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磁波辐射防护技术

电磁波辐射防护技术

电磁波辐射防护技术
电磁波辐射防护技术

电磁波辐射防护技术

一、问题的提出:

世纪末的那几年,已经成为社会的公害之一,它比噪

声还重要,但并不引起人们十分注意,高频用于高频热合、高频焊接、高

频冲压之后,随着电子工业发展应用更广,如:紫外线和红外线医疗、广播、微波、原子弹核武器操纵,天气预报预测、通讯雷达、电力机车(电气化铁道上方高压线,形成电场辐射)、广播电视、各种工业使用的高频设备,如塑料高频介质热合机,高频切割机等,应用甚广,如不加以防护,危害既广又大。目前世界上美国、日本等发达的国家辐射普遍存在,美国一些大城市距地面10 公尺以上若有拉装多条2万伏以上的高压线,电磁辐射很大,群众拿一个小灯泡在路上走,灯泡会亮。在明明之达州,由于射线、辐射的危害,哪里的人们纷纷到当地法院告状。在美国,还有个别地域因辐射严重,拖拉机路过,人身皮肤被烧伤,人的头发会竖起来。目前,因短波和超短波的辐射危害,美国患有心脏病的人数随时间而增多,这种

人若站在高频设备旁边,心脏会跟工作机一起跳动。一九六二年,美国中

央情报局人员,在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内,苏联故意在使馆对面楼房放出高频电磁波,使使馆情报人员白血素增多,其中有两个人于76 年死于血癌。

事后,美国向苏联提出抗议。我们中国广播公司广播电台工作人员,有发现头痛、眼花、烦躁、脱发现象,个别女同志,由于受微波辐射,也影响

生育。高频电磁波辐射会影响收音、电视收视效果。北京一所小学位于塑料厂附近,由于该厂使用大功率的高频机(又无采取屏蔽防护),造成高频电磁波远区辐射,致使小学生学习不好,精神不振,也影响到该校招生。

电辐射对人体、环境、民航、军事、通讯干扰的危害,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已引起联合国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的重视,有些国家已制订了《卫

生标准》,有些国家研制屏蔽防护技术。问题的提出,有待于人们提出解决

问题的办法。

二、高频电磁场与微波的基本概念

(一)射频电磁场

当交流电的频率达到每秒钟十万次以上时,它的周围便形成了高频率

的电场和磁场,也就是所说的射频电磁场。而一般将每秒钟震荡十万次以上的交流电,又称为高频电流,在高频进行的电磁场,通称为电磁波。

般电磁波米用波长一毫米、厘米、米...... 来表示,有时也可用震汤

频率一周、千周、兆周来表示。

无线电波(即射频电波)在电磁波谱中占有很大的频段。无线电波按

其波长和频率分为八大类。

无线电波(电磁波)分类表

电磁波谱

345678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5 14 13 12 11 9 8 7 6 5 4 3 2 1 - - - -5 -6 -7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A 」

76 5 4 32 1 -1 -2-3^4-5-6-7-8 £-10-11-12-1弋4-15

丫射线

可视线

(二)射频电磁波的场区分类

射频电磁波为非电离辐射。任何射频电磁场的发射源周围均有两个作

用场存在着,即以感应为主的近区场(也称感应场)和以辐射为主的远区

场(也称辐射场)。它们的相对划分界限为波长的六分之一处(即长波1

6米、微波0 . 16?1 . 6米处)

对于中短波和超短波其辐射强度分别用电场强度 (E )和磁场强度(H )

表示。

对于微波,其辐射强度用能量通量密度(毫瓦/平方厘米或微瓦/平

方厘米)(即MW/CM 2或UW /cm 2)来表示。

(A )近区场的特点

① 在近区场内,电磁强度E 与磁场强度H 的大小没有确定的比例关系。 般情况

下,电场强度比较大,而电场强度值则最小。

总的来看,电压高,电流小的场源(如天线、馈线等) ,电场强度比磁 场强度大得多;电压低,电流大的电源(如电流线圈) ,磁场强度有远大于

电场强度。

F 」 11 II 赫兹

波长 5 0 0米、中 波16 16 0米、短波1 . 6~16米、超短波0 . 1 6 ~1 .

②近区场电磁强度要比远区场电磁强度大得多,而近区场电磁强度衰

减速度比远区场强度快。

③近区场电磁场感应现象与场源密切相关,近区场不能脱离场源而独

立存在。

(B)远区场的特点

远区场以辐射形式存在,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之间具有固定关系,且电场

与磁场的运动方向互相垂直。并均与它们的传播方向垂直。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当与遇到物体时,将发生绕射。随着频率的增加,电磁波就越来越和光相似,即有沿直线传播。且具有反射与折射性质。

三、射频作业的工种高频作为一种先进技术已在工业上广泛应用。主要是金属熔

炼热处理

和焊接、半导体材料加工、加热干燥、杀菌消毒、通讯导航等方面。按频

率波段的适用范围划分为:

一)高频波段

1.无线电广播:在电台机房工作的作业人员和发射天线周围的居民接触高频电磁的辐射。

2.工业上应用:主要用于加热。

①高频感应加热:淬火、熔炼、焊接、切割、电子管和显象管封口前

的排气;

②高频介质加热:木材、药材、棉纱、粮食、纸张、皮革、火柴、烟、

茶叶的加热干燥,面包烘烤、塑料加工热合等作业。

二)超高频波段:

1.军事方面:雷达、导航、火炮瞄准;

2.通讯:卫星通讯、接力通讯、外国电视频段;

3.工业上应用:原煤脱硫、橡胶硫化、高分子聚合、铸模脱蜡、破碎岩石;

4.医学方面:理疗、微波加热、冷藏血浆肾脏、治疗癌症、测量温度;

5.民用方面:食品工厂脱水蔬菜、奶糕加热脱水、灭菌(主要食品保存)。

四、射频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一)危害的特点

通过大量的国内现场调查和动物实验材料的介绍,认为射频的危害具有三个特点:

1.射频辐射的危害取决于电磁强度外,与电磁波的频率及波长有密切关系。高频

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是:波长越短,即频率越高,危险越大。

超短波大于短波和中、长波。但微波波段是厘米危害最大。波段长的厘米

波能透射,波长最短的毫米波反射增加,危害性比厘米波小,因而是:厘

米波>毫米波>分米波。

2.高频波段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非致热作用方面;微波除非致热

作用外,还有致热作用的一系列表现;超短波的危害处于两者之间。

3.高频波段对人体的危害属于生理性的,当作业人员脱离接触或场强降到卫生

标准以下时,自觉症状均可消失,而微波由于致热效应所引起的损害均不能恢复,因此,属于病理性的,应更引起注意。

(二)危害的临床表现

在电磁场作用下,经受一定强度和一定时间的暴露,作业人员以及高场强作用范围内的其他人员会产生不适反应。射频辐射对机体的主要作用,

是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和反映在心血管系统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主要症

