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程精神_王章豹
- 格式:pdf
- 大小:313.28 KB
- 文档页数:8
第4卷第4期创新与创业教育V ol.4No.4 2013年8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Aug. 2013卓越工程师“七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王章豹,张辉,洪天求,黄景荣(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9)[摘要] 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实施“卓越计划”的核心。
合肥工业大学作为首批申请“卓越计划”并获得批准的61所试点大学之一,近年来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以大工程教育观为指导,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构建了由科学化的目标定位与方案优化、工程化的校企联合培养、一体化的本—硕和本—硕—博贯通培养、准工业化的校内工程训练、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的工程专业认证和中外合作办学、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构成的“七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该校特色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 合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卓越计划;“七化”;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4−0001−06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教育部在经过3年的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后,于2010年启动了为期10年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综合知识背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社会责任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以下也称“卓越工程师”)。
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在于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即采取什么样的培养模式问题。
工程类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十分明确,即,要成为合格的工程师。
目前,各国都十分重视工程师的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工程师培养现状分析1.国外关于工程师培养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程师培养就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主题,并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工程教育系统委员会、工程教育与应用委员会、工程与技术系统委员会、国家研究咨询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联合组成的工程教育与研究小组(Panel on Engineering Graduate Edu -cationand Research )(Panel onTechnologyEducation )出版的《Engineering Graduate Education and Re -search 》(1985)、技术教育小组出版的《Engineering Technology Education 》(1985),《Engineering Edu -cation :Designing an Adaptive System 》(1995)从所涉及的研究问题来看,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1)关于工程师职业的历史起源及工程师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Calhoun ,Daniel H 在《The American Civil Engi -neer :Origins and Conflict 》(1960)中介绍了美国土木工程师的历史起源。
Calvert ,Monte A 在《The Me -chanical Engineer in America 1830-1910:Professional CulturesinConfliet 》(1967)中介绍了1830年至一战前夕美国机械工程师的职业文化;德国学者WalterKaiser 和Wolfgang Konig 在《Geschichte des In -genieurs-Ein Beruf in sechs Jahrtausenden 》(工程师史———一种延续六千年的职业》(2008)一书中从历史角度全面阐述了工程师职业的发展过程。
伟大工程背后的精神谱系伟大工程背后往往有着丰富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一、奋斗精神。
在伟大工程中,奋斗精神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你想啊,那些建设者们要是没有奋斗精神,哪能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呢?就好比修建青藏铁路,那可是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进行的呀。
建设者们要克服无数的困难,他们就像一个个勇敢的战士,每天都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
他们的手可能因为寒冷而皲裂,他们的脸可能被高原的太阳晒得黝黑,可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这种奋斗精神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他们每一次挥动工具,每一次在寒风中坚守岗位。
他们心里想的就是一定要把这条铁路修通,让西藏的同胞们能更方便地与外界联系,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种奋斗精神是带着温度的,是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所激发出来的。
二、创新精神。
伟大工程还离不开创新精神呢。
很多时候,传统的方法根本解决不了那些新出现的问题。
比如说建造那些超大型的桥梁,要是按照老一套的办法,可能就只能望洋兴叹啦。
这时候就需要创新。
工程师们得脑洞大开,想出各种新奇的设计方案。
他们要考虑到桥梁的承重、抗风、抗震等各种因素,还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节省成本。
就像那些造型独特的跨海大桥,不仅是工程上的奇迹,也是创新精神的完美体现。
那些工程师们就像一群充满奇思妙想的魔法师,把一个个创新的点子变成现实。
他们可能会在深夜还在画图纸,反复地进行计算和模拟实验,不断地改进方案。
这种创新精神让我们的伟大工程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让全世界都为之惊叹。
三、团结精神。
团结精神也是伟大工程背后精神谱系中的重要一环。
一个伟大工程可不是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完成的。
就拿三峡工程来说吧,这得多少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人一起努力呀。
有工程师负责设计,有工人负责施工,有技术人员负责监测,还有后勤人员保障大家的生活。
这么多人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成员一样,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要是没有团结精神,大家各自为政,那这个工程肯定乱成一锅粥啦。
工程师的探索精神工程师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之一,他们肩负着为人类创造各种设施和技术的重任。
然而,仅仅有技术知识还不足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还需要一颗探索精神的驱使。
本文将探讨工程师的探索精神对他们职业成长的重要性,并分析该精神在不同领域中的体现。
一、探索精神对工程师的重要性探索精神是工程师职业成长的重要基石。
它激励着工程师不断追求新的技术突破和创新。
正是因为工程师的探索精神,我们才能拥有如今的现代化建筑、高速交通、通信技术等各种设施和便利。
首先,探索精神使工程师能够挑战现有的技术和理论,探寻更好的解决方案。
工程师们常常面临各种技术难题和挑战,需要超越传统思维边界,积极创新。
只有具备了探索精神,工程师才能勇敢地尝试新的理论和技术,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其次,探索精神使工程师能够不断自我学习和进步。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发展迅速,旧有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过时。
工程师需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技术能力。
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工程师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保持竞争力。
最后,探索精神使工程师能够勇于面对失败和困难。
在工程项目中,失败和挫折时常发生,工程师需要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困难,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探索精神赋予工程师坚韧的品质,让他们能够不被失败击倒,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战。
二、探索精神在不同领域中的体现探索精神在不同领域的工程师中都有着重要的体现,下面以几个常见领域为例进行探讨。
1.土木工程师:土木工程师负责设计和建造各种建筑和基础设施。
在设计过程中,他们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如结构安全、资金成本、可持续性等。
土木工程师的探索精神使他们能够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研究,寻找更加有效和可靠的建筑方法和材料。
2.电气工程师:电气工程师负责设计和维护电力系统和电子设备。
他们需要不断跟踪新技术的发展,以保证供电系统的安全和高效运行。
电气工程师的探索精神使他们能够研发新的电子器件和能源技术,促进电力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3年第12期教研与实践新工科背景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究左卫广,王鹏涛,张善举,张晓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郑州450046)摘要:现阶段,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导致的就业难与企业招不到合适专业人才的人才荒的矛盾,凸显了当前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滞后与不足。
本章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为例,针对现状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更新较慢等实际问题,以企业需求为目标,重构教学模式。
同时,加强校企工程项目交流合作,助力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企业需求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853(2023)12-0103-01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Port Channel and Coastal Engineering Under the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ZUO Weiguang,WANG Pengtao,ZHANG Shanju,ZHANG Xiaolei(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450046,China)Abstract:At present,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y caused by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year by year and the shortage of suitable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enterprises highlights the lag and insufficiency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the major of Port,Waterway and Coastal Engineering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as an example,the teaching mode is reconstructed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teaching mode and slow updating of teaching content.At the same time,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engineering projects are strengthened,so as to help cultivate professionals in port,waterway and coastal engineering.Key words:teaching mod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enterprise demand0引言近年来,中国人力市场就业难现象和人才荒问题同时出现,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企业的专业人才,凸显了当前高校教学模式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