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养牛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61.92 KB
- 文档页数:2
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肉牛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肉牛养殖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肉牛养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肉牛养殖业的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1. 饲料问题:目前,我国肉牛养殖业在饲料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包括饲料质量不稳定、价格波动较大等问题。
而且,部分养殖户在饲料配置上盲目跟风,导致饲料成本过高,影响了养殖效益。
2. 疫病问题:肉牛养殖业在疫病防控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目前一些地区依然存在着疫病防控不力、防疫水平不高、疫病传染力较大等问题,导致了肉牛养殖的健康风险增加。
3. 管理问题:部分养殖户在肉牛养殖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导致了养殖环境的混乱和养殖效益的下降。
4. 品种问题:目前,我国肉牛养殖业存在着品种单一、缺乏品种改良,导致了养殖肉牛品质和服用率的下降。
以上所述问题,严重影响了肉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
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二、对策建议:1. 饲料问题解决对策:应该加大科研力度,推广高效节能的饲料配制技术,并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农户采用新技术和新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和稳定性,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2. 疫病问题解决对策:应当加强对疫病的预防和控制,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提高兽医队伍的流动性,及时发现和控制疫病,保障肉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3. 管理问题解决对策:应该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养殖户的管理水平和意识,以提高养殖效益。
4. 品种问题解决对策:应该加大对肉牛品种改良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加强对养殖户的种养技术指导,提高养殖肉牛品质和服用率。
通过上述对策建议,相信可以有效解决目前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我国肉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水平,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简述小规模肉牛养殖现状发展对策随着人们对养生和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传统耗能较高的肉食品也面临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与此同时,小规模肉牛养殖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健康有机的肉品供应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
本文将简述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当前,小规模肉牛养殖在中国的发展相对较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小规模养殖的规模相对较小,产量有限,无法与大规模养殖相竞争。
其次,资源投入较多。
小规模养殖需要更多的土地和资金,而这些对于农户来说是一种负担。
再者,市场需求不明确。
尽管小规模肉牛养殖有其优势,但由于市场对于有机和绿色食品的认可度不高,导致其市场需求不够大。
此外,技术和管理水平有限也是制约小规模肉牛养殖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促进小规模肉牛养殖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可以出台专门针对小规模养殖户的贷款政策,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其次,需要提高产业链的整合水平。
建立健全的销售渠道和供应链体系,与超市、餐饮行业等合作,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还可以与相关行业合作,如养殖和种植业的互补发展,促进资源的共享与优化。
此外,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管理和监测,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
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养殖效益和质量。
最后,要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力度。
通过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培育高效的肉牛品种,提高肉牛的产量和抗病能力。
加强对肉牛饲养技术和疾病防控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指导和解决方案。
同时,鼓励农民参与养殖技术研发和创新,促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综上所述,小规模肉牛养殖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健康有机的供应方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政策扶持、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和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努力,可以进一步推动小规模肉牛养殖的发展,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也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具体措施肉牛产业是畜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人们的肉食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肉牛的养殖和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
以下将对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具体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在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肉牛养殖规模相对较小,生产效益也较低。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肉牛养殖面临的生命周期长、养殖成本高、市场调节能力差等问题,导致养殖户难以获得稳定的收益。
其次,肉牛品种多样性有限,品种改良缓慢,高品质种源供应不足,限制了肉牛产业的高效发展。
再次,肉牛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养殖模式单一,科技创新不足,影响了养殖效益和质量。
此外,肉牛养殖在一些地方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避免对农村环境造成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首先,加强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加大对肉牛养殖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农民发展肉牛养殖业,提高养殖户的人均收入。
其次,加强种源改良和品种培育,提高种牛的品质。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肉牛培育力度,提供高质量的种牛供农户选用。
再次,加强科技创新和传播,提高肉牛养殖的效益和质量。
推广适宜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养殖人员的技术水平,引导农民增加附加值,提高养殖效益。
