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悖论(一)
- 格式:docx
- 大小:21.38 KB
- 文档页数:5
2019-2020学年福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颇有可取之处。
孔子虽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似乎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
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
孔子答复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
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是说,在交往的人中总有我的正面老师,也有我的反面教员。
还有我们现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
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孔子自己说“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
元好问《论诗》诗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把全部本领尤其是最紧要处、最关键处、俗话说的“最后一手”“看家本领”传授下来。
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
孔子死了,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而后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旁三年(《孟子·滕文公上》)。
有这种“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
我们当然反对什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问题,因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
《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
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
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是不是还用得着?我以为还是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情况而已。
时代不同,具体要求和做法必然也不同。
另外,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某些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可取之处。
儒家文化的核心悖论管理视角看国学(12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穆译:先生说:“回呀!其心能三月不违离于仁了。
余人只是每日每月来至于仁就罢了。
”仁是儒教的内功心法,是为学的趋向,是为政的基础,是礼乐文化的内在根据。
从《论语》中散见的孔子的言论看,怎么强调仁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择不处仁,焉得知。
”,但另一方面,仁又是一般人所很难企及的境界,不说其他人,就是孔子的亲炙弟子,颜回是最为孔子所赏识的门生,也只是能做到“三月不违仁”,其他弟子则只能是“日月至焉”(偶尔达到),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难题或悖论,儒教的基础是仁人君子人格的培养,但仁的人格培养又是极少数人才能做到,那么以儒教为基础的社会政治体系就非常容易变成一个看起来很美的空中楼阁甚至海市蜃楼。
而且,仁这样一个对于中国文化体系如此重要的基础概念,千百年来却没有人能够完全说的清楚,这或许正是中国文化所面临困境的原因所在。
所以司马迁也评价儒家是“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我觉得,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作为儒家的一个纲要,从逻辑上是没问题的,其问题在于,儒家试图依靠特出的个人的天赋和能力来完成这个链条,随着社会的发展,复杂度的提升,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而儒家所推崇的上古圣王时代,社会相对简单,如尧舜禹等一些卓越的个人或可相对的能够完整穿起整个链条,越往后世,随着社会复杂度的提升,个人的有限生命里要做到“首出庶物”的可能性就越小,而更需要一种时间纬度上的知识积累和空间纬度上的团队合作,个人成为圣人乃至“内圣外王”则变成了一种空悬的理想。
但中国文化缺少一种可传承的知识体系,而更多的强调个人的体悟,所以宋儒提出天理是对的,但是如何观察、总结、概括、积累、系统化天理上的方法论是有问题的,这种方法论现在来看最好的就是科学,所以我比较认可牟宗三等新儒家提出的“良知的自我坎陷”的改造路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传统文化体系中接纳科学,大学八条目中的起点格物致知也才能落实,后面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才有源头和根基。
中国古代政治学上的著名悖论悖论是很有趣的。
