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产业、政府三重螺旋创新模式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大学科技园三螺旋创新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视,大学科技园作为以高校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平台,在我国迅速兴起并发展壮大。
而其中的“三螺旋创新模式”已经成为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重要探索方向。
“三螺旋创新模式”是指大学、政府和企业三方面的协同创新模式,即通过大学科技园,政府协调以及企业参与等多方面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这种模式强调策略性、系统性和集成性,促使不同领域的创新要素形成有机整合,进而带动产业的创新升级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中国大学科技园三螺旋创新模式的实践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中国大学科技园三螺旋创新模式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
(2)通过对大学科技园的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三螺旋创新模式在具体实践中的运营模式和创新成果,并分析其效果和特点。
(3)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式,了解大学科技园三螺旋创新模式的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4)根据前期研究数据,结合政策制度环境和市场需求情况,对未来大学科技园三螺旋创新模式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预测和探讨。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包括:(1)文献研究法:梳理中国大学科技园三螺旋创新模式的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
(2)案例分析法:选择多个大学科技园进行案例分析,并探讨三螺旋创新模式在实践中的运营模式和创新成果。
(3)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采用随机抽样、面对面访问等方式进行调查。
(4)专家访谈法:选择大学科技园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深入了解其对三螺旋创新模式的看法和建议。
4. 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预期达到以下成果:(1)深入了解中国大学科技园三螺旋创新模式的实践效果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大学科技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对大学科技园三螺旋创新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预测和探讨,为其持续健康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33卷第11期2019年11月教育与教学研究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Vol.33No.ll Nov.2019三螺旋模型理论发展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应用的适切性**收稿日期=2019 - 08 - 30*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探索与实践”(编号:2017SJGLX0⑶;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全球化与教育政策研究”(编号:2019-CXTD-09)o作者简介:周 倩(1973-),男,郑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教育质量学会会长,河南省育英素质教育研 究院研究员。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管理。
鞠法胜(1994-),男,郑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教育基本理论。
通信作者:庞振超(1973-),女,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职业发展,高等教育。
引用格式:周 倩,鞠法胜,庞振超.三螺旋模型理论发展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应用的适切性[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11) :69-乳 Citation format : ZHOU Qian, JU Fasheng,PANG Zhenchao . The Development of Triple Helix Model Theory and Its Applicability in University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j ].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2019(11) : 69 - 84.周倩鞠法胜庞振超(郑州大学教育学院 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三螺旋模型是知识经济背景下政府、企业和大学协同创新的一种新范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导模型、自由放任模型和重叠模型三种类型。
三螺旋模型是典型的“耦合交互式创新”,创新动力机制来自于政府政策驱动力、企业市场需求力和大学科研推动力的有机结合;传播机制具有高速、高效、低成本的特点。
“三螺旋理论”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研究张倩,左巍(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2)摘要:三螺旋理论强调高校、产业和政府通过螺旋递进实现组织功能交叉与动态融合,为研究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提供了理论视角。
本文针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政策体系不完善、教育资源难以共享、培养模式单一僵化、有效联动机制缺乏等问题,以需求为导向,探寻高校、政府及产业的功能定位,构建协同育人模式,强化以高校为主导、以政府为支撑、以产业为载体的三维主体通力合作,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协同联动机制,实现协同育人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1-0126-03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备案课题青年专项“三螺旋理论下高校经管类创新型人才的协同培养及创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GBD1317096);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贡献度研究”(项目编号:18EDE502);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自贸区建设中的会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C17DB208)。
