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应该掌握的六种基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2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pdf《社会研究方法》是美国大学的通用社会学教材,同时它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之作二1975年《社会研究方法》初版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现已出至第11版。
《社会研究方法》讨论范围广泛,论述严密,从社会理论基本范式到学科报告撰写,从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种复杂技术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既适合专门研究人员,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社会研究方法》是美国大学的通用社会学教材,同时它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之作二1975年《社会研究方法》初版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现已出至第11版。
《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讨论范围广泛,论述严密,从社会理论基本范式到学科报告撰写,从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种复杂技术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既适合专门研究人员,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威廉·劳伦斯·纽曼的《社会研究方法》(Social Research Methods)是一部概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经典之作。
近20年来,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内被广泛选作教材,《社会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第6版)(英文版)》是其最新修订的第6版的英文版。
该书对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进行了全面而均衡的论述,强调了将各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益处。
书中收录了大量真实社会研究案例,从而帮助学生和读者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和方法。
全书分5编共16章,分别介绍了理论与方法的关系,方法论的含义,文献检索与学术伦理,定量与定性研究的设计、测量与取样,实验研究,调查研究,非反应式研究、田野研究、历史比较研究,以及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
《社会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第6版)(英文版)》可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传播学等社会科学专业本科研究方法双语教学课适用教材,也可供专业研究人员参考。
教案一第一讲导论:重新认识我们的社会(8学时)一、社会学是什么(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好奇心,使学生掌握什么是社会学。
教学内容:1."社会学"的由来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社会学的研究领域4.社会学的视角教学重点: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社会学的视角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1.以课堂讲授为主。
2.什么是社会学?是学习社会学首先需要了解和领会的重要问题。
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本科生,必须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选用大量他们熟知生活实例进行耐心细致地讲解,用具体事实来阐述社会学涉及领域广泛,社会学研究的视角独特。
具体内容:一、什么是社会学--邀请你打开又一扇窗户1."社会学"的由来"社会学"是由拉丁文Socitas(社会)或Socius(社会中的个人)和希腊文Logos(词、学说、学问)两部分组成。
一般认为"社会学"一词最早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奥古斯都·孔德提出的。
1838年10月,他出版了《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在此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
此前出的书均用"社会物理学",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社会现象。
孔德的社会学确定了两大主题: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前者说明社会内部的和谐状态,研究的是社会的社会存在条件、作用、规律、秩序、组织等;后者试图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研究社会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
孔德一直在尝试寻求摆脱哲学的束缚,他提出"社会物理学"或"社会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区别过去那种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所以,他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