状为神经衰弱症候群。比如普遍感到头痛、头晕、周身不适,疲倦无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口干舌燥;部分人员则发生嗜睡、发热多汗、麻木胸闷、心悸等症状;女性人员月经周期紊乱现象发生。体检发现,少部分人员血压下降或升高,皮肤感觉低下,心动过缓或过速、心电图窦性心

律不齐等;且发现少数人有脱发现象。

由于超短波与微波的频率很高,特别是微波频率极高,均在赫兹以上,

3 108在这样高的频率微波辐射作用于人体下,一部分被反射,分被吸收,被吸收的

微波辐射能量使组织内的分子和电解质的偶极子产生振动。媒质的摩擦把动能转为热能,从而引起温升。微波辐射的功率、频率、波形、环境、温度和湿度以及照射的部位等,对伤害的深度和程度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微波对人体的影响,除引起比较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状外,最突出的是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主要反映在心血管系统及交感紧张反应,如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或心动过速、高血压等。

微波可以引起眼睛损伤,在大强度、长时间作用下,会造成晶体混浊,严重的导致白内障。

在血象方面,呈现白细胞数下降或增高的趋势,变化极不稳定。

机体对无线电波危害的反应过程是:反应一适应一恶化。初始一个多

月,大部分人有神衰主诉,以后几个月,反而有所好转。然而随着时间的延长,症状会再次增多,即由于积累作用,引起适应以后机能状况的恶化,发展的过程是逐渐的慢性作用。并往往没有剧烈的特殊表现,这种机能性改变,具有可复性特征。往往在停止接触数周后可恢复。

造成辐射危害作用主要取决于下列诸因素:

1.场强:场强愈大,对机体的影响愈严重;

2.频率或波长:一般来说,长波对人体影响较弱,而微波作用最突出;

3. 作用时间(即暴露时间)愈长,一般对人体影响愈严重,作用周期 愈短,影响相对较小;

4. 人体与辐射间距愈大,影响愈弱;

5. 脉冲波比连续波影响大;

6. 作业现场环境温度和湿度:温度愈高,机体所表现的症状愈突出。 湿度愈大,愈不利于散热,也不利于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所以,加强通 风降温,控制作业场所的温度和湿度,是减少射频电磁场对机体影响的一 个重要手段;

7.作业人员的年龄和性别不同,受高频电磁场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 初步认为,女性工作人员对射频辐射的刺激感性最大,其次是少年儿童。

电磁场的其他危害:

1. 对通讯、电视信号造成干扰

射频设备通过振荡器以及射频回路所引起的电磁能泄漏和通过电源线引起 的电磁能量输出,广播发射机等是通过振荡回路的电磁泄漏和电源线以及

馈线、天线向外辐射电磁能,对工作在射频设备附近的其它电子仪器、精 密仪表、通讯信号、参数测试等产生严重干扰, 影响上述设备的 正常工作, 甚至破坏它们的工作。电视机受到射频设备的干扰将会引起图象上有活动

波纹或斜线,出现雪花现象,使图象不清晰,影响效果。

射频设备,特别是大功率的高频设备在它的整个工作期间,所形成的

高频辐射对通讯、电视等所造成的干扰,更为严重。

(如图)

A 斜线图象

B 波纹图象

C 雪花图象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化学武器也是一种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它自问世以来,由于其灭绝人寰的杀伤效应,立即遭到世人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国际上虽早就签订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公约和协议,但未被真正完全履行。化学武器的扩散局面日益加剧,且有愈来愈常规化的趋势。 一、化学武器概述 (一)军用毒剂及化学武器的概念 军用毒剂是指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有毒化学物质,简称毒剂。 化学武器是指在战争中用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牵制和困扰敌人的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如装填有毒剂的手榴弹、地雷、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及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 (二)化学武器的发展概况 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位于比利时的伊泊尔地区。1915年4月22日下午6点零5分,德军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向英、法联军阵地施放180吨储存在约6300只吹气钢瓶中的氯气,造成英、法联军15000多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5000多人被俘,使德军一举突破联军阵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伊泊尔毒气战”。 自伊泊尔毒气战之后,许多交战国,如英、法、美等国为了在战场上制胜对方,都先后研制和使用了各种化学武器。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使用的毒剂总量达125万吨,毒剂品种除氯气外,还有芥子气、光气、路易氏气、亚当氏气、氢氰酸等多达数十种,因毒剂中毒伤亡130多万人,占整个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4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美军侵朝和侵越战争、两伊战争等战争中都曾多次大量使用或策划使用过化学武器。70年代以来,化学武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局部地区化学武器使用频繁;二是化学武器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扩散。目前掌握化学武器生产技术的国家已有20多个,拥有化学战能力的国家也在不断增加。从发展方向看,一些化学武器大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制:一是发现新型毒剂,增强其杀伤作用;二是不断改进化学武器的使用手段,提高其实用性能;三是逐步将化学武器纳入常规武器系统;四是解决化学武器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如实现二元化、弹药子母化、集束化,做到一弹多药或多弹一药等。 (三)毒剂的战术技术性能 1.毒剂的战斗状态 化学武器使用后,毒剂发挥其杀伤作用的状态称为战斗状态。它有蒸汽状、雾状、烟状、液滴状和微粉状五种。毒剂以雾状和烟状分散在空气中,可形成毒剂气溶胶。 上述的几种毒剂战斗状态,构成了化学武器对人员的三种伤害形式: 毒剂初生云:指化学武器使用后直接形成的毒剂蒸汽或气溶胶云团; 毒剂液滴:指化学武器使用后,分散在地面、物体上的毒剂液滴; 毒剂再生云:指由毒剂液滴自然蒸发出的蒸汽形成的毒剂云团。 2.中毒途径 在实战条件下,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伤口、消化道使机体中毒。不同的中毒途径对人员的伤害程度有很大差别,通常同一种毒剂在不同的中毒途径条件下,对人员伤害严重程度的顺序是:呼吸道>眼睛、伤口>消化道>皮肤。 (四)毒害剂量 毒剂对机体引起某种伤害程度的量叫毒害剂量,又称中毒量。由于中毒途径不同,毒害剂量的表示方法也不一样。 通过吸入引起中毒的毒害剂量用染毒浓度和暴露时间的乘积来表示;通过皮肤沾染吸收、

