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优势与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8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结肠癌的效果比较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常见于老年人群中。
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
手术是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在手术方法中,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是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
那么,这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结肠癌中的效果有何不同呢?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结肠癌中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一、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它通过在腹部进行小孔切口,然后利用腹腔镜和特殊手术器械来完成手术操作。
相对于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了治疗结肠癌的首选手术方式。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在治疗结肠癌方面具有以下显著优势:1.创伤小:腹腔镜手术仅需要在患者腹部进行几个小孔切口,因此手术创伤明显小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减少了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
2.术后恢复快:由于创伤小,患者在腹腔镜手术后更容易快速康复。
一般来说,术后住院时间大大缩短,可以更早出院。
3.美容效果好:腹腔镜手术的切口较小且在腹部,因此术后的瘢痕更加隐蔽,有利于患者的美容效果。
4.术后并发症较少:相比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较少,患者的术后痛苦也相对较轻。
开腹手术是传统的手术方式,它通过在患者腹部进行较大的切口,然后进行手术操作。
开腹手术在治疗结肠癌方面历史悠久,技术成熟,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手术范围广:开腹手术可以对患者的全身进行彻底检查和治疗,对于一些复杂的结肠癌病例,开腹手术更为适用。
2.操作空间大:相较于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的操作空间更大,对于一些需要复杂操作的结肠癌病例更为有利。
3.手术风险低:由于技术成熟,开腹手术在治疗结肠癌方面的风险相对较低。
相较于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劣势: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相较于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在治疗结肠癌中具有诸多优势。
虽然开腹手术仍然适用于一些特殊病例,但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已逐渐成为治疗结肠癌的首选手术方式。
doi:10.3971/j.issn.1000-8578.2012.08.004收稿日期:2012-03-12;修回日期:2012-05-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950013)作者单位:100021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肿瘤医院腹部外科通信作者:周志祥,E-mail:zhouzx01@yahoo.com.cn作者简介:梁建伟(1976-),男,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腹部肿瘤基础和外科研究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现状及前景展望梁建伟,周志祥关键词:直肠癌;腹腔镜;手术中图分类号:R735.3+7;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78(2012)08-0899-040 引言从1991年实施首例腹腔镜结肠手术后,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随机对照研究已证实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在结肠癌中的远期疗效相当,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开腹手术[1],使结直肠癌患者大受裨益。
但是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在狭窄的骨盆中进行分离、横断和吻合等操作,技术上较结肠手术要困难许多,因此尚未被广泛接受,同时缺少长期生存结果和肿瘤复发数据,腹腔镜直肠癌手术还备受质疑。
目前已有少数小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及部分大宗的回顾性研究,对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近期效果明显优于开腹手术,长期生存和复发率两者并无差异。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涌现,使微创理念进一步升华,势必改变人们对微创概念的理解。
现将腹腔镜直肠癌手术近期、远期及对功能影响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展望直肠癌微创技术的发展方向。
1 近期结果评价几乎所有的报道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近期结果均优于开腹手术,除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手术外,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进食、术后止痛药物应用等腹腔镜手术优势明显。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腹腔镜结直肠手术镇痛方式的研究进展(全文)1991年,Jacobs等率先完成了世界首例腹腔镜乙状结肠切除术,开启了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先例。
此后,关于开腹结直肠手术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时机选择,学界众说纷纭。
一项纳入1995—2012年16例随机对照试验(RCT)和10篇Meta分析的文献回顾中表明,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在术后生存率与复发率方面与开腹手术相当,却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加速肠道功能恢复。
虽然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具有诸多优势,但由于对术后疼痛的忽视以及有效镇痛手段的缺乏,大多数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仍能发生中重度疼痛。
而疼痛管理不足往往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二次入院率,最终降低患者满意度。
另外,Joris等的研究更表明,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与开腹手术相当(17%),而围手术期疼痛是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良好的围手术期镇痛同样有利于减少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
