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5.4.2《细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细菌一、教材分析“细菌”一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内容。
学生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后,进一步学习作为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的细菌,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
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
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
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在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的结构,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最后介绍细菌的生殖及适应环境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3.尝试进行驳斥“自然发生说”的实验设计,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4.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5.认同细菌繁殖速度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细菌的结构。
(2)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1)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原核生物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细菌的发现看不到?利用数据说明细菌的微小,指出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所以肉眼是看不到的。
人类是怎么发现这类生物的?总结学生的讨论、回答,介绍列文虎克的贡献。
引导讨论:细菌哪里来的?教师介绍有关细菌来源的两种观点。
由于观察到肉汤里会自然形成细菌使肉汤变质等自然现象,19世纪前的人们广泛相信细菌是自然发生的,当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
而另外一些科学家则认为细菌是从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中产生的,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落入繁殖而导致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以肉汤作为原材料设计实验驳斥“自然发生说”。
总结“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的鹅颈烧瓶人类借助放大仪器发现了细菌。
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且举出例子证明。
尝试驳斥“自然发生说”。
数据加深学生的理解加深对微观生物的认识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分析推测能力,严谨的态度细菌的形态实验及“巴氏消毒法”。
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对细菌的学习,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的理性思维。
2、学习目标知识: 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根本形态;2、能识记细菌的构造特点;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拟,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4、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 1、通过巴斯德的实验,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2、通过观察细菌构造示意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构造,总结出细菌的构造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比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开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3、通过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教学重难点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和构造较为陌生。
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细菌的形态、构造和生殖,进而明确讲究卫生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查看?细菌?预习任务和?细菌?预习活动,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应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展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说明导入提出问题:是什么引起食物〔肉汤〕变质的?由此引入课题。
产生兴趣,主动探究肉汤变质图片细菌的发现提出问题:肉汤中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资料阅读:教材71页--细菌的发现学生阅读完毕后答复以下问题: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注重显微镜功绩〕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怎样证明肉汤里的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微生物学之父〞?4.通过以上故事的阅读,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样的认识?阅读教材第71页,认真思考。
人教版生物八上第5单元第4章第2节《细菌》教学设计.doc第一篇:人教版生物八上第5单元第4章第2节《细菌》教学设计.doc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通过体验探究过程和分类、计算等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2.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三、教学难点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的设计。
四、教学准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发思考,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哪里有细菌呀?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细菌分布非常广泛,它几乎可以适应地球上的任何环境,所以在空气中、地底下、水中、动植物体内都有细菌的踪迹。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
2.联系生活,教师提问:有时候家里的饭或菜做多了,我们常担心什么?展示一盆肉汤新鲜和变质后的对比照片,提出问题:肉汤变质是什么引起的呢?学生能够答出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
教师进一步提问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能够答出空气中的细菌落入肉汤后大量繁殖。
实际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肉汤变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二)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论者的较量1.对于“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历史上曾有两种假设。
假设1:在19世纪中期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肉汤变质是因为肉汤里自然就会形成细菌。
也就是说,肉汤里的细菌是由肉汤里的物质形成的,这种说法被称为“自然发生说”。
许多知名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说法,如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甚至连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支持这种观点。
《细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2)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在学生讨论基础上予以补充,使学生掌握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 体会科学的探究精神,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认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和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侵华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很多惨无人道的杀戮事件,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黑太阳731”部队的“细菌战”。
他们抓取了大量的中国人做活体实验,在中国犯下了滔天大罪。
那么,细菌究竟是怎样的?它有哪些结构?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细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二、新知讲解(一)细菌的发现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细菌个体是十分微小的,这么小的生物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呢?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己制作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
但是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还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后来,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进行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
他设计的实验的具体步骤是这样的(播放视频),你能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吗?细菌来自于哪里?生:细菌来自于空气中而不是自然发生的。
师:是的,巴斯德用事实驳倒了“自然发生说”。
同时,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并提出了“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被后人称作“微生物学之父”。
从巴斯德的实验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师: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小到什么程度呢?让我们来观察几幅图片:放大3000倍的细菌,放大70000倍的细菌,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看完图片资料,你有什么感觉?生:细菌太小了。
5.4.2 细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它可以作为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会观察细菌的形态,能进行正确分类。
(2)掌握细菌的结构,通过细菌的细胞结构推测其营养类型;(3)了解芽孢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将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相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进行推测的科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史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难点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重点)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难点)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激发热情以破伤风杆菌为背景,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探究细菌的结构和生殖。
(二)细菌的发现——明确教学目标1.列文虎克(教师简介)通过资料展示列文虎克,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了多种微小的生物。
一次,他把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吃惊的发现了许多小生物。
这些小生物呈杆状、螺旋状或球状;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
他把小生物绘制成图,寄给英国的皇家学会,发表在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人们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2.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引导学生对鹅颈瓶实验进行分析)学生讨论分析: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三)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1.让学生描述自己对细菌的认识,引起大家的共鸣。
细菌的个体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二、细菌的形态
分析:通过下面的描述,说明细菌的个体有什么特点?