比如在欧洲,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上帝是万能的。
对信仰上帝的人来说,接受这个观点一般没有问题。
但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于是反问道:“上帝能够创造出一块他自己也拿不动的石头吗?”如果上帝造不出来,当然不是万能的,可是如果上帝能造出来,那么拿不动,同样不是万能的,所以,综合起来说,上帝不可能是万能的。
在中国的古代,也有人采用这种方式来论证或宽解一些事情。
比如在战国时代,齐国曾经伐灭燕国,但是后来由于齐国采取了一些错误的政治做法,燕人又反叛了。
齐王很是自责,觉得自己水平不够。
他的臣下为他解心宽,就对古人普遍认为的周公高水平的仁而且智的政治才能提出了质疑。
他说,周公曾派管叔去监督商纣王的儿子,结果管叔却和商纣王的儿子一起发动叛乱,那么周公预见到了管叔会叛乱吗?如果预见到,还派他去,不就是想找借口杀掉管叔吗,所以这是不仁。
如果没有预见到,那么这就是不智。
综合起来说,在管叔这件事情上,周公要么不仁,要么不智,周公做不到仁智双全。
齐王听了,连周公都如此,那自己的水平还是可以的。
以上是悖论的两个有趣的例子,但本文所要讲的中国古代政治学上的著名悖论则是由对汤武革命的评价引起的。
在汉景帝的时候,黄老刑名之学比较受到朝庭的推崇,特别是那个有名的窦太后。
当然景帝也有许多儒学出身的博士。
在天子的宫廷,当着汉景帝的面,一个叫做黄生的人和一个叫做辕固生的人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辕固生是齐人,以研究《诗经》而闻名,是一位儒生。
黄生则是研究黄老之学的。
争论的焦点是汤武革命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研究黄老之学的黄生说:“汤武的革命行动并不是承受天命,而是以下犯上的弑君行为。
”研究儒学的辕固生说:“你的观点我不能同意,桀纣虐乱,天下的人都支持汤武,汤武的革命行动是正义的,不是承受天命又是什么呢?”黄生举了一个例子,接着反驳道:“帽子再破,也要戴在头上,鞋子再新,也要穿在脚上。
桀纣虽然无道,可他们是君主,汤武虽然贤圣,可他们是臣下,他们的行动不是弑君又是什么呢?”辕固生也举了一个例子,继续说道:“如果象你这样说,那么高祖皇帝代秦而有天下,践天子之位,是错误的了。
孔子的对与错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便一步步走向神坛。
宋代诗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把孔子推到一个新高度。
然而,孔子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历来褒贬不一,反差极大。
孔子在世时,顶礼膜拜者,尊其为“天纵之圣”、“天职木铎”;亦有人贬之为“丧家之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至于后世,有人尊奉“至圣”、“至圣先师”、“无冕皇帝”;亦有人贬之为“孔老二”,还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更有人讽刺曰:“怪哉,孔子之前,人们只能炳烛而行”!尊重孔子的人,认为孔子说出了万古不易的真理。
批评孔子的人,认为孔子禁锢了中国人的思维,矮化了中国人的人格。
那么,孔子究竟对在哪里?错在哪里?为什么人们对他亦爱亦恨呢?首先,孔子说对了什么?孔子的理论核心是“仁”和“礼”。
如果用八个字表述,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如果再引申就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及“仁义礼智信”。
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把人类最原始的血缘关系,理论化、系统化、标准化,形成宗法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以夫妻关系为轴心,上推四辈,下推四辈,左推四级,右推四级,就是我们所说的“五服”网络化,固定化。
再以“五服”为基础,继续扩散,形成一个个庞大的谱系,即家谱。
整个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又一个家谱链接。
有家才有国,所以称国家。
比如,他说,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
长幼有序,夫妻有别,父子有亲,朋友有信,形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社会,而维系等级的法宝是仁和礼。
这不是孔子的发明和创造。
这是人类演化的必然,也是客观存在,是最基础、最原始、最简单、最真实的存在关系。
不仅中国,凡是有人的地方,血亲关系就存在。
不仅过去正确,现在正确,将来同样正确。
不管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这种血亲关系难以颠覆。
即便在西方社会,同样存在血亲关系,同样有依恋、关爱、尊重、长幼等,家族情感。
基督教讲的也是爱,且是大爱。
即使没有形成像儒家一样的理论体系,依然客观存在。
悖论(一)悖论是什么?悖论”是英语词'paradox'的中译,后者源自于希腊词'mapasota'以及拉丁词'paradoxa',其中前缀'para.”表示“超过,超越,与…相反等”,后缀'-doxa'表示“信念、意见、看法等”。
从字面上说,悖论是指与公认的信念或看法相反的命题,或自相矛盾的命题,或荒谬的理论等。
最早的悖论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克里特岛人埃匹门尼德(Epi-menides),他提出了说谎者悖论的最初形式:“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
