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922.00 KB
- 文档页数:14
环境工程复习资料环境工程复习资料环境工程是一个涉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它旨在通过研究和应用科学、工程和技术,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系统,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在环境工程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
下面是一些环境工程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的内容。
1. 环境工程基础知识- 环境工程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趋势- 环境工程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前景- 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环境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2. 环境污染与控制- 大气污染的来源、特点和治理技术- 水污染的类型、影响和处理方法- 土壤污染的成因、评估和修复技术- 噪声污染的危害和控制措施3. 环境监测与评估- 环境监测的目的、方法和技术- 环境评估的原理、步骤和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指标体系- 环境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应用4.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服务-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 生态系统恢复的原理和方法-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5. 资源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的分类、利用和管理- 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实践6. 环境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项目计划、实施和控制- 项目风险评估和管理- 环境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价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复习,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
同时,还可以巩固和扩展我们的专业知识,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的工作中,环境工程师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合作,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除了以上的复习资料,我们还可以参考相关的教材、学术论文和实践案例,深入研究和理解环境工程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同时,我们还可以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实地考察,与同行交流和分享经验。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环境工程原理是研究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主要包括环境科学、水污染控制与处理、大气污染控制与处理、土壤污染与修复、噪声与振动控制、固体废物处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知识点。
以下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系统:包括生物系统、物理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
-环境元素:空气、水、土壤等。
-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光照、风等。
-环境质量指标:COD、BOD、PH、悬浮物浓度等。
2.水污染控制与处理:-水污染的类型: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微生物等。
-水污染的处理方法: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深度处理等。
-水污染的监测与评价:水质监测、水环境风险评估等。
3.大气污染控制与处理:-大气污染的源: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生物排放等。
-大气污染的类型: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大气污染的传输与扩散:大气层结、稳定层等。
-大气污染的控制技术:燃烧优化、脱硫、脱氮等。
4.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的种类: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等。
-土壤污染的评价与监测:土壤抽样、土壤测试分析等。
-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等。
5.噪声与振动控制:-噪声的特性:频率、声压级、声功率等。
-噪声的控制措施:隔声、减振、降噪等。
-振动的特性与控制:振幅、频率、衰减等。
6.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的分类:可回收物、有害废物、垃圾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焚烧、填埋、回收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环境影响:渗滤液、气体排放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管理与政策: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等。
