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多肽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_王淑静
- 格式:pdf
- 大小:185.76 KB
- 文档页数:4
细谈抗菌肽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癌症是导致数以百万计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理多由于异常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和扩散。
常规的治疗手段,如手术和化疗成功率均低,且存在复发的风险;同时,前列腺癌、胰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仅用化疗治疗效果较差。
为避免肿瘤的复发和( 或) 发生转移,辅助治疗药物( 如DNA 烷基化剂、激素激动剂/ 拮抗剂和抗代谢药物等) 被广泛应用,但这些药物选择性较差,攻击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损害较大,导致患者发生骨髓抑制和血小板减少( 血细胞生成减少)、黏膜炎( 消化道炎症) 和脱发等。
此外,这些化合物可使癌细胞产生耐药性,不宜长期使用。
如今,随着与癌症相关的疾病数量的日益增加,面对常规疗法的缺点和不足,新的治疗方案呼之欲出。
抗菌肽已被证实是一种分子靶向抗癌药物,这种小分子多肽可有效进行组织渗透并被异质癌细胞吸收,进而杀伤肿瘤细胞。
与现有疗法联合作用将极大改善抗癌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并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有害影响,它的开发与应用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1具有抗癌活性的抗菌肽的分类和选择性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具有抗癌活性的抗菌肽具有α- 螺旋或β- 折叠的构象[4],针对其靶细胞,可将它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对微生物和癌细胞具有活性而对健康的哺乳动物细胞无活性的肽,如cecropins 和magainins ;第二类包含的抗菌肽对微生物、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均具有杀伤作用,如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HNP-1。
抗菌肽以溶膜或非溶膜机制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
基于这种选择性机制的溶膜肽的活性依赖于抗菌肽自身特点及靶膜的特性。
抗菌肽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的哺乳动物细胞的选择性基于恶性肿瘤细胞膜带的净负电荷,这些负电荷由磷脂酰丝氨酸、O- 糖基化的黏蛋白唾液酸和肝素等赋予。
两类抗肿瘤多肽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化疗是肿瘤治疗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
目前,化疗不仅仅是一种姑息治疗或者辅助治疗的手段,而且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根治性方法和手段。
然而,随着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肿瘤多药耐药现象,大大降低了化疗药物的疗效。
因此,寻找新的化疗药物迫在眉睫。
通常,新药研发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通过对现有药物的化学改造,二是寻找发现新的药物。
本论文第一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目前已经临床应用的抗肿瘤多肽放线菌素D的化学改造方面,以期得到毒性更低、应用范围更广的新的放线菌素D的类似物,进而研究这些类似物的构效关系、作用机制及体内抗肿瘤活性。
第二部分则主要研究新发现的具有不同于传统抗肿瘤药物的新的作用机制的抗菌肽的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以及在抗多药耐药肿瘤方面的应用潜力,以期为发展具有新的作用机制的抗肿瘤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及为多药耐药的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1、抗肿瘤多肽放线菌素D类似物的合成及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AMD)是目前临床应用的一种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由两个对称的序列为Thr-D-Val-Pro-Sar-L-MeVal的环状五肽连接一个杂三环发色团组成。
其比较窄的抗肿瘤谱及较大的毒性,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
本研究主要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放线菌素D进行了化学改造,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毒性及作用机制。
我们研究了本实验室设计合成的2位上的D-valine或者5位上的N-甲基-L-valine被D-phe,L-或者D- N- Methyl-valine、N- Methyl-isoleucine、N-Methyl-leucin、N- Methyl-phelalanine及sarcosine取代的一系列类似物的抗菌活性及抗肿瘤活性,结果发现大部分D-valine被取代的类似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和体外细胞毒性都明显低于AMD自身,但是有三个N-Methyl-L-valine被取代的类似物具有与AMD自身相当、甚至更强的体外细胞毒性。
细谈抗菌肽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癌症是导致数以百万计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理多由于异常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和扩散。
常规的治疗手段,如手术和化疗成功率均低,且存在复发的风险;同时,前列腺癌、胰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仅用化疗治疗效果较差。
为避免肿瘤的复发和( 或) 发生转移,辅助治疗药物( 如DNA 烷基化剂、激素激动剂/ 拮抗剂和抗代谢药物等) 被广泛应用,但这些药物选择性较差,攻击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损害较大,导致患者发生骨髓抑制和血小板减少( 血细胞生成减少)、黏膜炎( 消化道炎症) 和脱发等。
此外,这些化合物可使癌细胞产生耐药性,不宜长期使用。
如今,随着与癌症相关的疾病数量的日益增加,面对常规疗法的缺点和不足,新的治疗方案呼之欲出。
抗菌肽已被证实是一种分子靶向抗癌药物,这种小分子多肽可有效进行组织渗透并被异质癌细胞吸收,进而杀伤肿瘤细胞。
