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复习资料31172讲解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4
《兽医学》复习资料3第二节畜群共患传染病动物与动物间、动物与人间%1.炭疽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的传染病。
%1.特征:脾脏肿大,皮下和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性浸润,天然孔出血,血液凝固不良,死后僵尸不全。
(天然孔:口、鼻、眼、肛门、阴门等。
此病一般禁止解剖)工.常用青霉素来治疗,但此病速度太快,死亡快。
%1.结核病染病。
酪样坏死。
四.常见药: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腓。
%1.布鲁氏杆菌病主要侵%1.巴氏杆菌病种传染病。
同,名称不同。
牛:牛出血性败血症;猪:猪肺疫;禽:禽霍乱。
%1.用血清、磺胺类药物、青、链霉素、土霉素等治疗。
%1.大肠杆菌病病总称。
二.病型1.鸡胚和雏鸡早期死亡2.大肠杆菌性急性败血症3.气囊病(禽类)4.大肠杆菌性肉芽肿5.心包炎6.坠卵性腹膜炎和输卵管炎7.关节炎和滑膜炎8.眼球炎9.脑炎10.肿头综合症11. 肝周炎%1.因仔猪的生长期和病原菌血清型不同,本病在仔猪的临床诊断表现也不同。
黄痢型:仔猪黄痢白痢型:仔猪白痢水肿型:猪水肿病%1.流行性感冒%1.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
%1.可分为甲(A)、乙(B)、丙(C)工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染速度快,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染人类,人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导致死亡率很高。
%1.口蹄疫%1.俗称“口疮”、“蹄演”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或其他动物。
%1.临床特征: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
A.狂犬病九.第三节猪的主要传染病%1.猪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疫病,是威胁养殖场的一种主要传染病。
%1.特征: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硬死;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后期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
三.流行特征:1.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2.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的脏器及尸体可散播病毒。
中兽医学一、名词解释1、中兽医学:是研究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理、法、方、药及针灸技术,以防治疗动物病症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又称中国传统兽医学。
2、辨:即辨别,分析之意,即通过收集、归纳、分析疾病的病情资料,以探求疾病的本质。
证: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综合概括,概括了病因、病理、病位、症状、个体反应、变化趋势和时空因素的综合结论。
3、“辨证”,即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对患畜进行疾病资料的收集和考察,然后根据所得的资料确定患畜的病因、识别动物所患的证和患病部位,以及邪正双方斗争的情况。
4、阴阳:是对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5、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不同属性的物质,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孳和相互制约,以构成整个物质世界,并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6、脏腑:即动物体内脏的机能活动或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7、病机:是指各种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机理。
8、正气:是指动物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
9、察口色:它是观察口腔各有关部分的色泽、以及色苔、口津、舌形等的变化、以诊断脏腑病证的方法。
10、切脉:又称脉诊,是用于切按动脉,感受脉象来了解和推断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11、八证论:是祖国兽医学一种专门的辩证方法,为寒、热、虚、实、表、里、正、邪。
12、脏腑辩证:是研究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各个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其所表现的证候,并以此作为辩证的依据,辩清病证与脏腑的关系,查明脏腑的寒热虚实的证型,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
13、卫气营血辩证:是对温热病的四类症候的概括,它代表了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变部位深浅、病情轻重、病性和病势的趋向,以及四个阶段病变和传变规律。
14、中药:中兽医用于预防、治疗疾病,改善其产品品质和提高生产性能的药物。
15、方剂概念:是根据动物病情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成原则及配伍规范,选择适当药物,规定恰当剂量和剂型的药方。
一、表里•表里——辨别病变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表证——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外邪犯表,初起,病轻•里证——五脏六腑在内脏腑受病,深入,较重•1、表证•表证是体表受邪引起病证的概括。
•原因: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病位浅在肌肤;正虚(气虚)卫气(皮毛)不固•证候:恶寒(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证。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口不渴,无汗或有汗。
舌苔薄白,脉浮。
•表热证:恶寒(风)轻,发热重,头痛,咽喉痛,咳嗽,口渴。
舌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表虚证:恶寒(风),自汗,苔白,舌淡,脉浮缓。
•治则:发汗解表。
