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临床意义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962.50 KB
- 文档页数:20
最新t细胞亚群的分类及功能知识讲解T细胞亚群的分类及功能更新时间:2004-4-29 3:56:00T细胞是不均⼀的群体,按其抗原识别受体,可将T细胞分为⼆⼤类。
⼀类是TCRαβ、T细胞,另⼀类是TCRγδ细胞(表8-2)。
表8-2 TCRαβ+T细胞与TCRγδT细胞的特性TCRαβT细胞也是不均⼀的群体,根据其表型(phenotype)即其细胞表⾯的特征性分⼦的不同,可将成熟T细胞分为⼆个亚类(subsets)即CD4+T细胞和CD8+细胞。
根据TCRαβT细胞的功能可将其分为⼆类。
⼀类为调节性T细胞,可包括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lymphocte,TH)和抑制性T 细胞(suppressor T lymphocyte,Ts)。
另⼀类为效应性T细胞(effector T cell),可包括杀伤性T细胞(eytolytie T cell,CTL,或TC)和迟发型超敏性T细胞(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T lymphoctye,TDTH)。
(⼀)TCRαβT细胞⼆类T细胞表型分⼦均呈CD2+、CD3+阳性,但γδT细胞为CD4-、CD8-双阴性细胞(double negative cell,DN)或CD8+,⽽αβT细胞其表型为CD4+或CD8+单阳性细胞(single positive cell,SP)。
在末梢⾎主要为αβT细胞可占95%,⽽γδT细胞只占1%~10%。
αβT细胞为主要参予免疫应答的T细胞,⽽对γδT细胞功能不⼗分了解,可能是具有原始受体的第⼀防线的防御细胞,与抗原感染有关。
(⼆)CD4+细胞TCRαβTCD4+细胞(简称为CD4+细胞)的分⼦表型为CD2+、CD3+、CD4+、CD8-。
其TCR识别抗原是MHCⅡ类分⼦限制性。
CD4+T细胞也是不均⼀的细胞群,按其功能可包括⼆种T细胞,即辅助性T细胞(TH),和迟发型超敏性T细胞(TDTH)。
D O I :10.3969/j.i s s n .2096-6113.2020.04.023引用格式:唐㊀洁,蒲姝陶.辅助性T 细胞亚群分化机制及临床意义研究进展[J ].巴楚医学,2020,3(4):103G107,116.基金项目:绵阳市中心医院孵化课题(N o :2019F H 05)作者简介:唐㊀洁,女,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诊断G血液免疫检验研究.E Gm a i l :24971874@q q.c o m 辅助性T 细胞亚群分化机制及临床意义研究进展唐㊀洁㊀蒲姝陶(绵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四川绵阳㊀621000)摘要:辅助性T 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来源于胸腺的C D 4+纯真T 细胞,在不同强度抗原刺激㊁不同细胞因子以及其他一些内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分化出的多个功能亚群的混合体.这些功能亚群根据其激活所需的特异性转录因子㊁表达的不同细胞因子和归巢受体而定义.它们在机体感染㊁炎症反应㊁肿瘤㊁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将就辅助性T 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化机制㊁临床意义做一综述.关键词:辅助性T 淋巴细胞亚群;㊀分化机制;㊀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 392.1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6G6113(2020)04G0103G05㊀㊀辅助性T (Th e l pe r ,T h )淋巴细胞亚群是机体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关键组分,包括了在分子特征㊁产细胞因子㊁效应功能及组织分布上有所差异的一群细胞[1].T h 亚群细胞由胸腺C D 4+N a ïv eT 细胞(纯真T 细胞)在不同强度抗原刺激因素㊁不同内细胞因子及转录信号等诱导作用下进一步分化而来,并根据分化过程中激活的转录因子㊁表达的不同细胞因子和归巢受体而定义.目前研究较多的T h 亚群主要是T h 1㊁T h 2㊁T h 17㊁T r e g㊁T h 22㊁T h 9和T 滤泡辅助细胞(Tf o l l i c u l a rh e l p e r ,T f h )亚群[2,3].T h 细胞亚群是机体免疫系统重要的调节器,在适应性免疫调节反应中,它们既参与细胞毒性细胞免疫应答调节,又介导B 细胞依赖性抗体的产生,还能与固有免疫系统组分相互作用.研究显示,与树突状细胞(d e n d r i t i cc e l l ,D C )接触进而产生的细胞因子决定了T h 细胞亚群的分化方向[4].T h 细胞亚群是宿主免疫防御的关键因素,也是免疫介导疾病的主要驱动分子,其通过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参与感染㊁炎症㊁过敏性疾病㊁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2,5,6].细胞因子决定了T h 亚群的分化方向,而分化的亚群细胞通过产生不同的细胞因子参与疾病进展;各亚群之间保持平衡维持了机体健康状态,失衡则将导致疾病状态[6].本文将就T h 亚群特点㊁分化机制㊁效应机制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了解T h 细胞亚群的临床价值.1㊀T h 细胞亚群的分化机制1.1㊀T h 1细胞白细胞介素(i n t e r l e u k i n ,I L )G12是N a ïv eT 细胞向T h 1分化的关键因子,γ干扰素(i n t e r f e r o nga m m a ,I F N Gγ)也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I F N Gγ还在消除I L G12促分化极化,维持亚群数量平衡方面发挥了作用[7].机体感染细菌㊁真菌和病毒,均可诱导N a ïv eT 细胞分化为T h 1.在D C 细胞吞噬病原体后提取和递呈抗原肽给T 细胞时,即产生和分泌I F N Gγ和I L G12,二者调动和协调机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反应的同时,也促使N a ïv eT 向T h 1细胞分化.最初,T h 1的分化主要依赖D C 分泌的I F N Gγ和I L G12,分别通过S T A T1和S T A T4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通路介导实现.随后,分化出的T h 1细胞在上述细胞因子及其胞内信号通路作用下,激活调节转录因子T Gb e t 进而产生大量的I F N Gγ,二者相互作用的正反馈调节环路,产生T h 1分化的级联放大效应[8].在T h 1分化后期,借助I L G12/S T A T4信号通路,T h 1细胞膜表面I L G18R α受体上调,进一步促进了I F N Gγ的产生进而分化出更多的T h 1细胞.上述通过细胞因子及其信号通路促进T h 1细胞分化的过程,是不依赖于T 细胞受体的,这种非抗原依赖的纯301 巴楚医学㊀2020年第3卷第4期㊀B A C H U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2020,V o l 3,N o 4细胞因子效应途径是T h1分化的重要机制.T h1主要产生I F NGγ,通过活化巨噬细胞介导机体细胞免疫调节.1.2㊀T h2细胞促使N aïv eT细胞向T h2分化的细胞因子是I LG4,其通过S T A T6信号通路介导T h2细胞的分化,主要受转录调节因子G A T A3调控.这条控制细胞分化的信号通路也同T h1的S T A T1和S T A T4信号通路一样,具有自我激活的正反馈调节效应,表现为T h2分化的级联放大反应[9].当D C细胞表达配体J a g g e dG1时,就会触发N aïv eT细胞产生I LG4.此外,研究发现,被蠕虫感染的动物肠道中的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肺上皮细胞均能产生I LG25,其能进一步诱导动物N aïv eT细胞产生I LG4,进而引发T h2极化[10].T h2细胞可以产生I LG4㊁I LG5和I LG13,前两者可诱导趋化㊁激活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进而导致组胺㊁前列腺素㊁白三烯等炎症因子的触发和释放,这些炎症因子作用于局部使血管扩张和渗漏㊁支气管收缩以及肠蠕动增强,即发生过敏反应,此种类型的过敏反应又称为即时超敏反应.即时超敏反应对于消除肠道蠕虫非常重要,实际上蠕虫卵能够强烈的诱导T h2分化[11].T h2也参与机体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例如哮喘和过敏.1.3㊀T h17细胞T h17细胞系是近年来发现的独立于T h1及T h2以外的新T细胞亚群,由N aïv eT细胞在I LG6和转化生长因子(t r a n s f o r m i n g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T G F)Gβ作用下分化而来,该过程主要受S T A T3㊁S m a d信号通路和视黄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R O Rγt 等转录因子调控[12].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细胞因子参与调节T h17的生成,如I LG1β㊁T N FGα能够增强I LG6和T G FGβ对T h17的促分化作用,I LG23也在T h17的增殖和维持方面发挥了正向作用[13];与此相反, T h1㊁T h2产生的细胞因子如I F NGγ和I LG4以及其他一些S T A T1激活途径生成的细胞因子如I LG27,均能抑制T h17的分化.T h17亚群本身以分泌I LG17家族细胞因子(主要是I LG17A及I LG17F)为特点,同时也能产生I LG22和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 r a n u l o c y t eGm a c r o p h a g e c o l o n yGs t i m u l a t i n g f a c t o r, G MGC S F),后者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有趋化效应.1.4㊀T r e g细胞T r e g细胞即调节T细胞(t h er e g u l a t o r y T c e l l),由N aïv eT在T G FGβ单独诱导作用下,主要通过转录因子F o x p3调控分化而来.T r e g和T h17两个亚群相互对抗,若T G FGβ和I LG6同时存在,T r e g 分化受抑,T h17会成为优势亚群.