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报刊文学史料分类与价值内涵.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0.16 KB
- 文档页数:8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路径论文摘要:研究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现代性的路径还有很多。
现代性之所以如此深邃,正是因为在晚清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学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与反叛,又有对西方的借鉴与融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的现代变革都为文学的现代性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文学在转型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与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有着本质的差异,无论是语言、文体、叙事技巧还是图像、广告、杂志的运营模式都与西方原生的现代性不同,这种不同正是我们努力追寻和表现的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性。
关键词:晚清小说;晚清小说杂志;现代性;研究方法晚清白1902至1910年间创办的《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并称为“晚清四大小说杂志”。
从媒介形态上说,它们是近代报刊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从发生学角度看,它们是西方传教士和中国早期具有卓越见识的知识分子通过向西方媒介的学习、借鉴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新型媒介,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种物质形态。
从文学意义上讲,小说与杂志的结合不仅使报刊形式丰富化、现代化,在小说从边缘文体向中心文体位移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中国文学近代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文学现象。
正如著名学者陈平原所说:“近代报刊的出现,是整个晚清文学与文化变革的重要基石”,它“兼及物质与精神、文化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特性,使之成为考察晚清文学最理想的研究对象。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有两种路径:小说研究和杂志研究。
小说研究是指以杂志所刊载的小说文本为主,涉及作家及作品的主题意蕴、叙事技巧、情节结构、文本类型、语体形式、文本意义等的研究。
这一研究路向始于1920年代,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创新性明显不足。
杂志研究是指以传播学、期刊学、编辑出版学等学科为基础,围绕杂志形式、版式、广告、编辑思想、传播方式等展开的研究。
1990年代之前,这类研究没有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受到关注,之后随着版本学、期刊学、传播学等学科独立性增强和文化研究热潮的影响,形成了一些成果,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亟待进一步推进。
近现代报刊的史料价值及其保护和整理倪俊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广州510110)〔摘 要〕现存中国近现代报刊数量庞大,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应进一步加强报刊文献脱酸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提高报刊文献原生性保护的水平。
同时,加强近现代报刊的影印出版、缩微复制、数字化加工,以及相关检索工具的编辑、出版,以提高近现代报刊文献的利用率。
〔关键词〕近现代报刊;史料价值;保护;整理〔中图分类号〕G25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167(2010)06-0230-081 近现代报刊存留简况根据新闻史学者的研究,中国近现代报刊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1807年(嘉庆十三年)。
1807年6月4日,葡萄牙文《消息日报》在澳门天主教圣若瑟修道院出版,这是目前可知在中国领土出版的最早的外文报刊。
1815年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1833年4月,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创办《杂闻篇》;8月,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中国境内出版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1〕。
这些早期近代报刊的面世,揭开了中国近现代报刊出版的序幕。
从1807年至1949年,140余年间中国出版了多少报刊,目前仍未有比较准确的统计。
据《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统计,1815年至1911年间,中国和海外出版的中文报刊1753种,国内出版的外文报刊136种,共10889种〔2〕。