辐射防护模拟考试题

课程名称:辐射防护基础班级:__________ 姓名:学号_____ 一、名词解释(2×5=10分) 1.半衰期:放射性母核数目衰变掉一半所需时间,或放射性活度减弱一半所需时 间。 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称为同位素。 3.松散污染:指该污染用擦拭、清洗等方法可以转移或去除的污染。 4.感生放射性:稳定的核素吸收一个中子后转变成放射性核素也就是活化产物, 活化产物衰变时产生的放射性称为感生放射性。 5.半厚度:r射线经过n个半厚度的屏蔽层后,其强度将减弱到原来强度的1/2 n。 二、填空题(1×33=33分) 1.填写下列辐射物理量对照表 辐射物理量吸收剂量剂量当量放射性活度 SI单位焦耳·千克-1(J·kg-1)焦耳·千克-1(J·kg-1)秒-1 SI单位专名戈瑞希弗贝可定义式 D = d E /d m H=DQN A=dN/dt 2.外照射防护一般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和_源强防护四种方法。 3.根据国标GB8703-88《辐射防护规定》我国将核电厂厂区划分为非限制区、监督区和控制区三个区域。 4.放射性活度是指放射性物质原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___核衰变的数目___。

5.放射性核素经过2个半衰期后,其量将减少至原来数目的____4_____分之一。6.工作场所中的放射性物质可通过____食入_____、___吸入______和__伤口进入_______三种途径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 7.辐射防护的目的在于防止______确定性效应_____的发生,并把__随机性____ 的发生率限制到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水平。 8.工作场所辐射监测包括____外照射____、____表面污染______、____空气污染___。9.根据国家辐射防护标准,辐射工作人员5年累积有效剂量应不超过__100___mSv,且任何一年不应超过___50___mSv;眼晶体每年不应超过__150___mSv,皮肤每年不应超过____500_____ mSv。辐射防护标准中剂量当量限值不包括___天然本底__和____医疗照射______两种照射。 10.表面污染的监测方法一般有两种,分别为__直接测量法___、__间接测量法__。11.距离一个γ点源1米处的剂量率为900μSv/h,那么某人距离该源3米处工作2小时,将接受的外照射剂量为__200___μSv。 12.一个γ点源外2m处剂量率为400μSv/h,欲使1m处工作人员半小时所受剂量不超过100μSv,需要设置_____39______mm厚的铅屏蔽层。(铅的半厚度为13mm。) 三、选择题(1×17=17分) 1.在正常本底地区,天然辐射源对成年人造成的平均年有效剂量约为 B 。 A)20mSv B) 2.4mSv C)5mSv 2.在人工辐射源中,对人类照射剂量贡献最大的是 B 。 A)核电厂 B)医疗照射

2019辐射防护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9辐射防护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课程名称:辐射防护基础班级:__________ 姓名:学号_____ 一、名词解释(2×5=10分) 1.半衰期:放射性母核数目衰变掉一半所需时间,或放射性活度减弱一半所需时 间。 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称为同位素。

3.松散污染:指该污染用擦拭、清洗等方法可以转移或去除的污染。 4.感生放射性:稳定的核素吸收一个中子后转变成放射性核素也就是活化产物, 活化产物衰变时产生的放射性称为感生放射性。 5.半厚度:r射线经过n个半厚度的屏蔽层后,其强度将减弱到原来强度的1/2 n。 二、填空题(1×33=33分) 1.填写下列辐射物理量对照表 辐射物理量吸收剂量剂量当量放射性活度 SI单位焦耳·千克-1(J·kg-1)焦耳·千克-1(J·kg-1)秒-1 SI单位专名戈瑞希弗贝可 定义式 D = d E /d m H=DQN A=dN/dt 2.外照射防护一般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和 _源强防护四种方法。 3.根据国标GB8703-88《辐射防护规定》我国将核电厂厂区划分为非限制区、监督区和控制区三个区域。 4.放射性活度是指放射性物质原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___核衰变的数目___。 5.放射性核素经过2个半衰期后,其量将减少至原来数目的____4_____分之一。 6.工作场所中的放射性物质可通过____食入_____、___吸入______和__伤口进入_______三种途径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 7.辐射防护的目的在于防止______确定性效应_____的发生,并把__随机性____ 的发生率限制到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水平。 8.工作场所辐射监测包括____外照射____、____表面污染______、____空气污染___。 9.根据国家辐射防护标准,辐射工作人员5年累积有效剂量应不超过__100___mSv,

核技术应用之辐射防护

核技术应用之辐射防护 作者:庄意豪 自进入20世纪人们开始了解核技术以来,核技术就不断地 发展壮大,并在核探测技术在地学的中的应用,核探测技术在工 业中的应用。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辐射防护于与辐射环境监测等方面得到的广泛应用,为人类带来 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核技术应用已经适用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 个角落,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已经离不开核技术的应用了! 20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引起了人类对核的恐慌。放射性 物质的泄露。使人们谈“核”色变。目前全球有500多座核反应 堆和5000多枚核弹。给我们的生存带来了潜在的威胁。所以为 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核辐射防护就势在必行了。在此笔者 就核辐射防护介绍展望一下,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广大读者 多多指教~~ 为了定量地描述辐射对人体作用的生物效应,在辐射剂量与 辐射防护领域中引入关于剂量的若干必要的物理量:<一>1: 授予能T T=Rin+Rout+∑Q 2;吸引剂量D D=DT ̄/dm 3:吸引剂量率W W=Dd/dt <二>:与个体相关的辐射量 1:当量剂量H H=∑ rWr·Dtr 2:有剂量计 E E=∑tWt·Ht 3:待积当量剂量 H50,T与待积有效当量剂量H50e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一方面由于衰变和排泄的减少同时

会浓积与某些器官或组织中形成内照射,某些器官或组织在50年内(对人体来说是足够长的时间)将要受到的是累积的当量剂量,即,H50,T=∫+50t0 Ht(t)dt H50,E=Wt,H50,t <三>与群体有关的辐射量Sh=∑I Hi·Ni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人类接受辐射照射后出现的健康危害,来源于各种射线通过电离作用引起组织细胞中原子电离与激发的结果,电离和激发主要通过对DNA 分子的作用使细胞受到损伤导致各种健康危害。 (一)影响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因素。 影响辐射生物学作用的因素很多,基本上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与辐射有关的物理因素和与机体有关的生物因素 1:物理因素主要是指辐射能量,辐射类型,吸收剂量,剂量率及照射方式。 辐射类型:α,β,γ射线造成引起危害程度来说,对外照射α<β<γ,,对体内照射时则α>β>γ。 剂量率及分次照射:通常是剂量越大,生物效应就越显著,一次大剂量 和多次小剂量的效应也不同,分次越多,各次照射间隔越大生物效应越少。

