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全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21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掌握好文言文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是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汇总。
一、文言文的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文学作品为主体的语言形式。
它是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言。
2.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较为复杂,使用的是汉字的古体,语言更加正式和庄重。
3.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时要注重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和含义,注意推敲句意,掌握大意和细节。
二、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褒贬字:文言文中常常使用褒贬字来形容人物或事物,如“贤”、“愚”、“善”、“恶”等,要根据上下文理解其褒贬意义。
2.虚词: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如“之”、“乎”、“以”等,它们在句子中没有实际的语义,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
3.定语从句:文言文中的定语从句往往用“之”代替“的”,如“古之人”意为“古代的人”。
4.句法结构:文言文中常使用倒装、并列句、状语从句等句法结构,要注意理解这些句法结构的运用和含义。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知识点1.比喻:比喻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比较不同的事物来形象地描绘所要表达的意思。
2.夸张:夸张是指为了突出某种语义效果,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夸大的修辞手法,常用词如“天下无敌”、“千军万马”等。
3.对仗:对仗是指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平行的词语或句子结构起到一种呼应或对比的作用。
4.排比:排比是指连续使用相同结构的词、短语或句子来强调并列的成分或增强表达的力度。
四、文言文的鉴赏知识点1.字词含义: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是鉴赏的关键,要注意注意理解上下文的提示和推敲词义。
2.句法结构: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多样,要注意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成分之间的关系,把握句子的中心思想。
3.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要注意理解并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4.背景知识:文言文通常涉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要注意了解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义和背后所蕴含的思想。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文言文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宝贵的瑰宝之一,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理解和运用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因此掌握初中语文的重要知识点和基本技巧对于学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点1.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较高的形式化程度和一定的阅读难度。
文言文注重词的典雅、句式的复杂和修辞的丰富,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2. 文言文的常用句式:文言文的句式相对固定,主要有主谓宾结构、倒装结构、比拟结构等。
熟悉常见的句式,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至关重要。
3.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基本词汇,了解字义和用法,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二、文言文篇章结构知识点1. 论说文:论说文是一种阐述观点、表达议论的文言文体裁。
它常以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为结构,需要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和论证逻辑。
2. 诗歌:诗歌是文言文的重要体裁之一,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诗歌的篇章结构通常包括开头、承转合、结尾等部分,需要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文言小说:文言小说是一种以叙述、描写为主的文言文体裁。
通常包括开头、故事主体、结尾等部分,需要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文言文阅读技巧知识点1. 全文把握:在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可以通过略读或快速阅读,抓住关键词和句子,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上下文理解:文言文常常使用隐晦的语言和修辞手法,需要通过上下文进行推测和理解。
注意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测词义、句义和篇章意义。
3. 注意标点符号:文言文标点符号的使用与现代标点有所不同,需要注意其中的特殊用法,如顿号用于列举、仍号用于补充等。
四、文言文写作技巧知识点1. 句式运用:在写作文言文时,可适当运用一些常见的句式,如倒装句、兼并句等,提高文章的表达力和语言的修辞效果。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 ,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 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 ,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专题。
3文言文:八上知识梳理【郦道元】字善长。
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
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四十卷。
《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文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全长133公里。
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
长江在四川盆地东面,横切巫山山脉,在万山丛中汹涌奔腾而下,形成了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大峡谷。
三峡群峰夹峙,悬崖千丈,风光雄伟壮丽,风景如画。
《水经注》,意思是给《水经》这本书做注释。
在郦道元的补充发展下,《水经注》已经成为一部巨著。
全书共4Q卷,记载了一千多条河流的发源地、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
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是一部记载我国水系的地理书,经清代学者考证,可能是三国时的著作。
原书非常简单,郦道元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遂成《水经注》一书。
字音字形"略无阙q词处重岩叠嶂力以八g隐天蔽舞日不见曦xr月沿溯SU阻绝夏水襄K\av^Q陵乘奔施八御g心风不以疾j了也飞漱sR心其间悬泉瀑ph布素湍tuav\绿潭绝爆gd八多生怪柏bai清荣峻j/八茂晴初霜s/i履八g旦林寒涧jian肃su局猿长啸属心引凄异空谷g心传响哀转z/u(在八久绝巴东三峡巫WU峡长泪沾裳cMmg朗读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语法结构简练、词汇含义丰富、表达方式含蓄。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以便能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二、文言文的词汇1. 单音节词:文言文中大多数词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山”、“水”等。
2. 复音节词:部分词汇由两个或多个单音节词组合而成,如“君子”、“大人”等。
3. 通假字:由于古代汉字书写的不便,出现了许多通假字,即一个字可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如“知”通“智”。
4. 古今异义词:有些词汇在古代和现代有不同的含义,学习时需注意区分,如“行”在古代可表示“走”也可表示“行为”。
三、文言文的句式1. 省略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主语或宾语的句式,如“子曰:‘学而时习之’”。
2.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主谓宾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常出现倒装现象,如“吾谁与归”。
3. 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多用“者……也”结构,如“此余之所得也”。
四、文言文的修辞1. 比喻:通过类比来表达意思,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 排比:使用并列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和表现力,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上下文推断:利用上下文的信息来推断生词或难句的含义。
2. 注释辅助:借助课本或参考书籍中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
3. 多读多练: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篇章和练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文言文的常见文学形式1. 诗词:如《诗经》、《唐诗》、《宋词》等,是文言文中的重要文学体裁。
2. 散文:包括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如《岳阳楼记》、《出师表》等。
3. 小说:虽然在初中阶段接触较少,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也包含大量的文言文成分。
七、文言文的实用写作1. 模仿写作: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篇章,学习其表达方式和技巧。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同学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比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般的江河。
词义缩小:“臭”在古代指气味,包括香气和臭气,现在只指不好的气味。
词义转移:“走”古代指跑,现在指行走。
2、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兵革非不坚利也”),也可以指士兵(“可汗大点兵”)。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愉快。
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蹄子踢。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作助词:“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意思是到、去。