1.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 rsurgery,ERAS)与结直肠手术ERAS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在围手术期采取一系列措施,旨在减少围手术期患者应激、肠道功能障碍、医源性感染、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早期活动和早期康复。
20世纪90年代末期,Kehlet率先将ERAS应用于结直肠手术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此,ERAS广泛应用于结直肠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中。
结直肠手术中经典的ERAS程序包括选择合适的患者、避免肠道准备、硬膜外置管的多模式镇痛、尽可能使用腹腔镜手术、避免过多液体给予、早期进食和活动等措施。
Spanjersberg等纳入了4项RCT,对比ERAS和传统术后恢复方式,发现ERAS降低了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
然而,这项研究纳入RCT太少,仍需大样本RCT支持。
而西班牙的一项多中心研究则证实ERAS能够将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缩短7d,并大大缩减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一、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优势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腹腔镜技术可以在不开腹的情况下进行手术,仅仅通过几个小孔就可以完成手术操作。
相比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
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来说,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
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已经得到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的验证。
研究表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在手术切除范围、手术创伤、术后恢复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手术切除范围方面,腹腔镜手术可以更加精准地切除肿瘤组织,减少对周围组织和器官的伤害,降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在手术创伤方面,腹腔镜手术可以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降低术后疼痛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在术后恢复方面,腹腔镜手术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临床实例以下是一位患有结直肠癌的患者的临床实例。
该患者因腹部疼痛和便血等症状就诊,经过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
医生建议该患者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
手术进行了90分钟,患者术后疼痛轻微,术后第三天即可以下床活动。
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未出现并发症。
随访6个月后,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未见复发迹象。
患者对手术效果和康复速度都表示满意。
四、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局限性虽然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在治疗结直肠癌患者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腹腔镜手术需要较高的操作技术水平,手术操作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否则容易造成术中出血、误伤等情况。
腹腔镜手术不适用于所有的结直肠癌患者,部分患者的肿瘤位置、大小、深度等因素可能影响手术的选择。
腹腔镜手术的费用相对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可能较高,部分患者可能无法承担相关的费用。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效果比对的Meta分析》篇一摘要:本文通过对已发表的关于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效果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直肠癌治疗中的效果。
结果显示,腹腔镜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等方面均表现出优势,同时在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方面也与开腹手术相当。
这为临床医生在直肠癌手术方式的选择上提供了更多参考依据。
一、引言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侧方淋巴结清扫是直肠癌手术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评估肿瘤分期、制定治疗方案及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腹腔镜手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
二、方法2.1 文献来源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CNKI等数据库,收集有关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效果的文献。
2.2 文献筛选标准纳入标准: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效果的临床研究;研究设计为随机对照试验或前瞻性、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完整,可提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及侧方淋巴结清扫数量等指标。
排除标准:非临床研究、综述、病例报告等。
2.3 数据分析方法使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包括研究设计、样本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及侧方淋巴结清扫数量等指标。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计算合并效应量及95%置信区间(CI)。
三、结果3.1 文献概述共纳入10篇文献,涉及800余例直肠癌患者,其中腹腔镜手术组400余例,开腹手术组400余例。
各研究设计均比较了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及侧方淋巴结清扫数量等指标。
3.2 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手术在手术时间方面略长于开腹手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智汇大家诊疗Family life guide -161-凌波 (犍为县人民医院)直肠癌是目前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其病发率较高,属于社会人群中的多发病类型。
