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死亡率排名?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18种重点疾病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数据分析疾病质量与安全控制是医疗领域的重要问题,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机构的声誉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疾病质量与安全控制中,有许多重点指标需要进行数据分析,以评估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为医疗机构提供改进决策的依据。
下面将重点介绍18种常见疾病的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并进行数据分析。
1.冠心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评估其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
可通过统计冠心病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计算发病率和死亡率。
2.肺癌: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是衡量其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
可统计早期诊断人数和治愈人数,计算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
3.糖尿病: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是考核其质量与安全控制的主要指标。
可调查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计算血糖控制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4.高血压:高血压的血压控制情况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其质量与安全控制的重要标志。
可统计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计算血压控制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5.中风: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评估其质量与安全控制的关键指标。
可统计中风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计算发病率和死亡率。
6.肝癌: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是其质量与安全控制的重要指标。
可统计早期诊断人数和治愈人数,计算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
7.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病情控制情况和再入院率是考核其质量与安全控制的主要指标。
可统计患者的病情控制情况和再入院情况,并计算病情控制率和再入院率。
8.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是评估其质量与安全控制的关键指标。
可统计早期诊断人数和治愈人数,计算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
9.乳腺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是其质量与安全控制的重要指标。
可统计早期诊断人数和治愈人数,计算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
10.胃癌:胃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是考核其质量与安全控制的主要指标。
可统计早期诊断人数和治愈人数,计算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
11.肺结核:肺结核的治愈率和复发率是评估其质量与安全控制的关键指标。
注:1.非专业统计人员,可能表述不完全,不准确,望谅解。
2.所有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部分数据可能有改变,具体查询《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2》4.这份资料是截取的,想要获得全部内容可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载。
5.小贴士:(来自于寻医问药网)肺癌是肺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绝大多数的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故称支气管肺癌。
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在男性癌瘤病人中,肺癌已居首位,在女性发病率也迅速增高,占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的第2位或第3位,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大量资料表明,长期大量吸纸烟是肺癌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
多年吸纸烟每日40支以上者,肺鳞癌和未分化癌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4~10倍,城市居民肺癌的发病率比农村高,这可能与大气污染和烟尘中含有致癌物质有关。
因此应该提倡不吸烟,并加强城市环境卫生工作。
/s?ie=utf-8&src=hao_360so&q=%E8%82%BA%E7%99%8C%E9%A2%84%E9%9 8%B2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每年约有17万人死于胃癌,几乎接近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4,且每年还有2万以上新的胃癌病人产生出来,胃癌确实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
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60岁多见,男多于女,约为2:1,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胃窦部,尤其是胃小弯侧,根据癌组织浸润深度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中、晚期胃癌)。
胃癌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如捉摸不定的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泛酸、食欲减退、轻度贫血等,部分类似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慢性胃炎症状,有些病人服用止痛药、抗溃疡药或饮食调节后疼痛减轻或缓解,因而往往被忽视而未做进一步检查,随着病情的进展,胃部症状渐转明显,出现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消瘦,体重减轻和贫血等。
后期常有癌肿转移,出现腹部肿块,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黑便、腹水及严重营养不良等,由于胃癌在我国极为常见,危害性大,有关研究认为其发病原因与饮食习惯,胃部疾病等有关,所以了解有关胃癌的基本知识对胃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大传染疾病排名三篇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地遭受到传染病的困扰。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与传染病做斗争的历史。
其中最可怕的是病毒引发的传染病,因为病毒个体小,基因少,变化快,传播速度快。
最可怕的病毒有时不是毒性最强的,而是那些新出现的病毒,因为科学家要找到对付新病毒的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往往会造成大范围内的伤亡。
1 埃博拉病毒——目前最可怕可引发急性传染病埃博拉出血热,可通过身体接触传染,是现存的毒性最大的病毒,导致患者病死率高达50%~90%。
目前还没有有效抵御这种病毒的疫苗和药物。
它以极其恐怖的传播方式和速度像幽灵一样在非洲游荡,从1976年至2022年爆发了23次。