2、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其”,代指他们。
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
如“其真无马邪”中的“其”,表示反问,难道。
3、而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而”连接的两个词语地位平等。
表承接:“温故而知新”,有先后顺序。
表转折:“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发生转折。
4、以作介词:“以刀劈狼首”,用;“何以战”,凭借。
作连词:“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5、于表示在:“战于长勺”。
表示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者,……也”式:“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式:“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特点1.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文字表达工具。
2. 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为古代汉字和汉字组合而成,使用繁体字。
3.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复杂,包括并列句、主谓结构、宾语结构等。
4. 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常见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描写文。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有实词、抽象名词、“之”字书写的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有实义动词、虚词、转成概念词等。
3. 修饰成分:文言文的修饰成分有形容词、副词、动补结构、偏正式、修饰语等。
4. 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有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并列句、复合句等。
5. 词组和短语:文言文的词组和短语有成语、俚语等。
6.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夸张、对偶、排比、比喻等。
三、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1. 夸张: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夸大或缩小来达到修辞效果。
例句:“神奇的力量点石成金,百折不挠者千里挑一。
”2. 对偶:通过对事物的表述进行对比,使句子更加生动、抒情。
例句:“鬼夜哭竟成泣,天亮笑终无言。
”3.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在语言上达到强调的效果。
例句:“春风十里,不如你;秋水共长天一色。
”4. 比喻:通过将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相似或类比,使句子更有情感色彩。
例句:“月儿像一只银盘,悬在黑色的天幕上。
”四、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方法1. 比兴:通过借用一种形象生动的事物来描写另一种事物。
例句:“贫而无怨,富而无骄,物其分已。
”(比喻人的品德)2. 暗喻:通过隐晦的比喻或暗示,使读者能够领悟到作者的意图。
例句:“冰壶雪窗,纸迟照人,落之既往,心之平易。
”(暗指失去信任)3. 倒装: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语序调换,使句子结构更加鲜明生动。
例句:“寒衣不重,惟所以寒者。
”4. 省略:在句子中省去一些明确的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有力。
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省略了“者”字)五、文言文的常见阅读方法1. 理解词义:仔细研读古文词汇,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文言文内容出发,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文言文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又称古代汉语,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体,主要流传于魏晋南北朝至清代。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有很大差异,所以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其特点和规律,下面将具体介绍其中的知识点归纳。
第一,文言文的基本句式。
文言文的句式常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其中主语往往放在句子的开头,谓语动词位于句中,宾语位于句尾。
这种结构称为“士人文”。
此外,在文言文中还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兼语句”、“倒装句”等,需要注意掌握。
第二,文言文的词汇特点。
文言文的词汇比较古老,使用的字词不同于现代汉语。
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古汉字,了解其基本含义和用法。
同时,文言文还常常使用典故、谚语等修辞手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
第三,文言文的语法规则。
文言文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学生掌握其中的变化和特点。
如动词的变形规则,动宾关系的表达方式,虚实结构的应用等,都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第四,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文言文的阅读需要使用特殊的阅读方法,包括根据语境推测词义,理解文言文中固定搭配的用法,把握句子的基本结构等。
此外,还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和多读经典文言文作品,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文言文常常使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理解并准确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文言文内容有许多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词汇特点、语法规则、阅读方法以及修辞手法等都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并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被列为初中语文学科的必修内容。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
下面将对初中必背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初中必背的一篇古文,其中包括了很多与季节、自然、人情等有关的内容。
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慨,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豪情。
二、《论语·为政篇》《论语·为政篇》是孔子及其弟子对于政治和为人处世的思考和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政治观念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其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等词句,表达了古人对道德、智慧和品德的重视,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具有启发意义。
三、《孟子·离娄上》《孟子·离娄上》是孟子的一篇著作,主要讨论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以及君子应具备的美德。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个人品德的要求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四、《史记·本纪》《史记·本纪》是司马迁的巨著,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对历史的重视和对英雄人物的赞扬。
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古人的史观,了解到历史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五、《红楼梦·贾雨村渡洞庭湖》《红楼梦·贾雨村渡洞庭湖》描写了贾雨村一家人渡湖的情景。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家庭和睦的向往。
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六、《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的一段故事,讲述了孙悟空三次打败白骨精的情节。
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正义和勇气的赞扬。
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古人对于善恶的辨别和对于正义事业的追求。
七、《水浒传·武松打虎》《水浒传·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的一段故事,讲述了武松打虎的英勇事迹。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强烈推荐)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第二册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第三册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 ·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寓言四则》) ·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寓言四则》) ·滥竽充数: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终会露馅。(《寓言四则》) ·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寓言四则》) 第四册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披[被]坚执锐:身披坚硬的护甲,手上拿着锐利的兵器。比喻投身战斗。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第五册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水落石出——《醉翁亭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孟子二章》) ·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六册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后来用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三顾茅庐:东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聘请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出来帮助打天下。后用来指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或访问。(《出师表》) ·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轻视自身价值。(《出师表》) 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
第一册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