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本章核心素养提升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30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声现象知识点1。
1声音的产生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2、真空不能传声;注太空中没有空气月球上没有空气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4、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三、回声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17 m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4、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的方向(听见立体声);1。
2017-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了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此外,还涉及到声音与频率、振幅的关系以及声速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声现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理解声音与频率、振幅的关系。
4.掌握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声音的三个特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声速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来理解声现象。
2.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掌握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3.采用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声音与频率、振幅的关系。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声速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扬声器、麦克风、音叉、尺子、气球等。
2.教学课件:声现象的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
3.教学资料:声现象的案例分析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扬声器播放不同音调、响度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特性。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实验一:将扬声器放在气球上,观察气球的振动;实验二:用尺子敲击桌面,观察尺子的振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振幅、频率下的声音特性。
实验三:用不同力度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幅度;实验四:用不同频率的音叉敲击桌面,观察声音的音调。
4.巩固(10分钟)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重点难点汇总及配套习题第二章声现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2.2声音的特性 (11)2.3声的利用 (24)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35)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提炼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振动: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振动,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
(2)能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人说话靠声带振动,弦乐是靠弦的振动,管乐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蝉鸣靠胸部的两片鼓膜振动,鸟靠鸣膜振动,蟋蟀、蜜蜂、蚊子、苍蝇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错误的表述: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的介质: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知识点三:声速(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
)(2)声速还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3)人类的听觉范围:一般在20--20000Hz范围内。
重点难点解析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 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章末小结与提升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 发声也停止声音的传播以 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声音的特性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 频率 决定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 振幅 决定音色——声音的品质——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声的利用 传递信息传递能量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来源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等噪声的控制 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类型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如图所示,小明和小红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 1 )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 m 间的通话,这表明 固体能够传声 ,且传播速度要 大于 ( 选填“小于”或“大于” )液体、气体中的速度;( 2 )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
这一实验表明: 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好 ;( 3 )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 )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类型2声音的特性2.如图所示,在一次魔术表演中,一名驯兽师问他带来的狗:“2+2等于几?”狗立即叫四声,观众马上会被这条聪明的狗所倾倒,原来这是台下驯兽师的助手吹了四下哨声,而这哨声频率太高,人类听不见,狗可以听见,因而立即叫了四声,这种哨声属于超声( 选填“超声”或“次声”)。
3.喜爱音响的朋友经常在音响杂志或音响器材上可以看到有“Hi-Fi”的英文标注,它是英语“High-Fidelity”的缩写,直译为“与原来的声音高度相似的声音”,用于音响系统即为“高保真”的意思。
其中“高保真”是指通过音响播放的声音与原声的音色(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相同。
