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和音乐有关的诗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琵琶行》是如何描写音乐的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前三名是什么这是倪老师的第56篇文章01解读经典乐于分享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内容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转动琴轴弹拨丝弦两三声未出曲调就先带出了感情。
弦弦格调低沉,声声情意哀怨好像是诉说着一生中的坎坷不平。
她低眉信手在继续弹奏恨不得把伤心的往事倾诉干净。
轻拢慢捻,有抹又有挑先弹的是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后弹的是《六幺》。
粗弦嘈嘈的音响如同狂风骤雨细弦切切的声音好像是情侣在私语。
嘈嘈切切起伏错落地拨弹像是大大小小的珍珠洒落在玉盘。
像是花丛中的“间关”莺语那样宛转流利像是河滩上的幽咽泉水那样流动艰难。
水泉冷涩,琴弦好似断绝琴声逐渐停歇。
别有一种幽愁暗恨油然而生此时的无声更胜过有声。
像是银瓶突然破裂,水浆飞迸像是铁甲骑兵冲出,刀枪齐鸣。
一曲弹罢用拨片在当中一划四弦同响像是撕裂丝绸的响声。
东船西舫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只见江心一轮惨白的月亮悬挂半空。
0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这个片段当中,诗人写这个琵琶女转轴拨弦,这只是简单的试音阶段。
然而先有情证明,这个琵琶女在演奏之前已经在酝酿着情绪,这既是在说这个琵琶女,她的演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巧层面的演奏,是声情并茂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意欲通过琵琶的演奏、通过乐曲通过声音把自己的内心的呼声传达出来。
也意在告诉读者,这是一个身世坎坷的人,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注意这个字音,这里读作思。
思是愁的意思,生生思也就是声声愁。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描摹音乐的手法。
能力目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味、鉴赏音乐美。
教学过程:㈠导语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㈡解题1、李凭,著名宫廷女器乐家。
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她精湛的技艺同样也受到了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所以李贺才用他色彩瑰丽、富于感染力的诗笔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
2、箜篌(学生介绍):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
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3、引,曲调的开头部分。
箜篌引,原以箜篌伴奏的乐府歌曲,这里诗人第一次用这题名实写箜篌演奏。
㈢作者介绍:李贺,字长吉,唐皇室远支。
仅做过几年奉礼郎(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丛九品小官)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逝世了。
他早岁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
他的诗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
由于经历,他的诗中常有感伤、消沉情调。
被人称为“诗鬼”。
又《昌谷集》。
㈤朗读1、教师范背(配乐)(图片)2、学生散读(配乐)3、学生朗读(配乐)4、齐读㈥鉴赏诗歌1、我们先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时间:高秋地点:中国乐器:箜篌(吴丝蜀桐)演奏者:李凭2、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
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讨论)(1)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
(2)素女,又称“素娥”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
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摘要】《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音乐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与艺术价值。
本文从节奏与韵律、曲调与旋律、音色与表现方式、编曲与演奏技巧、情感表达等方面对《琵琶行》进行分析,揭示了白居易在诗意中融入了丰富的音乐元素。
文章探讨了这首诗歌作品对后世音乐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琵琶行》的音乐性和诗意的结合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居易的创作意图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同时也能够拓展读者对此诗歌作品的欣赏视野。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音乐分析、节奏、韵律、曲调、旋律、音色、表现方式、编曲、演奏技巧、情感表达、音乐性、诗意、影响、结合。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写实主义风格、情感真挚而著称。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琵琶女的悲愁心境,表达了对逆境中坚韧不拔的追求与坚持。