新编《清史·报刊表》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646种,即1911年以前近代报刊达20535种〔3〕。
民国时期,报刊的出版量比清代更是成倍增加,有学者估计,民国中文报刊总数至少达到400000种以上,其中报纸4000余种,期刊360000余种〔4〕。
仅以上述统计,近现代报刊已达420500多种。
而据《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增订本和补充本,全国56个省市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所藏的旧中文期刊共达360400余种〔5〕。
晚清民国时期的清词总集编纂与清词史的建构彭建楠【摘要】“词史”与词总集密切相关,但其学术意义至近代方逐步为治词者发掘.晚清民国时期,传统词人群体藉由编纂总集的方式对尚留余音的清词史进行回顾总结,或沿袭传统词学存词存人的理路;但也有精选之本通过点次名家勾稽清词史的发展线索,接轨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研究.考察清词总集对“词史”不同维度的呈现,正可见出传统词学向现代学科转型的轨迹.较之新派学者编辑词选以推衍清词及词体的“末路史”,传统学人对清词流派、分期及词体变革的探索更能体现“历史家之态度”,为今日清词研究之滥觞.【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7页(P166-172)【关键词】晚清民国;清词总集;词史【作者】彭建楠【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3清词被视作“清代学术”的成就之一,编纂具有总结性质的清词总集,一则需网罗放佚,凸显清代词学之盛;二则需甄宗贯串,揭示词史进程及清词独异的价值。
晚清民国时期的治词者一方面延续存词存人的传统理念,又因近代学术转关的大势开始关注文学史研究范围内的词史建构,彼时的清词编纂也由是显现出传统门径与新学方法并存的局面。
同时,更为激进的文学进化思想也导致了新旧学人群体间在清词选辑与清词史研究上的分歧。
本文将探讨在词学向现代学科转型的背景下,清词总集对“词史”不同维度的呈现,进而把握近代清词的研究情况及脱胎于传统的现代词学兼容新旧的特点。
一、词史、词总集与词学转关回溯词的历史,词总集应为重要凭借之一。
从汇存词史文献的意义上说,词总集弥补了别集亡佚的遗憾,使词家词作不因书亡而俱亡;更重要的是,由选家去取之法、评泊之旨可探知词坛风会的演替。
但在近代以前,词史建构还未足引起词家的注意,词总集宗旨多在“便歌”或“传人”*参见龙榆生:《选词标准论》,《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第63页。
清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清人文集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涵盖了诗、词、曲、文、小说等各种文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按照篇目分类对清人文集进行索引,以期为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清人文集提供参考。
一、诗歌类清人文集中的诗歌字数长短不一,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个人抒发情感、抒发时代感受、抒发国家大事等多种主题。
代表作品有郑燮的《小重山·登润州城居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纳兰容若的《浣溪沙·莫听穿林打叶声》等。
二、词曲类清人文集中的词曲是文艺界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包括了红楼梦中所唱的几十首词,深受读者喜爱。
代表作品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贾仙奎的《萧史令·忆江南》、周济的《菩萨蛮·咏梅》等。
三、文学类清人文集中的文学类作品以散文和小说为主,文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多为洛阳纸贵。
代表作品有翁同龢的《谈天语》、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
四、史传类清人文集中的史传类作品较多,包括国别史、地方史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代表作品有蒋士铨的《明史纪事本末》、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戴震的《太原志》等。
五、杂文类清人文集中的杂文类作品是一种具有独特文体的文学形式,思想性强,文笔多样化。
代表作品有袁枚的《随园诗话》、纪晓岚的《与简斋林氏论剑》、赵翼的《康熙大典续编》等。
通过对清人文集的分类索引,我们可以感受到清人文学的丰富多彩和独特性格。
他们游走于文学艺术和历史文化之间,用文字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风云变幻,让后人得以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晚清的官报一.导言清末官报,是一种由清政府各部门主办的近代形态的机关报刊。
政治上,它服务于清王朝统治的需要,但是在新闻发展史上,作为晚清报业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宣告了古代形态报刊的终结,提高了报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刺激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
新闻史研究对象是新闻业的发展规律,应当从整体上涵盖各种新闻现象,找出其间的联系,而不能用情感的判断作为取舍标准,形成缺漏,否则难以准确把握规律性的东西。