•——表寒证:辛温发汗(解表)麻黄汤•——表热证:辛凉发汗(解表)银翘散•——表虚证:益气止汗(固表)玉屏风散•2、里证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原因:病邪由表入里;外邪直犯脏腑;情志内伤、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等因素,直接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失调。
•[证候] 里证主要是脏腑的证候,分别在脏腑辨证等讲述。
二、寒热•寒与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阳偏盛实热证-----寒凉药;阴不足虚热证----清补药;阴偏盛实寒证----温热药阳不足;虚寒证----温补药•1、寒证•[原因] 多因机体受到寒邪的侵袭,或由于机体阳气不足所引起。
•[证候] 不发热,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口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或大便稀薄。
舌质淡,苔白而润,脉迟等。
•2、热证•[原因] 多因机体受到热邪的侵袭,或由于机体阴不足而虚火内生所致。
•[证候] 发热,面红,口渴而喜冷饮,烦躁,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脉数等。
•寒证与热证,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三、虚实•虚与实,是指机体正气与病邪进行交争的过程中,双方力量消长变化关系的反映。
•邪气盛则实,病邪强盛而正气不虚的病证多为实证----实则泻之•精气夺则虚,正气衰弱的情况下生病多为虚证----虚则补之•1、虚证虚证则不论病邪强盛与否,关键是机体正气处于衰弱的情况下,临床表现出一些“不足”的症状。
中兽医又称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和应用中国传统医学的理、法、方、药及针灸技术,防治家畜病证的一门综合学科。
《黄体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珍贵的一部医学典籍,《司牧安骥集》为我国现存最早较为完整的中兽医学古籍《元亨疗马集》是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中兽医学古典著作中兽医主要内容为1、基础理论2中药与方剂3、针灸4、临床诊疗中兽医学基本特点主要为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a动物体本身整体性b动物体与自然环境相关性2辨证论治学科优势a医学模式先进性(整体观念、辨证论治)b临床治疗安全性,(诊断、疗法、)c 防病保健科学性学习方法a以唯物主义为指导b掌握中兽医学基础理论c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第一章一、阴阳的最初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A 凡是向上的、运动的、无形的、温和的、向外的、明亮的、亢进的、兴奋的及强壮的均属于阳B 凡向下的、静止的、有形的、寒冷的、向内的、晦暗、减退的、抑制的及虚脱的均属阴二、阴阳相互关系1、阴阳对立,相会对立、排斥、制约2、阴阳互根相互依存、利用3、阴阳消长不断变化、此消彼长4、阴阳转化三、阴阳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动物体组织结构2、说明动物体的生理功能3、说明动物体的病理变化a、疾病的发生(阴阳偏剩、阴阳偏衰)b精病的发展c疾病的转归4、疾病诊断a分析症状b辨别症候5、指导疾病治疗a、确定治法b、指导用药6、疾病的预防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资及其运动变化构成,具有相互资生制约的关系木:木曰曲直,指木有生长生发条畅的属木火:温热、升腾等性质属火土:生化、承载、受纳金:肃杀、沉降、收敛水: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二、五行的关系相生木火土金水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克木土水火金相互制约、相互克制异常关系a母子相及,“及”连累,母病及子(、子病犯母(b、香城相悔,相乘(乘虚侵袭)相悔第二章脏腑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化生和储藏精气的器官,共同特点藏精气而不泄,1、心的功能a心主血脉(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b心藏身(是一切精神活动的主宰)c心主汗(汗为心之液,出汗异常往往于心有关)d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的气血上通与舌,心的生理功能及变化容易在舌上反映出来,通过舌体颜色可以判断病变2、肺的功能a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包括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中兽医复习一.填空:1.五行顺序:木-火-土-金-水;五官:目、舌、口、鼻、耳;五液:泪、汗、涎、涕、唾。
2.配伍关系:石膏与知母是相须。
3.清热泻火药:石膏,栀子;补气:党参,黄芪,山药;4.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5.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
6.中兽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7.寒热的形成原因:阴阳格拒。
二、选择1.心(君主之官)肺(宰辅/华盖之官)脾(仓廪之官)肝(将军之官)肾(坐强之官)2.气的生理功能: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⑥营养作用3.经络的命名:4.病因…病因,即引起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兽医学称之为“病源”或“邪气”。
根据病因的性质及致病的特点,中兽医学中将其分为外感、内伤和其它致病因素(包括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中毒、痰饮、瘀血等)三大类。
5.防治法则:中兽医学的治疗法则有那些?扶正与驱邪、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同治与异治、治常与治变、治疗与护养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针药调理①针:放六脉血(鹘脉、眼脉、带脉、肾堂脉、胸膛脉、尾本脉)②药:灌四季汤(春:茵陈药夏:消黄药秋:理肺散冬:茴香)6.药方①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②四季汤:茵陈药、消黄药、理肺散、茴香③四逆汤:熟附子、干姜、灸甘草④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灸甘草、石膏(打碎先煎)⑤四物汤: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7.①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②柴胡:和解退热,疏肝理气,升举阳气。