社会学的发展,无论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还是从马克思开始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经历了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演变的过程。
本科论⽂研究⽅法范⽂3篇指导本科⽣唐诗研究论⽂的路径与⽅法[摘要] 很多⾼校设⽴了“⼤学⽣创新实验项⽬”,旨在培养本科⽣的创新能⼒,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唐诗研究为例,指导中⽂系的学⽣写作唐诗研究论⽂,可以从以下⼏个⽅⾯⼊⼿:⼀、指导学⽣细读唐⼈的诗歌;⼆、要求学⽣在熟读唐诗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三、指导学⽣认真查阅相关的⽂献资料;四、指导学⽣写作、修改论⽂。
[关键词] 本科⽣;唐诗;论⽂;选题;写作近些年来,全国多数⾼校积极开展了本科教学质量⼯程的建设。
在这种背景之下,很多综合性⾼校纷纷设⽴“⼤学⽣创新实验项⽬”(理⼯科还有国家级创新实验项⽬),以期在相当学历和职称教师的指导下,培养本科⽣的创新能⼒,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对于如何检验学⽣的项⽬实施情况,各学校的要求⼤同⼩异,总体来说,在相关学术期刊则是各⾼校共⽤的重要的指标。
如何提⾼中⽂系学⽣的创新能⼒,指导具有科研潜⼒的本科⽣撰写学术论⽂并发表出去,就成为本专业教师们思考的问题。
本⽂拟结合⾃⾝的体会,针对指导本科⽣进⾏唐诗研究论⽂的写作,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促进这项教育创新活动的深⼊开展,同时也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化贡献绵薄之⼒。
⼀、指导学⽣细读唐⼈的诗歌从中华书局编辑部编的《全唐诗》来看,唐诗数量有5万余⾸,要想在⼤学期间全部读完恐怕不切实际。
但是,选择经典诗⼈的经典诗作,范围缩得⼩⼀些,指导学⽣精读、细读,激发学⽣的阅读兴趣,提⾼他们的审美能⼒,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却是完全可⾏的。
我们的做法是:⾸先,让学⽣从李⽩、杜甫、王维、岑参、王昌龄、⾼适、韩愈、柳宗元、⽩居易、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著名诗⼈中,挑选⾃⼰喜欢的诗⼈;其次,找到该诗⼈的作品集,先从总体上阅读⼀遍,以保证对该诗⼈的诗歌风貌有整体的感观;再次,如果该诗⼈的诗歌数量较多,则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指导学⽣细细研读,不仅要详细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每个典故的来源和意涵,还要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深⼊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学⽣欣赏这些诗歌,从审美的层次上体悟唐诗的魅⼒。
大学生学习经验总结(16篇)大学生学习经验总结(精选16篇)大学生学习经验总结篇1首先,状态最重要。
这是我一直信奉的,所以保持一个好的高效的学习状态很重要,端午节让我们很多人有了一个放松的机会,我也不例外,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放纵,端午节后的假期就要完全把心收回来,调整好一个学习的状态。
方法:1.让自己的走路比平时快30%,时间飞逝,热情不觉(郁闷时很有效)2.学习之前,把该吃的、该喝的、该拉的等等全部做完,手机尽量静音放在书包里,不要在学习过程中因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打破自己的学习状态。
此外,不要在学习的时候听音乐。
3.保证6-7小时的晚间睡眠时间和30分钟-1小时的午休时间其次,制定学习计划和时间表。
这样,你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有个整体的把握,知道自己什么时间该干什么。
时间表制定要科学,因为不同时间学习不同的科目是有着内在的规律的,这点可以让你在2个星期完成别人3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可以完成的事情。
这次,期末考试和四级和六级重叠,所以,我们在复习期末的时候同时也要复习四级和六级。
但我们要清楚,对于现在,期末考试更重要,四六级以后都有机会,对于要考雅思或是托福的人更是完全不用在乎,只要过了就可以。
但并不是就说要放弃英语四六级,只不过只在上面投入有限的时间。
再次,整合资料。
这一点,对于把希望放在最后两周的人来说犹未重要。
但整合资料是要有技巧的,这也就涉及到了一个人的情商。
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有些资料,这个时候,找你觉得信赖的朋友,然后把你的资料给他复印,或者问他是否需要。
他拿到了你的资料,相信了你,过不了多久,他也许就和你联系,他把他新得到的资料分享给了你。
就这样的工作,不断扩大至不同范围圈的人。
同时,如果有机会,可以把你的好朋友聚起来,搞一个资料分享会。
我上个学期在做学习部部长的时候,把学习部的部员全部聚集起来(尚鹏飞没有来,后来只有他没有拿奖学金,BS他一下,呵呵),当时大家都有着比较单纯的目的(BS那种自私的人)后来,本部的同学有8个甲等、3个乙等第一、1个丙等。
MOOC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北京大学邱泽奇第00周什么是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一套获得“数据”的科学方法一套观察现象的“测量工具”一套利用“数据”的科学方法一种科学沟通的表达方式基本概念:数据测量假说模型检验主要内容:研究理论与设计搜集数据的方法运用数据的方法——案例分析与个案研究表达数据的方法课程细分:导论研究设计、概念化、操作化问卷设计与问卷调查抽样设计与抽样案例调查与案例分析数据录入、清理、补植、推断数据的常规分析与检验模型化的数据分析与检验大数据的分析与模型化分析结果的表达与展示课程基本内容:社会与调查研究的思维逻辑与理论社会科学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方案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常用方法数据分析与论证的基本原则和手段社会调查与研究成果的基本表达方式课程目的:让大家了解社会调查与研究的科学思维使大家掌握社会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追求能力的培养而不单纯是知识的普及重视思维和技能的基础训练不讲什么:认识论数据获得的复杂方法数据分析的复杂模型某个学科的具体方法教材:艾尔巴比,2014,《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三版),邱泽奇译,新加坡:圣智学习集团。
