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的高性能化
- 格式:docx
- 大小:17.37 KB
- 文档页数:7
再生骨料混凝土高强高性能化途径及其性能研究共3篇再生骨料混凝土高强高性能化途径及其性能研究1再生骨料混凝土是指将废弃的混凝土碎成一定大小的骨料再次利用,并通过现代化工艺进行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其具有环保、经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优点。
然而,由于再生骨料混凝土中的骨料已经经历了一次使用,其性能与新鲜混凝土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弹性模量、强度和耐久性等方面的差异。
因此,如何提高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性能,综合考虑建筑的安全、性能和环保等方面的要求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再生骨料混凝土高强高性能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1. 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水灰比是再生骨料混凝土强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是提高强度的关键。
一般来说,适当降低水灰比,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同时,在降低水灰比的同时,应适当增加混凝土中的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的用量,以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并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2. 优化骨料配合比再生骨料混凝土中骨料的比例对混凝土强度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再生骨料与新鲜混凝土的混合配合比要适宜,不能过多添加再生骨料,过多添加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也会对混凝土的耐久性产生负面影响。
在确定适宜的骨料配合比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骨料的种类、大小等因素,还要考虑混凝土的流动性等因素。
3. 使用化学掺和剂使用化学掺和剂是提高再生骨料混凝土强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常见的化学掺和剂有高效减水剂、膨胀剂、凝结剂、抗裂剂等。
这些化学掺和剂能够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同时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4. 采用陶瓷颗粒代替粗集料由于再生骨料中的粗骨料具有较弱的力学性能,研究人员开始采用陶瓷颗粒代替再生骨料中的粗集料,以提高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与再生骨料相比,陶瓷颗粒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高强度和耐久性,因此采用陶瓷颗粒代替再生骨料中的粗集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提高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高性能混凝土的原理与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原理与应用一、概述高性能混凝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高抗渗性、高耐久性等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桥梁、高层建筑、水利工程等领域,成为现代建筑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高性能混凝土的原理1.材料的选择高性能混凝土的原理首先在于材料的选择。
高性能混凝土所选用的材料需要满足高强度、高密实度、高抗渗性等要求。
其中水泥需要选择高强度、低热发生的水泥;骨料需要选择高强度、低吸水率的骨料,如花岗岩、玄武岩等;粉煤灰的选择需要注意其细度和活性;外加剂需要选择高效的缓凝剂、减水剂等。
2.配合比设计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需要考虑到各种材料的性能特点,如水泥的强度、骨料的粒径、粉煤灰的比例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混凝土的使用环境和要求,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抗渗性等级等。
3.施工工艺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工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度;其次要注意混凝土的养护,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最后需要注意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控制,以避免混凝土出现龟裂或开裂等问题。
三、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1.桥梁工程高性能混凝土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中。
桥梁作为交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承受巨大的荷载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等优点,能够很好地满足桥梁工程的要求。
2.高层建筑高层建筑作为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需要具有坚固的结构和高强度的材料。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密实度等特点,能够满足高层建筑的要求。
3.水利工程水利工程需要具有高抗渗性和耐久性等特点,以保证水利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抗渗性、耐久性等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水利工程的要求。
