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国内环境事件数据
- 格式:pdf
- 大小:321.19 KB
- 文档页数:6
浙江省水资源现状及污水资源化发展前景调研分析一、背景1.1 浙江省水资源现状尽管浙江省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位居全国前列,但全省人均年水资源占有量低。
2009年浙江水资源公报显示,全省年水资源总量为931.35亿立方米,人均年水资源量为l800立方米,低于联合国2000立方米的贫水警戒线标准。
而且浙江省水资源受到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限制,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匹配。
省内70%的降水集中在5—10月的梅汛与台汛期,年际水量差异大,丰水年和枯水年相差2.5倍。
环杭州湾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70%,人口占全省的50%,但水资源总量仅为全省的1/4;而浙西南山区(县)水资源丰沛,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前者的数倍。
浙江省水资源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80%的水资源分布在山区,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平原和滨海地区不到20%;2、降水及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3、河川源短流急,丰枯相差悬殊;4、水污染日趋严重,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主体水域中,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一、二、三类水标准的占74.3%;符合四类标准的占22.6%;其余为五类或劣于五类水质,大部分平原河网地区的江河污染仍在发展,城市饮用水普遍受到威胁。
随着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不足将越来越制约经济的发展,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1.2浙江省节水现状及节水潜力分析据资料统计,2005年浙江省城镇节约用水量为23 454×104 m3,其中工业节约用水量为16 955×104 m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50%,单位GDP取用水量为187 m3/万元;城镇污水再生利用量为2 167×104 m3,再生利用率只有1.78%;城镇管网漏失率居高不下,2005年全省城镇平均漏失率为27.3%,有的城镇漏失率高达40%以上。
中国突发环境事件时间序列分析范小杉;罗宏【摘要】突发性环境事件时间序列特征可表征环境风险管理成效及存在问题。
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突发环境事件预防、控制与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大气污染事件以及噪声振动危害年发生频次呈大幅度降低趋势,但固废污染事件自2003年以来的年发生频次变化不大,而其它突发性环境事件自2002年以来的年发生频次则呈快速增长态势,说明中国在强调突发性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事件监管的同时,还需加强固废污染事件及其它类型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控与管理。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on suddenly happened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reflects not only the efficiency but also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Chinese environmental accident preven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since 2000, the yearly frequency of Water pollution, air pollution and noise pollution occurrence have been decreasing obviously, but the frequency of the solid wastes pollution has been remaining stable since 2003, and the frequency of other types of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having been increasing.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solid wastes pollution and other types of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should also get the same attention at the same time of strengthen Monitoringand management on water and air pollution in China.【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管理》【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6页(P11-16)【关键词】突发性环境事件;变化;趋势;发生频次;比重【作者】范小杉;罗宏【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经济研究室,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经济研究室,北京10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2近年来,中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害,并对生产生活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污染事件1. 马斯河⾕事件1930年12⽉1~5⽇⽐利时马斯河⾕⼯业区⼯业区处于狭窄的盆地中,12⽉1~5⽇发⽣⽓温逆转,⼯⼚排出的有害⽓体在近地层积累,三天后有⼈发病,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
⼀周内有60多⼈死亡。
⼼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
2. 多诺拉事件1948年10⽉26~31⽇美国宾⼣法尼亚洲多诺拉镇该镇处于河⾕,10⽉最后⼀个星期⼤部分地区受反报旋和逆温控制,加上26~30⽇持续有雾,使⼤⽓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
⼆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的产物与⼤⽓中尘粒结合是致害因素,发病者5911⼈,占全镇⼈⼝43%。
症状是眼痛、喉痛、流⿐涕、⼲咳、头痛、肢体酸乏、呕吐、腹泻,死亡17⼈。
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4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全市2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1600万升,向⼤⽓排放⼤量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氧化碳。
该市临海依⼭,处于50公⾥长的盆地中,汽车排出的废⽓在⽇光作⽤下,形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4.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5~8⽇英国伦敦市 5~8⽇英国⼏乎全境为浓雾覆盖,四天中死亡⼈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0⼈,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3倍;1岁以下死亡的,约为平时2倍。
事件发⽣的⼀周中因⽀⽓管炎死亡是事件前⼀周同类⼈数的9.3倍。
5. 四⽇市哮喘事件1961年⽇本四⽇市 1955年以来,该市⽯油冶炼和⼯业燃油产⽣的废⽓,严重污染城市空⽓。
重⾦属微粒与⼆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
1961年哮喘病发作,1967年⼀些患者不堪忍受⽽⾃杀。
1972年市共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死亡10多⼈。
6. ⽶糠油事件1968年3⽉⽇本北九洲市、爱知县⼀带⽣产⽶糠油⽤多氯联苯作脱臭⼯艺中的热载体,由于⽣产管理不善,混⼊⽶糠油,⾷⽤后中毒,患病者超过1400⼈,⾄七⼋⽉份患病者超过5000⼈,其中16⼈死亡,实际受害者约13000⼈。
