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当代文学专题.docx
- 格式:docx
- 大小:41.35 KB
- 文档页数:18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1正规本“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案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引言:如何理解此讲四个方面问题的设置任何文学或文化研究都是一定的研究者,在一定的时代中对一定的对象所进行的认识、分析、思考和研究。
这就是说,任何文学研究都要涉及到研究者、研究所进行的时代以及研究对象三者,因此,挑选什么对象进行研究,选择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侧重点是什么,从什么角度展开研究,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等等,都不是单纯(而且往往主要不是)由被研究者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因此这一讲之所以选择这样四个专题,并不说明它们一定是鲁迅思想或鲁迅写作本身所具有的四个最为重要的问题。
这四个问题中,前三个问题都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保守主义思潮在中国逐渐盛行、鲁迅遭到更多人的质疑的时代特点,直接相关。
而在具体的论述中,课本对这几个问题都给出了正面的阐释,也并不一定就是“客观”的“真理”,而很可能是写作者在特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受特定时代文化制约,而得出的研究结果。
相对而言,本讲的第四个问题,是文学史研究中的“传统”问题,受当前时代的影响不是太直接。
之所以在本讲开讲之前,要设这样一个引言,是为了给大家一点总的提示,以便使我们在初步接触“文学史研究”时,对它的基本性质有个最基本的认识,而不至于把文学史或文学研究,视为对固定对象的客观本质的提示。
第一节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一、重点问题1、与同时代的其他新文化先驱者相比较,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否很猛烈、决绝,甚至有些偏激?2、课本中所列出的对鲁迅偏激的批评之主要观点有哪些,课本是从哪几个方面为此加以解释或开脱的?你是否认同课本中的观点,或是既有认同,也有异议?简略答案:批评之主要观点:共三点,见2页倒数1段。
辩解之几方面:a、既将“吃人说”归为小说的形象表现非逻辑判断,但又肯定这是“带义愤的攻打和否定”(p3倒1)b、鲁迅对传统首先采取怀疑态度,有意以“逆反式的评判去警醒人们”。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考大纲现将《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考大纲公布如下,希望大家根据我的复习资料自己整理,也希望在短时间内整理好的朋友发到论坛里共享给大家!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考试大纲(2002年9月版)2002年9月20日课程代码:0404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选修课程。
它承担了现、当代文学史的系统论意义上的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得到新的、系统化的当代文学史知识并使考生掌握写当代文学论文的能力。
二、课程的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使考生通过学习,对“当代文学”有一个较完整的、较系统的“史”的认识,摆脱孤立的、散点式的认识,并在这种系统认识下,产生对当代文学发现,探索的求知欲望,并培养考生独立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基本要求如下:1. 使考生树立按三个阶段分期的“当代文学史”的阶段论观点;2. 使考生认识“十七年”文学方针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懂得现实主义文学的曲折道路同极“左”文艺思潮的关系。
3. 使考生能对在“十七年”与新时期两种不同政治条件下产生的不同文学观念进行正确的比较和认识。
4. 使考生能在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上,对新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有所把握和研究。
5. 培养和提高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是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继续,因之,它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相关;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与外国文学的平行学科,它与外国文学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是最具有现实性、最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学,因之,它与我国现实社会的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密切相关;由于当代文学能迅速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类的美丑评判,因之,它与美学、文艺学密切相关。
可见,在上述意义上,“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虽然只是一门选修课,但也具有基础学科课程的性质。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一、引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末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创作的文学作品。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在思想、艺术表现、风格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1. 多元的创作思潮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的创作思潮,包括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纪实文学、新感觉派等。