”若他的话为真,由于他也是克里特岛人之一,则他也说谎,故他的话为假。
若他的话为假,则有的克里特岛人不说谎,他可能是这些不说谎的克里特岛人之一,故他说的可能是真话。
这被载入《圣经·新约》的《提多书》中,因而在西方世俗社会和学术界都很有影响。
此后,对悖论的研究一直绵延不绝,至少经历了两个高峰期,一是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对悖论的研究,一是从19世纪末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悖论研究。
在中国先秦时期,庄子提出的“吊诡”一说,仍被某些中国学者用作“悖论”的代名词: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
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
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庄子·齐物论》)这段话是隐士长梧子对瞿鹊子所说的,意思是说:人生无常,如梦如幻。
有一夜,梦饮酒,好快活,哪知早晨醒来大祸临门,一场痛哭。
又有一夜,梦伤心事,痛哭一场,哪知早晨醒来出门打猎,快活极了。
做梦时不知是在做梦。
梦中又做了一个梦,还研究那个梦中梦是凶还是吉。
后来梦中梦醒了,才晓得那只是梦啊。
后来的后来,彻底清醒了,才晓得从前的种种经历原来是一场大梦啊。
孔子教育思想的优缺点艾畦长期以来,几乎所有教科书、辞典、百科全书中都讲:孔子打破官学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之风。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人士,这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一定要说是因为有了孔子才打破官学垄断、才有了私人教育,这恐怕不是历史事实。
我国自古就有极为重视教育的传统,在孔子之前,教育之普及、文化水平之高恐怕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礼记•学记》中讲:“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孟子也讲:“设为库序以教民,库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滕文公上》)我们都熟悉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子产比孔子约长三十岁,是同一时期人,可见孔子时代“乡校”是很普及的。
“乡”的规模,有解释为一万二千五百家,有解释为三千六百家。
如果连“乡”都普遍有“校”的话,那就很难说是“官学垄断”了。
陈来教授在《古今原儒说及其研究之反省》一文中,对“儒”的源流及孔子之前的教育状况论之甚详,文中也讲:“总合所有上述职官的功能所构成的西周行政教化传统就是儒家思想的来源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就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儒教’的一部分。
‘师德’既然是致仕贤者教授乡里子弟的人,则这种职业教化就亦不待王官失守而已有之。
”孔子自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论语•为政》),又自称“吾少也贱”(《论语•子罕》)。
既然“少也贱”的孔子都可以受到良好教育,那就很难说“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是自孔子始。
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又讲:“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是乐于、善于向别人学习的。
《庄子》、《礼记》、《史记》中均载孔子问礼于老子;《吕氏春秋•仲春纪•当染》中讲“孔子学於老聃、孟苏、夔靖叔”。
那么,老子等人属于官学呢还是私学呢?孔子拥有众多弟子,这的确是很突出的。
但任何现象都不会是突然出现、孤立存在的。
如果说少正卯聚徒讲学、与孔子争夺弟子事属虚妄的话,那郑国的邓析实有其人,只比孔子年轻几岁,自编“竹刑”,还帮人打官司。
苏格拉底谎言与孔子谎言早在 2500年前,西方出了一个哲人叫苏格拉底。
东方出了一个圣人叫孔子。
这两个人都是被西方和东方的人们各自称之为有智慧的人。
早在2500年前,东方有一个相传是孔子老师的哲人叫老子,他根据孔子的表现归纳出:智慧出有大伪.据此,我们不禁想到了苏格拉底与孔子这两个有智慧的人,是不是也有大伪呢?西方伟大的哲人苏格拉底有一句千古流传的话语:“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什么也不知道”。
这句话被现代哲学界称之为“苏格拉底悖论”而著名。
所谓悖论,就是逻辑与逻辑之间,逻辑与证据之间,证据与证据之间发生了相互冲突、或对立、或相互否定的立论。
据说,在哲学界有一个共识:建立在悖论上的一切立论都是谬论。
什么是谬论?通俗地说就是谎言!而苏格拉底悖论,就是这样的一个谎言!论证:苏格拉底到底是知道一件事?还是什么也不知道?如果,苏格拉底还知道一件事,那么,怎么能自称说什么也不知道呢?如果苏格拉底自称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还会自称至少知道一件事呢?这种在语言表达上的逻辑冲突,就证明了苏格拉底在说谎。
既然,人们在2500年前就已经知道苏格拉底悖论是说谎,经过了2500年了,现代的人们为什么还不能戳穿这个谎言呢?反而在哲学界却倍受推崇?论证:如果从爱戴、尊重、拥护和敬仰苏格拉底的人们的角度来说,不戳穿苏格拉底的谎言,这是情有可原的。
