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联卡移动支付业务风险规则定稿

银联卡移动支付业务风险规则定稿

银联卡移动支付业务风险规则定稿
银联卡移动支付业务风险规则定稿

银联卡移动支付业务(智能卡模式)风险规则

(试行)

目录

1 总则

目的

定义及业务场景

适用范围

主要业务术语

智能卡

移动终端支付应用软件

可信服务管理(TSM)

Upcard应用

初始化和个人化

应用管理终端

2 发卡机构风险管理

业务申请及开通

开通卡种

持卡人身份审核

Upcard应用开通补充要求

风险告知

业务开通协议风险要求

支付交易风险管理

交易验证

交易限额管理

交易验证容错次数限制

交易风险监控

监控指标

指标运用

智能卡生命周期管理

制卡及运输

智能卡初始化

智能卡金融信息加载与个人化

智能卡配发

智能卡挂失和解挂

智能卡注销

移动终端支付应用软件安全要求

基本要求

登录控制

账户信息安全

移动终端支付应用软件发布

移动终端支付应用软件维护应用管理终端风险管理

基本要求

补充要求

终端申领

签署终端申领协议

终端接入

终端申领登记

应用管理终端巡检与维护

应用管理终端回收

第三方服务机构风险管理

资质要求

合作协议必备风险条款

要求缴纳风险保证金

风险培训

日常风险管理

违规处理

3 收单机构风险管理

交易处理

规范设置交易报文

账户信息安全管理

交易凭证对卡号屏蔽的要求商户风险管理

禁入商户

谨慎发展商户

入网审查

商户签约

商户入网

商户风险培训

商户注册登记

商户日常回访

商户风险监控

近场交易受理终端安全管理

基本要求

终端申领

签署终端申领协议

终端布放

终端接入

终端巡检与维护

终端回收

终端风险监控

收单专业化服务机构风险管理

资质准入

风险审查

签署协议

风险培训

日常监督管理

收单专业化服务机构的风险监控

违规处理

业务终止

4 风险事件报送及处置

发卡机构风险报告及处理

风险报告

卡片账户处理

协助案件调查

优化风险监控措施

收单机构风险报告及处理

报告风险事件

调查欺诈商户

协助案件调查

风险整改

中国银联风险事件协查及处理

发送风险提示

组织开展案件调查

督促风险整改5 风险责任划分

基本原则

风险责任划分

6 附则

1 总则

目的

为加强银联智能卡移动支付业务风险管理,保障银联智能卡移动支付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则。

定义及业务场景

本规则所指智能卡移动支付业务是指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主要为手机)完成货币资金转移的支付方式。根据交易发起方式,可分为移动近场支付和移动远程支付。

移动近场支付指通过支持近场通讯的实体受理终端(包括POS、ATM、自助终端等),在交易现场以联机或脱机方式接入收单网络完成货币资金转移的支付方式。本规则中特指基于PBOC 规范的智能卡发起的移动近场支付。

移动远程支付指手机等移动终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接入,直接与后台服务器进行交互,完成货币资金转移的支付方式。

适用范围

本规则适用于接入银联网络开展智能卡移动支付业务的各参与方,包括银行卡发卡机构、收单机构、中国银联。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应通过与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特约商户之间的协议明确本规则规定的相关风险管理要求。

本规则适用于境内移动支付业务。

主要业务术语

智能卡

集成了安全芯片(安全运算和安全存储单元)的集成电路(IC)卡片,在智能卡移动支付中存储持卡人账户信息和各种支付应用。

智能卡包括SD卡、SIM卡、安全芯片内置的移动终端和外

接设备等形式。

移动终端支付应用软件

移动支付业务中,在移动终端上使用(通常为手机),实现金融支付功能的应用软件。

可信服务管理(TSM)

即可信任的服务管理系统,在智能卡参与的移动支付场景中,TSM 系统负责智能卡多应用管理的业务、技术及安全。

Upcard应用

即UnionPay card应用,将经安全加密后的磁条卡信息下载到智能卡并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的应用。

初始化和个人化

智能卡初始化是指向智能卡安装初始根密钥,并获取手机支付应用(PBOC或UPCARD)。

智能卡个人化是指初始化智能卡内的手机支付应用文件系统和密钥信息,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并写入智能卡。

应用管理终端

智能卡移动支付Upcard应用中具备刷卡上送磁密信息功能,并对智能卡进行个人化和磁条卡信息下载的终端机具。

2 发卡机构风险管理

业务申请及开通

开通卡种

发卡机构应仅限以个人标识代码(PIN)作为交易验证方式的银行卡(凭密交易银行卡)开通智能卡移动支付业务(除电子现金账户外)。

持卡人身份审核

对于PBOC应用的借贷记帐户,发卡机构应根据自身发卡风

险策略,认真审核持卡人身份及有效证件,如要求持卡人本人至发卡机构柜面申请办理,或落实其他“亲访亲签”要求。

对于Upcard应用,发卡机构应根据不同开通渠道分别验证以下要素:

(1)通过发卡机构柜面办理的,应审核持卡人有效身份证件,并验证银行卡磁道信息和密码。

(2)通过第三方服务机构现场办理的,应审核持卡人有效身份证件,验证银行卡磁条信息、密码,并获得发卡机构对磁条卡信息下载操作的授权。

(3)持卡人通过刷卡自助终端办理的,发卡机构应验证银行卡磁道信息、密码和持卡人身份证号。

Upcard应用开通补充要求

发卡机构或第三方服务机构在将银行卡磁条卡信息下载到智能卡时,必须在交易报文中明确标识该笔交易为磁条卡信息下载。

采用非柜面形式开通业务时,第三方服务机构及自助终端管理机构应就验证报文、磁条信息下载授权等报文的格式或内容事先取得发卡机构的认可。

发卡机构应限制同一磁条卡信息仅能下载至一张智能卡。

风险告知

发卡机构应向持卡人进行业务风险告知,风险告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持卡人权利和义务;

(2)开通智能卡移动支付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3)持卡人业务查询、投诉渠道和流程;

(4)其他风险注意事项。

业务开通协议风险要求

智能卡移动支付业务开通协议中需明确以下内容:

(1)本机构与持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2)安全用卡提示及风险防范建议;

(3)风险责任界定及承担原则;

