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诗文的文学史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753.25 KB
- 文档页数:2
曹操短歌行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曹操短歌行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史上的“三曹”导读:文学史上的“三曹”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文化艺术修养深厚,今存诗22首,包括作者存疑的3首。
全部是乐府诗。
乐府诗进入到文人乐府诗的阶段,曹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他善于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钟惺《古诗归》卷七)。
如《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等篇皆属此类。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赋诗言志亦多佳构,如《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充溢着慷慨悲凉的沉雄气韵。
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燕,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指出:曹操《短歌行》等,“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曹丕,字子桓,其诗文作品,有瑰丽多姿之声调,并立于父兄之间,毫无稍逊。
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
《黎阳作》、《陌上桑》写征伐之事,既有克敌制胜的豪情,也有征人行军之苦。
述宴,如《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等,描摹细致,文词富丽,在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
《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的代表作。
《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言离别之苦,凄婉动人。
《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曹操《短歌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能够欣赏曹操的诗歌才华,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短歌行》;(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究《短歌行》的艺术特色;(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曹操的雄才大略和豪情壮志;(2)理解曹操对天下英才的渴望和珍惜;(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2. 诗中意象、情感和哲理的把握;3. 曹操诗歌才华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的把握;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3. 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分析;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篇的艺术风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曹操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歌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内容、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5.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短歌行》与其他诗篇的艺术风格,提高鉴赏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8. 课程拓展:推荐其他曹操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欣赏其诗歌才华。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短歌行》的内容、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问题解决能力;3. 学生对曹操诗歌才华的欣赏和评价;4. 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1. 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达成情况进行反思;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进行反思;3.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进行反思;4. 对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反思。
曹操形象的演变及其伦理意义曹操,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早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他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转变,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本文将探讨曹操形象的演变过程及其伦理意义,以深化我们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理解。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的名将、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然而,面对朝廷腐败和民不聊生的局面,他勇敢地挑起了挽救汉室的重任。