情嘛,感情的取向,当然不会戳穿苏格拉底的谎言。
但,为什么那些仇恨、贬低、反对和咒骂苏格拉底的人们也不戳穿苏格拉底的谎言呢?从情理上说不过去的。
所以,从情理上找原因,将会永远找不到原因的。
嘿嘿。
所以,我们只能抛开情理,从哲理上去找原因吧:1、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只知道一件事,也不会什么都不知道。
根据这个人人皆知的证据,我们就可以证明苏格拉底悖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人所共知的弥天大谎!2、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谎言被戳穿,那么谎言背后的真象就会大白于天下。
从爱戴、尊重、拥护和敬仰苏格拉底的人们的角度来说,谁都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伟大哲人,苏格拉底悖论中深蕴藏极其深奥的哲理。
儒家仁爱思想中情感逻辑的悖论分析
冀志强
【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4)005
【摘要】儒家的"仁爱"思想中蕴涵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随着"仁爱"思想的发展,诸多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了大量极具情感色彩的经典命题.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仁民爱物",再到张载的"民胞物与"和二程的"万物一体",儒家仁爱思想的情感视域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仁爱的施予从人走向物,仁爱的性质从伦理走向生态,这便构成了这种情感逻辑的基本线条.但是,这种"仁爱"思想的情感在施与的过程中却产生了问题.尤其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会遭遇到一个仿佛不可克服的悖论.对于这个悖论的两极,我们只能通过实践来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冀志强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02
【相关文献】
1.从儒家仁爱思想中寻找企业道德建设的“良方” [J], 崔景明
2.论儒家仁爱思想在生态伦理应用中的困难 [J], 雷爱民
3.论儒家仁爱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J], 朱平
4.儒家仁爱思想在医师职业精神建设中的价值探析 [J], 史国华;古丽娜尔·马木尔别克
5."悖论"还是"张力"——从孝与仁的关系看儒家仁学的内在逻辑 [J], 梁徐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子也常常言行不一丁启阵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如何才可以称为“士”时,说“士”的第二个层次的标准是“言必信,行必果”。
但是,孔子本人对“言必信,行必果”并不十分推崇,孔子把不分是非黑白只管贯彻自己言行的做法归入小人行为的范畴。
事实上,孔子本人也的确有出尔反尔的时候。
请看例子:孔子五十岁那年,鲁国执政季氏的管家公山不狃,觉得没有得到季氏应有的重用,于是借助阳虎的力量发动叛乱。
公山不狃占据了费地,作为反抗季氏的基地。
公山不狃派了使者去邀请孔子。
孔子因为很久没有得到任用,对公山不狃的邀请有点动心。
就说:“当年西周文王、武王从丰镐起家,后来做了王。
现在费地虽小,莫非也像西周文武王的丰镐?”孔子想去接受公山不狃的邀请。
弟子子路知道后,很不高兴,阻止孔子不让去。
孔子说:“人家邀请我,难道我是白去的吗?如果他能任用我,我也许能让他变成东边的周王朝呢!”尽管孔子最后还是没有去,但他心思已动,已经违背了他自己“危城不入”的理论。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即孔子五十六岁那年,被任命为大司寇兼宰相。
得到任命后,孔子面有喜色。
有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是祸至不惧,福至不喜的。
”孔子回答说:“是有这说法。
但不也有‘快乐是由于有机会使下层人活得有尊严’的说法吗?”虽然说,孔子把自己面有喜色的原因说得很堂皇,但毕竟跟他平时所说的君子的标准是相龃龉的。
孔子师徒周游列国,一次经过蒲国时,蒲国大夫公叔氏占据蒲,发动叛乱。
蒲人围住孔子不让离开。
孔子一个叫公良孺的弟子,组织了一个有五辆马车的车队跟随在孔子身后。
此人头脑聪明,勇敢有力,对孔子说:“我跟随先生,曾在匡地遇到麻烦,现在又在这里遇到问题,这是命运。
我跟先生两次遇到困难,我宁愿战死。
”说完就勇敢地冲杀起来,蒲人见状,感到害怕。
于是对孔子说:“如果你们离开蒲国后不去卫国,就放你们走。
”因此,双方停止战斗。
一番盟誓之后,放孔子师徒从东门离开。
不料,离开蒲国之后,孔子一路奔卫国而去。
弟子子贡大惑不解,问孔子:“盟誓可以不算数的吗?”孔子回答道:“被要挟的盟誓,神灵是不听的。
什么叫悖论有哪些有名的悖论bèilùn (paradox,也称逆论,反论)在逻辑学上指可以同时推导或证明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理论体系或命题。
悖论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由一个被承认是真的命题为前提,设为B,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后,得出一个与前提互为矛盾命题的结论非B;反之,以非B为前提,亦可推得B。
那么命题B就是一个悖论。
