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旋回波产生原理

  • 格式:docx
  • 大小:36.59 KB
  • 文档页数: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旋回波产生原理

自旋回波是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MRI)的成像序列,常用于获取多个图像,用于病变检测和解剖学分析。

自旋回波成像的原理基于核自旋在外加磁场中产生的预cession(即核自旋的旋转),而核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常规磁共振成像中,核自旋首先被磁场极化,然后通过施加一个脉冲来打扰核自旋的平行状态,使其进入垂直状态。当这个脉冲结束时,核自旋开始绕着外加磁场以拉脱器的方式旋转(称为自旋预cession),并继续旋转直到与外加磁场再次平行。在此期间,产生的信号会被检测并转化为图像显示。

自旋回波成像使用两个相同大小但相反极性的脉冲(称为180度脉冲)来打断核自旋的自由旋转。第一个脉冲用于将核自旋从平行状态转化为垂直状态,而第二个脉冲用于将核自旋从垂直状态转化回平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信号将被检测并转化为图像。

通过对自旋回波序列中的脉冲间隔时间进行调整,可以改变图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此外,自旋回波成像还可以通过调整脉冲长度来选择性地抑制特定组织的信号,以提高对其他组织的可见度。

总的来说,自旋回波成像利用核自旋在外加磁场中的旋转和相互作用来产生图像,通过改变脉冲序列和参数可以调整图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从而实现病变检测和解剖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