2022年7月,埃博拉病毒再次在非洲大爆发,其感染和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并且还在继续蔓延,并无被控制的迹象。
2 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家族“最危险成员”流感病毒分为三个型别,即甲型、乙型和丙型。
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是我们已经较为熟悉的一种,也是最危险的一种。
历史上最骇人的一场流感发生于1918年,这场全球性流感夺走了5000万条生命,其罪魁祸首就是名为h1n1的甲型流感病毒。
令人闻之色变的禽流感也是一种甲型流感,近年来流行的h5n1、h7n9都是对人类危害较大的禽流感。
甲型流感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短时间内的基因重组而演化出新的病株,每重组一次毒性增强、传染性增大,且能导致原有的治疗方法失效。
患者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
3 艾滋病毒——攻击免疫细胞,恶性肿瘤“登门拜访”该病毒可引发艾滋病。
该病毒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
该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者在出现艾滋病症状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全球十大致命疾病排行致命疾病是指能够危及生命的疾病,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本文将介绍全球十大致命疾病的排行,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些疾病。
一、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指包括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等的疾病。
这类疾病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其主要原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饮食习惯。
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进行体育锻炼,并定期体检以及控制血压、血脂,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
二、癌症癌症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第二高的疾病,它包括多种类型,如肺癌、乳腺癌、食道癌等。
癌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有关。
为了预防癌症,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等危险环境,以及定期体检,及早发现病变。
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哮喘等。
这些疾病主要由吸烟、空气污染和工作环境的有害物质等引起。
为了预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我们应该避免吸烟和被动吸烟,呼吸清新的空气,保持室内通风,并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有害物质的环境中。
四、下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和流感等。
这些疾病主要由病毒、细菌和真菌感染引起。
为了预防下呼吸道感染,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例如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打疫苗以提高免疫力,并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停留时间过长。
五、肝病肝病包括肝炎和肝硬化,其中肝炎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
为了预防肝病,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或未煮熟的食物,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打疫苗以预防肝炎病毒感染,并避免饮酒和使用未经认可的注射器。
六、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的持续升高。
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应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实现,例如均衡的饮食结构、适量的运动以及减轻压力等。
同时,在糖尿病被确诊后,要积极接受医生的治疗方案,并进行定期的血糖监测。
1、肺栓塞发生后未及时诊治者, 其病死率高达60%~ 70%, 其中11%~33%在发病后1 h内迅速死亡。
2、急性肺水肿死亡率12%-40%
3、急性消化道出血伴循环障碍症状病死率8%-13.7%。
4、重症胰腺炎病死率30%-50%
5、重症肝炎死亡率70%-90%
6、MODS 2个器官衰竭死亡率 20%-30%,3个器官衰竭死亡率50%-70%,4个以上器官衰竭死亡率 80%-100%。
7、急性肾功能衰竭。
传统治疗主要是支持治疗, 包括充分透析, 等待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及肾功能恢复。
但直到目前, 其死亡率仍高达约50%
8、脓毒症重症监护病房中约40%的患者患有脓毒症,病死率高达36%
9、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栓)的死亡率为1.5%~14.1%,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死亡率为24.5%~81.6%,总的死亡率为13.8%~36.4%。
10、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一种严重并发症,也是糖尿病人早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献报道病死率大约5% ,但老年人中高达43%。
11、ARDS 近十年的死亡率45-92% 2001年上海地区ICU 50%。
疾病名称发病率(1/10万)疾病名称1病毒性肝炎90.25艾滋病2肺结核65.63肺结核3梅毒30.93狂犬病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1.33病毒性肝炎5淋病7.05人感染H7N9禽流感6布鲁氏菌病 4.22流行性出血热7猩红热4梅毒8麻疹 3.88麻疹9登革热 3.46流行性乙型脑炎10艾滋病 3.33疟疾11伤寒和副伤寒 1.02新生儿破伤风12出血热0.85流脑13血吸虫病0.31登革热14百日咳0.25钩端螺旋体病15疟疾0.22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6狂犬病0.07炭疽17流行性乙型脑炎0.06鼠疫18钩端螺旋体病0.04淋病19新生儿破伤风0.03布病20人感染H7N9禽流感0.02百日咳21炭疸0.02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2流脑0.01猩红热23霍乱0伤寒和副伤寒24鼠疫0血吸虫病25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0霍乱26传染性非典传染性非典27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28白喉白喉注: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和死亡率单位为‰.顺位发病死亡中国2014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排摘编自《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死率排序统计病死死亡率(1/10万)疾病名称病死率(1/10万)0.89鼠疫1000.17狂犬病92.420.06人感染H7N9禽流感40.910.0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33.330.01艾滋病26.650.01流脑7.060.01新生儿破伤风 3.520流行性乙型脑炎 3.380炭疽 1.210钩端螺旋体病 1.20疟疾0.820流行性出血热0.690病毒性肝炎0.040肺结核0.250百日咳0.060麻疹0.050梅毒0.020登革热0.010布鲁氏菌病00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00淋病0霍乱猩红热血吸虫病伤寒和副伤寒传染性非典脊髓灰质炎白喉》。
疾病死亡率排名?
