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小初高学习】浙江省中考语文试卷全集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21
文言诗文阅读(其中舟山和嘉兴,绍兴和义乌部分同卷)【浙江宁波】(四)(16分)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与知识连结,更懂“记”】14.初中已学的“记”有“修造记”“游览记”“器物记”,下面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岳阳楼记》《核舟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小石潭记》A.// B.//C.//D.//【与篇章连结,更懂“情”】15.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5分)(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包含了作者哪些感叹?答:【与材料连结,更懂“人”】16.阅读下面《宋史•范仲淹传》中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9分)材料一:(范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材料二: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材料三: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注释】夷简:人名。
延州:地名。
砦,同“寨”。
【任务一】材料一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B.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C.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D.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任务二】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
(1)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 A.丰富,充足B.供给,供养(2)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B.怨恨【任务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坚守的信条,请联系三则材料,说说他是怎样践行的。
答:(五)如梦令(5分)【明】李梦阳不信园林春早,一夜遍生芳草。
e a答 案一、1. C. 归还 2. B D 【解析】A,第一个“于”为“在”,第二个“于”为“向”;B ,“而”为转折义,“但是”C ,第一个“以”为“因为”,第二个“以”为“凭借”;D ,“为”、“替”。
9.(3分)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
(评分细则:共3分。
断错1处扣1分。
)10.(4分)①取号,取名号;②超出,突出;③穷,学完,深究;④模仿,效法,效仿(评分细则:共4分。
每空1分。
意思对即可。
如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1.(3分)我们难道真正懂得下棋吗?只是姑且把它当作游戏罢了。
(评分细则:共3分。
译出重点词“聊”、“耳”各1分,语句通顺意思正确1分。
有不足酌扣。
)12.(3分)欣赏:①不拘小节,性情中人(2分);②不为富家治病,保持节操(2分);③寄情山水,志趣高洁(2分);④嗜好下棋,但不过分执着(1分);⑤聪明非凡,涉猎广泛(1分)。
不欣赏:①为棋争论,而不为人治病,缺乏人道主义精神(2分);②欲遗弃世事,消极避世(2分);③涉猎广泛,但缺乏钻研精神(1分)。
(评分细则:共3分。
开放题。
“欣赏”“不欣赏”均可。
如果说“既欣赏又不欣赏”,只要理由合适亦可酌情给分。
以上理由的分值有所不同,但最高不得超过3分。
有其他理由,言之成理的,亦可酌情给分。
)译文:【甲】晋朝时魏郡大旱,农民在龙洞中祈祷,求到了雨,将要去祭祀感谢那条龙。
孙登看见了说:“这是有病之龙降下的雨,哪能使庄稼复苏呢?如果你们不相信,请闻闻这雨水。
”大家一闻,雨水果然非常腥气肮脏。
这条龙当时背上生了大毒疮,听见孙登的话后,就变成一个老头,求他为其治疗,说:“如果我的病痊愈了,一定有报答。
”没过几天,果然下了大雨。
人们还看见大石头中间裂开成一口井,井里的水十分清澈。
那条龙大概是打了这口井来作为对孙登的报答吧。
【乙】杨宝是汉代弘农郡人,九岁时,杨宝在华阴山北边,看见一只黄雀被鸱枭击伤后坠落在树下,一群蚂蚁将受伤的黄雀围困起来。
文言文阅读专题杭州10.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以下各题。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
大德间,江南大饥。
道殣①者相望。
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
等死,何若用吾强健,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当佣钱塘②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
不数年,使返乡土。
生道遇一女子,丫鬟③尾行。
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亲母亲弃我,转徙数家。
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亲母亲,皆涕零,起相抱持。
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
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血,归见乡里,免罹④霜露响马,君力也。
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可以自存活。
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
君必无归。
”生则断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念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⑥,度尚可活。
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修改)【注】①殣(jìn:)饿死。
②钱塘:地名,今杭州。
③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
④罹(lí):遭到。
⑤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
⑥衰耄(mào):年迈体衰。
(1)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自度无所得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约A..B.即以母属两弟神态与苏、黄不属..C.即具.酒炙乐这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生则断然谢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D..(2)对文中画波涛线的部分断句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BA.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可以自存活。
B.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可以自存活。
C.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可以自存活。
D.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可以自存活。
中考试卷和答案2024浙江****一、语文试卷(一)古诗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著名诗人杜甫,他被称为“诗圣”。