辐射防护试题A

一.填空 1.辐射防护学中使用的吸收剂量用( Gy )单位表示。 2.内照射与外照射的人体吸收剂量均采用( sv )单位制表示。 3.当量剂量用于(人体器官吸收剂量)的测量。 4.当量剂量的国际计算单位是( sv )。 代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代表(合理使用低剂量) 7.辐射防护的三原则分别是(实践正当化)(放射防护最优 化)(个人剂量限制) 8. 针对外照射的防护三原则分别是(时间)(距离)(屏 蔽)。 9. 主射线朝向墙壁的防护标准是( 2mm ) 。 10. 职业照射的规定是,在任意单个年份内有效剂量不得超过(50) mSv。 11. 公众年安全接受的辐射剂量允许值是( 1msv )。 12. 激光照射对人体所产生的有害作用属(非电离)辐射。 13.铅防护服与铅手套主要防护的是辐射中的(散射线)与(泄 漏射线)而不是(原发射线)。 14.组织权重因子用于测量人体的(当量吸收剂量)剂量。 线照射剂量单位是( R )。 16.本底照射剂量值一般在()之间。

17.人体受照敏感度最高的三种组织依次分别是1...血液..... 2...淋 巴... 3.....骨髓.....。 18.内照射人体辐射吸收的主要途径是分别通过1..口...... 2...呼吸..... 3......皮肤伤口.....。 19.辐射防护的目标主要针对的是(随机)效应。 20.人类接受来至本底照射的最大剂量部分主要是自然界的 (氡)。 线照射强度与(照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2.波长单位用()符号代表。 23.散射线与原发射线相比更易被人体吸收是(散射线)。 24.防护围脖主要用于人体(甲状腺)的防护。 25.透视累计时间设定和报警装置的两个主要使用目的分别是(曝光时间)(曝光计量)。 26.女性放射线从业者怀孕期间的安全允许剂量为( 1mGy )。 27.胚胎的致畸敏感期是受精后的( 3---8周)。 28.孕妇的高剂量医疗辐射主要指1....DSA.... 2........ 介入 3...放疗........。 29.诱发胚胎畸形的辐射阈值为( 100msv-----200msv )。 30.铝制滤过板在辐射防护中的主要作用是(去除软射线)。 31.淘汰胸部常规透视的三个主要原因分别是1...辐射剂量大... 2...影像质量差..... 3.......无影像记录....

辐射防护学习笔记

辐射防护学习笔记 一、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1. 电离辐射领域常用量及其单位 电离:是指从一个原子、分子或其它束缚状态释放一个或多个电子的过程。 电离辐射:就是由能通过初级过程或次级过程引起电离的带电粒子或不带电粒子组成的,或者由它们二者混和组成的辐射。 (一) 描述辐射场的量 (1) 粒子注量 描述辐射场性质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入射粒子的数目。 粒子注量就是根据入射粒子多少描述辐射场特性的一个量。 a ) 粒子注量Φ 在单向平行辐射场中,粒子注量Φ,数值上等于通过与粒子入射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的粒子数。 对非单向平行辐射场,辐射场中每一点的粒子注量Φ,是进入该点为球心的一个小球的粒子数dN 与该球截面积da (通过球心截面)之比:Φ=dN / da 。 粒子注量Φ的单位是m -2。 粒子注量可理解为: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粒子数。 b )粒子注量率? 粒子注量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粒子数,定义为:?=d Φ/dt ; 粒子注量率的单位是m -2·s -1。 c ) 谱分布 实际达到辐射场某点的粒子,它们的能量往往不是单一的。因此,辐射场中某点的粒子注量存在着按粒子能量的谱分布,它有积分分布Φ(E)和微分分布ΦE 两种形式。 积分分布Φ(E),表示能量在0~E 之间的粒子组成的那部分粒子注量。其量纲与粒子注量相同,为m -2。 微分分布ΦE 是积分分布Φ(E)对能量E 的导数:ΦE =d Φ(E) / dE ,它表示单位能量间隔内的粒子注量,量纲为m -2·J -1。 显然有积分分布?Φ=ΦE E dE E 0'')(,粒子注量?Φ=Φmax 0E E dE 。 (2) 能量注量 除粒子数外,也可用辐射场中某点的粒子能量来定量描述辐射场的性质。 a ) 能量注量Ψ 进入辐射场中某一点处的能量注量,是以该点为球心的小球的所有粒子能量(不包括静止质量,下同)之和dE fl 与该球截面da 之比:Ψ=dE fl / da 。

低温液体(液氧)储罐使用操作规程

潍坊昊达保温材料有限公司 低温液体(液氧)储罐使用操作规程 为了更好地使用低温液体(液氧)储罐设备,确保人身及设备安 全,特制订本使用操作规程。 一、结构特征与工作原理 1、本设备为固定立式真空粉末绝热低温液体储罐。后附图。 2、储罐为双层圆筒形结构,内同及其配管均用奥氏体不锈钢制造,外筒用优质碳素钢制造,夹层内充填专用深冷绝热材料珠光砂,并在夹层中建立较高的真空,以延长储罐的使用寿命。 3、本储罐带有增压器及升压调节阀,可调节排液需要的压力。 4、储罐设置有供操作的各种阀门,其阀门布置于储罐底部。设置有压力表、液位计,供观察罐内压力、液位之用。 5、储罐内外容器均设有安全泄放装置。内容器设一个三通切换阀装有2 只安全阀可替换使用,外筒设有一个防爆装置,增压器设有一个增压安全阀。

6、储罐、增压器组成供液系统,在不加低温泵的情况下,即可向外 供应液体或气体,保证排除液体或气体的纯度。 7、根据需要调节压力调节阀,调节需要的压力,(操作压力不大于。 8、设有供槽车冲灌的接头。 二、技术特性 1. 低温绝热促管的基本参数

二、安装要求 1、安装场所必须有良好的通风条件或有换气通风装置,并能安全排放液体、气体。 2、安装场所必须设有安全出口,周围设安全标志。安全标志的要求符合 GB2894的有关规定。 3、安装场所附近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场所必须配备灭火器材,周围不得有易燃易爆物品,保持场地清洁干净。 4、液氧的储存、汽化、充装、使用场所易设围墙或栅栏。 5、液氧的储存、汽化、充装、使用场所的周围严禁明火,杜绝一切火源,并有明显的禁火标志。 四、设备的安全使用 1、容器的充满率不得大于,严禁过量充装 2、容器投入使用前,应按《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规定检查各种阀门、仪表、安全装置是否