4.其他领域除了桥梁工程、高层建筑、水利工程等领域外,高性能混凝土还被广泛应用于隧道、码头、机场等领域。
四、高性能混凝土的未来发展高性能混凝土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和机遇:1.环保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环保的重视,高性能混凝土需要更加环保,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文章编号:100125620(2006)0420073204油井水泥高性能化严海兵 陈大钧 蒋海(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川成都)摘要 针对特殊工艺井为顺利实现勘探开发目的而对水泥石强度、韧性和抗腐蚀性等性能的特殊要求,论述了高性能油井水泥的基本含义和油井水泥高性能化的理论依据,阐述了国内外高性能油井水泥的发展概况。
对油井水泥高性能化的途径进行了叙述,指明了油井水泥高性能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油井水泥 水泥浆性能 综述中图分类号:TE256.6文献标识码:A 水平井、大斜度井、需要酸化压裂作业的井、要采取强化采油的井或小眼井的固井中,对水泥的性能要求高,要求水泥石有较高的抗压强度、高韧性、高胶结强度、高抗腐蚀性等[1]。
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除了改进固井工艺外,主要还是提高固井材料的性能。
提高水泥性能可以从水泥熟料烧成制度的优化、水泥组分优化、水泥复合材料的开发、高效外加剂开发及其配套技术的研究上下功夫。
本文从复合化技术方面阐述开发高性能水泥及其复合材料的现状、理论及途径。
油井水泥材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油井水泥属水硬性胶凝材料,其固有的水化特性、使用环境(高温、高压)和施工工艺(高水灰比、高流动性能)决定了其致命的“四高”缺陷,即高体积收缩、高滤失量、高密度和高脆性[2]。
这些缺陷是造成目前多数油气井套管损害或油气水窜的主要原因。
其中,高脆性的水泥石在强冲击载荷作用下,水泥环会破裂而形成宏观裂纹和界面破坏,造成层间窜流并严重腐蚀套管的问题难以克服。
研究表明,水泥的高脆性是造成水泥环在压力作用下破裂的主要原因。
这就需要提高水泥环的韧性、阻裂能力。
同时要提高水泥石的抗渗透性能,防止地层流体的侵入,尽可能减少套管和水泥石的腐蚀。
1 目前国内外高性能水泥概述油井水泥的高性能化除了借鉴建筑水泥的高性能化研究成果外,还要针对固井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如在油气井中不要求水泥石有特别高的强度,而是需要高的抗冲击能力和耐久性。
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发展趋势是什么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其性能的不断提升对于工程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需求的不断提高,混凝土材料正朝着高性能化的方向发展。
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 HPC)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制作的新型高技术混凝土。
它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针对不同用途要求,对下列性能重点予以保证:耐久性、工作性、适用性、强度、体积稳定性和经济性。
在强度方面,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更高的抗压、抗拉和抗弯强度。
这使得在相同承载要求下,可以减小构件的尺寸,从而减轻结构自重,增加建筑的使用空间。
例如,在高层建筑和大跨度桥梁中,高强度混凝土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柱子和梁的尺寸,增加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和美观性。
耐久性是高性能混凝土的一个关键特性。
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如海洋环境、化学腐蚀环境和冻融循环环境等,普通混凝土往往容易出现劣化和损坏。
而高性能混凝土通过优化配合比、使用优质原材料和添加外加剂等手段,显著提高了抗渗性、抗化学腐蚀性和抗冻性等耐久性指标。
这大大延长了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维修和重建的成本。
工作性的改善也是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良好的工作性意味着混凝土在搅拌、运输、浇筑和振捣过程中能够更加顺畅,不易出现离析和泌水等问题。
这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保证了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质量。
体积稳定性对于混凝土结构的长期性能至关重要。
高性能混凝土通过控制水泥的水化热、减少收缩和徐变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的变形和开裂风险。
这对于大型混凝土结构,如大坝和大型基础,尤为重要,能够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安全性。
在原材料的选择上,高性能混凝土更加注重品质和性能。
水泥方面,通常选用高强度、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骨料则要求具有良好的级配、高强度和低吸水率;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和硅灰等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混凝土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有哪些11 引言混凝土作为建筑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材料,其未来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混凝土材料正朝着高性能、绿色环保、智能化等多个方向发展。
111 高性能化未来的混凝土将更加注重高性能。
这包括更高的强度、更好的耐久性、更低的渗透性以及更优的抗裂性能等。