临床症状有便血、腹胀、腹痛以及排便不尽等,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最常发于肥胖人群、嗜烟者以及患有其他非直肠癌类疾病的人群中。
同时还伴随有肠穿孔以及结肠梗阻等严重的并发症。
在临床治疗中注重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从患病早期开始对患者进行治疗才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预后效果,采用根治性手术对直肠癌癌变肠断进行彻底的切除,能够确保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并且能够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干预措施,极易导致患者的病情发展至晚期,并致使患者死亡。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往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与此同时直肠癌的发生率也逐渐提升,危及人群也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
社会以及各个年龄层的人们对直肠癌的根治术治疗方式关注度提升,对手术方式的选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腹腔镜就是近些年备受关注的直肠癌根治微创手术,相较于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根治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带给患者的疼痛感更轻,并且还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在当前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
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准备及过程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准备在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之前必须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首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手术宣教。
于手术前将手术的过程、目的、注意事项等完整告知患者和家属,使其能够清楚地了解手术治疗方式,明确手术的安全性,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术前紧张、焦虑心理,提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依从性。
同时,医护人员或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心理需求进行全面了解,给予合理性的满足和心理指导,为患者树立手术信心,摆正患者的术前心态,以此确保患者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其次,手术工具的准备应具有完整性,对手术室的环境进行调整,包括适宜的温度和合适的湿度;在术前对手术室进行消杀,确保手术环境的安全性;手术用具必须准备齐全,对于医疗仪器在手术前还需要进行提前测试,保证其在手术过程中可以保持稳定完好的运行状态。
尾侧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应用效果分析尾侧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腹腔镜手术,适用于治疗右半结肠部位的疾病,如结肠癌、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等。
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那么,尾侧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应用效果如何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一、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尾侧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
由于手术切口小,患者术后疤痕较小,术后美容效果好,这也是患者选择该手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比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创伤更小,恢复速度更快,因此备受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二、术后并发症少,病情控制好尾侧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疾病,并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由于手术操作精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减少了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疼痛轻,患者恢复快,能够更好地进行术后康复训练,有利于控制疾病的进展。
三、术后生活质量好,长期效果良好四、术后随访结果良好在术后随访中,患者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术后禁食期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恢复期大大减少,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术后随访结果显示,在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术后的并发症较少。
尾侧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选择。
它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术后疼痛轻、康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术后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进行手术选择时,患者应结合个人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手术方法。
为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在术前术后都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康复计划。
医生在手术中也需精益求精,力求在手术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护组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信在医患共同努力下,尾侧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会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与手术治疗一、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通过了解其常见表现可以加强筛查和确诊。
以下将详细介绍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
1.变化的排便习惯:当患者出现排便次数、形态或颜色等方面的变化时应引起警惕。
例如,频繁腹泻或便秘、粪便颜色变黑或呈带血迹等。
2. 类似腹轮胎抬崇:当患者在正常饮食情况下体重急剧减轻,且不能解释其原因时,应考虑到可能存在恶性肿瘤。
此外,胃口不振、食欲减退也是需要注意的体征。
3. 腹部不适和胀气:许多患者在结直肠癌初期会出现腹部不适感,包括腹痛、绞痛或饱胀感。
这些不适可能与肿瘤导致的结肠蠕动障碍有关。