(4)挂失、解挂、换卡、注销等客户服务条款。

业务如有收费,必须在协议中明确收费标准,协议中没有明确收费标准的,计划开始收费前必须与客户重新签订协议。

支付交易风险管理

交易验证

发卡机构应在交易授权前首先验证卡片是否已开通移动支付业务功能。未开通业务功能的,拒绝该笔交易请求。

发卡机构应验证联机交易上送的银行卡信息(磁条卡为银行卡磁道信息、芯片卡为ARQC)和交易密码。验证不通过的,拒绝该笔交易。

对于芯片卡脱机交易,发卡机构应验证TC,验证不通过的,拒绝承兑该交易。

交易限额管理

发卡机构应针对移动支付业务不同交易类型,分别设置相应交易限额、交易频率等要素的限制,并在每次交易时予以验证,验证不通过的,拒绝该笔交易。

交易验证容错次数限制

(1)密码容错次数

发卡机构根据监管部门及自身风险控制要求设置交易验证容错次数限制,对于超出容错次数的账号,发卡机构应及时冻结

卡片,并提示持卡人联系发卡机构办理卡片解冻手续。发卡机构验证持卡人有效身份后,方能重新开通卡片支付功能。

(2)其他要素容错次数

发卡机构可比照交易密码容错次数,根据自身风险防范策略设置其他验证要素的容错次数及后续处理流程。

交易风险监控

监控指标

发卡机构应制定移动支付业务风险监控指标,密切跟踪各项监控指标的变动情况,发卡机构监控指标包括但不限于:(1)单笔交易金额;

(2)单卡每日累计交易金额、交易次数;

(3)单卡短时间内(如一个交易日内)余额不足、密码验证错误等原因被拒绝的交易次数;

(4)交易与持卡人背景情况、过往消费特征等是否相符;

(5)新业务开通后短时间内(如一个交易日)连续大额交易情况;

(6)卡片连续多个交易日在特定商户类型发生交易的笔数和金额。

指标运用

发卡机构发现持卡人触发风险监控指标时,应及时采取人工授权干预、拒绝交易授权、暂时冻结移动支付交易功能等风险处置措施。

智能卡生命周期管理

制卡及运输

发卡机构应在智能卡制卡环节落实以下要求:

(1)使用符合《中国银联移动支付技术规范》,且经中国银

联认证的智能卡。

(2)为每张智能卡分配初始根密钥,且密钥长度不得低于128位。

(3)为不同的智能卡设置不同的访问密码,访问密码应设置容错次数限制(建议为3-5次)。对于密码验证错误达到容错次数的,应暂时冻结该张智能卡,并要求持卡人持有效身份证件至智能卡发放网点解锁。

(4)符合《银联卡业务运作规章》第五卷《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和《中国银联移动支付产品认证规则》中的相关规定。

智能卡初始化

发卡机构在初始化智能卡时应落实以下要求:

(1)每张智能卡有唯一的硬件序列号。

(2)为每张卡片分配唯一一个智能卡主密钥,密钥长度至少128位,并在卡片个人化完成后用智能卡主密钥替换智能卡初始根密钥。

(3)为每张智能卡中的金融应用分配唯一一个应用密钥,加解密应使用双倍长密钥算法。

智能卡金融信息加载与个人化

对于通过空中下载方式加载金融账户信息的,应落实以下要求:

(1)建立端到端安全的金融账户信息传输通道。

(2)要求用户在身份验证时上送由智能卡硬件序列号,并在用户身份验证通过后,建立银行卡卡号与智能卡硬件序列号的定制关系。

(3)在用户发起金融账户信息下载请求时验证智能卡硬件序列号与卡号的定制关系。验证不通过的,拒绝金融账户信息下

载交易。

(4)金融账户信息下载完成后应进行完整性校验,校验通过后再进行数据的加载或者更新。

(5)金融账户信息下载完成后应清除暂存账户信息。

对于加载的金融账户信息为PBOC应用的,需符合《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对于加载的金融账户信息为UPcard 磁条卡信息的,还需落实以下要求:

(1)对于通过现场应用管理终端下载磁条卡信息的,应在用户申请下载磁条卡信息时要求用户刷卡上送磁道信息和密码,供发卡机构验证。验证不通过的,拒绝后续业务流程。

(2)对于通过手机空中下载磁条卡信息的,应限制用户下载磁条卡信息有效时间(最多不超过60分钟)。超时未下载,应及时清除智能卡标识代码与卡号所对应的磁条卡信息。

(3)对于上述现场下载和空中下载两种方式,均应使用双倍长密钥算法对磁条卡信息进行硬加密保护。

智能卡配发

发卡机构应在用户开通业务并申领智能卡时审核用户有效身份证件,与用户签署申领协议,明确双方权责义务。

本阶段签署的申领协议与业务申请环节签署的智能卡移动支付业务开通协议为同一协议。

智能卡挂失和解挂

发卡机构应向智能卡持卡人提供完善的挂失和解除挂失服务,并落实以下要求:

(1)向持卡人提供7×24小时智能卡挂失服务;

(2)验证持卡人身份真实性;

(3)在接到持卡人挂失请求并验证持卡人身份后,立即冻

结挂失智能卡(不包括电子现金账户);

(4)要求持卡人亲至柜面解除智能卡挂失,并核查持卡人身份证件和智能卡有效性。

智能卡注销

发卡机构应在用户申请销卡时,及时在系统中永久注销智能卡,并提醒用户通过有效措施销毁智能卡中所有数据信息。

移动终端支付应用软件安全要求

基本要求

发卡机构发布的移动终端支付应用软件应符合《中国银联移动支付技术规范》,并经中国银联认证。

登录控制

移动终端支付应用软件必须符合以下登录控制要求:

(1)强制要求用户登录并验证登录密码,且仅在用户登录成功后才能进行支付。

(2)用户登录密码长度不得少于六位。

(3)应设置连续登录失败次数限制(最多为5次),超过次数限制的,应立即冻结用户登录权限。

(4)支付应用软件在程序退出时,必须同时退出用户登录状态,并及时清除缓存中的持卡人账户信息。

(5)用户登录后,如超出一定时间(最长为10分钟)未进行任何操作,应用支付软件应退出登录状态,并要求验证登录密码以重新激活支付应用。

账户信息安全

移动终端支付应用软件必须符合以下账户信息安全管理要求:

(1)不得留存银行卡磁道信息、PIN、有效期、卡片验证码

等敏感账户信息。

(2)通过软键盘输入登录密码和支付密码,且键盘布局每次输入时随机变换。

(3)对支付密码进行加密保护,加解密应使用双倍长密钥算法。

(4)不得以任何形式显示密码明文。

(5)显示卡号时必须对卡号前六位和后四位之间的部分予以屏蔽。

(6)使用无线方式传输账户信息时,必须使用IPSEC、VPN 或SSL/TLS等加密技术进行传输加密。

(7)用户退出登录状态及时清除缓存中的持卡人账户信息。

(8)支付应用软件在被删除时,应同时清除保存的用户注册名等持卡人账户信息。

移动终端支付应用软件发布

发卡机构应在发布移动终端支付应用软件时落实以下要求:(1)发布前进行严格的代码安全测试。

(2)通过本机构官方网站、经认证的应用商店等安全渠道发布支付应用软件。

移动终端支付应用软件维护

发卡机构应在日常管理和维护阶段落实以下要求:

