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6
《海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分析海燕形象的特点,了解其象征意义。
3. 学习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海燕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借海燕抒发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学会朗读、欣赏文学作品,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作品背景、故事情节等。
2. 海燕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 课文中的文学表达技巧,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
2. 海燕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 课文中的文学表达技巧。
难点:1. 分析海燕象征意义的深度。
2. 理解作者通过海燕所表达的社会、人生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海燕》的背景。
2.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析海燕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4. 教师引导,解析课文中的文学表达技巧。
5.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海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课文,分析自己喜欢的文学表达技巧,并试着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海燕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朗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表现,评估其口语表达能力及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海燕形象,理解象征意义。
《海燕》教学设计《海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革命先驱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 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海燕的精神。
3.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象征手法的运用。
5.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海燕的图片和视频,感受海燕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海燕在暴风雨中飞翔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海燕的精神。
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高尔基的《海燕》。
”2. 讲授新课介绍高尔基的生平事迹和《海燕》的创作背景。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讲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挥想象,写一篇关于海燕的短文。
让学生讨论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举例说明。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海燕的精神和象征意义。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答。
5.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给家长听,并请家长评价。
让学生收集关于海燕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授法、朗读法、分析法、讨论法和欣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掌握了象征手法的运用。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讲解课文的内容时,没有让学生充分理解;在课堂练习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
海燕(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4海燕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
2.反复诵读,感悟海燕的形象特征。
3.研究海燕精神,培养勇敢、坚强、乐观、自的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海燕的图片)你认识图片中的这种海鸟吗?师:海燕是一种海鸟,上部分是黑色的,尾部呈白色,腿很长,善于在海面飞行,被誉为“大海里杰出的飞行家”。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标记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1913年后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背景资料:二十世纪初,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运动蓬勃兴起,而反动的沙皇政府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利用其可利用的帮凶对群众革命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反动势力十分猖獗。
在这革命的关键时刻,有一部分人惶恐不安、悲观失望,他们害怕革命损害自己的利益。
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勇敢地站在了革命的最前沿,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了革命运动的先驱。
《海燕》是小说《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生动地反映了俄国革命到来之前革命者和反动势力进行激烈搏斗的壮丽图景。
目标导学二:朗诵课文,掌控文章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
可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几段,做一些朗读标记,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教学提示】最后一段是全文,全文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以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
2.思考:暴风雨降临之前,乌云和大海有甚么变化?明确:乌云:狂风卷集着乌云——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海燕》教学设计《海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学生能够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3)学生能够提高朗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文本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3)通过拓展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提高朗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勇敢、乐观、自信的品质。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增强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2)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讲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朗读法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分析法 通过分析文本,让学生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写作法 通过写作,让学生巩固象征手法的运用。
拓展阅读法 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提高朗读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比较阅读法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加深对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海燕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海燕的形象和行为。
(2)提问学生对海燕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海燕的象征意义。
讲授新课 (1)讲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① 海燕的形象:勇敢、乐观、自信。
② 海燕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勇敢、乐观、自信的人,也象征着革命的力量。
(2)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① 象征手法的定义: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② 象征手法的作用: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3)分析文本,1. 2. 3. 1. 2. 1. 2. 3. 4. 5. 6. 7. 1. 2.让学生理解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①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第4课《海燕》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4.《海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生成阅读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诗歌情感。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形象,理解诗歌主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
2.体会作者对革命的呼唤和对无产阶级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体会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
(二)教学难点1.感受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
2.体会作者对革命的呼唤和对无产阶级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一)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诗歌情感。
(二)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形象,理解诗歌主题。
(三)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海燕在狂风暴雨中翱翔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中,海燕为什么能够如此勇敢地飞翔?从而引出课题《海燕》。
(二)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高尔基: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