许多新闻史著作中对于清末统治阶级官报活动的描述,大体上仍停留在20年代戈公振先生提供的资料上,只提及10种左右官报的名称,然后简单从政治上给予一否定性结论;有的甚至根本不涉及这一现象。
因此,官报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有鉴于此,笔者翻检当时各类官办和民营报刊,以及后人编纂的一些资料性书刊、著述,搜寻剔抉,所获资料见有111种官报,1在当时创办的近千种报刊中,是一个不小的类别。
这一数字当已囊括行省以上级别官报的大多数。
2下文将围绕它们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在总体描绘的基础上研究官报这一现象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统计方法上,由同一部门主办并有不间断承继关系者,如直隶学务公所的《教育杂志》、《直隶教育杂志》和《直隶教育官报》,均作为一种计算。
官方机构直接开办并委任官员经理,仅吸收商股参加者,仍包括在官报总数之内。
始商办后官办者,自改归官办之日起计为创办时间。
此外,因官报均附于某政府机构之下,由官方委派主管人员并审核稿件和垫拨官款,所以,当时有些仅接受官方津贴的报刊,时人称“半官半商”者,因其活动方式与严格意义的官报不同,故排除在官报总数之外。
二.官报的概貌及其活动方式首先,我们应当确定官报产生的时间上限和它在各阶段的活动特点。
通常的看法,是将1902年《北洋官报》的问世当作新式官报的起点。
此说不确。
官报肇始自1896年官书局出版的《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
3据笔者能够搜集到的资料,至《北洋官报》创办时的前6年间约有5种问世。
从图书馆馆刊的分类看其价值与意义图书馆馆刊就像一座宝库,它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了各个领域的知识、经验和智慧。
而这些馆刊的分类则呈现出其不同的价值与意义,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并利用这些资源。
一、分类的价值1. 提供了多样性的内容图书馆馆刊的分类不仅包括了各个学科领域的著作,还包括了各种形式的刊物,如期刊、报纸、杂志等等。
这种多样性的内容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库,满足了读者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阅读和学习需求。
2. 有针对性地满足读者需求通过分类,图书馆能够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并对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和管理。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读者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够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3. 促进了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图书馆馆刊的分类可以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资源交流和共享。
当读者在一个学科领域找到所需的资源时,可能会在其他学科领域找到对自己有用的资源,这就可以通过分类将这些资源联系在一起,方便读者进行跨学科的阅读和学习。
二、分类的意义1. 便于读者找到所需的资源分类可以让读者更加容易地找到所需的资源。
当读者想要找到某个学科领域的资料时,只需要根据分类系统找到对应的分类号,再去相应的书架上即可找到所需的资源,这样可以节省读者的时间和精力。
2. 促进读者的跨学科学习通过分类,读者可以更容易地发现并获取到不同学科领域的资源,这样可以促进读者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阅读。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扩大读者的知识面,还能够提高读者的综合学习能力。
3. 有助于保持文献资料的秩序和整洁4. 有利于提高馆刊资源的利用率图书馆馆刊的分类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读者跨学科学习、保持资源秩序整洁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各个图书馆都应该重视馆刊的分类工作,不断完善分类标准和机制,为读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从图书馆馆刊的分类看其价值与意义图书馆馆刊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资源,它们的分类不仅反映了图书馆的管理体系,更体现了其所囊括的知识和文化的丰富多样。
从图书馆馆刊的分类来看,可以窥见其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将从图书馆馆刊的分类出发,探讨其在知识传承、文化传播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重要性。
从图书馆馆刊的分类来看,可以看出图书馆馆刊的类型繁多。
一般来说,图书馆馆刊的分类包括期刊、报纸、杂志、年鉴等。
这些分类不仅仅是对图书馆馆刊的管理,更是对知识资源的细致划分,有利于读者更快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期刊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报纸主要用于新闻信息的传播,杂志则是对特定主题进行深入报道,年鉴则是对某一特定领域的年度总结。
这些不同类型的图书馆馆刊,能够满足人们对不同类型知识的需求,有助于知识的传承与发展。
