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 格式:wps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史》期末论文

题目:浅析明朝两大辅政系统及厂卫制度

姓名撤力格尔

院系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专业2011级历史

学号01018086

任课教师孟姝芳

日期2014年6月

浅析明朝两大辅政系统及厂卫制度

学生:撤力格尔指导老师:孟姝芳

内容摘要:本文从明朝的两大辅政系统内阁制度和宦官制度以及厂卫制度介绍和分析入手,通过明朝时期内阁与宦官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来解析二者之间的争斗以及它们与封建皇权的关系,从而揭示明朝统治灭亡的原因以及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皇权统治内阁制度宦官专权厂卫制度启示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极强的时代。明朝皇帝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监察诸大权于一身,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皇权政治。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原本应该是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之下是六部分理具体事务,内阁则作为皇帝的顾问及文书机构,而宦官只是行服侍皇帝及嫔妃的生活起居之责。然而实际上内阁与宦官利用其特殊条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处于了辅政地位,同时二者既联合又对抗,以争宰相之权。从而在内阁中出现了首辅,于是像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这样的重臣相继出现;与之相对应,宦官机构中,司礼监也形成为一个以掌印、秉笔太监如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为首脑的与内阁相对应的庞大官僚机构。内阁与宦官势力在各自的权势下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明朝统治中国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内阁与宦官作为朝廷的两大辅政系统在官场上相互的斗争可谓是势均力敌,此消彼长,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明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在内外各种合力的作用下最终走向了灭亡。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左丞相胡惟庸,遂罢丞相不设,并由此废止了已在中国历史上推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朱元璋的作法正是为了避免权相专恣,武将跋扈的政治乱局,以加强皇权来确保明朝江山的稳固。所以在罢相之后,即使是出于政务的需要而设置的四辅官和殿阁大学士,也没有干预国事的权力。既要有效的处理国中政务,又不得出现与皇权争衡的势力,内阁

就在这种环境下产生了。最早,朱元璋使用翰林院的学士、编修、检讨等文学侍从官员来帮助皇帝阅看奏章和执行封驳的工作,根据皇帝的意图草拟处理意见等等。这些人并不能参与重大政务的研究,更不能独自处理什么问题。到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内阁及其大学士的实际职权便已发生实质性变化。朱棣在篡位胜利之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精选年轻有才能的士人进入内阁,并对他们放手重用,在诸如有关和战、立储、用人、征调或蠲免赋役等重大军国政务上,都征求他们的意见,有意识地吸收他们参与论议国家的核心机密。到了洪熙、宣德以后,内阁担任了代替皇帝草拟诏令敕诰的工作,还负责起草批复奏章的“票拟”任务。正统以后,内阁制的最大变化是首辅的出现。永乐至景泰年间,阁臣列名有先后,但还没有首辅之说,首辅最早有史料可考据的是天顺时期的李贤。首辅出现以后,阁臣相互间的权力和地位便有了很大的差异。“票拟”的大权逐渐由首辅行使,其余的阁臣也只谦卑顺从而已。可见明朝内阁制度逐渐发展为具有参与机务,设置首辅,且具有票拟权的特殊机构,成为明朝皇权的一个重要辅政系统。二.宦官制度的形成

宦官,亦称太监、阉官等,是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阶层。中国的宦官制度源远流长,而且宦官每天从早到晚侍奉皇帝,时间一久自然会影响皇帝视听、左右国家政治。就传世的历史资料看,有关宦官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因而古人大多认为宦官制度起源于那一时代。秦汉以后,历朝都有宦官干政,然而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专权最为严重。宦官问题,历来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权的毒瘤,然而各朝各代将这个问题处理得好的并不多见。正如之前所提到的,中国经历了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时代:第一次是在东汉后期的二世纪;第二次是在唐朝后期的九世纪;第三次从公元1435年王振当权一直到明王朝覆灭为止。明代的宦官虽然没有东汉之末和晚唐时期那些宦官的气焰凶,势力大;也不像汉唐的宦官那样,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明代宦官干政是中国宦官发展史上的最高峰。

明朝初期,太祖尝镌铁牌置宫门口:“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其实,到朱元璋执政的晚年,宦官又重新走上了政治舞台。明代的宦官机构以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在内的所谓“二十四衙门”为主体。司礼监是二十四衙门中

的首席衙门,也是整个宦官系统中权势地位最高的。洪武十七年和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对宦官机构进行了两次调整,增设司礼监,并极大限度的扩大了其权力,这样使司礼监的地位大大提高。而至永乐帝才开始重用宦官。“靖难之役”后,朱棣为了实行强权统治,监视群臣,在北京设立了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这两个特务机构的成员基本都是宦官,在朱棣的信任和支持下,宦官的气焰逐渐嚣张。明朝宦官势力真正猖厥是开始于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九岁当了皇帝,因特别喜欢大太监王振,对王振几乎言听计从。在正统九年以后,明朝的朝政大权实际控制在王振的手中,他在全面揽权的同时也树立了自己的政治势力。经过五十多年的苦心经营,明朝的宦官发展成了一个势力相当庞大的政治集团。

明代宦官人数之众多、机构之庞大、职能之全面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一绝。从明初“土木之变”、“夺门之变”,直到晚明的“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宦官都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这也说明了宦官势力在明代已经全面地介入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自永乐朝起,宦官逐渐得势,从此一直到明思宗缢死煤山,二百多年间,宦官们熙熙攘攘,你去我来,活跃在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剧,甚至出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这样颇为奇特的历史现象。

三.宦官制度下的厂卫制度

厂卫是厂和卫的合称,厂是指东厂、西厂和内行厂;卫则指的是锦衣卫。“卫”是明代军队编制名,一“卫”为五千六百人,通常驻在某地就称某卫,如天津卫、金山卫等。

1.锦衣卫。锦衣卫是皇帝的禁卫军和仪仗队,自然也属于军队的一种。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后,由于他猜忌多疑,怕大臣对他不忠,因此时时刻刻充满戒心,要求大臣对他绝对地听从、忠心不贰,并设法派密探四处巡视,这就是锦衣卫的雏形。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正式建立锦衣卫组织。洪武二十年(1387年),迫于压力,朱元璋曾下令将锦衣卫废除。靖难之役发生后,明成祖朱棣为了压制臣民对他的不满,重新恢复了锦衣卫的所有设置与权力。在锦衣卫组织内,最高的领导为指挥使,是为三品官阶,佐官有同知、佥事、镇抚以及千户等,部属有将军、力士与校尉,并设经历司和镇抚司,成祖朱棣时又新设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