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小说感伤情调的时代性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15
2021年第2期(总第145期)济南职业学院学报.r'.'J.«:Apr.2021No.2(Serial No.145)浅谈郁达夫小说的沉郁抒情风格何辉兰(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茂名525200)摘要:纵观郁达夫小说所创造的人物形象都遵循对于人道主义的追求,通过分析其小说作品的创作理念、形象塑造以及文体风格可以发现都呈现出沉郁苍凉的特色。
之所以如此,一部分原因在于其个人的经历,同时也夹杂着其他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郁达夫小说沉郁风格的探究分析,从创作理念,形象塑造以及文体特点三方面着手,希望能够加深对于郁达夫小说的理解和认知。
关键词:郁达夫;沉郁;创作理念;形象塑造;文体风格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270(2021)02-0119-03郁达夫本人在提及沉郁感伤作品的内涵时,指出“殉情主义的作品,总带有沉郁的悲哀……尤其是国破家亡,陷于绝境的时候……”这也解释了郁达夫小说为什么大多具有沉郁色彩的问题,因为作 者身处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其创造的作品在整体情调上自然以沉郁感伤为主。
郁达夫相信感伤主义是文学的重要催化剂,其所创作的小说通常是对现实生活悲惨的正面揭示,通过毁坏美好事物以及美好情感的方式来展现悲惨,例如《薄奠》《微雪的早晨》等。
一、从创作理念看郁达夫的沉郁风格郁达夫的小说对于情绪的表现十分看重,而其中又以沉郁苍凉最为凸显。
之所以如此,源于郁达夫的个人经历。
前往日本留学期间,其创作风格深受克罗齐“艺术独立”“表现是自然流露”主张的影响,十分重视文学中对于主观因素的表现,将其定义为最根本的内容,这在他的自叙传中一览无遗。
如《春风沉醉的晚上》所代表的是郁达夫人生中某个阶段性格、气质、情绪的集合体,并非作者写作时的真实人生经历。
郁达夫的大多数小说中所呈现出的主体情绪,都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对其影响较大的当属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春潮》等文学作品,这种哀怨凄凉的特质在其所创作的浪漫抒情小说中尤为明显,也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郁达夫的小说被视为颓废代表者的原因所在。
浅析郁达夫《沉沦》的思想意义《沉沦》是郁达大小说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小说主人公本是一个热爱自由,富有反抗精神而又多愁善感的时代青年,出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他来到日本留学,企图将来一展宏愿。
但作为一个“弱国子民”,在异国他乡遭遇到的不是温暖和尊敬,而是更多的不堪忍受的歧视和凌辱。
严重的忧郁、压抑和伤感使他的心理变形以至绝望,最后以投海自沉来表达自己的一腔悲愤。
主人公在投海之前,面对着祖国的方向,发出了期待祖国早日强盛的深情呼唤。
作品对主人公时代忧郁症和变态性格的大胆描写,有力地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罪恶,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体现出强烈的反帝爱国情思和特定的“五四”时代精神。
《沉沦》在体式上是具有独创性的,它虽然没有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但实际上它的“自叙传”色彩极为鲜明浓厚,作品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特征都最大限度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影子,作品以其大胆无遗的自我暴露显示了特有的文学价值。
这种“自叙性”的体式以其坦诚、真挚,纯洁的风格成为郁达夫特有的叙述方式。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我们不妨称它为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称它为主观色彩。
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秋令人感伤。
具有这种感情色彩的语句,《故都的秋》中,还有很多: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勉强有点客观性的话,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的、意念上的了。
从《沉沦》析西方文学思潮对郁达夫作品的影响作者:王珍珠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6期摘要:郁达夫的小说多以感伤色彩和浪漫倾向风格为主,这与他在国外的经历和经常涉猎国外书籍有关。
本文选取他的代表作《沉沦》,试从感伤主义、自叙转体例两方面来分析西方文学思潮对其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沉沦》感伤主义思潮自叙转体例影响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和作家。