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培训试卷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课程名称: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学号_____ 一、选择题(1×17=17分) 1.在正常本底地区,天然辐射源对成年人造成的平均年有效剂量约为:B A)20mSv B) B)2.4mSv C)C) 5mSv 2.在人工辐射源中,对人类照射剂量贡献最大的是:B A)核电厂 B)医疗照射 C) 氡子体 3.在核电厂放射性热点设备上布置铅皮,目的是为了屏蔽:B A)β射线 B)γ射线 C)n射线 4.在内照射情况下,α、β、γ放射性物质的危害程度依次为:A A)α>β>γ B)γ>β>α C)γ>α>β 5.固定的表面污染对人具有 A 风险。 A)外照射 B)内照射 C) A+B 6.工作人员控制区,个人剂量计应佩戴在工作人员的B 部位。 A)右胸 B)左胸 C)头部 7.控制区内产生的湿废物应作为B 进行收集和处理色收集袋。 A)可压缩 B)不可压缩 C)待去污物品

8.人体皮肤的β放射性表面污染限值为:B A)4Bq/cm B)0.4Bq/cm C)40Bq/cm 9.个人剂量限值限制的是:C A)外照射剂量 B)内照射剂量 C)内照射剂量+外照射剂量 10.在 B 工况下进入反应堆厂房,必须办理《红区进入许可222 证》。 A)任何 B)反应堆运行 C)停堆 11.气衣主要用于:B A)高外照射区域作业 B)严重空气污染+表面污染区域作业 C)放射性积水区域作业 12.在控制区内,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包括:B A)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B)外照射防护、内污染防护、体表污染防护 C)外照射防护、空气污染防护、表面污染防护 13.下列不宜采用直接法测量表面污染的是:A A)环境γ本底高 B)固定表面污染 C)松散表面污染 14.下列不宜采用擦拭法测量表面污染的是:B A)环境γ本底高 B)固定表面污染 C) 松散表面污染15-16可能为多项选择题 15、下列哪些机体变化属于确定性效应:(a b c e) a. 皮肤损伤 b. 造血器官损伤 c. 中枢神经损伤 d. 癌症 e. 免疫系统受损

液氧汽车罐车卸车安全操作规程(最新版)

The prerequisite for vigorously developing our productivity is that we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afety of our company and our own live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液氧汽车罐车卸车安全操作规程 (最新版)

液氧汽车罐车卸车安全操作规程(最新版)导语:建立和健全我们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引我们生产劳动的方向。而大力发展我们生产力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对我们企业和我们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可用于实体印刷或电子存档(使用前请详细阅读条款)。 1.卸车前检查和准备工作 (1)引导罐车到指定位置停车,给车轮垫上防滑块。 (2)接好静电接地线。 (3)检查罐车内介质是否与储罐的介质相符合,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4)检查罐车与储罐的压力是否正常。 (5)检查储罐的储液量是否在允许充装量范围内,液位计指示是否正常。 (6)检查罐车与储罐安全附件是否完好,消防器材是否在有效期内。 (7)检查罐车与储罐外观是否有结霜、腐蚀、凹凸不平等现象。 (8)检查罐车和司机的证件是否齐全并在有效期内。 (9)检查卸车工具是否合格 a)装卸软管的材料应与充装介质相容,能够满足低温性能要求。

接触液氧的装卸软管内表面已进行脱脂处理和有防止油脂污染措施。 b)有装卸软管公称压力不小于装卸系统工作压力2倍(即 1.6MPa),其最小爆破压力大于4倍公称压力(即6.4MPa)的见证资料。 c)有装卸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1.5倍公称压力(即2.4MPa),并有试验结果记录和试验人员签字的见证资料。 d)有标志装卸软管开始使用日期和使用年限的见证资料。 (10)上述检查确认无异后,操作员穿戴好防护用品,准备卸车。 2.卸车程序 (1)联接罐车与储罐的卸液金属软管。 (2)开启罐车出液阀和管道排放阀,吹扫卸液软管及管路。 (3)吹扫后,关闭充装管道排放阀,开启输出阀与增压器输出阀,由顶部充液。 (4)充装过程中,注意观察液位对照表。接近充满时,开启溢流阀,该阀喷出液体时表明储罐已充满额定容量,应立即关闭罐车排液阀、充装阀和输入阀及回流阀,停止充液。 (5)开启罐车充装管道上的排放阀,卸去软管的压力后关闭充装管道排放阀,然后,拆下卸液软管。

第二课核武器

第二课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 第一节认识核武器 一、核武器简述 核武器(又称原子武器)是利用爆炸性核反应突然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等统称核武器。核武器可用导弹、火箭、火炮、飞机、舰艇等运载工具发射、投掷,还可制成地雷、鱼雷使用。 图2-1核武器的运载工具(用原书上的图或者另找) 核武器的威力用“TNT当量”(简称“当量”)来表示。TNT当量是指核武器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TNT炸药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例如,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 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那么,该原子弹的威力就为2万吨当量。 核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破坏性最大、最残酷的战争。 1945年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的两颗原子弹就是万吨级的核炸弹。日本是人类历史上唯一遭受核武器袭击的国家,大约造成30万人直接死亡。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五种: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前四种是在核爆炸几十秒内起作用的,统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这五种杀伤破坏因素在核武器爆炸总能量中所占的比例一般是:光辐射约占35%,冲击波约占50%,早期核辐射约占5%,放射性沾染约占10%,核电磁脉冲所占比例很小。现代技术的核武器可对能量分配进行“裁剪”,突出某一种杀伤因素的作用。从很远的地方看核爆炸时,先看到闪光、火球,再听到巨响,看到有

不断升起的蘑菇状烟云,最后烟云随风飘散。城市遭核袭击的方式一般是空爆,可以看到完整的火球。若远处看不到圆火球,火球与地面接触,即核弹接地面爆炸,就叫地爆。地爆的瞬时破坏范围小,但很严重,放射性沾染范围大,危害时间长。当今世界,核武器仍有重大的战略威慑作用。 图2-2核武器爆炸的外观景象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七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是: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美俄现有的核军火库总数在6万枚以上,核武库的爆炸力相当于大约160亿吨高爆炸药,等于125万颗广岛炸弹。对于地球上60亿人口来说,相当于每个人各自承受3.2吨TNT(炸药)。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人迹罕见的罗布泊,巨大的蘑菇状烟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二、核武器的分类 (一) 原子弹 重核裂变链式反应:重核裂变时产生2~3个中子,可以是其它的重核发生裂变,产生更多的中子,再使更多的核发生裂变,在产生大量的中子……,使核裂变反应自动连续的进行下去

