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爱情剧目赏析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4
本科生课程论文中国古典名句赏析课程论文——《董生与李氏》剧评突破封建礼教的情与理——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剧评摘要:王仁杰的《董生与李氏》取材自尤凤伟的现代农村题材短篇小说《乌鸦》,是一部取材现实题材小说但却古意盎然的作品,它的美也是一笔无法写尽春秋的。
本文以该剧的情节设置为切入点,通过剧中人物的行为对主要人物性格进行分析,最后对戏剧的主题进行探讨——《董生与李氏》这一戏剧,不仅仅局限于爱情,它表达的是封建礼教束缚下的董四畏和李氏二人的人性觉醒。
文章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对戏剧中突破封建礼教的情与理做了分析,展现了该戏剧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董生与李氏》;封建礼教;人性;觉醒一、有悖伦常的情节设置《董生与李氏》的故事发生在古代大户人家彭员外家中,彭员外在弥留之际放不下自己年轻貌美的妻子,担心她移情再醮,临终前以抹掉私人欠款为条件,嘱书生董四畏监视李氏,不许她移情再嫁。
董四畏信守承诺每天跟踪、监视李氏,对李氏渐生爱慕之心。
李氏故意试探董生,使其怀疑李氏有私情,遂登上墙头观察监视并越墙“捉奸”,反知李氏对自己同样报以真情,遂二人发生偷会之实。
坟前报告时,彭员外鬼魂命董四畏“代行家法”,董生与李氏严词痛斥,彭员外魂灵识趣离开,二人终成眷属。
以喜剧收场的《董生与李氏》,就故事男女主人公的身份而言,他们的结合显然是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
若只是单纯的女子丧夫再嫁的情节,在戏剧作品中也并不少见,但是在王仁杰笔下,与寡妇李氏结合的董生明明是最笃信儒家文化,最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私塾先生,这样老实巴交的人最后却做出冲破彭员外鬼魂阻挠并与李氏结合的决定,给观众以很大的艺术冲击。
董生最终做法令人瞠目的原因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谈。
一是董四畏其名不仅得于孔子“畏天命、畏大人、畏贤人之言”,更因为他“畏妇人也”,由此可知他定是熟读儒家经典,恪守儒生节操,亦可知他是一个敬畏顺从上天意志、王公心意、圣人箴言的人,这样的人竟能作出有悖伦理纲常的事来。
古代戏曲赏析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古代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其中,《牡丹亭》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古代戏曲作品,以其精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感人的爱情故事而著名。
作为一部典型的明代传奇剧作,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在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剧情、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对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进行赏析。
剧情赏析《牡丹亭》的剧情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两个年轻人为了追求真爱而经历艰辛和不幸的故事。
剧中的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梁山伯为了能与祝英台相见,冒险进入牡丹亭,并愿意为了与祝英台共度余生而甘愿做牧羊人。
然而,命运却无情地将他们分隔开来。
梁山伯葬身牡丹亭后,祝英台守着坟墓,表现出她对梁山伯深深的爱和思念之情。
最终,在观音菩萨的庇佑下,他们的爱情得以超越生死,重聚在一起。
人物形象赏析在《牡丹亭》中,梁山伯和祝英台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角色。
梁山伯是一个纯洁善良、才情出众的少年,他对祝英台的爱是真挚而无私的。
梁山伯为了追求真爱,甘愿舍弃贵族身份,成为一名牧羊人,展现了他勇敢追求爱情的坚持和决心。
而祝英台则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少女,她敢于为自己的爱情而去争取,即使面对各种艰险和阻碍,她也从未放弃。
她的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情感表达赏析《牡丹亭》通过精湛的表演和婉转动人的音乐与歌曲,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渲染得深情而又悲壮。
他们的爱情被视为一种宿命,无法逃脱生死的纠缠。
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了梁山伯化作蝴蝶的解救情节,给人以希望与慰藉。
整个剧目贯穿着爱情的主题,并通过悲剧的结局,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珍惜表达得淋漓尽致。
《牡丹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成为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该剧不仅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和坚贞,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
无论是剧情的刻画、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情感的表达,都充分展示了文化、艺术以及人性之间的紧密联系。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爱情与悲剧命运之美中国古代戏曲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和文学的元素。
在这些古老的舞台上,爱情和悲剧命运经常成为故事的核心。
通过深情的爱情和悲剧命运的描绘,中国古代戏曲向观众展示了人生的复杂和多样性,传递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爱情故事常常以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中心。
