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谈运动性疲劳的积极性恢复
- 格式:pdf
- 大小:162.80 KB
- 文档页数:2
体育锻炼与运动性疲劳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在1982 年的第5 届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会议上,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这种疲劳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通过调整和适当的休息即可使运动能力得到恢复,甚至超过原有的运动水平。
但如果疲劳长期积累而不能消除,就会发展成为过度性疲劳而引起身体某些器官的病变而危害体育运动员的健康,所以对人体疲劳的这种反应要能掌握其规律并及时进行调整。
这样就不会影响正常的体育训练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各国学者较公认的且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机制有以下几种:2.1 衰竭学说2.1.1 磷酸原储备的减少在人体骨骼肌中,ATP(腺苷三磷酸)含量约为 6mg 分子/kg 湿肌,CP(磷酸肌酸)的含量约为 17~20mg 分子/kg 湿肌。
在激烈运动的 30s 内,肌肉中的 ATP 和 CP 大量消耗供能,其储存量明显下降;而以极限强度持续运动 2~3min 至精疲力竭时,CP 的浓度下降至接近于零但不会为零。
最新用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结论不支持 CP 大量消耗是疲劳产生的原因,而认为 CP 在运动时的主要作用是使ADP(腺苷二磷酸)再磷酸化为 ATP,以保持 ATP 达到放松时需要的水平。
可见,有关 ATP 和CP 在疲劳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1.2 糖原储备的减少研究表明,在长时间运动中,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在补充糖以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事实上在血液等细胞外液中,葡萄糖贮量约为 20g,而 1 个马拉松运动员每分钟可消耗的葡萄糖为 5g,因此,肝脏必须不断地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进血液,以防止因低糖而导致疲劳,但肝糖原贮量约为 100g,仅可供约 20min 运动时能量的供应。
人体肌肉中糖原含量约 300~400g 左右,当肌糖原被大量消耗时,运动能力就下降,这是长时间运动疲劳的重要原因。
浅谈运动训练的疲劳与恢复浅谈运动训练的疲劳与恢复随着消防部队执勤任务的日益繁重,岗位练兵的全面开展和各类比赛竞技水平的提高,针对性训练强度越来越大,官兵在训练中承受的负荷越来越高,出现运动性疲劳的几率越来越高。
运动性疲劳及疲劳后的恢复越来越受到官兵们的重视,适宜的运动训练和合理的恢复手段可以促进人体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使训练成绩提高;相反,过度训练不仅影响训练效果,对提高成绩不利,还可能引发各种机能障碍,以致损害官兵的健康。
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掌握合理的诊断、消除疲劳和恢复的手段对于提高训练成绩,增进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更有利于消防部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如何处理好训练疲劳与恢复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消防部队岗位大练兵的深入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运动性疲劳运动训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保持机能在一特定或不能维持预定的强度。
由于消防官兵自身年龄、生理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因此他们在疲劳与恢复上有易疲劳和易恢复的特点。
如果身体机能得不到恢复,将导致过度疲劳或过度训练,这对他们有极大的危害。
所以,要避免过度训练引起的过度疲劳。
(一)疲劳的原因运动性过度疲劳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表现为机体内环境平衡的变化,机体的工作能力下降。
由于运动量过大,机体得不到及时的恢有利于体内能量的积累。
6、心理恢复:心理恢复手段能够转移精神紧张,缓解疲劳情绪。
如改变训练内容、游戏等。
五、运动损伤后的恢复运动损伤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运动方法不当很容易是运动员的运动器官受到损伤,较为常见的是肌肉组织的、韧带的拉伤、挫伤、伤以及骨骼骨的损伤。
因此,在适当调整训练计划的前提下,施与适当的恢复手段,可以帮助运动员较好地恢复受损伤的组织,尽快地投入到训练中去,从而保证训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运动损伤的常规恢复手段主要有理疗、按摩、针灸、拔罐和调整训练计划。
1、理疗:理疗是运用电疗、磁疗、蜡疗等方法作用于受伤部位,促使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其机能的恢复。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的探究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习惯不健康等因素导致人们容易出现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后机体出现的疲劳状态,其表现为身体疲乏、力量下降、运动耐力减退等。
为了提高运动效果并预防运动性疲劳的发生,科学的恢复手段非常重要。
适当的休息是恢复的关键。
运动后,机体的肌肉、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等都处于疲劳状态,需要适当的休息来恢复。
在休息时,可以选择慢跑、瑜伽等低强度的活动来帮助机体消除乳酸和废物,促进新陈代谢。
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恢复的重要手段。
睡眠是人体细胞修复和新陈代谢的重要时期,通过良好的睡眠可以帮助机体恢复体力和免疫力。
正确的饮食调理也是恢复的关键。
运动后,机体消耗大量的能量,肌肉也需要蛋白质来修复和生长。
在运动后应该及时补充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以迅速恢复体力和肌肉组织。
还应注意合理搭配各种营养素,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恢复。
按摩和放松训练也是重要的恢复手段。
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疲劳和酸痛感,同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通过放松训练来放松身心,比如常见的呼吸训练和冥想等,可以让机体迅速进入放松状态,促进恢复和身心健康。