他精通几种外语,涉猎广泛,在诗歌、散文、小说和文学批评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散文充满热情与忧郁气质,诗歌成就更是斐然,然而其最重要的却是以感伤色彩和浪漫倾向为风格的小说,而这种风格则与西方文学思潮对他的影响联系在一起。
本文试以郁达夫前期创作的代表作《沉沦》来分析感伤主义思潮和自叙传体例对郁达夫作品的影响。
一、感伤主义对郁达夫的影响感伤主义是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一种文艺思潮。
它提倡描写自然风景,抒发情感,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强调个人的精神活动,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感伤主义作家中对郁达夫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卢梭。
卢梭主张“返回自然”,崇尚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郁达夫和他一样都是非常情绪化的人物,多愁善感,这当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创作。
在写作时,他们大都不能很好地用理性来分析和批判而是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大都因为对现实感到不满而逃到大自然的怀抱,体现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感伤色彩。
在《沉沦》中,郁达夫描写了大量的主观抒情的东西,尤其对自然景物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绘。
如:“只有这大自然,这终古常新的苍空皎日,这晚夏的威风,这初秋的清气……你就在这大自然的怀里,这纯朴的乡间终老了吧。
”[3]17“那一天大约是旧历的初三四的样子,同天鹅绒似的又蓝又紫的天空里,洒满了一天星斗。
半痕新月,斜挂在西天角上,却似仙女的蛾眉,未加翠黛的样子。
”[3]28当然,这种对自然风光的欣赏反映了郁达夫回避现实矛盾斗争的消极厌世思想。
郁达夫的忧郁感伤不仅仅体现在某些段落、某些句子当中,而是体现在他的整个小说创作过程中的,翻开他的大部分作品,读者都可以感受到那种从字里行间里散发出来的感伤情怀,“感伤的人物、感伤的情绪与心态、感伤的环境氛围与感伤的抒情语言……”,[2]202他的感伤是压抑的、苦闷的,这种忧郁感伤的基调就如同主人公的呼吸一样凝重,读者似乎都可以直接触摸得到。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艺术风格上有其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一、大胆无遗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这体现了郁达夫的一个基本信条,即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从初期的《沉沦》到《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迟桂花》……不论是作品中"他"、"伊人"还是"我"、"老郁"或是"李白时",甚至古代的"黄仲则",没有一个没有作家本人的身影或精神气质。
郁达夫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宣泄一已的情怀,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作者深信透过"自我"心灵的观照,也能折射大千世界,因为,深刻地表现个性,即能表现社会,而只有一个人的感情体验,又最真切、最可靠。
小说中的形象不只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也是"五四"时期一大群染了"时代病"的彷徨、苦闷的青年们的典型。
二、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突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力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把主人公亦即是自我的感情脉搏和心灵历程艺术地呈献在读者面前。
郁达夫的小说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
而这些郁达夫主要是借助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以及讲究外在景物的恰到好处的衬饰来达到。
《沉沦》、《南迁》中"他"、"伊人"的纤敏自卑,《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中"我"与于质夫的自伤沦落等,"有病的呻吟"表达着作者的社会态度和对人生的悲剧感情。
(举出其中一例即可)三、以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
从《沉沦》到《迟桂花》——论郁达夫创作前后期的异同论文摘要:《沉沦》与《迟桂花》是郁达夫前后期的两部代表性小说,这两部作品反映出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
《沉沦》的价值体现为作者的时代性使命感,大胆探索人的欲望与传统伦理的冲突,而非文学本身;而《迟桂花》更具有经久不衰的文学美感。