参考教材:戴维德沃斯,2008,《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郝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陈晓萍等,2012,《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扎加、布莱尔,2007,《抽样调查设计导论》。
沈崇麟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希尔弗曼,2009,《如何做质性研究》,李雪、张劼颖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迈尔舍恩伯格、库克耶,2013,《大数据时代》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罗塞尔,2012,《社交网络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师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扩展读物(方法论,三本间有继承关系):卡尔波普尔,2005,《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托马斯库恩,2012,《科学革命与结构》(第4版),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社会工作专业(一)核心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统计分析方法运用(STATA)、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理论、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学等《社会学概论》课程简介与特色:《社会学概论》是一门是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共56学时,3学分。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培养学生理性地认识并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的基本能力,也为学生个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有益的导向。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借助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综合运用讲授法、实践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既注重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又注重理论知识联系中国实际和教学案例的新颖性,突出重点。
《社会统计分析方法运用(STATA)》课程简介与特色: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社会统计学在定量研究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单变量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分析与参数检验,双变量的相关分析与显著性水平检验以及初步了解多元回归的计量方法。
课程结合大量的社会调查数据库,注重对学生定量研究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定量研究能力。
本课程定位于研究训练课程,运用双语教育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建立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通过文献阅读和创新训练,提高学生定量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定量研究能力。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简介与特色:《社会工作概论》是为社会工作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伦理体系、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社会工作方法和社会工作实务。
通过《社会工作概论》课程的学习,使该专业的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教学旨在按照不同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逐步展开和深化。
具体教学方法上,每讲都从社会工作中的实际案例导出,切入本章主题,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开展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案例剖析等活泼多样的形式,课后提供本讲的深入思考题和拓展性的阅读文献。