当然非B也是一个悖论。
我们可以按照某些制定或约定的公理规则去判定或证明某一命题的真假,但是我们按照制定或约定的公理规则去判定或证明有些命题的真假时,有时却出现发生了无法解决的悖论问题,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自然在整体上是包含多样性的,而我们却置这些情况于不顾,而专门关注属于我们感兴趣的那一种特殊情况,当特殊情况与其它相反的情况或普遍性存在的一般情况相遇时必然产生某种相悖的结论。
不是数学悖论对数学基础产生大的危机影响,而是对逻辑和认识产生重大影响。
无限 *** 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规定,有限是可以称为 *** ,无限是不能称为 *** 的。
*** 是指表示在某一个范围内,无限则是指范围为无限大的,否则就不应该称为无限而称有限。
无限不应该成为一个任意性选择或适用的范围,一个数量当超过人类所能达到或认识的程度便进入无限的范围之中。
到现在为止,人类还没有完全清楚地知道我们所能认识到的半径有多大,所以无法准确精确地规定无限与有限它们之间的界限究竟在那里。
*** 本身的概念就是一个没有限制性的概念,总的 *** 可任意分成若干 *** ,都是 *** ,确切地说我们不知道究竟是在那种意义前提限制下的 *** 。
子 *** 中存在悖论,或与别的 *** 之间存在悖论,子母 *** 之间也还存在悖论,因为在每种具体的子*** 中都有属于它自身的规定规则,只在自身范围有效。
超越范围则失效,这是永远不可避免或取消的。
除非取消类的*** 层次之间的区别,那么又不符合对待具体事物的态度,无法满足实际应用要求。
老子(道)和孔子(儒)思想冲突的根源全在《道德经》的这句话里《道德经》是一本家喻户晓的道教经典,短短五千字阐释了宇宙和人类社会的真相,而现实中很多真相并不是美好的,甚至会让人感到残酷,让人反感而不愿承认,这就是人类的自欺欺人所在。
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悖论里,人们不断地在探讨事物的真相,而当真相呈现在眼前时,我们却又不愿意看到,不愿意相信,宁肯撒个谎慰藉自己脆弱的心,因为真相很无趣,也很残酷,人们总喜欢看到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就像中国很多的电影,无论过程怎样的惊心动魄,怎样的残酷无情,但是结局总是令人欢喜的,这不得不佩服这些导演,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一、老子的道在人们的心里,老子是一个大圣人,既然是一个圣人就要为天下苍生谋幸福,赴汤蹈火,舍生忘死,然而他却说出了一个真相,令人大跌眼镜,甚至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批评其阴险刻薄。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翻译成白话即:“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其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他们对待百姓就像对待刍狗一样,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大风箱吗?只有他保持空虚才不会枯竭,越鼓动风才越多,生生不息,如果它是实心的,还怎么鼓动呢,哪还有什么生气?政令繁多过细,反而使人更加困惑,无所适从,不如保持虚静”在老子的观念里天地生养万物但他们却没有以此居功,当然了也没有要求万物给与回报,天地对万物的滋养在天地看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说白了就是说她跟本就没把这当回事,天地效法“道”运行,而“道”效法的是一种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论优劣,无论多少,无论好坏,充耳不闻,熟视无睹,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缘来缘去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老子也建议人们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人法地),养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这才是老子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意。
关于悖论这个学期所学的两门课程——《离散数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们都谈到了“悖论”。
何谓“悖论”?康德称作“二律背反”,黑格尔称作辩证矛盾,简而言之就是互相矛盾的命题,即:若从正面论证则推出反面成立,若从反面论证却又推出正面成立,这极大地引起了我的兴趣。
首先整理了一下资料,收集了以下的一些悖论:一.谎言者悖论。
如:“我在说谎”。
如果他在说谎,那么“我在说谎”就是一个慌,因此他此时说的是实话;但如果这是实话,他又在说谎。
矛盾不可避免。
类似的,“这句话是错误的”,也是同种类型的悖论。
二.理发师悖论。
理发师说:“我只给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同样也是矛盾推理,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他所说的那一类人,则他应该给自己理发。
反之,如果理发师给自己理发,由他所说,他就不能给自己理发。
三.集合论悖论。
南京理工大学朱保平老师所编的《离散数学(第2版)》第75页中描述:“定义S是由不以自身为元素的集合组成的,问:S是不是一个集合?如果我们假定S 是集合,那么按照集合与对象的关系,S本身或者是自己的元素,或者不是自己的元素,二者居其一且只居其一。