对T r e g的免疫识别研究显示,T r e g细胞强表达C D4,同时表达C D25㊁C D127l o w和胞浆F o x p3,可以利用这些胞内外标志物对其识别和研究[14,15].T r e g细胞的稳定性受其来源影响,一般来源于胸腺的T r e g细胞较为稳定;而来源于外周血经T G FGβ诱导而来的i T r e g稳定性欠佳.T r e g的功能主要是维持免疫耐受,它可以通过细胞间接触,释放如I LG10㊁T G FGβ等抑制性细胞因子的方式抑制效应T细胞及抗原递呈细胞的功能,从而发挥免疫抑制效应[14,15].机体的T r e g和T h17保持着动态平衡以维持机体免疫自稳.1.5㊀T h22细胞T h22是在对I LG22来源细胞的研究中发现的新C D4+T细胞亚群,起初被认为是T h17的一个分支群,但实际上T h22是不同于T h17的一个独立亚群.一项对T h22和经典的T h17转录组比对分析结果表明,二者有超过600个差异基因表达,T h22转录组与以往被描述为 致病性T h17 细胞高度相似,以高表达I LG23R㊁S T A T4和TGb e t等致病相关基因为特点,而经典的T h17则与过去所谓的 非致病性T h17 类似[16].I LG22是I LG10因子家族成员,通过作用于皮肤㊁呼吸道及消化道上皮细胞介导机体的皮肤粘膜屏障抗感染效应.过去普遍认为I LG22主要由T h17细胞产生,但D u h e n等[17]在一项人类皮肤免疫的研究中发现,一群大量产生I LG22但不产生I LG17的非T h17细胞,即T h22细胞.上述研究均证实T h22细胞群的独立性.T h22的诱导因子也是T G FGβ和I LG6,但N aïv eT细胞发育为T h22还是T h17主要由T G FGβ和I LG6的相对浓度决定.在高浓度I LG6和低浓度T G FGβ环境下,N aïv eT细胞更易分化为T h22,反之则为T h17.借助I LG22㊁I LG13㊁T N FGα以及皮肤归巢受体C C R10等细胞因子的产生,T h22主要在调节皮肤稳态,参与呼吸道㊁消化道等腔道免疫保护,以及调控上皮组织免疫相关炎症中起作用[18].1.6㊀T h9细胞T h9细胞是一群以产生细胞因子I LG9为主要特点的辅助T细胞亚群,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被报道[19].T h9的体内诱导机制复杂,目前仍不十分明确,但体外实验显示,T h9主要由N aïv e T细胞在T G FGβ和I LG4的作用下诱导分化而来,但仅有一小部分细胞对此种诱导敏感,因此T h9细胞群数量极少[20].在仅有T G FGβ或I LG4存在的情况下,N aïv e T细胞分化为T r e g或T h2;而当二者同时作用于N aïv eT细胞时,I LG4通过负调节F O X3转录因子抑401 巴楚医学㊀2020年第3卷第4期㊀B A C H U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2020,V o l 3,N o 4制T r e g分化,T G FGβ又抑制T h2亚群分化,在同时抑制T r e g和T h2分化机制下,T h9分化得以实现[21].也有研究发现,有部分T h2通过自我关闭I LG4的表达而转化为T h9,这说明T h2与T h9之间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22].与前述辅助性T细胞亚群都有明确的诱导信号通路不同,目前尚未发现T h9转化相关特异性信号通路,故推测T h9的转化是多条信号通路叠加参与的结果.目前已明确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 u m o rn e c r o s i s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T N F R)超家族的共刺激分子,如O x40㊁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 l u c o c o r t i c o i dGi n d u c e dt u m o rn e c r oGs i s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G I T R)和死亡受体(d e a t hr e c e pGt o r,D R)3等参与了T h9的诱导分化过程[23].1.7㊀T f h细胞T滤泡辅助细胞(Tf o l l i c u l a rh e l p e r c e l l s,T f 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C D4+T细胞,在生发中心反应中发挥维持B细胞记忆和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T f h细胞主要特点为表达C X C趋化因子受体(C X Cc h e m o k i n e r e c e p t o r,C X C R)5㊁诱导共刺激分子(i n d u c e dc o s t i m u l a t o r y m o l e c u l e s,I C O S)㊁程序化死亡因子(p r o g r a mm e dd e a t h f a c t o r,P D)G1㊁B c lG6和I LG21[24].T f h的分化受B c lG6㊁I R F4㊁cGM a f㊁B a t f 以及S T A T3/5等主要转录因子参与的复杂转录网调节,其也可由其他效应T细胞转化而来,例如在病毒感染期间T h1细胞就可转化为T f h细胞[24,25].效应T细胞转化为T f h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2㊀T h细胞亚群功能与临床疾病2.1㊀T h1/T h2T h1㊁T h2功能细胞亚群是最早被描述的辅助性T细胞亚群,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T h1主要参与细胞免疫调节,通过产生高水平的I F NGγ,参与吞噬细胞的活化,通过调理吞噬作用以及补体固定抗体,在机体抗病毒或胞内病原微生物感染以及消除肿瘤细胞中发挥用.此外T h1也介导机体炎症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与一些自身免疫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脑炎和机体慢性炎症反应,如胶原相关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有关[26].T h2主要介导体液免疫调节,通过促进抗体的产生对抗胞外病原体(如寄生虫感染),并在过敏反应的发生发展以及异种移植和妊娠过程中的免疫耐受方面发挥作用.T h1主要通过产生I F NGγ发挥其生理功能,T h2则主要产生I LG4发挥效应.生理情况下二者相对稳定,受到相互抑制和自分泌的转录和信号因子的调节.病理情况下稳态打破,表现为某亚型优势参与疾病发展.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H B V感染所致慢性肝炎㊁活动性肝炎后肝硬化及慢性重症肝炎等情况下常表现为T h1亚群优势[27],而H C V隐匿性感染和H I V 感染后A I D S进展后期则以T h2应答为主[28,29].在细菌性脓毒血症患者中,表现为T h2优势应答的患者临床进展更快㊁死亡率更高[30].在机体抗肿瘤免疫方面,适应性免疫细胞中的T h细胞通过产生I F NGγ直接杀伤或招募激活N K或巨噬细胞等间接方式对抗肿瘤细胞,以T h1应答为主的患者预后更好[31].2.2㊀T h17/T r e gT h17主要诱导机体的炎症反应,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T r e g则主要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在机体免疫自稳过程中意义重大,机体T r e g不足将更容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常情况下,T h17/ T r e g保持着动态平衡,在机体免疫防御㊁炎症反应和免疫耐受等方面发挥效应.在机体细菌和真菌感染后,T h17能通过直接产生GMGC S F招募和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或间接诱导患者C S F和C X C L8发挥抗感染作用,而在特应性皮炎㊁克罗恩病㊁牛皮癣和多发硬化症的患者中发现升高的T h17,均提示其参与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反应[13].研究对T h17在肿瘤免疫方面的作用结论不一,患者的转归与肿瘤类型有关,有可能成为未来肿瘤免疫治疗的靶点[32].而T r e g则是明确的肿瘤免疫障碍成分,是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重要帮凶.在肿瘤发生早期,T r e g通过直接抑制实体瘤局部的免疫效应细胞帮助肿瘤进展;在肿瘤发生后期,T r e g通过自身系统上调,抑制机体对转移瘤的免疫效应,促进肿瘤转移.因此,减少T r e g细胞和控制其功能以增加抗肿瘤免疫应答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潜在的靶点[33].机体T h17/T r e g相互作用调节,维持机体免疫稳态,在疾病状态下二者调节失衡,疾病则表现出进展状态.如在肿瘤患者中表现出T r e g优势的患者更易复发和转移[33].在细菌性脓毒血症患者中,外周血T r e g细胞升高㊁T h17减少者更易进展为创伤性休克[34].2.3㊀T h22㊁T h9和T f h细胞T h22主要通过产生I LG22发挥生物学效应.I LG22是I LG10家族成员,通过作用于上皮细胞㊁胰腺细胞㊁肝细胞和某些类型的成纤维细胞,介导宿主防御侵袭性病原体.在炎症性肠病㊁哮喘㊁系统性硬化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或过敏性疾病中均可见I LG22的升高,但效应不一,既可能抑制炎症501巴楚医学㊀2020年第3卷第4期㊀B A C H U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2020,V o l 3,N o 4反应,也可能促进疾病进展,这取决于内环境和疾病阶段[35,36].此外有研究报道在肿瘤患者中也观察到T h22和其效应分子I LG22的变化,提出其可能是未来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37].T h9通过I LG9主要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38].I LG9在免疫系统中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它促进T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存活和增殖,刺激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并调节B细胞的反应,其在抗肿瘤中也有一定作用[39,40].T h9细胞也能产生I LG10和I LG21,但其功能尚待阐明.T f h与其他T辅助细胞亚群不断迁移出淋巴结生发中心区不同,它驻留原处发挥维持B细胞记忆和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的效应,C X C R5受体可能与此有关,其也是T f h独特的免疫标志物[24].