与现有疗法联合作用将极大改善抗癌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并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有害影响,它的开发与应用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1具有抗癌活性的抗菌肽的分类和选择性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具有抗癌活性的抗菌肽具有α- 螺旋或β- 折叠的构象[4],针对其靶细胞,可将它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对微生物和癌细胞具有活性而对健康的哺乳动物细胞无活性的肽,如cecropins 和magainins ;第二类包含的抗菌肽对微生物、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均具有杀伤作用,如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HNP-1。
抗菌肽以溶膜或非溶膜机制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
基于这种选择性机制的溶膜肽的活性依赖于抗菌肽自身特点及靶膜的特性。
抗菌肽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的哺乳动物细胞的选择性基于恶性肿瘤细胞膜带的净负电荷,这些负电荷由磷脂酰丝氨酸、O- 糖基化的黏蛋白唾液酸和肝素等赋予。
两类抗肿瘤多肽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肿瘤是一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传统的抗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但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因此需要寻找更为有效且副作用较小的新型抗癌治疗方法。
多肽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具有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许多研究表明,多肽药物可以通过识别和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抗肿瘤免疫力,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因此,有必要对抗肿瘤多肽的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将重点研究两类抗肿瘤多肽的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具体内容包括:1. 抗肿瘤多肽的合成及表征。
选择两类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的多肽,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多肽,并通过质谱、核磁等手段对合成的多肽进行表征。
2. 抗肿瘤活性的评价。
采用肿瘤细胞株和小鼠肿瘤移植模型等方法,评价两类多肽的抗肿瘤活性,并探讨活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3. 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
采用细胞毒性实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检测等方法,研究两类多肽在肿瘤细胞上的作用机制,探讨其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影响。
4. 抗肿瘤多肽的构效关系研究。
通过对两类多肽结构的分析,研究不同结构因素对多肽抗肿瘤活性的影响,为合理设计更有效的多肽药物提供参考。
三、预期结果与创新点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 获得两类抗肿瘤活性较好的多肽。
2. 探讨两类多肽的抗肿瘤机制,从而深入了解多肽药物的作用过程。
3. 研究两类多肽的构效关系,为合理设计更有效的多肽药物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研究,将具有以下创新点:1. 针对两类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的多肽进行深入研究,为发掘更多具有抗肿瘤潜力的多肽提供思路。
2. 结合多种实验手段,对多肽的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进行综合研究,为判断多肽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提供可靠实验证据。
多肽药物在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中的应用多肽药物是一种新型的药物,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作为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多肽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特性。
多肽药物的应用范围很广,特别是在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前景。
多肽抗肿瘤药物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治疗癌症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
传统的治疗药物往往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不能有效地治疗癌症。
这时多肽药物的应用就具有很大的优势。
多肽抗肿瘤药物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作用于癌细胞:一种是直接的靶向肿瘤细胞的作用,另一种是间接的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的作用。
多肽符号化靶向抗肿瘤药物是一种特殊的靶向药物,它们可以与肿瘤特异性的表面分子结合而不与正常细胞相互作用,从而靶向肿瘤细胞。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多肽药物具有更强的靶向性,能够更有效地治疗癌症,同时还具有较少的毒副作用。
例如,多肽药物RGD-4C、CGKRK等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应用,它们可以靶向性地定位癌细胞,并诱导癌细胞的凋亡。
此外,多肽药物还可以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来达到治疗癌症的效果。
肿瘤微环境是由肿瘤细胞及其周围的非肿瘤成分构成的复杂环境,包括细胞外基质、免疫细胞、血管系统、细胞信号通路等。
多肽药物可以干扰肿瘤微环境中的一些关键信号通路,从而阻断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例如,多肽药物NP-005显示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它可以通过靶向TIE-1受体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
多肽药物治疗其他疾病除了治疗癌症外,多肽药物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疾病。
例如,多肽药物可以作为预防和治疗肥胖症的新途径。