图书馆馆刊的分类也反映了其不同的价值与意义。
期刊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在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地位,它们记录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方法,可以提供给他人进行参考和借鉴。
而报纸则是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评论,通过报纸,人们可以了解到社会的最新动态,了解人们的生活状态,了解国家与世界的发展进程。
杂志则是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深入报道,通过杂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一些特定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增强我们的专业能力。
年鉴则是对某一特定领域的年度总结,通过年鉴我们可以了解到某一特定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对于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从图书馆馆刊的分类来看,还能够反映出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不同种类的图书馆馆刊是对各种不同的观点、见解和思想的记录,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图书馆馆刊,人们得以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助于促进世界文明的共同进步。
从图书馆馆刊的分类看其价值与意义图书馆馆刊是指图书馆所出版的刊物,包括期刊、杂志、年鉴等。
作为图书馆的重要出版物之一,馆刊承载着丰富的学术信息、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图书馆馆刊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知识传播、学术交流和文化保护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一、分类根据内容和形式,图书馆馆刊可以分为学术期刊、文化杂志、年鉴和简报等几种类型。
1. 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是图书馆馆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学术研究为主要内容,包括各学科的理论探讨、研究成果、学术动态等。
学术期刊在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发布研究成果的平台,也为读者提供了获取最新学术资讯的途径。
通过学术期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得以广泛传播,推动学术进步和学科发展。
学术期刊也是评价学术成就和学术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2. 文化杂志文化杂志是以文化为主题的刊物,包括文学杂志、艺术杂志、历史杂志等。
文化杂志不仅提供文化信息和艺术作品,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它记录了时代的风貌和思想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繁荣。
通过文化杂志,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和当代文化现象,充实自己的文化修养,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3. 年鉴年鉴是对一定时期内某一领域的整体情况进行概括性描述和系统性记载的专业出版物。
年鉴通常包括该领域的发展动态、重要事件、重要论文等内容,具有全面、及时、权威性等特点。
年鉴在汇编、整理、归纳和总结相关领域的知识和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该领域的发展和研究具有导向性和参考价值,是学术界和相关领域从业者的必备工具书。
4. 简报简报是图书馆馆刊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通常包括馆藏书目、馆员简讯、服务动态和读者来信等内容。
简报是图书馆向读者传递信息和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读者了解图书馆馆藏、参加馆内活动的重要参考。
简报通过及时、简洁的方式介绍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和服务,促进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从图书馆馆刊的分类看其价值与意义图书馆馆刊的分类是指根据其内容或形式进行划分和归纳,便于读者查阅和利用。
不同类型的刊物在图书馆馆藏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对于读者来说也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下面将从图书馆馆刊的分类来探讨其价值与意义。
从内容分类上看,图书馆馆刊可以分为学术刊物、文化刊物、娱乐刊物等。
学术刊物是指专门用于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交流的刊物,如学术期刊、学术论文集等。