《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人教版《声现象》单元组织方式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1课时) 第二章第1节2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课时) 第二章第1节3 2.2 声音的特性第二章第2节4 2.3 声的利用第二章第3节5 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二章第4节单元分析本章内容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22年版) 》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主题。
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多种学习实践活动,通过简单的物理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能对活动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推理, 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本单元由“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四部分组成。
让学生先从整体上认识声现象,再进一步了解声音的特性,最后再分析声的利用和噪声的危害,让学生可以较全面地把握有关声的知识。
声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到。
因此,对声全方位的感知可以通过设计有趣且易操作的探究活动获得,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高、好奇心强。
对“声”既熟悉又陌生,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与声有关的现象,但这些知识只是关于声的“前概念”和经验性认识,其中有的是基本正确的,但有的则是不合理的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联想与建构的方式,才能便于开展较为专业的知识学习。
单元核心素养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单元学习目标是制定单元作业目标的依据。
作业目标更全面,描述更。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第二章ꢀ声现象第二章ꢀ素养提升1.(教材P44图)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
B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A.甲:摩托车的消声器B.乙: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C.丙:学校附近禁止鸣笛D.丁: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3.(教材P37T2变式)蝴蝶飞行时能产生每秒振动5~6次的声波;蜜蜂飞行时能产生每秒振动300~400次的声波。
假如你的眼睛被蒙上,那么有蝴蝶D和蜜蜂分别从你头顶附近飞过,则()A.蝴蝶、蜜蜂飞过时,都能被发觉B.蝴蝶、蜜蜂飞过时,都不能被发觉C.蝴蝶飞过时能被发觉,蜜蜂飞过时不能被发觉D.蜜蜂飞过时能被发觉,蝴蝶飞过时不能被发觉4.(教材P34图)如图所示,正在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弹开,振动响度说明音叉在ꢀꢀ,小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填“响度”或“音调”)越大。
5.(教材P35图)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音调根据波形图可以知道:三种乐器具有相同的ꢀꢀ,音色不同的ꢀꢀ。
(均填“音色”或“音调”)6.(教材P30材料变式)分析声速表,完成填空。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影响声速大小可能的因素与依据:介质种类①声速大小可能跟ꢀꢀ有关,依据是声音在水、冰、软木、铁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②声速大小可能跟温度有关,声音在0 ℃、15℃、25 ℃的空气中的速度不同依据是ꢀꢀ。
(2)设海水温度为25 ℃。
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1 531经过2 s后收到回波。
则可计算出海水深度为ꢀꢀm。
7.(教材P31T3变式)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
(若铁管中声速为5 000 m/s)(1)你会听到两次敲打的声音,其中两次到达人耳的声音分别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的?为什么?(2)如果两次声音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是2 s,你能否算出铁管的长度是多少米?(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解:(1)第一次是通过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因为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深挖教材,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素养摘要:初中物理教材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会以实验探究情境为载体,重点培养物理实验素养。
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均需要依赖物理实验呈现出来,物理教师则会为学生设置生活化、趣味化的实验目标。
全面培养初中生的物理实验素养,教师则需要以身作则,将实验目标、实验过程与原理、实验态度展现出来。
本文将着重探究如何深挖教材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材;实验素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教师会依据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设定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层面上的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合理运用实验项目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初中物理教师会深层次挖掘教材内容,并在单元主题、实验素养目标的双线组合下,引领学生通过实验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质,探究物理学科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一、深挖教材,充分了解实验目标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深层次挖掘教材资源,充分了解实验目标与新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1]。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在第二章声现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物理教师会将“声波”作为实验观察的主要对象,并将声音沿着直线传播的实验规律,与探究声音性质的实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深层次挖掘教材内容,会促使学生提出较多问题,例如声音的传播介质,与人耳听到的分贝数量是否有关系?充分了解实验目标,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并提出合理的猜想,通过实验步骤进行验证分析。