(1)每年至少对发布的移动终端支付应用软件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发布客户端更新和补丁程序。

(2)建立并执行系统升级、版本更新等变更操作的审批和操作流程,详细登记升级软件的版权、来源、版本等信息。

应用管理终端风险管理

基本要求

发卡机构布放的应用管理终端由发卡机构进行终端参数管理、密钥部署等管理工作。

应用管理终端应符合以下基本安全要求:

(1)符合《中国银联移动支付技术规范》,并经中国银联认证。

(2)应配备硬件加密模块,使用双倍长密钥算法对交易密码(PIN)进行硬加密。

(3)一台终端对应唯一一个终端主密钥。

(4)终端应具备入侵检测功能,即终端的PIN输入设备(或TSAM卡加密模块)应具备防攻击和反攻击的机制,保证设备在被攻击后立即处于不可操作状态,并自动立即擦除设备中存放的秘密信息。

(5)终端应符合卡号屏蔽的要求。

(6)终端不得留存银行卡磁道信息、交易密码等敏感账户信息。

(7)发卡机构应限定应用管理终端仅用于智能卡移动支付业务开通时的智能卡个人化,不得用于开展其他业务。

(8)终端应落实到操作人进行实名管理,设置操作员用户名、密码。

补充要求

发卡机构布放的应用管理终端应支持上送持卡人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终端申领

发卡机构应对应用管理终端申领实行实名制管理,并加强终端申领审核,审核内容至少包括终端申领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以及主要负责人(法人代表)身份证件,并留存复印件或影印

件。

签署终端申领协议

发卡机构应与终端申领人签署应用管理终端使用书面协议,在协议中至少包括以下必备风险条款:

(1)明确规定终端使用的业务范围,不得将终端用于申领协议规定范围以外的用途。

(2)终端申领人不得将终端转卖、租借给其他第三方。

(3)禁止终端申领人违规移机或挪机。

(4)终端申领人应妥善保管终端机具,加强终端日常检查巡视,防范终端被非法改装或破坏的风险。

(5)终端申领人出现违规操作行为应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

终端接入

发卡机构应为每台应用管理终端设置唯一一个终端代码,禁止多个终端共用一个终端代码。

终端申领登记

发卡机构应建立详细的终端申领登记制度,详细记录终端申领人相关信息、申领应用管理终端机具相关信息等内容。

应用管理终端巡检与维护

(1)基本要求

对于终端申领人提出的新增、更换和维护终端的要求,发卡机构应履行必要的审核程序。

(2)应用管理终端巡检

发卡机构应加强对应用管理终端机具的定期巡检,巡检内容包括终端是否被改装或安装侧录设备、机具周围是否张贴虚假信息等。

(3)应用管理终端记录档案更新

发卡机构应根据应用管理终端维护和巡检情况,定期更新终端申领和记录档案,确保各项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应用管理终端回收

发卡机构回收应用管理终端时,应认真核对原登记记录,检查终端数量是否相符、机具有无损毁、并认真作好相关记录备查。

第三方服务机构风险管理

智能卡移动支付业务中,应用管理终端根据第三方服务机构处理的业务类型,可将发卡第三方服务机构分为以下几类:(1)用户拓展方

指向客户发放或销售智能卡的机构,包括运营商、银行、或运营商和银行直接委托的有资质的机构。

(2)智能卡管理方

指掌握智能卡主密钥的机构,保证智能卡的安全,包括但不限于银行、运营商及其它有资质的机构。

根据业务开展情况,智能卡内可划分专门的金融安全域,掌握金融安全域密钥的机构为二级智能卡管理方。

(3)空中模式(OTA)服务提供方

空中模式是指通过移动通信的空中接口对智能卡中数据及应用进行远程管理。空中模式(OTA)服务提供方即提供此类远程管理服务的机构。TSM系统一般由空中模式(OTA)服务提供方提供。

资质要求

发卡机构应选择同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开展业务外包:

(1)实收货币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0万元。

(2)已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业务章程、风险规则、操作

流程、定制机具管理制度和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3)具备符合要求的营业场地、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支持能力。

对于从事智能卡生命周期管理、应用管理终端布放和管理的外包机构,发卡机构可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策略设置更为严格的准入资质。

合作协议必备风险条款

发卡机构与第三方服务机构签署业务委托合作协议中,应明确双方权责划分,并包括以下必备风险条款:

(1)明确规定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外包服务范围。

(2)应遵循的业务流程和风险规范。

(3)明确规定第三方机构不得将业务委托给其他第三方。

(4)要求第三方机构应严格遵守银联卡账户信息安全管理相关规定,保障持卡人账户信息和个人身份信息的安全,对持卡人申请材料采取了安全、妥善的保管措施,并按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卡机构自定)报送发卡机构。

(5)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风险责任划分。

(6)明确第三方及时上报风险事件、配合调查风险事件的责任和义务。

要求缴纳风险保证金

发卡机构可根据自身风险策略和对第三方服务机构的风险评估结果,要求第三方服务机构缴纳一定数量的风险保证金。

风险培训

发卡机构应至少每年对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一次风险管理业务培训,协助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落实各项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

日常风险管理

发卡机构应加强对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并定期对以下方面进行现场检查:

(1)各项持卡人申请材料的完备性和真实性。

(2)智能卡配发和管理材料的完备性。

(3)是否采取妥善保管和使用持卡人个人信息和注册信息。

违规处理

第三方服务机构出现以下违规行为之一时,发卡机构应及时采取书面通知整改、扣收风险保证金、终止业务合作等处置措施,并通报中国银联风险管理委员会。

(1)使用虚假资料信息申请移动支付业务。

(2)以任何形式复制、保留、使用持卡人信息,或以无偿提供、销售等任何形式向其他任何第三方泄露持卡人信息的。

(3)协助持卡人从事套现、洗钱等违法行为。

3 收单机构风险管理

交易处理

规范设置交易报文

收单机构应遵照各项业务规则和技术标准要求,正确、规范设置交易报文,确保交易发起方式、交易类型、交易渠道、商户类别码(MCC)、商户代码等关键信息域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仿造、变造交易报文。其中:

近场交易应在上送发卡机构的交易报文中明确标识为通过移动终端非接触方式发起,以区别于与传统实体卡环境下的刷卡交易。

远程交易应在上送发卡机构的交易报文中明确标识为通过移动终端远程发起。

下设二级商户的一级商户在交易整体流程中(包括收单机构向清算组织、发卡机构提交的交易报文)应上传二级商户的商户名称、商户代码等信息。

账户信息安全管理

收单机构应遵循《银联卡收单机构账户信息安全管理标准》(银联风管委〔2008〕1号)及相关规则规定,保障交易传输过程中持卡人账户信息的安全传输,并严格落实账户信息在存储、访问、传输、销毁等各个环节的风险防控要求。