曹操广纳贤才,励精图治,成为东汉末年最有实力的军阀之一。
曹操形象的演变可追溯到《三国演义》等历史文学作品。
在小说中,曹操被描绘为一个富有野心和智谋的角色。
他善于权谋,能在混乱的局势中独善其身,同时也展现了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才华。
然而,小说中的曹操也被指责背叛汉室,具有篡位之心。
这一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曹操的评价。
进入近现代,随着历史学研究的深入,曹操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历史学家开始为曹操正名,强调他的才华和贡献。
他们认为,曹操在动荡的时期内稳定了中原,打击了腐败,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曹操在文学和诗词方面的造诣也被广为传颂,这使他的形象更加多元化。
曹操形象的伦理意义在于他挑战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
在那个时代,忠诚于君王被视为最高伦理,但曹操的形象却表明了权力和正义有时比忠诚更为重要。
他的行为引发了人们对权力、忠诚和道德的深思。
曹操的形象演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他的才华、智谋和贡献为人们所称赞,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权力、忠诚和道德的讨论。
曹操的形象演变及其伦理意义对我们的启示是: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更全面地考虑他们的贡献与不足,以及他们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启示。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历史变革的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历史人物。
在这些人物中,曹操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极富才华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综合•发展/教学随笔曹操的气度与哲思—谈《观沧海》的艺术特色与教学建议何呈(始兴县墨江中学,广东韶关512500)摘要:曹操以独特的文学语言及现实主义手法革新了当时的诗歌创作方式,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形象,开拓了诗歌的题材类型,并以四言诗体为基础,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兴盛。
在把握曹操诗歌创作风格的基础上,对其代表作品《观沧海》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并给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曹操;建安文学;《观沧海》;语文教学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2155(2022)04 -0077 -02中图分类号:G632.0三国魏晋时期在历史上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而这样的背景却带来我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文学自觉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文人有感于时局变动,或拥有远大的政治理念,或隐居山林湖野,但他们都有着拯物救世的积极理想,并且将这种精神融人自身的文学创作之中,带来独特的美学特色和价值观念。
在众多的文学群体之中,以曹操为中心的“三曹”在历史上大放异彩。
曹操拥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并付诸实践,希望拯救危难之中的国家和民族,对国家和人民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和思考,因此在诗歌中呈现出一定的哲思。
本文从历史背景出发,以曹操的《观沧海》为案例进行文本的解析,通过对该诗歌主题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来挖掘曹操独特的气度与哲思。
一、曹操诗歌的风格作为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曹操流传后世的诗歌却只有二十余首,风格各异,其大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
如《蒿里行》,诗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短短八十余字的诗作,将其时董卓之乱带来的祸患描述得淋漓尽致,浅显生动的诗句,亦为社会的真实写照,被后世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诗风的形成源自其对生活的深切感悟以及建安文学的影响。
其一,曹操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曾长期征战四方,目睹了太多的民间疾苦,深感时局之艰、百姓之苦,社会的历练让其在诗歌创作上有了更多的情感积累,加上曹操本人深厚的文学才华和创作能力,便诞生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佳作。
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曹操诗歌为例【摘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提高,这不仅体现在现代文的阅读,也逐步扩展到古诗文的学习。
