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及思考题

  • 格式:doc
  • 大小:199.0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非细胞体系:来源于细胞,而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但包含了进行正常生物学反应所需的物质(如供能系统和酶反应体系等)组成的体系即为非细胞体系。

原位杂交:将标记的核酸探针与细胞或组织中的核酸进行杂交,称为原位杂交。

原位分析:在保持细胞结构的基础上,某些化学物质(显色剂)和细胞内某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在细胞局部范围内形成有色沉淀物,从而对细胞化学成分进行定性或定位。用于对某些细胞成分进行定性和定位研究。

放射自显影技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电离辐射对乳胶(含AgBr或AgCl)的感光作用,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与半定量研究的一种细胞化学技术。

第四章细胞质膜

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人工膜。在水中,搅动后磷脂形成脂双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直径25~1000nm不等。人工脂质体可用于:转基因、制备药物和研究生物膜的特性。

脂筏:在以甘油磷脂为主体的生物膜上,胆固醇、鞘磷脂等形成有序的脂相,如同漂浮在脂双分子层上的“脂筏”一样载着执行某些特定生物学功能的各种膜蛋白。

膜骨架:膜骨架是指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生物膜:质膜和内膜总称为生物膜。细胞质膜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所以又称细胞膜。围绕各种细胞器的膜,称为细胞内膜。生物膜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

水孔:即水通道,是内在膜蛋白的一个家族,在各种特异性组织细胞中提供了水分子快速跨膜运动的通道。对水有高度特异性,只容许水而不容许离子或其他小分子溶质通过。

P-型离子泵:其原理与钠钾泵相似,每分解一个A TP分子,泵出2个Ca2+。位于肌质网上的钙离子泵占肌质网膜蛋白质的90%。

V-型离子泵:存在于各类小泡膜上,水解A TP产生能量,但不发生自磷酸化,位于溶酶体膜、植物液泡膜上。

F-型离子泵:H+ 顺浓度梯度运动,利用质子动力势合成A TP,也叫A TP合酶,位于细菌质膜,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

ABC超家族:A TP结合盒式蛋白是古老而庞大的家族,是一类ATP驱动泵。ABC成员之间具有很多共性,如相似的物质转运功能和结构。但随着基因的不断进化,成员之间又产生许多不同点,表现在家族特征的各个方面,如结构、功能、器官分布与亚细胞定位等。

第六章细胞的能力转换——线粒体与叶绿体

原初反应:指光合色素分子被光激发至引起第一个光化学反应为止的过程,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即光能被天然色素分子吸收,并传递到反应中心,在反应中心发送最初的光化学反应,使电荷分离从而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

氧化磷酸化:底物在氧化过程中产生高能电子,通过线粒体内膜电子传递链,将高能电子的能量释放出来转换成质子动力势进而合成A TP的过程。

光合磷酸化:由光照所引起的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作用相耦连而产生ATP的过程。

第七章真核细胞内膜系统、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

细胞质基质:在真核细胞中,除去可分辨的细胞器以外的胶状物质,称细胞质基质。

信号肽:位于N端,约16~26个氨基酸,包括疏水核心区、信号肽C端和N端等三部分。

分子伴侣: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分子可以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相结合,从而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装配,这一类分子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因此称为分子伴侣。微粒体:在细胞匀浆和超速离心过程中,由破碎的内质网和形成的近似球形的囊泡结构,内含内质网与核糖体两种基本组分。

细胞内膜系统:是指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围绕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

分泌溶酶体:当接到外界信号后,会像分泌泡一样释放内含的物质,杀伤靶细胞的溶酶体。

共转移:肽链边合成边向内质网腔转移的方式,称为共转移。

后转移:蛋白质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以后再转移到细胞器中。

停止转移序列:与内质网膜的亲合力很高,阻止肽链继续进入网腔,成为跨膜蛋白。

停泊蛋白:内质网膜的整合蛋白,可与信号识别颗粒特异结合。

信号识别颗粒:6种多肽和1个7S RNA组成,属核糖核蛋白复合体。与信号肽序列结合,导致蛋白质合成暂停。

第八章细胞信号转导

细胞通讯: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主要类型有直接接触型、直接联系型、间接联系型。

第二信使:第一信使分子(激素或其他配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产生或释放到细胞内的小分子物质,有助于信号向胞内传递。

受体: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物质,多为糖蛋白,至少包括两个功能区域:配体结合区域和产生效应的区域。

分子开关:细胞信号转导中,通过结合或水解GTP、蛋白质磷酸化或去磷酸化开启或关闭蛋白质的活性。化学突触:是存在于可兴奋细胞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其作用是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导兴奋。

电突触:指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电信号可以直接通过间隙从突触前向突触后传导。

第九章细胞骨架

细胞皮层:细胞内大部分微丝集中在紧贴细胞质膜的细胞质区域,并由微丝结合蛋白交联形成的凝胶状三维网络结构。

分子马达:主要指依赖于微管的驱动蛋白、动力蛋白和依赖于微丝的肌球蛋白,三类蛋白质超家族的成员。微管组织中心:在细胞中微管起始组装的地方,如中心体、基粒等部位。

中心体:由一对相互垂直的柱状中心粒及周围无定型的电子致密的基质组成,是微管组织中心。

第十章细胞核与染色体

染色质:在间期细胞中构成染色体的DNA、组蛋白和其他非组蛋白形成的线性复合体

染色体:真核细胞分裂中期由DNA及其结合蛋白组成的高度压缩的棒状结构

常染色质: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

异染色质:在细胞间期保持高度凝聚状态、染色较深、不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包括结构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

核型: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特征的总和(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等),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显带技术:用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产生明暗相间的条带,作为鉴别单个染色体组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