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自考真题经济学

  • 格式:docx
  • 大小:23.34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何看待农村的社会流动?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大体可归纳为自然、人口、社会3个方面。

自然原因

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引起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引起的社会流动多半是空间上的流动,调节着人口和资源的重新分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等,都会使一定地域内的人口短期内大量外流。自然生态的变化虽然较缓慢,但也会引起一个地方的人口逐渐迁出或迁入。

人口因素

人口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并依靠自然资源(包括土地、动物、植物、矿物和淡水)而生存的。自然资源中较突出的是土地资源,它有一定的承载力。若人口密度超过资源的承载力,势必引起人口的向外流动。人口的密度主要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造成的,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并不是直接由资源的贫富决定的。当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或过低,就会产生人口的压力或吸引力,于是出现人口流动。

社会原因

:①社会价值观。这是引起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被一定的社会价值观肯定的东西,如地位、声望、财富等,人们竞相追求,成为推动人们向上流动的原因。价值观念的转变,会改变人们的流动方向。②战争、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这是社会流动的一个常见原因。。③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这是引起社会发生结构性流动的原因

合理的社会流动的意义:第一,有利于社会保持一种开放式社会分层结构,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分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分层现象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增加社会成员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机会,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第二,有助于拓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接触界面,增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了解与相互联系,加强社会整合,缓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第三,社会流动能够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由于较高的社会地位成为对有能力的人的一种奖赏,从而能够有效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社会系统注入强大的活力,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前社会流动存在哪些问题?

二、社会流动所带来的社会分层不平衡

随着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现象日益普遍,农民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农民由于受自身因素制约往往不能获得自己心中所期待的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户籍制度的制约

不同的户口所在地或户口性质,决定了劳动力进入何种部门,大城市愿意接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经由人事部门调配,他们及其家属可以获得迁入地户口,其他能够由本地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岗位,也是对外地、特别是农业户口劳动力封闭的,用工单位的劳动用工计划需经劳动人事部门审批,并以“本地户口”为必备条件;只有少数本地劳动力供给不足或政府未加干预的岗位,才可能由外来劳动力获得。户口还在社

会保障、福利、住房、子女入学等多方面形成本地和外来劳动力之问的差别待遇。户口状况成为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准入的重要机制,根据户口状况也形成重要的职业分层-——本地劳动力主要流入职业队列中处于较高层次的部门。这就制约了农民工就职的种类及其子女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不能在城市受到教育,也就导致了我国一大批留守儿童的出现。

(二)、文化程度低下

由于农村比较闭塞,教育不发达导致农民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因此农民进城多数从事危险性较高,工作量较重的体力活,由于对法律的无知时有权利得不到保障的事件发生。

三、现阶段城市工人与农民工之间的生存竞争

尽管以身份为标准的城市工人和农民工之间的隔膜正在消失,但是,城市工人和农民工的回报机制却有所不同。一方面,两者的报酬都受到性别、教育和是否接受过工作培训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企业性质方面,城市工人更多地受到企业所有制和效益的影响,但农民工的收入则更多的受到企业各种特征的影响。两者之间在无形之中产生了“生存竞争”。城市

工人感受到了来自于农民工的威胁:66%的城市工人同意“农民工正在与他们竞争工作机会”的说法,认为如果城市工作机会不足的话,农民工应该离开城市;47%的城市工人认为国营企业的“下岗”是由于城市里有太多的农民工。只有35%的城市工人认为,农民工不应该享有与城市工人同等待遇。实际上,50%的城市工人和52%的农民工认为他们所在企业平等对待农民工和城市工人。有意思的是,在与就业相关的一些议题上,认为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待遇平等的农民工的比例要稍高于城市工人:66%的城市工人认为农民工的工资比城市工人低,55%认为农民工的工作时问更长,74%认为农民工的福利待遇要差一些,64%认为农民工所获得的福利项目要少一些。相应地,在农民工中问,58%认为他们的工资待遇比城市工人低,45%认为他们工作时问更长,61%认为他们的福利少,49%认为他们获得的福利项目少——所有的这些比例都要比城市工人的低一些。

因此,尽管总体上有50%的工人认为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受到平等对待,也有相同比例的工人承认在工资分配、福利和工作负荷等方面,农民工的待遇要稍差一些。然而,在与农民工的竞争上,城市工人正在逐渐失去他们的优势地位。当双方开始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竞争时,一个逐渐融合城市工人和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

面临着来自于城市工人的抵制。

2,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应采取哪种模式?

所谓城市化,通俗地说,是指人口在城市迅速集中的现象。从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看,城市化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工业化需要劳动力在某些经济区域迅速集中,这样可以产生聚集的经济效益,带来集约化经营的众多好处。而城市不仅可以提供集约化经营的场所,而且可以创造新的市场、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就业需求。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有明显加快的趋势。预计到2010年,我国城市户籍人口比例会上升到50%左右,即城市和农村户籍人口持平,各占一半。这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因此,有必要科学看待和认真分析我国的城市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