这些不同的思潮体现了作家对现实问题的不同关注点和审美追求。
2.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当代文学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创新。
作家们在作品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并对其进行再创造,使当代文学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3. 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中国当代文学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通过作品展现了人们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作家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揭示了社会问题,并深入思考人性的弱点和挣扎。
三、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1. 《红高梁》——迟子建《红高梁》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揭示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的杰出作品。
小说通过对一个农村家庭的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描述,展现了农民阶级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 《活着》——余华《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通过一个农民的命运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苦难和人性的折磨。
小说以鲜明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人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存的坚持。
3. 《丰乳肥臀》——莫言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作品《丰乳肥臀》通过对一个中国农村家庭的历史变迁和女性命运的描绘,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变迁。
四、中国当代文学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学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展现了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也对社会的认知和思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思考,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改革,引起了社会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它对社会风气的改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专题七一、单项选择题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的“意识流”小说尝试创作中,《我是谁》的作者是(B)。
A.王蒙B.宗璞C.张洁D.茹志娟2.1984年,马原发表了一篇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开端的小说(C)。
A.《冈底斯的诱惑》B.《虚构》C.《拉萨河的女神》D.《西海无帆船》3.《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的作者是深受马原影响的(B)。
A.格非B.洪峰C.苏童D.余华4.曾引起广泛关注先锋小说还有格非的(D)等。
A.《妻妾成群》B.《罂粟之家》C.《访问梦境》D.《褐色鸟群》5.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C)。
A.《拉萨河的女神》B.《上下都很平坦》C.《冈底斯的诱惑》D.《西海无帆船》6.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是(B)。
A.《突围表演》B.《山上的小屋》C.《思想汇报》D.《黄泥街》7.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A)。
A.《十八岁出门远行》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C.《四月三日事件》D.《一九八六年》8.余华仿武侠小说的作品是(D)。
A.《一九八六年》B.《难逃劫数》C.《四月三日事件》D.《鲜血梅花》9.福贵这个人物形象出自小说(D)。
A.《在细雨中呼喊》B.《兄弟》C.《许三观卖血记》D.《活着》10.大致从90年代中期开始,余华陆续写下了一系列文学笔记。
其中主要有(A)等。
A.《内心之死》B.《虚伪的作品》C.《死亡叙述》D.《许三观卖血记》二、多项选择题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尝试“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作家主要有茹志娟(ACD)等。
A.王蒙B.宗璞C.张洁D.余华2.王蒙“意识流”小说中最为典型的“老六篇”是指《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ABC)等。
A.《蝴蝶》B.《春之声》C.《布礼》D.《我是谁》3.马原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作品主要有(BCD)等。
A.《现实一种》B.《拉萨河的女神》C.《冈底斯的诱惑》D.《西海无帆船》4.余华的先锋小说主要有(ABC)等。