用比较的方法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对郁达夫两部作品的地位进行价值重估。
论文关键词:《沉沦》《迟桂花》郁达夫前后期异同一.(一)1921年,郁达夫第一部小说集《沉沦》出版,宛如平地上的一声惊雷,立刻为文坛瞩目。
郭沫若说它如“一股春风”吹醒了无数青年的心,并对“士大夫的虚伪”作了“暴风雨式的闪击”[①]。
小说的成功并非偶然。
郁达夫个人经历很坎坷,幼年的贫弱、留日的受辱及归国后无比困窘等一系列不顺利的人生际遇,性格日趋忧郁消沉。
郁达夫在日本的日子,有许多日本友人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如日本著名诗人画家担风氏,但是还是有很多具有狭隘民族主义的日本人看不起在日的中国留学生,当时他们管中国人叫做“支那人”。
郭沫若说:“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
本来支那并非恶意,有人说本是‘秦’字的音变,但出自日本人口中则比欧洲人称犹太还要下作。
”(郭沫若《关于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态度》)当时郁先生只有二十岁左右,身处异域,还是一个正在不断蚕食自己国土的国家,还要整日忍受着日本人的白眼和侮辱,这是多么压抑的事,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交杂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说,又不得不写,用饱涵深情的笔触宣泄心中的愤懑。
不同阶段对文学艺术的接受上也因此表现出对传统婉约风格和异域感伤文学的偏重,感伤心态日益强烈,一旦为国内病态的社会所触发,便不可遏制了。
《沉沦》艺术的表现了一种郁郁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善于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景色描写,并且在他的文章中能看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因素,敢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
并且大都都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简述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特色郁达夫“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自叙传小说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TX心理。
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它的主要特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直抒胸臆,表现个人情绪和心理变化郁达夫《沉沦》里通过人物的日记披露内心的痛苦和企求。
自叙传小说不追求曲折的情节和周致的构思,而是努力写出自己个人的情绪流动和心理的变化,用直抒胸臆表现自我主人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于事件的叙述中做坦率的自我解剖,甚至是用长篇独白的形式去直接拨动读者的心弦。
(2)塑造“零余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郁达夫的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现代工厂的女工以及已沦为都市流浪汉的“我”都是此类形象的代表。
在自叙传小说中,作者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零余者”的形象,他们是“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往往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3)感伤美、病T美的艺术表现小说《沉沦》的主人公本来是个“心思太活”的人,因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专制弊风,被学校开除,又为社会所不容,结果酿成“忧郁症”。
作者竭力抒发他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T的心理言行,从中揭示出一种“时代病”,这在“五四”运动G潮过去之后是有相当的代表性的。
(4)注重人的情Y表达在《沉沦》中,主人公因自身情欲不满足表现出了生理和心理的畸形。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受西方人道主义特别是卢梭的“返归自然”,及日本“私小说”的思想影响,注意人的情Y在表达人的内在世界的重要性,试图用新的眼光,去剖析人的生命和性格中包孕的情Y问题。
(5)富于情绪的感染力《迟桂花》全篇抒写女主人公天真健全的美的人格,纯洁无邪的美的感情,与清新自由的美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和谐的诗的意境,不仅完满地传达了“人性返归自然”、心灵净化的主旨,而且完成了从感伤美向宁静美的转化。
2006年1月第8卷第l期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malofJiangs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Jan.2006V01.8No.1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李欧梵(哈佛大学东亚系,美国坎布里奇)[摘要]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引来的浪漫主义作品。
