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心理效应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中的心理效应

八六班袁俊杰一、过度学习效应

所谓过度学习效应是指在记住和学会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其效果优于适度学习。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斯对这一效应作了最早的实验研究。他为了测量超过记诵学习所需的过度学习的量,曾以不同的次数读过几级16个无意义的音节,结果发现,过度学习材料比刚能回忆的材料保持效果较好,而且其保持效果和原学习的分量大致成比例。过度学习效应一般发生在识记学习和辨别学习中。W·E·克留格针对识记学习曾做过一项著名的实验,在完全学会12个单音节后再进行50%至100%过度学习,一天、两天、四天、七天、十四天及二十八天后所进行再学习中测定的保持量,显示出过度学习使保持量增加,过度学习不仅促进了记忆的保持,而且对后面的学习增大了正迁移。L·S·里特发现,在辨别学习中,由于过度学习,使逆转学习变得容易,他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反应学说。六十年代后,大多是进行人的关于辨别学习的研究,出现了多种学说。虽然上述各种学说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过度学习是必须的,超过了一定限度,将可能再现注意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效应。

二、反馈效应

反馈效应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心

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的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增加学习效率。这一心理现象称为“反馈效应”。C·C·罗西与L·K·亨利做过如下一个实验。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他们,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后告诉他们,而对第三组,则城镇此报告。如此进行了八周,然后改变做法,第一与第三两组进行对调报告方式,第二组的方式不变,如此也进行了八周。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第一与第三两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如图所示):即第一组的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这表明反馈效应在学习上十分显著,尤以每日的反馈,较之每周的反馈效应更大。也就是说,即时反馈效应比远时反馈效应大。每日100 90 每周80 70 八周60 50 1 8 16 上述实验主要是从时间维度来进行探讨的。心理学家布朗的实验表明,反馈方式不同,其效应出是不同的。他把被试(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分成两组,做算术练习。他们的算术演算能力平均相等,练习时间也完全相同,所不同的就是反馈方式,一组由教师评改,另一组由学生自己评改。结果到学期终结时,两组同受测验的学生成绩显然不同,后者远优于前者。可见,学生自己评改练习,是一项主动积极的学习,它是反馈自己学习的情况,因此,反馈效应特别明显。如果都是教师进行反馈,不同的方式其效应也是不一样的。E·B·佩奇曾作过一个规模宏大的实验。用72个班的二千多名学生,每班学生按其成绩分为三组并给以评语。教师给第一组只评“甲”、“乙”、“丙”、“丁”一

类的等级,而无任何评语;对第二组除评以等级外,还按照学生答案的特点,给予适当的矫正,或相称的好评(这种评语称为顺序评语);对第三组则给以特殊的评语(即先由研究者制定出统一的评语,如得甲等成绩,则评以“优异、坚持下去!”得乙等成绩,则评以“良好,继续努力!”得丙等成绩,则评以“试试看,提高点吧!”得丁等成绩,则评以“让我们反这等级改进一步吧!”)这三种不同的评语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颇大。最大的是顺序评语效应,其次是特殊评语效应,电子最差的是无评语。可见,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不仅仅给予分数或等级就完事,还应该作些恰到好处的评语,并指出作业的优缺点。这样,学生学习的进步较快。另外,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中,反馈效应也特别显著。心理学家W·C·比拉作过这方面的一项典型实验。他对大学生进行用枪击靶的训练。把学生分成动作能力平均相等的两个组,一组在开始学习时,有电动的响声以示击中了目标;而对二组则顽任何反馈信号。如此进行了一小时后,两个组的情况对调,结果,反馈效应表现得非常显著(见下图)。有反馈击中成甲乙无反馈组以上几例实验都表明,学习中的反馈效应是非常显著的,给了我们如下启示:1、在学习中,一定要及时进行反馈,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2、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知道,在学生有能力进行评改作业时,尽可能让他们自己进行评改。如果有必要时,对学生的批语要慎重,让学生在评语中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努力的方向。3、在动作技能训练中,也要及时地反馈正确的反应,以便能及时地调节其动作,向正确的方面转化。4、反馈仍

是学生学习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过度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见,过多过度学习是很不经济的,一般说来,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效应也最大。

三、迁移效应

迁移效应是指在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它有三种效应方式:⑴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正效应;⑵先行学习A干扰和阻碍了后续学习B的效应,称为负效应;⑶先行学习A

对后继学习B无任何影响,称为零效应。关于迁移效应的研究较多,其结果都证明了迁移效应的客观性。现例举如下:1、形式训练说。这是一种早期原迁移效应理论。它来源于德国官能心理学,代表人物是C·伏尔夫。这种理论认为,学习的迁移效应是非物质的心灵官能受到训练而自动发展的结果。也就是通过某种学习使某种心灵官能得到训练,从而转移到其它学习上去,使其它学习更加容易。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迁移效应理论,导致了在教学中偏重活动不甘落后作用,忽视了教学内容的作用,因此,它常驻到人们的批判,也受到了后期心理迁移效应实验的否定。2、共同要素说。是I·L·桑代克和R·S·伍德沃斯提出的一种迁移效应理论。其观点是,只有当两种学习具有共同因素时,才会产生迁移效应。共同要素指目的、方法、普遍原则和经验。3、概括化说。是C·H·贾德于1908年根据自己的实验,批评共同要素说而提出的一种迁移效应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能否发生迁移效应,关键在于学习主体对已有知识、经验等的概括;概括能力高,迁移效应就大反之则小。但它没有对负迁移效应进行说明。4、

变换说。是K·W·斯彭士提出的一种迁移效应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迁移效应的发生是由原来的阳性和阴性剌激引起的兴奋和掏的泛化

所致。这种效应的真实性后被一些实验所证实。它的可取之处在于反映了情境间的关系。5、学习定势说。是苏联定势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迁移效应理论。它强调在学习中定势对迁移效应的作用。定势是关于活动方向选择方面的一种倾向性,也是一种活动经验。以上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注意有关迁移条件,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产生不如愿的迁移效应:即不想产生负效应却偏偏将发生,想发生正效应却又不发生。例如日本司机在美国驾驶汽车时,常会发生困难,有时甚至发生车祸。这主要是在日本是“车左人右”,而在美国刚好相反。再如,在解决问题时,“定势”、“功能固着”等等都会产生负效应,使问题无法解决。正效应的事例如:棒球选手打高尔夫球,也会打出专业级的水平;懂英语的人对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的掌握就容易得多,这主要是这些语言在文法结构上有类似之处的缘故。可见,迁移条件在迁移效应中起很大的作用。如果克们要想得到正迁移效应,避免负迁移效应,就要注意创造以下一些迁移条件:1、概念和原理的一致性。2学习方法的学习,即学习为了课题或解决问题制定方案;培养观察力、记述、分类能力、推理能力、对数和时空的认识以及应用能力等基本能力;掌握看懂图表的方法,抓住重点、大纲的方法,会使用工具书等的学习能力学习热情、对某一课程的酷爱和厌烦。3、强调并指出迁移特征。4、利用学习情境与应用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