爱情在戏曲中往往具有强烈的冲突和阻碍,体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价值观与禁忌。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爱情依然能够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展现出它的伟大和美丽。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是两个命运多舛的人,林黛玉的命运注定了她无法和贾宝玉在一起。
但他们的爱情却超越了世俗的禁锢,表达出一种纯粹而深邃的情感。
他们的爱情给观众展示了生活的无常和悲伤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人类对幸福和真爱的追求。
除了爱情,悲剧命运也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悲剧命运常常体现在角色遭遇的挫折和不幸中。
比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她因为爱情而得到了无尽的痛苦。
她的悲剧命运成为了戏曲中的高潮,触动了观众们的情感。
这样的悲剧命运在中国古代戏曲中不胜枚举,每一个暗示着人性的弱点和无奈。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爱情与悲剧命运之美不仅表现在故事情节中,还体现在音乐和舞蹈上。
戏曲音乐以其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在感情表达上有独特的魅力。
它能够模仿自然的声音,传递人物的内心世界。
舞蹈则通过姿势和动作的表演,展示人物情感的高低起伏,增强戏曲的表现力。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爱情与悲剧命运之美源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形式。
这些故事和角色不仅传递了当时社会的情感和思考,也给观众带来了触动心灵的体验。
不管是爱情的绚烂还是悲剧命运的无奈,这些美丽的元素都让中国古代戏曲成为了独特而深刻的艺术珍品。
考试序列号_146_通识教育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梁祝之我见课程名称:中国经典爱情剧目赏析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10电子信息工程(1)班学号3110002835姓名林声涛任课教师卜亚丽梁祝之我见月老庙,曹娥渡,尼山院,叹缘分从来天然。
学同桌,寝同榻,耳鬓磨,笑呆鹅风情不解。
探亲疾,苦离分,三年情思又怎能一朝诉尽?十八相送点不醒梦中人。
可怜天意弄然。
再相见,高低贵贱,门阀森严,把有情人分两岸。
父母命,媒妁言,将身儿托付陌路人。
噩耗闻,情深深,相思直把七尺男儿化了青烟。
既有盟誓在前,又岂容他人沾染?把妆儿细细描点,凤冠霞帔上了身。
看淡了孝女节妇,曹娥渡口要续了三生缘分。
轰天雷,墓洞开,纵身一跃,与君同做了双飞的彩蝶舞翩翩。
这是题目为《梁祝》的一首词,作者不详。
说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应该很熟悉。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
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茱丽叶》齐名。
当我读完这个故事后,给我的最大感触是: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爱情也是,而真正影响结果的,是在于你敢不敢勇敢的去争取。
虽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间很曲折,很坎坷,但他们坚信他们的爱情,最后成为蝴蝶,双双飞舞。
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
相传,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
从元曲四大爱情剧中的女性——看元代妇女地位的变化由于长期受儒家学说,程朱理学和中国传统封建礼教的影响。
中国古代少女一直处于被压迫被束缚的地位。
但是到了元代,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封建传统观念有所松动,妇女地位开始慢慢得到重视。
其中,妇女其身为争取地位而同传统封建礼教进行的抗争尤为重要。
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元代文学史上涌现出一大批描写美好爱情的作品。
其中《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更被誉为“元曲四大爱情剧”。
剧中塑造了一批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为了爱情从而与封建礼教进行抗争的光辉的叛逆女性形象。
关键词:元代妇女地位叛逆爱情导言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妇女全部的人生理想就是希望于美满的婚姻生活,这在一些熟语如“夫荣妻贵”等一类词中就可以看到。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化,妇女的社会地位也是在不断提高的。
以《诗经》到《红楼梦》,中国文学涌现了众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古代妇女观的不断进步。
其中,元杂剧的婚恋题材中的女主人公就十分引人注目。
元代是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的时代,随着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不同的文化交融碰撞,不同思想意识的相互交战,使得中国女性更加大胆地追求幸福美好的婚姻,不在逆来顺受,自甘卑弱。
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与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人们习惯称之为“元曲四大爱情剧”。
剧中的女主人公分别是崔莺莺,王瑞兰、李千金和张倩女。
她们的性格与命运有相似的一面,又有独特的个性,在她们的身上共同闪耀着一种叛逆和抗争的光辉,从中我们会真切感受到中国古代妇女的精神美以及元代妇女地位所发生的较之前代不同的变化。
(正文)一、造成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的原因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来看看中国古代的妇女问题。
妇女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中国古代妇女一直处于社会非常低层的地位。
首先,中国古代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从属地位是决定妇女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
