,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更为复杂,有更大增值空间。四、”电子书包”让云触手可及目前,在上海、扬州、沈阳等地电子书包已进入课堂。我们希望电子书包具备易用性、富媒体、互动性、开放性、教学性等特性,但由于缺乏行业标准、电子课本、足够的学具以及成本较高等使得电子书包的发展遭遇瓶颈,因此亟须制定行业统一标准、完善电子书包功能以及提出电子书包应用场景。目前,国家
信标委已成立了电子课本和电子书
包标准工作组研究解决电子书包的
标准问题。在构建电子书包系统功
能框架中,我们从学习终端和应用
服务层面考察电子书包的功能,其
中终端层面引入“虚拟学具”的概
念,重在加强用户对学具软件的个
性化配置和使用,且支持第三方学
具的接入;应用服务层面强调本机
提供的学习服务及第三方接入的服
务。对于学具和服务,按照核心、可
选、拓展三层分级定义,电子书包将
根据不同的配置和升级面向不同个
体需求。同时从e-Publishing和
e-
Learning
领域借鉴相关研究成果,考
虑数字内容建设(电子课本、电子
书、泛资源及其相关应用)及不同层
面的学习应用(个人学习、班级学
习、社会学习)。未来随着教育云的
建成及电子书包系统功能的完善
,
电子书包将被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
境,实现“随身通,人人用
”。
五、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目前,有几种教育模式是值得
我们关注的,一是班级差异化教学
;
二是小组合作研究型学习;三是个
人兴趣拓展学习;四是社群生成性
学习
。
(根据现场录音及PPT整理)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模式
华东师大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祝智庭
基础教育分论坛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