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圆柱与圆锥1圆柱圆柱的认识教案3新人教版20190410337
- 格式:doc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3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课标要求:本单元观察物体,动手操作,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各种计算公式。
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本单元包括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
本单元观察物体,动手操作,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它们的组成;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归纳出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参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2、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4、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3.1 圆柱的认识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思考,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教材第17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形状。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与圆锥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与圆锥(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与圆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与圆锥篇1单元总目标:1、认识圆柱、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
会推导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公式,认识进一法取近似值,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有条理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单元难点(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
(2)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
(2)利用圆柱体、圆锥体等底等高条件下的关系解有关复杂应用题。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充分运用直观教具,进行割拼演示、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单元难点的剖析(1)表现为:学生难于想到把一圆柱体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研究。
怎样把它转化。
原因:圆柱体和长方体在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联系。
并且学生还很难由圆与圆柱的联系,而想到圆能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圆柱就可以转化成长方体来研究。
解决策略首先回忆研究圆的面积计算时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如何剪拼成了这个学过的图形?借助多媒体课件把一个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堆成一个圆柱体,通过这个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行猜想:圆柱体能剪拼成什么图形,请学生试试看。
(2)表现为:对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容易获得,但学生对已知R 或D求侧面积的问题,学生转不过,容易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而对表面积的计算,由于表面积公式中涉及的公式较多,学生往往不小心就弄混公式。
(3)表现为: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会用错公式,如:求侧面积的求成了表面积,求体积的求成了表面积等。
单元教学计划3.教学例2。
(1)请同学们摸一摸你们的圆柱体的侧面,猜想一下,如果把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2)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侧面,再展开。
(3)教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4)大家再认真观察展开图的长和宽并和圆柱相比较,此时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呢?学生观察并思考。
教师用课件将长方形还原并再打开。
(5)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18、19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2、3题。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错题记录组织学生将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的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并把它们都标出来。
引导学生说出: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
②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该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指名发言,教师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3)巩固练习:教材第21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后集体订正。
答案:628cm2【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的第2~6题。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作业设计第2课时圆柱的表面积(1)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错题记录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cm2,高是2.1m。
它的体积是多少?。
【课堂作业】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作业设计第4课时圆柱的体积(1)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错题记录。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1、圆柱的认识教学内容圆柱的认识(教材第17~20页。
)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
2. 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理解长方形(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牙签盒、直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
瞧,老师手里有一个魔袋,里面装了几种物体,只要能闭着眼摸出老师想要的物体,就算你过关。
谁愿意来?其他同学作裁判。
请摸出一个长长的、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物体。
长方体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请再摸出一个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
它在数学上叫什么名字?(圆柱) 师:你可真聪明。
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
二、新课探究(一)明确各部分名称1. 日常生活中的圆柱。
师:圆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生:茶叶筒是圆柱形的;水桶是圆柱形的;通风管是圆柱形的;木桩是圆柱形的;铅笔是圆柱形的……(边说边指自己手中的圆柱)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说明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圆柱形的物品,有的是大家熟悉的,有的可能大家没怎么见过,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
如果你认识它,就说出它的名字来。
(投影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物体上面都有哪一种几何图形的影子?(圆柱)师:生活中的圆柱美不美?生:太美了。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柱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2. 圆柱的底面。
圆柱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难点: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理解长方形(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教具学具课件、牙签盒、直尺、三角板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瞧,老师手里有一个魔袋,里面装了几种物体,只要能闭着眼摸出老师想要的物体,就算你过关.谁愿意来?其他同学作裁判.请摸出一个长长的、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物体.长方体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请再摸出一个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它在数学上叫什么名字?(圆柱)师:你可真聪明.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一)明确各部分名称1.日常生活中的圆柱.师:圆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生:茶叶筒是圆柱形的;水桶是圆柱形的;通风管是圆柱形的;木桩是圆柱形的;铅笔是圆柱形的……(边说边指自己手中的圆柱)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说明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圆柱形的物品,有的是大家熟悉的,有的可能大家没怎么见过,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如果你认识它,就说出它的名字来.(投影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物体上面都有哪一种几何图形的影子?(圆柱)师:生活中的圆柱美不美?生:太美了.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柱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2.