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的利益位阶及其考量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法的价值位阶排序
在法律体系中,不同法律的价值和重要程度存在差异。
以下是法的价值位阶排序:
1. 宪法法律:宪法是国家最高法律,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权威性,对其他法律具有指导、规范和裁判的作用。
2. 民法典:民法典是我国民法的总称,对民事关系的调整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3. 刑法:刑法规定了国家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和制裁,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正义的重要保障。
4. 行政法:行政法规定了政府机关的组织结构、职权和管理程序,是维护公民权利和利益的重要法律。
5. 经济法:经济法是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包括公司法、商法、金融法等,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6. 环境法:环境法是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法律,对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 劳动法:劳动法是规定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利益,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
8. 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是规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保护创新和创意的产权,促进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以上是法的价值位阶排序,不同的法律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
- 1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cl University of Education2021年3月第38卷第3期Mar. 2021Vol. 38 No. 3从《民法典》看我国私权保护的进阶沈永敏(福建江夏学院 法学院,福州350108)摘要:由于坚持“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原则,我国民事法律规范立法周期长,立法步骤多,在不同历史时期,体现的立法导向和立法宗旨也略有偏差&以《民法通则》《合同法》为代表的一批法律文本,就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难以跟上稻权保障需求。
面对不断凸显的司法困 境,只好通过频繁修订和出台司法解释的办法去矫正这种立法技术上的偏差。
随着《民法典》 编纂工作启动和《民法总则》出台,直至《民法典》面世,我国民事立法完成了从分散保护到系 统保护,从个别冲突到大一统,从司法解释占据主体地位到提升民事立法规范法律位阶的全面转变。
稻权保护这一理念随着民事立法不断强化,并在《民法典》中达到全面体现,意味着我 国牙厶权保护进入新纪元&关键词:*民法典》;稻权保护;弊端;进阶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 ( 2021 )3-0052-05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编纂成文法,既是法律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自我完善的必然举措。
从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到2016年《民法总贝I!》出台再到2020年《民法典》面世,意味着 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带着强烈行政管理色彩的 民事基本法律逐步向回归私权、保护自由的立场 转变⑴,也意味着我国民事法律对公民的私权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由于《民法总则》原本就是作为《民法典》的 组成部分编纂的,因此,为了行文方便,本文主要侧重于通过《民法通贝I!》与《民法典》的内容比较 来分析探讨私权保护发展进步的历程。
一、从法律位阶变化看私权保护进阶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和刑法打交道,但是不可能不和民法打交道。
第三章:民事权利通论第一节:民事权利概述一、民事权利的概念及意义民事权利是权利的下位阶概念,是指权利主体以实现其正当利益为目的而自由行使意志的范围。
*民事权利的意义在于:1.权利是私法秩序维持的手段。
2.权利是个人人格发展的自由空间。
(权利为人的自由意志划定了范围,也就为个人人格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二、权利的对应物——利益(一)义务的意义义务是权利的对应物,一方权利的实现是依靠另一方义务的履行。
义务的意义在于保障权利的实现,所以,义务的内容就表现为不利已,不履行就有责任课定。
(二)义务的分类1.作为的义务与不作为的义务。
2.真正义务与不真正义务。
第二节:民事权利的分类一、绝对权与相对权这是以权利所及的人的范围为标准进行的划分。
(一)绝对权如果一项权利相对于所有的人产生效力,即可以对抗所有人的权利,就是绝对权。
典型的绝对权是所有权,任何人都不得侵犯这种权利,否则就要负赔偿责任。
(二)相对权如果一项权利仅仅对某个特定的人产生效力,这种权利就是相对权。
债权是典型的相对权。
(三)说明1.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从学理上掌握权利的性质和适用的规则。
2.相对权例外地具有绝对权的特点,主要的例外表现在(1)债权的不可侵犯性。
债权的不可侵犯性无论是在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只是作为相对性的例外。
(2)买卖不破租赁,承租人有权以债权对抗任何人。
二、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这是以权利的作用与功能对权利进行的划分。
(一)支配权支配权是指排除他人干涉而权利人仅凭自己的意志对标的物进行处分的权利。
这种权利的利益实现不需要他人的积极协助(二)请求权请求权是要求他人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权利。
至于要求什么样的作为与不作为,则由法律行为或者法律予以具体规定。
(三)形成权形成权是仅凭当事人一方的意志就能够使权利形成、变更或者消灭的权利。
(四)抗辩权抗辩权是组织请求权的权利,也就是说,义务人对权利人提出的权利请求可以予以有理由的拒绝,以阻止权利人实现权利。