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才能让学生形成连贯的实验探究思路。
设定合理的实验目标,有助于学生发展实验素养。
初中物理教师会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如何高效利用声音的基本性质,并将声音的真实性、传播途径与介质等观察对象进行关联分析。
深挖教材,会让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收获物理知识与实验技能[2]。
二、深挖教材,直观展现实验过程在初中物理课堂上,生动形象的实验过程,会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意识,因此物理教师会围绕教材直观展现实验过程[3]。
声现象本章有四个课题:声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每个课题都包含了几个知识点,掌握好每个知识点的要求,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基本保证,是中考命题人员命制试题的主要依据。
下面结合课程标准按照课题顺序阐述每个知识点及其要求。
每个课题精选一个典型实例说明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思路、规范化的解题过程,也指出在解题时的易错点。
再给出中考试题中涉及本章的内容的高频知识点的真题、改编题、原创题。
这样通过对全文的学习,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快速提升。
(一)这个课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声的产生和传播这个课题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有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二)课标对这个课题涉及到的知识点的要求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需要知道:1.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三)这个课题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典型实例解析【例题1】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具有可行性,符合安全规则。
【答案】(1)实验器材:大广口瓶、橡皮塞、小闹钟。
(2)实验步骤:把小闹钟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于大广口瓶中,听小闹钟的铃声,要求能听到明显的铃声。
用橡皮塞盖在大广口瓶的瓶口上并塞紧,要求不漏气。
然后,再听小闹钟的铃声。
(3)实验分析与结论:瓶内空气与瓶外空气完全被大广口瓶和橡皮塞隔离,如果此时仍能听到小闹钟的铃声,则可证明听到的铃声是通过大广口瓶和橡皮塞传播出来的,即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本章复习和总结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一样介质中流传速度不一样 .教2.知道人耳的构造和骨传导,知道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学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目4.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决定要素,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标5.知道声的利用:声音能够传达信息、声音能够传达能量.6.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1.运用比较法:差别音调、音色和响度,差别乐音和噪声;差别超声波和次声波 .学2.运用概括法:概括控制噪声的门路、概括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 方3.运用变换法:研究声的产生时,能够借助一些道具扩大实验现象. 法4.分组议论沟通等 .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教课准备1 课时课时稳固教师指引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解说部署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精选部分复习难题解说),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 .声音的产生与流传【例 1】以下图,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小纸片会不停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 ( )A. 声音产生的原由B. 声音流传的条件C.音调能否与频次相关D.乐音与噪声的差别分析: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纸盆上的小纸片不停地跳动,说明发声时纸盆在振动 ,本间接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应选项 A 正确 .答案: A章【例 2】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 .以下对于声的说法 , 总错误的选项是 ( )结A. 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能够传声B. 人在岸上高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 ,让别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两次敲击声 ,其中最初听到的声音是经过空气传来的D. 宇航员在太空中不可以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可以传声分析:敲击长钢管时 ,能听到两次声音 ,这是因为声音在钢管和空气中的流传速度不一样 ,声音在钢管中的流传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流传速度,因此先听到的声音是由钢管传过去的 ,C 错 ,A,B,D 的说法均正确 .答案: C备课笔录规律总结: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有时物体振动,人不必定能听到声音,人耳要听到声音一定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发声体的振动频次在20Hz~20000Hz 之间;(2)声源与人耳之间有传声的介质;( 3)有正常的听觉系统 .2.声音在不一样介质中的流传速度不一样,一般状况下,在固体中传声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在真空在不可以传声 .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流传速度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例 3】某丈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地点鸣备课笔录枪,经过 1s 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 0.5s 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 .已知声速为 340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 m. 规律总结:分析: 1.音调高的响度不一听到的两次回声分别是从双侧的峭壁反射回来的.依据听到回声的时间分别计定大,响度大的音调不一算出丈量员到较近峭壁的距离为s1=vt 1/2=340m/s× 1s/2=170m,丈量员到较远峭壁定高 .在声音的流传过程的距离为 s2=v(t 1+t2)/2=[340m/s × (1s+0.5s)]/2=255m ,则两峭壁之间的距离中,音调、音色一般不变,s=s1+s2 =170m+255m=425m. 