4.贫血:结直肠癌在早期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贫血,特别是缺铁性贫血。
患者可能出现乏力、疲劳和头晕等贫血相关症状。
二、结直肠癌的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可以增加治愈率和生存率。
一旦确诊,手术治疗成为主要方法之一。
下面将介绍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常见方式和注意事项。
1. 手术切除:根据肿瘤位置和分期,可以采取局部切除、腔内切除或标准切除等各种手术方式。
局部切除适用于早期结直肠癌,而对于进展较大且淋巴结受累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标准切除。
2. 淋巴结清扫:在手术过程中,对患有中高位结直肠癌的患者来说,淋巴结清扫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并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病理分期。
3. 术后辅助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包括术后失追踪淋巴结、侵犯周围组织或有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常规辅助化疗是必不可少的。
它可以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4. 腹腔镜手术: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腹腔镜手术已经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比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5. 保肛手术:针对下段直肠癌患者,保留括约肌和直肠壁进行手术切除,以保留正常排便功能。
这种手术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自尊心。
腹腔镜可行性报告腹腔镜手术是一种通过腹壁小孔进行操作的微创手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本文将就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进行详细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手术技术的优势和应用范围。
一、腹腔镜手术的优势1.1 减少创伤:腹腔镜手术只需在腹部做小孔,相比传统开放手术能够减少术后疤痕和疼痛。
1.2 减少出血:腹腔镜手术采用微创技术,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减少了手术风险。
1.3 更快康复:由于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可以更快地回到正常生活。
二、腹腔镜手术的应用范围2.1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腹腔镜手术中的常见操作,已经成为治疗胆囊疾病的首选方法。
2.2 子宫肌瘤切除术:对于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手术可以减少术后疤痕和出血,提高手术效果。
2.3 结直肠手术: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肿瘤切除术中也有广泛应用,有助于保留肠道功能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三、腹腔镜手术的局限性3.1 技术要求高:腹腔镜手术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操作过程中需要精细操作。
3.2 适应病例有限:某些病例如大量腹水、严重粘连等情况不适合腹腔镜手术。
3.3 术中风险:虽然腹腔镜手术风险较低,但仍存在术中器械损坏、出血等意外情况。
四、腹腔镜手术的发展趋势4.1 机器人辅助手术: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4.2 三维腹腔镜技术:三维腹腔镜技术能够提高手术精准度和操作效率,将逐渐取代传统二维技术。
4.3 定制化手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手术将越来越个性化,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定制化手术方案。
五、结语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腹腔镜手术将会越来越成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手术体验。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及其应用前景。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关键技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清扫腹膜后淋巴结有望改善部分病人预后,使其获得长期生存。
现阶段对于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病人的治疗策略尚未达成共识,故在考虑手术前,应全面评估病人淋巴结远处转移情况,进行必要的影像学诊断。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对结直肠癌行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有望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这也对完善治疗策略方面提出挑战。
淋巴结转移是结直肠癌主要转移方式之一。
据报道,有1/3的结直肠癌病人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高达2%~6%的病人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metastasis,RPLNM)[1-2]。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结直肠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病人预后较差[3]。
根据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TNM分期,结直肠癌病人出现RPLNM被认为是非区域性淋巴结或远处转移(Ⅳ期),手术清除RPLNM的难度大、风险高,且预后不良[4-5]。
但日本大肠癌研究会(JSCCR)开展的研究认为RPLNM为Ⅲ期,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腹膜后淋巴结清扫(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dissection,RPLND)有望改善部分结直肠癌病人预后,延长生存期[6-7]。
因此,本文将针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RPLND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包括结直肠癌RPLNM术前诊断、分类、手术适应证、淋巴结清扫范围和手术入路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防治等,以期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1、定义及分类结直肠癌的RPLNM是指癌细胞从原发肿瘤通过淋巴管道侵入腹膜后淋巴结并形成转移灶。
按照第12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依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PALN)与左肾静脉的关系,将PALN进一步划分为肾静脉上方的No.16a和肾静脉下方的No.16b,并自上而下划分为4个区域(图1),分别为:No.16a1淋巴结位于主动脉裂孔区(宽4~5 cm,被膈肌内侧脚包围),这些淋巴结位于膈肌的正中弓状韧带内。