7.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掌握环境质量状况、评估环境风险等。
-环境监测的技术与方法: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等。
-环境监测的指标与标准:空气质量指数、水质量标准等。
-环境监测的运行与管理:监测站点布局、数据管理等。
以上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原理与应用,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资料第i篇环境工程原理基础第一节普通物理量(1)什么是换算因数?英尺和米的换算因数是多少?(2)什么是量纲和无量纲标准?单位和尺寸之间有什么区别?(3)质量比和分数有什么区别?给出了质量比的应用实例。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经常用体积分数表示污染物的浓度,试说明该单位的优点,并阐述与质量浓度的关系。
(5)平均速度的涵义是什么?用管道输送水和空气时,较为经济的流速范围为多少?第二节质量衡算(1)质量会计的三个要素是什么?(2)简述了稳态系统和非稳态系统的特点。
(3)质量衡算的基本关系是什么?(4)以所有成分为对象时,质量平衡方程的特点是什么?(5)对存在一级反应过程的系统进行质量衡算时,物质的转化速率如何表示?第三节能量衡算(1)物质的总能量成分是什么?系统中能量的变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什么是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3)简述了热平衡方程的含义。
(4)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封闭系统,其内部能量的变化如何表现?(5)对于不对外做功的开放系统,系统能量变化率可如何表示?第一节管道系统平衡方程(1)用圆管道输送水,流量增加1倍,若流速不变或管径不变,则管径或流速如何变化?(2)当布水孔板的开孔率为30%时,流过布水孔的流速增加多少?(3)扩展的伯努利方程显示了管道中各种机械能变化与外部能量之间的关系。
简要描述了这种关系,并解释了方程的适用条件。
(4)在管流系统中,机械能的损耗转变为什么形式的能量?其宏观的表现形式是什么?(5)对于实际流体,流动过程中若无外功加入,则流体将向哪个方向流动?(6)如何确定流体输送管路系统所需要的输送机械的功率?(7)简要描述了层流和湍流的流型特征。
(8)什么是“内摩擦力”?简述不同流态流体中“内摩擦力”的产生机理。
(9)流体流动时产生阻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0)在什么情况下,牛顿粘度定律可以用来计算剪切应力?什么是牛顿流体?(11)简述了温度和压力对液体和气体粘度的影响。
物理吸收:如果气体溶质与吸收剂不发生明显反应,而是由于在吸收剂种的溶解度大而被吸收,成为物理吸收。
化学吸收:如果溶质与吸收剂(或其中的活性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被吸收。
吸附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当流体(气体或液体)和吸附剂接触,流体中的吸附质将被吸附剂所吸附。
当吸附速率和解吸速率相等时,气固相中的吸附质浓度不再改变时。
反应操作: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进行工业生产或污染物处理时,需要通过反应条件等的控制,使反应向有利的方向进行。
为达到这种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工程措施通称为反应操作。
导温系数: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它反映了温度变化在物体中的传播能力。
导热系数:是导热物质在单位面积、单位温度梯度下的导热速率、表明物质导热性的强弱,即导热能力的大小。
绝对黑体:表示落在物体表面上的辐射能力能全部被物理吸收,这种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黑体具有最大的吸收能力,也具有最大的辐射能力。
绝对白体:表示落在物体表面上的辐射能全部被反射出去,若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侧物体称为镜体,若反射情况为漫反射,该物体称为绝对白体。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宏观条件一定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正逆反应速度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在改变的状态。
1、环境学科的任务:环境学科是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掌握其发展规律,从而保护环境并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变。
2、环境工程学的任务:利用环境学科与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舒适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工程学的研究对象: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技术、物理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防治技术、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等传统的内容,还包括生态修复与构建理论与技术、清洁生产理论与技术以及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等。
《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环境环境定义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必须和相关的外部条件的综合体。
其中心实物是人类。
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三个部分。
