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思而后行”的古训出于《论语》,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教我们要养成作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

“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过去,我也是属于做事比较冲动的那种类型的人,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凭第一感觉,凭一时的冲动,结果有很多时候考虑问题不是很周全。比如有的事,是自己找当事人去说,还是让领导出面去说,效果就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是重大问题时,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拿不准的时候多听听旁人的意见,也很有好处。

“三思而后行”对问题的完美解决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个快速多变的社会中,稍一犹豫,时机会在瞬间错失。有的时候考虑得太多也是不好。正如鲍威尔曾经讲过的:在作决策的时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

“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立于不败之地。

论语:[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一般都说做人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而且都是是老夫子教导我们的上帝. 老夫子如果有灵, 一定会晕倒. 这句话原来是孔子在评论季文子这个人,说他做事过分小心,思

虑太多,往往都为自己考虑不好. 孔子说:"再思考一次就可以了."可是现在有人居然理解成: 孔子说:"要再思考一次才可以." 意思是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还不够, 要

再思一次才可以行. 而且这种解释还能出书, 可谓误导大了.

这也说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人同样一句话, 可以被理解成完全不一样, 更

厉害的是能盛行于世而不被修正. 然后老师传学生, 学生长大变老教小子, 这样一

代一代误导下去.这句话不象有些古句,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论. 我看了几个比较博

学的国学家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一致的, 本人才浅没有翻过历代大儒的解释, 也算

是一个遗憾吧.

那么为什么有专业精神的人士都知道其意思, 而"三思后行"这个训诫一直流行呢? 可能的原因有三: 一,"三思后行"确实很有必要.在这个复杂的社会,要想保全自己,成就事业,必须要三思而后行. 二,大家都觉得这个是孔子倡导的, 是一定对的. 三, 可能这个话来自其他典籍我有所不知.附:南怀瑾对“三思”的分析: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谥文,是鲁国的大夫。做事情过分的小心,过分的仔细。“三思而后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听到他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说:“再,斯可矣!”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从前老学究们的解释认为:“做事情要特别小心,孩子们,想三次都不够,孔子说‘再斯可矣!’还要再想一次哪!”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其实,孔子认为他想得太多。作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学过逻辑就知道,学过《易经》的道理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但是要三思就讨厌了,相对总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

又是矛盾,如此永远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结论的。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所以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大家都有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过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这个小器的毛病,小器的结果,问题就多了。所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中国文化传统非常深厚,我们古代的学究也经常讲“知易行难”,其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是不对的。因为,所谓真知在哪里?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而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方式、长远都不一样,要达到真知何其难啊!所以,个人而言,站在善良的角度,从个人的主要目的出发,作一次明快的思考旅程就可以了,关键的还是行动。你看,我们伟大的革命实践家孙中山先生提出“知难行易”,就是教导我们受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人要实践,勇敢地做决定并实践啊!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在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在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唯一的前提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这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在实践基础上的互相转化。做任何事都要小心谨慎,以免出差错而后悔莫及,但是有些事情如果没有当机立断,下决心去做的话,可能会错失良机。所以要看你所要做的事是什么性质的,重大的事情,最好思前想后,如果不是很重要,就尽情去做吧

一般都说做人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而且都是是老夫子教导我们的上帝. 老夫子如果有灵, 一定会晕倒. 这句话原来是孔子在评论季文子这个人,说他做事过分小心,思虑

太多,往往都为自己考虑不好. 孔子说:"再思考一次就可以了."可是现在有人居然理解成: 孔子说:"要再思考一次才可以." 意思是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还不够, 要再

思一次才可以行. 而且这种解释还能出书, 可谓误导大了.

这也说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人同样一句话, 可以被理解成完全不一样, 更厉

害的是能盛行于世而不被修正. 然后老师传学生, 学生长大变老教小子, 这样一代

一代误导下去.这句话不象有些古句,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论. 我看了几个比较博学

的国学家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一致的, 本人才浅没有翻过历代大儒的解释, 也算是

一个遗憾吧.

那么为什么有专业精神的人士都知道其意思, 而"三思后行"这个训诫一直流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