据统计,最新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共收录古诗词81首,在这种情况下,“群文阅读”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但“群文阅读”并不是一股脑把所有的内容全部呈现在学生面前,它确定议题,将教学目标落实到“人”或“诗”上;精心选择文本,根据议题选择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多用关联、对比、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由一首诗的学习带动到一类诗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将以八上第三单元“曹操群诗阅读”为例,探讨群诗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群诗阅读部编版教学案例曹操诗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学习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不断增加,这不仅体现在现代文的阅读,也逐步扩展到古诗文的学习。
据统计,最新部编教材一共选入古诗词81首,其中课内古诗词33首,课外古诗词48首,总数较以往增加51%。
受课时限制,教师不可能每一首都精读精讲,而“群文阅读”是其中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
群文阅读教学概念,始于台湾赵镜中教授。
他曾提及“群文阅读”这个词即“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i]浙江省名师蒋军晶也曾提出群文阅读的概念:“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ii]在下面将以八年级上册曹操的《龟虽寿》为例,探讨课外古诗词群文教学策略。
一、确定议题,将教学目标落实到“人”或“诗”上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堂课的起点,在群诗教学上,教学目标往往可以落实到“人”或“诗”上。
落实到“人”,可以将议题落实到诗人的形象上,通过阅读同一个诗人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作品,建构诗人的形象,这个形象可以归结到一个相同的形象,如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可以是分析诗人在不同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形象,如李清照在《如梦令》和《渔家傲》中前期和后期不同的形象。
落实到“诗”,可以从三个方面确定议题,既可以落脚到诗歌写作风格,如曹操的“慷慨激昂”的诗风,也可以以诗歌题材为界,如探讨边塞诗的写作风格,还可以以诗歌的情感为线索,如以“家国情怀”为议题,学习这一类的诗。
《短歌行》教学实录评析【教学目的】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
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
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幻灯片: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
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
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事家、文学家。
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幻灯片: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曹操诗词最好的十首曹操(155年-220年)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诗词才华横溢,多有卓越之作。
以下是曹操诗词中被广泛认为是较为出色的十首:1.《短歌行》:“对海而唱短歌行,将军纵马入胡庐。
座中泪下沾衣襦,轮台九日风怒吼。
”2.《白马篇》:“白马飞腾踏碎地,雄风展翅翻云天。
金戈铁马俱会合,北斗七星何处寻?”3.《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马识途,勇者不惧。
鞍马之劳,义形于色。
”4.《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破阵子》:“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众矢之的,蛮愁千重。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6.《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7.《铜雀盗号诗》:“五马分疆驰,千旌散马蹄,黄云陕北堆城隍,河水徒浩浩,丈夫志在四方洲。
日色欲黄昏,身当恶剧倍忧愁。
思婚儿无子,思亲兄无甥侄,思何,思何!”(铜雀盗号诗为后人所传,与曹操有关的争议较多)8.《步出夏门行书怀》:“步出夏门无限事,千山万山如火云,灯树千枝拂面临,低头忽见碧螺春。
过路人不知何日我归来,河上官人空瞪眢,愿得江洲司马重,或栾川空使将军。
”9.《对雪诗》:“对雪而感,心动而诗。
有友黄干,易老贾谊。
濡囊涕零,悯人子倚。
江之北岸,悲风雪嘤。
或舞且歌,以气使指。
”10.《马武亭》:“马如流电兮,如霆如风。
驰不负世事,志不负英雄。
落落扬扬兮,气冲斗牛。
屈盖读书卷,气宇轻举。
镜光照颜容,清沐抽烟雨。
”以上诗词展现了曹操丰富的才华和深厚的思想内涵,涉及到了军事、人生哲理、风景描写等多个方面。
这十首诗词都是曹操诗文中的经典之作。
2008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Jul.2008第28卷第四期 总第54期 99论曹操诗文的文学史意义
李娟 (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文理系 新疆奎屯 833200) [摘 要]汉魏时期,曹操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学现象:一方面作为政