若为前者,则S是集合S的元素,所以应该满足S中的元素的性质特征,即S不属于它本身,矛盾。
若为后者,则因为S是集合,且S不属于他自己,即S 满足S中的元素的性质特征,故有S属于S,矛盾。
”四.书目悖论。
一个图书馆编纂了一本书名字典,它列出这个图书馆里所有不列出自己书名的书。
那它列不列自己的书名?五.苏格拉底悖论。
“西方孔子”苏格拉底说:“我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六.“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我们无法得知这句话是不是“绝对的真理”。
七.阿基里斯悖论。
阿基里斯是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然而他在赛跑中不可能追上起步稍微领先于他的乌龟,因为当他要到达乌龟出发的那一点,乌龟又向前爬动了。
他们之间的距离可以无限地缩小,但永远不可能追上乌龟。
八.二分法悖论。
孔多塞悖论指的是孔多塞无法说服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自己不需要任何外部因素,并且坚信其唯一的观点——凡勃伦效应是客观的和独立于意识之外的。
但是却无法解释这种效应对生活中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a、假设主人来到一个大商场,想买一块手表。
走进专柜,售货员热情地招待他,但是价格不菲,表很漂亮,他一眼就看上了,爱不释手,可惜囊中羞涩。
此时,主人忽然想到刚才在报纸上看过一条广告,正好有一款心仪的手表打折,于是主人鼓起勇气问道:“我能不能看看那款表?”售货员略加思索后答道:“当然可以。
”售货员拿出手表,帮他仔细地戴上试了试。
售货员问道:“现在还喜欢吗?”主人说:“嗯,挺合适的!”售货员说:“既然你认为合适,那就买下吧!”售货员把表递给主人,付完款后对主人说:“你已经拥有它了!”主人莫名其妙地看着售货员,结账后离开了。
b、假设主人又来到另一家商场,同样看到了那块手表,他鼓足勇气走向柜台。
“这表怎么卖呀?”售货员同样也热情接待了他,并告诉他,这是商场最新款式,还打八折。
主人看中了这款手表,当然,最终买下了。
c、主人继续前行,再次遇到了第二位热情的售货员。
售货员问道:“先生,您看中了什么?”“哦,我看上了那块手表,不知道……”“您可以试一试,如果合适,就买下来。
”主人似乎犹豫了一会儿,但最终还是买下了。
d、主人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妻子。
“老公,今天可真巧,竟然看到了那款手表打折!”妻子激动地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就好比一个国家的法律是建立在正义和民主的基础上的,所以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但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对某些不太合理的制度仍然会有抵触的情绪。
但是另一方面,对于一个以成文法和宪法为依据的国家而言,虽然有制定法,但不会影响普通民众对于相关法规的遵守,人们往往都会考虑法规的相关内容,从而提高了自觉性。
对于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而言,人们即使是违反了法规,只要这种法规的制定是充分民主化的,也不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太大影响。
百度首页 | 登录悖论(paradox)来自希腊语“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
这个词的意义比较丰富,它包括一切与人的直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数学结论,那些结论会使我们惊异无比。
悖论是自相矛盾的命题。
即如果承认这个命题成立,就可推出它的否定命题成立;反之,如果承认这个命题的否定命题成立,又可推出这个命题成立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
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论,它们震撼了逻辑和数学的基础,激发了人们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爱好者的注意力。
解决悖论难题需要创造性的思考,悖论的解决又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观念。
最早的悖论被认为是古希腊的"说谎者悖论".原理同时假定两个或更多不能同时成立的前提,是一切悖论问题的共同特征。
形式悖论有三种主要形式。
1.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佯谬)。
2.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
3.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编辑本段]类型悖论主要有逻辑悖论、概率悖论、几何悖论、统计悖论和时间悖论等。
(一)由自指引发的悖论以下诸例都存在着一个概念自指或自相关的问题:如果从肯定命题入手,就会得到它的否定命题;如果从否定命题入手,就会得到它的肯定命题。
1-1谎言者悖论公元前六世纪,哲学家克利特人艾皮米尼地斯(Epimenides):“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他们中间的一个诗人这么说。
”这就是这个著名悖论的来源。