目前T f h 与其他淋巴亚群的关系尚不清楚,还需要更多研究.3㊀小结在不同刺激因素或细胞因子作用下,胸腺C D4+N aïv eT细胞分化为不同的T h亚群,这些亚群进一步分泌不同细胞因子产生多种免疫效应(见图1).生理状态下,机体内的T h细胞亚群保持着动态平衡,维持正常免疫调节功能.当感染㊁炎症㊁肿瘤等疾病发生时,T h亚群受到抗原刺激,在细胞因子作用下亚群分化平衡被打破,免疫调节功能失调,疾病进展;经过治疗,亚群平衡恢复,疾病好转(见表1).通过对亚群表面标志物和其产生的细胞因子的检测,能够了解健康和疾病状态下亚群的分布状态,有助于疾病诊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疗效判断.积极开展淋巴细胞亚群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深入研究,对于深入认识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新治疗策略的探索极具意义.图1㊀T h细胞亚群分化机制及细胞功能示意图表1㊀T h亚群与临床疾病T h亚群相关的临床疾病T h1病毒㊁胞内病原微生物感染㊁肿瘤㊁自身免疫性脑炎㊁胶原相关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等T h2寄生虫感染㊁过敏性疾病㊁异种移植和妊娠免疫耐受T h17真菌感染㊁炎症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和克罗恩病)㊁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牛皮癣和多发硬化症)㊁肿瘤等T r e g免疫抑制㊁参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T h22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和变应性皮炎)㊁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硬化症㊁银屑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㊁炎症性肠病㊁肿瘤等T h9可能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有关,功能尚未完全明了T f h维持B细胞记忆和辅助B细胞抗体产生,功能尚未完全明了601 巴楚医学㊀2020年第3卷第4期㊀B A C H U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2020,V o l 3,N o 4参考文献:[1]㊀R e a dK A,P o w e l lM D,S r e e k u m a r BK,e t a l.I n v i t r od i f fe r e n t i a t i o no fef f e c t o rC D4+T h e l p e rc e l ls u b s e t s[J].M e t h o d sM o l B i o l,2019,1960:75G84.[2]㊀Z h u J.T H e l p e r c e l l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a n d p l a s t i c i t y[J].C o l dS p r i n g H a r bP e r s p e c t B i o l,2018,10(10):a030338.[3]㊀M o r e lP A.D i f f e r e n t i a lTGc e l l r e c e p t o rs i g n a l sf o rTh e l p e r c e l l p r o g r a mm i n g[J].I mm u n o l o g y,2018,155(1):63G71.[4]㊀S c h m i t tN,U e n oH.R e g u l a t i o no f h u m a nh e l p e rTc e l l s u b s e t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b y c y t o k i n e s[J].C u r r O p i nI mGm u n o l,2015,34:130G136.[5]㊀R a p h a e l I,N a l a w a d eS,E a g a rT N,e t a l.Tc e l l s u bGs e t s a n d t h e i r s i g n a t u r e c y t o k i n e s i n a u t o i mm u n e a n d i nGf l a mm a t o r y d i s e a s e s[J].C y t o k i n e,2015,74(1):5G17.[6]㊀I v a n o v aE A,O r e k h o vA N.Th e l p e r l y m p h o c y t e s u bGs e t s a n d p l a s t i c i t y i n a u t o i mm u n i t y a n d c a n c e r:a no v e rGv i e w[J].B i o m e dR e s I n t,2015,2015:327470.[7]㊀Z h a ng Y,Zh a n g Y,G uW,e t a l.T H1/T H2c e l l di f f e rGe n t i a t i o na n dm o l e c u l a r s i g n a l s[J].A d vE x p M e dB i o l,2014,841:15G44.[8]㊀E s p i n o s aV,R i v e r aA.C y t o k i n e sa n dt h e r e g u l a t i o no ff u ng u sGs p e c i f i cC D4Tc e l l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J].C y t o k i n e,2012,58(1):100G106.[9]㊀O u y a n g W,Löh n i n g M,G a oZ,e t a l.S t a t6Gi n d e p e n dGe n t G A T AG3a u t o a c t i v a t i o n d i r e c t s I LG4Gi n d e p e n d e n tT h2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c o mm i t m e n t[J].I mm u n i t y,2000,12(1):27G37.[10]O w y a n g A M,Z a p hC,W i l s o nE H,e ta l.I n t e r l e uGk i n25r e g u l a t e s t y p e2c y t o k i n eGd e p e n d e n t i mm u n i t y a n d l i m i t s c h r o n i c i n f l a mm a t i o ni nt h e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t r a c t [J].JE x p M e d,2006,203(4):843G849.[11]P e a r c eEJ,C a s p a r P,G r z y c h JM,e t a l.P i l l a r s a r t i c l e:d o w n re g u l a t i o no fT h1c y t o k i n e p r o d u c t i o na c c o m p a n i e si n d u c t i o no fT h2r e s p o n s e s b y a p a r a s i t i c h e l m i n t h[J].JI mm u n o l,2012,189(3):1104G1111.[12]K o r nT,B e t t e l l iE,O u k k a M,e t a l.I LG17a n dT h17C e l l s[J].A n n uR e v I mm u n o l,2009,8(1):485G517.[13]G i r o l o m o n i G,S t r o h a l R,P u i g L,e t a l.T h e r o l e o f I LG23a n d t h e I LG23/T H17i mm u n e a x i s i n t h e p a t h o g e n eG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o f p s o r i a s i s[J].JE u rA c a dD e r m a t o l V e n e r e o l,2017,31(10):1616G1626.[14]A b b a sA K,B e n o i s t C,B l u e s t o n e JA,e t a l.R e g u l a t oGr y Tc e l l s:r 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s t os i m p l i f y t h en o m e n c l aGt u r e[J].N a t I mm u n o l,2013,14(4):307G308.[15]S a k a g u c h i S,M i y a r aM,C o s t a n t i n oC M,e t a l.F O X P3+r e g u l a t o r y Tc e l l s i n t h eh u m a n i mm u n e s y s t e m[J].N a tR e v I mm u n o l,2010,10(7):490G500.[16]C o o m b e s JL,S i d d i q u i KR,A r a n c i b i aGC r c a m oCV,e ta l.A f u n c t i o n a l l y s p e c i a l i z e d p o p u l a t i o n o f m u c o s a lC D103+D C s i n d u c e sF o x p3+r e g u l a t o r y Tc e l l sv i aaT G FGb e t a a n dr e t i n o i ca c i dGd e p e n d e n tm e c h a n i s m[J].JE x p M e d,2007,204(8):1757G1764.[17]D u h e nT,G e i g e rR,J a r r o s s a y D,e t a l.P r o d u c t i o no fi n t e r l e u k i n22b u tn o t i n t e r l e u k i n17b y as u b s e t o fh uGm a ns k i nGh o m i n g m e m o r y T c e l l s[J].N a tI mm u n o l,2009,10(8):857G863.[18]B a s uR,H a t t o nR D,W e a v e rC T.T h eT h17f a m i l y:f l e x i b i l i t y f o l l o w sf u n c t i o n[J].I mm u n o l R e v,2013,252(1):89G103.