交易凭证对卡号屏蔽的要求

各类近场支付终端交易凭证卡号屏蔽要求参照POS终端交易凭证卡号屏蔽的要求。

商户风险管理

移动支付商户分为远程商户和近场商户,其中近场商户参照《银联卡收单机构商户风险管理规则》(银联风管委〔2011〕1号)进行管理。远程商户应严格落实本节列明的各项风险管理要求。

禁入商户

收单机构应禁止发展下列商户:

(1)非法设立的经营组织。

(2)特殊行业商户。包括本国法律禁止的赌博及博彩类、色情服务类、出售违禁药品、毒品、色情出版物、军火弹药等其他与本国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商户。

(3)可疑商户。指商户或商户负责人(或法人代表)已被列入中国银联风险信息共享系统。

(4)注册地及经营场所不在收单机构所在国的商户。

谨慎发展商户

电子商务环境下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分析

电子商务环境下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分析 2009.2.28 21:23 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网站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移动支付是指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直接或间接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设备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从移动支付的实质上讲,移动支付就是将移动网络与金融系统结合,把移动网络作为实现移动支付的工具和手段,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服务的业务。 移动支付通常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1)短信(SMS)支付,终端用户通过发送短消息的形式请求服务内容,从用户的话费中扣除费用,通常只适合于小额支付。(2)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终端用户通过访问WAP站点,进行简单的金融业务。(3)USSD(Unstructured Supplementary ServiceData,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是一种基于GSM网络的新型交互式数据业务,如证券交易、移动银行业务。(4)N 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连接技术,支付和票务业务是应用最早的NFC业务。 一、移动支付中的安全问题 在整个移动支付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支付参与者包括:消费用户、商户用户、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服务提供商、银行。消费用户和商户用户是系统的服务对象,移动运营商提供网络支持,银行方提供银行相关服务,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提供支付平台服务,通过各方的结合以实现业务。移动支付需要考虑以下安全问题:(1)移动终端接入支付平台的安全,包括用户注册时,签约信息的安全传递,以及用户通过移动终端登录系统,其间传递的数据如签约用户名、签约密码等的安全性。(2) 支付平台内部数据传输的安全,即支付平台内部各模块之间数据传输的安全性。(3)支付平台数据存储的安全,涉及到签约用户的机密性的银行卡账户、密码、签约用户名、签约密码等的安全性。 二、移动支付的安全认证技术 当前,移动设备的大量普及为移动支付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移动支付的实施,如移动终端的计算环境和通信环境都非常有限,这就需要对相应的安全认证做一些特殊要求。 1.WPKI安全标准概况 WPKI (Wireless PKI)是有线PKI的一种扩展,它将互联网电子商务中PKI的安全机制引入到移动电子商务中。WPKI采用公钥基础设施、证书管理策略、软件和硬件等技术,有效地建立了安全和值得信赖的无线网络通信环境。WPKI以WAP的安全机制为基础,通过管理实体间关系、密钥和证书来增强电子商务安全。WAP安全机制包括WIM(WAP Identity Module,无线应用协议识别模块)、WMLSCrypt(WMLScript Crypto AP

移动支付影响对生活方面

在移动支付高速发展的今天,用户普遍使用选择使用手机客户端进行支付,来进行一系列的生活活动。分析表明,用户选择移动支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要素,分别是: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靠、支付流程方便快捷、支持的银行卡比较多、可支付的应用种类比较多、支付方式多种多样。 接下来主要通过以移动支付软件为手段,而衍生出的一系列相关活动来说明移动支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付款 朋友聚会,AA制付费是一种很常见的模式,通常都是服务员报出消费金额,然后大家一起掏包数零钱,整个场面极度混乱…… 在移动支付诞生之后,但是现在通过移动支付完全可以一个人付款,然后其他的人用移动支付转账给付款人的方式,既避免了数零钱的麻烦,也让整个支付过程变得像聊天一样简单轻松。 (衣食住行娱乐电子红包理财)(按照这样的顺序制作PPT) 衣 对于女生来说,逛街是一种天性,但是逛街却未必一定要买东西,因为对她们来说,更多的是在享受挑挑拣拣的过程。 而自从有了网络购物之后,女生纷纷将逛实体店改成了逛网店的方式,因为实体店再怎么好,受限于现实的条件,总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产品都展示出来,而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的逛下去。但是网店就不同了,只需要点点鼠

标,刷刷网页,就有数万种同类型的商品可供选择,极大的满足了女人逛街的欲望。而由此互联网移动支付也就应运而生了。 太平鸟服饰双11销售额总计3.83亿元 优衣库连续第二年蝉联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服装类销售冠军,同时在全品类排名中,今年更由去年的第五名升至第四,整体销售额翻倍,突破6亿元。 2015年双十一期间,天猫服饰商家涌现近20个“亿元户”。除了国际品牌耐克、NEWBALANCE、优衣库、Gap等榜上有名,本土的拉夏贝尔、杰克琼斯、太平鸟、森马、海澜之家、韩都衣舍等品牌的官方旗舰店销售额也均破亿元。 淘品牌在网购热下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如今线下品牌誓要把失去的消费者“抢”回来。据记者获得的一份数据显示,在天猫服饰频道,发现有超过一半的份额的店铺是原来线下开店服饰品牌。 分析人士指出,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让不少服饰类商家的销售额骤然下降。O2O无疑已成为传统类服饰业商家最后的救命稻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移动支付的快捷方便一方面促使了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由线下渐渐转为线上,同时这一方式的改变又作用于这个行业,产生巨大的变化。