2.人类生存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围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水、大气、生物、土壤、岩石和太阳辐射等要素。
人工环境:是指由人类的各种活动所形成的各种环境各种要素的综合体。
3. 环境问题定义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要素引起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对环境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
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1)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2)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环境。
环境问题的危害:(1)危及生物的生存;(2)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4. 国际上著名的由环境污染引起的八大公害事件(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2)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3)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5)日本水俣病事件;(6)日本骨痛病事件;(7)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8)日本米糠油事件。
6. 1962年美国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标志着环境科学的诞生7.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政策中的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8. 环境污染中“三废”是指废气,废水,废渣第二章环境与健康8.地球化学性疾病概念:由于地壳表面各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造成某一地区的水和土壤中某种元素过多或不足,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我国最典型的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地方性氟中毒等。
9.环境污染物概念: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排入大气、水和土壤中,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称环境污染物。
有些环境污染物会对人产生三致作用,即致癌、致畸、致突变。
第一章水质与水体自净§第一节水的循环与污染1.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特性改变,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水污染分类:A按来源:工业、农业、生活、矿山废水B按性质: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第二节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1.水质指标: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标准。
2.水质指标分类:(※不定项选择题)(1)物理性水质指标:A感官:温度、色度、嗅和味、浑浊度、透明度;B其他: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可沉固体、电导率;(2)化学性水质指标:A 一般化学性:pH、碱度、硬度、阳离子、阴离子、总含盐量、一般有机物;B有毒化学性: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农药;C氧平衡:DO、COD、BOD、TOD;(3)生物学水质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杆菌数。
①浑浊度:不溶性物体对光线透过时所产生的阻碍程度;②水中固体(蒸发残渣):一定温度下将水样蒸发至干时所残余的固体物质总量;103~105℃时蒸发称“总固体”溶解固体:过滤后,取滤液103~105 ℃烘干后质量悬浮固体:过滤后,取滤渣103~105 ℃烘干后质量固定性固体:灼烧后残余物质的质量。
挥发性固体(灼烧减重):600 ℃蒸发干燥后固体失去的重量;总固体=固定性固体+挥发性固体⑥化学需氧量(COD/COD Cr):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质与外加的强氧化剂(重铬酸钾K2Cr2O7)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结果用氧的mg/L表示。
代表废水有机质总量。
⑦耗氧量(高锰酸盐指数/OC/COD Mn):水中各种有机物质与外加的强氧化剂(高锰酸钾KMnO4)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⑧生物化学需氧量(BOD):有氧条件下,水中可分解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所需的氧量。
BOD5:5日生物化学需氧量(20℃)≈总BOD的70%COD和BOD关系:COD Cr > BOD > COD MnBOD/ COD > 0.3 则适宜用生物化学处理⑨总有机碳(TOC):900-950℃,高温燃烧有机碳生成的二氧化碳量,常以碳表示(mg/L),应先去除无机碳的干扰(加酸)。
环境工程学复习资料引言:环境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学科。
它涉及到水、土壤和空气等环境组成的分析和处理,旨在提高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
本文档旨在提供环境工程学的复习资料,帮助读者回顾相关的知识点和概念。