③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④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脏腑辨证:心血虚多因久病体虚,血液生化不足;或失血过多,劳伤过度,损伤心血所致。
主证心悸、躁动、易惊、口色淡白,脉细弱。
治则补血养心,镇惊安神心阴虚除引起心血虚的病因之外,热证损伤阴津,腹泻日久等均可损伤心阴而致病。
主证除有心血虚的主证外,尚兼有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兽医内科学第一章绪论一、兽医内科学的概念*是研究家畜非传染性内部器官疾病为主的一门综合性临床学科,属兽医专业主干课程,是动物临床医学的核心和基础。
*其主要任务是系统地研究和阐述每个内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变化、病程和预后、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等的理论与临床实践问题。
二、兽医内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传统兽医内科学的器官疾病,如消化器官病、循环器官病、血液及造血器官病、泌尿器官病、神经器官病、内分泌器官病等,营养代谢病,中毒病、免疫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肿瘤等。
1突出动物群体性疾病,如常发的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 2突出国内外有研究进展的病、新发现和确诊的疾病,如硒不足与缺乏症、肉鸡腹水症、猪胃溃疡等;3突出我国研究得比较深入取得较大成果的疾病,如反刍动物急性碳水化合物过食症、牛霉稻草中毒、栎树叶中毒等;4充实并增加了犬猫疾病和家禽疾病。
三、兽医内科学研究概况(一)兽医内科学的起源(二)兽医内科学的沿革和现代兽医内科学形成四、现代兽医内科学的发展趋势1.研究的范围扩大2.随着兽医临床科学的发展,原来属于兽医内科学范围的一些研究领域,已发展成为相应的独立学科3.新的技术手段在兽医内科学上的应用,使兽医内科学理论和实践水平都在迅速提高4.对临床兽医师要求而言:a能充分利用现代诊疗手段:如病理组织学、化验(血液、生化、尿液等)、影像学诊断(B超、彩超、X线检查、CT 检查、MRI检查等)、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乃至网络技术服务于兽医临床诊疗工作。
b越来越多的受过正规兽医本、专科教育的、有职业兽医师资格的人从事临床治疗工作。
五、如何学好兽医内科学首先,必须坚持科学的认识论,立足于临床实践,防治常见病、研究疑难病、探索新出现的疾病及其他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使兽医内科学在认识论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下,以保证其不断发展与提高。
其次,必须应用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化学、现代电子技术等先进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同时也只有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武装兽医内科学,才能实现在崭新角度、更深层面上,阐明发病机制、弄清临床病理学特点,解释症状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明确疾病的演变规律,促进兽医内科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切实理解掌握兽医内科学的内容第三,兽医内科学是在建立在畜禽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临床学科,每一疾病的内容无不渗透着上述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学习与研究兽医内科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并能熟练地应用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只有如此才能理解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描述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制定治疗与预防措施,并由于及时吸纳相关学科的新理论与新技术,才能保证兽医内科学得以不断充实、更新与提高。
1. 传染的概念、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促使家畜传染病流行的三个主要环节。
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条件:1、具有一定数量和毒力的病原微生物;2、具有对该传染病有感受性的动物;3、具有可促使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内的外界条件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转归(恢复)期传染病的流行必要环节:传染来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2.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和扑灭措施。
平时的预防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2、加强兽医卫生监督;3、搞好兽医卫生,做好经常性的消毒工作;4、预防接种传染病的扑灭措施:1、查明和消灭传染来源(疫情报告、早期诊断、隔离病畜、封锁疫区、消毒);2、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3、提高畜禽对病原体的抵抗力3. 以奶牛场为例,结核病的主要防制措施。
结核牛群的综合防制与净化方案诊断:微生物学诊断、结核菌素作变态反应1)检疫无病畜群,每年定期的用结核菌素实验和临床检查进行检验。
2)隔离隔离和捕杀阳性病畜和病畜或用药物治疗。
3)消毒用有效率为5%的漂白粉乳剂,20%的鲜石灰或15%石灰酸氢氧化钠合剂消毒。
粪便发酵消毒.4)培育健康犊牛犊牛出生后进行体表消毒,从病牛群隔离出来喂给健康牛初乳,断奶后8-6个月进行两次结核菌素试验,均为阴性的可进入健康牛群。
严格消毒:定期消毒:一年2-4次,用20%的石灰乳粉刷墙壁,5%的烧碱消毒运动场,5%的烧碱、3-5%的来苏儿消毒牛床、牛栏、畜舍地面、粪尿沟。
经常性消毒:生产区出入口设消毒池,犊牛移出隔离舍时,清除并烧毁全部垫草,产房每半月一次大消毒,分娩牛床消毒。
4. 大肠杆菌引起仔猪发生的几种疾病及其临诊特征。
主要危害幼畜(雏禽),病型多样,常发生败血症和腹泻,还可见尿道感染、乳房炎。
中兽医学复习题(课程代码222311)一、名词解释题1.整体观念:是从整体出发,研究事物统一性、完整性和关联性的思想方法。
中兽医学整体观念认为动物体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动物体又同周围环境构成更大的统一整体。
2.五行:所谓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不同属性的物质,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孳生和相互制约,以构成整个物质世界,并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3.脏腑学说:脏腑是指构成动物机体的内脏器官。