分析:四方面解析移动支付安全技术

分析:四方面解析移动支付安全技术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移动支付以其快捷便利的应用特点,迅速成为我国支付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移动支付面临的复杂支付环境,在客观上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提出了巨大挑战。通过梳理我国目前移动支付的几种技术路线,笔者拟从四个方面分析相关的安全防护技术,并提出央行数字货币采用移动支付安全关注要点,从而为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流通提供参考。 移动支付的种类与技术路线 移动支付的种类可按支付场景、支付方式进行划分。按支付场景划分,主要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按支付方式划分,主要包括联机支付和脱机支付。从移动支付的技术路线上看,远程支付主要采用手机APP作为支付工具实现联机支付。近场支付采用的技术路线并不统一,但大致可分为三类——基于单独支付硬件技术方案、标准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技术方案和条码支付方案。从本质上讲,基于单独支付硬件技术方案是传统智能卡支付方案的延续,标准NFC技术方案是基于智能卡和手机的支付方案,而条码支付方案的工作模式则类似于远程支付方式(见图1)。 移动支付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移动支付安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难度较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移动支付场景和技术方案多样化。不同的场景和方案面临的安全需求和安全问题各不相同,导致移动支付的安全体系构建十分复杂,安全测评的难度也十分大。二是移动支付应用的安全性。由于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及其APP存在各种漏洞、病毒和木马问题,移动支付应用的安全性受到严峻挑战。三是移动支付多方身份的可认证性。移动支付交易根据不同的场景往往涉及个人、商户、第三方支付、银行等多个参与方,因此,必须有效解决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问题。而交易过程中的身份认证问题又可分为用户的身份认证和设备的身份认证。四是移动支付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商家和用户在公用网络上传送的敏感信息易被他人窃取、滥用和非法篡改,造成损失,所以必须实现信息传输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并确保交易的不可否认性。 移动支付的安全防护技术 远程支付技术方案的安全防护技术 远程支付中,终端APP多通过TLS/SSL协议完成用户和远程服务器间的网络安全连接,通过数字证书实现双端身份认证,并使用协商的对称会话密钥对后续传输的交易信息进行加密和完整性保护。 此类方案的核心安全问题在于私钥的存贮问题。目前大多数的方案中,私钥是以文件的形式保存在手机本地的,然而面对操作系统漏洞、木马等威胁,此类方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也出现了基于手机Key、安全元件(Secure Element,SE)以及可信执行环境的解决方案。未来,为移动终端提供更为便捷和安全可信的软硬件计算环境(或设备)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基于单独支付硬件技术方案的安全防护技术 单独支付硬件(如IC卡)提供了一种基于芯片技术的支付安全解决方案,它借助于IC卡所提供的安全计算和安全存储能力,可构建高安全性的支付体系。在此类方案中,移动支付完全由支付硬件独立完成,其安全性不依赖于手机环境,而等同于金融IC卡。 在身份认证方面,用户身份认证多通过口令+签名的方式来完成。设备身份认证又可分为发卡行认证和卡片认证两种。IC卡对发卡行的认证采用基于对称密码算法的挑战响应协议来实现;终端对卡片的认证则通过IC卡使用卡内私钥

以微信支付为例,探讨移动支付的风险管控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 近些年,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推动下,金融与互联网不断相互渗透和融合,支付手段创新层出不穷,其中,尤其以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表现最为抢眼,并已经成为支付市场的业务增长点。 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新兴支付业务快速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低成本的支付服务,根本性地改变支付清算传统模式,甚至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互联网支付业务的应用已经从网上购物、公共事业缴费等传统领域,逐步渗透到航空旅游、教育、基金理财、保险、社区服务、医疗卫生等行业或领域。与此同时,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移动支付也发展迅猛。 2012年,以“金融移动支付标准正式确立”为重要标志事件,被业界认定为移动支付发展的“新元年”,移动支付、支付机构、电信运营商和终端提供商等各路大军均加大投入力度,争抢和拓展移动支付市场。根据《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3》相关数据,去年银行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192亿笔,总金额为8.23万亿元;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104.56亿笔,金额6.89万亿元。移动支付方面,2012年,银行共处理移动电话支付业务5.35亿笔,金额2.31万亿元,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1.13亿笔,金额仅为1811.94亿元。随着电子商务与互联网技术和社交网络融合趋势不断加强,互联网支付行业的发展面临广阔的市场空间。庞大的用户数量、通信技术逐步成熟等有利条件也使得移动支付市场在未来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3 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移动市场交易规模达14 205.8 亿元,环比增长26.7%,同比增长50.8%。该数据显示,全球移动支付市场现如今已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移动支付模式之所有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其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移动支付不仅成本低、使用方便,跨越幅度较大,更是因为移动支付的内容多样、方式便捷,可以随着科技的前进一同发展,而客观环境的支持与政策的辅助也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壮大铺平了道路。 随着移动支付已逐渐成为网络支付的主流方式,微信支付作为最新及最具潜力的支付方式之一脱颖而出。自2013年8月份推出之后,依靠着移动互联网

移动支付的风险分析与安全策略

栏目编辑:梁春丽 E-mail:lianglizi505@https://www.doczj.com/doc/a211493546.html, 实务 支付清算 722010年第10期 FINANCIAL COMPUTER OF HUANAN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支付业务、支付工具不断创新,电子支付发展迅猛。近年来,移动支付的发展在我国也逐渐加快。移动支付在带给客户便捷、高效服务的同时,也对银行业信息安全和银行监管工作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本文阐述了移动支付的概念,介绍了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移动支付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移动支付风险防范的措施和建议。 一、移动支付概述 移动支付是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资金转移,在移动中实现支付。更准确地说,我们可以将移动支付定义为:以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为工具,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资金由支付方转移到受付方。一般来说,移动支付是以IC卡、数字签名技术为安全保障,以移动通信网络、银行金融服务系统为依托,实现货币的转移,终端通常为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由于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得手机在移动支付中扮演重要角色。狭义地讲,移动支付也叫手机支付。 移动支付可以根据多个维度进行分类。首先,移动支付可以分为现场支付和远程支付,这是根据支付者和受付者是否在同一地理位置来分类的。现场支付利用红外线、蓝牙、射频技术,完成手机面对面的交易。远程支付以银行账户、手机话费等作为支付账户,以短信、语音、WAP等方式发起业务请求,为购买的商品或服务付款。 移动支付也可分为大额支付和小额支付。大额支付是指那些对支付的安全性要求比较高,需要通过各种认证手段来确认支付者和受付者的身份,以确保资金安全的支付形式。这种支付形式涉及的金额一般比较高。小额支付是指对于支付的快捷性要求比较高,省略某些安全认证的支付。这种支付形式涉及的金额一般比较低。 移动支付的风险分析与安全策略 ■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郁 红 移动支付根据支付过程中是否事先指定资金去向还可以分为定向支付和非定向支付。 二、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2000年,中国移动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推出了基于STK方式的手机银行业务,这是国内最早的移动支付业务形式。虽然这一业务由于种种原因未取得成功,但它打开了移动通信和金融业务结合的大门,为移动支付铺垫了道路。 随着手机短信业务的不断发展,以短信为基础,基于银行卡支付的移动支付得到发展。2003年,移动支付业务应用逐步提速。2003年8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合资成立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为中国移动用户提供手机钱包业务。2009年5月,上海联通推出了可以刷公交卡的手机,用户乘车时可以直接刷手机付费;中国电信推出了基于3G的移动支付业务,用户通过短信、WAP客户端等多种形式,利用电信账户、支付卡、 银行

