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腹泻原因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98.53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乡村医药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效果观察沈顺华 陈杏林 赵雅莹 刘文芳患者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中华医学会在《胆囊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中推荐匹维溴铵等药物治疗术后腹泻[1]。
我科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较单用匹维溴铵疗效更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患者150例,术前均无慢性腹泻病史,术后腹泻3个月以上,大便每日超过3次。
排除恶性肿瘤、慢性肝病、糖尿病及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等。
本次方案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
对照组男33例,女42例;年龄(55.3±7.6)岁;病程(6.7±1.6)个月。
观察组男31例,女44例;年龄(53.7±8.2)岁;病程(6.4±1.5)个月。
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接近。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口服匹维溴铵片(法国苏威制药厂,50mg/片)每次1片,每日3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210mg/粒)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
两组疗程均为6周。
治疗期间避免使用抗生素及进高脂或刺激性食物。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症状评分:每日排便次数(≤2次、作者单位:311300 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沈顺华,Email:****************3~4次、5~6次、>6次)、大便性状(硬便、成形软便、糊状便、水样便)与腹部胀痛(无、轻、中、重)按程度分别评为0、1、2、3分。
显效:症状评分≤2分;有效:症状评分3~5分;无效:症状评分≥6分。
1.4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4、6周时血清D-乳酸水平。
胆囊疾病原是慢性腹泻的原因之一……
慢性腹泻在排除感染性疾病、寄生虫和癌证后,常被诊断为肠激惹综合征,但是许多患者用解痉剂等药无效。
Habba等给19位患有慢性腹泻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服用降胆固醇药物消胆胺,这个药物可以治疗胆囊切除后出现的腹泻,能与通常储存在胆囊中的胆汁酸结合。
结果19位患者服药后症状在24小时内均得到改善,每天腹泻4到10次的患者服药后达到每天大便一次。
切除胆囊的人约10%由于胆汁产生过多会患慢性腹泻,通常在饭后立即腹泻。
研究中的19位患者虽然没有切除胆囊,但是其症状也是饭后即泻。
检查发现他们的胆囊功能低下,测试分值为0到正常值的42%。
研究者指出,大规模的研究仍需进行,但是如果患者的腹泻找不到其他原因时,应考虑检查胆囊功能,若低于正常,可以尝试服用消胆胺来治疗。
第1 页。
胆囊排空功能与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关系[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收缩功能与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关系,为临床判断手术后是否发生腹泻提供依据。
方法随机选取64例准备行切除胆囊术的患者,让被试者吃油煎鸡蛋后测量胆囊排空率,比较胆囊排空率≥45%和<45%的患者术后腹泻发生率。
结果胆囊排空率≥45%患者组与胆囊排空<45%患者组之间的胆囊切除术后腹泻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x2=26.73,P<0.005)。
结论胆囊排空率低于45%可作为胆囊切除术后是否可能并发腹泻的参考值。
[关键词]胆囊排空;胆囊切除术;腹泻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炎等疾病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
然而,有许多患者术后仍长时间被上腹痛及腹泻等困扰。
本研究通过对64例胆囊切除术患者手术前后胆囊超声检查的对照分析,探讨胆囊收缩功能与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关系,为临床对手术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00年7月至2006年5月在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准备行胆囊切除术患者64例,其中男19例,女45例,年龄20-67岁,平均(47.0±17.5)岁;胆囊结石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27例,胆囊息肉28例,胆囊炎3例;29例行常规开腹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35例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术前患者均无慢性腹泻等其他胃肠疾患。
1.2仪器与方法采用美国ATL公司HDl3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4MHz。