化学武器知识及防护

化学武器知识及防护 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的化学物质叫毒剂。装有毒剂并能将其形成战斗状态的武器和器材,叫化学武器。化学武器包括装有毒剂的炮弹、航弹、导弹、地雷、布洒器等。 一、化学武器的特点 (1)杀伤途径多。毒剂可以气、烟、雾、液态使用。染毒空气可经眼睛接触、呼吸道吸入、皮肤渗透等途径使人畜中毒,染毒的食物和水可经消化道吸收,使人中毒。 (2)杀伤范围广。染毒空气无孔不人,所经之处都有杀伤效果。 (3)作用时间长。液体毒剂污染地面和物品,毒害作用可持续几小时至几天,有的甚至达数周。前者属暂时性毒剂.后者属持久性毒剂。 (4)制约因素多。化学武器虽然是大规模杀伤武器,但它受天气、地形和地物的影响非常大。如刮风、下雨、下雪、气温和地上建筑的情况等,对毒剂的杀伤效果都有影响。 二、毒剂的种类和性能

(1)神经性毒剂。是破坏人体神经的一种毒剂。主要有沙林、维埃克斯、梭曼。沙林和维埃克斯分别可闻到烂苹果味、臭味,梭曼元味。其中毒症状有:瞳孑L缩小、流口水、出汗、胸闷、呼吸困难、头痛、昏迷、肌肉跳动、全身抽搐直至死亡。 (2)糜烂性毒剂。使细胞坏死而引起溃烂的毒剂。主要有芥子气.可闻到大蒜味。其中毒症状有:皮肤红肿、大小水疱、溃烂等。 (3)全身中毒性毒剂。是破坏人体细胞氧化功能的毒剂。主要有氢氰酸.可闻到苦杏仁味。其中毒症状有:口舌麻木、头痛、呼吸困难、抽搐、瞳孔散大直至死亡。 (4)窒息性毒剂。是刺激呼吸道、引起肺水肿导致呼吸功能损伤的毒剂。主要有光气,可闻到烂苹果味。其中毒症状有:头痛、水肿、休克。 (5)刺激性毒剂。是对眼睛、呼吸道有强烈刺激的毒剂。主要有西埃斯、亚当气、苯氯乙酮。西埃斯无色,有胡椒味。亚当气无色无味。苯氯乙酮无色,有荷花味。其中毒症状有:流泪、喷嚏、流涕、咳嗽、恶心、皮肤烧灼感。

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试题及答案.docx

课程名称: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 学号_____ 一、选择题( 1× 17=17 分) 1. 在正常本底地区,天然辐射源对成年人造成的平均年有效剂量约为: A) 20mSv B) B) 2.4mSv C) C) 5mSv 2. 在人工辐射源中,对人类 照射剂量贡献最大的是:B A) 核电厂 B) 医疗照射 C) 氡子体 3. 在核电厂放射性热点设备上布置铅皮,目的是为了屏蔽:B A) β射线 B) 丫射线 C) n射线 4. 在内照射情况下,a、e、丫放射性物质的危害程度依次为: A) α > β > γ B) Y > β > α C) γ > α > β 5. 固定的表面污染对人具有 A 风险。 A) 外照射 B) 内照射 C) A+B 6. 工作人员控制区,个人剂量计应佩戴在工作人员的 B 部位。 A) 右胸 B) 左胸 C) 头部 7. 控制区内产生的湿废物应作为 B 进行收集和处理色收集袋。 A) 可压缩 B) 不可压缩

C) 待去污物品

8?人体皮肤的β放射性表面污染限值为:B A)4Bq/cm B)0.4Bq∕cm C)40Bq/cm 9. 个人剂量限值限制的是:C A)外照射剂量 B)内照射剂量 C)内照射剂量+外照射剂量 10. 在B 工况下进入反应堆厂房,必须办理《红区进入许可222 证》。 A)任何 B)反应堆运行 C)停堆 11. 气衣主要用于:B A)高外照射区域作业 B)严重空气污染+表面污染区域作业 C)放射性积水区域作业 12. 在控制区内,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包括:B A)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B)外照射防护、内污染防护、体表污染防护 C)外照射防护、空气污染防护、表面污染防护 13. 下列不宜采用直接法测量表面污染的是:A A)环境丫本底高 B)固定表面污染 C)松散表面污染 14. 下列不宜采用擦拭法测量表面污染的是:B A)环境丫本底高 B)固定表面污染 C)松散表面污染15-16 可能为多项选择题 15. 下列哪些机体变化属于确定性效应:( a b c e) a. 皮肤损伤 b. 造血器官损伤 c. 中枢神经损伤

液氧安全操作规程样本

液氧安全操作规程

液氧、储槽安全操作规程 一、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1. 气密性试验:贮槽完成安装,或者内筒恢复常温后,在充入低温液体前应进行系统气密性试验,试验压力为贮槽的最高工作压力,试验用气为无油干燥空气或干氮气,试验时间不得小于4小时。 2. 吹除处理:气密性试验合格后,需要干燥无油的空气对贮槽内筒系统进行吹除处理,用以去除潮湿空气,系统在用干燥空气或氮气吹除之后,还应用产品气体吹除,直到排除气体纯度打到要求为止。 3. 阀门仪表的检查:在充入低温液体前必须认真检查阀门是否处于正确的启闭状态,仪表指示是否正确否则应予以调整。 二、充液 1. 首次充液(指内筒处于热状态的充罐),其步骤如下: A. 联接充液管线; B. 对充液管路进行吹除,在V2、V3开启前,由液源排出阀向输液管内放入少量液体外,同时打开E2阀,对其管路进行吹除,以清除管道中潮湿空气和灰尘杂质;打开E1及MV阀、G阀,并启动夜面计(全开L1、L3阀关L2阀);

C. 打开V2,由上部进行,此时由于内筒处于热状态,V2阀开度要小,使管路和内筒逐渐冷却至所充低温液体的温度,待E1稳定排气时,可开大V2,加快充装速度; D. 待液位计指示有液体时,打开V3,关闭V2,改上部进液为下部进液; E. 当MV阀喷出液体时,说明已充满液体应立即关闭V3,停止充液,同时打开E2,排除管路中的残余气液; F. 充罐结束,卸下充液线管。 补充充液程序与首次充液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内筒已有低温液体,不需要冷却内筒,因此,吹除管路后即可由V3阀进液。另外,从压力角度能够分为无压充罐和带压充罐。 无压充罐—充罐过程中,E1始终开启,使内筒和大气相通,因此叫无压充罐。 带压充罐—充罐过程中,E1关闭,槽内压力高于大气压力,因此叫带压充罐,带压充罐时内筒压力不得高于该贮槽最高工作压力。 首次充液均采用常压充罐,补充充液能够采用带压充罐; 液位高度直接显示在液体计上,需显示容积(单位:M)按一下“液体容积”键即可。 三、增压 1. 关闭E1阀;