科学的恢复手段对于预防运动性疲劳和提高运动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适当的休息、合理的饮食调理以及按摩和放松训练等手段都可以有效促进机体的恢复和健康。
在进行运动训练时,我们应该注重科学的恢复策略,以提高运动效果和保护身体健康。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很多人在运动之后都叫苦连天,浑身酸痛,好几天都感觉很累,缓不过来。
这很正常,运动量大了或者改变训练方法,许多健身爱好者就会感觉疲劳。
可是,身体累,大多数人都认为需要好好补补,但好好吃就能补回来吗?怎么才能科学的恢复过来呢?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疑问。
疲劳是一种生理性现象,只要不是因为疾病所造成的或者是过度疲劳,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
人体生理学认为疲劳对人来说是一种保护性的机制。
同时疲劳又是一种运动量的标志。
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疲劳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没有疲劳就没有超量恢复。
当然前一次疲劳没有消除而新的疲劳又紧接着产生,积累起来就会造成过度疲劳,不利于身体锻炼,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因而及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显得格外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简述运动性疲劳(一)概念及其发展过程自1880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
许多着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
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这一疲劳概念的特点是:①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②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二)心理疲劳与身体疲劳疲劳一般分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
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
行为改变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
身体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
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一、引言运动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从日常锻炼到职业运动员参加各种比赛,它是一种受欢迎的休闲方式,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的健康,也可以促进社交联系。
尽管对于人类来说运动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存在一种弊端: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长时间的体力运动或体力劳动所引起的疲劳,其表现形式包括肌肉疼痛、乏力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而这种疲劳的出现不但会影响运动员的表现,还会对身体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地识别运动性疲劳,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减轻其负面影响,一直是运动员和教练员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运动性疲劳的原因运动性疲劳是由众多复杂的机体反应引起的,常常是由于运动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代谢和神经功能的改变所致。
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乳酸的积累运动可导致肌肉中乳酸的快速积累,这种积累会引起乳酸蓄积的酸性环境对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影响。
2、炎症反应长时间的运动可以导致炎症反应,包括细胞因子的释放、自由基的产生和肌肉损伤的程度等。
这些生物因子和分子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肌肉细胞的功能。
3、心理压力心理压力可能是导致疲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疲劳”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无法完全集中注意力,结果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表现。
4、高温和低温环境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进行运动也是常见的疲劳原因之一。
极高或极低温度都会影响肌肉能量的产生和分解,从而导致疲劳。
三、运动性疲劳的类型根据疲劳产生的机制,运动性疲劳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神经抑制疲劳、肌肉疲劳、心理疲劳和代谢性疲劳。
1、神经抑制疲劳神经抑制疲劳是由于大脑皮层对运动皮层或横纹肌细胞进行反应之间的时间延迟过长而引起的。
这种疲劳往往出现在重复或高强度的运动后,特别是在做自我调控的情况下。
2、肌肉疲劳肌肉疲劳可以是中性或负性的。
中性的肌肉疲劳在大量运动后出现,可以通过恢复和休息来缓解。
负性的肌肉疲劳会导致对肌肉及其周围组织的激烈损害,需要更加专业的医疗干预。
基于运动性疲劳的成因及恢复手段的实践与探究【摘要】运动性疲劳是长期运动或高强度运动后身体所出现的疲劳现象,其成因包括肌肉损伤、神经递质失衡等多方面因素。
疲劳对身体会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包括肌肉酸痛、疲乏无力等。
为了有效恢复运动性疲劳,可以通过合理饮食调理和充足睡眠来提高身体恢复能力。
饮食中充足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可以帮助修复肌肉损伤,保持能量供给;充足的睡眠可以促进身体各系统的恢复和修复。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可以有效帮助身体恢复,减轻运动性疲劳带来的不适。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恢复手段,以提高运动者的体能水平和运动表现。
【关键词】关键词:运动性疲劳、成因、影响、恢复手段、饮食调理、睡眠、结论、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运动性疲劳是体育训练和竞技比赛中常见的现象,它会对运动员的身体和表现产生一定影响。