中国移动支付问题浅析

中国移动支付问题浅析 一、移动支付的概念 从狭义上讲,移动支付主要指利用手机进行的支付。从广义上讲,移动支付除包括手机支付外,还包括利用其他移动通信设备所进行的支付方式。综上所述,移动支付就是通过移动设备利用无线通信技术转移货币价值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支付方式。 二、当今我国移动支付的现状 近年来,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欧美日韩等地区,移动支付业务得到用户的广泛接受和认可。随着3G时代的来临,我国移动支付也呈现出勃勃生机,蕴含着广大的发展空间。 3G为移动支付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空间,电信运营商和各大金融机构纷纷在移动支付领域开疆扩土。移动支付已经成为“3G时代应时而生的宠儿”。 移动支付以手机支付为主要方式,其应用领域现在一般包括充值、缴费、小商品购买、银证业务和网上服务等。作为新兴的电子支付方式,手机支付具有不受地域时空限制、方便易行、兼容性好、支付成本低等特点,但移动支付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如移动支付的交易费用主要以小额支付为主,用户单次购物金额普遍较低;市场上RIFD—SIM的2.4GHz技术还不稳定,接口等外围支持也有待完善。由于SIM卡牵涉到发卡权的问题,银行方面的种种顾虑与担心也将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等。 三、当今我国移动支付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影响移动支付的最普及的关键因素,安全包括很多环节,比如存储安全、传输安全、认证安全等。从目前来看,主要有三大因素对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造成影响: 1.加密问题和即时性问题。加密问题和即时性问题是手机支付普及的主要障碍,虽然WAP功能的手机支付时,能够采用移动网络的加密技术,相对而言,并不能很有效的保证安全。

不得不防范的移动支付五大风险!

不得不防范的移动支付五大风险! 今天,2017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发布,对移动支付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 50岁以上被骗多20岁以下损失大 移动支付主要包括扫码支付、闪付和转账支付三种。通过对全国34个城市,超过10万人的调查发现,移动支付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它的安全性也需要格外注意。 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高级主管王宇介绍,2017年的调查,遭遇欺诈的人群当中,如果以10个人计算的话,遭遇欺诈的人数大概在2到3个人,2016年同期的数据时3到4个人。 调查显示,超过9成的人都用过移动支付,而其中用得最普遍的是扫码支付。调查还显示,50岁以上的人群中,遭遇过网络诈骗的比例高达59%。而且这个年龄段的人群遭遇诈骗后,向银行挂失并报警的比例不足3成,因此他们遭遇损失的比例也最高。让人意外的是,在遭遇网络诈骗的群体中,20岁以下遭遇大额损失的比例是27%,在所有年龄段中排第一,比总体水平高近20个百分点。 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高级主管王宇表示,20岁左右的人群,对于技术和安全的操作方式方面关注度偏低,在使用网络应用类账户时,信息泄露发生的概率也是比其他人群高的。在遭遇诈骗受损金额方面,损失5000元以上的占比9%,损失在500-5000元之间的占比21%,而70%的人损失金额都在500元以内。

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下载融360app。 移动支付需防5大风险 在调查中发现,有超过6成的受访者使用手机时,存在着种种不安全行为,对个人信息和支付账户产生了安全威胁。生活中大家都有很多不好的习惯,首先就是随意扫码。有49%的被访者遇到有优惠或者促销的二维码,都会扫一扫。 还有一个很多人都容易忽略的问题,就是删除手机应用APP时不解除银行卡绑定,这个占比也高达49%。此外,上网时会如实填写各类支付信息,占比44%;看有链接的短信或邮件,占比39%;安装跳出来的不明文件,占比39%。调查还显示,不少支付产品为了优化客户体验而简化了交易环节的验证,而这往往是产生移动支付风险的重要源头。 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高级主管王宇说,日常当中很多持卡人,在网购过程当中泄露了自己的一些个人信息,犯罪分子利用了持卡人相应的信息,去注册和开通相应的服务,所以在这个环节当中,很多损失都是在新的电商网站开通用户所产生的损失。中国银联建议,使用移动支付时,最好绑定的是一张小额的银行卡,以防账户被盗产生风险。一旦发生风险,要及时向银行挂失。目前春运火车票、机票也正在发售中,使用移动支付时也要注意防范风险。 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高级主管王宇表示,购票的时候尽量选择大型的电商或者官方网站去订购,如果发生了有疑似的可疑交易,可以向银行去申报,银行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去帮助持卡人减少损失。

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风险与防范策略.doc

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风险与防范策略 时间:2009-10-30 作者:信息发布 一、引言 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某种服务,以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本文研究的移动支付,特指使用手机为终端的移动支付。 根据支付金额的大小,可以将移动支付分为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小额支付业务是指运营商与银行合作,建立预存费用的账户,用户通过移动通信平台发出划账指令代缴费用;大额支付是指把用户银行账户和手机号码进行捆绑,用户通过多种方式对与手机捆绑的银行卡进行交易操作。 20世纪90年代初移动支付业务在美国就已经出现,此后,在日本和韩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如移动钱包、移动信用卡的正式商用都最早出现在日本和韩国,现在日、韩两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移动支付领域的领跑者,如SK Telecom(STK)等。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电信运营商、银行及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的火力推动下,移动支付业务迅速发展。 进入21世纪后,欧美一些国家的电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就已经开始研发有关移动支付的一些技术,并进行了相关的推广。目前,在全球手机发展最快的东亚地区,手机支付表现出惊人的增长。可以预言,不久的将来移动支付将会改变消费者行为方式,并且成为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手机支付代替现金、支票及信用卡支付,将彻底改变移动支付的应用现状,也必将掀起一场支付领域内的革命。 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手机不再局限于语音和短信功能,越来越多的数据应用应运而生,各国的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的研发部门,越来越关注移动支付的应用。英国市场调研机构“朱尼珀研究”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手机将日益成为现金、信用卡和借记卡的替代物。至2011年,预计全球5200万消费者将采用移动技术为日常消费品和服务付费。今后三年的手机支付额约为118亿美元。 移动支付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发展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有关移动支付的研究涉及技术、法律、产业链等多方面的问题。我国移动支付的推动者虽以非金融机构为主,但由于移动支付涉及到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不可小视。只有全面认识并防范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才能推动产业链向更加成熟、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移动支付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

移动支付安全及风险防范

有调查显示,目前每5位中国人中即有4人担心手机网络犯罪。手机从事活动主要包括在线阅读、访问社交网站、在线购物以及移动支付。以前大家等公交的时候,更多是在一起聊天,现在几乎90%以上的人都是拿着手机做一些娱乐或是工作,有人炒股票,有人刷微博,还有人可能做移动支付的购买,甚至还有做手机银行转帐等等。目前手机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家越来越依赖于手机,就像我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一样。 目前,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其便利性使得其已成为一种潮流,但是移动支付存在的安全隐患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不久前,在中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金融IC卡行业应用与移动支付高峰沙龙会”上银行卡检测中心安全技术部总经理杜磊分享了目前移动支付存在 的风险,已经从技术上如何去防范。 移动支付的安全概述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已成为一种潮流,但是移动支付存在的安全隐患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当然,这些安全隐患和风险未必就代表是安全问题。据安管云开放平台2013年2月的统计,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手机病毒和恶意软件,例如无提示私自发送短信,窃取用户隐私资料,还