评析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评析《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进行评析,探讨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和艺术魅力。
一、爱情的初遇在《牡丹亭》的开篇之处,我们看到了女主角杜丽娘与柳梅好友相约相会的情节,她们在花月之下相互诉说着各自的心声。
这段描写以清新明丽的语言,刻画了年少时代的纯真与天真。
杜丽娘和柳梅的相遇,不仅是柳梅宣泄内心痛苦的疗愈,也为后来她与柳秀才的爱情做下了铺垫。
二、离别的伤痛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秀才的相遇与别离是整个故事中最为重要的情节之一。
他们虽然只有短暂相见的时光,却令彼此痴迷,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通过情感的落差以及衷心的表达,作者成功地描绘了青春爱情的伤痛与离愁。
这种刻骨铭心的爱情,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真挚爱情的追求和见解。
三、爱情的坚守与等待在故事的发展中,杜丽娘不得不与柳秀才分离,然而她并没有放弃对这段感情的追求。
她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不惧摧残的岁月,坚守着对柳秀才的等待。
这种对于爱情的坚守与等待,令人为之动容。
无论是舞刀弄剑,还是忍受严苛的生活,杜丽娘都以坚定的信念守护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情,这种深情的描绘,既展示了女性的独特魅力,也传递了对于真挚爱情的赞美。
四、永恒的爱情《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以隐约的阴阳转换,以及男女主角在未来世的再次相遇为转折点,将爱情推向了高潮。
尽管两人相隔多年,但他们仍然对彼此心怀感激和深深的眷恋。
这段深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美好展望和对于生命的肯定。
那种在轮回中相守的承诺,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无限魅力与力量。
总结起来,《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通过对于细腻情感的描写和对于生活的感悟,展示了爱情在人类心灵深处的至高地位和不可动摇的力量。
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作,《牡丹亭》将永远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经典之作。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题材作品赏析爱情是人类最深刻的情感之一,它贯穿了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在古代文学中,爱情题材作品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痴迷和挣扎。
本文将从《红楼梦》、《西游记》和《诗经》三个不同的作品中,探讨古代文学中的爱情题材。
首先,我们来看《红楼梦》。
这部作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他们之间的纠葛和悲剧。
贾宝玉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物,他对黛玉的爱可以说是痴迷到了极点。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爱情最终无法实现。
这个故事中,爱情被描绘得非常真实而复杂,既有甜蜜与幸福,也有痛苦与悲伤。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曹雪芹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现实的残酷,使读者对爱情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西游记》。
这部作品以唐僧和白骨精之间的爱情为背景,讲述了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
唐僧是一个慈悲为怀的人物,他对白骨精抱有同情和怜悯之心。
然而,由于白骨精的邪恶本质,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
这个故事中,爱情被描绘得非常复杂而深刻,既有善良与美好,也有恶毒与残忍。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吴承恩探讨了爱情与道德、善恶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对爱情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我们来看看《诗经》。
这部作品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爱情的诗篇。
这些诗篇以真实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古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
例如,《卫风·木瓜》中的“彼姝者子,何以与之?宜其室家,宜其身。
”表达了作者对心仪女子的爱慕之情。
这些诗篇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描绘了爱情的美好和纯洁,使读者感受到了古人对爱情的热烈与执着。
通过对《红楼梦》、《西游记》和《诗经》中的爱情题材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学中爱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欢乐与悲伤。
它们深入探讨了爱情与人性、道德、命运之间的关系,使我们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总之,古代文学中的爱情题材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度的思考。
牡丹亭爱情悲剧世俗禁锢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广为人知的戏剧作品,《牡丹亭》以其深情遗憾的爱情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世俗禁锢的思考。
该剧将爱情置于世俗的制约之下,通过女主角柳如是和男主角杜丽娘的悲剧爱情,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个体自由选择的压制。
本文将围绕爱情悲剧与世俗禁锢展开讨论。
一、恋爱的禁锢:婚姻的束缚在《牡丹亭》中,女主角柳如是和男主角杜丽娘的恋爱受到了严格的界限和限制。