他的作品充满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深刻反映了俄国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高尔基的代表作品包括《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他的文学成就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苏联诗人高尔基于1901年3月创作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最后一章,是现代抒情散文诗,被人们称为“俄国革命的号角"。
这首诗创作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夕,当时俄国的社会环境已经出现不同的气氛,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黑暗的沙皇却竭力镇压。
《海燕》教学设计《海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分析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海燕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海燕的勇敢和坚韧。
(2)提问学生:你们对海燕了解多少?海燕有什么特点?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高尔基的《海燕》,看看他是如何描绘海燕的。
讲授新课 (1)作者简介 介绍高尔基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2)朗读诗歌 ① 教师示范朗读诗歌,让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②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③ 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和纠正。
(3)诗歌分析① 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③ 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4)诗歌鉴赏 ① 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②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
③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诗歌背诵 ① 让学生自由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② 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表扬和鼓励。
课堂小结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诗歌的内容、意境、韵律、节奏、意象、修辞手法等。
(2)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诗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布置作业 (1)让学生默写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海燕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海燕的感受和理解。
1. 2. 3. 1. 2. 1. 2. 3. 4.。
《海燕》教学设计《海燕》教学设计一、引言《海燕》是高尔基的一篇著名散文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飞翔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赞美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本文将以《海燕》为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革命先驱者的赞美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主题。
2. 诵读法诵读法:通过学生的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3. 讨论法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共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4. 分析法分析法:通过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海燕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提问:“你们知道海燕有什么特点吗?”从而引出课题——《海燕》。
2. 新课讲授新课讲授:作者简介:介绍高尔基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作者简介背景介绍:介绍《海燕》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背景介绍内容讲解:逐段讲解文章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主题。
内容讲解写作手法分析写作手法分析: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等,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海燕》(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海燕》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学会欣赏大海、燕子和暴风雨等自然景物的描绘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歌中的象征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3)学会对比分析,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3)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诗歌主题思想的分析;(3)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2)对比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1. 导入新课:(1)播放海燕的叫声,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美妙声音;(2)展示海燕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海燕的外形特点;(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以海燕为主题进行创作?2. 诗歌朗读与翻译:(1)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3)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人的创作思路;(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海燕、大海、暴风雨等;(3)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强调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2.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海燕》;(2)写一篇关于《海燕》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选择一位其他诗人创作的关于大海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体会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海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海燕》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和诗歌的基本内容;(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2)运用比较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2)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基本内容;(3)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的把握;(3)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2)激发学生对大海的想象和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歌中的生僻字词;(3)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2)每组选取一个修辞手法或艺术特色进行分享和讲解;(3)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2)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精神和贡献程度;(3)评价学生在诗歌朗读和背诵中的表现。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字词默写和诗歌背诵情况;(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对诗歌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3)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024年《海燕》教学设计海燕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散文与小说》中的《海燕》。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阅读与理解,重点词汇、句式解析,主题思想探讨,写作技巧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通过描绘海燕形象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 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词汇、句式的掌握,主题思想的分析。
难点: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海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词汇、句式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并进行讲解和例句分析。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解答。
5.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进行辅导和答疑。
6. 主题思想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7.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对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学会运用。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海燕》2. 重点词汇、句式3. 主题思想4. 写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海燕的认识。
(2)分析课文中的一句话:“海燕在暴风雨中飞翔,它的翅膀就像一面旗帜。