检查前嘱患者禁食12h,检查前天晚餐素食、次日晨空腹。
本组患者由同一超声科医师进行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同一患者只取一种最佳体位),先做空腹扫查,用双幅图像显示。
首先沿胆囊长轴扫查,显示胆囊最大纵切面冻结,然后旋转探头用另一幅图像显示胆囊最大横切面冻结。
测量胆囊纵切面的长径(L)和最大横切面宽径(w),在宽径的中点上作垂直线测高度(H)表示,并计算胆囊容积(V)。
采用公式V=π÷6×(L×w×H)。
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浅析作者:毕建钢余小舫李晓军鲍世韵刘嘉林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18期胆囊切除术是临床上胆囊疾病(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及胆囊癌等)的首选治疗手段[1],其中胆囊结石其发病率高(美国约10%,我国0.9%~10.1%)且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1]。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开展,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 [2,3]患者愈来愈多,引起普外科学界的重视。
PCS是指胆囊切除术后原有的症状没有消失,或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症状发生的一组症候群,其发病率约10% ~30%,多于胆囊切除术后数周或数月内发生[4],女性多于男性,症状可由精神刺激、酒精、进油腻性食物等因素所诱发。
PCS又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上的PCS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包括胆系和胆系以外器质性病变以及无器质性原因的PCS;狭义上, PCS仅指目前检查手段不能发现胆系内外有器质性病变而临床症状又持续存在的非器质性PCS[2]。
对于器质性PCS,由于影像学检查的进步和内镜技术的发展,治疗并不困难[5,6]。
而功能性的PCS临床很难查明原因,有人认为与胆道功能失调[7]、肠粘连、胆囊床瘢痕形成或精神因素有关[8];其中腹泻的发病率较高,部分患者发展成顽固性腹泻,迁延不愈,转为慢性,治疗较为棘手[9]。
国内有报道观察了胆囊切除术后的138例患者发现105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约占所观察病例数的76%[10]。
国外最新一篇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PCS难治性腹泻的发生率是17%[11]。
Fort等研究发现胆囊切除后,由于结肠段的排空加速从而缩短了消化道的转运时间,这一现象于术后早期即可出现,并可持续至少4年。
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综合征可能是上述肠道运动显著变化的结果,而与胆汁酸的吸收不良可能关系不大[12]。
胆囊切除后胆囊功能突然中断,导致胆汁持续不断地流入十二指肠,胆囊与胃幽门的迷走-迷走放射弧破坏所致的幽门功能失调,空腹时胆汁在十二指内瘀积,返流进入胃破坏胃粘膜屏障碍。
手术后出现腹泻的原因及饮食护理措施手术后出现腹泻是一种常见但可能令人困扰的情况。
了解其原因并采取适当的饮食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一、手术后出现腹泻的原因1、药物副作用手术后,患者通常会使用多种药物,包括抗生素、止痛药、麻醉剂等。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从而引发腹泻。
例如,抗生素在杀死有害细菌的同时,也可能会破坏肠道内有益菌的生长,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
2、饮食改变手术前后的饮食变化可能会导致腹泻。
术后患者的饮食可能从正常的饮食突然转变为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或者由于身体虚弱而无法适应新的饮食结构。
此外,如果患者摄入了过多的高脂肪、高纤维或难以消化的食物,也可能刺激肠道,导致腹泻。
3、肠道应激反应手术作为一种身体的应激事件,会引起肠道的应激反应。
这种应激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增加,使得肠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吸收减少,从而引起腹泻。
4、感染手术切口或腹腔内的感染可能蔓延至肠道,引起肠道炎症,导致腹泻。
此外,患者在术后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侵袭,如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肠道,也会引发腹泻。
5、肠道疾病有些患者在手术前可能就存在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手术可能会加重这些疾病的症状,导致腹泻。
6、营养吸收不良手术可能会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导致营养物质无法被充分吸收。
特别是涉及胃肠道的手术,如肠道切除、吻合术等,可能会减少肠道的吸收面积,从而引起腹泻。
7、心理因素手术后患者可能会感到紧张、焦虑或抑郁,这些心理因素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
二、手术后出现腹泻的饮食护理措施1、调整饮食结构(1)在腹泻症状严重期间,应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米汤、稀粥、藕粉等。
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以及高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韭菜、西瓜等。