这是因为多肽药物可以作为饥饿和饱腹感的信号分子,促进能量平衡,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目前,多肽药物在治疗肥胖症方面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此外,多肽药物还可以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多肽药物可以调节血管紧张素等信号通路,控制血压,从而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多肽药物具有生物活性强、毒副作用小、具有良好的靶向性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癌症、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新途径。
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探索引言:肿瘤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健康威胁之一,以肿瘤为目标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重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多肽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策略,正在逐渐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多肽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包括其作为靶向治疗药物、免疫调节剂和药物载体等方面的潜力。
一、多肽药物作为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前景1. 靶向肿瘤细胞多肽药物具有高度的靶向性,可以通过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的受体结合,实现精准治疗。
例如,通过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多肽药物可以引导药物精确地释放到肿瘤细胞内,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种靶向治疗策略不仅可以减少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伤,还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率。
2. 抑制肿瘤生长和复发多肽药物还可以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方式,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复发。
例如,一些多肽药物可以靶向结合肿瘤细胞的生长因子受体,抑制细胞增殖信号的传递,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这种靶向治疗策略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小等优点。
3. 克服药物抗性肿瘤对传统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多肽药物具有较小的分子大小、良好的渗透能力,可以克服肿瘤细胞上的药物阻抗机制,提高药物进入肿瘤细胞的效率。
此外,多肽药物还可以通过调控肿瘤细胞的药物转运蛋白,改变细胞对药物的吸收和排泄能力,从而克服药物抗性。
二、多肽药物作为免疫调节剂的应用前景1. 提高免疫应答多肽药物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从而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例如,多肽药物可以激活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
2. 调节免疫耐受在免疫治疗中,除了提高免疫应答,还需要抑制免疫耐受,避免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
多肽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和免疫相关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提高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
多肽作为抗肿瘤纳米药物中作用片段的研究进展*郭鑫昊禄秀娟潘杰万冬*(天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天津300387)摘耍:近年来,由于多肽的体内降解能力强、代谢终产物无毒等优势,以及多肽类纳米药物的结构多样性,基于肽的抗肿瘤纳米材料逐渐成为生物医学、材料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抗癌领域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更好地对抗肿瘤纳米材料中多肽的功能进行概述,对常见的多肽嵌段进行了分类介绍,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基于肽的抗癌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及发展现状,同时也就多肽的作用机制和澎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关键词:多肽;药物传递;抗肿瘤;纳米材料中阖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f Peptides as Action Fragments in Anti-tumor NanodrugsGuo Xinhao,Lu Xiujuan,Pan Jie,Wan Dong*(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Tiangong University,Tianjin,300387) Abstract:In recent years,peptide-based anti-tumor nanomaterial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f ields of b iomedicine and materials science because of t he strong degradation ability of i n vivo,the end p roducts of m etabolism are non-toxic of p eptides,and the structural diversity of peptide nanomedicines,have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f ield of a nti-cancer.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J unction of p eptides in tumor nanomaterials,the classification of common peptide blocks were introduced,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p eptide-based anticancer nanocarrier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summarized.Meanwhile,the response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 actors ofpeptide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Key words;peptides\drug delivery^anti-tumor^nanomaterials近年来,癌症已成为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多肽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20-01-03T14:30:35.1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12期作者:李雅超马佳威傅鹏飞高铭豪何伟平[导读] 能够在针对肿瘤细胞施加直接性作用或者是间接性作用条件下,对肿瘤细胞的生长过程和凋亡过程施加调节作用。