其中的小说《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包含大量的对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作品的引用。
与一般五四作家引用西方文学不同,郁达夫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引证上,或认同西方作家并以此为榜样,而是把他喜爱的西方文学作品注入自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中。
虽然郁达夫没能把西方文学的文本放进他的小说后作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出另一个现代主义写作传统,但是,他的这种史无前例的西方文学的文本引用,至今看来依然可圈可点。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沉沦》;西方文学;浪漫主义;文本引用[中图分类号]12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06)01一0001一09郁达夫的《沉沦》可能是除了鲁迅《呐喊》之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短篇小说集。
我在拙著《浪漫的一代》中虽然也谈到过郁达夫的小说,但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些问题没有深入探讨。
据我所知,大部分研究郁达夫的学者,只研究这本小说集中的《沉沦》一篇小说,认为它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却没有注意这本小说集中的其他两篇小说:《南迁》和《银灰色的死》。
我在《浪漫的一代》中也分析了《沉沦》,并谈到一点《银灰色的死》,可是完全把《南迁》忘记了,只是敷衍地一笔带过。
时隔40年,回头看《沉沦》的最早版本中的《自序》,很明显的,这是一本三部曲,而《南迁》是其中最长的一篇(在原版本中占98页,而《沉沦》占72页,《银灰色的死》占29页),分量很重。
如果用音乐中的奏鸣曲形式作一个比喻,《沉沦》应该是第一乐章,点出了主题,《南迁》是第二乐章,把主题转成较抒情的变奏,而《银灰色的死》可以视作第三乐章的快板总结。
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1.主观抒情郁达夫说他写小说时的状态是:“正如人感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那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
他的小说无论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都是“内聚焦”,由独白式的抒情语言构成,不太注意情节的完整与否。
因而读者直接感受到的是主人公强烈的情绪波动,主人公的宣泄式的内心描写推动叙述向前进行。
如〈沉沦〉开篇便是“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
”他来到草地上看着天空和周围的景色,感叹道:“Oh,you serene gossamer! You beautiful gossamer!”,然后无缘无故地流下了眼泪。
“他”再次环顾四周之后,感触有所不同了,自言自语道:“这里就是你的避难所。
世间的一般庸人都在妒忌你,轻笑你,愚弄你;只有这大自然,这终古常新的苍空皎日,这晚夏的微风,这初秋的清气,还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慈母,还是你的情人,你也不必再到世上去与那些轻薄的男女共处去,你就在这大自然的怀里,这纯朴的乡间终老了罢。
”他的自卑和忧郁使他觉得“众人都在那里凝视他的样子。
”“他的同学的眼光,总好像怀了恶意,射在他的背脊上面。
”当其他同学都自顾自寻乐子,没人搭理他时,他在心里说:“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都是我的仇敌,我总有一天来复仇,我总要复他们的仇。
”病态的心理使他怀疑别人总在嘲笑他,在路上碰见两个女子就呼吸急促起来,怨恨自己没有勇气和她们搭讪,骂自己懦弱:“Oh,coward, coward!”想起女子的可爱,责备她们不理睬自己,在爱和恨中居然滚下了冷泪,接下来全是抒情式的内心独白,自怜自悼。
把一个男子对情欲和肉欲的强烈渴望赤裸裸暴露于世。
他偷窥店主人女儿洗澡后受到良心的谴责,搬进梅园之后,忧郁症加重。
不想在清晨的户外活动中发现两个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他偷听他们的谈话后,立即在心里骂自己“你去死罢,你去死罢,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小说的结尾,主人公从日本酒馆出来后又悔又惭,无法容忍自己的堕落行为,他在蹈海前的宣泄更为夸张:“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2.自我暴露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郁达夫是第一个大胆而坦率暴露自己精神、性格、气质和心理的作家。
沉沦一、重点难点1.重点:“惊人”的选材,大胆的描写。
