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蛙呼吸的测量及温度对呼吸的影响

两栖动物是比较低级的物种,幼体是用鳃呼吸,长成成体后,由于尚未形成胸廓,故不能进行胸腹式呼吸,其呼吸方式为特有的口咽式呼吸,肺呼吸时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通过口咽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呼吸时,口通常是紧闭的,下巴升降来控制口咽腔的体积来呼气和吸气。吸气时,外鼻孔的瓣膜张开,口裂和喉门紧闭,口底下降而将空气吸入,经内鼻孔到达口咽腔内。呼气时,口底抬升,将空气循原路由外鼻孔呼出,此时因喉门紧闭二空气不能进入“肺囊”,只能由口咽腔粘膜执行气体交换功能。蛙每呼吸一次,下巴都要升和降一次,因此通过用针钩住下巴的大颌舌骨肌和皮肤,通过记录大颌舌骨肌的收缩频率和幅度来间接测量青蛙的呼吸状况。

青蛙除了用肺呼吸,还以皮肤辅助呼吸。

为此,我们设计了间接的方法来测定蛙呼吸曲线。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青蛙

1.2实验仪器:常用手术器械,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10g),支架,棉,针灸针

1.3实验试剂:氨基酸乙酯

1.4方法

1.4.1实验仪器用品的针刺穿下巴的正中央并弯曲钩住大颌舌骨肌,在另一端穿线,面线的另一端连准备

选一根针灸用的接张力传感器。将青蛙翻过来,以腹部向上,用胶布固定青蛙。将张力传感器连接到输入端口。随着蛙呼吸的进行,拉动棉线

1.4.2计算机采集系统的准备

开通与张力传感器相连的通道,选择张力信号输入,然后启动波形显示图标。

随着蛙的呼吸拉动棉线,开始记录呼吸曲线。记录蛙的正常呼吸曲线。

1.4.3记录正常呼吸曲线,然后加蒸馏水湿润青蛙皮肤,记录呼吸曲线。

1.4.4记录正常呼吸曲线,然后用台灯照射烘烤青蛙,使蛙的皮肤变干,体温升高,记录呼吸曲线。

1.4.5测量低温及低体温时蛙的呼吸曲线。记录正常呼吸曲线,在皮肤上加大量冰块,观察蛙的呼吸变化,记录呼吸曲线。

1.4.6将青蛙放到冰箱里冰冻15分钟后拿出来解冻,然后测量低体温时蛙呼吸曲线。测量记录在蛙体温逐渐上升过程中呼吸的变化状况。

1.4.7记录正常呼吸曲线,然后塞住蛙的鼻孔和夹住蛙的嘴巴3分钟,记录呼吸

变化状况。

2 结果

1、蛙正常呼吸时频率是15.259

2、加水湿润青蛙皮肤后,呼吸频率变大,呼吸幅度增大,呼吸变深加强。可能是因为加水刺激到青蛙,所以呼吸发生变化。停止湿润后逐渐恢复正常。

3、开灯照射青蛙,使青蛙皮肤变干、体温升高后,呼吸加强,呼吸加速,幅度增加,说明皮肤变干后会抑制皮肤呼吸,口咽呼吸就相应的加强,较高的体温也会使代谢加强,呼吸幅度增大。

4、加了冰块后,蛙皮肤受到强烈刺激,导致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加强,可能是

为了代谢提高长生热量来维持体温。

5、将青蛙放进冰箱冰冻15分钟,拿出来解冻后,蛙的呼吸很不规律,呼吸的幅度很小,呼吸还比较微弱。

6、经过几分钟,青蛙逐渐苏醒,恢复体温,呼吸也渐渐变强,呼吸的频率渐渐升高,经过10分钟后,呼吸已回升到较高的水平。

7、通过遮盖住蛙的鼻子和口来抑制口咽呼吸后,蛙呼吸受抑制,幅度很小,因为没有鼻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口咽部的大颌舌骨肌就没有收缩与舒张,因此蛙的呼吸接近于停顿,放开鼻子后,呼吸恢复正常。

3 讨论

1、蛙正常呼吸时频率是15.259

2、加水湿润青蛙皮肤后,呼吸频率变大,呼吸幅度增大,呼吸变深加强。可能是因为加水刺激到青蛙,所以呼吸发生变化。停止湿润后逐渐恢复正常。

3、开灯照射青蛙,使青蛙皮肤变干、体温升高后,呼吸加强,呼吸加速,幅度增加,说明皮肤变干后会抑制皮肤呼吸,口咽呼吸就相应的加强,较高的体温也会使代谢加强,呼吸幅度增大。

4、加了冰块后,蛙皮肤受到强烈刺激,导致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加强,可能是为了代谢提高长生热量来维持体温。

5、将青蛙放进冰箱冰冻15分钟,拿出来解冻后,蛙的呼吸很不规律,呼吸的幅度很小,呼吸还比较微弱。

6、经过几分钟,青蛙逐渐苏醒,恢复体温,呼吸也渐渐变强,呼吸的频率渐渐升高,经过10分钟后,呼吸已回升到较高的水平。

7、通过遮盖住蛙的鼻子和口来抑制口咽呼吸后,蛙呼吸受抑制,幅度很小,因为没有鼻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口咽部的大颌舌骨肌就没有收缩与舒张,因此蛙的呼吸接近于停顿,放开鼻子后,呼吸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解景田,刘燕强,崔庚寅。生理学实验【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2-47

[2]侯林,吴孝兵。动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97-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