杭州森泽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311401【摘要】恶性肿瘤是能够对人类健康水平和生命存续状态造成严重威胁和破坏的疾病类型,积极找寻和研制具备充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抗肿瘤药物制剂,是现代医学事业发展进程中应当完成的基本任务。
与传统类型的抗肿瘤药物制剂相对照,多肽类化合物具备分子量小,靶向性强,毒性低,便于跨膜吸收等基本特点,能够在针对肿瘤细胞施加直接性作用或者是间接性作用条件下,对肿瘤细胞的生长过程和凋亡过程施加调节作用。
【关键词】多肽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现阶段,恶性肿瘤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处于较高水平,给人类的生命健康水平造成了严重威胁。
积极研究并且寻找具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抗肿瘤药物制剂,是现阶段世界医学研究界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历史使命。
多肽类物质是一类与动植物和微生物生存状态密切相关的肽类混合物,其能够广泛性地作用于分布在人体内部的各类细胞、神经组织,以及激素类生理活性物质,能够对人体细胞,主要器官,以及重要生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施加调节作用。
小分子多肽类化合物具备靶向性强、安全性水平高,以及来源渠道广泛等基本特点,在现代药理学研究工作领域,是一类得到广泛关注的化学物质。
遵照现有研究文献中列示的结论,小分子抗肿瘤多肽类药物种类繁多,基本结构多元,且其在基本分子结构层面的多元性特点,客观上诱导其在发挥抗肿瘤作用过程中依赖的途径,以及基本作用机制,展示出了多样性特征。
多肽类化合物能够对分布在人体内部的肿瘤病理组织细胞,发挥直接性或者是间接性的药理作用,能够对肿瘤组织细胞的生长过程和凋亡过程施加调控作用,对多种多样与肿瘤细胞生长过程具备相关性的物质或者是信号施加抑制作用,促进各类与肿瘤细胞凋亡过程相关的物质或者是信号。
多肽类药物抗肿瘤药理研究进展王美飒【期刊名称】《天津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23)004【总页数】4页(P377-379,382)【关键词】多肽;抗肿瘤;药理学【作者】王美飒【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药理研究室,天津市肿瘤研究所,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其高转移和高复发特性以及逐年上升的死亡率使其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威胁[1]。
恶性肿瘤早期症状隐匿,尽管早期检测、诊断和治疗已经获得一定的进展,但是其预后仍然很差。
在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已成为目前第一大死亡原因,因此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待于开发和研究。
常规的癌症治疗为化疗、放疗和手术切除。
传统的抗肿瘤化疗药物大多为细胞毒类药物,因其不能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从而导致临床不良反应较多。
此外,多药耐药是传统化疗药物不能有效治疗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2]。
与小分子化学药物相比,肽类对肿瘤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对机体有更高安全性,还可以增加肿瘤对其他临床治疗方法的敏感性。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外都在积极深入地进行抗肿瘤多肽的研究与开发,部分多肽类药物已经应用于抗肿瘤临床治疗。
基于此,本文综述了抗肿瘤多肽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以期为多肽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多肽指由少于10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
多肽来源广泛,在动植物、细菌及真菌等生物体内均存在。
抗肿瘤多肽主要分为3类:天然多肽、人工修饰多肽及人工合成多肽。
天然抗肿瘤的多肽来源十分广泛,可用生物提取法获得,主要为动物生物活性多肽和植物多肽,具有原料广、提取工艺简单、产量大等优点。
如从毒蝎子中提取的天然抗菌肽,对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3]。
人工合成的抗肿瘤多肽,是指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多肽物质,具有合成成本低、安全性高等优点。
多肽在抗癌方面的应用一、背景介绍多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学作用。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多肽在抗癌方面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二、多肽在抗癌药物中的应用1. 多肽靶向治疗多肽可以与癌细胞表面特异性结合,实现靶向治疗。
例如,HER2多肽可以与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表面结合,达到治疗效果。
目前已有许多针对不同类型癌症的多肽靶向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 免疫调节多肽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增强机体抵抗力。
例如,Melan-A/MART-1多肽可以激活CD8+T细胞,诱导其攻击黑色素瘤细胞。
此外,一些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多肽也被用于辅助化疗和放疗。
3. 组合治疗多肽可以与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一些多肽可以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和减轻副作用。
三、多肽在临床中的应用案例1. Zoptarelin DoxorubicinZoptarelin Doxorubicin是一种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多肽靶向药物。
该药物可以选择性地靶向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同时释放Doxorubicin,实现治疗效果。
目前该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 IpilimumabIpilimumab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可以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
该药物已经被FDA批准用于治疗黑色素瘤和转移性结直肠癌。