研究机体脏腑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系统理论,称为脏腑学说。
4.经络:是动物体内运行气血、传递信息,联络全身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的网络系统,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又称经脉;“络”有网络的涵义,是经脉的分支,又称络脉,犹如网络一样,遍布全身,无处不至。
5.六淫:风、寒、暑、燥、火本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
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产生了适应能力。
因此,正常的春温、夏暑、秋燥、冬寒等有规律的气候变化,不仅不会使动物发生疾病,而且是动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外界条件。
如果由于动物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气候变化,或气候变化反常,发生太多或不及,超过机体的适应能力,则可成为致病原因,侵犯机体而导致疾病。
这种引起动物发病的风、寒、暑、湿、燥、火就称为“六淫”或“六邪”了。
“淫”是邪恶侵害的意思。
6.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致病因素和畜体相互斗争的情况。
7.正气:是指畜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
8.察口色:就是观察口腔各有关部位的色泽,以及舌苔、口津、舌形等的变化,以诊断脏腑病证的方法。
9.补虚药:凡能补益气血阴阳的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10.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由于病理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证候相同),而采用相同的治法。
绪论一、兽医学的概念兽医学是研究畜禽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疾病诊断和防治的综合性科学。
二、兽医学的主要任务为畜牧业服务为公共卫生事业服务为医学服务(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航空医学等)保护生态为观赏动物服务三、兽医学包括的主要内容兽医学包括基础医学动物药理学动物病理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诊断学临床医学(动物内科学动物外科学动物产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学)动物普通病学动物疫病学第一章病理学基础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转归的一般规律性的科学。
病理学包括病理生理学(机体机能代谢变化)病理解剖学(机体形态结构变化)一、疾病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健康动物应具备有强壮的身体素质,健全精神状态和良好环境适应能力。
疾病是机体与各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并表现机体生命活动障碍,在动物并可导致其经济价值降低。
二、疾病的特点三、疾病的分类四、疾病的演变动物疾病随着历史进化和科学发展而不断演变动物疾病随着人类饲养各种动物的不同需求而演变动物疾病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不断演变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又会产生不少新的群发病五、疾病的经过和转归一般可把病程分为相互联系、界线十分明显的潜伏期(或隐蔽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四个阶段。
疾病的转归可依机体的状况、病因的性质和诊断,以及是否及时正确地治疗而表现各异,可分为完全痊愈、不全痊愈和死亡三种形式。
区别完全痊愈不全痊愈致病因素消除、停止控制功能代谢障碍完全消失未完全恢复,通过代偿维持相对正常生命活动形态结构损伤完全消失原发病引起的消除,留下病理状态生产力经济价值完全恢复不完全恢复阶段状态特点濒死期临终状态脑干以上中枢神经处于深度抑制状态,各系统的功能和代谢发生严重障碍,动物意识模糊或消失,反射迟钝、血压下降、呼吸与心跳微弱。
临床死亡复苏关键阶段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和各种反射消失。
1、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性质的哲学思想,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两种哲学理论的合称。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一切既对立而又统一的事物,均可用阴阳来表示。
3、阳:是指对畜体具有温煦、生化、推动、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太过则会产生“阳盛则热”,不足时则会产生“阳虚则寒”。
4、阴:是指对畜体具有滋养、濡润、凝聚、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太过则产生“阴盛则寒”,不足时则产生“阴虚则热”8、正气:指畜体的机能活动及对病邪的抵抗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损伤组织的修复能力等。
9、五行学说:是以金木水火土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去认识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11、藏像学说:是通过研究,观察畜体的外部征象来了解内脏、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学说。
12.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根据其形态与功能的不同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桓之腑。
13.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14.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15.奇桓之腑:指脑,髓,骨,脉,胆,胞宫。
功能上似脏可以储藏精气,似脏而肺脏,是腑而非腑,又不像六腑那样和五脏有表里配属,所以把它称为奇桓之腑。
16.气:是畜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畜体和维持畜体活动最基本物质。