“十年间,我国人群的疾病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杨功焕说。
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死因谱中共有103类疾病,在我国,存在重大变化的疾病有42种,有的死亡率上升很明显,有的下降很明显。
对这42种变化较大的疾病,科研人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传染性疾病的下降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肠道传染病、病毒性疾病、疟疾和梅毒等传染病,在过去50年中一直下降,至2000年,急性传染病死亡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非常小,仅为1.8%。
但与此同时,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却以惊人的速度在上升。
据1998年全球疾病调查显示,43%归结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中国这一数字已达到60%。
以糖尿病为例,从“死亡地图”研究中可见,从1991至2000年,我国人群的糖尿病死亡每年以9.8%的比率上升,男性和女性上升趋势相同,女性略高于男性,而且在农村、城市人群中均呈上升趋势。
肿瘤死亡的情况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1973至1975年全国肿瘤普查中,中国人群的肿瘤死亡构成以胃癌、肝癌、食道癌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肿瘤死亡谱不断发生变化。
到2000年,肺癌、肝癌位居前两位,胃癌下降至第三位。
尤其是肺癌,近年死亡率上升速度非常快,1996年以来开始在肿瘤死因顺序中排第一,98.1%的肺癌死亡病例发生在35岁以上,74.1%是60岁以上病例。
主要以男性肺癌死亡率上升为主,城市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农村,过去10年,东部、中部肺癌死亡率上升非常显著。
另外,心脑血管、女性乳腺癌、肺结核等疾病也对中国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威胁。
提出诸多新的问题有待深入挖掘研究
“死亡地图”研究中,有一个现象引起研究人员的思考:肝癌死亡率以前在华东一带比较高,据推测与该地区水质、黄曲霉素污染等因素有一定关系,但原来肝癌死亡率并不高的中部一些地区,现在也变成肝癌死亡高发区,什么原因呢?杨功焕教授估计,可能与肝炎感染率提高有关,但是否确实,尚需更深入的研究。
由“死亡地图”引出的类似新问题数不胜数。
杨功焕说,“死亡地图”提供的虽是十分基础的公共医学信息,但这些信息并不是孤立的,而与社会、经济、环境、人的行为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死亡地图”带出的许多线索,值得深入挖掘。
“死亡地图”记录的十年,中国人口已开始走向老龄化,人口因素与非人口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从而掌握哪些是可控因素,哪些是不可控因素,以利于疾病控制。
据介绍,人口因素的影响指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导致死亡率的上
升或下降,非人口因素指人口因素之外的社会、经济、环境、行为等各种因素。
以女性乳腺癌引起的死亡为例,按“死亡地图”项目的统计,非人口因素的贡献率较大,妇女婚姻状况、哺乳情况等都算是非人口因素,但哪些非人口因素更容易诱发乳腺癌,值得专门研究。
糖尿病在城市人群和农村人群中,死亡率上升幅度都很大。
城市人群中,人口因素导致其上升的比重不足40%,非人口因素起了更大作用;农村人群中非人口因素的作用更大,男性高达82%,女性高达85%。
为何城乡人群存在这样的差异?在城市和农村,哪些非人口因素是导致糖尿病死亡率急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一张“死亡地图”,似乎只对十年中不同疾病在不同地区的死亡率分布进行了静态的展示,但支撑地图绘制的数据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样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
曾被称为“白色瘟疫”的肺结核,50年代以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80年代被认为已基本征服,但“死亡地图”研究显示,90年代肺结核又卷土重来,易感人群的数量也在增加。
