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看书为主)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X围

✧侧重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社会行为公式:

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

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 5 种重要的学识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

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

向应用研究。(3个转向)

✧荀子提出“性恶说”。(二级掌握)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也很重要。

✧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对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郭

念锋)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1.家庭; 2.学校; 3.大众传播媒介; 4.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

1.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2.性别社会化: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描述:①性/生物;②性别/心理;③性别角色/社会。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社会角色的分类: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2.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角色失调:4种形式

1.角色冲突;

2.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

✧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1.主我:是认识的主体。

2.客我:是认识的对象。

3.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生理自我(8个月~3岁);

2.社会自我(3岁~13、14岁);

3.心理自我(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需10年左右)。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自我评价的部分。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包括两方面。

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影响自尊的因素: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进行社会比较。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动机,兴趣,情绪。

✧图式的主要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印象形成效应: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

2.平均模式;

3.加权平均模式;

4.中心品质模式: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X;

4.投人所好。

✧中国人重视的他人是“重要他人”,而西方人重视的他人是“概况化他人”。(二级掌握:专栏2-6)

第三单元归因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

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

✧控制点理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

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归因原则:

✧不变性原则: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

✧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