治家、军事家的曹操似乎既无暇于文学阅读又无暇于文学创作,但他于戎马倥偬之际的创作却多被纳入到正统文学的经典之林而流芳千古;另一方面,他本人在文学创作中所产生社会轰动与时代导向作用,又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意义。尽管汉魏的文学评论家并未对曹操诗文给予过高评论,但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曹操践行并启迪了建安文学,他对建安文学慷慨悲凉风格的形成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关键词]曹操;诗文;文学史意义
一、领袖的气质、悲凉的文风
作为东汉末年的实际领袖,曹操有着异与常人的禀性和气度。曹操个性气质的形成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对他个性形成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了。 曹操出生于一个阉宦之家,祖父曹腾顺帝时为中常侍,桓帝时封费亭侯。父亲曹嵩为曹腾养子,官至太尉。这是一个极有权势却为士族清流所鄙视的家庭,在这种环境下,年轻时的曹操就“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飞鹰走狗,喜欢恶作剧。”[1](P205)然而,他的狂放作风在当时很少有人赏识,相传只有桥玄对他大加赞赏:“吾见士多亦,未有若君者,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2]这句略带宿命色彩的评价居然言中了曹操其后的经历。 二十岁时曹操开始走上仕途,在他上任到辞官的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他深受桥玄影响,政治上励精图治,雷厉风行,棒杀权贵,不避豪强,他在用实际行动表明其廓清吏治,除残去秽的志向,显示了青年曹操不凡的政治才干和魄力。由于他在任上触动了权贵利益,为了自保被迫辞官。辞官后的曹操也曾想从此过上一种诗书田园的生活,这样既能彰显自己清高且不流俗的人格理想,又能达到远离官场逃避灾祸的目的。 然而,时局多变,不久曹操就以“征西都尉”的身份再次赴任。先后参与了镇压黄巾军起义、讨伐董卓叛乱等军事活动。在此期间他开始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更加深刻,在繁忙的军旅生活之外“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3](P23 )这一时期的诗歌多以汉末大动乱为题材,突出当时社会的风云变幻。其中名篇如《薤露》、《蒿里》,这两首诗以凝练的语言将汉末最混乱的十年描绘了出来。《薤露》着重写灵帝任人不贤、何进被杀、董卓入洛、杀帝鸩后、烧京掠城、西向迁都等事件以突出作者的感慨“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曹操以哀伤、悲悯之心描绘现实,风格慷慨沉郁;《蒿里》以群雄讨董卓写起,虽然合军被称为“义军”,但军阀们各怀心思“军合力不齐”,反而引发新的大规模混战。其中最显著的莫过于实力最强大的袁氏兄弟,兄弟两人对峙明显“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兄弟尚且如此,其他军阀间的合作可想而知。他们合作的最终结果就是“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此时的社会现实使得曹操感慨万端,情绪低落,但诗歌的苍劲之气却力透纸背。 讨董之时,曹操实力弱小,随时可能被人消灭。后来他收编“青州兵”,从此实力渐强。又经十几年的角逐,他终于从各派军阀中脱颖而出,成为实力最强劲的军阀。在此十余年间,曹操将自己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才华演绎的淋漓尽致。最能体现曹操政治、军事才能的有两件至关重要的事件: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建安元年(196),他把汉献帝迎到许昌,从此开始了“奉辞伐罪”、代君行令的时期,这使他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而建安五年,他一举消灭最大的对手袁氏集团,同时乘胜歼灭二袁的余绪——高干,并顺势消灭了荆州的刘表,基本上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初步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作为文学家,曹操“雅爱诗章”,他的《苦寒行》记录了北伐高干的情形。诗歌首先交代了北方的气候、环境:“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这种环境下行军之艰难可想而知:羊肠小道、人仰车翻、树木萧条、北风凛冽、野兽夹道、人迹罕至、思乡怀归、征程漫漫。诗人不禁感慨“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末尾“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诗经·东山》),进一步加强了诗篇的悲凉色彩,同时又以周公东征的胜利来暗示或祝愿此次北伐能大获全盛,使悲凉的诗歌中似乎透露出一线亮色。此诗感情直露,直抒胸臆,读来殊感真实、亲切,富有感染力,这是“吟咏性情”的建安诗风的具体表现。 曹操亦文亦武的生活经历、狂放张扬的个性与汉末混乱悲惨的社会现实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气韵沉雄的文风。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一代诗风,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造就邺下文人集团 曹操对文学更大的贡献就于他亲自造就了一个文学家集团——
邺下文人集团。诚如曹植《与杨德祖书》所说:“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紘以掩之。今悉集于国也矣。”[4](P485)曹植的话丝毫没有夸大,“建安七子”中,除了孔融