有无提示大量流量消耗等问题。”杜磊指出说,“还有一些内置的软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大量吞噬着手机流量,这些都我们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各种媒体宣传都在提醒手机用户,手机不是保险箱,通讯录里不要暴露家庭信息,防止一旦手机丢了之后可能会遭到诈骗。实际上不需要手机丢,我们存储在手机上的信息可能早已被恶意软件窃取。一些问卷调查公司来电,能够直呼机主姓名和工作单位,他们是如何获得的?很可能就是手机里面的一些短信信息、文件信息以及通讯录信息被非法窃取了。例如通过短信信息了解一个人的消费习惯、工作状况以及家庭状况,为某些利益链服务。所以说手机本身它没有太多的安全防护,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所以,我们在移动支付里,在手机银行里,把手机作为交易工具的时候,应该默认手机是不安全的,再对整个交易流程进行安全设计和优化,才能保证移动支付以及手机银行交易的安全性。分析移动支付的交易环节,首先是通过手机的终端采集交易数据,例如借助个人支付终端做身份认证,,交易信息传输到移动运营商,再到移动支付后台,在交易的每个节点都要考虑到安全风险。做近场交易的时候会用到受理终端,终端安全和收单系统的安全性也同样要考虑,如果每一个节点的安全性都保证了,再保证整个流程和业务流程的安全性,我们说这个过程就是可控的。

移动支付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

移动支付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19T17:11:57.067Z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1期作者:刘旭东 [导读] 在如今的生活中,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它在电子商务中起着重要作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讯的结合,对于电子商务与移动商务都是一次飞跃性的改变,是里程碑式的进步。 刘旭东 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山西省太原市 030001 摘要:在如今的生活中,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它在电子商务中起着重要作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讯的结合,对于电子商务与移动商务都是一次飞跃性的改变,是里程碑式的进步。新颖的移动支付形式方便了商业活动,体现了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商业业务的处理特征,促进了我国商业发展,因此移动支付在电子商业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它的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子商业活动。 关键词:移动支付安全风险措施分析 引言:时代在发展,出现了新颖的移动支付方式,本文介绍这种支付方式在我国的现状,让大家更为全面的了解,指出其存在的风险,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一、移动支付的概念 1.1更多的人将会选择移动支付 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成了一种重要的商业活动运行的手段,随着现在4G网络的来临,使得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讯相结合,移动通信网络的更新发展推动了现在移动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截止到2016年年底就有2.82亿多人在使用互联网,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人分别有2.11亿多和13.04亿多。因此在电子商务领域有着潜在的客户这一现象是有目共睹的,也因此造就了它的高速发展,快速的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移动网络支付的最大的特点是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可以实现更好的人性化和个体化的发展,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新颖的支付通道,根据我们的喜好,爱好,需求,去提供一些相应的服务,满足我们的爱好,实现了人性化的发展,使得电子商业成为一种不可取代的商业活动。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将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用互联网进行消费,移动的支付方式是以手机进行交易,用通讯的设备作为支付工具,是一种新的支付方式,吸引着更多的人进行这种网络消费,更多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不计空间时间的进行消费、服务。据显示,2017年移动支付业务量保持较快增长,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金额202.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0%。它的背后有着重大的商业机遇,这种支付方式有着很大的优点,它简单便捷,服务水平高效,简单易上手,成本比较低,功能比较全,使用者更加多,人性化,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1.2如何进行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的处理直接影响着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一般的来说,移动支付的方式是用银行卡与数字的签名技术为安全的技术保障,用电子通讯移动和银行的金融的服务系统作为根基,货币为移动通讯支付,实现了货币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变,它通过移动的电子通信网络将客户的终端连接到银行里面,实现了利用移动的终端界面从而完成各种各样的理财业的服务系统。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移动pc或着是当前显得略有复杂的电子设备系统,因为手机现在被人们广泛的使用,让手机在支付方式上扮演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移动支付就是手机支付。根据支付的交易金额大小,移动支付可以被拆分为小额度的移动支付和大额度的移动支付。在国外,移动支付业务逐渐进入大额度的移动支付阶段。安全性对于大额度的支付更为重要,因为这些都需要绑定银行卡各种有关于金钱信誉的平台,从1999年,我国的移动支付方式才被普及,现在这种支付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主旋律。 二、移动支付价值链的构造 首先是移动支付的用户,他们使用这种业务,也是支付业务的收益的来源,这是必不可少的根源,其次是厂商,他们开发这种支付业务,进行销售并得到利益,他们是最大的利润受益者。然后就是网络和支付平台的运营商,他们是间接的受益者,通过运营电子移动网络和安全支付平台来获得相应的通信费的收益,服务的手续费,受代理费用,及佣金押金的费用,他们运营商的竞争,提高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更好的促进了移动支付的发展,拓展了有价值的商业用户,是移动支付价值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有商业用户,他们积极的开发这种商业,用移动支付方式提供给我们非现金的交易的方式,来增加他们交易的额度,从而谋得商业的利润。最后是一些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和中国银联等,他们都给予消费者银行卡和移动的支付服务,让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产生某种消费,增加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信赖程度。 在这种移动支付链条的构造中,由于这个移动的运营商想要构建一种安全的支付模式,使他们成为这种电子支付链条中的最高端的运行者,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有着有利的胜利条件;平台的运营商是移动电子运营商的设备的主要的供应商,为我们提供了技术的支持与保障,还担任着移动运营商的合作者这一重要的角色。所以,在一定的未来环境下,移动运营商作为平台的运营商是未来的移动支付运营模式,在这样一个统一的品牌下,不断的保持和强化用户资源等对自己有用的一面,共同的发展市场经济。 三移动安全支付风险和防范的措施在这种随时随地的通信工具和开放性通讯的移动支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着潜在的高风险,它依靠于网络电子这些虚拟的产品,容易受到网络病毒非法的袭击与恶意的攻击,因此为了保障移动支付健康的环境,我们需要分析移动支付存在的风险,去制定安全的对策,争取做到移动支付高效率,零风险。 3.1移动支付风险分析。技术的风险,法律的风险,信誉的风险是我国移动支付现在存在的三大主要风险。现在,支付技术的体制还不够完善,存在短信支付密码被破译,短信无法保证实时,身份不能够立刻识别,信用体系不够完善等现象。各种移支付交易的权利义务在法律中的规定也不够明确,没有得到法律更好的保障,比如说,我国的消费者保护法中对于手机银行运行的适用性不确实,消费者用互联网作为媒介而达成协议的有效性也有不确定性,这让移动支付,在用互联网焦虑中,存在着法律上的风险与不确定的保障。因此想要去发展这种移动支付,值得信赖可靠的服务平台尤为重要,我们移动的运营商服务质量要有所提高,金融机构要提供可靠安全的保障,要及时的为客户解决问题,如果客户在访问他的账户或者是资金信息时遭受到了通讯网络故障,而导致其对移动支付服务产生了怀疑,可能引发信誉危机。 3.2移动支付风险防范措施。在技术风险防范方面,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系统的完整性、用户的身份鉴别、灾难恢复性和操作的不可否认性。针对这些问题,必须确保敏感信息进行切实的保护加密;支付网络中要有适当的安全的防范措施如防火墙、侵入窃密检