这些刊物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为读者提供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帮助读者了解学术前沿和潮流,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文化刊物是指主要关注文化和社会议题的刊物,如文学杂志、文化评论等。
这些刊物对于读者来说也具有很高的意义,可以丰富读者的文化知识,拓宽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娱乐刊物是指主要为读者提供娱乐资讯和休闲内容的刊物,如时尚杂志、娱乐周刊等。
这些刊物虽然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相对较低,但对于读者的消遣和娱乐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放松心情,增添生活乐趣。
从形式分类上看,图书馆馆刊可以分为纸质刊物和电子刊物。
纸质刊物是指印刷在纸张上的刊物,如纸质期刊、杂志等。
这些刊物具有稳定的存在形式和阅读方式,易于保存和传播,对于长期性阅读和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电子刊物是指以电子形式发布和传播的刊物,如电子期刊、网络杂志等。
这些刊物具有即时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和检索,对于读者来说也具有很高的意义,可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和阅读习惯。
从读者群体分类上看,图书馆馆刊可以分为学术刊物、大众刊物、少儿刊物等。
学术刊物主要面向专业人士和学术研究者,内容深入、专业,对于提高专业水平和开展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大众刊物主要面向一般读者,内容广泛、通俗,可以满足各种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兴趣,具有普及性和群众性的意义。
少儿刊物主要面向儿童读者,内容简单、生动,对于儿童的阅读启蒙和趣味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点石斋画报》的史料价值温静静【摘要】作为晚清较有影响力的第一份画报--<点石斋画报>,其图文并茂的形式,以及它所描绘出的诸多丰富多彩的反映晚清时期国内外市民生活的事例,在今天看来,不仅弥补了文字传播的不足,并为研究晚清的社会史、思想文化史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7)006【总页数】2页(P11-12)【关键词】《点石斋画报》;史料价值;中西交流【作者】温静静【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所,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9《点石斋画报》是近代中国第一份较有影响力的时事画报,创刊于1884年5月,停刊于1898年。
①由《申报》老板美查创办,画家吴有如为主编,参与编绘者约二十人,由点石斋书局石印。
每10天出版一次,每期8页9张黑白图画,每图配有两三百字的文字说明,随《申报》附赠,也进行零售。
在其发行的14年间,共刊出4700多幅图画。
现存版本主要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出版的影印本,共5函44册。
《申报》的主要创办者美查在《点石斋画报》创刊号序中,提出创办《点石斋画报》的主旨为“蓋取新闻事迹之颖异者,或新出一器,乍见一物,皆为绘图缀说,以征阅者之信而中国则未之前闻”,为读者提供“茗余酒后,展卷玩赏”。
所载内容庞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类:(1)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著名人物,如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光绪寿典、英国庆典,以及左宗棠、李鸿章、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等;(2)国内社会新闻,包括各地奇人异事、官吏腐败、反抗斗争,也有一些鬼神迷信、灵异之事;(3)西方科学技术,介绍轮船、火车、热气球、飞机以及内科手术等技术发明;(4)异域社会风情,诸如西式婚礼、运动会、赛马会、中国官员出使外国等等之类。
《点石斋画报》记载晚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丰富多彩的事例,重点着墨于上海这个大都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体现了上海丰富的市民性,成为中国晚清社会的一个缩影。
第39卷第5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9,N o .52023年9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S e pt .2023ʌ收稿日期ɔ2023G06G08ʌ作者简介ɔ麻馨月(2000-),女,苗族,贵州松桃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学研究.拂晚清之 尘 ,还历史以本真读张向东«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麻馨月(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㊀550025)ʌ摘要ɔ新世纪以来,学界对清末白话报刊的研究日渐增多,但对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关系的研究显得薄弱.张向东新著«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通过钩沉㊁梳理大量史料,对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的关系作了细致考证,实现了将五四文学革命置入晚清以来一脉相承的文学变革历程的 初衷 .