[19]L i J,C h e nS,X i a oX,e t a l.I LG9a n dT h9c e l l s i n h e a l t ha n dd i s e a s e sGf r o m t o l e r a n c et oi mm u n o p a t h o l o g y[J].C y t o k i n eG r o w t hF a c t o rR e v,2017,37:47G55.[20]M a l i k S,A w a s t h iA.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a lc o n t r o lo f T h9c e l l s:r o l e o fF o x o1i n i n t e r l e u k i nG9i nd u c t i o n[J].F r o n tI mm u n o l,2018,9:995.[21]D a r d a l h o nV,A w a s t h iA,K w o nH,e t a l.I LG4i n h i b i t s T G FGb e t aGi n d u c e dF o x p3+Tc e l l sa n d,t o g e t h e rw i t h T G FGb e t a,g e n e r a t e s I LG9+I LG10+F o x p3(-)e f f e c t o r Tc e l l s[J].N a t I mm u n o l,2008,9(12):1347G1355.[22]V e l d h o e n M,U y t t e n h o v eC,v a nS n i c kJ,e t a l.T r a n sGf o r m i n gg r o w t hf a c t o rGb e t a'r e p r o g r a m s'th edi f f e r e n t i aGt i o no fT h e l p e r2c e l l sa n d p r o m o t e sa ni n t e r l e u k i n9Gp r o d u c i n g s u b s e t[J].N a tI mm u n o l,2008,9(12):1341G1346.[23]K a p l a n M H.T h e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f a c t o rn e t w o r ki nT h9c e l l s[J].S e m i n i mm u n o p a t h o l,2017,39(1):11G20.[24]J o gd a n dG M,M o h a n t y S,De v a d a s S.R e g u l a t o r o fTf hc e l ld i f fe r e n t i a t i o n[J].F r o n t I mm u n o l,2016,7:520.[25]L i uX,N u r i e v aRI,D o n g C.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a l r e g u l a t i o n of f o l l i c u l a r TGh e l p e r(T f h)c e l l s[J].I mm u n o lR e v,2013,252(1):139G145.[26]H i r a h a r aK,P o h o l e kA,V a h e d iG,e t a l.M e c h a n i s m s u n d e r l y i n g h e l p e rTGc e l l p l a s t i c i t y: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i mGm u n eGm e d i a t e dd i s e a s e[J].J A l l e r g y C l i nI mm u n o l,2013,131(5):1276G1287.[27]L iM H,Z h a n g D,Z h a n g L,e t a l.R a t i o s o fTGh e l p e r2c e l l s t o TGh e l p e r1c e l l sa n dc y t o k i n e l e v e l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h e p a t i t i sB[J].C h i n M e dJ(E n g l),2017,130(15):1810G1815.[28]M o u s aN,E l d a r s W,E l d e g l a H,e ta l.C y t o k i n e p r oGf i l e s a n dh e p a t i c i n j u r y i no c c u l t h e p a t i t i sCv e r s u s c h r oGn i ch e p a t i t i sCv i r u s i n f e c t i o n[J].I n tJI mm u n o p a t h o l P h a r m a c o l,2014,27(1):87G96.(下转第116页)701巴楚医学㊀2020年第3卷第4期㊀B A C H U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2020,V o l 3,N o 4[22]S h e f f e rCE,B i c k e lW K,B r a n d o nT H,e t a l.P r e v e nGt i n g r e l a p s e t o s m o k i n g w i t h t r a n s c r a n i a lm a g n e t i c s t i mGu l a t i o n:f e a s i b i l i t y a n d p o t e n t i a l e f f i c a c y[J].D r u g A l c oGh o lD e p e n d,2018,182:8G18.[23]N a q v iN H,R u d r a u fD,D a m a s i o H,e t a l.D a m a g e t o t h e i n s u l ad i s r u p t sa d d i c t i o nt oc i g a r e t t es m o k i n g[J].S c i e n c e,2007,315(5811):531G534.[24]F i s h e rDJ,D a n i e l sR,J a w o r s k aN,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aGc u t en i c o t i n e a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o n re s t i n g E E G i n n o n s m o kGe r s[J].E x p C l i nP s y c h o p h a r m a c o l,2012,20(1):71G75.[25]K n y a z e v G G.E E G d e l t ao s c i l l a t i o n sa sac o r r e l a t eo fb a s i ch o m e o s t a t i ca n d m o t i v a t i o n a l p r oc e s s e s[J].N e uGr o s c i B i o b e h a vR e v,2012,36(1):677G695.[26]L iX,H a r t w e l lKJ,B o r c k a r d t J,e t a l.V o l i t i o n a l r eGd u c t i o no f a n te r i o r c i n g u l a t e c o r t e x a c t i v i t yp r o d u c e s d eGc r e a s e dc u ec r a v i n g i ns m o k i n g c e s s a t i o n:a p r e l i m i n a r yr e a lGt i m e f M R Is t u d y[J].A d d i c tB i o l,2013,18(4):1369G1600.[27]H a n l o nC A,H a r t w e l lKJ,C a n t e r b e r r y M,e t a l.R eGd u c t i o no fc u eGi n d u ce dc r a v i n g t h r o u g hr e a l t i m en e u r oGf e e d b a c k i nn i c o t i n eu s e r s:t h e r o l eo f r eg i o no f i n t e r e s ts e l e c t i o na n d m u l t i p l ev i s i t s[J].P s y c h i a t r y R e s,2013,213(1):79G81.[28]H a r t w e l lKJ,H a n l o nC A,L iX,e t a l.I n d i v i d u a l i z e d r e a lGt i m ef M R In e u r o f e e d b a c kt o a t t e n u a t ec r a v i n g i n n i c o t i n eGd e p e n d e n t s m o k e r s[J].JP s y c h i a t r y N e u r o s c i,2016,41(1):48G55.[29]D i a n aM,R a i j T,M e l i sM,e t a l.R e h a b i l i t a t i n g t h e a dGd i c te db r a i nw i t ht r a n s c r a n i a lm a g n e t i cs t i m u l a t i o n[J].N a tR e vN e u r o s c i,2017,18(11):685G693.[30]沈竹静.烟草成瘾与戒烟治疗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D].浙江大学,2018.[31]何㊀怡,徐东群.人体生物样品中尼古丁及其代谢物可替宁测定的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8):2110G2113.[收稿日期㊀2020G03G10](上接第107页)[29]G o r e n e cL,Z i d o v e cL e p e j S,G r g i c I,e t a l.T h ec o mGp a r i s o no fT h1,T h2,T h9,T h17a n d T h22c y t o k i n e p r o f i l e s i n a c u t e a n d c h r o n i cH I VG1i n f e c t i o n[J].M i c r o b P a t h o g,2016,97:125G130.[30]G u p t aD L,B h o iS,M o h a n T,e ta l.C o e x i s t e n c eo f T h1/T h2a n d T h17/T r e g i m b a l a n c e s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p o s t t r a u m a t i c s e p s i s[J].C y t o k i n e,2016,88:214G221.