2.难点:性苦闷的描写折射出的时代病。
二、背景材料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幼时曾在嘉兴、杭州读中学。
1913年留学日本,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科。
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等发动组织“创造社”。
1922年回国,先后主编过《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和《洪水》等,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任教。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抗战爆发后他投身救亡活动,1938年在香港、南洋群岛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执委兼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主编《星州日报》。
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
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是五四以来很有影响的一位作家。
1921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
小说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他的作品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的“自叙传”的写法,表现出反对封建道德和抒发爱国思想的主题。
散文成就较高,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格调清丽。
游记散文笔墨清婉,常将写景状物与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结合起来。
现存十二卷本《郁达夫文集》行世。
三、内容分析1.主题。
作品大胆描写了一个留日学生寻求爱情和友谊而不得,身处异域感受到民族歧视,因此产生孤独、忧郁、苦闷和变态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主人公的自卑、屈辱及希望祖国早日富强的迫切愿望。
2.人物形象《沉沦》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零余者”形象。
一方面,他有个性解放、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与愿望;另一方面,他的性格之中又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诸多弱点,染有一定程度的“时代病”,这使他终于由精神上的沉沦而走向生命的毁灭。
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现实对于富于正义感及合理愿望的主人公的“压迫”是其“忧郁症”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忧郁症”无疑包含着对社会黑暗的强烈不满;第二,主人公个体的情感苦闷和不幸遭遇与对祖国贫弱的哀伤紧密交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三,作品展现了主人公孤芳自赏、耽于忧郁、空有愤激、短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对“五四”时期以及之后对知识分子都有一定的警策作用。
郁达夫小说感伤情调探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和鲁迅、郭沫若一样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代文学巨匠。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中国人民的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
那时新文学社团相继成立,人才辈出。
他们发出了各种声音,组成了一台大合唱,振荡着中国大地。
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锋直逼吃人的礼教;郭沫若则以其高亢激昂的情调高呼个性的自由;唯独郁达夫却独树一帜,以凄婉的笔触揭露自己病创的灵魂,发出的是一个哀哀而泣、幽幽而说的“零余者”的真言。
正是基于此,在“五四”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他一直走在最前列,并形成了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小说流派,在当时社会上拥有广泛的读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也正是基于此,人们对他一生的文学活动和创作实践却始终褒贬不一。
他的第一篇小说《沉沦》刚一问世,便受到旧势力的攻击,骂他“诲淫”,指责为不道德的小说;新派也有一些人把他看成是“颓废”作家。
虽然了解他的人自始至终认为他是“模拟的颓废派,本质的清教徒。
”但也无法否认感伤是他大部分小说的一个主调。
在郁达夫五十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创作了大量的古体诗、散文、政论文、游记等。
小说只是他创作的一部分。