一、环境工程的基础知识1. 环境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环境工程的定义和范畴- 环境工程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2. 环境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环境质量的评价和监测方法- 环境污染物的传输与转化机理- 环境工程治理技术的分类和应用二、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影响1.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和来源- 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健康的影响- 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和措施2.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和来源- 不同类型水体的污染特点和处理方法 - 水体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3.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和来源- 土壤污染的评价和监测方法- 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和措施三、环境工程治理技术1.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大气污染的减排技术- 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案例分析2. 水体污染治理技术- 水体污染的净化技术- 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 水体污染治理工程案例分析3.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土壤污染治理工程案例分析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 废物管理和排放标准法律法规2. 环境保护政策和行动计划- 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行动计划- 地方环境保护政策和行动计划- 国际环境保护政策和行动计划结论:环境工程学是一门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供相应解决方案的学科。
通过本文档的复习资料,读者可以重新回顾和理解环境工程学的基础知识、环境污染的成因与影响以及环境工程治理技术。
此外,了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于环境工程实践也非常重要。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档的学习,深化对环境工程学的理解,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热量传递;2.衡算系统;3.物料总能量;4.空隙率;5.质量传递;6.离心分离因数;7.导热系数;8.导温系数;9.黑体;10.莫诺特方程;11.吸附平衡;12.传质单元;13.细胞产率系数;14.洗脱现象。
1.简述热量衡算方程的涵义。
2.若冬季和夏季的室温均为18℃,人对冷暖的感觉是否相同?在哪种情况下觉得更暖和?为什么?3.为什么多孔材料具有保温性能?保温材料为什么需要防潮?4.穿透曲线。
5.简述漂移因子的涵义。
6.饱和系数K S。
7.简要分析颗粒在重力沉降过程中的受力情况。
8.简要分析颗粒在离心沉降过程中的受力情况。
9.过滤常数与哪些因素有关?10.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是什么?1.沉淀池进水流量为5000 m3/d,悬浮物浓度为200 mg/L,出水悬浮物浓度为20 mg/L。
沉淀池排出的污泥含水率为99.8%,进入浓缩池停留一定时间后,排出的污泥含水率为96%,上清液中悬浮物含量为100 mg/L。
假设系统处于稳定状态,过程中没有生物作用。
污水和污泥的密度均为1000 kg/m3。
求整个系统的污泥产量和排水量,以及浓缩池上清液回流量。
2.外径为25 mm的钢管,其外壁温度保持350 ℃,为减少热损失,在管外包一层导热系数为0.2 W/(m·K)的保温材料。
已知保温层外壁对空气的对流传热系数近似为10 W/(m2·K),空气温度为20 ℃。
试求:(1)保温层厚度分别为2 mm、5 mm和7 mm时,每米管长的热损失及保温层外表面的温度;(2)保温层厚度为多少时热损失量最大?此时每米管长的热损失及保温层外表面的温度各为多少?(3)若要起到保温作用,保温层厚度至少为多少?设保温层厚度对管外空气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可忽略。
3.一套管式空气冷却器,空气在管外横向流过,对流传热系数为80 W/(m2·K);冷却水在管内流过,对流传热系数为5000 W/(m2·K)。
绪论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破坏了环境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环境质量,对人类或环境系统本身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4、公害:凡由于人类活动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公私财产及生活舒适性等造成的危害均为公害。
第一章1、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群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水体自净: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污染物质被分散、分离或分解,最后,水体基本上或完全地恢复到原来状态,这个自然净化的过程,即为~~3、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在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4、水质指标可以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三大类:①物理性水质指标:感官物理性状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味、浑浊度、透明度其他物理性水质指标: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可沉固体、电导率②化学性水质指标:一般化学性水质指标:PH、碱度、硬度、各种阳离子、各种阴离子、总含盐量、一般有机物有毒化学性水质指标:各种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各种农药氧平衡指标: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需氧量(TOD)③生物学水质指标:一般包括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各种病原细菌、病毒5、#水污染综合防治:①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包括节约生产废水,规定用水定额,改善生产工艺和管理制度、提高废水的重复利用率,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工艺,制定物料定额等。