圆柱的底面.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形物品,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在小组内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可以结合研究提示进行讨论.小组内观察交流;老师巡视指导.师: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生1:我们小组认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我们是通过测量两个圆的直径知道的.生2:我们小组也认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我们是通过测量两个圆的周长知道的.……师:对,我们把这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投影演示圆柱底面的大小完全相等.圆柱的底面(底面大小决定圆柱的粗细)师:大家看这两个圆柱,它们的底面大小相等吗?生:不相等,一个大一个小.师:现在我两只手表现的是圆柱的底面大小,当圆柱的底面发现变化(手比划变粗变细),圆柱的什么也发生了变化?生:圆柱的粗细发生了变化.师:所以说,圆柱底面的大小决定了圆柱的粗细.3.圆柱的侧面.师:哪一组来汇报你们的第二条发现?生:我发现除了这两个底面之外,还有一个不是平的面,它是弯曲的.圆柱可以沿着这个面滚动.师:你观察得很用心,这个弯曲的面是曲面(以手示意),我们把它叫做圆柱的侧面.(板书:侧面)投影演示圆柱的侧面.师:哪一组来汇报你们的第三个发现?生:圆柱有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板书)4.圆柱的高.师:真不错,我们通过动手动脑,知道了圆柱有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下面再请同学们用你们的“火眼金睛”仔细观察这两个圆柱,(出示两个圆柱)说说你们的发现.生:这两个圆柱一高一矮.师:想一想,圆柱的高矮与什么有关系.生:圆柱的高矮与圆柱两底面间的距离有关系.另一学生再发表意见.师:我们把圆柱两底面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板书:高)投影演示圆柱的高.其实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就是圆柱的高,高决定圆柱的高矮.(出示一个装满牙签的牙签盒)师:这是什么?生:牙签盒.师:它是什么形状的?生:圆柱形的.师:由于它的底面很薄,厚度可以忽略不计,(取出一根牙签放在圆柱边缘)这根牙签可以看作什么?生:圆柱的高.师:这里面装了100根牙签,说明什么?生:说明这100根牙签都可以看作是这个圆柱的高,这个圆柱的高有100条.师:如果牙签变细为原来的一半,可以装多少根?生:200根,说明此时这200根牙签都可以看作是这个圆柱的高.师:如果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直到无穷细呢?生:可以装无数根牙签,说明这无数根牙签都可以看作是这个圆柱的高.师:圆柱的高有无数条.(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无数条高的长度怎么样?生:长度相等.师:关于圆柱的高,它还有许多别称,你们知道吗?生1:(出示圆柱形状的铅笔)指一指它的高,它的高我们通常称为“长”.生2:(出示硬币)指一指这枚硬币的高,我们一般叫做“厚”.生3:挖一口圆柱形的井,人们往往称它的高称为“深”.生4: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的,它的高叫做“宽”.……师: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辨认圆柱的高.(二)圆柱侧面展开图动手创造:师:你们真是太棒了,和你们一起学习真是一种享受.再给你们一个表现的机会,亲手制作一个圆柱,愿不愿意?教师为每组的同学准备了一份材料,请你们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圆柱的过程中思考下面两个问题:(用投影出示)(1)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圆柱的?(2)通过制作的过程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和制作圆柱.学生制作好了之后,指定一人代表小组介绍制作圆柱的过程.(让学生边介绍边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制作圆柱的过程)生1:我们组从3个圆、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中选择了一个正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把正方形卷成一个圆筒,粘贴成一个圆柱.我们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生2:我们组从3个圆、2个长方形中选择2个完全相同的圆和1个长方形,把长方形卷成一个圆筒,粘贴成一个圆柱.我们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并且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师:为什么不用另一个长方形?生1:因为另一个长方形卷起来比这两个圆大.生2:我们组从3个圆、1个长方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中选择1个平行四边形和2个完全相同的圆,把平行四边形卷成一个圆筒,粘贴成一个圆柱.我们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斜着展开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高相当于圆柱的高.师:通过制作圆柱和这三个小组代表的发言,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就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斜着剪开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高相当于圆柱的高.(三)小结师:刚才大家通过观察研究手中的圆柱以及小组合作交流,以及动手制作等方法,认识了圆柱.来结合板书说说,你知道了圆柱的哪些知识.我猜同学们一定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也一定会运用这些知识吧?那我们现在做几道练习题来验证我们所学的知识好吗?【设计意图: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启动思维,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意图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师:刚才大家通过观察研究手中的圆柱和小组合作交流,以及动手制作等方法,认识了圆柱.来结合板书说说,你知道了圆柱的哪些知识?学生相互交流.板书设计圆柱的认识粗细高矮2个底面1个侧面无数条高完全相同的圆曲面长度相等圆柱侧面底面圆的周长高长方形长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下列图形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2.填空.(1)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 ),宽等于圆柱的( ).(2)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 ),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3)右面这两个圆柱()粗一些,()细一些.圆柱的粗细由()决定.( )高一些,( )矮一些.圆柱的高矮由圆柱的( )决定.(4)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3厘米,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5)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圆柱的高是( )厘米.(6)日常生活中,( )、( )、( )、( )等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3.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考查知识点:圆柱的认识;能力要求:掌握圆柱的特征)B类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再量出它的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厘米.(考查知识点:圆柱的认识;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只有①和④是圆柱,其他都不是圆柱.2.(1)底面周长(或高) 高(或底面周长) (2)底面圆高(3)②①底面直径①②高(4)12.56 3 (5)18.84 (6)略 3.略B类:略教材习题第18页“做一做”1.略2.图(1)是以长方形的宽边为轴旋转而成的,底面半径是2cm,高是1cm.图(2)是以长方形的长边为轴旋转而成的,底面半径是1cm,高是2cm.第19页“做一做”1.略2.长:3.14×(5×2)=31.4(cm)宽:20cm 第20页“练习三”1.是圆柱的为第1个,第3个和第5个.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3.第1个4.略5.圆柱。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 可编辑1 / 1第 3 单元 圆柱与圆锥第1课时 圆柱的认识【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导入1、出示教材第17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形状。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1.整体感知圆柱(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认识圆柱 (1)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师:指导看书,引导归纳。
(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 (2)认识圆柱的高a.操作思考: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b.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c.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d.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3.教学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2)操作探究。
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课标要求:本单元观察物体,动手操作,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各种计算公式。
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本单元包括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计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