高强度混凝土的研发将使得建筑结构更加轻巧和稳固,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
耐久性的提升则可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和重建的成本。
112 绿色环保化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混凝土材料的绿色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这意味着减少水泥的用量,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采用工业废渣、废料等作为替代材料,不仅可以减少废弃物的堆积,还能降低混凝土的生产成本。
同时,研发可循环利用的混凝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113 智能化智能化的混凝土材料将具备自我监测、自我修复等功能。
通过在混凝土中掺入特殊的传感器和纤维材料,可以实时监测混凝土结构的应力、应变等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自我修复功能则可以使混凝土在出现微小裂缝时自动进行修复,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14 多功能化除了传统的承载功能,未来的混凝土还将具备更多的功能。
例如,隔热保温性能的提升可以减少建筑物的能耗;吸声降噪功能可以改善室内外的声学环境;防火性能的增强可以提高建筑物在火灾中的安全性。
12 结论综上所述,混凝土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呈现出高性能、绿色环保、智能化和多功能化的趋势。
这些发展方向将为建筑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建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同时,也需要科研人员、建筑企业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标准规范,促进混凝土材料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和运用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设规模正日益增大,如何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也能使工程能长久的安全使用下去,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众多的土木工程建设中,混凝土的应用面之广,使用次数之多是很少见的。
尤其中近年来,一种较新的混凝土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且运用到许多实际工程项目中,那就是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 由于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体积稳定性等许多优良特性,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最为全面的混凝土,至今已在不少重要工程中被采用,特别是在桥梁、高层建筑、海港建筑等工程。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现状,阐明了高性能混凝土与施工的关系,列举了高性能混凝土的运用成果,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随着我国建筑向高层化、大型化、现代化的发展,HPC必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建筑工程材料。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运用;发展1 高性能混凝土介绍1.1 高性能混凝土含义1990年5月在马里兰州,由美国NIST 和ACI 主办的讨论会上,高性能混凝土(HPC)定义为具有所要求的性能和匀质性的混凝土。
这些性能包括:易于浇注、捣实而不离析;高超的、能长期保持的力学性能;早期强度高、韧性高和体积稳定性好;在恶劣的使用条件下寿命长。
即HPC 要求高强度、高流动性与优异的耐久性。
我国《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CECS207-2006)中提到:高性能混凝土是具有混凝土结构所要求的各项力学性能,且具有高工作性、高耐久性和高体积稳定性的混凝土。
清华大学教授廉慧珍认为:高新能混凝土不是混凝土的一个品种,而是达到工程结构耐久性的质量要求和目标,是满足不同工程要求的性能和具有匀质性的混凝土。
我国《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CECS207-2006)还提到:处于多种劣化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混凝土结构宜采用高性能混凝土。
水泥干货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水泥的生产1. 原料的选择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和粘土。
在实际生产中,为了提高水泥的性能,常常需要添加一些辅助原料,如铁矿石、石膏等。
这些原料在生产过程中会经过破碎、混合、研磨等工艺处理,最终形成水泥熟料。
2. 熟料的生产水泥熟料是指经过石灰石和粘土等原料烧成的产物,在熟料中含有大量的矿物组分,如硅酸盐、铝酸盐等。
经过研磨,熟料可以成为水泥生产的原料。
3. 水泥的生产工艺水泥的生产主要包括熟料的制备、研磨、混合和烧成等工艺。
这些工艺对水泥的性能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生产过程中需要控制熟料的成分,研磨粒度和烧成温度等参数,以保证水泥的质量。
4. 环保生产水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渣和废水等污染物,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水泥生产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如进行废气处理、废水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等。
二、水泥的性能1. 物理性能水泥的物理性能包括外观、密度、孔隙率等指标。
合格的水泥应该具有均匀的颜色、较高的密度和较低的孔隙率,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 化学性能水泥的化学性能是指水泥在水或潮湿环境中的反应性,包括硬化性能、抗渗性、耐磨性等指标。