疲劳是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训练或比赛导致肌肉疲劳、能量不足、神经系统疲惫等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
研究运动性疲劳的成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制定更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和恢复策略提供依据。
运动性疲劳的成因主要包括肌肉疲劳、神经疲劳、心理疲劳等多个方面。
肌肉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出现无力感或疼痛感,影响运动表现。
神经疲劳则是神经系统承受长时间运动负荷后的反应,会导致反应速度和准确性下降。
心理疲劳则是由于竞技压力、焦虑等心理因素导致的疲劳感。
通过深入研究运动性疲劳的成因,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疲劳对运动员身体和表现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恢复策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比赛表现。
研究运动性疲劳的成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对于运动员和健身人士来说,疲劳会影响他们的训练效果和身体状态,甚至会增加受伤的风险。
研究运动性疲劳的成因及恢复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疲劳的产生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调整训练计划,减少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的探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和运动锻炼。
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运动性疲劳的问题。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后出现的肌肉疲劳、精力不足、身体疲惫等现象。
如何有效地解决运动性疲劳,恢复身体状态,是广大健身爱好者和运动员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运动性疲劳的成因、表现及恢复手段,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运动性疲劳的成因运动性疲劳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肌肉疲劳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肌肉会产生酸性物质,如乳酸,导致肌肉酸胀、疼痛、僵硬等感觉,从而影响运动状态。
2.神经疲劳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会使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导致神经疲劳,影响肌肉协调和反应速度。
3.心理疲劳长时间的运动锻炼过程中,由于大量的肌肉运动和能量消耗,导致身体和大脑疲劳,影响情绪和意志力。
4.营养不良运动后及时补充足够的营养是恢复体力的重要保障。
营养不良会导致身体能量不足,反而加重疲劳。
运动性疲劳会表现为以下几种症状:1.肌肉酸痛在运动后,肌肉会感到疼痛、酸胀,甚至局部肌肉出现肌肉拉伤的症状。
2.精力不足运动后感到疲惫、困倦,精力不集中,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3.思维迟钝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大脑疲劳,影响思维灵活度和反应速度。
4.免疫力下降长期的高强度运动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三、恢复手段针对运动性疲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恢复手段来缓解疲劳,恢复身体状态,并提高运动效率。
1. 合理饮食运动后及时补充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以恢复体内能量和营养,促进肌肉修复和生长。
2. 适当休息在运动后,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避免过度疲劳。
3. 水疗运动后可以采用热水浴或冷水浴的方式来刺激血液循环,促进身体代谢和废物排泄,加速疲劳物质的清除。
4. 按摩适当的按摩可以缓解肌肉酸痛和僵硬感,促进肌肉松弛和血液循环,有助于肌肉疲劳的缓解。
5. 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在运动锻炼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感受,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和时长,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疲劳。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及恢复策略作者:王洪宇任鹏来源:《拳击与格斗·下半月》2023年第10期关键词:运动性疲劳;运动表现;恢复方法;运动康复1研究背景运动对于人们身体健康和整体幸福感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然而,在进行体育锻炼或竞技运动后,我们常常会遇到运动性疲劳的问题,这是一种身体在运动后恢复过程中的正常反应。
运动性疲劳不仅会对运动表现和竞技成绩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对身体康复和整体健康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在了解了运动性疲劳的定义、类型和产生原因后,我们将讨论运动性疲劳的恢复策略。
恢复策略是促进身体从疲劳状态中恢复的关键。
我们将介绍运动员恢复期的生理和心理调整原理,并探讨通过营养补充、休息、心理调适等方法,来帮助运动员恢复正常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2运动性疲劳的定义和类型2.1运动性疲劳的定义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员在进行体育锻炼或竞技运动后,出现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疲劳感受。
生理方面的疲劳主要体现在肌肉和能量系统的疲劳,而心理方面的疲劳则体现为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疲劳。
在生理方面,运动性疲劳与能量代谢、肌肉损伤密切相关。
在运动时,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支持肌肉的运动,同时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废物。
能量的消耗和废物的积累会导致肌肉疲劳,使肌肉无法维持高强度的运动。
此外,长时间和高强度的运动还会导致肌肉组织的微小损伤,进一步加重疲劳程度。
在心理方面,运动性疲劳主要涉及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疲劳。
