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

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是汉文化,而汉文化中的主体文化是儒文化,其它各家及外来文化是非主体文化。儒文化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思想领域相当活跃,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农家、阴阳家等百家争鸣,儒家只有其中之一。儒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末年的一位思想家,在当时并不十分显赫。鲁迅先生曾说,“孔夫子是在身后才阔起来的”。那么,为什么他的学说能成体系地流传下来,而其他众多学者大多留下只言片语呢?这是因为他总结了适合中国经济、地理、人文环境的规律性的东西,这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可以超越时空。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农业大国要求全社会有一个共同的指导思想,而儒家思想恰恰适合了这一需要。当然,战国中期的孟子对其思想的发扬光大,也是儒家思想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孟子用“圣之时者也”评价孔子,称他是圣人之中善于与时代结合的人。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儒家思想的传承也经历了几番周折。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六国残酷镇压,并焚书坑儒。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的书全都烧毁,只留下农业生产和方术一类的书。此后经过连年战乱,到汉朝统一后,农业、手工业得以恢复,城市得以发展,此时就需要提倡一种积极向上的学说来凝聚社会力量。于是,董仲舒在诸子百家中选择了适合温带地区农业社会环境的儒家思想,并被汉武帝采纳。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孔子的学说才开始广泛发扬起来,孔子本人也被尊为“至圣先师”。

儒文化的产生有其人文环境和历史原因。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气候温和,水源丰沛,远离古代人难以征服的大山大河。在世界历史上,中华民族是比较早进入农业生产的,河南殷墟一带在古代极为发达,就是因为这里适合农业耕种。农业社会和游牧社会的区别就在于农业要求稳定,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以及生产技能要有继承。稳定使农业生产有空闲季节,于是手工业得以发展;农业受气候的影响,气象学、天文学开始发达起来;需要测量土地,数学也开始发达。因此,在农业社会里现代科学的很多雏芽已经成长起来。两三千年前的生产工具十分落后,这就要求生产合作,此

时最好的合作方式就是家族。当家族出现私有制后,就有了家庭。由于生产的剩余资料不多,人人都得尽自己的力量,因此,家庭就要和谐,每个成员都要对家庭尽义务,这就具备了儒文化形成的基础。

稳定性使农业社会现出了剩余产品,与游牧社会产生了极大反差。游牧社会则“逐水草而居”,要求流动。当看到农业社会的富足,到草丰马肥时就来掠夺,并不致力发展自己的文化。因此,游牧社会很难形成发达的文化。在此情况下,为抵御游牧民族的侵犯,汉民族开始修长城。秦代的一万里长城恰是这两种文明的分界线,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这条线恰是降雨量的等高线,长城以南是400毫米以上,适合农耕;长城以北是400毫米以下,适合游牧。

在农业社会环境发展起来的儒文化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伦理观念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重群体轻个体,重义务轻权利,这恰恰适合农业社会的生产条件。而工业社会则不同,工业化社会在重视群体的同时,对个体也不能轻视。因此说产生人权的土壤是工业社会,并非农业社会。

第二,在世界观即在处理人与自然及周边环境的关系上重和谐轻征服,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这一特征。比如两河流域从犹太教到基督教以及后来的天主教,其教义全是出征,是重征服轻和谐。英国的清教徒和一批囚犯跑到了北美,把印第安人斩尽杀绝,当初北美的英属殖民地大部分土地都是靠杀戮掠夺而来的。而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春秋战国时期的征战也只是境内的战争。据一位欧洲学者统计,唐贞观年间中国的GDP是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三,明永乐年间是全世界的50%。十八世纪,清代康、乾年间占全世界的33%,到1800年还占26.7%。而现在美国也只占26%。而我们是世界经济强国时期,我们的祖先也曾到过朝鲜、越南等国,但从来都是作为宗国接受朝贡,而非直接统治者。但到了清末,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使莫名其妙的一股恐洋症如瘟疫一样传开。“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洋鬼子的军舰刚一登陆,清兵就不战自溃。

第三,在人生观即今世与来世的关系上重人世轻鬼神。所有哲学、宗教都要研究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儒文化也是如此。可以说,儒文化是中华民族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结合。孔子曾说:“未知生,焉

知死。”生的事情尚不知晓,何以谈死?“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绝不谈怪异、暴力、变乱及神鬼之事。儒家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也吸收了诸子百家的学说,但神鬼之说儒家并未吸收。不管庙里的香火有多盛,但神的意志并未进入人们的世界观,于是才有求佛不灵就要骂佛的现象。可见并非真诚的信仰,这与宗教要求的虔信有很大不同。西方宗教认为一切都是神或主创造的,《圣经》中有“摩西十戒”,伊斯兰教里先知穆罕默德传达安拉的旨意,都在讲人不得奸淫、偷盗、说谎,人间的规矩是上帝的要求,谁犯了天条就要对神忏悔。由于在面前人人都具有同样的权利,因而平等的思想在犹太教、基督教里很早就埋下了根。这与中国的农业文化重层次、讲等级形成鲜明对比。

总之,重群体轻个体,重义务轻权利,重和谐轻征服,重人世轻鬼神的特征,表现出中华文化是一种注重功利性的文化。

农业社会的进步是缓慢的,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里,儒文化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合社会的发展。中华文化由原始社会所产生的文化幼芽逐渐长成一棵文化大树,在这当中广泛地吸取本民族的其它学派和异族文化的营养。汉朝时曾把孔子神化,即把孔子奉为有形象、有性格的人格神,这就将儒学推到了极端。当人格神在人们的心目中一旦破灭,信仰就没有了,于是天下大乱。这就是西汉末年社会一片混乱的原因之一。到东汉光武帝刘秀宣布图议价谶于天下,而后来便进入反孔哲学阶段。这与当时把儒家推向极端,对孔子学说胡乱解释有直接关系。东汉之后,晋朝由于国力不强,没有统一的思想,其统治也是暂时的。到南北朝时期人们又开始活跃起来了,不再把孔子神化了,也不再独尊儒术。所以,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这个基础上儒学才比原来又进了一步。

中国文化重现世轻来世的传统,使中国人形成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朴实思维,因而很少有抽象、辩证的思维。而一个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抽象、辩证的思维是必须的。隋、唐统一后,佛教对儒家学说形成一种冲击,使其又获得一次自省、汲取异质文化以丰富自己的机会。唐僧取经后创立了唯识宗,但过于琐碎,中国人不易接受。后来传说达摩来到中国,在嵩山面壁九年创立禅宗,三祖、四祖、五祖都未能得以宏扬,直到六组慧能在广东一带发展起来。慧能提出人人皆有佛性,只不过被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