他从1921年发表他的第一篇小说《沉沦》到1935年的最后一篇小说《出奔》,小说创作断断续续十余年,作品总共不到五十篇。
但小说几乎掩盖了他的一切文学成就,成为人们评论他的主要根据,为什么呢?就因为人们从他的小说中看到了他的“感伤”,看到了他的“颓废”。
马克思曾引用法国古典作家布封的名言说“风格就是人”。
我国古代也有“文如其人”之说。
郁达夫小说的创作,小说中的感伤情调,实质不仅反映了他那曲折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反映了他爱国不能的失望,而且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他个人性格。
个人气质和他内在精神禀赋所决定的创作个性及他所追求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感伤是郁达夫几乎所有小说贯穿的一个主调。
为什么他有那么多感伤呢?它究竟来源于何处?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索。
一、把自己的忧伤给予了小说的主人公在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中,人们公认的两大特点,那就是大胆的自我暴露和浓厚的感伤情调。
创作本来就是作家所体验过的生活的再现,但也必然要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
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的小说,尤其要注重这些,但对于郁达夫来说,这仿佛是多余的,他只是把他自己体验过的生活直接写处来,他自己的生活不仅是他从事创作的素材,就连作品主人公的性格都与他一样,他的小说主人公大多以第一人称“我”出现,即使有时不是,但凡是了解郁达夫的人,一看便会想到或认出,他就是郁达夫本人。
郁达夫生于1896年,当时“是中国正和日本战败后的第三年;朝廷日日在那里下罪己诏,办官书局,修铁路,讲时务,和各国谛订条约。
东方的睡狮,受了这当头的一棒,似乎要醒转来了;可是在酣梦的中间,消化不良的内脏,早已发生了腐溃,任你是如何的国手,也不容易有点下药的征兆,却久已流布在上下各地的设施之中,败战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经质的。
”①可见,郁达夫一出生就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弱国子民的心理从他一出生就有了,他仿佛是个天生的忧伤者。
当郁达夫长到三岁的时候,父亲又因病而死,两个比他大的哥哥也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去了,姐姐送给人家当了童养媳妇,母亲挑起了维持贫困家庭的重担,经常奔波于外面,家里只剩下他和“扁着嘴念经”的祖母,可见他从小就生活在孤独里,偶尔,他们受亲戚邻居的欺凌,所以他说:“我恨死那些无赖的亲戚邻居。
”②贫和富,在任何地方都泾渭分明,由于家中的贫困,郁达夫虽然天赋极高,但在学校里也只能与贫困学生为伍,无形中与富者形成了隔膜,“对有钱人,经商者的仇视,也是从这个时候而起的。
”③这畸形的年代,寂寞的生活,和世态的炎凉,郁达夫从小就深深体验到了。
十四岁的时候,郁达夫远走他乡求学,对一个小孩来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离开亲人离开家乡,尤其对于像郁达夫这样一个因孤独而产生忧郁的人来说更是这样。
他回忆嘉兴的读书生活是说:“半年之中当寝室的油灯灭了以后,或夜膳毕,操场上暗沉沉的没有旁的同学在的地方,我一个人真不知流尽了多少思家的泪。
”④“忧能伤人,但忧亦能启智,在孤独的悲哀里,沉浸了半年,暑假中重回到故乡的时候,在思恋里,大家都说我长得像一个大人了,事实上,因为在学堂里,被怀乡的愁思所苦扰,我没有别的办法,就一味的读书,一味的作诗。
”⑤也正是随着他这种远离家乡的忧伤和对富有者卖弄风骚的反感,使他对“装腔作怪,卖弄富有显示出更加的恶感和敌意,与他们筑起一道墙壁,日日愈筑愈高,使自己成了一个不入伙的孤独的游离分子”。
⑥这一切使天赋极高的郁达夫感到极大的自卑和伤感,促使他过早的形成了孤僻、内向、多愁善感和愤世嫉俗的性格,这性格也从此烙在了他的身上,直至他被日本侵略者杀害于异国他乡。
同时这性格也成为他笔下主人公的性格。
这些我们在他的小说中都可以明显地找到。
《沉沦》中“他”的“孤冷”、寂寥”、苦恼”,《银灰色的死》中“我”的“愁思”、“痛苦”,《青烟》中“我”的“忧郁”,以至于带点“社会主义色彩”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中的“我”都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就连他的历史小说《采石矶》中的黄仲则也是“神经过敏”“孤傲多疑”。
这一切都是郁达夫本人性格的再现。
郁达夫生活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一生,也是贫困潦倒的一生。
他回忆:说:“我经验到的最初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紧逼着我。
”⑦由于贫困和饥饿所致,母亲奶水不足,他的身体从小就瘦弱,在他生活在世上还不足十二个月的时候,就因营养不良患了肠胃病,在二十岁的时候又得了肺结核,再加上他爱喝酒,爱抽烟,生活无秩序,他的身体自始至终没能强健,所以表现在他作品中的人物自始至终面黄肌瘦,眼睛呆滞,让人一看肖像就要伤心的掉泪。
正如苏雪林在《郁达夫论》中所言“郁达夫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一个灰白色的脸庞,高高的颧骨和深深下陷的眼窝,而且眼窝外必带一层黑圈。