此外,加强养殖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力度,严格监督和管理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推广环保养殖模式和技术。
最后,加强市场调节和资源整合。
促进肉牛养殖与屠宰、加工、销售环节的协同发展,加强肉牛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市场规模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总之,肉牛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多方面的,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户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品种改良、环境保护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推动我国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养牛产业发展方案一、提高畜牧养殖科技水平1.加强畜牧养殖科技研究,培养专业养殖人才,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
2.推广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包括饲料营养配方、疫病防控、育种改良等,提高养牛的生产效益和品质。
3.建立畜牧养殖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养殖户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养牛产业的科技水平。
二、加大绿色环保力度1.鼓励养殖户采用生态环保的养殖方式,如转为草饲养殖和有机养殖模式,减少对大气和水源的污染。
2.推广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和畜禽粪污生产有机肥料,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加强畜牧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如生物气化、沼气发酵等,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三、完善养牛产业链1.加强肉牛和奶牛的基础养殖场建设,提高养殖规模和产能。
2.扶持养牛农户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牛肉加工厂、乳制品加工厂和皮革加工厂,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
3.组织养牛产品的统一销售和推广,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信任感。
四、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1.制定养牛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包括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和市场准入政策等,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养牛产业。
2.加大对养牛产业的财政资金支持,增加科技创新资金和扶持资金的投入。
3.建立健全的养牛产业监管机制,加强对养殖场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养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国际合作交流1.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国外优质种牛和养殖技术,提升我国养牛产业的竞争力。
2.组织养牛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展览,推广我国养殖技术和产品,提高国际影响力。
3.与发达国家建立养牛产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促进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养牛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养殖、绿色环保和产业链升级,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通过上述方案的实施,我们相信养牛产业将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积极贡献。
甘肃省奶牛养殖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张举科靖远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甘肃白银 730600摘 要:甘肃省奶牛养殖业经过多年发展,存栏量及产奶量得到较大提升,已形成较完善的饲草料种植、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及销售的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与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充分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就业。
然而,甘肃省奶牛养殖业也面临着饲料成本不断增加、种公牛良种体系不健全、后备牛饲养不够科学规范、高产奶牛占比低等问题。
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旨在为奶牛健康养殖和科学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奶牛;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文章编号:1671-4393(2023)05-0093-04 DOI:10.12377/1671-4393.23.05.190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牛奶消费量的迅速增加,奶牛养殖业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产业。
尽管我国牛奶总产量逐年增长,但人均牛奶消费量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乳制品进口额不断攀升。
在此背景下,甘肃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土地和草原资源,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产业,为乳制品市场注入新鲜动力。
甘肃省实施多项支持奶牛养殖业发展的政策,如《关于加快肉牛奶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六大”提升工程等,取得了一定成就。
本文综述甘肃省奶牛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促进奶牛养殖业的产业化、高标准化和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1 甘肃省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1.1 奶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甘肃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省份之一,近年来在奶牛养殖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表1所示, 2012年以来,甘肃省奶牛存栏量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由2012年18.76 万头,到2021年26.97 万头,增加43.76%。
牛奶产量与奶牛存栏量趋势相同,2012—2016年牛奶产量小幅上升,2017年后上升趋势加大,2021年牛奶产量达110.06 万t,较2012年增加264.56%。
甘肃省以荷斯坦牛养殖为主,百头规模以上养殖场87 家,年均单产量8.5 t[1]。
2023年第03期引大批的年轻人才。
因此,国家还要加大对专业养殖人员和兽医队伍的培养力度。
可以通过一些优惠的就业政策激励更多青年向畜牧专业人才方向发展,比如,国家可放宽对畜牧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标准,在研究生考试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畜牧业专业。
此外,国家还要加强兽医队伍的建设,不能因为国家目前兽医较少便放宽职业准入规则。
因此,国家在发展兽医数量的同时还要确保兽医质量,只有数量质量同步发展,才是有效发展。