17、精: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畜体生命的本原,构成畜体和维持畜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8、血:血液,寻星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构成人(畜)体和维持人(畜)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9、血液化生的物质:水谷精微,营气,精髓,精液。
20、津液:畜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包括各脏腑组织的正常体液和正常的分泌物,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
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
2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中兽医基础复习题1、阴阳的概念、相互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2。
五行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3、脏腑的功能相互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4、气血津液的功能。
5、经络的概念及主要作用。
6、十二经脉的运行规律。
7、六淫的特性及致病特点。
8、望诊的要点(口、舌部分)。
9、闻诊的要点(声音、气味)10、切诊的要点(常见的反脉有哪些)。
11、八纲辨证的内容有哪些(表里、寒热、虚实三对证候的特点)。
12、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与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13、中兽医学防治法则的一些主要概念(扶正祛邪的关系、标与本的关系、同治与异治的概念)。
14、八法的主要内容与应用。
15、炮制的目的、方法及其意义。
16、中草药性能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及其意义。
17、中草药配伍应用的范围及其重要性(七情、十八反、十九畏、胎娠禁忌)18、解表药的归类意义、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
19、清热药根据什么特点分类,试述清热各法的组织和适应证,并分析它们的同中有异之处。
20、泻下药的定义、分类、适应证候及注意事项。
21.简述消导药的鉴别应用。
22.止咳化痰平喘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将各法和适应证及常用药作一归纳。
23.温里药的作用根据及常用药。
24.理气药的主要功用、适应证及常用药。
25.祛湿药可分为几类?各适用于哪种证候,将各类常用药作一归纳。
26.按照入药部位不同,将中草药进行归类复习,如花类、叶类、皮类、种仁类各有哪些中草药,掌握其功用。
中兽医基础复习题各题掌握要点1、阴阳的概念、相互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要点:理解4点相互关系,在病理、生理、药物和病证防治上的应用。
2。
五行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要点:生克乘侮的关系。
名词解释:①制化,②气机③④⑤⑥3、脏腑的功能相互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要点:脏腑的各自功能及其相互的关系。
名词解释:①脾是脏中之母;②脾为后天之本③肝为罴极之本④肾为先天之本⑤命门之火⑥气化⑦胃气⑧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⑨腑病以通为补⑩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4、气血津液的功能要点:①四种气的各源于何处及各自作用,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 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变化规律阴阳的对立制约、相互依存、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阴阳在中兽医学的应用(一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二解释动物体的生理功能(三阐述动物体的病理变 :A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B 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 C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阴阳俱损 (阴阳互损是以阴阳互根为前提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五指导疾病的防治:A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实则泻之 B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六归纳药物的性能4、五行的概念五行就是指自然界中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代表的事物属性的运行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五行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相生; 金,木,土,水,火相克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二五行的归类(三五行的调节机制。
相互关系 :正常调节机制①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②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③制化规律;异常调节机制相乘:①子母相及;②相乘相侮(相乘即指相克得太过,相侮:相侮即反克。
6、五行在中兽医中的应用(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二阐述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三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A母病及子 B 子病犯母 C 相乘为病 D 相侮为病(四指导临诊诊断(五指导疾病的治疗 A 补母(虚则补其母 B 泻子(实则泻其子 C 抑强 D 扶弱7、五脏的功能,六腑的功能五脏 :即心、肝、脾、肺、肾。
共同功能 :贮藏精气而不泻。
各自功能 :心:主血脉,藏神;主汗,开窍于舌。
肺:主气,主宣降; 主皮毛,开窍于鼻。
脾: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四肢,外应与唇。
肝:主疏泄,藏血;主筋,开窍于目。
肾:主藏精;主命门之火, 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司二阴。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共同功能 :传化水谷泄而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