《圣经》里曾经提到:“有克利特人中的一个本地中先知说:…克利特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提多书》第一章)。
可见这个悖论很出名,但是保罗对于它的逻辑解答并没有兴趣。
人们会问:艾皮米尼地斯有没有说谎?这个悖论最简单的形式是:1-2“我在说谎”如果他在说谎,那么“我在说谎”就是一个谎,因此他说的是实话;但是如果这是实话,他又在说谎。
《孔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孔子》一则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介绍本文以《论语》中的一则对话为背景,探讨了孔子对于智慧和研究的看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了解孔子对于个人成长和研究的观点,并思考这些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的重要著作。
其中一则对话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和深思。
在这段对话中,有人问孔子:“夫子恶乎长?”孔子回答道:“仁远乎哉?我欲绝而绝之,自尔可乎?”这段对话简洁而意味深长,引发了人们对于个人成长和研究的深入思考。
首先,这段对话展示了孔子对于追求仁德的强烈意愿。
孔子认为,仁德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并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仁德。
他表示,只有让自己的仁德达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其次,孔子的回答也表明了他对于个人修养的严格要求。
孔子认为,个人的成长需要不断地摒弃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他希望能够不断地修正自身的过错和不足,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最后,这段对话也反映出孔子对于研究的重视。
孔子认为研究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关键因素。
他希望能够充分利用研究的机会,不断地积累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研究,一个人才能够实现自身的成长与突破。
启示这段对话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倍加珍惜并努力追求仁德,将道德与行为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
其次,这段对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反思自我,检视自身的不足与错误,以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只有不断地修正和改进,才能够超越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最后,这段对话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研究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个人修养,研究都是我们不断发展和加强自己的关键手段。
总结《孔子》一则的对话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孔子对于个人成长和研究的看法。
他认为,追求仁德、修正自身、持续研究是每个人实现自身成长与进步的重要途径。
孔子的悖论(一)
金秋10月,为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建国后的首次官方祭孔,规模恢宏,
轰动朝野。孔子——这位中国文化的先贤,伦理道德的楷模,在国人,尤其
是历代统治者心目中地位特殊,褒贬不一,且不说中古、近代对他的争论,
单就五四运动和“文革”的批孔,以及为什么再利害的强权也打不倒他而
言,是令人们深思的。那么,孔子究竟应有怎样的地位呢?欢迎大家踊跃
来稿,参与争鸣。
——编者
从夏朝至西周,中国的帝王普遍以天的名义说话,将天当作自己行动合
法性的依据。以天的名义决定人事是这些言说的范式,天授人权则是言
说者的共同信念。人行动的合法性源于天,在当时可谓绝对的主流意识。
现在看来,这类言说既没有提及天授人权的缘由和具体机制,又缺乏对
于天本身的正面陈述,因而还仅仅是朴素的信念,其合法性本身还有待
证明。
孔子在有意识地建构中国文化时,已经不能回避天授人权的合法性问题。
面对这个必须完成的课题,他有三个选择:1、将天神圣化为全知、全能、
全善的上帝,以上帝为决定人间事务的绝对尺度,通过观照超越性的彼
岸世界来设计人生活的世界,这便是西方文化在用上帝代替诸神时走的
路数;2、把合法性问题理解为人的内部事务,视人为自己命运的主宰;3、
既不否定天的存在,又突出人的选择的意义。孔子无疑选择了第三条道
路,在明确表示敬畏天命的同时,对天本身持不言说的态度。不言说天在
他看来乃是对天的真正效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论语·阳货》)天不言说自身,所以,人也不应该言说天;不言说天恰
是天赋予人的基本权利,此乃孔子的基本思路。不言说天实际上是将天
悬搁起来,将特定语境中的人推升为自我造就者:“仁远乎哉?我欲仁,斯
仁至矣!”(《论语·述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如此
一来,夏至西周以问天、事天、听命于天为主导的生存意向已然退隐,
生活和文化的中心开始转向现世。孔子的思路被大部分后世儒家所继
承,自汉代起被意识形态化,而后长期深深地影响支配着中国文化和中