作者简介:张倩(1982-),女,管理学博士,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左巍(1982-),男,硕士,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学。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由于政府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体系不健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等,导致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满足产业对优质人才的需求。
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迫在眉睫,基于三螺旋理论,探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政府及产业的功能定位,构建创新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是当前的理论诉求与现实选择。
一、三螺旋理论的内涵20世纪90年代,亨利·埃茨科维兹认为高校、产业及政府基于市场需求相互推进,实现螺旋式发展[1],即著名的“三螺旋理论”。
产业创新我国三螺旋创新理论研究综述孙思捷(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三螺旋的概念和理论引入我国之后,有关三螺旋和基于三螺旋创新理论的研究逐渐兴起,我国三螺旋理论相关的研究文献愈加丰富,但是从研究内容上来看比较分散和冗杂。
本文从三螺旋创新理论本身、三螺旋创新理论应用以及三螺旋创新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三个方面对我国三螺旋创新理论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三螺旋;区域创新;创业型大学;产学研0 引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悄然而至,知识在社会发展中日益突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作为知识与创新的汇聚地以实体符号的形式参与社会的有序发展,成为社会“轴心智力机构”和重要创新主体,三螺旋创新理论应时而生。
三螺旋最早出现于生物学研究领域用来描绘基因、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模式。
1995年,埃茨科威兹在深入研究“斯坦福大学—硅谷科技园”和“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新技术园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使用三螺旋来分析政府、产业、大学之间的关系,雷德斯多夫对三螺旋概念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并构建了三螺旋理论模型,开创了创新研究领域的新范式。
三螺旋创新理论,亦称三螺旋创新模型,是一种非线性的螺旋网状模型,主张大学、产业、政府之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不是单方面强调大学、产业或是政府主体本位,而是三位一体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三者构成了一个具有交叉、重叠和相容关系的复杂网络。
大学、产业、政府都可以是创新主体,三方各自起着自己独特作用的同时增强其他机构范围的作用,既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又相互支持、相辅相成、共生共荣,自然、和谐地相互作用、协同创新,促进知识创造、传播、应用和创新,深入开展各方面的创新活动,形成推动区域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小型企业。
高校需精准定位,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做好创新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科技创新水平,尤其地方高校应与当地企业灵活地结合,发挥好地区优势优先解决重点急需技术问题,让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区域创新测度的新探索——三螺旋理论视角作者:李海波周春彦李星洲高晓瑾张红波来源:《科学与管理》2011年第06期摘要:随着我国区域创新战略的推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定和创新过程的监测日益重要,只有进行深入的创新测度与评价,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
然而目前国内对区域创新测度的研究缺少基础理论指导和切合实际的测度方法,特别是在省市级层次。
本文提出基于区域创新系统概念,采用三螺旋理论作为基础理论,综合借鉴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测度方法,尝试设计合适的指标体系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和功效进行详细的测度,为进一步开展区域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打下基础。
关键词:区域创新测度;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知识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已进入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时代,谁在知识与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发展和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随着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逐步实施,在国家和区域层面上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还需要有效的评价体系或“创新标尺”对区域创新实践进行阶段性评价和宏观调控。
在这一方面, 自2000年以来,OECD组织及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都投入研究力量,发布了一系列创新测度技术、方法和研究报告;我国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也相继发表过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为摸清区域创新发展的现状和实力,明确发展中的障碍和差距,为有针对性地优化和实施创新政策,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创新测度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基础性的理论支撑;也缺乏对测度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比较检验;此外,本土区域化指标体系研究更为匮乏。
这些已经严重制约了区域创新的实践发展。