合格的水泥应该具有较快的硬化速度、较高的抗渗性和较好的耐磨性,以保证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3. 硬化过程水泥在水中硬化过程中会产生水化反应,形成水化产物。
水化产物的形成速度和量对水泥混凝土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控制水泥的水化速度和控制水泥的用量,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4. 耐久性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不同环境和受力状态下的抗冻抗融性、抗硫酸盐侵蚀性、抗碱骨料反应性等指标。
合格的水泥混凝土应该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以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三、水泥的应用1. 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是水泥的主要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桥梁等工程中。
水泥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耐久性和可塑性,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
2. 水泥制品水泥制品包括水泥管、水泥板、水泥砖等,广泛应用于排水、隔墙、装饰等领域。
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技术进展如何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质量和耐久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程需求的日益提高,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 HPC)的出现是混凝土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与传统混凝土相比,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更高的强度、更好的耐久性和工作性能。
在强度方面,高性能混凝土可以达到甚至超过 100MPa 的抗压强度,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的承载能力。
这主要得益于其采用了优质的原材料,如高强度水泥、优质骨料和高效减水剂等,同时通过优化配合比设计和严格的生产控制来实现。
在耐久性方面,高性能混凝土表现出色。
它能够有效地抵抗化学侵蚀、冻融循环、钢筋锈蚀等破坏因素,从而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这是因为高性能混凝土具有低渗透性,其内部孔隙结构更加致密,减少了有害介质的侵入通道。
此外,通过添加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等,可以进一步改善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提高其抗化学侵蚀能力。
工作性能是高性能混凝土的另一个重要优势。
它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填充性和可泵性,能够满足复杂结构和施工工艺的要求。
这使得施工过程更加便捷高效,减少了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除了高性能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简称 SCC)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自密实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填充性,能够在自重作用下无需振捣而均匀填充模板内的各个角落。
这一特点使得它在浇筑复杂形状和配筋密集的结构时具有显著优势,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保证了混凝土的质量均匀性。
纤维增强混凝土(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 FRC)是另一种重要的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通过在混凝土中掺入纤维,如钢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抗裂性能和韧性。
纤维能够有效地阻止混凝土裂缝的扩展,提高混凝土的整体性和耐久性。
再谈1吨熟料生产3吨水泥作者:赵洪义博士山东宏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水泥性能的优劣必须从水泥在混凝土中的使用性能及效果来衡量。
水泥的高性能化包括以下3方面的含义:①是用现代先进技术生产的可大幅度提高各项物理性能的水泥。
②可满足混凝土性能的不同要求,显著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更有利于实现混凝土对建筑工程质量及各种施工条件的适应性。
③在配制混凝土时,能够用最少的水泥用量来达到最满意的工程质量要求的混凝土性能目标。
绿色高性能水泥是水泥工业的发展方向,水泥工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战略目标,中心课题是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问题,而关键是围绕水泥工业“绿化”进程,利用高新技术合成绿色高性能生态水泥。
这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有效技术措施,对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内矿渣综合利用现状200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2亿吨,综合利用率仅为55.7%,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
矿渣是黑色冶金工业影响环境负荷的主要固体废弃物,2004年我国产钢2.72亿吨,冶炼废渣产生14619万吨,(其中钢渣约为5000万吨,高炉矿渣约9000万吨),综合利用12848万吨,加上历年累积,总贮存量为两亿吨,占地3万亩。
这些露天储存的冶炼废渣堆存侵占土地,污染毒化土壤、水体和大气,严重影响生态环境,造成明显或潜在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据估算以每吨冶炼废渣堆存的经济损失14.25元计,每年造成经济损失28.5亿元。