[31]V e s e l y M D,K e r s h a w M H,S c h r e i b e rRD,e t a l.N a tGu r a l i n n a t ea n da d a p t i v e i mm u n i t y t oc a n c e r[J].A n n u R e v I mm u n o l,2011,29:235G271.[32]C h a n g SH.Th e l p e r17(T h17)c e l l s a n d i n t e r l e u k i nG17(I LG17)i nc a n c e r[J].A r c hP h a r m R e s,2019,42(7):549G559.[33]O h u eY,N i s h i k a w a H.R e g u l a t o r y T(T r e g)c e l l s i nc a n c e r:c a nt r e g c e l l sb ean e wt h e r a p e u t i ct a r g e t[J].C a n c e r S c i,2019,110(7):2080G2089.[34]L a n c aT,S i l v aGS a n t o sB.T h e s p l i t n a t u r e o f t u m o rGi n f lGt r a t i n g l e u k o c y t e s:i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c a n c e rs u r v e i l l a n c ea n d i mm u n o t h e r a p y[J].O n c o l I mm u n o l,2012,1(5):717G725.[35]T a n g M S,B o w c u t tR,L e u n g JM,e t a l.I n t e g r a t e d aGn a l y s i s o f b i o p s i e s f r o mi n f l a mm a t o r y b o w e l d i s e a s e p aGt i e n t s i d e n t i f i e sS A A1a sal i n k b e t w e e n m u c o s a l m iGc r o b e sw i t hT H17a n dT H22c e l l s[J].I n f l a mm B o w e lD i s,2017,23(9):1544G1554.[36]T a m a s a u s k i e n eL,S i t k a u s k i e n eB.R o l eo fT h22a n dI LG22i n p a t h o g e n e s i so fa l l e r g i ca i r w a y d i s e a s e s:p r oGi n f l a mm a t o r y o ra n t iGi n f l a mm a t o r y e f f e c t[J].P e d i a t rN e o n a t o l,2018,59(4):339G344.[37]J i aL,W uC.T h eb i o l o g y a n df u n c t i o n so fT h22c e l l s [J].A d v aE x p M e dB i o l,2014,841:209G230.[38]D e n g Y,W a n g Z,C h a n g C,e t a l.T h9c e l l s a n d I LG9i na u t o i mm u n ed i s o r d e r s:p a t h o g e n e s i s a n d t h e r a p e u t i c p oGt e n t i a l s[J].H u mI mm u n o l,2017,78(2):120G128.[39]K o c hS,S o p e lN,F i n o t t oS.T h9a n d o t h e r I LG9Gp r o d uGc i n g c e l l s i na l l e r g i ca s t h m a[J].S e m i nI mm u n o p a t h o l,2017,39(1):55G68.[40]C h a u h a nSR,S i n g h a l PG,S h a r m aU,e t a l.T h9c y t oGk i n e s c u r b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 p r o g r e s s i o na n d i mm u n ee v aGs i o n[J].H u mI mm u n o l,2019,80(12):1020G1025.[收稿日期㊀2020G08G10]611 巴楚医学㊀2020年第3卷第4期㊀B A C H U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2020,V o l 3,N o 4。
第1篇摘要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调节免疫应答、清除病原体和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
T细胞亚群在免疫病理过程中扮演着复杂而多样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T细胞亚群的组成、功能及其在免疫病理中的作用,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肿瘤免疫等。
一、T细胞亚群的组成T细胞亚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根据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可分为Th1、Th2、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等亚群。
2. 细胞毒性T细胞(CTL):主要负责识别并杀死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
3. 自然杀伤T细胞(NKT):具有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的特性,参与抗病毒和抗肿瘤免疫。
二、T细胞亚群的功能1. 辅助性T细胞(Th细胞):(1)Th1细胞:主要分泌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参与细胞免疫应答,如清除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
(2)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10等细胞因子,参与体液免疫应答,如抗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3)Th17细胞:主要分泌IL-17、IL-22等细胞因子,参与黏膜免疫应答,如抗真菌感染和肠道炎症。
(4)调节性T细胞(Treg):主要分泌IL-10、TGF-β等细胞因子,抑制免疫应答,防止过度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2. 细胞毒性T细胞(CTL):识别并杀死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发挥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
3. 自然杀伤T细胞(NKT):具有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的特性,参与抗病毒和抗肿瘤免疫。
三、T细胞亚群在免疫病理中的作用1.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而引起的疾病。
T细胞亚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1)Th1细胞过度活化:Th1细胞过度活化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Th17细胞过度活化:Th17细胞过度活化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银屑病等。
2. 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产生过度反应而引起的疾病。
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特点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细胞,它们在抵御病原体感染、控制肿瘤生长以及调节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表面标记物和功能特点的不同,T细胞可以分为多个亚群。
本文将对T细胞的亚群及其功能特点进行详细描述,并进一步展开讨论。
1. CD4+ T细胞:CD4+ T细胞是一类表面表达CD4受体的T细胞。
它们主要通过识别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MHC-II类分子来参与免疫应答。
CD4+ T细胞可分为多个亚群,包括Th1、Th2、Th17和Treg细胞等。
这些亚群在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 Th1细胞:Th1细胞主要产生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能够促进细胞免疫应答,对于抵抗细胞内病原体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 Th2细胞:Th2细胞主要产生IL-4、IL-5和IL-13等细胞因子,能够促进体液免疫应答,对抗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具有关键作用。
- Th17细胞:Th17细胞主要产生IL-17和IL-22等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对于抵御真菌和细菌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 Treg细胞:Treg细胞主要表达CD25和转录因子FOXP3,能够抑制免疫应答,维持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平衡。
2. CD8+ T细胞:CD8+ T细胞是一类表面表达CD8受体的T细胞,主要通过识别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MHC-I类分子来参与免疫应答。
CD8+ T细胞可以分为CTL和记忆性CD8+ T细胞两个亚群。
- CTL细胞:CTL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能够识别并杀伤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
它们通过释放穿孔素和引起细胞凋亡的酶来直接破坏靶细胞。
- 记忆性CD8+ T细胞:记忆性CD8+ T细胞是在初次抗原刺激后形成的,它们具有长期存活和快速应答的能力。