之外的其他六人都于建安年间先后归附曹操。其余如女诗人蔡琰,是曹操专门派使者持金璧,把她从南匈奴赎回的。这些文人集聚邺下,诗酒唱和,以曹氏父子为中心进行文学创作,很快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潮。 曹操之所以能将这些文人聚集到一起,肯定和他的政治手段密切相关。比如在人才选拔的策略上,他主张“唯才是举”,打破士族豪门的小圈子,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但还有一点也毋庸置疑,那就是他个人诗文的感召作用。曹操以自己雄浑苍劲之笔写下了诸多广为传诵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之中,文人们可以看到这位戎马倥偬的政治家对人才殷切的渴望。他的《短歌行》中如是说“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他想用最隆重礼节,最诚恳的心情来欢迎大量人才的到来。他为那些观望的人才没有依附到自己这里而忧心重重,他希望自己愿意象周公那样热情周到的招待贤才。这类诗对天下的文士而言犹如号角,使他们像风而从。归附后曹操自然是他们所景仰的对象,曹操诗文的风格以及深重的忧患意识自然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安文学的整体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纵观整个建安文学,似乎都能看到曹操的影子。建安文人高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追求,深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的影响;哀叹人生苦短是建安文学的主题之一,而曹操的《短歌行》表达了岁月短促,功名未就,仍要追求的理想。《龟虽寿》要求人们突破天命的限制,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这种乐观的精神激励了多灾多难的建安文人积极生存、直面人生悲剧的勇气;建安时期,是文人个性高扬的时期,文人创作各辟蹊径。三曹虽为父子,但文风迥异。曹操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婉约细腻;曹植既有风骨又有文采。“三曹”作为文坛盟主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他们激励了建安作家们个性化的创作;曹操诗文中多有悲凉之气,生活在悲剧时代的建安文人诗歌中也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所以“梗概多气、慷慨悲凉”既是曹操诗文的特征,也是整个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 三、诗文中隐含的话语霸权
曹操为人狂放,不拘小节。“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 2008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Jul.2008第28卷第四期 总第54期 100繁华梦里的“草根味”
——从王安忆的《长恨歌》谈起 姜淼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王安忆的《长恨歌》以上海女人王琦瑶的大半生为线索,写
了她与几个个性鲜明的男人的爱情故事以及她与这个城市的纠葛,虽是写大都市的人和事,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对上海最“土”一面的欣赏,诠释着上海的“草根味”。 [关键词]上海;繁华;草根味
在许多人眼里,上海是一个极具有欧美风味的现代城市:外滩的古典风格大楼,海员俱乐部的爵士乐,法租界的洋房和植满悬铃木的林荫大道……这些赋予上海一种如锦如绣的繁华格调,如果我们说上海有“草根味”,真有些对不起那些绚烂迷离的灯红酒绿和风情万种的高楼大厦。可是,王安忆的《长恨歌》告诉我们,真正代表了上海的生存状态、价值观念、具有地域特征的,并包含着社会底层及最普通的劳动者生活的,大概可以称作“文化”的那种东西(我也就暂且使用“草根味”这个词了)——不全是这些浮华,而是她掰开了,揉碎了,研磨,然后再提炼的人物和庸常生活及其场景。虽然王安忆选取了大上海作为故事背景,又选了一位“上海小姐”做主人公,我们很容易错误地把它和风花雪月的艳情小说联系起来,但王安忆那沉醉在里巷弄堂中,用女性的体贴和细腻,关照一饭一粥,喜欢辎铢必较的草根平民,还有那种浸泡在时代沧桑中的具有腐蚀性的庸常生活,她用细碎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还有惊人的观察力,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具有文本意义上的生活化的上海,然后告诉我们:这就是上海的“草根味”。 一、关于弄堂
所有描写上海生活场景的作家中,再没有比王安忆更细致到极点的人了,开篇足足有四五个章节写“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弄堂世界。篇中既有泼墨山水式的大写意,也有描金敷彩般的工笔画,就为写弄堂,就因为弄堂是上海最具地域特征的居民形式,它曾经与世世代代千千万万的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居——乃人生第一大事。虽然王琦瑶在当选为“上海小姐”后曾住在代表身份和繁华的“爱丽丝”公寓,但作为“上海弄堂的女儿”,她只是上海繁华梦里虚幻的旗帜,代表的也只能是“昙花一现”。随着解放大军的进城,走了“李主任”,王琦瑶的富贵梦也一去不复返了,而作为旧时代延续下来的小市民,作为“弄堂的女儿”,她永远是真实的,她是上海都市里弄堂文化的见证人。 弄堂,古时写作“弄唐”,“唐”是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后来“唐”字逐渐被“堂”字取代,成了“弄堂”。据说,称“弄堂”的不只是上海人,中国江南地区都这样称呼。弄堂在具体命名时被称为某某里或坊,《长恨歌》里王琦瑶最后栖身的地方就叫平安里。现代的里弄和古代的里坊一样,是由许多建筑群构成的,它们建在城市里被道路划分出的小区内,每个小区有一个里弄,每个里弄中的单位建筑和结构大体相同,多幢联成排,一排有十幢左右,很整齐,但有时因地制谊,依地形布置。在这种新式里弄内,各排建筑之间的空间就叫弄堂。让弄堂和北京的胡同一样著名的是近代批里弄宅的上海人,它是近代上海历史发展的最直接产物,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城市的发展,就没有上海的文化,它构成了上海人最寻常的生活空间,有了弄堂,上海就成了有生命的肌体,变得可知可感。“上海弄堂的感动来自于最为日常的情景,这感动不是云水激荡的,而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这是有烟火人气的感动。”[1]有“烟火人气”的弄堂免不了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挑剔的王安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