(2)诗中“好雨知时节”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3)“润物细无声”描绘了春雨的细腻和无声,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二)现代文阅读2.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列小题。
《背影》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朱自清,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
(2)文章中“背影”象征着父亲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敬爱。
(3)“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体现了父亲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困难的坚强面对。
二、数学试卷(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2+3=6B. 3x+4=7C. 5÷2=2.5D. 4的平方根是2答案:C(二)填空题2. 计算下列表达式的值:(1) 3x - 5,当x=2时,表达式的值为______。
(2) 2y + 3,当y=-1时,表达式的值为______。
答案:(1) 1(2) 1三、英语试卷(一)听力理解1. 听下列对话,选择正确的答案。
对话: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It's sunny.问题: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A. SunnyB. RainyC. Cloudy答案:A(二)阅读理解2.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My name is Tom. I am a student. I like playing football and reading books. I have a dog named Bobo. Bobo is very cute and friendly.(1)Tom is a ______.A. teacherB. studentC. doctor(2)Tom likes ______.A. playing footballB. playing basketballC. swimming答案:(1)B(2)A四、科学试卷(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米/秒。
2012年浙江中考各市中考题汇编之——文言文按住ctrl键点击查看更多中考语文资源衢州卷(二)(9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 徐.喷以烟 (3)鞭.数十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使之冲烟而.飞鸣(但是)B.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在)C.以.丛草为林(把)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20.作者小时候把烟和蚊子想像成云、鹤,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2分)(三)(9分)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
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
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
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
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注释】①刻急:苛刻严峻。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浙江省杭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对比阅读甲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乙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丙宗承,字世林,南阳安众人。
承少而修德雅正,确然①不群,征聘不就.。
闻德而至者如林。
魏武②弱冠,屡造其门。
值宾客盈门,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
承拒而不纳。
后为司空③辅汉朝,乃谓承曰:“卿昔不顾吾,今可为交未?”承曰:“松柏之志犹存。
”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
命其子④修子弟礼,就.家拜汉中太守。
魏武犹以旧情介意,薄其位而优其礼,就家访以朝政,居宾客之右。
(《楚国先贤传》)(注释)①确然:刚强的样子。
②魏武:曹操。
③司空:官名,分掌宰相职能。
④其子:指曹丕。
16.阅读甲乙诗文,用诗中词语填空。
《赠从弟》中寒风“________”、冰霜“________”,可看作是对甲文“岁寒”的具体描写。
17.“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富有气势,请作赏析。
18.为下列句中“就”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征聘不就.(_____)(2)就.家拜汉中太守(_____)(3)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_____)A.从事 B.就职、赴任 C.完成 D.前往19.对丙文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闻德而至者如林。
魏武弱冠,屡造其门。
理解:听闻宗世林德行而到他家(拜访)的人很多。
曹操成年后,多次到他家拜访。
这样写,从侧面表现了宗世林品德高尚,受人敬重。
B.魏武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
理解:曹操不高兴,但因为自己有贤德的美名,所以对宗世林还是非常尊敬。
“犹”字富有意味,表现了曹操复杂的心理。
20.揣摩曹操与宗世林的对话,完成小题。
“卿昔不顾吾,今可为交未”“松柏之志犹存。
”(1)朗读曹操问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为什么?(2)借助甲乙诗文,谈谈宗世林以“松柏之志犹存”回答的妙处。
浙江省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一)浙江省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随着中考的日益临近,浙江省中考语文试题所涵盖的知识点越来越密集,每个知识点的考查几率也就越高,而《文言文阅读》无疑是重中之重,对于学生而言,如果不能掌握好阅读《文言文》的技巧,那么就注定会被挡在中考的大门之外,因此,为了帮助广大中学生更好地备战中考,这里整理了一些文言文阅读的专项练习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阅读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请根据下列每篇文章的内容和特点,选择最恰当的方法。
1、对于记叙文:应该重视情节,特别是故事的曲折起伏,注重人物的性格和言行举止等,理解其中的文学技巧和写作手法。
2、对于议论文:应该理解段落的逻辑关系,搜集句中词汇的字义和意义,以及理解各种修辞手法。
3、对于描写文:应该分析文中的语言特点,包括景物描写的色彩、情感描写的表现、人物描写的刻画等,同时也要注意句子和段落的结构。
二、请根据下列每个句子,选出正确的解释。
1、“昔者先王之法,克伐有罪,赏有功,求贤而用之。
”这句话的含义是:A. 古代贵族受到的惩罚是根据罪行轻重来决定的B. 古代人们尤其注重才能,而非出身和家族C. 古代王朝要求人们刻苦进取,力争上游2、“岂其同力而逐异辞?”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为什么不同意他的意见?B. 为何要争辩不休?C. 为什么要用不同词汇表达相同的意思?3、“当君之时,若有极天之诚,故天下归心于你。
”这句话的意思是:A. 只要你尽心尽力为国家服务,就会得到人民的支持B. 只要你拥有超人的能力和智慧,就能取得成功C. 只要你忠于天心,人类就会社稷昌盛。
三、请根据下列每篇文言文,回答对应的问题。
1、《红楼梦》中有很多处与《西游记》相似。
请找出其中一处相似的地方,并简单说明原因。