中国当代文学绪言一、命名与分期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新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当代文学分期:1949至1966年的“十七年”、1966至1976的“文革”十年、“新时期”(1976或1978至今)二、当代文学与当代政治、经济、社会变化不存在“自治”/“自律”的文学艺术领域现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的转型密切相关当代社会的阶段性转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时期:变与不变三、文化领导权第23章17年文学思潮一、17年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1、对《武训传》的批判“澄清”混乱思想”2、《红楼梦》研究批判“大人物”与“小人物”李、蓝学术观点本身的合理性:批判地、同情地理解前人在具体历史环境中的观点及行为3、胡风文艺思想批判党内文艺界的宗派问题及其政治化4、“双百”方针上界群仙集会庆祝王母圣诞,嫦娥欲百花一齐开放,作为盛典之装点,而掌管群芳的仙子说:"惟有上帝敕旨,才能群花齐放。
"后来承天膺命的武则天隆冬赏雪时兴致大发、下令百花立时立刻一同开放,以见自己爱花之癖。
百花不敢违令,只得违拗春兰秋菊互不同时的天性而"各处群花大放".百花的这胆战股栗、遵旨齐放,当然更衬出个别胆敢违令者的极端孤立,于是等待它的命运就是:武后细细看去,只见群花惟牡丹尚未开放。
……不觉大怒道:"朕自进宫以来,所有上林苑、群芳圃各花,每于早晚,俱令宫人加意浇灌,百般培养,自号'督花天王'.因素喜牡丹,尤加爱护,冬日则围布幔以避严霜,夏日则遮凉篷以避烈日。
三十余年习以为常。
朕待此花,可谓深仁厚泽。
不意今日群芳大放,彼独无花。
负恩昧良,莫此为甚!"分付太监:"……以辰时为限。
尔等即烧炭火千余盆,先把千余(牡丹)株枝梗灸枯,不可伤根。
灸后如放叶开花,即将炭火撤去。
……如再不开,立将各处牡丹,一总掘起,用刀斧捶为齑粉。
那时朕再降旨,令天下尽绝其种!(《镜花缘》第四回)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节从思想启蒙到文学革命标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上海创刊(第二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此为开端。
1917年迁京。
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要为中国重新创建一套适应中国建立现代化民主国家的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因而它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批判旧文化和积极建设新文化。
(1)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思想文化。
口号: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等思想,此后《新青年》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
易白沙、陈独秀、李大钊、吴虞等纷纷发表文章,攻击孔教,斗争焦点在反封建纲常伦理。
1917年初,《新青年》又高张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大旗。
1、文学革命的发动:(标志两篇文章)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内容:从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言作为一种工具已丧失活力,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要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
2、《新青年》反封建思想文化战线及主要人物: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的响应,于是,一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学面貌的文学革新运动便逐步开展起来。
先驱们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批判旧文学,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批判旧文学:1)钱玄同的态度最为激烈。
(2)周作人从人道主义出发,指出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文言的还是白话的,都有许多属于"非人的文学"。
第二节反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文学革命取得初步胜利后,要巩固和发展其成果还必须与各种复古派进行不懈的斗争;同时,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新文学阵营内部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斗争并发生着分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变化。
本文将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主题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发展历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至今,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其中,新文学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契机,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篇章。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现代文学逐渐走向成熟,表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
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其代表作品影响深远。
鲁迅的《呐喊》、老舍的《茶馆》、巴金的《家》等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深刻展现出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观察。
主题与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题广泛,涵盖了社会现实、人性、历史、乡土等多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当代社会的多元面貌。
