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服饰文化共37页
- 格式:ppt
- 大小:3.20 MB
- 文档页数:37
先秦服饰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服饰特点1. 朴素而华丽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服饰以朴素而华丽著称。
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所决定的。
大多数人的服饰都比较朴素,只有少数贵族和显贵人士才能穿着华丽的服饰。
2. 颜色的运用中国古代服饰的颜色运用非常讲究,它的色彩鲜艳活泼,常以红、黄、青、黑、白为基调,采用对比色,并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比如红色代表吉祥、祝福,黄色代表皇家、贵族,黑色代表端庄、严肃等。
3. 舒适耐穿由于当时的生产技术限制,在先秦时期的服饰设计中,人们更加注重服饰的舒适度和实用性。
服饰的具体设计因材料、用途和制作工艺而异,但都以穿着舒适耐穿为主要目的。
二、先秦时期的服饰类型根据先秦时期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当时的服饰类型主要包括上衣、下衣、鞋、帽、饰品等。
1. 上衣先秦时期的上衣包括衣、袍、褂、袄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襦裙式上衣,上面有两块大袖,下面连成一体,便于活动。
而在另一些时期和地区,则使用类似现在所称的中式长袍。
2. 下衣先秦时期的下衣主要包括裤子和裙子,皆为长装。
男子穿裤子,而女子则穿裙子。
在一些富裕人家,还会使用带有褶皱的长裙。
3. 鞋先秦时期的鞋类主要有靴、履、鞋和草鞋等。
不同的鞋类在功能和使用场合上都有所差异。
例如,履子多为男子所穿,而草鞋则为农民和较为普通的人所穿。
4. 帽先秦时期的帽分为多种,如绅、道巾、裘、珠等。
帽子的形式和材质也因时代和地域而异,但总体上都以赋予身份特征和寓意含义为主。
5. 饰品在先秦时期,饰品丰富多样,包括发饰、耳饰、项链、手镯、戒指等。
这些饰品多为贵族和显贵人士所佩戴,用以彰显贵族身份和社会地位。
三、先秦时期的服饰成分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可以得知先秦时期的服饰成分主要包括面料、款式、图案、配饰等。
1. 面料在先秦时期,人们使用的面料主要有丝绸、麻布、毛皮等。
在华夏文明初期,由于生产技术的局限,主要以麻布和皮毛为主要材料,后期丝绸逐渐普及,丝绸成为主要的面料。
中国古代服饰第一章先秦服装第一节概述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第二节中国早期服饰草裙兽皮披: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兽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第三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冕冠1、周代冕冠穿着起来威严华丽,仪表堂堂,专供天子、诸侯和卿大夫等各级统治者官员在参加各种祭祀典礼活动时穿着。
“冠冕堂皇”一词由此而来。
2、冕冠由冕板和冠两部分组成。
冕板是设在冠顶上的一块呈长方形的木板,称“延”或“延板”。
用细布帛包裹,上下颜色不同,上面喻天,用玄色,下面喻地,用纁色。
宽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固定在冠顶上时,必须用延板按前低后高呈前倾之势进行固定。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纹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还将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之于裳。
图案纹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象。
日、月、星辰代表光明,山代表稳重,龙取其变化,华虫表示文采。
宗彝代表智勇双全,藻代表洁净,火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黼代表决断,黻代表去恶存善。
第四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深衣深衣1、深衣的初起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又称长衣、麻衣、中衣。
为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
《五经要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
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
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识的反映。
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事要公平。
深衣结构襟: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古人以上衣掩下裳,衣上自胸前交领部分至衣下两旁掩裳际处,形成“衽”。
衣襟向左掩谓左衽,右掩为右衽。
2018.01183史海钩沉History Exploration·先秦时期齐国丝绸服饰纹样及其审美取向文 / 宋金英摘要:从影响先秦齐国丝绸服饰纹样的因素、纹样的构成形式及纹样的审美定位入手,分析和探究先秦齐国服饰纹样在“度爵而制服”的着装制度下产生、发展、嬗变的原因和内涵,力图为弘扬传统服饰文化的设计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衣必文绣;先秦时期;齐国;丝绸服饰;纹样中图分类号:J523.5;K8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8)01-0183-03纹样作为古代服饰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衣冠文明进步的象征。
它以独特的造型和文化寓意集成了人类丰富的主观意愿与客观实物相结合的服饰文化。
而这种以衣饰为依托的文化现象,是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地域及思想意识形态的反映。
在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发展的长河里,服饰纹样艺术以独有的个性必然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之一。
先秦齐国作为“冠带衣履天下”的时尚王国,“衣必纹绣”的丝绸服饰纹样毋庸置疑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载体。
它的构架形式、文化寓意不仅对古代服饰纹样影响颇深,也对现代服饰纹样的发展定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影响先秦齐国丝绸服饰纹样的因素(一)“安其俗,乐其业,以典章制约”,保留了原居住民的服饰纹样特点先秦齐国在建都初期就确立了适合当地“夷”族文化发展的政策。
以“善者因之”顺应民意保留了原居住民族的文化,以“利道之”来诱导当地居民对新文化的接纳,以“教诲之”来教育他们从善如流,以“整齐之”的典章制度来约束他们的行为,而不主张采用“与之争”的简单粗暴政策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
太史公曰:“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 [1]这使先秦齐国建都时没有受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抗。
这虽然改变了“披发左衽”[2]的服装形制,但也极大地保留了“夷”族的风俗习惯,使具有夷族文化的服饰纹样得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与新文化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先秦齐国服饰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