ʌ关键词ɔ«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晚清;白话报刊;五四;文学革命ʌ中图分类号ɔI 206.6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3)05G0040G04S w e e p i n g D u s t o fL a t e Q i n g D y n a s t y a n dR e t u r n i n g A u t h e n t i c i t y o fH i s t o r y R e a d i n g Z h a n g X i a n g d o n g s V e r n a c u l a rP r e s s a n dL i t e r a r y R e v o l u t i o n i n t h eL a t eQ i n g D y n a s t yMA X i n Gyu e (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G u i z h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G u i y a n g 550025,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 t h en e wc e n t u r y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n v e r n a c u l a r p r e s s i n t h e l a t eQ i n g D y n a s t y h a s b e e n i n c r e a s i n g,b u t t h e r e Gs e a r c ho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v e r n a c u l a r p r e s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o l u t i o ni sw e a k .Z h a n g X i a n g d o n gsn e w b o o k ,V e r n a c u l a rP r e s s a n dL i t e r a r y R e v o l u t i o n i n t h eL a t eQ i n g D y n a s t y ,h a sm a d e c a r e f u l r e s e a r c ho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Gt w e e nv e r n a c u l a r p r e s s a n d l i t e r a r y r e v o l u t i o nb y c o m b i n g t h r o u g h a l a r g e n u m b e r o f 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a n d r e a l i z e d t h e o r i g i n a l i n t e n t i o n o f p l a c i n g t h eM a y F o u r t hL i t e r a r y R e v o l u t i o n i n t o t h e c o n t i n u o u s p r o c e s s o f l i t e r a r y re f o r ms i n c e t h e l a t eQ i n g D y n a s t y.K e y w o r d s :V e r n a c u l a rP r e s s a n dL i t e r a r y R e v o l u t i o n i n t h eL a t eQ i n g D y n a s t y ;L a t eQ i n g D y n a s t y ;v e r n a c u l a r p r e s s ;M a y F o u r t h ;l i t e r a r y re v o l u t i o n ㊀㊀张向东的新著«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通过对清末报刊与文学革命㊁与新文学之间关系的细致考证,向学界讲述了一个事实: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得益于清末白话报刊的驱动与孕育.五四文学革命与晚清处于一脉相承的文学变革历程中,这一观念理应是比较清晰的,可是在长期正典化 的历史叙述中,五四文学革命被奉为新文学的 正典 ,清末文学变革的意义便或有意或无意地被忽略,常被当作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加以叙述.五四文学革命在文学史上取得了重要的历史功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以1919年五四运动 为中国新文学起点的 正统划分法 ,也逐渐引来学者的思辨,特别是王德威 没有晚清,何来 五四 ? 的质疑,促使更多学者重新审视晚清与五四的关系,爬梳文献史料,还原历史真实.张向东继«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发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这一学术著作之后,以最为有力的史料实证,拂开了晚清以来近三十年所蒙之 尘 ;对中国现代文学起源进行再认识的同时,也为重塑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了新的观念.