浅谈移动支付的安全性_刘冠群

移动支付作为新兴的产物,在不同的组织对其涵义的规定有所不同,同时移动支付的内容日益丰富,也制约着其涵义的统一性与标准性。目前,移动支付的涵义在通讯百科中的规定为:移动支付主要是指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双方利用手机终端与移动支付平台,从而实现电子商务的交易活动。移动支付的涵义也可以指交易双方利用移动设备,从而完成电子商务的交易活动。移动支付是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移动终端主要包括手机、移动PC 或PDA 等,其中手机是最主要的移动终端。 移动支付的涵义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其中的共同点便是支付双方要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支付行为,现阶段,移动支付的终端大多数为手机,因此,移动支付也可以称之为手机支付。 浅谈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刘冠群 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0 长,并且将成为人们日常账单支付的重要形式。2007年,欧盟国家也开始关注移动支付,通过不同企业的合作,从而利用手机钱包业务实现了小额支付,目前,在英国、德国与意大利等国家,其智能手机用户普遍开通了移动支付。 在国内,我国移动支付兴起相对较晚,但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移动支付的用户也在逐渐增多。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速度较快,同时在3G、4G 网络的作用下,为移动支付提供了宽带支持,从而保证了用户的移动支付,使其更加方便、快速。目前,移动支付技术更加先进,其应用更加广泛,其内容更加丰富,如:打车软件、移动理财等。据调查,我国智能手机用户对移动支付有着较大的需求,因此,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2 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移动支付的安全性直接关系着其业务的发展,因此,安全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用户在选择支付方式时,最关心的便是交易的安全性,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开放性日益增强,用户的资金及其信息数据从而影响移动支付的安:中间环节的攻击,对其通从而窃取或者篡改用户;拒绝服务的攻击,主此对网络通道;钓鱼对其进行伪装,从而欺骗密码、账户等;恶在其程序安信息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在移但由于用户的手从而导致用户;支付者的真实信息不能他人极从而给用户造成安全性中在移动支具有认证身份的功能;在移动支支付交易的内容;再次,信息的在此过程中,要保证用;最后,不可否认性,移动支付涉及的双方将不能对传输的信息进行抵赖,主要是由于信息将被三方证明。 3 保证移动支付安全性的措施 根据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从而保证其安全性。 3.1在硬件安全方面 硬件安全主要是提升安全模块的保护功能,安全模块的功能主要是保证应用的实现,同时保障数据的安全存储,并且要提供相应的安全运算服务等。安全模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在网络银行的应用中,传统网络运用的是硬件安全产品,从而实现对用户账户、交易数据的保护,其中Usbkey 产品的 网络出版时间:2015-03-03 05:45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a211493546.html,/kcms/detail/11.3571.TN.20150303.0545.213.html

要防范移动支付的四大风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211493546.html, 要防范移动支付的四大风险 作者:陈晓华 来源:《财经界·上旬刊》2017年第06期 信息通信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传统金融产业的创新与变革,移动支付是信息通信技术与金融产业融合的重要成果。移动支付是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对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支付的一种方式,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移动支付具有“随时、随地、随身”,且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社会影响面广等特点。在我国,目前移动支付在技术标准、运行模式、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风险制约因素,亟须研究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确保消费者权益,以促进移动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 风险主要在四个方面 移动支付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政策风险、技术风险、金融法律风险、信誉风险四个方面。 首先是政策风险。移动支付作为新兴业务,缺乏行业规范,尤其是准入政策和监管政策。行业中涉及的资源共享、服务质量保证、服务规范等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唯有如此业务才能健康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核心是支付,移动支付相关政策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移动支付处于电信增值业务与银行增值业务——中间业务的交叉地带,有着不同的业务类型。国内非银行机构推动移动支付的积极性比银行更高,但移动支付涉及的金融业务必须接受金融监管,这无疑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由此可以看出,政策风险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无法回避的障碍。 其次,技术风险。移动支付技术风险主要是支付的技术安全风险和技术系统风险。技术安全风险包括两方面:一是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风险;二是用户信息的安全性风险。 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风险是客户对移动支付最为关注的问题,用户信息的安全性风险同样值得关注。短信支付密码被破译、实时短信无法保证、身份识别是移动支付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手机仅仅作为通信工具时,密码保护并不重要,但作为支付工具时,丢失手机、密码被攻破、病毒木马等问题都会给用户造成重大损失。

移动支付业务的风险防范

移动支付业务的风险防范 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各国的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的研发部门,越来越关注于移动银行与移动支付的应用。 移动支付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发展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有关移动支付的研究涉及技术、法律、产业链等多方面的问题。我国移动支付的推动者虽以非金融机构为主,但由于移动支付涉及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不可小视。只有全面认识并防范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才能推动产业链向更加成熟、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移动支付产生背景 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本文研究的移动支付,特指使用手机为终端的移动支付。 根据支付金额的大小,可以将移动支付分为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小额支付业务是指运营商与银行合作,建立预存费用的账户,用户通过移动通信平台发出划账指令代缴费用;大额支付是指把用户银行账户和手机号码进行捆绑,用户通过多种方式对与手机捆绑的银行卡进行交易操作。 移动支付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电信运营商、银行及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的大力推动下,业务发展很是迅速。 。 户数达2000万。“手机钱包”包括税务、彩票投注、手机投保、手机购卡、软件销售、酒店/机票预订、网上购物等。 据统计,2005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数达1560万人,同比增长134%,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4%,产业规模达3.4亿元;2007年,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备,移动支付业务已经进入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拐点。根据诺盛电信估算,2008年,我国国内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39亿人,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24%,产业规模已经达到32.8亿元。 三、对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1.对业务创新打开了方便之门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何拓宽业务领域,创新和发展新型金融增值业务,成为金融机构关注的焦点。 据统计,发达国家95%的金融创新都来自于信息技术。随着银行业信息化和虚拟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电信业移动电话普及率的提高,银行客户和电信用户的范围越来越重叠,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和交易依赖于银行与电信的紧密融合来实现。同传统支付手段相比,移动支付最主要的特点是支付灵活便捷、交易时间短,可以减少往返银行的时间和支付处理时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