(2)随着腹泻症状的缓解,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胆囊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针对性用药胆囊良性疾病是外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主要包括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PLG)、胆囊炎、胆囊腺肌症等,可并发胆总管结石、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结石性肠梗阻、Mirrizi 综合征、胆肠内瘘等。
目前胆囊切除术为胆囊良性疾病的常见外科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①Oddi 括约肌功能障碍(SOD)相关性胆源性腹痛,②术后消化功能紊乱相关性腹胀、腹泻等。
那么,针对并发症如何用药呢?Oddi 括约肌功能障碍(SOD)SOD是一种累及 Oddi 括约肌的良性、非结石性病变,胆源性腹痛主要因胆管 SOD 造成。
SOD 确诊后轻型者可药物治疗。
1、钙通道拮抗剂匹维溴铵是作用于消化道局部的高选择性钙通道拮抗剂,可消除肠平滑肌的高反应性,并增加肠道蠕动能力,同时对胆道口括约肌有松弛作用。
其能通过阻滞 Oddi 括约肌钙离子通道,有效抑制Oddi 括约肌痉挛,促进胆囊排空,作用强度呈剂量依赖性,且能显著降低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压力。
匹维溴铵无抗胆碱活性,不引起十二指肠反流,不影响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
其对心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亲和力很低,不会引起血压变化,无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可引起胃肠道紊乱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便秘、吞咽困难,皮肤反应如皮疹、瘙痒、荨麻疹、红斑,及口干,超敏反应。
2、胃肠动力调节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伊托必利,5-HT4 受体激动剂如西沙必利、莫沙必利、西尼必利,阿片受体激动剂如曲美布汀。
可加速胃排空或增强肠道运动,降低内脏高敏感,还能减少胆汁、胃酸反流,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状,也可发挥止吐等作用。
曲美布汀是一种调节胃肠运动的阿片类调节剂,可减轻腹痛症状。
可致口渴、腹鸣、腹泻、便秘、口内麻木感、心动过速、眩晕、困倦、头痛等。
3、硝酸酯类药物血管扩张剂,如单硝酸异山梨酯,可通过抑制括约肌收缩,降低 SO 压力,解除 SO 痉挛。
可引起搏动性头痛、面部潮红、升高眼内压与颅内压、低血压、心率加快、皮疹、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长期大剂量)等。
中医药治疗胆囊术后腹泻研究摘要:胆囊术后腹泻作为胆囊切除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治疗不及时或不当易演变为慢性腹泻,对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长期困扰,甚至影响患者的心理状况,损害其身心健康。
目前西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在于快速控制短期症状,但远期疗效欠佳,以整体调节、辨证论治、专人专方、同病异治等为特点的中医药治疗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已然成为研究的热点。
针对这一现状,围绕中医药治疗胆囊术后腹泻的临床进展这一课题,在中医药治疗胆囊术后腹泻具有特异性优势作用认识的基础上,主要以检索知网近年来众学者运用中医药治疗胆囊术后腹泻的相关文献的方法,从中医药治疗胆囊术后腹泻的机制探讨和中医药方法治疗两个层面来总结临床研究进展。
治疗方法分为内治法和针刺、艾灸、贴敷疗法两大类。
内治法包括古籍经方的单用、古籍经方的联用、自拟经验方、中药联合西药。
通过综述,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中医药治疗胆囊术后腹泻确有特异性优势,究其作用机制与其能够减轻患者肠道炎症反应、平衡肠道菌群分布、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促进胃肠道动力等生物效应密切相关。
关键词:胆囊术后腹泻;中医药治疗;进展随着人们生活作息及饮食脂质化的改变,患胆石症的人数只增不减。
手术切除胆囊是胆石症的主要的治疗方案,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应用,胆囊切除术数量骤增,但术后伴随而来的是一些并发症的出现,即胆囊术后综合征。
胆囊术后腹泻(post-cholecystectomydiarrhea,PCD)是胆囊术后综合征中困扰患者的常见非疼痛症状[1]之一,发病率5%~15%[2]。
PCD也是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积极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极为重要。
西医学对该病的治疗多以调节肠道菌群环境、保护肠道黏膜屏障、促进胆汁排泄为主,临床常用双歧杆菌、蒙脱石散、复方阿嗪米特等[3-5],但远期疗效欠稳定,易反复。
中医药在疑难杂症及疫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胃肠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6]。
胆囊疾病易引起腹泻简介胆囊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并在食物摄入过程中释放胆汁,帮助消化脂肪。