绪论第一章民法的意义和调整对象第一节民法的意义一、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点说明:(一)民法是一类法律规范的总称(二)民法是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部门(三)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二、实质意义的民法与形式意义的民法实质意义(广义)的民法形式意义(狭义)的民法。
三、民法的语源(一)外来语之说(二)固有词汇之论(三)从观念、制度层面分别讲,有不同的结论。
四、民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一)民法与商法(二)民法与经济法(三)民法与婚姻法(四)民法与劳动法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一、调整对象的含义民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民法确认、保护的社会关系。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一)平等主体平等主体是指在法律关系中处于平等法律地位的当事人。
1.主体。
主体是指在民法上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和法人。
2.平等。
平等是指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
平等有四层含义:(1)当事人在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平等,不容许隶属和服从的关系。
(2)当事人的人格和身份平等。
(3)在财产利益上,当事人除对方同意无偿者外,都应遵循平等对待、等价有偿的原则。
(4)法律保护平等。
(二)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人身关系是指基于人格和身份而产生的、不具有财产内容的社会关系。
是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的合称。
1.人格关系。
(1)人格关系的意义。
(2)人格权关系与人格权。
2.身份关系。
(1)身份关系的意义。
身份关系是指自然人与其亲属之间的关系。
如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祖父母与孙子女关系等。
(2)身份权关系和身份权。
(三)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1.财产。
(1)意义。
具有经济利益的客观对象。
(2)类型。
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积极财产与消极财产。
(3)财产与个人的关系。
与生存、发展;与自由。
2.财产关系。
(1)意义。
2020年第12期No.12,20202020年12月Dec.,2020浙江社会科学ZHEJIANG SOCIAL SCIENCES法律平等保&物权原则的位阶论口崔建远内容提要法律地位的目的及功能在于解决国家、集体、私人或其他市场主体是否被民法承认为民事主体的问题,即能否享有民事权利(含物权)和负担相应义务的问题%正因其只解决这关键之点,其平等性也较为彻底&发展权次之,但也属于资格的范畴,而非具体的民事权利,它所解决的问题是,某类市场主体仅可从事这样的业务,另类市场主体只能从事那样的活动,不得&市场主体得物权的,这、国家的基本制度直接相关。
法律平等保物权的原于末端,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决定了市场主体的平等发展权,进而决法律平等保物权的原。
没有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就难有市场主体的平等发展权,有法律平等保物权的原&法律平等保物权的原保障法律地位及发展权的平等性的&关键词市场主体法律地位发展权平等保护物权,法、&(100084)引言法律平等保护物权,作为物权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以下简称《物权法(草案)》)的草拟和研讨过程中被提出并被人们所接受,助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的诞生,功不可没。
其精神被《物权法》第3条第3款和第4条等条款所吸收,具有一定的规范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不但承继了《物权法》的这些条款,而且更加醒目、准确和周延地表述为“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民法典》第207条)。
法律平等保护物权原则,人们的平等保护的物权法原则,具有的内涵和外延,它与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发展权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学界存在着理解上的分歧。
主的立场为平等保护原则内含有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
①在义市场条件下,各种所有的市场主体都在一的市场作并生,各种市场主体平等地位,有权利,规则,承任。
法硕考研:民法试题与答案解析第一章导论(一)单项选择题1.“民法”一词来源于()。
A.查士丁尼《民法大全》B.《拿破仑市民法典》C.罗马法的市民法D.罗马法的万民法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形式意义的民法是( )。
A.学者所著民法全书B.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司法解释C.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民事法律法规汇编D.立法机关经立法程序系统编纂的民法典3.下列社会关系中,应由民法调整的是( )。
A.某国有企业和其职工形成的劳动合同关系B.甲男和乙女之间的恋爱关系C.专利局对李某发明专利予以宣告无效D.甲、乙两村对某块土地的所有权归属发生争议4.民法调整的财产流转关系的特点是( )。
A.非营利无偿的B.营利性有偿的C.大部分是营利性的,一般是有偿的D.全部为营利性,一般为有偿的5.下列可以作为我国民法渊源的是( )。
A.习惯B.判例C.法理D.司法解释6.《民法通则》中关于公民的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 )。
A.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B.可以参照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C.依据对等原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D.不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7.下列领域内发生的民事关系不应该适用我国民法调整的是( )。
A.公海上航行的中国籍货轮B.飞往伦敦的中国籍客机C.中国驻日本大使馆D.中国开往鹿特丹的国际列车8.下列哪一个选项属于“私法”范畴?( )A.行政法B.组织法C.婚姻家庭法D.刑法,程序法9.简单商品生产时期民法最典型的代表是( )。