生物学本科生必须练就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功LI Hong-min;LI Dong-min;BU Huai-yu;XU Min;YU Yuan;LI Zhong-hu;CUI Ji-hong【摘要】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是现代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文章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为出发点,指出熟练使用常规仪器设备、正确配制溶液、透彻理解实验原理与实际应用价值、仔细观察与分析、正确判读分析实验结果等能力,是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基本功,更是发掘创新型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根基.【期刊名称】《高等理科教育》【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8页(P81-88)【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分析能力【作者】LI Hong-min;LI Dong-min;BU Huai-yu;XU Min;YU Yuan;LI Zhong-hu;CUI Ji-ho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423一、引言分子生物学是以研究核酸、蛋白质、脂质等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在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1]。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迅猛发展,分子生物学方法与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病毒学、神经生物学、肿瘤学、病理学等生物学相关领域,并成为这些学科研究纵深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与方法支撑[2]。
因此,国内外高校十分重视生物学专业学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培养,从上世纪80年代起即相继面向研究生、本科生开设分子生物学培训班或实验课,在生物学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推动生物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
为提高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针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自主设计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网络教学等)的使用,实验室建设与仪器设备的配置以及教材选择与编写[3-5],实验内容的设置、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时间的安排、实验室安全管理以及教学改革等[6-8],国内教学科研人员均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科研院所生物学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发展。
2020智慧树知到《科研方法论》章节测试【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科研方法论》2019章节测试答案第1章单元测试1、科学研究有两大特点,一是继承性,二是( )答案:创新性2、从广义上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 )。
答案:人类思维3、初学者做研究应采取的原则是“有限目标,( )”。
答案:量力而行4、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形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由( )三部分组成。
答案: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5、科学是指人们对自身及其周围客体的规律性认识,科学具有( )的特点。
答案:知识性、系统性、逻辑性、自洽性6、科学是人们对自身及周围客体的一般性认识。
答案:错7、正确的科研方法对科研工作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答案:对8、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属于社会科学。
答案:错9、科研方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
答案:创造学术价值、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完善人类自身10、如果希望在本科阶段进入课题组或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需要具备( )条件。
答案:课程学习无负担,不为考试过关或者挂科所累、有足够的时间到课题组或者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有很强的对新知识和新技术自学能力和吸纳本领第2章单元测试1、根据课题属性,科研课题一般可分为理论性、实验性和( )研究课题三大类。
答案:综合性2、在课题研究中,涉及的新原理、( )、新材料和新工艺等都属于创新的范畴。
答案:新方法3、科研选题一般需要经过提出问题、查阅文献、形成假说、( )、确立课题的过程。
答案:构建方案4、信息搜集的标准包括( )。
答案:针对性、代表性、可靠性、完整性5、科研课题因其管辖机构、经费来源以及研究内容的不同,使其形式多种多样。
科研课题来源的渠道主要有( )。
答案:科学本身发展需要、社会生产实践需求、国家政治、经济、军事需要、社会生活等其他方面需要6、在科研工作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科学方法论 学 号: 09042315 姓 名: 杨晖晖 课程老师: 胡文龙 本科生应该掌握的六种基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方法论(杨晖晖(09042315)) 摘要: 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选题方法、文献检索法、访谈法八种本科生应掌握的基本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本科生; 研究; 方法 本科生就得搞研究,搞研究是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本科生要搞研究必须研究和掌握科学的有效的研究方法。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选题方法。