2、《清明上河图》中有哪些元素凸显出了江南水乡的特色?3、《孟子》中的“养生主”与“抱朴守一”的思想有哪些异同之处?四、请根据下列每个句子,选出正确的情境。
2011 年浙江各市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二 )(14分)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认为号焉。
_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念书,囫囵吞枣;每有会心,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可以常得。
亲旧知其这样,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惜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却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荣华。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17.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每有会意.?(4分 ).(2) 性嗜酒.(3)期在必醉.(4) 既醉而退.18.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一样于其余的一项为哪一项( ▲) 。
(3分)A .亦不详其姓字.B.其如土石何.C .亲旧知其.这样D.食之不可以尽其.材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边句子的意思。
(3 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荣华。
20.五柳先生“好念书”,为何“囫囵吞枣”?(4 分 )( 三 )(10分)李世民畏魏征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想法,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情不移,上亦为霁威③。
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可以,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看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 选自《资治通鉴》)【说明】①回:展转,扭转。
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③霁威:消怒。
④谒告:告假。
⑤鹞:猛禽。
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
⑦固:成心21.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4 分 )(1)善回人想法(2)故中辍耳...(3)外皆严装已毕(4)上尝得佳鹞..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边句子的意思。
(3 分)或逢上怒甚,征神情不移,上亦为霁威。
2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何成心久久不断止?请作简要剖析。
文言文阅读专题金华、丽水文言文阅读天石砚铭(并序)〔宋〕苏轼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
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
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
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
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
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笥,忽复见之。
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
③先君:这里指苏洵。
④祥:吉祥之兆。
⑤主:以……为主,着重于。
⑥当涂:地名。
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B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且为.铭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C.明.年至黄州越明.年,政通人和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3)文中“赐”“付”都是指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译文:苏轼12岁时,一天在纺织后院的空地上,与小朋友挖地做游戏。
忽然,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条鱼,肤色温润,呈浅绿色,表里均有星星点点银色的细花纹,敲敲能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
他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可惜没有储水的地方。
他的父亲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凡是石材好的砚台,不在乎外形怎么样!”于是,当即把这块砚头送给了苏轼,苏轼说:““这砚是文字吉祥的象征。
”于是,苏轼把它当成宝贝来使用,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既然我接受了上天的赐予,今后不可以使其易主。
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
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什么呢,仰人鼻息,跪人脚下,这样的人世间还少吗?”元丰二年(1079)秋七月,我获罪,全家人颠沛流离,书籍散乱。
第二年赶赴黄州,砚台找不到了,我以为丢失了。
七年(1084))七月,船行到当涂地界,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心中大喜。
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
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先父亲手雕刻的啊。
不可以交换。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奇异B.写/给C.第二年D.寻找故选:B(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这是一方天砚啊!凡是石材好的砚台,不在乎外形怎么样。
故停顿应为: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掌握。
作答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赐是赐予的意思,一般用来长辈给晚辈或上级给下级某物,这个词语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
而付是交给的意思,有托付的意味,表现了作者的郑重。
这两个词语都表现了作者对这方砚的珍视。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
根据“一受其成,而不可更。
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一句可知作者认为德相对于形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与《陋室铭》中“惟吾德馨“的观点是一致的。
答案:(1)B(2)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3)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语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4)相同,天石砚无贮水之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之德所在,苏轼以砚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点评】句子划分停顿:1.主谓之间要停顿。