本研究旨在为区域创新测度研究找到新的理论基石,即基于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利用三螺旋理论框架,探索涉及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和产业各方的区域创新测度的新理论框架,特别是将政府的作用评价纳入到指标体系中,凸现我国政府拉动式三螺旋[1,9] 的作用。
大学、产业、政府三重螺旋创新模式探析作者:唐贵伍蔺海芸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23期内容摘要:三螺旋是一种研究大学、产业和政府关系的理论模式。
当前,国内外对三螺旋理论的研究已日趋成熟,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和进展。
本文在对三螺旋理论的组成、模型等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三螺旋理论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我国深入分析三螺旋创新模式,结合实际建立适合中国的发展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模型概述(一)三螺旋模型的组织结构三螺旋模型的组织结构是指大学、产业和政府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关联模式和组织架构,它确定了在这一系统中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组合方式,反映了三者之间相互沟通与协作的制度设计。
亨瑞·埃茨科瓦茨和劳伊特·雷德斯多夫依据每个国家社会制度与文化传统的不同,提出了三重螺旋模型的三种模式,如图1所示。
图1-a是政府干预主义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控制并协调着产业和大学。
产业和大学隶属于政府,被看作相对弱小的机构设置。
在实践中,这种模式缺乏创新的激励作用,官僚主义使学术界、产业界的创新主动性受到压制,必须依靠一些其他机构协调才能实现彼此的互动,如技术转移中心、行业协会、政府办事处下的专利管理办公室等,因而是一种失败的模式。
图1-b是自由放任主义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界限分明,相互独立。
各个领域都有自身的逻辑理念,彼此之间缺乏互动与合作。
这种模式一般出现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的发展。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产官学研究圆桌系列报告》就是该模式的代表。
图1-c是三重螺旋模式,即我们通常所指的三螺旋模型。
在这种模式下,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牢固边界被打破,它们不仅两两相互作用,还产生三者之间共同作用的混合组织。
每个机构除完成自身使命外,还承担一些新的职能。
如大学除完成传统的教学与研究外,还把自己的触角延伸到产业,利用自己的研发成果组建新公司,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建立了培训和研究机构,政府为了企业的发展实施项目资助和改善经营环境等政策。
概述三螺旋模型下的高校产学研合作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的功能得到了不断延伸,并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由此衍生出的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一课题,成为目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产学研合作作为我国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办学模式,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鼓励和大力支持,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仅依靠政府经费已难以支撑高校教学科研的进一步发展,而且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高校拓展知识应用、服务社会的职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高校还是单一地依赖技术转让、委托开发、咨询等低级别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根本无法达到高校提高自主创新水平的目标。
因此,探索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对构建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及其具体路径进行了探讨。
1 三螺旋理论与产学研合作三螺旋联盟的形成“三螺旋”理论是由埃茨科威兹和雷德斯多夫教授在90年代提出,它是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特别强调政府、企业和大学三者间的互动合作关系,目的是促使政府、企业和大学三方相互间的信息资源能够充分沟通和分享。
“三螺旋”理论的核心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已成为国家和地方的主要知识资产,其科技研究条件也是国家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基础,如果政府能够有效地组织高校中的研究中心、科研小组与具体的市场经济活动建立互动接口,那么政府、企业和大学三方除了能保持自身传统意义上的作用外,三者结成产学研合作联盟,通过相互间的人员、信息、资源相互作用、互惠互利,扩展出更大的社会发展空间,进而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
“三螺旋”下的产学研合作联盟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式,鉴于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很多学者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逐渐取得了共识。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产学研合作联盟是指基于市场机遇,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从各自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意图出发,结合彼此的资源或优势而建立的一种正式但非合并的合作关系。
U N IV ER SI T Y EDU CA T IO N SCI EN CE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第5期(总第123期)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业型大学管理模式创新*张秀萍,迟景明,胡晓丽(大连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与管理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24)[摘 要]创业型大学是大学社会使命变迁与大学自身发展逻辑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三螺旋理论为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螺旋理论下创业型大学的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包括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及价值重构、组织结构优化与制度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同时更加注重政府和企业等外部组织的介入,注重与政府、企业的战略性合作与联动,促进异质资源在大学、政府、企业之间的跨组织整合与流动,形成良好的外部互动机制。