所以,冶炼废渣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焦点,也是我们推进循环经济的中心内容之一。
目前,我国对矿渣的深加工资源化处理比例偏低,2004年仅占4.3%,仍有95.7%即1.5亿吨的矿渣需要粉磨深加工,任务繁重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我国目前粉磨深加工资源化处理的技术及装备,与发达国家相比十分落后。
普通混凝土高性能化的研究与应用【摘要】介绍了普通混凝土高性能化的措施及设计方法,通过实验的方式分析了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关键词】混凝土;高性能化;强度1.混凝土高性能化在泵送混凝土得到广泛应用、对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混凝土施工性能、早期的非荷载裂缝、耐久性方面给予广泛的关注。
工程中大量应用的是c50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以下称为“普通混凝土”),在材料使用、施工性能和耐久性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
混凝土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水泥浆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混凝土内部结构状态。
普通混凝土通过对原材料的优选、配合比优化、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可使生产出的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硬化混凝土的结构改善,其力学性能、抗渗等级、耐久性等指标相对提高。
这种改善普通混凝土的内部结构,提高混凝土性能、延长混凝土使用寿命的方法,称为“普通混凝土高性能化”。
混凝土达到高性能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使用新型高效减水剂和矿物质超细粉。
前者能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增大坍落度和控制坍落度损失,即赋予混凝土高的密实度和优异的施工性能;后者填充水泥硬化体的空隙,参与二次水化反应,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改善混凝土的界面结构,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强度。
高性能化的普通混凝土具有较大的坍落度和较小的坍落度经时损失(一般情况下坍落度控制在180~200mm,90min坍落度基本无损失)、适宜的粘度、较大的流动性、优良的稳定性和均匀性、适宜的凝结时间等施工性能;在水泥用量减少的情况下,可以配制出强度相对较高的混凝土,特别是耐久性较普通混凝土大大提高。
因此,要实现混凝土的高性能化、高耐久性,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工程所处环境设计使用合适的原材料,按耐久性指标设计出合理的高性能混凝土。
1.1 混凝土的耐久性混凝土耐久性是指结构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在各种环境条件作用下,不需要额外的费用加固处理而保持其安全性、正常使用和可接受的外观能力。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明确规定混凝土结构设计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混凝土结构中使用高性能混凝土的方法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其主要材料为水泥、骨料、砂子和水等,其优点在于强度高、耐久性好、易于施工等。
但是,普通混凝土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抗压强度不够高、耐久性较差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因此,为了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品质,我们可以使用高性能混凝土,本文将详细介绍高性能混凝土的方法。
1. 配合比设计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应根据实际工程要求和使用环境的不同,制定适当的配合比。
一般来说,高性能混凝土的水灰比应控制在0.25以下,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同时,骨料、砂子、水泥和掺合料等应具有高质量、高性能的特点,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满足。
2. 使用高强度水泥高性能混凝土中使用高强度水泥是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的重要手段。
高强度水泥的强度等级应不低于42.5级,并且应满足使用环境的要求。
在混凝土中,水泥的掺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以保证混凝土的性能。
3. 使用高性能骨料骨料是混凝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应使用高性能骨料,如石英砂、花岗岩等。
同时,骨料的粒径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流动性。
4. 控制混凝土的含气量混凝土中的气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应控制混凝土中的含气量。
可以采用加压振捣、超声波振动等方法来降低混凝土的含气量,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
5. 控制混凝土的水化热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水化热,就会导致混凝土开裂、变形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掺加控水剂、降温剂等方法来控制混凝土的水化热,从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6. 采用高效掺合料掺合料是混凝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可以采用高效掺合料,如硅灰、粉煤灰、矿渣粉等。