背景介绍中,我们需要了解白居易创作《琵琶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以及该诗作对当时文学界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时期,文人雅士们的创作活动极为活跃,白居易正是在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在政治生涯中屡受挫折,被贬谪到岭南地区,这种经历不仅影响了他的政治理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种背景下,白居易写下了《琵琶行》,展现了他对生活坎坷遭遇的感受与独特见解。
这首诗歌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诗意语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珍贵遗产,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作品概述白居易的《琵琶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最具有音乐性的诗歌之一。
这首诗以琵琶为主题,描绘了一个流浪艺人弹唱琵琶的形象,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作品通过琵琶的音乐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苦乐的思考。
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琵琶的音色、演奏技巧以及表现方式,使整个作品充满了音乐的魅力。
三首描写音乐的唐诗精品——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平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之比较祝秀权;孙艳丽【摘要】同样是描写音乐,韩愈、李贺与白居易却分别写出了自己的特色.虽然都写于唐代,但这三首诗读来却丝毫没有重复之感.文章将以韩诗之朴实、李诗之奇幻以及白诗之情真意切为切入点,对这三首唐代音乐诗作对比分析.着重分析韩愈《听颖师弹琴》重在朴实、动人的叙述,同时也不乏精彩的想象和夸张;李贺《李平箜篌引》极富浪漫色彩,把想像、幻想这一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白居易《琵琶行》的亮点重在借音乐抒写不同身份的人之间感情的共鸣,以及对琵琶乐的精准、传神的描绘.【期刊名称】《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3页(P63-65)【关键词】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琵琶行;音乐【作者】祝秀权;孙艳丽【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方式举《李长吉诗集批注》云:“白香山‘江山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可见这三首诗得到赞誉之高,堪称唐代音乐诗之力作。
音乐本是听觉艺术,很难用言语来描绘,而读罢三首诗,竟有一种视听双收的神奇体验,既有画面感,又不失音乐演奏之原貌。
下面将以三者在描写音乐时的不同特色为着眼点,主要从朴实的韩诗,奇幻的李诗,情真意切的白诗三个角度展开对比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和六年(811),时值韩愈四十四岁的年纪,此时他已人到中年,听罢此曲也是有感而发。
诗人很谦虚,称自己“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有两只耳朵,却不太懂欣赏,不懂音乐之人怎会“起坐在一旁”?韩愈是真懂音乐了,只是韩愈为人诚恳,自然写出的诗也是朴实的。
该诗并没有对时间地点以及乐师作具体介绍,而是直接切入对音乐的描写,没有繁琐的铺陈,而是直奔主题,简洁明了。
唐玄宗对古筝描写的诗句《听筝》原文: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一、衍生注释:“金粟柱”指的是筝上系弦的小部件,用金粟来形容,可能是取其精美之意。
“素手”即洁白的手,描绘出弹筝女子手指的美好。
“玉房”可理解为华美的房屋。
“周郎”指周瑜,他精通音律,相传听到弹奏有误时会回头看。
二、赏析:这首诗写得很妙呢。
诗人先写弹筝的女子,她那洁白的手在精美的筝前弹奏。
然后引出女子故意弹错弦的行为,为啥呢?原来是想引起像周瑜那样精通音律之人的关注呀。
短短几句诗,就把弹筝女子的心理和形象刻画出来了,有一种俏皮的感觉。
三、作者介绍:李端,字正已,唐代诗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为应酬之作,但也有一些清新自然之作。
他的诗风比较婉转秀丽,善于描写人物和自然景色。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古风音乐会,台上的女子在弹奏古筝。
那女子手指纤细洁白,就像诗里说的“素手玉房前”。
她偶尔故意弹错几个音,就像诗中的女子想引起知音的关注一样,可有趣了。
我就想啊,这是不是她在模仿古代弹筝女,想要引起台下某个懂音乐的人的注意呢?哈哈。
《夜筝》原文: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一、衍生注释:“紫袖”指弹筝者的衣袖,“红弦”则是筝弦,在明月下弹奏,营造出一种很美的氛围。
“弦凝指咽”描绘出弹奏时手指停歇、声音戛然而止的状态。
二、赏析:哇,这首诗的画面感超强。
在明月之下,穿着紫袖的人弹奏着红色的弦。
她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表情暗暗低沉。
尤其是到了声音停止的时候,那种深情仿佛有千钧重。
诗人把弹筝者的情感和弹奏的状态结合得特别好,让我们好像能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情感。