在城市人群肺结核死亡率持续下降的同时,农村人群死亡率1994年后一直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没有进一步下降。
从肺结核的“死亡地图”看,标注为高死亡区的一些地区,如广西、贵州、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大多艾滋病的感染也较严重,这是否意味着肺结核的死亡率与艾滋病的感染存在关联?杨功焕认为也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提示危险行为因素引起人们足够重视
许多危险行为因素,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静坐生活方式的比例上升,与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率的上升直接相关,但仍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杨功焕说,他们不仅希望“死亡地图”为决策者、研究者提供信息,更重要的,希望百姓了解自己身边的疾病及伤害问题,了解哪些个人行为与疾病相关,从而调整生活方式,降低患病概率。
“死亡地图”研究再次证明了吸烟的危害。
在吸烟上,男性与女性存在明显的行为差异。
据调查,2002年,男性吸烟率为66.9%,平均日吸烟量为15支;女性吸烟率3.2%,平均日吸烟量为10支。
“死亡地图”数据显示,男性和女性虽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但男性肺癌死亡率每年上升6%,女性的比率则是平稳的,这说明行为差异是主要原因,吸烟者得肺癌的概率更大。
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偏高。
研究人员认为,这与静坐生活方式的比例上升有关。
静坐生活方式指不参加任何体力活动或体育活动,或活动每周少于3次,每次少于20分钟。
据悉,采取静坐生活方式虽然不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因素,但其容易导致肥胖,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心脑血管等慢性病本来在城市人群死亡谱中居于重要地位,“死亡地图”研究显示,农村人群中慢性病的死亡率也在上升。
杨功焕说,除了一些偏远贫困地区,总体上看,农村的死亡模式正与城市日益接近,时间上差不多晚十年,即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的死亡模式恰恰是2000年农村的死亡模式,这
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颇有关联。
例如,在广东等地,一些农民将土地租出去,自己不再当农民,极少从事体力劳动,如果不加以注意,也会患上各种“城市病”。
“死亡地图”研究还显示,十年间,因伤害导致的死亡基本上是平稳的,但有些类别的伤害死亡率上升较快。
例如,交通事故死亡率每年6.1%的速度迅速上升,到2000年,其死亡率超过了一直居于伤害死亡首位的自杀。
杨功焕告诉记者,交通事故的发生虽与车况、路况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违章行为,无论司机还是行人,违章的现象相当普遍。
在伤害死亡中,自杀死亡率虽未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也观察到一些变化。
相当一段时期,我国农村人群自杀高于城市,农村女性自杀高于男性。
但现在,农村与城市自杀死亡率日益接近,农村女性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据介绍,在西方国家,绝大部分自杀是由精神疾患引起的,我国的情况则不同,因精神疾患自杀的比例只有60%,相当一部分自杀者,尤其是农村女性,主要因教育水平不高、缺乏处理问题能力,一时冲动而自杀。
杨功焕认为,随着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一类自杀会逐步减少,但因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各种精神卫生问题导致的自杀可能会上升,尤其在压力日益增大的城市人群中,因此,针对这类问题的精神预防工作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1 恶性肿瘤22.17%
2 脑血管病22.63%
3 心脏病16.77%
4 呼吸系统疾病14.09%
5 损伤、中毒 6.18%
6 消化系统疾病 3.10%
7 内分泌, 营养代谢系统 2.66%
8 泌尿、生殖系病 1.49%
9 精神病 1.16%
10 神经病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