关于C30普通混凝土高性能化的探论摘要: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实现c30高性能混凝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复合矿物掺合料相结合的技术配置c30高性能混凝土,以提高混凝土体积稳定性,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关键字:高性能混凝土;水胶比;成本;复合矿物掺和料abstract: the definition of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c30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the configuration c30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composite mineral admixtures combining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volume stability of concrete, and have certain economic benefits.keywords: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water glue than the cost of composite mineral admixture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引言国际上对混凝土的概念已由高强度转向高性能,随着国家建设的蓬勃发展对预拌商品混凝土的需求量日益扩大,而且c25~c35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仍占总供应量的80%~90%,其中c30混凝土供应量并不符合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因此,如何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来配置c30高性能混凝土是一项有意义的讨论。
二、对c30普通混凝土实现高性能化的认识1.、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对高性能混凝土定义为:是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制作的混凝土。
它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针对不同用途要求,对下列性能重点予以保证: 耐久性、工作性、适用性、强度、体积稳定性和经济性。
水泥的高性能化1 前言生产水泥的目的是满足各种混凝土建筑工程的需要。
国标中水泥按强度分等级,是为了满足混凝土建筑工程的基本物理性能要求。
从广东过去几十年混凝土材料的发展过程来看,上世纪80年代前,工程绝大部分使用低标号混凝土(C30以下)。
低标号混凝土对配制技术或配制材料的要求均较低,外加剂(减水剂)甚少用到混凝土工程。
在此情况下,无论是立窑水泥或湿法窑、干法窑烧制的转窑水泥,在配制混凝土时抗压强度差异不大。
即使今天,按此条件配制混凝土来进行对比,大部分的强度结果均有类似规律。
但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混凝土工程的大型化及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要求越来越多。
以广州近几年混凝土材料的设计、施工要求来看,出现了垂直高度300多米的泵送混凝土,高抛自流平(26m高度抛下、免振)等高工作性能的混凝土;C80高强混凝土,F5.0~6.0的高抗折、耐磨性好的道路混凝土;S20高抗渗、耐酸耐碱混凝土;低收缩抗开裂混凝土,广州新机场跑道的高强、抗冲击、耐磨、低收缩率混凝土;低水化热、高强度的大体积混凝土等等。
混凝土材料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数量日益增多。
为满足城市化及混凝土材料性能提高的要求,广东省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已有上百家,外加剂普遍使用,与外加剂相容性好的高标号水泥被首选、配制混凝土的粗细骨料质量要求及配制技术不断提高。
这些均是提高混凝土材料性能的措施及保证。
从混凝土材料的发展及配制技术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水泥高性能化的重要性。
简而言之,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
这促进了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为配制高性能混凝土及降低生产成本,又提出了水泥的高性能化。
它是混凝土高性能化及低成本生产混凝土的基础。
目前广州市绝大部分重点工程、尤其是对混凝土性能要求较高的工程所用水泥均为省内几家大水泥厂提供,这主要是由水泥性能决定的。
2 水泥高性能化的含义目前水泥生产厂家对水泥的高性能化认识不全面。
在我国水泥与混凝土分属于两个行业,生产水泥的技术人员不了解混凝土技术及进展,更不懂得如何使水泥的性能与配制混凝土技术相适应,往往将高标号、高比表面积的水泥认为是优质水泥的唯一标准,结果出现了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差,配制大体积混凝土时温度应力大、收缩大及耐久性差等问题。
本文认为:水泥性能的优劣必须从水泥在混凝土中的使用性能及效果来衡量。
水泥的高性能化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义:(1)是用现代先进技术生产的可大幅度提高各项物理性能的水泥。
(2)可满足混凝土性能的不同要求,显著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更有利于实现混凝土的高性能化。
(3)在配制混凝土时,能够用最少的水泥用量来达到高性能混凝土目标。
国标GB175-1999中已对各等级的水泥物理性能作了要求及规定。
但要使水泥在配制混凝土,尤其是配制高性能混凝土时体现出更优良的性能,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水泥的标准稠度需水量要低。
这对减少配制混凝土时的需水量,提高混凝土性能有利。
(2)水泥胶砂的抗折、抗压强度高。
这与所配制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生产成本直接相关。
(3)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好。
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的好坏决定了配制混凝土时的需水量、塌落度经时损失、外加剂掺量等,直接影响着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生产成本。
