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两则》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大胆质疑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

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4.《学弈》中六个“之”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的(2)惟弈秋之.为听。无意义。

(3)一人虽听之.。指弈秋的教导。(4)思援弓缴而射之.。指天鹅。

(5)虽与之.俱学。指前一个人(6)弗若之.矣指前一个人

5、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 wèi:因为;其:他的。指后一个人;弗若:不如。

译: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这句话是一个设问句,意在引起人们的思考。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去:距离;日中:正午。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为wéi:认为,以为。知:知识。译文: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这句话是反问句,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6、《学弈》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写出了两个人学下棋的不同态度。

《匆匆》

1.《匆匆》是一篇散文,作者朱自清,被毛主席称作“最有民族风气"的作家。他的作品还有《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首尾呼应,突出作者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感慨和惋惜,引人深思。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鲁迅

5、破折号的用法有:解释说明、语意递进、意思转折。

(1)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解释说明)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语意递进)

6.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答: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念。

②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答: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答:作者用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答:作者运用比喻,把时间比作“轻烟、薄雾”,表明日子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⑤我很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答:“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指的是出生时的一无所有。

“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指的是去世时的一事无成。

几个问句的连用,表达出作者感慨时光流逝,不甘虚度年华的强烈感情。

6.作者是怎么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答:(1)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表现出了日子来去的匆匆。

(2)仿写: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随着笑声漂流;跑步的时候,日子也在脚步声中逝去;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划去……。

1

《桃花心木》

1.《桃花心木》是一篇散文,作者是台湾作家林清玄,我们学过他的《和时间赛跑》。

这篇文章用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借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锻炼独立自主能力的重要意义。

2.文章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动”。

3.树的生长“不确定”指老天下雨,种树人浇水没规律。

人生活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坎坷、曲折、磨难。

4.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是“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5、理解句子

(1)说说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奇怪的做法: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

这样做的原因:模仿老天下雨,让树木适应环境,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①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②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打哪些“不确定”?

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①“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②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不可预料的情况,如考试下降,家人下岗了,生病了,朋友之间闹矛盾等等……

③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百年大树。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答: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北京的春节》

1.本文作者老舍,现代著名作家,我们学过他的《猫》、《草原》、《养花》。

2.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3.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其他略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重点句理解。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答:“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答:从第一句话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守岁”有两重意思:①岁数大的人守岁珍惜光阴;

②年轻人守岁为了给父母延寿。

(3)“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

答:作者从香味色彩声音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除夕夜的热闹。

(4)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答:“又”是再一次的意思,说明元宵节是继“除夕”和“初一”之后的第三个高潮,很隆重,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5)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答: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十六年前的回忆》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3.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

(1)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