结直肠癌综合治疗新进展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综合治疗策略在近年来有了显著的进展。
结直肠癌综合治疗的目标是通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针对结直肠癌综合治疗的新进展进行介绍。
在结直肠癌的手术治疗中,微创手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
腹腔镜手术和经肛门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机器人辅助手术也逐渐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得到应用。
机器人手术具有高清晰度、三维立体视觉和手臂稳定等优势,可以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放化疗在结直肠癌综合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与传统的放化疗相比,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多。
调强放疗能够更精确地定位肿瘤灶,减少正常组织的受损,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的发生。
此外,放疗技术的个体化应用也成为一种研究热点。
根据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和放疗敏感性,可以选择个体化的放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肿瘤遗传学的快速发展,靶向治疗已经成为结直肠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策略之一。
靶向治疗通过针对特定的癌细胞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经典的靶向治疗药物,如抗EGFR抗体和抗VEGF抗体,已经被广泛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中。
另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这些药物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免疫治疗也是结直肠癌综合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癌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近年来,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给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分子的相互作用,激活患者的免疫细胞,增强对肿瘤的免疫攻击。
免疫治疗在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部分患者的肿瘤得到了显著缩小甚至完全消失。
除了传统的治疗手段,综合治疗中的营养和心理支持也非常重要。
腹腔镜与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效果对比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根治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之一。
传统开腹结
直肠癌根治术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传统方法,而近年来逐渐发展的腹腔镜技术已经逐渐运用
于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
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促进了开腹手术的进步。
这种技术相对于开腹手术有明显的优势,例如术后恢复快、术中出血少、术后疤痕小等。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腹腔镜技术的使用可能会增加手术的复杂性,导致手术时间延长,
造成患者不适甚至危险。
因此,应该对比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技术的手术效果,从而确定最适合患者的手术
方法。
以下是两种手术方法的比较:
1.手术时间:腹腔镜手术时间较长,开腹手术时间短。
2.出血量:腹腔镜手术出血量较小,开腹手术出血量较大。
3.术后并发症:两种手术方法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4.患者住院时间:腹腔镜手术后患者住院时间短。
5.术后疼痛:腹腔镜手术后患者术后疼痛相对较轻。
综上所述,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具有多种优势,但也存在某些局限性,
且腹腔镜手术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和经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选择手术
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建议进行决策,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腹腔镜与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效果对比
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都是常用的结直肠癌根治术方法,它们在手术效果上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将对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比较。
从手术切口来看,腹腔镜手术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更小的切口,通常只有1-3个小切口,而传统开腹手术则需要一个较长的腹部切口。
腹腔镜手术的小切口减少了术后的创伤,有利于术后伤口愈合和疼痛的减轻。
小切口还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引起的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腹腔镜手术具有更小的手术创伤和出血量,相比之下,传统开腹手术往往需要剖腹探查,切口较大,手术创伤和出血量相对较大。
腹腔镜手术可以使用高清晰度的摄影设备,在手术过程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和处理结直肠癌,减少了手术中的误伤。
腹腔镜手术技术成熟后,手术时间会缩短,患者术后的疼痛也会减轻。
腹腔镜手术可以减少术后肠蠕动功能紊乱的发生率。
由于腹腔镜手术对肠道的创伤较小,相对较少干扰肠道的正常功能,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较快。
而传统开腹手术往往需要更大的切口以及更多的手术操作,会对肠道功能造成较大的干扰,导致术后肠蠕动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增加,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
腹腔镜手术在术中观察的情况下,可以更精确地切除肿瘤,减少残留肿瘤的风险。
相比之下,传统开腹手术由于手术视野有限,可能无法完全清除所有的肿瘤组织。
腹腔镜手术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在腹部切口、手术创伤和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腹腔镜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同时适应症也有一定的限制,对于一些晚期结直肠癌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可能不适用。