在再次遭遇相同抗原时,记忆性CD8+ T细胞能够迅速扩增和分化,发挥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
3. γδ T细胞:γδ T细胞是一类表面表达γδ T细胞受体的T细胞,其受体结构与αβ T细胞受体不同。
简述t细胞的分类方法及各亚群的功能根据表面标记物和功能的不同,T细胞可以分为CD4+和CD8+两大亚群。
1. CD4+ T细胞(辅助性T细胞):CD4+ T细胞通过识别抗原和MHC II分子结合,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
CD4+ T细胞可进一步分为多个亚群,包括:- Th1:产生干扰素γ和TNF-α等细胞因子,促进细胞免疫应答,抵御细胞内寄生性病原体。
- Th2:产生IL-4,IL-5和IL-13等细胞因子,促进抗体生成,抵御体液内寄生性病原体。
- Th17:产生IL-17和IL-22等细胞因子,参与抗真菌和抗细菌的免疫应答,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 Tfh:为B细胞提供辅助功能,促进抗体亲和力成熟和抗体类别切换。
2. CD8+ 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D8+ T细胞通过识别抗原和MHC I分子结合,直接杀伤受感染的细胞。
CD8+ T细胞可进一步分为以下亚群:- CTLs(细胞毒性淋巴细胞):通过释放毒素和以凋亡为主导的细胞杀伤来清除病原体。
- Tc1:与Th1细胞类似,产生干扰素γ和TNF-α等细胞因子,促进细胞免疫应答。
- Tc2:与Th2细胞类似,产生IL-4,IL-5和IL-13等细胞因子,促进体液免疫应答。
- Tc17:与Th17细胞类似,产生IL-17和IL-22等细胞因子,参与抗真菌和抗细菌的免疫应答。
- Treg(调节性T细胞):抑制其他免疫细胞活性,维持免疫平衡,防止过度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总体而言,CD4+ T细胞主要负责协调和增强免疫应答,而CD8+ T细胞则直接清除受感染的细胞。
不同的亚群具有特定的功能,以应对不同类型的病原体感染。
然而,这些分类方法并不是绝对的,不同亚群之间的功能可能有重叠或变化。
大叶性肺炎患儿诱导痰液中T 细胞亚群㊁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时春明(徐州市中心医院儿科诊疗中心,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目的探讨大叶性肺炎患儿诱导痰液中T 淋巴细胞亚群㊁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㊂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大叶性肺炎患儿148例(肺炎组),收治时间2015年8月-2017年8月,另选取健康儿童8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诱导痰液中的T 淋巴细胞亚群㊁细胞因子水平,并根据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 )将肺炎组分为重症组和轻症组进行亚组分析㊂结果肺炎组诱导痰液中CD3+㊁CD4+㊁CD4+/CD8+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肺炎组诱导痰液中的IL-6㊁IL-8㊁TNF-α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轻症组诱导痰液中CD3+㊁CD4+㊁CD4+/CD8+的水平均显著低于重症组(P <0.05);轻症组诱导痰液中的IL-6㊁IL-8㊁TNF-α的水平均显著低于重症组(P <0.05)㊂结论大叶性肺炎患儿诱导痰液中T 淋巴细胞亚群㊁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显著,提示患儿免疫功能紊乱,并且与患儿病情变化相关㊂ 关键词: 大叶性肺炎; 细胞因子; 诱导痰液; T 淋巴细胞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248(2018)11-01435-03作者简介:时春明(1986-),女,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㊂从事儿科疾病诊疗工作㊂Changes and Significance of Related Factors and Cells in Induced Sputumand BALF in Children with Lobar PneumoniaSHI Chunming(Childre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enter,Affiliated Xuzhou Central Hospit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Xuzhou 221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cytokines in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and the changes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induced sputum in children with lobar pneumonia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Methods A total of 148cases of children diagnosed with lobar pneumonia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August 2015and August 2017were selected as the pneumonia group,while another 80healthy children served as the control group.Cytokines in BALF and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induced sputum were detected.Patients in the pneumonia group were again divided into severe pneumonia group and mild pneumonia group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 (CPIS).Results The levels of CD3+,CD4+and CD4+/CD8+in sputum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neumonia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so were the levels of IL-6,IL-8and TNF-α.The levels of CD3+,CD4+and CD4+/CD8+in sputum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induced pneu⁃monia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The levels of IL-6,IL-8and TNF-αin sputum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mild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severe group (P <0.05).Conclusion Levels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and cytokines in induced spu⁃tum increase significantly in children with lobar pneumonia ,suggesting that children may suffer from immune disorders.Theselevel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the conditions of children. KEY WORDS :lobar pneumonia ;cytokines ;induced sputum ;T lymphocytes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目前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占儿童死亡人数的19%,最为常见的是大叶性肺炎,近年来发病率呈升高趋势,严重影响了儿童身心健康,本病起病急骤,患儿以高热㊁胸痛为主要体征,严重者出现惊厥㊁昏迷甚至休克,因此临床需要高度重视〔1〕㊂目前研究发现炎症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和患儿免疫功能失衡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痰液成分开展检测已成为反映肺脏组织内病变的重要手段,但是对于大叶性肺炎患儿痰中炎症因子变化的报道相对较少〔2〕㊂本研究通过分析大叶性肺炎患儿细胞因子和诱导痰液中T 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确诊的大叶性肺炎患儿148例(肺炎组),收治时间为2015年8月-2017年8月,纳入标准:(1)患儿年龄3~12岁;(2)大叶性肺炎的诊断标准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的标准;(3)胸片检查发现患儿一个肺段㊁肺叶甚至全肺出现大片状致密实变阴影;(4)本研究获得家长的知情同意㊁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㊂排除标准:(1)肺气肿㊁肺结核㊁支气管哮喘;(2)先心病;(3)自身免疫性疾病;(4)肿瘤疾病;(5)呼吸系统畸形或异物吸入;(6)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7)不能配合的患儿㊂另选取健康儿童80例作为对照组㊂肺炎组中,男79例㊁女69例,年龄3~12岁,中位年龄7.0岁,体质量(23.1±3.6)kg,入院时平均体温(38.7±0.9)℃,白细胞(WBC)(11.7±2.4)×109/L;肺部感染评分(CPIS)≥6分52例㊁<6分96例㊂对照组中,男43例㊁女37例,年龄3~12岁,中位年龄7.0岁,体质量(22.8±3.1)kg㊂两组年龄㊁性别㊁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1.2 诱导痰液检测方法 检测两组儿童诱导痰液液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㊁CD4+㊁CD8+)㊂对儿童行超声雾化吸入高渗盐水进行痰诱导,提取样本,采用贝克曼流式细胞分析仪器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检测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㊂1.3 