三、作者介绍: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题材广泛,语言通俗易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很多方面,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四、运用片段:我朋友在学古筝,有一回她在院子里月光下弹奏。
她穿着紫色的衣服,那古筝弦是红色的,就像诗里的“紫袖红弦明月中”。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全诗翻译赏析听蜀僧浚弹琴作者: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解:1、绿绮:琴名。
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
”相如是蜀人,弹者是蜀僧,故以绿绮切之。
2、一:加强语气的助词。
3、挥手:指弹琴。
4、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时而是志在高山,时而是志在流水,伯牙乃许为知音。
见《列子·汤问篇》。
这句是说,客中的情怀,听了“高山流水”的曲意,为之一洗。
5、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丰山“有九种焉,是知霜鸣”。
郭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入霜钟:余音与钟声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
韵译: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好象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云也似乎暗淡了几重!二:蜀僧怀抱着一张绿绮琴,从西面的峨眉峰上下山来。
感谢他挥手为我弹奏一曲,像听到万山滚动松涛澎湃。
我的心灵就像被流水洗涤,余音绕和着钟声响天外。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上暮色,高空中又布满了重重雾霭。
译文2:有一位四川的僧人,抱着绿绮琴走下峨嵋山岭。
扬手为我弹奏一曲,似千山万壑的松涛滚滚奔腾。
像流水洗涤过的心灵分外清新,馀音伴着钟声久久在霜林中回震。
忘情地倾听不觉青山已经入暮,眼前是重重叠叠的秋云。
评点:本诗写的是诗人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的情景,琴声优美,引人入胜。
题目中的蜀僧是四川的僧人,名。
首联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是说弹琴的琴师来自四川峨眉山。
此联笔墨不多,却把这位琴师写得气派十足,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十分倾慕琴师。
同时,诗人生长在四川,对故乡四川自然有一种独特的感情。
此联点明琴师来自四川峨眉山,是诗人的老乡,一方面表明诗人因此而对这位琴师很有好感,另一方面也吐露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颔联写弹琴,诗人用“如听万壑松”来表现琴声激越的气势,凸显琴声的不同凡响,使人真切地体会到琴声的铿锵有力。
《春江花月夜》——曲诗画的和谐统一在《春江花月夜》中,诗情画意的和谐统一表现在多个方面。
诗、画、音乐三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诗歌中描绘的春江花月美景,与音乐的旋律和绘画的意境相互呼应,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紧密相连、错落有致的艺术效果。
诗歌、音乐和绘画在艺术创作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构成了一种艺术的综合体。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激发了音乐的创作灵感,音乐则为绘画注入了生动的气息,绘画又为诗歌的意境增添了丰富的视觉形象,三者在创作中相互借鉴、相互支撑,形成了一种艺术的整体性。
诗情画意的和谐统一体现在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的统一表现上。
诗歌通过对春江花月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寄托和审美追求,而音乐和绘画则通过和诗歌的互动,为这些景色赋予了丰富的意蕴和情感色彩,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情感。
古人常说“诗画无疆”,意思是诗和画在表现手法和表现对象上都是自由、无拘无束的,而且,诗和画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就《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歌及相关的音乐和绘画作品而言,它们之间确实实现了这种“无疆”的和谐统一。
没有诗歌的美丽描绘,音乐与绘画也就成了缺少灵魂的枯躁之物;没有音乐的宛转悠扬,诗歌与绘画的美景也就成了缺少灵动的死水;没有绘画的生动再现,诗歌与音乐也就成了缺少形象的朦胧之作。
从《春江花月夜》的诗歌来看,王维用极其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江花月的美丽画卷,整首诗在修辞手法上采用了描摹手法。
描写春江比喻成绸缎般波光粼粼;描写月色宛若梨花一般皎洁;描写花儿如淡蒂杨柳般焕发出热情似火的光芒。
而这种描写手法,很容易说造就了这首诗歌的和谐统一。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春江花月夜》这一首诗歌也有不少作曲家加以改编,音乐家们通过对诗歌的感悟,创作了很多关于这首诗的音乐。
民乐作曲家赵季平的《春江花月夜》是融合了王维的这首诗的音乐在民乐领域里的终极成果。
这首乐曲老屋材质为空寂,层层叠叠的旋律,在音乐的开始结束都为诗歌的最大限度解读,从而形成了这首诗歌的词实再现,使作品真正达到了音乐与诗歌之间的和谐统一。