响度会跟着流传距离的答案:反射 425 改变而发生变化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2.声的利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达信【例 4】以以下图,是用示波器显示的不一样乐器发出不一样声波的波形图,此中频息,如利用音色鉴识物率最大的是()质、利用声速丈量距离(回声测距)、B 超等;二是传达能量,如用超声波冲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本章分析:总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频次,振动波形越密集说明其振动频次越大,所结以此题应选 B.答案: B【例 5】用一组同样的瓶子盛上不等量的水就能够构成一个“乐器”,经过向瓶子内吹气就能够演奏出优美悦耳的乐曲 .被吹的瓶子发出的音符与瓶中空气柱长度的对应关系以下图 .(1)由图可知己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度的对应关系是(2)往热水瓶或杯子里倒水,有经验的人不用看,就能够依据声音判断水能否倒满了,这是因为.分析 :向瓶子内吹气时瓶中空气柱振动发声,第一个瓶内水量较少,瓶中空气柱最长,故振动频次最慢、音调最低,跟着瓶内水柱的高升,空气柱的长度愈来愈短,空气柱振动的频次增大,音调高升;当往暖瓶中装水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其实不是装入的水发出的,而是水面上方残留在暖水瓶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出的,因此当水越多时,空气柱越短,发作声音的音调就越高.答案:( 1)空气柱的长度越短,音调越高(或空气柱的长度越长,音调越低)( 2)水快倒满时发作声音的音调较高.备课笔录声的利用【例 6】以下现象表示声能够传达能量的是()A .利用B 超对孕妇做惯例检查B.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C.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昆虫的地点和速度D.人忽然裸露在150dB 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碎出血分析:要点剖析能量的观点,拥有能量的物体就拥有做功的本事.在备选答案中,要判断哪一个案例表现声波传达能量,就一定剖析哪一个案例中突作声波产生了能量 .明显, D 项中要令人耳鼓膜破碎需要具大的能量,这类能量根源于噪声的声波.其他的三项均只好表示声能传达信息.故此题正确答案是D.答案: D【例 7】好多同学有过疑问“声音拥有能量吗?它拥有的能量与声音的响度和频次是不是相关呢?” 某同学对此中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实验装置以下图: A 为一个圆筒,它的一端用剪成圆片的挺直的纸(纸的中间剪一圆孔)粘牢,另一端用塑料薄膜包住并绷紧,用橡皮筋扎牢 .B 为一只点燃的蜡烛 .达成表中的内容 .本章总结为保证每次实验声音的频次同样,你的做法是.分析:在研究声音能否拥有能量时,可拍动塑料膜,察看烛焰能否摇动,若烛焰发生摇动,则说明声音拥有能量;要研究“声音的能量与响度能否相关”,要控制声音的频次不变、声源到烛焰的距离不变,轻拍和重拍塑料膜,察看烛焰摇动幅度能否改变,若发生改变则说明声音的能量与响度相关.答案:拍一次或每次拍的快慢同样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例8】夏季,教室外蝉的喊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蝉能发声是由其腹手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惹起的 .老师把教室的门窗关起来,大家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小,这是在声音过程中减弱噪声.本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减弱噪声的门路主要有:在声源处减弱,章在流传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封闭窗户,阻断了蝉声的流传,属于在流传过程总中减弱噪声 .结答案:振动流传【例 9】贵阳市政府为创立全国文明城市,采纳一系列的举措,如为改良环境 ,增大了城市绿化面积; 为减少交通事故,展开“文明过马路”活动;为,严禁汽车在城区内鸣笛.分析:严禁鸣笛是阻挡声音的产生,以减小声音对居民的扰乱,减弱噪声 .答案:减弱噪声教学板书备课笔录规律总结:噪声已成为现代社会四大污染之一,能够从声源处、流传过程中和人耳处三个方面控制噪声.部署作业:教师指引学生课后达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声现象核心素养目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的热络,源自于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发布。
显然,这是一个宏观指导性意见,但其所带来的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却方兴未艾,不少综合性的或专业性的杂志展开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即是有力的证明。
从一个普通一线教师的视角来看,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知识作为铺垫,而这与课程改革当中的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辨析极为类似。
笔者在教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的时候,即带着强烈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意识实施教学,取得了一些认识。
本文对此作一说明。
一、核心素养的经验理解从一线教学的视角来理解核心素养,显然与专家所理解的核心素养有所区别。
检阅相关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物理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科学责任等。
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承认,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那就是学生在具体的物理知识建构过程中生成的相关认识,这些认识有的与核心素养相近,有的则距离较远。
教师努力在此过程中缩短距离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物理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一般要依赖于具体的物理知识来进行,脱离了知识的构建谈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可能是没有太大的价值的。
以声现象一章的教学为例,在苏教版及其它版本的教材中,声现象常常都出现在第一章,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简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且相关概念的构建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面对这种简单的知识,笔者以为更是物理核心素养教育的良机。
比如说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这个理解的过程中,常常有振动与震动的理解差异,而通常情况下,教师也只是强调应当是振动而不是震动,至于原因是不太愿意解释,或者说是感觉没有解释的价值的。
但在笔者看来,这是不符合经验理解的,因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恰恰应当是以这种简单的概念辨析为基础的,如果遇到复杂的概念,概念本身的构建就有很大的困难,怎么谈得上核心素养呢。
即使谈核心素养,恐怕也只是不同级别的公开课上的一点点缀,没有太多的实质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