国人的生活。
孔子所开创的思路被后世称为儒家人文主义。类似的转折在西方是从
文艺复兴时期才全面开始的。梁漱溟说中国文化早熟,指的就是这层意
思。可是梁漱溟对此早熟的欠缺缺乏足够的估价。西方近代人文主义
的主旨是立个体,以个体的平等、独立、自由为绝对不可违背的价值理
念,个体因此成为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立个体的同时西方人文主义
并未完全舍弃上帝,而是以人与上帝的对话取代了上帝的单边决定论。
这个逻辑在笛卡尔哲学中表现得最为明晰。笛卡尔致思的起点是普遍
怀疑,怀疑的对象则包括上帝在内的一切事物,但怀疑本身不可怀疑;怀
疑是思,所以,在思想这个事实是绝对不可怀疑的,这个不可怀疑的理性
之思乃文化真正的出发点。在将文化的基础安置在个体身上后,笛卡尔
又从完满的观念推论出上帝即完满者/无限者的存在;不完满的个体时
刻向完满者/无限者开放,因此,文化的活水源头是个体与完满者/无限者
的对话。个体的个体性和上帝的完满性都是绝对的,以这两个绝对的东
西为依据,近代和现代的西方人文主义自然就产生了立法的尺度,推演
出普遍的伦理律令。康德的三个绝对命令就是在上述语境中产生的。
绝对命令之为绝对命令,就在于它绝对不可抗拒。从现在的观点看,下面
的三个绝对命令确实是不可抗拒的:其一,我一定要这样行为,使我能够
立定意志要我行动的标准成为普遍规律。其二,你须要这样行为,做到无
论是对你自己或者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把他当作
工具。其三,个个有理性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康德之所以
能够推论出上述绝对命令和普遍法则,与他对上帝存在、意志自由、灵
魂不朽的信念有因果关系:对意志自由的信念使他以捍卫和实现个体的
个体性为基本原则,对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的信念则推动他建立一个完
善的伦理学体系,即使这个体系被视为空想也毫不动摇。
以笛卡尔和康德来反观孔子,我们就会发现他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困境:
其人文主义转折是在个体未立而天又被悬搁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他
在建立自己的伦理体系和社会法则时既缺乏现世维度的绝对依据,又没
有超越性的真实指引。这个困境可以归结为:绝对尺度的缺席。由于缺
乏一种绝对的存在作为立法的尺度,《论语》难以建立起普遍的道德律
令和社会规则,使得那些具有普遍意味的道德律令和社会规则往往处于
自我消解的状态。在《论语》中唯一绝对不可怀疑的是君—臣和父—子
的等级秩序和宗亲结构,而君—臣和父—子是相对的人间关系,以君—臣
和父—子为绝对,更说明绝对者在《论语》中的实际退隐。以相对为绝
对只能消解普遍的伦理律令和社会准则,最终使普遍的伦理律令和社会
规则无法建立。
在《论语》中具有普遍意味的伦理律令和社会规则是仁。《中庸》如是
转述孔子对仁的解释:“仁者,人也。”朱熹在为《论语》做注时更说:“仁
者,爱之理,心之德也。”(《论语集注·述而》)不管上述解释是否完全切合
孔子的愿意,但后世儒家将仁当作普遍的道德律令和内心品质则是无疑
的。仁是《论语》中的核心范畴,由仁又衍生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
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个道德律令。如果说仁的核心是爱的
话,那么,“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爱
人的具体方式。孔子在言说爱时没有限定对象,因此,仁和相应的基本道
德律令在充分实现自身时应该具有普适性/绝对性。普适性的爱是博爱,
绝对的道德律令则适用于所有人,但是孔子对于君—臣和父—子关系的
尊崇却意味着这种普适性/绝对性无法实现。要使“己欲立而立人,已欲
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绝对的道德律令并进而使爱成
为博爱,就不能设定不能遵守道德律令的例外者,然而君—臣和父—子关
系恰恰以设定例外者为前提,所以,孔子的上述言说必然具有悖论式的
结构:1、君立自己为君,但却不允许别人动此念头,君想达到统治天下的
目的,就必然消除那些同样具有这个欲望的人,正如他不想被别人统治
却要统治别人一样。既然君时刻违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那么,他与仁就实际上处于对立状态,视君
—臣关系为绝对等于否定仁的原则本身。2、对于父权的无限制服从甚
至使得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以
父子相隐为正义不但意味着信的原则难以实现,而且使“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作为道德律令无法贯彻到底:我在未能遵守信的原则时是希望他
人对我诚实的,否则,我就无法判断他人对我的真实态度,所以在“为亲者
讳时”我实际上没有服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律令;换句话说,那
个被“其父攘羊”的人肯定是不希望窃者之家“子为父隐”的,而当他的父
亲也犯类似错误时他却要尽“子为父隐”的家庭义务。因此,“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条道德律令与父—子关系本位是冲突乃至正相对立的。君
和父都有对于道德律令的豁免权,道德律令的绝对性自然无从谈起。既
然道德律令本身都要服从君—臣和父—子的等级秩序和宗亲关系,那么,
所谓的博爱更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