歌唱的优美古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唱歌的美丽古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形容歌声美丽的古诗句有哪些1、《琵琶行》唐代诗人白居易原文:忽闻水上琵琶声,仆人忘归客不发。
译文: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悦耳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2、《张好好诗》唐代诗人杜牧原文: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译文:张好好的歌声清越、高亢,尽管琴弦的关纽也为之迸断,芦管也为之裂开。
3、《琵琶行》唐代诗人白居易原文: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译文:今晚听到她的琵琶声,似乎听到了仙乐,耳朵里只有这个声音,别的都听不到4、《赠花卿》唐代诗人杜甫原文: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这样的乐曲只应当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5、《杂兴5首》唐代诗人权德舆原文:含羞敛态劝君住,更奏新声刮骨盐。
译文:悠扬的乐曲嘎然而止,娇美的女子缓缓起座,掩面低眉欲要离去,四周的听众欢声叫喊,请她再奏1曲《刮骨盐》。
2.赞美唱歌的诗句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遣悲怀·其3》二:草长莺飞2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唐·白居易三:花间1壶酒,独酌无相亲。
四:《正月105夜》(唐)苏道味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五: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王微:《4气诗》六:王在晋《望江台》: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八:湿了,沉淀多年的希望九:别时简单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一0:残红尚有3千树,不及初开1朵鲜。
一一: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形容唱歌好听的诗句 .一二: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摇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一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四:酒力不能久,愁恨无可医。
一五: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唐朝的乐府诗与音乐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唐朝的乐府诗与音乐: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乐府诗和音乐发展的黄金时代。
乐府诗是唐代民歌的总称,它与唐代音乐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唐代音乐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乐府诗的特点以及乐府音乐的流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与乐府诗的特点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在这个时期,民间歌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普及,乐府诗的出现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
乐府诗主要是通过歌唱传承的,它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这些歌谣通过民众的咏诵或演唱,将各式各样的题材和主题进行表达。
乐府诗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乐府诗的创作题材广泛。
唐朝社会的繁荣,使得乐府诗歌的题材多样化。
其中既有关于爱情、友谊、家庭等个人生活的表达,也有关于社会时事、历史事件等宏观层面的诗作。
其次,乐府诗的形式多样。
在乐府诗的创作中,诗人们灵活运用了各种韵律和格律,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有的是五言绝句,有的则是七言绝句,还有带有乐曲演唱要求的绝句。
再次,乐府诗的语言朴实自然。
与其他文人诗歌相比,乐府诗更加贴近民间日常的表达方式,语言通俗易懂,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传唱。
最后,乐府诗的歌唱表演具有音乐性。
乐府诗虽然有文字形式的记录,但它的本质还是一种歌唱表演艺术。
歌唱者要用自己的悦耳嗓音来演绎,同时配以乐器伴奏,使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更加突出。
二、乐府音乐的流派及特点乐府音乐是乐府诗的配乐,与诗歌内容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唐代音乐文化的瑰宝。
唐代乐府音乐主要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个流派。
宫廷音乐是皇室贵族享受的音乐,它具有庄重典雅的特点。
这类音乐多由宫廷乐队演奏,配以宫廷舞蹈,展示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文化水平。
民间音乐则更多地反映了广大民众的生活和情感。
乐府音乐通过民间艺人的演唱和演奏传承下来,成为民间喜庆、悲伤、祭祀等场合的重要音乐形式。