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大脑会不断发送指令来控制肌肉的运动,这会消耗大量的神经能量。
同时,大脑会受到来自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感觉刺激,如疼痛、酸痛等,这些刺激会逐渐积累,导致神经疲劳。
神经疲劳会影响大脑对运动的调节能力,进而影响运动表现和身体的整体状态。
2.2运动性疲劳的类型运动性疲劳主要可以分为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两种类型。
这两种类型的疲劳都是由于体育锻炼或竞技运动引起的,但在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急性疲劳是指在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运动后产生的疲劳。
浅谈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一、恢复在体能训练中的意义体能训练的发展过程,是先从片面追求量的积累阶段开始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视为世界体育运动发展史上的大运动量时期。
期间高水平运动员所完成的运动量总额,往往都已达到或接近极限水平。
在这种状况下,人们要想再依靠进一步加大运动量的手段来提高体能已不大可能。
所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了促进体能的继续提高,在保证数量指标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把注意力对准了如何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加大强度训练上来。
从而使得体能训练进入了量与质(强度)相结合的发展阶段。
经过多年量与强度的结合训练,人们开始尝试大负荷量和大强度相结合,同步提高、同时达到最大值的训练方法。
向新的极限挑战!此时的体能训练的特点为“一快二多三大”,即训练周期的节奏快、训练天数多、课次多、每次训练的运动量大、强度大、密度大。
随着新极限的出现,人们再次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近年来对恢复手段的研究和应用,为体能训练开创了新局面。
采用积极有效的恢复手段与方法,促使体能在近乎极限状态下的继续提高。
向恢复要体能正逐步成为共识。
至此,体能训练的发展进入了运动量、强度、恢复三位一体的新阶段。
积极有效的恢复手段与方法,可以充分保证量与强度“积累效应”的完成。
它在尽快消除体内各种疲劳因素的同时也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以较好的身心状态迎接下一极限的到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阶段提高体能主要在两次极限的间隙上做文章。
那么间隙时间的长短,则完全取决于恢复手段的优劣。
恢复对于提高体能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正在日趋明显地表现出来。
量的积累、质(强度)的提高、恢复的完善是运动员提高体能的三大要素。
其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任何盲目偏重或忽视其中之一者,都将成为体能训练的失败者。
二、疲劳的概念与类型1.劳的概念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一种生理现象。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由机体运动本身所引起的“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机体运动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
浅谈引起运动性疲劳原因及恢复方法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肌肉疲劳、神经疲劳和心理疲劳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疲劳,可以采取不同的恢复方法。
首先,肌肉疲劳是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运动中,肌肉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产生大量乳酸和其他代谢产物,导致肌肉酸痛、无力等症状出现。
这种疲劳多出现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中。
为了恢复肌肉疲劳,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休息:在运动过程中适当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给肌肉留出足够的时间来恢复,减少肌肉的疲劳程度。
2.拉伸:经过运动后,肌肉会变得紧张和僵硬。
进行适当的拉伸运动可以增加肌肉的柔韧性,减少肌肉疲劳。
3.按摩:通过按摩肌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
可以采用自己按摩或者找专业按摩师进行按摩。
4.补充营养:在运动后的30分钟内,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可以迅速恢复肌肉疲劳。
碳水化合物可以补充能量,蛋白质可以修复损伤的肌肉。
其次,神经疲劳也是运动性疲劳的原因之一、在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中,神经的兴奋性会下降,导致运动能力和反应能力的降低。
恢复神经疲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前休息: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前,提前休息可以增加神经对运动的适应能力。
2.睡眠:睡眠是恢复神经疲劳的最佳方式。
保证充足的睡眠,帮助神经恢复正常功能。
3.放松训练:进行一些放松的训练,如瑜伽、冥想等,可以帮助神经恢复平衡。
最后,心理疲劳也会导致运动性疲劳。
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会增加焦虑、压力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运动表现和恢复。
为了恢复心理疲劳,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放松训练:进行一些放松的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心理放松。
2.视觉化训练:通过可视化来训练与运动相关的场景,可以激发积极的情绪和信念,提升运动表现。
3.社交支持:与朋友、教练或者运动队友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可以减轻心理疲劳。
总体来说,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性疲劳,恢复方法也不尽相同。
综合考虑肌肉、神经和心理方面的恢复,可以采取休息、拉伸、按摩、补充营养、睡眠、放松训练等多种方法,加速恢复并提高运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