②发展区域性水污染防治系统,包括制定城市水污染防治规划、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规划,实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发展污水经适当人工处理后用于灌溉农田和回用于工业,在不污染地下水的条件下建立污水库,枯水期贮存污水减少排污负荷、洪水期内进行有控制地稀释排放等。
名词解释:1、生化需氧量(BOD):是表示在有氧条件下,温度为20℃时,由于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的活动,使单位体积污水中可降解的有机物氧化达到稳定状态时所需氧的量(mg/L)。
2、COD:是指对水样用强氧化剂进行氧化分解,所消耗的氧化剂换算成氧的量,以氧当量表示,单位为mg/L。
3、总需氧量:表示在高温下燃烧化合物所耗去的氧量,用TOD表示,单位为mg/L(以氧计)。
4、DO:指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氧(以mg/L为单位)。
5、吸附:是通过多孔固体物料与某一混合组分体系接触,有选择地使体系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分附着于固体表面,从而实现特定组分分离的操作过程6、气浮法: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作为载体去粘附废水中的悬浮物,使其随气泡浮升到水面而加以分离去除的一种水处理方法。
7、电气浮法:电气浮工艺是一种运用电化学方法去除固态微粒、油污的废水处理单元操作方法。
8、污泥浓度:指1升混合液内所含的悬浮固体(常表示为MLSS)或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的重量,单位为g/L或mg/L。
9、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指曝气池中废水和活性污泥共同组成的混合液体的悬浮固体浓度。
用MLSS表示。
10、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混合液悬浮固体中的有机物量称为混合液体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11、污泥沉降比SV%:又称30min沉降比、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后所形成沉淀污泥容积占混合液容积的百分比,SV值在15~30%左右。
12、污泥体积指数SVI:也称污泥容积指数,是指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min静置沉降后,1g干污泥所占的容积,(ml/g)13、活性污泥的好氧速率SOUR: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消耗的溶解氧量,其单位mgO2/(gMLVSS·h)或mgO2/(gMLSS·h)14、污泥龄:表示微生物在曝气池中的平均培养时间, 也即曝气池内活性污泥平均更新一遍所需的时间。
水力停留时间:污水进入曝气池后,在曝气池中的平均停留时间,也称曝气时间15、污泥负荷Ns(Ls):指单位重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有机污染物量,污泥负荷的实质是F/M。
16、容积负荷Nv (LV):指单位曝气池有效容积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有机污染物量,单位是kg(BOD5)/m3·D第一章污染源与污染物水环境代谢:人类聚居区域水环境代谢与两种循环过程密切相关:自然水循环和人为水循环环境污染防治中的水体,不仅包括水,而且包括水中悬浮物、底泥、及水中生物等。
人为循环的各个环节包括取水、给水处理和排水处理,其中排水处理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人为循环的各个环节有: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人为循环过程对水代谢的影响:1、除了用水环节中的蒸发耗散外,水量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2、取水和排水两个环节的污染物量是不平衡的,人为循环过程必然带来水体水质的下降。
3、农业灌溉用水这一过程中,大量的土壤盐分和营养物质会溶入水中,成为流入水体的污染物。
4、对于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即使是100%的污水和废水都进行了排水处理,处理水的污染物浓度通常也大大高于原水浓度。
自然循环对水代谢过程的影响:在水代谢过程中,自然循环包括降雨、径流、蒸发等环节。
降雨过程有可能将大气中的污染物带到地面,通过径流进入水体(例如酸雨);径流过程也会将地面的污染物带入水体;但蒸发过程中带走的只是水分,而将污染物成分留在水体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循环过程会对水体水质产生不良影响。
但是,在降雨和径流过程中带入水体的污染物的最初来源还是人为活动造成的,不能归结为自然的原因。
维持良性水环境代谢的条件:水量的收支平衡和污染物的收支平衡大气污染物的状态:1、气溶胶/颗粒状态污染物:包括黑烟(0.01-1μm)、尘雾(0.1-1μm)、飞灰(<1μm)、粉尘(10-75μm)、总悬浮颗粒物(<100μm)2、气态污染物: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无机物包括硫化物(SO2 ,H2 S)、碳的氧化物(CO ,CO2 、氮化物(NO,NH3 )、卤素化合物(HCl,HF)第三章污染控制原则及处理方法污染处理技术包括:分离(不同介质间的迁移)、转化(化学、生物反应)、隔离(扩散控制)、稀释(环境自净)污染处理技术(分离法)污染处理技术(转化法)第四章非均相污染物的分离沉降过程的分类:重力沉降、离心沉降、惯性沉降、扩散沉降重力沉降室的原理:重力沉降室是通过重力作用使尘粒从气流中沉降分离的除尘装置。