一新世纪以来,对清末白话报刊资料的发掘与研究逐渐增多,但就如著者张向东所言:一般侧重于清末白话报刊本身的研究,对它与五四文学革命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系统㊁全面㊁深入的研究[1].04«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视野,以清末白话报刊为媒介,向学术界清晰地呈现了清末文学迈向现代文学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两者并非断裂性的二元对立.如果不能在五四文学革命内部找到 前者 的痕迹或抹去前者的 痕迹 ,无疑都是非历史化的.张向东认为清末白话报刊对文学革命驱动与孕育有七个方面的功绩:白话报刊对新文学作家和读者的培养;清末白话报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角色与作用;白话报刊与语言变革;白话报刊与新文学的文体;白话报刊与现代文学格局的形成;风俗改良和 国民性 批判;白话报刊与身体革命[1]10~14.归纳来看,此七个功绩,为文学革命的发生溯到了其围绕白话报刊的 人 源㊁ 思想 源与 传播 源.不同于文学革命的当事人胡适㊁周作人等将 白话书报 仅作为 手段 的观念,张向东强调了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的脉脉相通.首先,关于 人 源.既然是革命,便需要 革命者 ,本书第二㊁三章的内容,主要论述了得益于白话报刊的发行,大量的新文学作家与读者才得以培养,此间的白话报人也成为后来文学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白话报刊不仅培养了读者新的阅读趣味,且作为阅读者,他们还可能成为传播者甚至生产者,并进一步成为新文学的接受者与支持者.所以著者张向东指出: 五四文学革命借助五四学生运动骤然取得成功,看似有些意外,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缘由,即是清末以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白话报刊为新文学培养了广大的读者群体,这才是文学革命取得成功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1]68值得一提的是,张向东注意到了白话报刊培养的一大批普通新文学作者和以新文学写作为副业的 边缘 作家,他们是新文学写作的参与者㊁氛围的营造者,同时也是既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被忽略的群体,但他们为文学革命所贡献的力却是不可磨灭的历史事实.其次, 思想 源.文学革命的思想不会凭空产生,本书的第四至八章就是在白话报刊中做出集中的考察,张向东主要从语言㊁文体㊁文学格局㊁文学主题等方面,为文学革命找到了其思想观念变革的渊源.比如,在语言上, 就语言与人的关系而言,语言意识觉醒的另一指向,是 个人的发现 与 个性解放 [1]190,通过语言文字的变革,将人从文言的拘禁中解放这一设想,便是清末白话运动的理想预期,只是受限于时代条件,直到五四时期 才算显示了理论的成熟和创作的 实绩 .在文体上, 从文体革命的角度来说,清末的白话文,是要打破古代文学 正宗 文体的浮华虚饰和各种形式的拘牵,客观真实地呈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使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启蒙作品的写作与阅读中来,从而激发人们改变现状的革命( 改良 )意识 [1]268.而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与格局,如以小说㊁诗歌㊁散文㊁戏剧构成的现代文学格局,在清末白话报刊中已有明显的先兆和发展趋势.文学革命中关于风俗改良㊁ 国民性 批评㊁剪辫㊁放足等启蒙话题,与清末白话报刊中的思考与讨论亦有着明显的历史连续性.最后是 传播 源,此处主要指白话报刊这一媒介. 媒介一经出现,就参与了一切意义重大的社会变革 智力革命㊁政治革命㊁工业革命,以及兴趣爱好㊁愿望抱负和道德观念的革命. [2]白话报刊这一媒介,就 不仅是外在于人的一种传播载体,而且变成了人的内在 尺度 :人在这种环境中重新确定生活的目标㊁意义和方式,它彻底地改变了人的生活 [1]27~28.以下这段关于清末电影处境的论述,正反映了当时的白话报刊作为主要传播媒介,所具有的巨大启蒙功用: 跟清末白话报刊㊁阅报社㊁宣讲㊁讲报㊁演说及戏曲演出等下层社会启蒙运动相比,1896-1911年间的电影放映,除了满足少数国人的猎奇心理之外,几乎没有产生任何意义的传播效应,更提不上 鼓民力 开民智 新民德 了. [3]清末白话报刊这一 传播 源,承载了 思想 ㊁培养了 人 ,作为思想呈现与获得的主要交流渠道,在整个文学变革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如胡全章所说, 数以百计的白话报刊,数以千计的白话文作者,数以万计的白话文(学)作品和形形色色的白话教科书,培养了一个庞大的读者群体,从而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兴起,奠定了至关重要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没有白话语言观念㊁白话书写经验㊁白话文读者基础和社会接受环境的长时间的量变积累,五四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质的突变,将会是无本之木㊁无源之水和空中楼阁. [4]五四文学革命得以 发生 ,得益于清末数十年间社会环境和文学自身的不断发展演变,这是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艾布拉姆斯在其著作«镜与灯»中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作品㊁世界㊁作家㊁读者四要素构成.张向东以清末白话报刊为中心,展示了这四要素在晚清文学活动中相互渗透㊁相互依14存与相互作用.