3. Paclitaxel+Somatostatin AnaloguesPaclitaxel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疗中的抗癌药物,而Somatostatin Analogues则具有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和抑制血管生成等作用。
两者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轻Paclitaxel的副作用。
四、多肽在未来的应用前景随着生物技术和化学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多肽在抗癌方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具有高效靶向性和低毒副作用的多肽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肿瘤靶向治疗中多肽药物的研发及应用肿瘤是当今世界上一种常见的疾病,据统计,肿瘤已经成为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化疗、放疗等,但是由于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害和患者的耐受性等问题,传统治疗方法的应用范围和治疗效果都受到很大限制。
而肿瘤靶向治疗技术的出现,可以更精准、有效地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前沿技术之一。
其中多肽药物作为一类重要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其研发和应用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多肽药物的特点多肽药物是由两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其分子结构比较简单,分子量小,对人体的毒副作用低,容易进入细胞内部,且能与不同的靶分子结合。
而多肽药物的另一个特点是其配体和受体的识别和结合是非常特异性的,从而具有非常广泛且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二、多肽靶向治疗的优势多肽药物的靶向治疗技术就是将多肽配体引导到肿瘤组织,利用其特异性结合靶受体,有效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
这种治疗方法相较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 靶向准确:因为多肽受体和配体结合的特异性,多肽药物可以非常准确地定位作用于靶组织,减少了药物对正常细胞的危害;2. 毒副作用低:多肽药物分子量小,不容易影响正常细胞功能,毒副作用低;3. 安全可靠:多肽药物的分子结构比较简单,易被人体代谢清除,不易产生耐药性;4. 治疗时间短:多肽药物更容易被细胞摄取,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起到治疗效果。
因此,多肽药物在肿瘤靶向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三、多肽药物的临床应用在肿瘤靶向治疗中,多肽药物是非常有前途的新型治疗药物,目前已经有一些多肽药物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
以下是一些例子:1. 肽类靶向放射药ibrutinib:肽类靶向放射药ibrutinib可以有效地治疗白血病等一些肿瘤疾病。
该药物可以通过结合靶受体并释放辐射实现肿瘤细胞杀死,同时,由于其小的分子量,可以更快出现治疗效果,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效率。
多肽与肿瘤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娜娜;苏亚娟
【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
【年(卷),期】2024(32)4
【摘要】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
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的研究,患者的生存期、愈后等方面已取得很大进步。
但是肿瘤的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依然是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巨大障碍。
多肽在人体中分布广泛,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
研究人员发现多肽在介导肿瘤耐药发生和缓解肿瘤耐药过程中都有参与。
本文将对多肽介导肿瘤耐药和缓解肿瘤耐药的机制做一综述,以期为未来克服肿瘤细胞耐药提供新的思路。
【总页数】7页(P748-754)
【作者】李娜娜;苏亚娟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3
【相关文献】
1.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和P糖蛋白介导的膀胱肿瘤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2.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细胞自噬在肿瘤多重耐药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3.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中药抗耐药作用研究进展
4.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逆转耐药研究进展
5.中药抗肿瘤侵袭、转移及逆转肿瘤耐药性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肽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多肽类药物是一类由相对较短的肽链组成的药物,具有诸多优点,如较高的选择性、较低的毒性、较好的稳定性等。
近年来,多肽类药物的研究进展迅速,涉及多个领域,如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调节等。
以下是多肽类药物研究的进展与发展方向。
首先,多肽类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针对肿瘤特异性标记物的多肽类药物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INT131是一种基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的受体抑制剂,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并在多种肿瘤类型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此外,还有一些多肽类药物基于肿瘤相关抗原(TAA)和肿瘤血管生成的靶点进行设计,如肿瘤中心区氧气含量较低,故可利用肿瘤细胞特异性凋亡肽前体(ApoPep-1)对肿瘤进行局部治疗。
其次,多肽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也有较大的潜力。
近年来,有关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多肽类药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拉贝洛肽是一种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药物,在心血管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多肽类药物用于治疗血栓病和血管疾病,如抗血小板药物RGD类肽和血栓溶解药物尿激酶等。