法律的位阶顺序
hudiiexzt8 2019.10.15 浏览14次全其他(2 分享①举报
1个回答
宏志會計事務所
2019.10.17 满意答案
法律价值位阶理论,是指在不同位阶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在先的价值优于在后的价值。
就法的基本价值而言,主要是自由、秩序、正义,其他则属于基本价值以外的一般价值,如效率、利益等。
一般而言,自由代表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性需要,他是法的价值的顶端;正义是自由的价值外化,他成为自由之下制约其他价值的法律标准;而秩序则表现为实现自由、正义的社会状态,必须接受自由、正义标准的约束。
因而,在以上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可以按照位阶顺序予以确定何者应优先使用。
[2 分享举报。
法理学关于法律位阶的概念法理学涉及了关于法律位阶的概念,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法律规则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等级关系。
法律位阶的概念是法律哲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法律规则的权威性和适用性。
在法理学中,法律位阶的概念可以通过两个主要的角度来加以理解:一是通过法律的源泉来考察法律位阶,二是通过法律规则的形式和效力来考察法律位阶。
从法律的源泉来看,法律位阶可以根据法律的来源进行归类,一般而言,法律位阶从高到低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习惯法等层级。
宪法作为最高法律位阶,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它规定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和职权划分,以及公民自由与权益的保障。
法律作为次于宪法的法律位阶,主要由立法机关通过正式程序制定,对于某一特定事项进行规范。
行政法规则是国务院等行政机关依照法律的赋权,对具体的行政事项作出的一般性规定,它排在法律位阶之后,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习惯法则是指一定时间内,某一地区或某一社会群体的习惯行为所形成的一般规范,尽管习惯法并没有像宪法和法律那样经过正式程序制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具有法律效力。
从法律规则的形式和效力来看,法律位阶可以通过法律规则的规范力度和适用范围来进行划分。
法律规则的规范力度指的是法律规则对社会行为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大小。
在这个角度上,法律位阶可以分为强制性法律规则和非强制性法律规则两个层级。
强制性法律规则是指法律规则对社会行为具有直接强制力,违背该规则会受到法律制裁,例如:刑法的法律规则。
非强制性法律规则则是指法律规则对社会行为具有间接约束力,违背该规则不一定会受到法律制裁,例如:合同法的规则。
法律规则的适用范围指的是法律规则对不同主体的适用情况。
在这个角度上,法律位阶可以分为一般适用法律规则和特殊适用法律规则两个层级。
一般适用法律规则是指法律规则适用于社会各个主体,例如:刑法的规则。
特殊适用法律规则则是指法律规则只适用于特定条件下的主体,例如:税法的规则。
作者: 金小鹏[1];褚武明[2]
作者机构: [1]北京格文律师事务所,北京100101;[2]云南省政法干部学校,昆明650223出版物刊名: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页码: 9-1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利益;分类;内容;关系;价值
摘要:利益是法的核心问题,利益决定着法的产生、本质和发展。
根据主体不同,利益分为: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没有也不应该有什么特殊的利益,更不应当存在任何与社会公共利益相背的所谓国家利益,否则就不是国家利益,只能是那些打着国家旗号的个人的、利益集团的,或阶级的利益。
区别具体的利益价值与抽象的利益价值十分重要。
一般来讲,低位阶的利益服从高位阶的利益。
在法律实践中,常有以维护高位阶利益为名侵犯或忽视低位阶利益的情况。
区分一般利益与具体利益,有利于防止那些打着“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旗号,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民法上的利益位阶及其考量
民法上的利益位阶及其考量
在不同利益诉求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当优先保护何方利益成为关键问题。
利益位阶是指各种民事利益的顺位排列。
通过利益位阶解决冲突,实际上是要解决权益保护的先后顺序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界定利益位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确定具体利益位阶时,一般法律有明确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
司法者应尊重立法者做出的价值选择。
不过在许多情况下,立法者对于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选择并不明确,需要通过法律解释来确定法律保护的不同利益位阶。
结合我国司法实践经验,可以从以下方面考量利益的排序:第一,与基本法律价值相联系的有关个人的生命、健康的联系程度。
第二,与人格尊严的联系程度。
第三,与社会全体成员的关系度。
第四,与经济秩序的关联度。
第五,法律是否明确列举。
需要指出的是,在某一案件中得出的利益位阶先后并非绝对能适应于其他案件,并且也不能置位阶较低的利益于不顾。
因此,还需要遵循“实践调和原则”,即对于相互冲突的利益,要在具体的案件情形下谨慎地处理,尽可能使得不同利益都能够得到实现,而不能基于认定某一利益处于高的位阶而完全压制和排除其他的利益,从而实现相互冲突利益在总体上的最大化。
这就要求谨慎地适用比例原则来衡量相冲突的利益。
在对民法上利益进行判定时,可从适当性、必要性、相称性三个步骤考虑。
比例原则在方法论中适用的情况主要是:在无法确定立法者的价值判断时,法官应该尽可能采取“两权相害取其轻”的思考模式。
利益位阶实际上属于价值判断问题,目前确立的利益位阶规则包括:权利优于利益的规则、社会公共利益优于个体财产利益的规则、人格利益优于财产利益的规则、生命健康权优于一般人格权的规则、生存利益高于商业利益的规则、人身损害赔偿优先于财产损害赔偿的规则。
但是,上述并非是可以直接适用的具体规则,只是指出了在处理相关价值判断问题时主要的考虑因素和基本思路,在具体案件中还要进行具体的价值判断。
(摘自《法学家》,2014年第1期,第79-90页。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100872]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