BALF及其中的细胞因子检测方法 对两组患儿进行诱导痰液液,检测两组患儿诱导痰液液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㊁白细胞介素-8(IL-8)㊁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㊁白细胞介素-8 (IL-8)㊁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㊂以上试剂均为北京华夏远洋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批号: 20160211㊁20170113㊁20160822㊂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采用SPSS16.0,本研究获得的计量指标经PP图和QQ图检测,均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肺炎组和对照组诱导痰液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 肺炎组的诱导痰液液中CD3+㊁CD4+㊁CD4+/CD8+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㊂见表1㊂表1 肺炎组和对照组诱导痰液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x±s)组别n CD3+(%)CD4+(%)CD8+(%)CD4+/CD8+肺炎组14866.9±5.446.2±4.524.7±3.3 1.87±0.21对照组8055.3±6.133.0±5.124.3±3.9 1.36±0.15 t14.78320.1600.81919.224 P0.0000.0000.4140.0002.2 肺炎组和对照组诱导痰液液中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肺炎组诱导痰液液中的IL-6㊁IL-8㊁TNF-α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㊂见表2㊂2.3 不同病情肺炎患儿诱导痰液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 轻症组诱导痰液液中CD3+㊁CD4+㊁CD4+/CD8+的水平均显著低于重症组(P<0.05)㊂见表3㊂2.4 不同病情肺炎患儿诱导痰液液中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轻症组诱导痰液液中的IL-6㊁IL-8㊁TNF-α的水平均显著低于重症组(P<0.05)㊂见表4㊂表2 肺炎组和对照组诱导痰液液中细胞因子水平比较(pg/ml,⎺x±s)组别n IL-6IL-8TNF-α肺炎组148349.6±74.2 2.19±0.66 3.19±0.81对照组80155.8±31.70.54±0.120.44±0.07 t22.27122.14230.275 P0.0000.0000.000表3 不同肺炎病情患儿诱导痰液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x±s)病情分组n CD3+(%)CD4+(%)CD8+(%)CD4+/CD8+轻症组9663.8±4.344.1±4.024.5±3.2 1.80±0.20重症组5270.2±4.749.8±3.925.2±3.0 1.97±0.18 t-8.364-8.348-1.298-5.109 P0.0000.0000.1960.000表4 不同病情肺炎患儿诱导痰液液中细胞因子水平比较(pg/ml,⎺x±s)病情分组n IL-6IL-8TNF-α轻症组96295.7±66.2 1.78±0.73 2.61±0.73重症组52431.8±58.5 2.76±0.67 4.20±0.78 t-12.425-8.021-12.348 P0.0000.0000.000 3 讨论 大叶性肺炎属于儿童时期较为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感染后肺局部抗感染能力较差,因此容易出现较大的炎症病灶,局限在一叶或者多叶,本病好发于3岁以上儿童,这一人群容易受到外界细菌侵犯并引发感染〔3-4〕㊂研究发现细菌侵犯肺泡后机体出现变态反应,提升了肺泡壁中毛细血管通透性,浆液和纤维素发生渗出,细菌在含有丰富蛋白渗出物的环境中会大量繁殖,经肺泡间孔和细支气管向相邻肺组织蔓延,最终导致一个肺段甚至整个肺叶发生病变〔5〕㊂近年来研究发现致病菌感染肺部后患儿免疫机能出现失衡,其中CD3+㊁CD4+双阳性细胞群具有诱导辅助功能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能力,可以对免疫细胞产生辅助诱导作用,CD3+㊁CD4+双阳性细胞群降低后会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降低,CD3+㊁CD4+双阳性细胞群含量升高会导致免疫功能亢进〔6-7〕㊂本研究显示,肺炎组的诱导痰液液中CD3+㊁CD4+㊁CD4+/CD8+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大叶性肺炎患儿体内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㊂本研究还对患儿机体炎症因子变化进行了分析,病原微生物感染造成患儿气道上皮完整性被破坏,纤维柱状上皮细胞鳞状化生或者持续气道炎症病变导致病情逐渐加重,病菌侵犯肺脏导致巨噬细胞大量趋化浸润,识别外源性抗原并进行吞噬,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激活了体内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一些胞外细菌可以通过肺炎上皮细胞形态改变诱导侵犯感染部位巨噬细胞凋亡并对抗吞噬作用〔8-9〕㊂我们观察了多种因子变化,IL-6属于炎症急性期非特异性炎症因子,急性炎症病变过程中诱导肝脏组织合成急性反应蛋白,因此肺炎急性期患者IL-6表达显著升高,参与肺部炎症整个病理过程〔10〕;IL-8属于趋化活性较强的趋化因子,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中性粒细胞㊁嗜酸性粒细胞等均可分泌,而且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急性肺损伤发生发展有关〔11-12〕㊂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则是单核-巨噬细胞活化产生的早期炎症因子,造成肺脏内皮细胞损伤和补体系统激活,导致肺组织损伤〔13〕㊂对痰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发现,肺炎组诱导痰液中的IL-6㊁IL-8㊁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大叶性肺炎患儿体内炎症因子浓度显著升高㊂将大叶性肺炎患儿按照疾病轻重进行分组发展,轻症组诱导痰液液中CD3+㊁CD4+㊁CD4+/CD8+的水平均显著低于重症组,轻症组诱导痰液中的IL-6㊁IL-8㊁TNF-α的水平均显著低于重症组,说明随着病情加重,大叶性肺炎患儿体内免疫功能紊乱程度越重,炎症反应程度也越严重㊂本研究优势在于证实了大叶性肺炎患儿体内存在T细胞功能紊乱和炎症反应过程㊂但是本试验属于回顾性分析,未纳入更多病例,同时也未能对上述指标开展多因素回归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量临床试验㊂综上,大叶性肺炎患儿诱导痰液中的细胞因子㊁T淋巴细胞亚群升高显著,提示患儿免疫功能紊乱,并且与患儿病情变化相关㊂参考文献:〔1〕 廖笑玲,吴亮.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小儿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㊁血沉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5):817.〔2〕 王淑会,季伟,严永东,等.小儿肺炎支原体支气管肺炎和大叶性肺炎的临床与免疫特征〔J〕.江苏医药,2015,41(7):767.〔3〕 王鹂鹂,郑首燕,任洛,等.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和D表达及其与肺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5):386.〔4〕 刘兰,张静,贾玉花,等.γ-干扰素㊁白细胞介素17㊁白细胞介素13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变化的意义〔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4):314.〔5〕 刘钢,李然然,李萍萍,等.炎症因子在大叶性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20):3917.〔6〕 周四芳,丁英平,吴新龙,等.诱导痰液中性粒细胞S100A8/A9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天津医药,2017,45(3):267.〔7〕 宋晓萍,裴复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诱导痰液液中IL-6和IL-8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5):36.〔8〕 王云霞,刘文光,谷强.合并支原体感染的大叶性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中常规细胞学检测及意义〔J〕.中国内镜杂志,2016,22(2):30.〔9〕 张新星,陈正荣,顾文婧,等.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中sB7-H3及细胞因子表达〔J〕.临床儿科杂志,2016,34(8):561.〔10〕 李菁,包军,鲍一笑,等.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病菌量及其与Th1/Th2细胞免疫应答的关系〔J〕.临床儿科杂志,2015,33(8):681.〔11〕 王云霞,章伟,张丽,等.大叶性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的检测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5):4308.〔12〕 田祖慧,左凤琼,张魏.哮喘患儿诱导痰液中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72.〔13〕 陈永林,王云霞,潘金勇,等.合并支原体感染的大叶性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7㊁白细胞介素-33检测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33):51.(收稿日期:2018-05-25;修回日期:2018-07-04)。
淋巴细胞亚群与临床
人体外周血的淋巴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主要包括三种:T 淋巴细胞(TC)、B淋巴细胞(BC)、自然杀伤细胞(NK)。