胆囊疾病是指影响胆囊正常功能的各种疾病,包括胆囊结石、胆囊炎等。
胆囊疾病在临床上常见,并且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症状,其中之一就是腹泻。
胆囊结石与腹泻的关系胆囊结石是指在胆囊内形成的结石,其中的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最为常见。
胆囊结石造成胆汁排出障碍,胆汁浓度增加,可能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腹泻。
当胆囊结石导致胆汁流出受阻时,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盐和胆红素等物质会停滞在胆囊中,引起胆囊炎。
胆囊炎可导致胆囊壁炎症和水肿,使得胆汁无法正常排出。
胆囊炎一方面可导致胆汁分泌减少,胆盐的摄取和消化吸收减少,从而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胆囊炎还可使得肠道蠕动加快,胆盐分泌增多,胆汁在肠道中过度分泌,导致脂肪无法被有效吸收,从而产生脂肪酸性腹泻。
此外,如果胆囊结石引起胆囊炎发作,还可能引起胆囊壁破裂、胆汁外溢,进而引起感染性腹泻。
胆囊切除术与腹泻的关系对于胆囊结石或胆囊炎长期存在或频繁发作的患者,常规治疗往往是胆囊切除术,即胆囊摘除手术。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疾病的有效方法,但可能会引起术后腹泻。
胆囊切除术后,胆汁无法再被储存和浓缩,而是直接流入肠道。
这样,胆汁的排放速度会增加,并且泄入肠道的胆汁浓度增高,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腹泻。
一般来说,胆囊切除术后的腹泻会在手术后的几周或几个月内自行缓解,因为肠道适应了新的胆汁排放方式。
但对于部分患者来说,术后腹泻可能会持续存在,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和调节。
其他胆囊疾病与腹泻的关系除了胆囊结石和胆囊切除术后可能引起腹泻外,还有一些其他胆囊疾病也与腹泻相关。
胆囊脓肿是指胆囊组织内的化脓性炎症,通常由于胆囊结石引起胆囊炎并继发感染所致。
胆囊脓肿可以通过胆囊破裂或胆囊穿孔引起腹泻,因为感染性物质和胆汁进入肠道,刺激肠道黏膜。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上的良性肿瘤样病变,常见的是胆囊内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固醇性腺瘤样息肉。
手术后出现腹泻的原因及处理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在手术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泻的情况。
这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适,还可能影响术后的康复进程。
了解手术后腹泻的原因及正确的处理方法,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一、手术后出现腹泻的原因1、药物副作用手术后,患者通常会使用多种药物来预防感染、缓解疼痛、控制血压等。
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导致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引起腹泻。
例如,抗生素在杀灭有害细菌的同时,也可能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腹泻。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能会损伤胃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引起腹泻。
2、饮食改变术后患者的饮食通常会有所调整。
如果在饮食过渡过程中不恰当,如过早进食油腻、辛辣、高纤维或难以消化的食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腹泻。
此外,饮食量的突然增加或减少,也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节律,引发腹泻。
3、肠道感染手术过程中,肠道可能会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如果术后发生肠道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就会引起肠道炎症,导致腹泻。
常见的感染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等。
4、肠道应激反应手术作为一种身体的应激事件,会引起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释放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
这些激素可能会影响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引起腹泻。
5、肠道吻合口问题在一些涉及肠道的手术中,如肠道切除吻合术,如果吻合口愈合不良或出现炎症、狭窄等问题,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腹泻。
6、基础疾病如果患者本身患有胃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乳糖不耐受等,手术后由于身体的应激和抵抗力下降,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从而出现腹泻症状。
7、麻醉影响麻醉药物可能会对胃肠道的神经和肌肉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影响肠道的蠕动和消化功能。
术后麻醉药物的残留作用或其对肠道神经系统的后续影响,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