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3.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4.语句倒装处要停顿。
5.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6.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
7.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8.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嘉兴、舟山(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衣捕盗①有聂姓者,以人命诬服。
公昭雪之,献女书儿为婢。
公鉴其诚,纳之。
公夫人御下严,箕帚而外,课以针指②。
书儿不能学,日加鞭挞,俯首顺受而已。
后公以挂误③,解组归。
时枣树林有盗首曰赛张青刘标。
公稔④之,戒备而行。
时已薄暮,闻林中鸣镝声,公股栗,夫人色如土。
侍从仆御,无不色变。
书儿从容进曰:“么么鼠辈,何敢犯大人驾?如渠⑤不欲生,婢子手戮之可也。
”乞公前骑,徒手而去。
叱盗曰:“贼狗奴,识得河南聂书儿否?”盗笑曰:“我辈但要得钱儿钞儿,书儿何所用哉!”书儿怒曰:“若辈死期至矣,敢戏言!”盗亦怒,骤发一弹,书儿右手启两指接之;又一弹,接以左手;第三弹至,以口笑迎之,噙以齿,腾身而起,吐口中丸,大笑曰:“贼奴技止此耶?”一盗解铁拐而前,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
笑曰:“尔娘灶下棒,亦持来恐吓人,大可笑也。
”群盗罗拜马前乞命。
书儿曰:“汝等何足污我手。
”喝令去。
从容回骑,禀白于公曰:“托大人福庇,幸不辱命。
”公及夫人皆异之。
继而问曰;“汝具此妙技,何不能拈一针?”书儿曰:“长枪大剑,婢子年十一二时,搏弄惯矣。
一针入手,不知作何物,是以不能学耳。
”又问:“鞭挞时何便俯首受?”曰:“老父命婢子来报公大德,小有忤犯,是报怨也,婢子何敢!”【注释】①选自清代沈起凤《谐铎》,有删减。
青衣,古代指婢女。
②针指:此处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
③挂误:这里指官吏受牵累被处分撤职。
④稔(rěn):熟悉。
⑤渠:第三人称。
16.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公鉴其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惶诚恐B. 时已薄.暮莫辞酒味薄.厚积薄.发C. 汝等何足.污我手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挂齿D. 公及夫人皆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见异.思迁17.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
18. 同样是刻画女中豪杰,为何本文浓墨重彩地描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过程,而《木兰诗》中有关战场厮杀的内容却一笔带过?写出你的发现。
【答案】16. C17. 书儿手夺之/ 曲作三四 /盘揉若软绵 /掷诸地。
评分标准:共3分。
每处1分。
18. 参考示例:《木兰诗》意在塑造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形象(也隐含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所以略写战场厮杀场面;本文详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经过,意在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塑造书儿,把书儿武功写得越是高强,越能与她虽日受鞭挞,仍能“俯首顺受”的情形形成强烈反差。
从选文看,意在突出书儿的知恩图报、孝顺的品质。
两文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安排,主要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不同。
【解析】选自:《谐铎》作者:沈起凤年代:清16.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C项,意思都是“值得”。
17.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可以断为: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18.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两文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安排,主要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不同。
《木兰诗》意在塑造木兰孝敬父母,热爱生活的形象。
从选文看,意在突出书儿的知恩图报、孝顺的品质。
杭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长子墓志铭[明]张岱姚长子者,山阴王氏佣.也。
嘉靖间,倭寇.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
长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斗。
被擒,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引至舟山放侬。
”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
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坛。
自计曰:“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乃私语乡人曰:“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
”及抵化人坛,前后桥断,倭不得去,乃寸脔①姚长子,筑土城自卫。
困之数日,饥甚。
我兵穴舟窒袽②以诱之。
倭夜窃舟为走计,至中流,掣所窒舟沉,四合蹙③之,百三十人尽歼焉。
乡人义.姚长子,葬于钟堰之寿家岸。
无主后④者,纵.为牛羊践踏之墟,邻农且日去一锸⑤,其不为田塍道路者几希⑥矣。
余为立石清界,因作铭曰:醢⑦一人,醢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
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旌义⑧之后,公道大著,乃不欲存盈尺之土。
悲夫!【注】①脔(luán):切割成小块。
②穴舟窒袽(rú):在船上凿洞用败絮塞住。
袽:败絮。
③蹙(cù)逼近。
④主后:此处指继承人。
⑤去一锸(chā):挖走一锹土。
⑥几希:很少。
⑦醢(hǎi):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
⑧旌义:表彰(姚公的)义举。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山阴王氏佣.也(被雇用的人)B. 嘉靖间,倭寇.绍兴(盗贼)C. 乡人义.姚长子(以……为义)D. 纵.为牛羊践踏之墟(听任)17.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1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
②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
19. 基志铭是刻在墓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并表达追思的铭文。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写这篇基志铭的用意。
【答案】16. B 17. 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18. ①你们急速前往(化人坛)截断前桥,等到倭寇一过,就截断后桥,那么倭寇就可以抓住了。
②仓促之间,(姚长子)无暇顾及自身安危,却想着保全家乡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