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的新观点

  • 格式:docx
  • 大小:36.56 KB
  • 文档页数:1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的新观点新提法

第一节先秦时期

一.先秦政治

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的格局

①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其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②战国时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⑧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

(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超过2000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文明遗存);五千年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3)兼容并蓄、相互交融

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

(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3)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二.先秦经济

1.商和西周的经济

(1)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2)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

(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纷

纷兴建。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和城市: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三.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1.老子的朴素的唯物史观

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

2.邹衍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3.百家争鸣的实质、地位及影响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四.通史视角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转型: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和集权。

(2)经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3)思想转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完成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

第二节秦汉时期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

1.秦统一的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2.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

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③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2)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台、经济、文化联系。

二.秦汉时期的经济

1.汉初的经济政策

汉初统治集团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提倡节俭,减少行政支出。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2.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

(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

(4)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三.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汉武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三节唐宋时期

一.唐宋时期的政治

1.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隔据的局面。这种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2.科举制

(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3.政事堂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4.北宋崇文抑武

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二.唐宋时期的经济

1.唐朝两税法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于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