TC主要表达CD3+,约占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的60--80%;BC主要表达CD19+,约占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的15--20%;自然杀伤细胞(NK)主
击。
由于在感染性、肿瘤性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中患者的免疫功能和预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给予密切注意并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调节患者的免疫状态以改善预后就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
重要内容。
常见疾病T淋巴细胞的改变(参考)
疾病T细胞亚群
CD4+/CD8+CD4+(辅助T)CD8+(抑制T)
类风关↑(活动期)↑↑
SLE--或↓(活动期)↑↓↑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多发性硬化症↓↓↑
不作为肿瘤患者的检测指标。
NK细胞主要表达CD3--CD16+CD56+,约占淋巴细胞的10--15%左右。
NK细胞能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是机体第一道肿瘤防线,其杀伤活性可被IL-2等细胞因子诱导而显著增强。
通常在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D3+、CD4+、NK细胞减少,而CD8+细胞增加,CD4+/CD8+的比值降低,。
说明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处
于免疫抑制状态,识别和杀伤突变细胞的能
力下降,形成了肿瘤的生长与转移。
因此,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对了解肿瘤发病机制、了解某些药物或治疗方法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了解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状态的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和科研应用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意义。
t细胞marker亚群注释T细胞Marker亚群注释引言: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识别和杀伤感染病原体的能力。
T细胞可以通过表达特定的分子标记(Marker)来进行亚群注释,进而了解其功能和特性。
本文将介绍T细胞Marker 亚群的注释及其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1. CD4+ T细胞CD4+ T细胞是一类表达CD4分子的辅助性T细胞,主要通过与MHC-II复合物结合来识别抗原。
CD4+ 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够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和激活巨噬细胞杀伤病原体。
CD4+ T细胞的主要亚群包括Th1、Th2、Th17和Treg细胞。
1.1 Th1细胞Th1细胞主要产生干扰素-γ(IFN-γ),能够促进细胞免疫应答并增强巨噬细胞的杀菌能力。
Th1细胞在对抗细胞内病原体,如细胞内寄生虫和病毒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
1.2 Th2细胞Th2细胞主要产生IL-4、IL-5和IL-13等细胞因子,能够促进抗体产生和调节过敏反应。
Th2细胞在对抗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
1.3 Th17细胞Th17细胞主要产生IL-17和IL-22等细胞因子,能够调节炎症反应和黏膜免疫。
Th17细胞在对抗真菌和细菌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1.4 Treg细胞Treg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CD4+ T细胞,主要通过产生抑制性细胞因子,如IL-10和TGF-β,来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Treg细胞在调节免疫应答平衡和防止自身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
2. CD8+ T细胞CD8+ T细胞是一类表达CD8分子的细胞毒性T细胞,主要通过与MHC-I复合物结合来识别抗原。
CD8+ T细胞能够直接杀伤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具有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
CD8+ T细胞的主要亚群包括CTL和记忆性CD8+ T细胞。
2.1 CTL细胞CTL(Cytotoxic T Lymphocyte)细胞具有强大的杀伤能力,主要通过释放穿孔素和引起细胞凋亡的粒细胞酶来杀伤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
T细胞亚群的分类及功能咱们今天来唠唠T细胞亚群的分类及功能,这就像是在一个超级英雄的团队里,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本事。
先来说说辅助性T细胞,这就好比是团队里的军师。
它们可不能直接上场杀敌,但却是指挥作战的关键角色。
辅助性T细胞能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带来的敌人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就像军师发布不同的作战指令一样。
这些细胞因子会告诉其他免疫细胞,比如B细胞该产生什么样的抗体,杀伤性T细胞该怎么去攻击敌人。
要是没有辅助性T细胞在背后出谋划策,那整个免疫系统的战斗就会乱成一团麻,就像没有军师指挥的军队,士兵们只能盲目地冲来冲去。
再看看杀伤性T细胞,这可就是战场上的勇士了。
它们像是拿着宝剑专门去斩杀敌人的侠客。
一旦被激活,杀伤性T细胞就会直奔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者肿瘤细胞而去。
它们怎么识别敌人呢?就靠着识别细胞表面那些不正常的标志,就如同侠客能认出作恶多端的坏蛋身上独特的标记一样。
然后它们就会使出自己的绝招,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把敌人的细胞给破坏掉。
这穿孔素就像侠客手中的利剑,在敌人的细胞上刺出一个个小孔,颗粒酶就顺着这些小孔进入敌人细胞内部,把敌人从内部瓦解,厉害得很呢!调节性T细胞也很特别,这个呀,就像是免疫系统里的和事佬。
有时候免疫系统过于兴奋,就像一群人打红了眼,连自己人都可能会误伤。
这时候调节性T细胞就站出来了。
它会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过度反应,让整个免疫系统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
如果没有调节性T细胞的调节,那免疫系统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横冲直撞,最后肯定得出乱子。
还有记忆性T细胞呢,这就像是免疫系统里的老寿星和历史学家。
它们能长时间地记住之前遇到过的敌人。
下次同样的敌人再来侵犯的时候,记忆性T细胞就会迅速做出反应。
这就好比历史学家把过去的战争经验都记录下来,等敌人再次来袭的时候,大家就能迅速按照之前有效的方法去应对。
记忆性T细胞的这种能力让免疫系统的二次防御变得更加迅速和高效,就像我们复习过的知识,再次碰到的时候就能很快上手。
T细胞亚群的分类及功能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细胞类型之一,主要负责免疫防御和调节功能。
根据表面上的特定的标志分子和它们在免疫应答中所起的作用,T细胞可以被分为几个亚群。
本文将详细介绍T细胞亚群的分类及其功能。
1.CD4+辅助T细胞CD4+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主要的辅助性细胞类型,主要携带CD4标志分子。
它们负责调节和协调免疫应答。
CD4+T细胞可以分为多个亚群,包括Th1、Th2、Th17、Tfh和Treg细胞。
-Th1细胞是产生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的T细胞亚群。
它们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应答,产生细胞毒素,促进巨噬细胞活化,并在清除细胞内病原体感染、击败肿瘤细胞方面起重要作用。
-Th2细胞主要分泌肥大细胞促分裂因子(IL-4)、白介素-5(IL-5)和IL-13等细胞因子,主导体液免疫应答。
它们参与抗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
-Th17细胞产生白介素-17(IL-17)等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和细胞保护。
它们在清除细胞外细菌和真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 Tfh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组织中,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调节和协调免疫应答,促进B细胞活化和抗体产生。
- Treg细胞具有免疫耐受和调节免疫应答的功能。
它们通过抑制其他T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来维持免疫平衡,调节自身免疫和抗肿瘤免疫应答。
2.CD8+细胞毒性T细胞CD8+T细胞是具有细胞毒性的T细胞亚群,主要携带CD8标志分子。
它们通过识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并释放细胞毒素来清除感染细胞。
CD8+T细胞通常在病毒感染和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3.γδT细胞γδT细胞是一种独特的T细胞亚群,其T细胞受体由γ和δ链构成。
γδT细胞在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具有较广泛的抗原特异性,并参与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抗感染、细胞调节和组织修复等方面的免疫反应。
总结起来,T细胞亚群可以根据其表面标志分子和功能进行分类。
CD4+T细胞包括Th1、Th2、Th17、Tfh和Treg细胞,负责调节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