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术者的技术水平进行权衡。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优势与进展【关键词】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优势1990年10月美国医生PatrickLeahy进行世界上首例腹腔镜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后,腹腔镜逐渐被运用于结直肠癌手术中。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自身的不断完善以及业界对该技术的更好运用与掌握,特别是超声刀、腔内切割闭合器等高科技器械的出现,使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有了更好的发展,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手术安全性、可行性、肿瘤根治性及近远期疗效已得到美国关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结果的证实[1]。
该研究证实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与开腹手术5年总生存与无瘤生存率相同。
这不仅解决了腹腔镜手术的肿瘤根治原则问题,而且为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外科治疗领域中巩固了地位。
1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优点目前已有RCT显示了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相对于传统手术的诸多优点[2]。
更小的手术切口显著减少了术后疼痛及切口相关并发症并能增加美容效果。
研究发现,腹腔镜术后更快的切口愈合有助于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进行辅助化疗。
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更快,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恢复日常活动更快。
尽管有研究认为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时间较长,但对患者安全无任何影响,况且随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手术时间与开腹手术并无差异甚至更短。
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并发症、再次手术率、死亡率以及再次住院率相似或发生率更低。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短期优势在老年人中更能得到体现,相对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并发症显著降低、住院时间缩短、生命质量更高及卫生经济学评价更有优势。
在直肠癌TME 治疗原则上,Delaney等报道腹腔镜TME治疗中下段直肠癌与传统开腹TME相比有以下优势:①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②对盆筋膜脏、壁两层之间疏松结缔组织间隙的判断和入路的选择更为准确;③腹腔镜可抵达狭窄的小骨盆并放大局部视野,对盆腔植物神经丛的识别和保护作用更确切;④腹腔镜下超声刀可达狭窄的小骨盆各部,可以更完整地切除含脏层盆筋膜的直肠系膜[3]。
2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根治性开腹手术是目前治疗结直肠癌的金标准,腹腔镜手术必须达到和开腹手术一样的肿瘤根治标准才能被认可,即达到足够的切缘距肿瘤的距离和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及数量。
美国COST研究组[1]一项包含48个中心872例结肠癌病例的RCT结果显示,腹腔镜结肠癌手术组切除标本的平均远切端距离和近切断距离与开腹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意义,中位淋巴清扫数两组均为12枚。
Leung等[4]的腹腔镜乙结肠癌手术结果亦显示肿瘤远端切缘平均4.5 cm,平均淋巴结清扫数11.1枚,与开腹组无差异。
而另一项包含1990~1999年公开发表的具有清扫淋巴结数目与切缘距离数据的35个研究(3935例患者)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清扫淋巴结数目比开腹组多0.3~2.14枚,平均远切端距离为4.6 cm[5]。
对于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研究,Bretagnol等[6]报道了包含144例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前瞻性研究,88%切除标本能保持系膜的完整性,淋巴清扫数目为10(0~42)枚,肿瘤距下切端距离20(5~80) mm,98%下切缘镜检阴性。
肿瘤环周切缘(CRM)平均7(0~30) mm,94%镜检阴性。
总的镜检阴性率(下切缘与环周切缘均阴性)93%。
Dulucq等[7]也有相似的结论。
而Breukink等[8]关于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TME术的临床对照研究则显示腹腔镜组在下切端距离35(10~100)mm、肿瘤周边切缘5(1~30) mm、淋巴清扫数目8(1~25)枚以及达到R0根治的比例(92.7%)均与开腹组的30(5~80) mm、10(1~30) mm、8(2~20)枚以及(87.8%)无显著差异。
因此,可以认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符合肿瘤的根治性原则。
此外,腹腔镜探查还可发现临床和其它检查不能发现的腹膜转移,并与开腹手术一样很容易确认并进行活检,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探查,对术前影像学检查不能确定的肝脏病变,术中腹腔镜超声完全可以弥补腹腔镜不能触摸的缺点,达到与术中超声和触摸同样的效果[9]。
这些表明,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根治效果与开腹手术是相同的。
在手术的远期效果方面,国外多名学者作过回顾或对照研究。
Barlehner对394例腹腔镜手术患者(其中194直肠癌患者,200例结肠癌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45个月(0.3~135个月),发现平均5年生存率直肠癌患者76.9%,肠癌患者91.3%,认为腹腔镜手术组在生存率方面至少不比开腹组差[10]。
Patankar对奥兰多结直肠临床中心的172例腹腔镜手术患者及172例开腹手术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11]。
Patankar 2004年对medline数据库中已公开发表的有关结直肠切除的临床研究做回顾性研究,认为腹腔镜手术组术后生存率至少不差于开腹组[12]。
3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目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研究:气腹环境对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切口肿瘤种植问题。
二氧化碳(CO2)气腹是否会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扩散国内外有不同报道,Jacobi等认为腹腔内气腹压力增高可抑制肿瘤生长[13]。
但也有实验报道CO2气腹明显促进直肠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且随气腹次数的增加转移率升高[14]。
Evard等人发现气腹后CO2气腹吸收可对淋巴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和直接抑制[5]。
一般认为2 kPa气腹压力是安全的[16]。
关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切口肿瘤种植复发,最早Berends等[17]报道, 14例中3例(21% )切口复发,尽管例数少却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当时认为是气腹改变了肿瘤的播散方式和切口生物学特性所致。