描述1: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1颗小米粒大→个体微小(单细胞)描述2:只能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观察与归纳:结合教材与下图细菌的形态,归纳细菌的大致可以分为哪些?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都是_,有些细菌虽然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是每个细菌都是。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
三、细菌的结构
观察与辨认:
结合教材与下图,辨认细菌的结构,并说说这些结构的作用。
补充:部分细菌有鞭毛和荚膜
观察与思考,分组讨论:结合细菌的结构,思考以下问题。
1.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比较,细菌结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主要区别: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2.细菌能像植物那样自己制造有机物吗?为什么?
不能制造有机物。
因为细菌没有叶绿体,它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
(营养方式:大多数是异养)
四、细菌的生殖
观察与思考:
观察下面细菌的生殖过程图,思考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
分裂生殖
算一算:假如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若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进行小组讨论)
知识延伸:不良环境中细菌的特殊现象
观察与思考:结合教材和下图,观察细菌的特殊现象并思考。
5.4.2细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生殖方式。
2.对比细菌和动植物细胞,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小家长和老师就教育我们,吃饭前要洗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而在我们看似洁净的手上同样有许多形态各异的细菌。
这三幅图是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的图片,大肠杆菌,一般寄生在人和动物的大肠内,是有益的,但是进入其他器官可引起尿道炎、胆囊炎、阑尾炎等。
葡萄球菌,是引起肺炎和支气管炎的元凶。
空肠弯曲菌,可引发急性肠炎等肠道疾病。
看到这些,你还敢小瞧细菌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细菌,用科学知识应对它们。
二、新课讲授(一)细菌的大小请大家猜一猜,这两幅人体图片拍摄的是什么?它们就是我们用电子显微镜看到的头发上和皮肤上的细菌。
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观察研究发现,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单细胞生物。
如果我们拿一粒米来做对比,它的大小相当于10亿个细菌堆积在一起。
因此,我们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
(二)细菌的发现如此小的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故事发生在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出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
一天,他把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惊奇地看到许多小生物,不禁发出感叹:“在人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小居民,竟然比整个荷兰王国的人还要多”。
于是他把这些不同形态的小生物绘制成图,寄给英国皇家学会,发表在学会的会刊上。
俄国彼得大帝和英国女皇也都亲临列文虎克家中。
请大家思考,列文虎克发现细菌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什么?人们虽然看到了细菌,但是细菌怎么来的却引起了科学家们广泛的争议。
有部分人从肉汤变质、腐肉生蛆等现象得出细菌是自然产生的。
最终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用巧妙的鹅颈瓶实验推翻了这个结论。
《细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尝试通过与动植物细胞作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法与学法
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但知识储备欠缺,生活体验不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还不够成熟,尤其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习兴趣低,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巴斯德实验、细菌生殖过程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加形象、直观。
四、教学过程
本节通过让学生体验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周围细菌直接引入新授内容细菌的发现。
在这张幻灯片里突出了两个知识点一个是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发现细菌、一个是巴斯德通过曲颈瓶实验证实细菌不是自然产生,在介绍时分别用了两个超链接一个是图片一个动画演示实验,不仅体现说课的科学性,也帮助同学们了解认识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第二张幻灯片介绍的是第二部分内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也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里三种不同电镜下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并分别就不同形态举出了实例,比如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等,接下来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问号处做链接,链接到细菌结构模式图,并在模式图中对鞭毛和荚膜这两部分结构分别链接了录象,是学生建立更直观、立体的认识。
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
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链接了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把他们放在一张幻灯片中容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
的能力,分别填写比较表格,通过比较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突破本节难点。
第三部分是细菌的生殖这部分除了在幻灯片中呈现书中给出的细菌分裂生殖的电镜照片,还加入了细菌的生殖过程的录象,并在这部分设计完成书中的技能训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让他们知道细菌生殖速度之快,从而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学生对细菌生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接着再介绍芽孢的形成结合前面所学,就使学生们对细菌的哪些特点让它们分布如此广泛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在新授部分完成后就要对学生课堂所学及时巩固、练习、评价,在这里设计小竞赛让同学们自己出题互相提问,又出了三道习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完成巩固练习。
体现了上课的实效性。
充分运用好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