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选好研究题目, 这是科研工作的实际起点和开端。题目要新,选题可以是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现实,也可以是老问题的新阐释。选题可以是纯学术性质的, 也可以是纯现实的, 但是, 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 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的选题是最好的。 这些课题首先是现实中的热点、 难点和焦点问题, 然后反映在理论学术界成为争论的热点、 难点和焦点问题。因此,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本科生首先要关注社会现实生活, 然后, 要搞清楚学界在解答现实问题上的分歧意见, 找出各家值得肯定的合理的观点和应该否定的不合理的观点。判断各家观点合理与否的标准主要是看它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 能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最后, 所发现的学术理论界存在的问题, 正是应该选取的课题和立意的出发点。 只有这样选题, 才会选出本学科前沿的研究课题,立意才会有新意,研究结果才可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当然,一个人究竟选择什么研究课题好,除了明白这些基本道理外,个人的爱好、兴趣、人生经历、知识结构、专业基础等因素,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文献检索法
文献检索法是调查者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而对于某个领域的文献及其内容进行寻找和考查的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可以迅速发现问题, 迅速进入研究前沿, 节省研究资金和研究劳力,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 文献既有内容和形式,又有载体。文献的内容是指文献所记载的人类的知识、理论等, 是读者可以通过文献对于作者加以理解的东西。文献的内容, 可以是知识 (客观事实, 以及人们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认识, 解决的问题) , 也可以是价值标准 ( 对于人类应如何看待事物的认识, 解决‘善’的问题),还可以是审美情趣(对于美的鉴赏倾向,解决‘美’的问题)。文献中的这些知识、理论等需要一定的“形式”,如一个思想家的理论可以以文字记载也可以以声音记载。这些“形式”,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是读者对于作者进行理解的媒介。文献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同时,这些“内容”和“形式”也需要存在于一定的载体之中,如这个思想家所写的文字可以存在于图书之中,也可以存在于光盘之中或网页之中。文献的载体,是文献得以在更大的空间和时间中传播的基础。传播文献的载体,可以是泥版、羊皮纸、雕版、石碑、铜柱、图书、报纸、杂志、录音带、缩微胶卷、软盘、硬盘、数字光盘等。没有“形式”的“内容”不是文献,如某个人的存在于他自己头脑中的思想。没有“内容”和“形式”的载体仅仅是物而不是文献,如一本书去掉了文字,就仅仅是装订了的纸张。而没有载体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是文献,如某个人的没有录音或文字记录的演讲。文献是“内容”、“形式”和“载体”三者的统一体。 文献检索的意义:献检索是发现问题的便捷方式;文献检索是迅速进入研究前沿的便捷方式;文献检索是节省研究资金、节省研究劳力的方式;文献检索是各种社会调查方法的基础;文献检索是不能采用某些调查方法时的替代方法 文献检索的步骤:1·提出文献检索的目的文献检索总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是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而进行的。物理量使文献检索能够高效地进行,需要在进行文献检索之前明确进行文献检索的目的。文献检索的目的可以按照多种标准进行划分。首先,任何研究工作都是要证明或证否种判断。按照需要证明或证否的判断的类别划分,文献检索的目的可分为:第一,确定事物发展的历史、状况和趋势(是何);第二,确定事物的评价(如何);第三,确定对于某种问题的对策(应何)。其次,按照问题的范围划分,文献检索的目的可分为;第一,解决国际问题:第二,解决国内问题;三,解决地区问题或行业问题;第四,解决单位内部问题。2·根据文献检索的目的确定所需检索的文献种类。第一,进行文献检索的范围应与问题的范围相适应。例如,要了解全国范围的某个问题,就需要检索有关全国的文献,而不能仅仅检索有关某一省的文献。文献检索的范围可超过问题的范围,例如,要了解中国的教育状况,除了对于中国的教育文献进行检索之外,还可以对于外国的教育文献进行检索,以便进行借鉴。简言之,文献检索的范围可以大于问题的范围,不可小于问题的范围。第二,若文献检索的目的是确定事物发展的历史、状况和趋势(是何),应主要通过检索公开出版的报刊、书籍,特别是年鉴、专业杂志、专著等,以及到有关部门检索内部资料等,了解原始资料、准原始资料以及前人在论文和专著中的研究成果。第三,若文献检索的目的是确定事物的评价(如何),应主要通过检索专著、专业杂志、论文集等,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第四,若文献检索的目的是确定对于某种问题的对策(应何),应主要通过检索专业杂志、教材等了解前人提供的方法、案例等。3·设计文献检索的方案。文献检索者要确定有可能掌握资料的机构(政府部门、图书馆、资料室、博物馆、展览馆、书店、私人、民间组织),确定该机构提供资料的可能性和需要的条件。文献检索者要根据所需要的文献种类,在可能提供所需文献的机构中进行选择。4·为文献检索创造条件。文献检索的方案确定之后,文献检索者就要根据方案为进行文献检索创造条件。例如文献检索者为了到某一政府部门进行文献检索,需要开具单位介绍信;为了到图书馆进行献检索,需要办理图书借阅证等。5·进行文献检索。当文献检索的条件具备之后,文献检索者就可以到选定的机构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文检索。例如,在图书馆,可以按照作者名、文献名、图书分类、出版社、出版时间等进行索。在网上进行文献检索,可以通过门户网站的分类或通过关键词进行检索。通常,在进行文献检索之前,文献检索者可以从目录、摘要、文献综述、述评等二次献或三次文献中发现线索(如知道作者名或出版社名)。 文献检索结果的处理文献检索者寻找到所需要的文献后,还需要对文献检索的结果进行适当的处理,以便后对于检索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文献检索的结果的处理,只要采取读书笔记、读卡片和计算机文摘数据库的形式。 三、访谈法