液氮储罐安全操作规程

九、液氮储罐安全操作规程 目的: 建立低温液氮贮罐标准操作维护保养规程 范围: 所有低温液氮贮罐 职责: 操作人员、维修人员、技术人员、车间管理人员对本规程实施负责规程: 1.设备流程图 2操作步骤的组成 首次充灌、补充充灌、供气、低温泵系统、低温液体喷淋系统、小容器充装、槽车充灌、增压调节阀设定、液面计的操作。 2.1首次充灌的操作方法 2.1.1确认供液装置里的液体就是所要充灌的液体。 2.1.2确认除液面计上下阀(V- 9、V-11)都已打开,其余阀门处于关闭状态。 2.1.3将供液装置输液软管与贮槽充装口C-1相连接。 2.1.4全开放空阀V-13,进行常压充灌。 2.1.5打开管道长液排空法V-3,微开供液装置的排液阀,使输液软管子冷却,同时吹除贮槽充装C-1口处的杂质及空气。 2.1.6关闭管道残液排放阀v-3,慢慢打开顶部液体进口阀v-2,进行顶部喷淋充灌。

2.1.7在充灌液体期间,应注意贮槽压力表P-1。若贮槽内容器压力上升至超过供液压力或接近贮槽的正常工作压力,应打开内容器放空阀V-13,使贮槽放气泄压。 2.1.8使用V-2进行顶部充灌。 2.1.9打开管道残液放阀V-3,排出输液金属软管和上进液管的残留液体后关闭底部液体进口阀V-2和管道残液排放阀V-3。关闭内容器放空阀V-13。 2.1.10松开输液软管与贮槽充装口C-1的联接接头,对软管表面除霜,待软管恢复柔性后拆下输液软管。 2.2补充充操作方法。 2.2.1确认供液装置内的液体就是所要充灌的液体。 2.2.2确认除液面计上下阀(V- 9、V-11)都已打开,其余阀门庆处于关闭位置。 2.2.3打开内容器放空阀V-13,内容器放空泄压。再将供液装置输液软管与贮槽安装口C-1相连接。 2.2.4打开管道残液排放阀V-3微开供液装置的排液阀,使输液软管冷却,同时吹除贮槽充装口C-1处的杂质及空气。 2.2.5关闭管道残液排放阀V-3,慢慢打开顶部液体进口阀V-2到全开位置。 2.2.6慢慢打开底部液体进出口阀V-1,进行顶部底部同时充灌。 2.2.7在充灌时,应注意贮槽压力表P-1。 2.2.8打开管道残液排放阀V-3,排出输液金属软管和上进液管中的残余液体,半闭顶部V-2和V-3,再关闭V-13。 2.2.9松开输液软管与贮槽充装口C-1的接头,对软管表面除霜,待软管恢复正常后拆下。

人民防空教育教案第三章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

第三章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核武器、核事故的特点及其破坏因素,掌握遇到核袭击时的防护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核袭击的自我防护能力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核武器概述 2、对核武器的防护 3、对核事故的防护 【教学方法】:讲课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防毒衣、防毒面具、口罩、毛巾、围巾、防风墨镜、三角巾等。【教学过程】: 第一节核武器概述 一、核武器 (一)什么是核武器 核武器是利用核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二)核武器的特点 1、杀伤破坏因素多 2、程度重 3、范围广 4、时间长 (三)核武器的分类 1、按结构原理:可分为原子弹、氢弹和特殊性能核武器。 2、按作战使用范围:可分为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 3、按配用的武器:可分为核导弹、核炸弹、核炮弹、核地雷、核鱼雷和核深水炸弹。 一般所说的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是指弹头部分,而运载工具是用来发射或投射核弹头的工具,有导弹、火箭、飞机、火炮、潜艇、鱼雷等。 二、核武器的威力及其爆炸方式和外观景象 (一)核武器的威力 核武器的威力是指核爆炸时释放的总能量,通常用“梯恩梯”(TNT)当量(简称当量)来表示。它的含义是指爆炸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梯恩梯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 (二)核武器的爆炸方式 核武器的爆炸方式主要有空中爆炸和地面爆炸两种。 (三)核武器空爆时外观景象 主要特征为火球不接触地面,初期为球形,很快变为扁球形。几秒或几十秒后,火球冷却成灰白色,或棕褐色的烟团,并继续上升,不断扩大,同时地面上掀起一股尘柱。最初尘柱和烟云不相连接,随后尘柱迅速追及烟云,形成爆炸特有的蘑菇状烟云。 三、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五种。 (一)光辐射 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指爆炸时的闪光及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火球中心温度可达几千万度。能放出大量热能,比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要强千万倍。 (二)冲击波 冲击波是核爆炸时瞬间形成的高温高压气流。它是核武器的主要杀伤因素。冲击波从爆心以超音速向四面八方传播。作用时间只有几秒钟。冲击波到达时,能使空气压强突然升高形

核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核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核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工程科学组成的综合性很强的尖端学科。主要研究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核技术由于能在微观层次改变物质性质或获取物质内部的微观信息,已成为许多领域研究微观层次的重要手段。核技术的发展已为人类提供了多种类型的辐射源和辐射探测系统、各种辐射谱仪、各种核医学和工业影像系