这是水泥高性能化中最重要的性能之一。
(4)水泥配制砂浆和混凝土时泌水率小、水化热低、化学收缩值较小。
这对所配制混凝土的耐久性、体积稳定性有直接关系。
从现阶段认识来看,水泥的高性能化应具有以下的特点:配制混凝土时需水量低、流动性好、与外加剂(高效减水剂)有较好的相容性;具有较高的胶砂强度,在配制混凝土时,能减少水泥用量,增大矿物掺合料用量,实现混凝土的绿色化;水泥的颗粒分布合理,使之更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与耐久性能。
3 影响水泥高性能化的主要因素针对水泥高性能化的要求,我们研究了熟料烧成工艺条件(熟料的矿物组成、煅烧温度、烧成速度、冷却制度)、水泥颗粒分布、混合材种类等因素的影响,分述如下:3.1、熟料矿物组成的影响C3S水化速度快,早后期强度高;C2S水化速度慢,水化热低,对28天以后强度增长有利;C3S与C2S矿物总量越高,水泥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越好。
C3A与C4AF为熔剂矿物,C3A需水量与水化热最大,凝结硬化快,对早期强度较有利,但水化产物稳定性较差,硬化浆体强度不高,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与耐久性能不利。
从与外加剂相容性的研究结果来看,C3A吸附减水剂能力最强,其次是C4AF,C3S 与C2S对减水剂的吸附较少[1]。
一般来说熟料硅酸率越高,越有利于提高水泥的力学性能及其与外加剂的相容性。
但由于熟料矿物吸附减水剂的能力还受矿物的固溶量、结晶状态等因素影响,故不可单从率值的大小来判断水泥性能的优劣。
若熟料烧成率较高,硅酸盐矿物含量较多,A矿晶体发育良好,大小适中,晶形较好,f-CaO含量低时,水泥的力学性能及与外加剂的相容性就较好。
3.2、熟料的烧成温度及烧成速度的影响高温烧成的熟料与低温烧成的熟料表现出的性能不同。
高温快烧的熟料,硅酸盐矿物固溶较多其他组分(如C3S固溶Al2O3、Fe2O3、MgO等形成A矿)。
这增加了A矿的含量及内能,提高了水化活性,并使C3A与C4AF含量减少。
其固溶量随温度的升高及烧成速度的加快而增大。
故高温快烧的熟料,A矿发育良好,尺寸适中,边棱清晰,水泥浆体强度较高,与外加剂相容性好。
低温烧成的熟料,硅酸盐矿物活性较差,胶砂强度较低。
并且由于C3S固溶Al2O3、Fe2O3减少,熟料矿物中析晶出来C3A、C4AF较多,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大,与外加剂相容性差。
3.3、冷却制度的影响熟料在较高温度范围(1450~1200℃)的快速冷却,有利于A矿保持良好的晶形,减少C2S粉化,硅酸盐矿物活性较高;溶剂矿物多以玻璃体存在,大量减少C3A和C4AF的析晶。
因而快冷熟料,即使C3A、C4AF计算含量较高,由于大部分以玻璃体存在,所磨制的水泥仍与外加剂相容性好,凝结时间正常,水泥强度较高。
慢速冷却时,熟料中β-C2S转变为γ-C2S,矿物活性降低,C3A、C4AF大量析晶,磨制的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差。
3.4、水泥的颗粒分布与形状的影响水泥中4~30um的颗粒对强度增长贡献最大,大于60um的颗粒对强度基本不起作用,小于3um的颗粒对减少泌水、缩短凝结时间、提高1天强度有利。
水泥颗粒分布集中,颗粒堆积的空隙率大,水泥标准稠度大,凝结时间长,1天强度低,与外加剂的相容性也较差,反之亦然。
故较佳的颗粒分布是水泥颗粒较分散,使之在浆体中能达到最紧密堆积,若颗粒分布都集中在4~30um,则水泥的力学性能得以更充分地发挥,与外加剂相容性也较好。
此外,水泥的比表面积大小要适当,比表面积过大,细颗粒含量过多,易造成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增大,配制混凝土时需水量增大,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变差等问题。
反之,水泥比表面积过小,凝结时间延长,早期强度低,易造成较严重的泌水现象。
水泥颗粒的球形度对水泥的流变性能影响较大,球形度高的颗粒流动性能好,对减少配制混凝土时的需水量、改善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均有利。
但目前国内生产设备尚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3.5、混合材的影响混合材种类及掺量对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水泥与外加剂的相容性及配制混凝土时的需水量影响较大。
在水泥中掺入大量轻烧态的火山灰质混合材,会严重破坏水泥各方面的使用性能,应引起重视,并严加限制。
经研究表明矿渣、石灰石、较优质的粉煤灰等材料做混合材对水泥的使用性能、与外加剂的相容性、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影响较少。
此外,水泥中石膏的品种及掺量、碱含量、含碳量等对水泥的高性能化也有影响。
4、实现水泥高性能化的主要途径4.1、优化熟料的矿物组成、烧成温度、速度及冷却速度熟料矿物组成要根据工业窑炉的预烧及烧成能力来设定。
对大型预分解窑,可选用较高的硅酸率、铝氧率和适中的饱和系数,这样有利于提高熟料的烧成温度。
在新型干法窑系统中,由于物料预烧好,烧成温度高,烧成速度快(提高窑的快转率),冷却速度快(窑内冷却带短,选用新型冷却机),可形成较多的硅酸盐矿物和玻璃体,C3A、C4AF大部分固溶于A矿及形成玻璃体。
这种熟料磨制的水泥性能优良。
受湿法窑的预烧能力及热力强度的限制,配料的硅酸率难与预分解窑相比,但也应尽量提高硅酸率,一般来说湿法窑窑内冷却带较长,烧成温度、速度及冷却速度均不及预分解窑,故铝氧率不宜过高。
4.2、优化水泥的颗粒分布对比实验证明,水泥颗粒的连续级配及紧密堆积;增加30um以下的颗粒含量;控制适宜的水泥比表面积;是优化水泥颗粒分布的三个目标值。
这对于减小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减少配制混凝土的需水量,改善与外加剂的相容性,提高水泥、混凝土的强度及混凝土耐久性均有利。
初步的对比结果表明:开流粉磨系统磨制的水泥(比表面积在360~390m2/kg)更有利于性能的最优化。
若考虑系统的节能或水泥颗粒分布的可调性,实现最优化等因素,应选用哪种粉磨系统及设备磨制水泥尚需进一步对比研究。
水泥颗粒的球形化无疑对水泥性能有利,但国内目前难以实现。
4.3、混合材的优化从水泥的高性能化考虑,水泥中应少掺或不掺混合材。
混合材的加入会降低水泥的胶砂强度及与外加剂的相容性。
混合材宜采用掺合料形式在配制混凝土时,根据混凝土性能的需要酌情加入。
高性能水泥若要掺加混合材,应选择矿渣、石灰石、优质粉煤灰等材料,掺量不宜过多。
4.4、熟料配方、水泥颗粒分布的设定还应尽量考虑降低水泥水化热、泌水率、收缩等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