访谈是访谈者为了通过访谈对象了解信息、验证假设而有计划实施的、与访谈对象的角色地位不均等的谈话。访谈法是访谈者通过对访谈对象进行访谈而对社会现象进行调查的方法。 访谈法的意义:第一,易于了解访谈对象的说法、看法。第二,可以在访谈中对访谈对象进行观察。访谈者在进行访谈时,不仅可以了解访谈对象口头表述的内容,而且可以同时从访谈对象身上了解更多的信息。访谈对象在表述一个观点或陈述一个事实时,言谈举止的表现往往隐藏着重大的信息。第三,可以与观察相互印证。访谈法获得信息的方式与观察法获得观察信息的方式是不同的。在研究者采用观察法进行调查时,所得到的信息往往只涉及人的外在的方面,如人的行动、表情等。 访谈法的原则:第一,访谈的目的是了解而不是表达。第二,访谈者不能诱导访谈对象。第三,访谈者不能在访谈时对访谈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第四,访谈应辨别真相与假象。第五,访谈中任何信息都是有意义的。 访谈法的基本程序:1、确定访谈的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确定访谈项目。即确定在访谈中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3、确定访谈对象确定访谈对象, 应以有利于获得所需要的真实信息为原则。4、确定访谈的时间、地点访谈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互动, 所以需要事先确定访谈的时间, 包括确定访谈的次数、每次访谈的日期、每次访谈的开始时间、每次访谈的持续时间。5、确定访谈的记录方式访谈的记录方式包括手工记录和机器记录 ( 录音记录、录像机记录等)。6、制定访谈计划访谈计划是访谈者对于整个访谈活动的整体安排, 是对于前五项安排和其他相关事项的归纳, 是实施访谈的依据。7、实施访谈。8、对访谈结果的处理即对于访谈的记录进行整理, 以便对于访谈记录进行分析。 四、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是我们对客观社会现实的状况、问题、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的过程,是最基本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又一项基本功。现在调查研究的方法很多。当前最流行的方法就是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关键是对问卷的科学设计,每个问题至少都应有赞成、反对和弃权三种不同答案。问卷对象的人数越多越好,以便能够准确地进行数量统计和分析,给出解决问题的倾向性答案。现在人们对开调查会不大重视,这不好。毛泽东说:“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得到了很大的益处,这是比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1]16要搞好调查研究,就得学会辩证分析和阶级分析两种方法。所谓辩证分析,就是矛盾分析,对立统一,既看全面,又抓重点,立足现实,预测变化发展。现在一讲阶级分析大家觉得很可笑,以为阶级都不存在了,你还讲什么阶级分析法?其实,阶级分析法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经济利益分析法,因为所谓阶级无非是指社会上存在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的两个最大的经济利益集团,阶级的存在在当今中国是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它不会因为你不承认它存在它就不存在了,只不过它现在是一种自在的阶级关系,不是一种自为的阶级斗争罢了。同时,应当明白只有通过阶级分析法,才能真正看清人们在社会现实中的经济地位,制定正确的战略、政策和策略。因此不可轻视和放弃阶级分析法,而应当重视和学会阶级分析法。 五、历史研究与逻辑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所谓历史研究,就是要搞清楚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一切从历史事实出发。所谓逻辑研究,就是要搞清楚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中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哲学上称之为“逻各斯”;它反映在人的头脑里就是抽象的思维逻辑。一般来讲,论从史出,逻辑以历史为前提和基础;史为论证,历史证明逻辑观点的正确性。因为历史现象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而逻辑是同一的、必然的,因此,逻辑是历史的修正。但是,逻辑就在历史之中,因此,逻辑和历史的起点和终点又是一致的。 六、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辩证逻辑的研究方法
它被黑格尔称为是寻求绝对真理的绝对方法。列宁把这种方法分解为辩证法的16条要素,并简明地指出:“分析和综合的结合———各个部分的分解和所有这些部分的总和、总计。”[1](p239)具体点讲,所谓分析就是分解事物为各个部分、方面和层次,并对其作出抽象的规定,揭示各种规定之间的矛盾关系,用中国哲学的语言讲就是“一分为二”。所谓综合就是把各个抽象的规定总合为一个整体概念,就是得出理论结论,用中国哲学的语言讲就是“合二为一”。一般来讲,分析是前提和基础,是关键;综合是分析的必然结果,是分析的目的。所以,在哲学社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