作为三螺旋之外的第四方,社会中介组织可能作为第四螺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三螺旋理论;管理模式;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0717(2010)05 0043 05自12世纪大学在欧洲诞生以来,历史上发生的两次大学革命使大学的使命从最初的知识传播、扩展到新知识的生产再到知识的应用。
第一次大学革命使大学从单一的教学职能发展到教学与研究并行。
第二次大学革命将大学使命扩大到包括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现代大学新使命成为创业型大学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创业型大学的提出者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从大学的生存、学科建设和寻求更多资金等角度,提出当代大学应进行组织上的转型,建立创业型大学。
大学的创新与创业使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的动因。
创业型大学以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水平为目标,它更注重知识的商品价值,更直接地参与研究成果商业化活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更注重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使命。
创业型大学需要探索同政府、产业的合作关系和互动机制,需要不断进行三螺旋∃∃∃大学、产业和政府理论视域下的管理与运营模式创新,以充分发挥大学的新职能。
大学、产业、政府三重螺旋创新模式探析作者:唐贵伍蔺海芸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23期内容摘要:三螺旋是一种研究大学、产业和政府关系的理论模式。
当前,国内外对三螺旋理论的研究已日趋成熟,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和进展。
本文在对三螺旋理论的组成、模型等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三螺旋理论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我国深入分析三螺旋创新模式,结合实际建立适合中国的发展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模型概述(一)三螺旋模型的组织结构三螺旋模型的组织结构是指大学、产业和政府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关联模式和组织架构,它确定了在这一系统中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组合方式,反映了三者之间相互沟通与协作的制度设计。
亨瑞·埃茨科瓦茨和劳伊特·雷德斯多夫依据每个国家社会制度与文化传统的不同,提出了三重螺旋模型的三种模式,如图1所示。
图1-a是政府干预主义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控制并协调着产业和大学。
产业和大学隶属于政府,被看作相对弱小的机构设置。
在实践中,这种模式缺乏创新的激励作用,官僚主义使学术界、产业界的创新主动性受到压制,必须依靠一些其他机构协调才能实现彼此的互动,如技术转移中心、行业协会、政府办事处下的专利管理办公室等,因而是一种失败的模式。
图1-b是自由放任主义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界限分明,相互独立。
各个领域都有自身的逻辑理念,彼此之间缺乏互动与合作。
这种模式一般出现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的发展。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产官学研究圆桌系列报告》就是该模式的代表。
图1-c是三重螺旋模式,即我们通常所指的三螺旋模型。
在这种模式下,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牢固边界被打破,它们不仅两两相互作用,还产生三者之间共同作用的混合组织。
每个机构除完成自身使命外,还承担一些新的职能。
如大学除完成传统的教学与研究外,还把自己的触角延伸到产业,利用自己的研发成果组建新公司,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建立了培训和研究机构,政府为了企业的发展实施项目资助和改善经营环境等政策。
(二)三螺旋模型的作用机制在三重螺旋模式下,大学发挥着知识链的作用,企业是产业链,政府是政策链。
大学、产业、政府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实现三螺旋的良性发展。
政府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学界开展科研活动,是公众力量的有力代表。
通过税收优惠、融资政策和引导性的产业政策等可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
通过制定符合市场的规则制度和完善科技市场,可以维护市场秩序,实现公平竞争。
企业通过孵化器、衍生器、产业基地建设等可以实现不断创新,促进企业、政府、大学的协调发展。
但是由于专业人才、时间、财力等资源的有限,使企业信息的获取受到限制,必须通过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大学人才、知识的引进才能实现创新,赢得利润。
学界是科技的代表。
他们通过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可以改变市场的垄断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新局面。
但是学界的市场信息匮乏,特别是科研资金的不足,使他们无法进行大规模研究与实验,而这些需要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支持,需要企业提供一定的市场信息和专利费,才能持续开展。
因此,当三者紧密结合时,就会相互促进,共同实现三者的良性发展,如图2所示。
政府、产业、大学三螺旋主体的共生共长在三螺旋创新模式中,政府、产业和大学彼此独立,三者都可以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组织者和发动者。
三重螺旋模型超越了以往的大学—产业、产业—政府、大学—政府的双螺旋关系模式,将具有不同价值体系、功能的大学、政府和企业统一起来,实现了知识领域、行政领域和产业领域的有效结合,有利于三者间的共生共长。
(一)创业型大学—三螺旋的推动器创业型大学最初来源于新大学使命的出现,是推动三螺旋模型发展的生产力。
19世纪晚期,大学的“第一次学术革命”使大学除单一的教育之外还具有研究的使命。
二战后,随着知识的资本化、商业化和本地化,知识和研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象牙塔”式大学处在了社会发展的边缘,于是进行了“第二次学术革命”。
至此,大学具有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第三使命。
通过为企业做咨询和直接创建新公司,为政府承接重大研究项目,特别是一些军事相关项目等,创业型大学直接服务于产业与政府,为产业与政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6次三重螺旋国际学术会议更是将“创业型大学”作为研究主题。