统、各种核测控系统和各种物质改性和遗传变异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关键词:核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应用,影响 一.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1896年,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这是人们第一次观察到的核变化。在这一时期,人们为了探测各种射线,鉴别其种类并测定其能量,初步创建了一系列探测方法和测量仪器。 1919年,卢瑟福等发现用α粒子轰击氮核会放出质子,这是首次用人工实现的核蜕变反应。此后用射线轰击原子核来引起核反应的方法逐渐成为研究原子核的主要手段。在初期的核反应研究中,最主要的成果是1932年中子的发现和1934年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合成。 20世纪20年代后期,人们已在探讨加速带电粒子的原理。到30年代初,静电、直线和回旋等类型的加速器已具雏形,人们在高压倍加器上进行了初步的核反应实验。利用加速器可以获得束流更强、能量更高和种类更多的射线束,从而大大扩展了核反应的研究工作。此后,加速器逐渐成为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技术的必要设备。 1905年,爱因斯坦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论。揭示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为核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40年代前后,核物理进入一个大发展的阶段。1939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了核裂变现象;1942年,费密建立了第一个链式裂变反应堆,这是人类掌握核能源的开端。但巨大的能量也为毁灭性的的武器制造创造了条件。 奥本海默于1942年开始领导曼哈顿计划。1945年8月6日,美国飞机在日本广岛投下“小男孩”这颗原子弹(枪型),8月9日,又投下了“胖子(内爆型)”。这两颗原子弹,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这种毁灭性武器进行攻击。核战争从此笼罩在人类头上。 核能最先也是被运用到军事上,被应用于航空母舰和潜艇的动力来源上,苏联也用于其他舰艇,如破冰船。后来才逐渐转接到民用方面,最主要的应用方面是核电站。除了工业方面的规模应用外,核科学在医学诊断和治疗、材料分析和新材料研制、农业的育种和病虫害的防治以及食品贮藏保鲜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核科学技术的应用 1.核科学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可应用于物质的鉴别和探伤、流速测定、电子直线加速器泄露和破损探测、工业过程的物料研究、质量体积的测定和传质的研究、磨损研究以及混合物均匀性研究等。 工业生产中,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核测量系统可用于确定材料物理特征(料位、密度、厚度、质量)或化学特征(含水量、金属含量、硫含量),作为对工艺流程或生产过程自动监测、自动控制而被广泛的应用。工业通用核测量系统以放射性辐射和被测量的物质相互作用时物质吸收或放射线所产生的信息为基础,通常用于材料高度测定、厚度测量、密度测量、湿度测量和质量测量。应用核测井技术可以勘探矿产。辐射加工技术应用于辐射物理加工、核能转变、改变介质的导电性、辐射化工加工、高分子材料合成、食品工业辐照加工等。 2.核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化学武器是一种威力较大的杀伤武器。一些国家正在加紧研制和生产杀伤力更大、机动性更好的新型化学武器。但是,化学武器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可大大降低其杀伤作用。 (一)一般防护 1.利用器材防护 (1)呼吸道和眼睛的防护遭敌化学袭击时,迅速戴好防毒面具,对呼吸道和眼睛进行防护。 (2)全身防护当毒剂呈液滴、粉末或雾状时,除防护呼吸道和眼睛外,还要对全身进行防护。披上防毒斗篷或雨衣、塑料布等。同时应防止毒剂液滴溅落在随身携带的装具和武器上。 利用没有染毒的位置,穿好防毒靴套或包裹腿脚,戴好防毒手套,继续执行任务。 2.利用地形防护 利用地形防护化学武器不能像防护核武器那样就低不就高, 而要根据地形和风向等条件综合考虑利用的地点,尽量避开易滞留毒剂的地点或区域。 3.利用工事防护 有条件且情况允许时,除观察和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应立即进入掩蔽工事,关闭密闭门或放下防毒门帘。人员在没有密闭设施的工事内,要带面具防护。遭受持久性毒剂袭击后,离开工事前要进行下肢防护。

(二)预防与急救 1.预防 对某些毒剂,人员服用预防药物可减轻中毒症状。如服用防磷片或吸入解磷鼻粉剂可减轻神经性毒剂的中毒症状。 2.急救 敌化学袭击停止后,应立即进行自救、互救,在上级没有下达脱面具命令之前,不得脱去防毒面具。 当发现人员中毒,还无法判明是何种毒剂中毒时,应按毒性大、致死速度快的毒剂中毒急救。通常在肌肉注射解磷针的同时,鼻吸亚硝酸异酯;对呼吸困难或心跳停止者,在毒区内采取压胸举臂或压背举臂法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情况允许,将中毒者撤离毒区后送救治。 对神经性毒剂中毒的急救。神经性毒剂是速杀性毒剂。 (1)中毒后必须及时急救。首先戴上面具,立即肌肉注射解磷针(互救时对呼吸困难者进行人工呼吸);对染毒皮肤及时消毒,脱去或剪掉染毒部位的衣服。注射一支解磷针后症状如持续存在,间隔20分钟后注射第二支。 (2)对全身中毒性毒剂的急救。全身中毒性毒剂也是速杀性毒剂,中毒后必须及时急救。迅速捏破亚硝酸异酯安瓿,放在鼻前吸入。如症状不见消失,则每隔4或5分钟再次使用,但连续使用不超过5支。互救时对呼吸困难者还应进行人工呼吸。 (3)对糜烂性毒剂中毒的急救主要是消毒。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试题

科目: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考试用时:本次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阅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错选不得分) 1. 以下哪个标记是为“电离辐射”或“放射性”的标识:( ) A. B. C. D. 2. 原子核半径尺度为:( ) A. 10-15 m B. 10-12 m C. 10-10 m D. 10-6 m 3. β衰变一共有多少种模式:( ) A. 一种 B. 两种 C. 三种 D. 四种 4. 在下列给出的屏蔽材料中,屏蔽γ射线宜选用以下哪种:( ) A. 聚乙烯塑料 B. 混凝土 C. 有机玻璃 D. 铝合金 5. 原子核所带电性为:( ) A. 电中性 B. 负电 C. 不带电 D. 正电 6. 以下不属于γ射线与物质作用机制的有:( ) 姓名:_ _ _______ 单位/部门:_ __________ 岗位:___ __ ___ - -- - - -- - - - -密 - - - - - - - - 封 - - -- - -- - 线 - - - - - - - - 内 - - - - - - - - 不 - - - - - - - - 得 ____ 岗位:___ __ ___ -- - 内 - -- - - -- - 不 - - - - - - - -得

A. 光电效应 B. 碰撞散射 C. 康普顿散射 D. 电子对效应 7. 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是:( ) A. 居里 B. 毫克镭当量 C. 贝克勒尔 D. 伦琴 8. 下列数字中,有可能是组织权重因子W T 的是:( ) A. B. C. 20 D. 9. 有效剂量的单位是:( ) A. 戈瑞 B. 伦琴 C. 希伏 D. 拉德 10. 以下哪一个是放射性货包的标识:( ) 下列属于职业照射的情况是:( ) A. 客机飞行员所受的来自宇宙射线的照射 B. 乘坐头等舱的商务精英所受的来自宇宙射线的照射 C. 核电厂职员工体检时所受的照射 D. 普通公众所受的来自土壤、建筑物的放射性照射 12. 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规定 姓名:_ _ _______ 单位/部门:_ _ _________ 岗位:___ __ ___ -- - - - - - -- - -密 - - - - - - - - 封- - - - - - - - 线 - - - - - - - - 内 - - - -- - - - 不- - - - - - - - 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