同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批判现实、呈现人性、注重文学表现形式等特点,体现了当代作家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追求与风格。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时代的脉搏与人民的心声,不断创造着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探讨,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与演变,感受到作家的思想、情感与表达方式,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体验。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专题七 一、单项选择题 1.从 1979 到 1980 年间开始的“意识流”小说尝试创作中,《我是谁》的作 者是( B)。 A.王蒙 B.宗璞 C.张洁 D.茹志娟
2.1984 年,马原发表了一篇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开端的小说( C)。A.《冈底斯的诱惑》 B.《虚构》 C.《拉萨河的女神》 D.《西海无帆船》3.《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 等先锋小说的作者是深受马原影响的 (B)。A.格非 B.洪峰 C.苏童 D.余华 4.曾引起广泛关注先锋小说还有格非的( A.《妻妾成群》 B.《罂粟之家》 D)等。 C.《访问梦境》 D.《褐 色鸟群》 5.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C)。 A.《拉萨河的女神》 B.《上下都很平坦》 C.《冈底斯的诱惑》 D.《西
海无帆船》 6.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是( B)。
A.《突围表演》 B.《山上的小屋》 C.《思想汇报》 D.《黄
泥街》 7.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 1987 年发表的( A)。
A.十八岁出门远行》《 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C.《四月三日事件》 D.《一
九八六年》 8.余华仿武侠小说的作品是( D)。
A .《一九八六年》 B.《难逃劫数》 C .《四月三日事件》
D.《鲜血梅花》 9.福贵这个人物形象出自小说( D)。
A .《在细雨中呼喊》 B.《兄弟》 C .《许三观卖血记》
D.《活着》 10.大致从 90 年代中期开始,余华陆续写下了一系列文学笔记。其中主要 有( A)等。 A.《内心之死》 B.《虚伪的作品》 C.《死亡叙述》 D.《许三观卖血记》
二、多项选择题 1.从 1979 到 1980 年间开始尝试“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作家主要有茹志娟 ( ACD )等。 A.王蒙 B.宗璞 C.张洁 D.余华 2.王蒙“意识流”小说中最为典型的“老六篇”是《指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ABC )等。 A.《蝴蝶》 B.《春之声》 C.《布礼》 D.《我是谁》 3.马原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作品主要有( BCD )等。 A.《现实一种》 B .《拉萨河的女神》 C.《冈底斯的诱惑》 D.《西海无帆船》 4.余华的先锋小说主要有( ABC )等。
A.《现实一种》 B .《难逃劫数》 C.《世事如烟》 D.《褐
色鸟群》 5.注重历史内容与人性探幽的创作倾向,反映先锋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从形 式向故事回归的代表主要有苏童的( ABCD )等。 A.《红粉》 B .《半边营》 C.《妻妾成群》 D.《十
字铺》 6.90 年代以后,先锋作家纷纷涉足长篇小说创作, 其发端的作品有( BCD )。
A.叶兆言的《半边营》 B.苏童的 《米》 C.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 D.格 非的《敌人》 7.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讲述的三个故事是( ACD )。
A.探寻“野人” B.王子光事件 C.观看“天葬” D.顿
珠婚姻 8.残雪小说在描画人类突围困境和实现自我认识的艰辛历程上,完成的一 个近似“人性三部曲”的作品系列包括(BCD )等。 A.山上的小屋》《 B.《 突围表演》 C.《黄泥街》 D.《思
想汇报》 9.余华先锋小说的名篇主要有( AB )等。
A.河边的错误》《 B.《 世事如烟》 C.《虚伪的作品》 D.《鲜 血梅花》 10.余华“世俗化叙事”时期的长篇小说主要有( ACD )等。 A.在细雨中呼喊》《 B.《 内心之死》 C.《许三观卖血记》
D.《活
着》 三、填空题 1.在新时期初期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王蒙的“老六篇”《即蝴蝶》、《布礼》、 《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最为典型。 2.宗璞的《我是谁》 、戴厚英的《人啊,人》 、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 的一半是女人》等都是有关存在主题的书写。 3.汪曾祺在《受戒》和《大淖记事》等就以反戏剧化、非情节化和淡化人物典型性格的叙事技巧,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4.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原罪》和《宿命》等,流露出一种深重的人文精神与宗教情怀。
5.从《黄泥街》到《突围表演》 ,再到《思想汇报》,残雪小说在描画人类突围困境和实现自我认识的艰辛历程上,完成了一个近似“人性三部曲”的作品系列。 6.90 年代后,余华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小说主题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 7.韩少功的《爸爸爸》 、《归去来》不仅在学习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拉美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手法方面借鉴良多, 而且更为作品注入了意蕴丰厚的生 命哲学等主题内涵。 8.以苏童的《妻妾成群》 、《红粉》和叶兆言的《半边营》 、《十字铺》为代 表,这种注重历史内容与人性探幽的创作倾向, 也反映了先锋作家在创作实践中 从形式向故事的回归。 9.以 1987 年《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为标志,余华正式开始了先锋小说 的创作阶段。 10.在《兄弟》这部余华自称是“望不到尽头的小说”中,叙述“统治”了他的 写作。 四、简答题 1.先锋小说大致可以分为“文化寻根”、“形式主义”和“书写个体存在”三种彼此 有别又相互融合的创作类型, 请简要说明每种类型的主要特点和作家作品 (各说