唐代和音乐有关的诗
《旧唐书.音乐志》载:“连骞(qian)势出鱼龙变,、、、、、、腕足徐行拜两膝,繁
骄不进踏千蹄。 奋 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跻”。描写一种舞马的表演节目。P254
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载:“钵头,昔有人父为虎所伤,遂上山寻父尸。山有
八折,故曲八叠。戏者披头、素衣、面作蹄,盖遭丧之状也。”“钵头”是一种歌
舞形式。P258
《旧唐书.音乐志》载:“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貌美,常着假
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庸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以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
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代面”是一种戴面具表演的歌舞形式。P258
《乐府杂录.鼓架部》载:“每有歌场,辄入独舞。今为戏者,著绯,戴帽,面正
赤,盖状其醉也。”这是一出有代表性的歌舞戏。P259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引《诏书》曰:“石勒参军周雅,为馆陶令,盗官绢数百
匹,下狱后,每设大会,使与俳儿着介帻(ze),绢单衣。、、、“参军戏”的起源
不会早于魏晋,当时是一种重要的戏剧形式。P259
《旧唐书.音乐志》载:“高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说明唐
初完全继承了隋代“九部乐”。P281
《旧唐书.音乐志》载:“(贞观)十四年,有景云见,河水清,张文收采古《朱
雁》、《天马》之义,制《景云河清歌》,名曰:燕乐,奏之管弦,为诸乐之首。”
这是一部宣扬帝王功绩、歌颂太平盛世的歌舞。P282
《新唐书.礼乐志》在“高丽伎”中载有“胡旋舞,舞者立毯上,旋转如风”的
节目。P283
《旧唐书.音乐志》载:“自周、隋已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
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P284
《通典》载:“若寻常享会,先一日具坐、立部乐名上太常。太常封上请所奏,
御注而下。及会,先奏坐部伎(ji),次奏立部伎,次奏蹀马,次奏散乐。”二部
伎的演出,规模极其盛大。P286
《新唐书.礼乐志》云:“太常阅做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
可见在唐代音乐中,雅乐的地位最为低微。P292
《旧唐书.音乐志》:“玄宗在位多年,善音乐,若讌(yan)设酺(pu)会,即御
勤政楼,、、、太常卿引雅乐,每色数人,自南鱼贯而进,列于楼下,鼓笛鸡娄,
充庭考寄。”形容了唐代雅乐的气派。P293
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诗云:“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说明《霓裳
羽衣曲》这首大曲的音乐具有浓厚的西域佛教音乐成分。P295
杜牧诗《华清宫三十韵》“月闻仙曲调,霓做舞衣裳”。高度概括了《霓裳羽衣曲》
的音乐、舞蹈、服饰、意境之美。P295
唐代诗人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法曲之初,众乐不齐,唯金石丝竹次第发声。”
用钟、萧、罄、筝、笛交错地演奏。“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舞者翩然起舞。
《旧唐书.职官志》“太常卿之职,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ji)之事,以八署分而
理之、、、、、、”太常寺是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大乐署”和“鼓吹署”
就隶属其中两个音乐方面的机构。P301
“凡习乐,立师以教,而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三等,以上礼部。十年大校,未成,
则五年而校,以番上下”P301
《新唐书.百官志》载:“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
坊,掌俳优杂技,自是不隶太常,以中宫为教坊使”教坊音乐机构。P303
《唐会要.杂录》载:“开元二年(714),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
法曲,必尽奇妙,谓皇帝梨园弟子。”“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
P303
白居易《废琴》“丝铜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澹(dan)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冷冷。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古琴在唐代不为时人所重的遭遇。P322
《崇文总目》载:“依《离骚》以次声。”《离骚》是一首抒情气息的大型琴曲。
P325
《新唐书.礼乐志》载:“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
锤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反映唐代的音声人的空前盛况。P344
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筚篥(bi li)歌》“碎丝细竹徒纷纷,宫调一声雄出群” 筚
篥是唐代具有独特表现力的乐器。P350
卢纶《过玉贞公主影殿》“君看白发诵经者,半是宫中歌舞人”是唐代大量女乐
伎人悲惨生活的写照。P254
组长:刘俊恒
组员:邓艳芳,钟捷婷,冯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