封建礼教规定了婚姻的范畴,女性必须按照家族的意愿去嫁人,而自由恋爱在传统观念中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杜丽娘虽然已婚,但对柳如是的爱情却使她陷入了道德困境。
两人的禁锢源于封建礼教对婚姻的束缚,使得他们无法公开表达自己对彼此的情感。
二、社会禁锢:等级制度的阻碍《牡丹亭》中的社会禁锢主要体现在等级制度的阻碍上。
女主角柳如是是一个富家千金,而男主角杜丽娘则是个贫苦书生。
无论丽娘多么深爱如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使他们的爱情难以实现。
这种社会禁锢向读者展示了封建社会对于个人选择权的限制,一切以家族、阶级的利益为重。
三、内心禁锢:道德与责任的抉择除了外在的禁锢,内心的禁锢更是无法避免的。
杜丽娘作为一个已婚之人,他对于和如是之间的爱情产生了道德的矛盾与挣扎。
他明白自己要为自己的责任与家庭而承担,但内心深处的情感却令他难以割舍。
这种内在的禁锢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在社会道德与个人心灵之间不断挣扎。
四、爱情的悲剧:无法取得幸福由于各种禁锢的存在,《牡丹亭》中的爱情最终走向了悲剧。
柳如是和杜丽娘的爱情只存在于相遇的那一天,随后被世俗禁锢所扼杀。
他们无法逃离社会的束缚,也无法实现心灵的自由。
这种爱情悲剧既是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也是对于个体意志受到压抑的映射。
五、启示与反思通过《牡丹亭》的爱情悲剧展示,我们应该反思封建文化对人性自由的限制以及传统婚姻观念对个体选择权的压迫。
尽管时代已经进步,但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禁锢,我们应该拥抱自由、平等与个人选择的权利,进一步摒弃那些束缚、限制和艰难。
中国经典爱情剧目赏析课程论文学生学院:轻工化工学院专业班级:12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姓名:吴鸿学生学号:3112002025爱情,在我的心里一直是似懂非懂的。
在我看来,爱是一种从内心发出的关心和照顾,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哗众取宠的行动,只有在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中你能感受得到,那样平实那样坚定。
爱一但说出了口,就变成了一种誓言,一种承诺。
如果你和一个女生在一起,请用你最大的努力去对她好,既然你喜欢她,爱她,就把她当成你的家人一样,时刻挂在心头。
学习了这门课后,我了解了古代和现代爱情的区别。
中国爱情剧中,较为经典且完美结局的有《西厢记》和《牡丹亭》。
此外,中间还穿插了相当不错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弱势女性的爱情故事,四大美人的爱情故事,以及负心婚变剧等等。
我在中国经典的爱情剧中,我是比较喜欢团圆为主的剧。
就说《西厢记》吧,它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
再说《牡丹亭》,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
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
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
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
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
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
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
最终闹到金銮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浅析《牡丹亭》的爱情观摘要; 汤显祖一生仕途不顺,深受“泰州学派”的影响,致力于追求至情思想,在他家喻户晓的名著《牡丹亭》中他把“至情”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别开生面的爱情呈现,戏剧中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都深深体现着作者的爱情至情的思想。
一首挑战千年的爱情传奇,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性的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关键词:汤显祖; 至情; 爱情呈现; 执着追求; 个性解放;前言《牡丹亭》是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这也是他最得意的一部作品,这时他的“至情”的思想和艺术都已达到成熟的境界。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
小说的情节是传统的“才子佳人”的老套爱情模式,而在戏剧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呈现给读者一种别开生面的爱情观,具有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光辉理想。
剧中女主角杜丽娘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执着追求至情爱情的行动,深深感动着每一个读者。
汤显祖用他满怀情感的笔触,为我们那些致力追求爱情的人构筑了一个至情的情感世界。
.-一、《牡丹亭》独特的创作思想(1)汤显祖的至情追求汤显祖生活在那个时代,读书人是以追求功名利禄为人生的目标,读书即是为了达官显贵,也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读书同时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汤显祖一生追求,希望能在朝廷有自己的所作所为,然而朝廷的黑暗,让他的理想一次次落空。
在仕途遇挫之后,一直生活在“有情则不得不忘情,忘情而又不能纵情”的情与理的矛盾之中,他痛感现实社会中“理”禁锢和扼杀了人性人情,从而声明了情与理得以统一和同源,情既是理,理在情中。
是情中存理,还是以情反理,这是他一生都在探索的主题。
因而对情的探索是他毕生追求。
由于汤显祖对情的极力推崇,文坛上一直流传着他和老师张位(1539-1621)有关“性”和“情”的一段对话。
中国古代爱情悲剧之原因
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总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使他们的爱情从起点到终点,经历磨难回归美丽的团圆。
然而,纵观一下滚滚红尘,一幕幕爱情悲剧不也正在上演吗?