专业人员和兽医的培养能够为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保障。
4结束语牛羊寄生虫病是常见疾病之一,它能够通过血液、排泄物等方式进行传播,由于传播途径较为广泛,在牛羊群体中发生感染的情况也很常见。
如今牛羊肉在市场中的销量有增无减,牛羊肉的质量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为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牛羊健康生长,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除改善牛羊生长环境、及时防控外,还要加强对主要防治人员———兽医队伍的建设,提升全国兽医质量和数量,为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足够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1]侯小辉,孙建勇.牛羊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研究[J].吉林畜牧兽医,2021,42(12):67+69.[2]郑曼,蒋丽萍.牛羊寄生虫病防治措施分析[J].中国畜禽种业,2020,16(10):151.[3]蔡涛.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思路与具体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2020,36(02):82.[4]刘英,殷乾友,郑家华,等.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思路及具体措施[J].南方农业,2016,10(18):173-174.[5]盛朝元.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思路及具体措施[J].农家参谋,2019(21):84.新时期,养牛业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养殖规模的扩大,虽然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风险。
牛的饲养周期相对较长,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重视的细节较多,一旦出现疏忽,则会对养殖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调研肉牛产业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肉牛产业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将调研情况进行汇报。
一、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肉牛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改良和科技创新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目前,我国肉牛产业已经形成了以黄牛、瘤牛、荷斯坦牛等为主要品种的养殖体系,各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养殖规模和技术水平。
同时,肉牛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肉牛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养殖场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其次,肉牛品种改良和疾病防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另外,肉牛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渠道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发展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一是加强养殖场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推动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加大品种改良和疾病防控的投入,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三是加强肉牛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渠道建设,拓展市场空间,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建设情况展望。
随着对策的实施,我们对肉牛产业的建设情况充满了信心。
我们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肉牛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关注肉牛产业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对策,推动我国肉牛产业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对肉牛产业建设情况的调研汇报,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肉牛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畜牧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肉牛养殖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环,对于保障国家的肉类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肉牛养殖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养殖效益和质量。
本文将就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肉牛养殖的发展。
一、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1. 养殖成本高目前,肉牛养殖成本较高,主要包括饲料、兽药、场地租金等方面。
特别是饲料成本占据了养殖成本的大部分,而且饲料价格的波动也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2. 疾病防控难肉牛养殖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由于肉牛养殖场规模大,环境条件复杂,疾病的防控难度也相对较大。
疾病的治疗需要大量的兽药投入,给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3. 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肉牛养殖产生的粪便、粪尿等废弃物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这些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空气质量和土壤质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4. 养殖管理水平偏低一些肉牛养殖户在养殖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技术欠缺,对肉牛的饲养、疾病防控、粪便处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二、对策建议1. 降低饲料成本为了降低肉牛养殖的成本,可以通过合理的饲料配方和科学的喂养管理来降低饲料成本。
养殖户还可以利用农副产品和垃圾等资源,自行加工成饲料,降低进料成本。
2. 加强疾病防控为了加强疾病防控,可以从场地环境卫生、饮水卫生、饲料卫生、兽医卫生等方面入手,规范养殖操作,加强疾病监测与预防,保证肉牛养殖场的卫生安全。
3. 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为了减少肉牛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可以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将肉牛粪便、粪尿等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用于农田施肥,减少化肥用量,降低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4.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等途径来提高养殖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减少疾病发生率,降低成本,提高肉牛养殖的产出。
5. 政府扶持政策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对肉牛养殖进行投入补助,降低养殖户的经济压力,鼓励和支持农民积极参与肉牛养殖,推动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