”这种伤感的外貌,多出于郁达夫本人的肖像。
郁达夫自小天分极高,但贫困的家庭和现实的污,把他夹在中间,夹碎了他的理想,夹碎了他的正常思维。
形成了他有时自高,有时又自卑的不定型性格。
自高了不顾一切,自卑了又感到十分伤感,所以他以感情支配一切,做文章亦是这样,每当一种强烈的爱或恨在他的心中燃烧,他所认定的正义之火便掩盖了一切,什么对现实、利害,世俗的议论,自己的生活,他全都不在话下了。
由于他这种性格所决定,他在自我暴露这一方面表现的相当勇敢,他说:“我相信暴露个人的生活,也就是代表暴露这个社会中某一阶段的生活。
”⑧,他就是抱着这样的宗旨,以自叙传的形式,采用感伤的情调,喊出了自己也喊出了当时青年人的苦闷,孤独。
震撼了一向寂寞无声的中国。
正是由于郁达夫的作品具有如此强大的作用,因此,必然会使那些灵魂发黑的旧制度的代表和帮凶们的震惊,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扑灭这会燃起人们反抗火焰的微微火苗。
他们讥讽、嘲骂,骂他人是“侮淫”,作品是“不道德的文学”;甚至侮蔑他“就如街头的乞丐一样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
”面对这些,郁达夫又表现得非常脆弱,只能感到更加的孤独、痛苦和伤感,所以他说:“世人骂我意志薄弱,我也肯承认的,骂我无耻,骂我发牢骚,都不要紧,我只求世人不说我对自家的思想取虚伪的态度就对了,我只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就对了。
”⑨他几乎用了乞求的语气,让人理解他,可丑恶的社会谁能了解他呢?他只能在伤心中继续唱他的悲歌——一代青年人的悲歌。
“中间生活愈苦,文章也作的愈多。
”⑩就是在这样的痛苦中,他的作品日渐增多,且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把自己的伤感给了别给了社会,赢得了别人,也赢得了社会。
二、自己艰辛的生活道路,成为主人公悲苦的结晶如果说郁达夫小说主人公性格的感伤是来自他自身性格一部分的话,那么感伤的题材就是来自他自身生活的艰辛和悲苦。
作为一个人,谁也不是先天的伤感者,伤感只能是现实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痛苦的反映。
郁达夫生性纯真、坦率、正直,讨厌虚伪,憎恶暴力,而污浊的社会现实恰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于是他感到愤怒、忧愁、痛苦,一生漂泊却又不能得志,悲哀成了他一生的结晶,所以灰暗的、阴惨的、悲苦的、沉痛的调子几乎交织在他每一篇小说里。
记得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曾说过“假如谁没有忧愁和愤怒,谁就不真正爱自己的祖国”。
郁达夫小说中的伤感、忧愁,实质上正是反映了他爱国却不能的失望和志向不能得以实现的苦闷。
正如他所言:“我岂是甘心堕落者,我岂是无灵魂的人,不过看定了人生的命运,不得不自遣尔。
”⑾郁达夫从小就受到了社会的“虐待”,可他仍没有失望,他勤奋的读书作诗,十九岁的时候,他抱着“参加战斗,为众舍身,为国效力”⑿的决心随大哥东渡日本求学。
在日本他“志虽不大,也高足以冲破;言出无心,每大而至于目空一世。
”⒀可见郁达夫的出国志向是远大的,目标是向上的,他是为了国家,为了民众出过求学的,可到了日本,他的这种志向目标几乎被现实的铁锤砸得粉碎。
在日本,他看到了日本人对中国留学生的“笑里藏刀”,听到了大和民族粗鲁的语言“你们这些劣等民族,亡国贱种,到我们这干什么?”⒁这种由国际地位的不平等进而演化出的民族的不平等,使其弱国民族所受的侮辱与欺凌。
强烈的爱国主义与弱国子民所手的屈辱,形成巨大的矛盾,使郁达夫更加感到独处异乡的孤独和悲伤。
他心中只有伤感。
“太不值得了!太不值得了!我的理想,我的远志,我的对国家所抱负的热情,现在还有些什么呢?还有些什么呢?”⒂正是这种心境下,他开始写他的生活,写一代青年人的生活,创作出了他名震一时的《沉沦》,《沉沦》里的三篇小说都是以中国留学生的生活为题材,通过叙述他们在爱情方面的悲剧性故事,反映生活在异国的中国留学生因祖国的贫穷软弱所深受的屈辱与苦闷,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这些海外孤儿的深切同情,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烈期望,期望自己的祖国快点富强起来,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正如《沉沦》中“他”临死的呼喊一样:“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三篇小说全都笼罩着一层暗淡色彩,感伤情调。
1922年,郁达夫历经十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结束了他的留学生活。
十年的岁月,流走了他一生最宝贵的时光,十年留给了他太多的痛苦和屈辱。
当离开日本时,他从内心里呼唤:“日本呀日本,我去了,我死也不再回到你这里来了》”(16)当时国内正是“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成为一股潮流撞击着旧制度的门槛。
面对这些,郁达夫既感到前途渺茫,同时也满怀希望。
可它日夜思念、梦绕魂牵的故乡为他准备的是什么呢?是生活的不安定,经济的压迫,社会的苦闷,军阀的荼毒神灵和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面对这些,他无能为力,只能将他原先就忧郁的性格逐渐放大,之后又不得不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