7. ⽔俣病事件1953~1956年⽇本熊本县⽔俣市含甲基汞的⼯业废⽔污染⽔体,使⽔俣湾和不知⽕海的鱼中毒,⼈⾷⽤毒鱼后受害。
重难点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目录重点01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重点02 国家安全战略与政策重点03 生态环境建设【命题规律】高考考查本考点时常以区域图、文字材料、景观图等为载体,考查区域地理要素分布、特征、成因及可持续发展,侧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考查。
【命题预测】区域图是高考试题必不可少的图示,试题情景的背景往往隐藏在区域图、文字材料、景观图等中,将定位与区域认知结合,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将人地协调观融入试题。
重点01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1.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1)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地区不匹配。
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2)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应紧张。
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3)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大,浪费严重。
(4)能源消费结构很不合理。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5)石油进口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很不稳定。
(6)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对策措施(1)开源: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提高能源开采率;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2)节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
(3)区际协调: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保证我国能源的正常供应。
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1)增加粮食产量(a)扩大耕地数量:1949年以后,耕地数量增加有限,目前总体呈减少趋势。
(b)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增施化肥;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发展农业机械化。
(2)通过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3)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我国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发展历程概述摘要:当前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大量工业用地被开发成为建设用地,然而在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管理的不到位产生了大量的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地块,存在严重的生态和健康危害,因此在地块进行开发前对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是保证地块安全再利用的关键。
从2004年北京宋家庄地铁站事件开始,地块土壤污染调查工作才逐渐引起国家的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开始逐渐完善,技术逐渐成熟,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实际地块土壤污染调查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因此本文从我国的地块污染调查的法律的发布、标准体系建设和调查技术的发展入手,综合阐述我国在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面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污染地块、调查法律法规、调查标准、调查技术近些年暴露出来的一系列地块污染事件,如北京宋家庄地铁站事件、武汉毒地事件、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等,产生的恶劣社会影响,均表明在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地块进行污染调查的重要性。
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最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拉夫运河事件”,后因此事件的影响,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超级基金法案,正式开始了污染地块调查与修复工作[[1]]。
我国自2004年发生的宋家庄地铁站事件后,地块土壤污染调查工作才逐渐起步。
1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法律法规的建立2004年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2]],明确规定:“改变原土地使用性质时,必须经具有省级以上质量认证资格的环境监测部门对原址土地进行监测分析;对于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外迁工业区域,要尽快制定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勘探、监测方案,对施工范围内的污染源进行调查。
” 2005年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3]]中,明确提出了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原址进行土壤监测、风险评估和修复。
2008年环保部发布《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明确要求到2010年,全面完成土壤污染调查工作。
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二节 国家战略与政策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1.结合资料分析,了解保障资源和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意义,掌握具体措施。
(综合思维) 2.举例说明公众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地理实践力)知识点01 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思维导图一、保障资源领域国家安全1.目的: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持续、可靠和有效地供给,其中战略资源地开发、储备和运输尤为重要。
2.主要措施①有效管控战略资源的开发。
②加强战略资源储备。
③完善资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
【即学即练1】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东部的草场载畜量远远高于西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内蒙古草原草场载畜量东、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年降水量B.海拔C.光照D.人口密度2.下列关于内蒙古草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合理的是()A.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 B.减少人工草场,提高天然草场的比重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D.增加牲畜数量,充分利用草场资源【答案】1.A 2.A【解析】1.内蒙古草原年降水量自东向西不断减少,植被从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草场载畜量不断下降,A项正确,与海拔、光照及人口密度关系不大,BCD项错误。
故选A。