可见创业型大学在三螺旋的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三螺旋的推进器。
(二)政策机制导向—三螺旋的加速器埃茨科威兹教授曾说过:“要使大学与产业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能不考虑政府的作用”。
一方面,大学和产业在运行机制、价值观、目标、利益等方面的差异性会导致双方在合作中存在客观上的矛盾性。
而政府则可以通过综合考虑大学、企业各自的局部利益来制定出一定的鼓励创新合作的直接、间接财政政策,融资和税收优惠政策,人才交流和流动政策等,帮助和激励双方加强合作。
另一方面,根据经济学理论,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双方的交易成本最低,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安排。
而这种行为的顺利进行和有效运作,可以通过政府知识产权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和成果转让政策等来实现。
(三)企业的角色偏转—学习型企业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资源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要想在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就不得不考虑知识与技术的创新。
这种企业应当是一种学习型的企业,为了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创新机制和技术进步的快速反应机制,企业必须能够敏锐地捕捉市场机会,深入了解科技成果并加以开发培养。
必须能够及时并准确的吸收、消化市场和科技的信息。
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必须能够不断地积累经验,并不断地对生产的工艺、技术、流程进行改进,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营能力,创造新价值。
三螺旋的测量和检验研究对于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很多专家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计量模型研究。
其中尤以雷德斯多夫运用布尔逻辑代数体系下“和”(AND)运算来研究三螺旋算法最为提倡。
它是用“大学”和“产业”、“大学”和“政府”、“产业”和“政府”的布尔数值来计量双边的铰链程度,而UIG的值则代表三个概念域内的共通度。
雷德斯多夫认为大学、产业、政府之间会产生相关的频率分布fi,而这种相关频率的分布可生成一种概率分布:仙农对此概率分布的或然熵(entropy:平均信息量)进行了定义:通过增添适当的变元可从一维变换到多维。
而通过信息的单位比特进行测度即可实现两组基下的对数运算:二维协同信息的转接量相当于不确定性的变量Tij:三维协同信息的接转量可以表示为:T(xyz)=∑xyzP(xyz)log{[P(xy) P(xz) P(yz)] / [P(x) P(y) P(z) P (xyz)]}这里,P(x)表示事件x的概率,P(xy)表示x事件和y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这些概率测度均可由数据挖掘的实证事件频率得到。
阿布朗森证明了其仙农运算表达:Tijk=Ei+Ej+Ek-Eij-Eik-Ejk-Eijk考虑大学一政府一产业(UIG)关系数据,即可得到如下等式:TUIG=EU+EI+EG-EUI-EIG-EUE+EUIG (1)由于内涉系统(EU,EI,EG)下可测变量的不确定性是由其界面关系而减少的。
我们将三维空间及其组织变迁下的协同信息的转接量(记为T,抑或记为TUIG)作为动态计量的一个指标,那么三螺旋算法便可以通过等式(l)而表示出来。
通过网络数据的计量研究,大学、产业和政府的关系即可有由这一算法而得出。
该方法为我们建构时间序列、国家与地区相比较、绘制官产学关系图谱等提供了机会。
当前对三重螺旋关系的检验研究主要是采用线性回归方程,即通过分析自变量间的分离效应、交互效应、同期效应等来检验三重螺旋关系。
该方法一定程度上为三重螺旋模型检验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限于研究对象的范围狭小和三螺旋模型的非线性关系,使得分析结果具有相对的不准确性。
在实践中,Shapiro采用回归模型对韩国进行了R&D资金三重螺旋的检验,Belkhodja和R jean Landry对加拿大进行了三重螺旋中大学合作问题的研究。
三螺旋环境下国内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基于以上三螺旋的基本内容和计量模型,对该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创新活动的指导意义,以及对三重螺旋的后继进行研究是当前我们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近十年我国对三螺旋的研究渐热,但主要是基于三螺旋研究各种实际问题,如官产学联盟、产业集群、创业型大学、区域创新、高新科技园区、孵化器等。
我们以“三螺旋”为篇名对中国知网上的期刊论文库进行搜索,发现近年来我国发表论文的数量相对薄弱,但是增长速度很快,已显示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0年之前我国基于三螺旋理论本身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2011年、2012年有所下降,这主要是我国学者将研究重点转向各种实际问题而忽视三螺旋理论本身研究的缘故。
鉴于此,有必要思考我国三螺旋理论研究是否成熟,对各种实际问题的研究是否充分,如何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模式等。
我们发现,中国产业、政府、大学三螺旋发展关系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这些问题都会不同程度的导致三螺旋研究信息的扭曲。
如近年来我国对三螺旋研究缺乏到位的认识,很多局限于官产学的层次上,甚至简单的认为三螺旋就是官产学。
三螺旋创新理论产生于美国的新经济发展背景下,具有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色,我国在研究三螺旋创新体系时未能结合中国国情,深入思考各角色在三螺旋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政府、产业和大学三螺旋模型在我国的研究还不完善,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适合我国的三螺旋模型。
一方面,我国学术界应加强有关三重螺旋模型的研究,特别是对三重螺旋模型中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间的利益冲突和角色问题要进行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另一方面,根据政府、产业和大学的作用机理和程度,要有选择性地调整和修正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只有政府、产业和大学有效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三者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1.马永斌,王孙禺.大学、政府和企业三重螺旋模型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2.王成军,黄宝东,邱瑜.基于网络计量的三重螺旋比较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3)3.牛盼强,谢富纪.创新三重螺旋模型研究新进展[J].研究与开发管理,20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