出一二即可)。 A.“文化寻根”层面上的先锋小说注入了意蕴丰厚的生命哲学等主题内涵。 在 他们笔下,诸如象征、隐喻和精神分析等现代派手法均得到了广泛应用。 如韩少
功的《爸爸爸》、《归去来》和莫言的《红高粱》等。 B.“形式主义”层面上的先锋小说则在创作实践中真正实现了从“写什么”到 “怎么写”的转变将,“形式”与“意义”进行了较为成功地融合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 实验的开端。如马原的《拉萨河的女神》 、《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 构》,余华的《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格非的《褐色鸟群》,苏 童的《罂粟之家》、《妻妾成群》,孙甘露的《访问梦境》 、《请女人猜谜》等。 C.“书写个体存在”为主旨的先锋小说更为关注人物的存在境遇与价值抉择 问题。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原罪》、《宿命》,残雪的《山上的小屋》、《黄 泥街》、《瓦缝上的雨滴》、《苍老的浮云》,余华的《现实一种》 、《一九八六年》 和《四月三日事件》等。 2.余华的小说创作大体经历了“暴力化叙事”和“世俗化叙事”两个时期。请简 要说明各时期的主要特点和作品(各说出一二即可) 。 A.在“暴力化叙事”时期,启蒙主义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创作主题,并主 要表现为一种在暴力叙事下的历史批判。 即,将历史拟人化, 并对这一拟人化的 历史施加暴力刑罚。主要作品有《十八岁出门远行》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四
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 劫数》、《死亡叙述》、《古典爱情》、《鲜血梅花》等。 B.在“世俗化叙事”时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从历史批 判逐渐转向苦难与命运叙述,逐渐呈现出“乐生主义”的色彩,在创作方法上也愈 加趋向于现实主义。如《在细雨中呼喊》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专题八 一、单项选择题 1.1977 年底,刘心武在文学界乃至全社会激起了强烈的反响的短篇小说是 ( A)。 A.《班主任》 B.《伤痕》 C.《天云山传奇》 D.《蝴
蝶》 2.蒋子龙的“改革文学”代表作是(B)。 A.《新星》 B.《乔厂长上任记》 C.《沉重的翅膀》 D.《花
园街五号》 3.在“文化寻根”的浪潮中,阿城的名篇是(C)。 A.《烟壶》 B.《美食家》 C.《棋王》 D.《黑 骏马》 4.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有《文化苦旅》、《白鹿原》、《尘埃落定》、《马 桥词典》、《日光流年》等,其中,《文化苦旅》的作者是( C)。 A.韩少功 B.阿来 C.余秋雨 D.阎连科 5.《狗日的粮食》的作者是( C)。 A.方方 B.苏童 C.刘恒 D.池莉 6.新写实小说作为一面旗帜树立起来,始于某杂志 1989 年第 3 期的“新写 实小说大联展”,这家杂志是( A)。 A.《钟山》 B.《收获》 C.《十月》 D.《当代》 7.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苏童小说是( B)。 A.《红粉》 B.《妻妾成群》 C.《米》 D.《罂粟之家》 8.改编为同名电影的小说《红粉》和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的小说《米》 的作者是( B)。 A.刘震云 B.苏童 C.王安忆 9.以相当平实的笔触, 记录了一个普通工人印家厚的中篇小说 D.余华
《烦恼人生》 的作者是( C)。 A.方方 B.刘恒 C.池莉 D.刘震云
10.刘震云“生活流”小说的代表作是(D)。 A.《太阳出世》 B.《烦恼人生》 C.《不谈爱情》 D.《一
地鸡毛》 二、多项选择题 1.“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有(ABD )等。 A.刘心武的《班主任》 B.卢新华的《伤痕》 C.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 D.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
2.“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ACD )等。 A .《李顺大造屋》 B.《新星》 C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D.《芙蓉镇》 3.“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ABC )等。 A .《乔厂长上任记》 B.《沉重的翅膀》 C .《花园街五号》D.《蝴蝶》
4.“寻根文学”的主要作品有《商州初录》、《最后一个渔佬儿》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棋王》、《钟鼓楼》和( ABCD )等。 A.《黑骏马》 B.《烟壶》 C.《美食家》 D.《神
鞭》 5.“性文学”的代表主要有(BCD )等。 A.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B.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C.王安忆的 《小城之恋》 D.铁凝的《麦秸垛》 6.池莉的“生活流”小说主要有(ABD )等。 A.《烦恼人生》 B.《太阳出世》 C.《一地鸡毛》 D.《不
谈爱情》 7.方方小说的主要作品有( ABD )等。
A.《风景》 B.《祖父在父亲心中》 C.《手机》 D.《乌泥湖年
谱》 8.池莉小说的主要作品有( ACD )等。
A.《太阳出世》 B.《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C.《不谈爱情》 D.《热也好
冷也好活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