2.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可以防止过度放牧,有利于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A项正确。
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可以弥补天然草场不足,有利于天然草场的恢复,B项错误。
大力发展种植业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地表植被破坏会引起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C项错误。
盲目增加牲畜数量,会导致草场超载,引起草场退化,D项错误。
故选A。
知识点02 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二、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1.目标:保障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2.主要措施①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②强化环境风险的预警和防控。
③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谈不上有多科学,只是关注环境问题的一种表达而已。
1.《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事件: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
这部法律的实施意义在于,促进了开源、节流和环境保护三者的结合。
污染减排是《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明确要求,通过总量控制制度推动各地和企业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的总体要求,减少污染物排放,这也是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性保障。
这部法律明确了国务院和各省、区、市政府要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等;规定国家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并运用税收等措施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和设备,限制耗能高、污染重产品出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应当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政府采购应优先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产品。
这部法律施行后,环保部相关官员也曾在媒体发表观点称,《循环经济促进法》需要尽快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如一些重点污染的指标、强度回收名录、禁用物质的名录等。
12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这是中国批准实施的第一个地区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点评:这部法律对希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意义非同小可,也给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制度保障。
需要防止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跟风行为,“促进”意味着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其复杂性和诱惑力不言而喻。
现实中,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名大范围上马“两高”产业的例子并不少见,而本该充满朝气的新能源产业在某些区也出现过热苗头,这都是教训。
2.113个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状况首次披露事件: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环境信息公开办法》施行一周年之际,6月3日,国内环境NGO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在京联合发布了中国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对国内113个城市2008年度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状况进行初步评价。
2005年1-2月国内环境事件数据作者:李生才, 王亚军, 黄平, LI Sheng-cai, WANG Ya-jun, HUANG Ping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刊名:安全与环境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2005,5(2)被引用次数:36次1.王亚军;王大祥;刘振翼Summary and statistics of environmental accid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year 2000 to May 2001[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1(03)2.王亚军;陶明涛;杨海燕Statistics of environment accidents in China during June to September in the year 2001[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1(05)3.王亚军;黄平Statistics of environment accidents in China in the period from October to December in 2001[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2(01)4.王亚军;黄平;吴淑荣Statistics of environment accidentsin China duringthe period from January to April in 2002[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2(03)5.王亚军;黄平Statistics of environment accidents in China duringthe period from May to August in 2002[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2(05)6.冯长根;郭新亚A review of accidents and disasters in Chinain the year 2001[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2(06)7.李生才;王亚军;黄平Statistics of environment accid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September to December in 2002[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3(01)8.冯长根;胡秀峰Review of accidents and disasters in Chinainthe year 2002[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03)9.李生才;王亚军;黄平Statistics of environment accid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to April in 2003[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3(03)10.李生才;王亚军;黄平Statistics of environment accid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Mayto Augustin 2003[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3(05)11.李生才;王亚军;黄平Statistics of environment accid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September to December in 2003[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4(01)12.李生才;王亚军;黄平Statistics of environment accid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to April in 2004[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4(03)13.