”2. 答案:(1)海燕象征着勇敢、顽强,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2)这句话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海燕在恶劣环境中勇敢拼搏的形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海燕》,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重点词汇、句式,分析了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1 《海燕》教案 盱眙县官滩初级中学 汪永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 2.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和烘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 3.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共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共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揣摩和本文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结合历史背景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同进结合生活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敢于在生活的“逆流”中“勇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揣摩具体描写和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赏析“海燕”的具体形象。领会“海燕”的精神内涵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象征、对比和烘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写作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1.情景设置法: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包括文字、图片、课文朗诵的声音资料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 3.勾画圈点法:勾画出课文描写海燕生命之美所用的准确词语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完成表格。 4.诵读品味法:采用配乐诵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把生活感受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手段】 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而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2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
)创
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在一个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喜欢呆在哪里呢?但是有一种鸟却总是很勇敢的在这样的天气里,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飞舞。这种鸟叫什么名字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的《海燕》。(板书课题) 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下聆听、思考。 这样设计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对课文阅读的欲望。
(二
)走
近作家
了解背景
1.《海燕》这篇文章的本裁很特别,它是一首散文诗。这种体裁我们第一次接触,那么,什么叫散文诗,散文诗的特点如何,请同学们一起看投影。 2.学习课文之前,我们一般先要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课文的注释①往往会告诉我们这方面的信息。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阅读注释①,告诉老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对于一个伟大的文家我们往往要了解他所写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高尔基。(屏显课件) 4.注释①还有一个重要信息——写作年代 ?1901年的俄国处于怎样一种社会状态?请同学们齐读这段文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屏显课件) 5.《海燕》这首散文诗为什么 “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被广为传播”,高尔基本人又为什么因此被沙皇放逐到库尔斯克?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深入地学习本篇课文。 1.看投影,了解散文诗的特点。 2.读书下注释选取信息回答。 3.认知,拓宽视野。 4.学生齐读,了解作品写作背景 5.学生聆听,产生悬念,激起阅读的兴趣。 散文诗这种体裁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时,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这种体裁的特点。
初二的学生,感悟能力偏低,再加上《海燕》象征手法的运用,学生对当时写作背景的陌生,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文章深邃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3
(三
)走
进文本
把握形象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借助于工具书,注意读准字音,辨清字形;同时注意描写海燕的相关句子。 2.刚才,同学们声音洪亮,读得很认真,有些同学还边读边用笔圈圈点点,这是个很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吧,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字词,谁能把它正确地读出来? 3.通过上面的朗读,我们从这首散文诗里初步感受到了本文抒情主人公——“海燕”的形象美,那么,文中的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小组讨论,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点并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句式:这是 海燕,我从 句(词语)中看出来的。(屏显课件) 4.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交流。 5.老师在课前也认真地读了本篇课文,从文中找了一些描写“海燕”的词句,并写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下面与大家共同分享。(屏显课件) 6.“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表现得如此勇敢、乐观,可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如何呢?这些动物的“胆怯”体现在哪些词语上?请在文中圈出相关词语填写下表。作者在歌颂海燕的同时为什么要写他们呢?(屏显课件) 7.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勇敢的海燕,你会对这些海鸥、海鸭、1.生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个别学生先读,然后集体读。 3.再读课文,圈点、勾画、标注,合作交流。 4.交流自主学习或合作交流的成果。 5.共同分享老师的阅读感受。 6.快速找到课文中写其他海鸟内容,圈点出相关的词语填写表格,并发言。 7.学生思考发言 8. 小组分工合作,圈点勾画,找出相关的词句,回答问题。 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通过朗读、赏析、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在感悟散文诗的优美意境的同时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
读品结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海燕?结合文中的语句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重读关键词语,读出海燕的精神。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先请学生回答,因为勇敢、高傲、欢乐等词语在文中有,这类同学应该能够找出来,然后再请优秀的学生来概括乐观、自信、坚强、富于献身精神这些特点。这样就增加了课堂的参与面,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这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的多边互动。 4
(四
)合
作探究
领悟主旨
1.文章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海燕形象,仅仅是为了歌颂这种海鸟吗?我们再来看看背景资料。 2.从资料中你看出了什么?那么,请结合写作背景思考,海燕还指什么? 3.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象征”的表现手法。象征手法与比喻手法的异同点。 4.除了海燕,文章中还有其他的“象征”表现手法吗?那么,它们分别象征什么?根据作者对他们的描写,你能用线将它们准确连接起吗? 5.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海燕》这篇散文诗的朗诵视频,再一次感受“海燕”勇敢无畏、自信乐观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吧!(播放配乐朗诵视频) 1.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悬下产生下思考,产生解疑的欲望。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3.学生看投影认知,了解“象征”及其与比喻手法的异同点。 4.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合作交流,完成连接。 5.聆听、观看、体会、感悟。 设计意图是深入课文,引导比较赏析:比较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不同表现,挖掘海燕形象设置的典型意义,体会本文的象征手法内涵。
在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后,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教学环节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的教学理念。完成了教学难点。 5
(五
)联
系生活
拓展迁移
1.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能举一两个例子吗? 2.同学们的联想很丰富,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象征”的概念。 3.我们的生活中有“暴风雨”吗?生活中的“暴风雨”指的是 ?面对生活的“暴风雨”,我们该如何面对?当生活中的“暴风雨”来临时,你会想到《海燕》中的哪一句话? 4.同学们,记住了,当生活中的暴风雨来临时,我们要大声地宣战—— 1.学生稍思考后回答 2.生齐读 3.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已的生活体验发表见解。 4.学生齐声回答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的人文目标,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让文本教育走向现实教育。
(六
)布
置作业
感悟生活
观察生活中的某一物体(景象、现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要求运用象征手法。
写一写是既是教学反馈的环节,反馈海燕的形象和特点,又是提升文本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优良训练。读写结合,体现了课标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附: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象征
海鸥 海鸭 企鹅 怯懦
假革命者 不革命者 勇敢无畏 乐观自信 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乌云 狂风 雷电 恶劣
黑暗的反动势力
海燕 对比反衬 侧面烘托
象征 象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