本单元观察物体,动手操作,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它们的组成;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归纳出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参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2、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4、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思考,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教材第17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导学生观察。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1 圆柱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圆柱的组成,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如圆柱的底面、侧面、高;(2)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3)能够运用圆柱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圆柱的底面、侧面、高的认识;(2)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2. 教学难点:(1)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推导;(2)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圆柱模型、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2. 学具:直尺、圆规、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状的物体,如饮料罐、笔筒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柱的特点。
2. 探究圆柱的基本特征(1)圆柱的底面: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底面,发现底面是圆形;(2)圆柱的侧面: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了解圆柱的侧面是曲面;(3)圆柱的高:通过测量,让学生了解圆柱的高是指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3.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1)圆柱的表面积: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圆柱的侧面,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公式;(2)圆柱的体积: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4. 实践应用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圆柱的基本特征和计算方法;(2)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讨圆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第3单元1的练习题;2. 观察生活中的圆柱形状物体,记录其底面半径、高,并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六、板书设计1. 圆柱的基本特征:底面、侧面、高;2.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3. 实践应用例题。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一、学习目标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重点)2、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间的关系。
重难点)3、培养观察、概括和想象能力,逐步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知识点梳理温故而知新:1、周长的意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圆的特征: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πd或C=2πr。
知识点一认识圆柱、圆柱的组成及特征(1)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2)观察一个圆柱形的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征。
(3)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看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解答:(1)观察上面图中的物体,像岗亭、客家围屋、蜡烛等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
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如饮料罐、茶叶筒等。
(2)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两个底面是完全此昂同的两个圆;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
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有无数条高,所有的高都相等;侧面是曲面。
(3)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转动一周后形成的图形是圆柱。
拓展:把圆柱平行于底面进行切割,切面是同底面大小相同的两个圆;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垂直于底面进行切割,切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知识点二圆柱的侧面、底面及其之间的关系(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2)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把这个长方形重新包在圆柱上,你能发现什么?解答:(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关,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有关系。
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拓展:沿着圆柱的高将侧面剪开会得到一个长方形。
1
圆柱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
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高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 cm,宽5 cm),
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草稿纸。
四、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
体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
究的?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观察:数一数。(根
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动手
操作:画、剪、比、量。
教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用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
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教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
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可向老师借用。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仔细阅读教材18页例1的内容,注意边读
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
(3)小组内互相交流: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
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
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
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
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
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设
计意图】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
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4)圆柱的高。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
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根据学生
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
等。
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
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课件演示)你看:一
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
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设计意图】把抽象
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作好铺垫。(5)小结圆柱特征。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三)练习巩固1.教材P18做一做第1题。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2.教材
P20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设计意图】通过
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 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 cm的长固定在
小木棒上。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
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
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想象
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
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
米 ,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油桶。
4.考考你:教材P18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
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
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
新的收获和感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