另外,多肽类药物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
然而,多肽类药物的高度选择性和多重作用机制使其成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理想药物。
例如,丙酮酸乙酯是一种人源乳头状瘤病毒(HPV)E7蛋白抑制剂,能够显著抑制帕金森病模型中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望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创新药物。
最后,多肽类药物在免疫调节中的应用也值得关注。
免疫调节剂对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多肽类药物在免疫调节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
例如,利用抗原特异性的免疫活性肽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或促进免疫反应。
此外,一些多肽类药物如多肽拮抗剂可以抑制免疫相关炎症反应,从而具有抗炎症作用。
生物活性肽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张延坤,张东祥(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天津300050)摘 要:生物活性肽是一类天然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或动、植物蛋白质经蛋白酶酶解以及人工化学合成或生物工程方法而得,且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生物物质,具有较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此文介绍了生物活性肽的分类与特性、抗肿瘤作用,并简述了生物活性肽增强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抗自由基与辐射损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等多种作用机理,并简述了生物活性肽实现抗癌以及临床抗肿瘤药用等内容。
关键词:生物活性肽;抗肿瘤作用;分类与特性;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Q516;R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1678(2006)06 0379 04Progress in study on antitumor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bioactive peptidesZ HANG Yan kun,Z HANG Dong xiang(Institute o 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Academ y o 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Tianjin 300050,China )收稿日期:2006 01 16;修回日期:2006 02 24作者简介:张延坤(1953 ),男,山东济南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开发。
生物活性肽(biologically active pep tides,BAPP)是一类天然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或动、植物蛋白质经蛋白酶酶解以及人工化学合成或生物工程方法而得,相对分子质量为6000左右,且具有多种特殊生理活性的多肽类物质,是蛋白质中20种天然氨基酸以酰胺键组成的从二肽到复杂线性、环形结构低分子肽或多肽类物质的总称[1]。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森永乳业公司就以乳酪蛋白酶解制取了第1代含5~8个氨基酸的酪蛋白肽,用于低抗原性抗过敏牛奶粉。
细谈抗菌肽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抗菌肽是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小分子肽,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菌肽不仅能够发挥抗菌作用,还具有抗肿瘤活性。
在肿瘤治疗领域,抗菌肽的研究进展迅速,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抗菌肽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首先,它们可以直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研究发现,一些抗菌肽能够通过破坏肿瘤细胞膜的完整性,进而导致细胞内外环境的紊乱,从而触发细胞凋亡的启动机制。
其次,抗菌肽还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研究表明,抗菌肽能够通过相互作用和调控特定的信号通路(如Wnt、NF-κB、MAPK等),发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
此外,抗菌肽还能够调节肿瘤免疫应答,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识别和清除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菌肽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潜力,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天然存在的抗菌肽,如防御素(defensin)、嗜盐菌素(bacteriocin)等,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其中,防御素抑制效应最为明显,对多种肿瘤细胞系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改造和合成抗菌肽,进一步增强其抗肿瘤活性。
例如,改造抗菌肽的氨基酸序列,使其更容易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通过插入特定的模体序列或改变抗菌肽的空间结构,增强其抗肿瘤作用。
在一些实验研究中,这些改造后的抗菌肽表现出更强的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此外,研究人员还探索了将抗菌肽与传统的化疗药物或放疗联合应用,以增强肿瘤治疗效果。
研究发现,抗菌肽与化疗药物或放疗同时应用,能够相互协同作用,产生更强的抗肿瘤效应。
其中,抗菌肽可以通过增加药物或放疗的细胞内外转运,减少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形成,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目前抗菌肽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挑战。
一方面,抗菌肽的转化研究相对滞后,其在临床应用中还面临着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毒理学等问题。
另一方面,抗菌肽的抗肿瘤机制和作用靶点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深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