李生才;王亚军;黄平Statistics of environment accid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from Mayto Augustin 2004[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4(05)14.李生才;王亚军;黄平Statistics of environment accid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September to December in 2004[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5(01)1.李生才.王亚军.黄平.LI Sheng-cai.WANG Ya-jun.HUANG Ping2005年7-8月国内环境事件数据[期刊论文]-安全2.李生才.王亚军.黄平.LI Sheng-cai.WANG Ya-jun.HUANG Ping2005年9-10月国内环境事件数据[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6)3.李生才.王亚军.黄平.LI Sheng-cai.WANG Ya-jun.HUANG Ping2005年3-4月国内环境事件数据[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3)4.李生才.王亚军.黄平.LI Sheng-cai.WANG Ya-jun.HUANG Ping2007年3-4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7(3)5.李生才.王亚军.黄平.LI Sheng-cai.WANG Ya-jun.HUANG Ping2005年5-6月国内环境事件数据[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4)6.李生才.王亚军.黄平.LI Sheng-cai.WANG Ya-jun.HUANG Ping2007年7-8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7(5)7.李生才.王亚军.黄平.LI Sheng-cai.WANG Ya-jun.HUANG Ping2007年5-6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7(4)8.李生才.王亚军.黄平.LI Sheng-cai.WANG Ya-jun.HUANG Ping2006年3-4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3)9.李生才.王亚军.黄平.LI Sheng-cai.WANG Ya-jun.HUANG Ping2006年1-2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2)10.李生才.王亚军.黄平.LI Sheng-cai.WANG Ya-jun.HUANG Ping2007年9-10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7(6)1.冯长根.王亚军2005年中国安全生产事故与自然灾害状况[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5)2.武攀峰.刘媛媛.陆炜国内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2)3.安莹.李生才2010年1-2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0(2)4.安莹.李生才2009年11-12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0(1)5.安莹.李生才2010年3-4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0(3)6.安莹.李生才.王亚军2009年1-2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9(2)7.安莹.李生才.王亚军2008年11-12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9(1)8.安莹.李生才.王亚军2009年5-6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9(4)9.安莹.李生才.王亚军2009年3-4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9(3)10.安莹.李生才2009年9-10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9(6)11.安莹.李生才.王亚军2009年7-8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9(5)12.李生才.王亚军2008年3-4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8(3)13.李生才.王亚军2008年1-2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8(2)14.安莹.李生才.王亚军2008年7-8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8(5)15.苏青.李生才.王亚军2008年5-6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8(4)16.安莹.李生才.王亚军2008年9-10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8(6)17.李生才.王亚军.黄平2007年11-12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8(1)18.李生才.王亚军.黄平2007年3-4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3)19.李生才.王亚军.黄平2007年1-2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2)20.李生才.王亚军.黄平2006年11-12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1)21.李生才.王亚军.黄平2007年7-8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5)22.李生才.王亚军.黄平2007年5-6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4)23.李生才.王亚军.黄平2007年9-10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6)24.李生才.王亚军.黄平2006年5-6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4)25.李生才.王亚军.黄平2006年3-4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3)26.李生才.王亚军.黄平2006年1-2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2)27.李生才.王亚军.黄平2005年11-12月国内环境事件数据[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1)28.李生才.毛志宏.王亚军.黄平2006年9-10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6)29.李生才.毛志宏.王亚军.黄平2006年7-8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5)30.李生才.王亚军.黄平2005年5-6月国内环境事件数据[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5(4)31.李生才.王亚军.黄平2005年9-10月国内环境事件数据[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5(6)32.李生才.王亚军.黄平2005年7-8月国内环境事件数据[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5(5)33.安莹.李生才2009年9-10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9(6)34.李生才.王亚军.黄平2006年1-2月国内环境事件[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2)35.李生才.王亚军.黄平2005年11-12月国内环境事件数据[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1)36.冯长根2004年我国事故与灾害状况综述[期刊论文]-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5(2)本文链接:/Periodical_aqyhjxb20050203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