此后国外很多报告都描述腹腔镜术后的切口复发问题。
然而,大宗病例的研究表明,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切口复发率0~2.4%,与开腹手术的切口复发率(0.9%~3.3%)无明显差别,甚至比开腹手术还低[18]。
有学者认为腹腔镜手术的切口复发原因与早期术中肿瘤操作和标本处理不当有关,而不是气腹作用和腹腔镜技术本身欠缺所致[19]。
切口复发不是腹腔镜手术特有的,最近有关腹腔镜对比开腹手术切口复发问题的前瞻性随机研究证明了此点。
Stage等[20]随访108例腹腔镜手术和106例开腹手术患者,中位时间为14个月,切口和戳口均无复发。
Lacy等[18]随机调查了91例开腹手术和44例腹腔镜手术,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均未见切口和戳口复发。
Lacy等[2]报道了111例腹腔镜手术和108例开腹手术的随机对照研究,随访中位时间长达43个月,确定包括和排除的指标后,对样本分析结果证明两者的切口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以上证明腹腔镜手术不会增加切口复发率。
【参考文献】[1]C1inical Outcomes of Surgicai Therapy Study Group.A comparison Of laparoscopically assisted and open colectomy for colon cancer[J].N Engl J Med,2004,350:2050.[2]Lacy AM, Garcia Valdecasas JC, Delgado S, et a.l Laparoscopyassisted colectomy versus open colectomy for treatment of nonmetastatic colon cancer: a randomised tria [J].Lancet, 2002, 359(25): 2224.[3]Delaney CP, Lynch AC, Senagore AJ, et al. Comparison of robotically performed and traditional laparoscopiccolorectal surgery[J]. Dis Colon Rectum, 2003, 46: 1633.[4]Leung KL, Kwok SP, Lam SC, et al. Laparoscopic resection of rectosigmoid carcinom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trial [J]. Lancet, 2004,363:1187.[5]Korolija D, Tadic S, Simic D. Extent of oncological resection in laparoscopic vs open colorectal surgery: meta analysis[J]. Langenbecks Arch Surg, 2003,387(10):366.[6]Bretagnol F, Lelong B, Laurent C, et al. The oncological safety of lap aroscoic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withsphincter preservation for rectal carcinoma [J]. Surg Endosc, 2005,19(7):892.[7]Dulucq JL, Wintringer P, Stabilini C, et al. Laparoscopic rectal resection with anal sphincter preservation for rectal cancer longterm outcome [J]. Surg Endosc, 2005,19(11):1468.[8]Breukink SO, Pierie JP, Grond AJ, et al. 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a casecontrol study [J]. Int J Colorectal Dis, 2005,20(5):428.[9]ForoutaniA,Garland A, Berber E, et a.l Laparoscopic ultrasound vs triphasic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detecting liver tumors[J].Arch Surg, 2000, 135(8): 933.[10]Barlehner E, Benhidjeb T, Anders S,et paroscopic surgery for colon and rectal cancer[J].Surg Technol Int,2004,13(1):93.[11]Patankar SK,Larach SW,Ferrara A,et al.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laparoscopic vs open resections for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 over a ten year period[J].Dis Colon Rectum,2003,46(5):601.[12]Patankar SK,Lee W.Current status of laparoscopic resection for colorectal cancer[J].J Clin Gastroenterol,2004,38(8):621.[13]Jacobi CA,Wenger FA,Ordemann J,et al.Experimentalstudy of the effect of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during laparoscopy on tumor growth and port site metastasis[J].Br J Surg,1998,85(10):1419.[14]付斌,赵宏.二氧化碳气腹对直肠恶性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8):1021.[15]Evrad S, Falkenrodt A, Park A, et al. Influence of CO2 pneumo peritoneum on systemic and peritoneal cellmediated immunity[J]. World J Surg, 1997, 21(4): 353.[16]王灏,郑民华,张浩波,等.CO2气腹对人肿瘤细胞腹腔镜戳口种植的影响[J].外科理论与实践,1999,4(3):141.[17]Berends FJ,KazemierG,BonjerHJ, et al.Subcutaneousmetastases after laparoscopic colectomy( letter)[J]. Lancet, 1994, 344(1): 58.[18]LacyAM,Delgado S,Garcia Valdecasas JC, et al.Portsitemetastases and recurrence after laparoscopic colectomy: a randomized trial[J]. Surg Endosc, 1998, 12(8): 1039.[19]Milsom JW,Bohm B,HammerhoferKA, et al.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laparoscopic versus conventional techniques in colorectal cancer surgery: a preliminary report[J]. J Am CollSurg, 1998, 187(1): 46.[20]Stage JG, Schulze S,MollerP, et a.l Prospectiverandomized study of laparoscopic vs open colonic resection for adenocarcinoma [J].Br J Surg,1997,84(3):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