关于甘肃省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分析思考摘要:本文主要是基于甘肃省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以期可以为促进甘肃省肉牛产业的发展提供文本参考。
关键词:甘肃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引言:甘肃省的肉牛产业是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来源,也是广大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发展政策,都有了极大改善,肉牛产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逐渐成为甘肃省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农村经济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动肉牛产业的发展,有必要基于当前肉牛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一些优化与改进措施,推动其更好地发展。
1.产业发展现状1.规模化经营日趋显现上世纪末期,全省展开了肉牛生产专业化饲养,在此期间出现了一大批肉牛养殖小区、专业村。
二零零六年,我省的养牛数量快速增长扩大,规模养牛户已有十七万多户,每年出栏肉牛的数量已达到八十万头,超过百头以上的养牛场已有近四百个,而专业肉牛养殖小区有将近九十个。
1.数量稳定增长,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甘肃省虽然是我国六大牧区之一,但肉牛产业的开发起步较晚,不过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
从一九八零年后,全省从国内外引进了海福特、西门塔尔、利木辛等,按区域进行了再叫改良,其主要的方向是乳肉与肉用兼用型。
从杂交改良的效果来看,其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其产肉等性能明显要好于当地的黄牛[1]。
1.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初具规模推广与利用优良品种,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甘肃省肉牛的个体生产性能与良种化程度。
根据实际现状可以看出,全省已有的品种有利木辛、红安格斯、夏洛莱、西门塔尔等,每年可以生产四十万支优质肉牛冻精;建有的冻配改良站有一千两百多个,其中企业二十个,集体性质有六百二十多个,个体有五百八十多个。
1.肉牛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全省肉牛已建立多个肉牛基地,涉及区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庆阳、平凉、河西、临夏等,每年出栏量已占据全省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其中主要是以河西的西门塔尔杂种牛、庆阳与平凉的红安格斯、利木辛和南德温的杂种牛居多。
甘肃省母牛养殖现状\存在问题及保护发展建议甘肃省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养牛业作为古老而又新兴的产业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黄牛在农业生产中役用价值的逐渐弱化,向黄牛要肉显得日益迫切。
为加速这一传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并致富一方群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六大产业行动提到议事日程。
截止2008年,全省存栏牛437.52万头,出售和自宰肉牛142.14万头,牛肉产量14.47万t,分别比2004年增长12.14%、25.35%和26.38%,养牛产值263 337.61万元,占畜牧业产值的15.65%,肉牛养殖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但由于受基础母牛养殖比较效益低的影响,全国肉牛产业带母牛存栏呈现逐年下降的局面,为摸清现状,为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保护和发展良种基础母牛提供依据, 2010年4-5月,我们组织人员对我省肉牛养殖重点区域的崆峒、灵台和清水等5县(区)基础母牛养殖现状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存在问题及建议汇总如下。
1基础母牛生产布局及经营管理现状甘肃作为内陆不发达省份,由于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及外出到东部发达城市打工的农民数量等逊色于我国中原肉牛带省份,且绝大部分母牛或多或少承担着役用功能,母牛存栏没有明显的下滑,但养殖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对我省肉牛产业大县崆峒、灵台、清水和凉州4县(区)的调查来看,土地平坦的乡镇,农业机械普及,农户基本不养母牛,部分农户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主要从事短期规模育肥,母牛养殖主要集中在机耕不便的山区乡镇或有一定放牧条件的乡镇,养殖数量依据自产饲草料的多寡或可供放牧的草地面积决定,家中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或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的农户不再从事母牛养殖。
“山区繁育,川区育肥”或“牧区繁育,农区育肥”肉牛生产模式中,山区、牧区是母牛养殖的主要区域。
崆峒区的50个百头以上规模肉牛养殖场(小区)中,仅有平凉市天圆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5个养殖场(小区)以育肥为主,适当兼营繁殖母牛,且均与崆峒区畜牧兽医局签订基础母牛养殖补贴协议,其余的均经营短期育肥;灵台县50头以上的规模肉牛养殖场中唯有中台镇洁良种早盛牛繁育场一家单纯经营母牛养殖;清水县没有全舍饲饲养母牛的养殖场,张爱生养牛场是唯一1家半舍饲、半放牧的母牛养殖场。
中国牛业科学2016,42(5):67—68
China Cattle Science 专 论
岷县养牛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王成强 ,张广
(1.甘肃省畜牧业产业管理局,甘肃兰州730030;2.岷县畜牧站,甘肃岷县748400)
摘要:随着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岷县养牛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通过对岷县养牛
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岷县养牛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养牛;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11(2016)05—0067—02
近年来,岷县按照建基地、带农户、联市场、兴产
业的畜牧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本县资源优势,认真
实施“草”“畜”产业大县建设工程,大力推广舍饲化
养殖、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养牛业综合生产能
力稳步提高,产业链不断延伸,养牛业生产得到了较
好的发展。
1养牛业发展现状
1.1 养牛数量增加。规模养殖不断扩大 2015年底,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6.5万头,出栏5 万头,比2013年分别增长14.8 和27%;基础母牛5 万头,占存栏量的45.5 ,同比增长2.6 ;目前,全 县累计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79个,其中养 牛小区53个,养牛5万头;累计建成暖棚圈舍7 000 多座,注册家庭养殖场310个;在重点乡镇通过项目 扶持和金融信贷支持,培育养牛示范户433户。 1.2 肉牛改良稳步推进,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 近几年来,在省养牛产业大县建设政策和资金 的扶持下,肉牛改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良种繁育、 推广利用等方面具备了较好的基础,肉牛品种引进 及改良取得了显著成绩;2014年,通过扶贫、农牧项 目扶持,组织引进白牦牛100头,肉牛308头,丰富 了肉牛品种资源。目前,全县累计建成肉牛冻精改 良点17个,年冻精授配改良母牛3 000多头,全县 肉牛良种化程度达到了50%以上,良种繁育体系的 建设,为养牛业发展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养殖条件得到改善 根据当地资源和农业生产发展的不同区位,规 划建设了以闾井镇为核心的特色优势草畜产业示范 区,发展畜草专业村39个;以西江镇为核心的现代 农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和以寺沟乡为核心的草原生 态养殖示范区;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是一些养殖 企业在示范区落户;洮源公司投资3亿元的500头 奶牛场、千头肉牛场开始修建,已建成标准化牛舍 2 000 m。;奶制品加工项目在南川循环园区开工建 设,这些企业的入驻,加快了当地养牛业转型升级, 促进了标准化规模养牛的发展。 1.4牧草种植面积加大。饲草生产得到保障 全县人工种草面积不断增加,年种植优质牧草 l_07万hm。,其中以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为主