要使沉降速度为vs的尘粒在重力沉降室内全部沉降下来,必须使气流通过沉降室的时间不小于尘粒从顶部沉降到底部灰斗的时间t’=H/v,即L/v≥H/ vs过滤分离原理:主要是利用介质床层,使固体颗粒受到限制而允许液(气)相穿过的过程,即混合物中的流体在推动力(重力、压力、离心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过滤介质时,流体中的固体颗粒被截流,而流体通过过滤介质,从而实现流体与颗粒物的分离。
旋风除尘器原理:气流沿外壁由上向下旋转运动,同时少量气体沿径向运动到中心区域---外涡旋;外涡旋到达锥体底部转而向上沿轴心旋转,最后由排气管排出----内涡旋;在外涡旋中,粉尘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边壁移动,到达边壁的粉尘在下旋气流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沿边壁面落入灰斗。
过滤分离的种类:按过滤机理分为表面过滤、深层过滤;按推动力分为重力过滤、真空过滤、压力差过滤、离心过滤袋式除尘器按清灰方式分为:机械振动清灰、逆气流清灰、脉冲清灰袋式除尘器的清灰方式:机械振动式、逆气流清灰、脉冲喷吹清灰静电除尘器原理:静电除尘器与其他除尘器的根本区别在于,分离力直接作用在粒子上,而不是作用在整个气流上。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尘粒荷电、带电尘粒的迁移与沉积、清灰洗涤作用原理:洗涤过程,又称湿式除尘过程,是使含尘气体与液体(一般为水)充分接触,将尘粒洗涤和捕集下来,使气体得以净化的过程,相应的设备为湿式除尘器。
在湿式除尘器内部,水与含尘气体可以通过水滴、水膜和气泡三种形式接触。
按能耗分为低能型和高能型除尘器,文丘里洗涤器属于哪种?文丘里洗涤器:效率达到95%以上。
除尘过程:1、含尘气体由进气管进入收缩管后,流速逐渐增大,气流的压力能逐渐转变为动能2、在喉管入口处,气速达到最大,一般为50~180m/s3、洗涤液(一般为水)通过沿喉管周边均匀分布的喷嘴进入,液滴被高速气流雾化和加速充分的雾化是实现高效除尘的基本条件湿式除尘器的净化:优点:1、高能耗湿式除尘器清除0.1 m以下粉尘粒子,仍有很高效率。
2、能够处理高温,高湿气流,高比电阻粉尘,及易燃易爆的含尘气体。
3、在去除粉尘粒子的同时,还可去除气体中的水蒸气及某些气态污染物。
既起除尘作用,又起到冷却、净化的作用。
缺点:1、排出的污水污泥需要处理,澄清的洗涤水应重复回用。
2、净化含有腐蚀性的气态污染物时,洗涤水具有一定程度的腐蚀性,因此要特别注意设备和管道腐蚀问题。
3、不适用于净化含有憎水性和水硬性粉尘的气体4、寒冷地区使用湿式除尘器,容易结冻,应采取防冻措施。
第五章均相污染物的分离吸附的类型:水处理过程中吸附可分为:交换吸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吸附的过程:可简化为外扩散、内扩散、吸附和脱附四个步骤。
离子交换工艺的过程以及分为几个阶段:离子交换操作是在装有离子交换剂的交换柱中以过滤方式进行的,整个工艺流程一般包括交换、反冲洗、再生和清洗4个阶段第六章酸碱中和法什么时候需要进行酸碱中和?废水处理中出现下列情况时,需进行中和处理。
1、废水排入受纳水体前,其pH值指标超过排放标准。
这时应采用中和处理,以减少对水生生物的影响;2、工业废水排入城市下水道系统前,为避免对管道系统造成腐蚀;废水在排入前进行中和,要比与其它废水混合后的大量废水进行中和经济的多3、化学处理或生物处理之前:对生物处理而言,需将处理系统的pH维持在6.5-8.5范围内,以确保最佳的生物活力。
对化学处理而言,也需要在一定的pH范围内才能取得好的处理效果。
第七章化学混凝法混凝剂的投加顺序:1、当使用多种混凝剂时,其最佳投加顺序可通过试验来确定。
一般而言,当无机混凝剂与有机混凝剂并用时,先投加无机混凝剂,再投加有机混凝剂。
2、但当处理的胶粒在50 m以上时,常先投加有机混凝剂吸附架桥,再加无机混凝剂压缩扩散层而使胶体脱稳。
混凝剂与助凝剂的投加顺序:1、当废水浊度低时,宜先投加其他混凝剂,再投加聚丙烯酰胺,使胶体颗粒先脱稳到一定程度,为聚丙烯酰胺的絮凝作用创造有利条件;2、当废水浊度高时,应先投加聚丙烯酰胺,再投加其它混凝剂,以让聚丙烯酰胺先在高浊度水中充分发挥作用,吸附部分胶粒,使浊度下降,其余胶粒由其它混凝剂脱稳,再由聚丙烯酰胺吸附,这样可以降低其它絮凝剂的用量。
混凝工艺过程中混合和反应阶段对时间和搅拌强度的要求?1、混合:目的是使混凝剂尽快与水混合,需要短时间高强度搅拌2、反应阶段:目的是使药剂与水中的细小颗粒或胶体物质作用生成尽可能大的絮体,为沉降分离创造条件,需要低强度长时间搅拌。
第八章化学氧化-还原法氯氧化法:氯氧化法在废水处理中主要用于氰化物、硫化物、酚、醇、醛、油类的氧化去除,还可用于消毒、脱色、除臭等。
常用的氯系氧化药剂有漂白粉、液氯、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
氯系氧化药剂的氧化能力用有效氯含量表示,即化合价为大于-1的氯具有的氧化能力。
氯氧化法还可应用于水中残留氨氮的氧化去除过氧化氢法:过氧化氢氧化能力较强,通常采用二价铁作为催化剂,形成Fenton试剂。
当pH 足够低时(3.5),在Fe2+的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就会分解产生OH·,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链反应了解一下亚氯酸钠法和氯酸钠法?1、以NaClO2为原料制各ClO2的方法主要有酸化法、Cl2氧化法、过硫酸根离子(S2O82-)氧化法、电化学法和有机物或过渡金属(如Fe3+)氧化法等,其中以氯氧化法居多,在商业上有两种反应体系:液氯-亚氯酸钠体系和气体氯-亚氯酸钠体系。
2、是以氯酸钠为原料,在酸性介质中加入还原剂制得C1O2,并根据还原剂的种类不同又衍生出许多新的制备方法。
国内的化学法主要是以NaC1、H2SO4、NaC1O3作为原料,产品有C1O2和C12,相应的设备可分为二氧化氯消毒剂发生器和二氧化氯复合消毒剂发生器两种电镀含氰污水处理涉及到的fenton试剂和氢化物处理?(答案有待进一步探索)电镀废水无害化处理方法主要有氯氧化法、过氧化氢氧化法、二氧化硫-空气氧化化学法、活性炭法、臭氧氧化法等。
其中,臭氧氧化法是尚未工业化的含氰废水处理方法。
含酚废水的处理涉及到的fenton试剂和氢化物处理?(答案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处理含酚废水的化学氧化法主要有臭氧氧化法、Fenton试剂氧化法、酶催化氧化法以及光敏化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