比如《莺莺传》中,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
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
【4】有如《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不容于高堂而被迫分开,最终双双殉情以终。
还有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载:
“宋康王舍人韩凭,妻美,康王夺之。
因凭,凭怨自杀。
妻亦投台自尽…….宿昔间,木生于二冢,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鸳鸯雌雄,恒栖树上,交颈悲鸣。
”【1】 <阅微草堂笔记》载:“有游士纳一妾,甚爱之。
无何病革,⋯⋯妾泣受教。
后纳之者又甚爱之。
然妾恒郁郁忆旧恩⋯⋯临殁,日:故人情重,实不能忘……还妾尸于彼墓⋯⋯语讫奄然。
”【2】
在这些悲剧中,主人公他们都是两情相爱情投意合,为什么是以悲剧告终?在这里我给出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我认为是这与中国古代的女性社会地位有关,在中国古代,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子为母纲”中国的女子的地位一直很低,得不到平等权利。
从而
男人可以放荡于四海,追求金钱、权利、地位、女人。
而女子又能追求什么呢?《阅微草堂笔记》载其侍姬沈氏出身卑微.自愿嫁入高门纪昀为妾。
其生平一愿即为“女子当以四十以前死”,不愿“青裙白发作孤雏腐鼠”【2】后果然三十而卒。
美貌是女人生存的重要资本,却不是绝对资本。
“昔荚蓉花,今成断肠草。
以色事他人,能有几时好?”此女若为男儿之身,必然手段攀上高位。
历史上的女性也有攫取高位者,如则天女皇,如吕后,再如慈僖太后,然而对于普通妇女,地位完全没有提高。
他们的命运也不受自己支配。
婚姻不能自己决定,都是父母之命,媒婥之言。
有的封建社会的女子,还失去了独立的地位,沦为依属品,为玩物。
不仅出身低下的女子如是,纵使贵为仅次皇后的后宫第二品阶的班婕妤也悲叹团扇诗曰:“常恐秋节至。
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巾道绝。
”她们用自己惨淡的一生书就一个事实:无力把握自己的人生命运。
其次,还有与封建的道德伦理有关。
<阅微草堂笔记》载:“有游士纳一妾,甚爱之。
无何病革,⋯⋯妾泣受教。
后纳之者又甚爱之。
然妾恒郁郁忆旧恩⋯⋯临殁,日:故人情重,实不能忘⋯⋯还妾尸于彼墓⋯⋯语讫奄然。
”【2】引用今人的观点来看与故夫之情,令人不得不同鞠同情之泪。
然纪昀评语“谓再嫁。
负故夫也;嫁而二心,负后夫也,此妇进退无据焉”道出了正统士大夫对女子再嫁的坚决不能容忍的鄙视。
何子山先生评语“忆而死,何如殉而死乎?”则更直接冷酷的道出对女性生命的轻视和无谓。
封建道德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价值观念盛行.贞节成为
衡量女性美德的重要标准,也成为绞杀女性生命权利的利刃。
但是男子再娶却天经地义,元缜一面悼念妻子韦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面再续名媛裴柔之;李煜一面挚爱大周后娥周后除了以上两点,还有男性的薄情寡辛,男性的薄情在《莺莺传》中有体现,还在诗经中有体现。
比如《氓》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一心一意,不能见时“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出嫁时“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却换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3】男人以为地位比女性的高,他为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可能会放弃自己的槽糠之妻,去有权势的高管官之女为妻,以换来永华富贵。
还有的原因是舅姑的挑剔不容。
即使明媒正娶从而得到婚姻的保证,也未必会得到幸福的保障。
中国传统社会中,父母高堂拥有至高无上的威严权利,稍加不满就能轻而易举的拆散恩爱夫妻。
在面对不孝的沉重社会谴责的危险下,男人们委曲求全,无论多么痛苦都遵父命而停休旧人再觅新人。
,在现实生活中陆游妻唐婉同样不见容于舅姑而不得已挥泪离散,空余下“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千古遗恨。
同样《阅微草堂笔记》记载:“燕齐问有富室失偶,见里人新妇而艳之”“厚赂其舅姑,使以不孝出其妇”。
舅姑贪财,遂谴妇归。
【2】从上可知道爱情的悲剧的产生往往与时代背景有重要关系。
一个平等的社会对于爱情有重要的影响,只有人人平等,每个人到可以自
由的选择自己的婚姻,才能减少爱情悲剧的发生。
人人到得到真爱,有情人终成眷属。
参考文献:
【1】(晋)千宝.鲁迅编录.搜神记·唐宋传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古籍出版社,2006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3】中学语文课本
【4】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