的特色牧草0.27万hm ,以饲用玉米、优质高产燕
麦为主的一年生牧草0.8万hm ,全县农作物秸秆
饲用率达65 以上;在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的同
时,对县内19.33万hm 天然草场进行划区轮牧、
休牧、禁牧和补播改良,围栏封育天然草原7.33万
hm。,补播改良天然草场3.67万hm。,促进了天然
草原的休养生息和保护利用,为养牛业持续健康发
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2存在问题
2.1 资金相对短缺。养牛业发展资金不足
岷县是贫困县,也是全国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
区之一,自然环境高寒阴湿,农民经济基础较差,农户
收入偏低,加之信贷资金贷款期限短,养殖户缺乏周
转和发展资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养牛业的发展。
2.2生产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
当地大部分农户延续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一
家一户生产,管理不科学、不规范、机械化程度低;生
产组织以个体为主,企业为辅;饲养方式以散养为
主,圈养为辅;饲草料以农作物秸秆为主,优质饲草
为辅;暖棚舍饲、规模养殖近年来虽然有很大发展,
但整体还处于低层次水平,养牛业经济效益不高,科
收稿日期:2016—04—20修回日期:2016—04—29
作者简介:王成强(1961一),男,甘肃临洮人,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养殖及技术推广工作。
68 中国牛业科学 第42卷
技含量低。 结合,引进和自育结合”的原则,按照全县畜牧业生
2.3 良种化程度低,生产能力不高 产布局,建设良种牛繁育场和扩繁场,增强基础母牛
近年来政府与畜牧部门在肉牛良种引进和品种 数量;要依托国家良种补贴项目,加大补贴支持力
改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进 度,大力引进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良种畜,加大牛改点
程仍然发展缓慢,良种基础母牛数量相对较少,良种 建设力度,扩大冻精授配数量,普及冻配改良技术,
化程度不高,生产性能偏低,影响了商品畜经济效益 加快肉牛良种化步伐,提高养牛业生产水平。
的发挥。 3.4 扶持养牛合作组织建设。提高科学养殖水平
2.4饲草资源利用率低。加工贮存技术薄弱 发展养牛合作组织建设,要坚持小户自繁自育
由于受当地气候条件和农户贮草技术的影响, 和企业大户集中育肥相结合,对肉牛规模养殖企业
部分优质牧草不能及时收割、加工和贮存,造成生产 和大户应重点扶持,在资金上给予倾斜,在技术上全
过程中的饲草浪费现象,进入冬春季节饲草相对短 力支持,扶持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积
缺,出现季节性饲草不足,这些情况的发生制约了农 极推行肉牛标准化饲养技术,提高肉牛科学养殖水
户养牛业的发展。 平,实现养牛良种化、棚圈标准化、饲养科学化、饲料
2.5屠宰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 多样化、服务科技化、防疫制度化、产品品牌化、营销
在肉牛产业生产加工方面只处于原料牛的生 市场化的“八化标准”。
产,现有的屠宰加工企业只是进行简单的屠宰分割, 3.5转变生产方式,促进肉牛产业化经营
高档次精深产品加工生产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肉类 从转变肉牛产业发展方式的高度出发,应以“优
深加工转化率低,产业链条短,由此造成资源利用率 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大肉牛生产
低,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 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
3发展对策 :
3.1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养殖条件 程无害化和产品优质化方向迈进,推进肉牛产业向
要多渠道筹措养牛业发展资金,协调金融机构在 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肉牛生
政策上优先安排信贷,适当简化手续,降低门槛,加大 产效益,推动肉牛产业提质增效。
扶持;通过示范引领,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养牛业 3.6 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为养牛业健康发展提
发展,切实解决养牛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认真落实 供保障
好国家牦牛保险补贴政策,增强养牛业抵御市场风 加强县、乡、村动物防疫队伍建设,提高基层防疫
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养牛业发展。 人员业务素质,乡兽医站与村级防疫员是基层疫病防
3.2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控工作的主要技术骨干,要结合春秋防疫工作,加强
加强基层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服 对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的培训,熟悉和掌
务体系,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层次的技术培 握动物防疫、疫情观察等相关技能,提高对重大动物
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拓展服务内 疫情快速处置与防控能力,充分发挥县区现有的国家
容,增强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生产中的作 级、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的核心作用,保证疫情信息
用,为养牛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完善疫情的监测和扑杀制度,
3.3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强化人畜共患病的疫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为养牛
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方面,要坚持“纯繁和改良 业健康发展和牛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ttle Industry in Min County
WANG Cheng—qiang 。ZHANG Guang
(1.Administration of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in Gansu,Lanzhou Gansu 730030,China:
2.Stock Station of Min County,Min County Gansu 7484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erbivorous animal husbandry,the cattle industry in Min county
has shown a good momentum of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Min—county’S cattle industry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meanwhile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raise cattle;current situation;development counter 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