运用此理论分析晚清文学变革,可见清末白话报刊作为作品的载体,其内容是对清末社会变革(世界)的再现,作家通过创作将文学变革的思想注入作品,由读者接收㊁反馈,读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成为作者,如此,以白话报刊为纽带,四要素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实现了共生互动.同时,报刊与社会之间,便形成了一个由外及内㊁由内及外的相互作用㊁螺旋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这样一个相互作用力,驱动了文学革命的发生.二清末白话报刊是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媒介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周棉㊁李新亮在论文«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的兴起㊁发展及影响»中有所论及.他们指出, 清末民初时期白话报刊的兴起与发展,无论在维新时期㊁清末新政时期,还是辛亥革命时期,都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既是当时社会变革的产物,也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在辛亥革命时期,白话报刊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潮,其中有留日背景的革命党人和知识分子利用白话报刊这一传播平台,不仅传播了革命思想和先进文化,促进了辛亥革命,也因为参与白话报刊的编撰实践,为此后的五四文学革命做了必要的人才储备和语言文学变革的准备. [5]但是,就白话报刊的 人才储备 而言,其视野仍限于新文化运动中头领人物以及青年学生的办刊经历,仅强调了白话报人与文学革命间的历史关联, 还缺乏系统㊁全面㊁深入的研究 [1]7,不足的存在,也正是«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的意义之一.正同潘光哲先生的序言题目«质疑叙史正典,丰富历史细节»所示,张向东的研究是在对既有叙史正典的质疑下展开的,并将质疑落实于最本真的求证,而非 费精耗神于在理论层面耍玩精致的概念游戏 [1]2,凸显了一位文学史家的责任意识与求真精神.细读«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不可忽视的是其中丰富详实的史料文献.张向东需要在大量原始文献采集的基础上,进行艰难的发掘㊁甄选㊁归纳等工作,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一条条清晰的清末白话报刊发展线.详实的史料,是«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这部著作研究成果的坚实支撑;扎实的史料功夫,则让读者看到一位学者在浮躁学风中能够 沉下来 做学问的㊁可贵的学术风范.张向东对于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关系的研究,并非浅尝辄止.大量的史料实证,只是走向更系统㊁全面㊁深入的研究的第一步.在文献的处理上,张向东追求细致的考辨,具体的分析.针对复杂事件或个体,他不流于简单的判断,而是深入挖掘历史细节,揭开背后的复杂性因素.比如被普遍认为是中国近代第一份白话报«演义白话报»创办者的章仲和,并没有成为文学革命的推动者,以及作为清末白话报人的林纾㊁刘师培,却成了文学革命的反对者,这些似乎与研究目的相悖的个例,张向东并没有选择回避,而是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以林纾为例,认为其 反对文学革命,是反对革 文言 的命,但并不反对 白话文 ,他真正反对的是 废文言 [1]129,指出林纾的守旧与 反对 是被以往文学史夸大了的.还指出了林纾反对文学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 守旧的思想观念和卫护自身 地位 的动机 ,以及在复杂的新旧冲突中,林纾作为旧文坛的元老,他需要维护自身在旧文学场域中的既有地位和既得利益,而新文学也恰需要以他来 开刀 ,才能获得在新文学场中的一席之地.所以,清末白话报人在五四时期的分化涉及很多复杂因素,不能因个例的错位与变异,便否定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的整体性历史关联.并且,张向东凭借自己的学术敏感,关注到一些历史蒙尘的事件㊁细节等,指出了其中涉及的重要学术问题,提出了自己原创性的思考,显然具有学术开拓的意义.比如往往被文学史忽略的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在地方上的回响,并以浙江一师为例,指出其对新文学运动所做出的思想启蒙㊁传播及新文学作家㊁读者的培养等贡献.作为文学革命的 外围战 ,裘延梁在1920年与钱基博展开的 文白之争 ,也是一场被忽视的论战,张向东却意识到这场论争对扩大新文学影响㊁深化地方读者对文学革命和新文学认识的极大推动作用.而且,他还敏锐地将视线落在了清末白话报刊的地域分布上,从而发现 白话报刊创办最早㊁数量最多的地区,基本上就是文学革命思想萌芽最早㊁新文学作家队伍最集中㊁新文学传播最广泛的地区 [1]153,这也成为 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的发生㊁新文学的发展密切关联的最有力证据 .本书第四章第二节中,张向东还就清末白话文运动此前没有论及的问题和未重视的文献做了分析,其中谈及五四 文白之争 的兴起与白话取代文言,认为其功应在清末的白话报,富有见地地从媒介本身去思考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除语言变革理论外,张向东还注意到了白话报刊的写作实践,以及清末白话报刊在国语教育㊁拼音文字㊁方言写24作等方面的影响,这类变革运动与创作实践作为文学革命的有益助力和启示,也往往被历史所忽视.张向东的广阔学术视野,还涉及了白话画报与报刊插画.报刊内容以 图文并茂 的方式展现,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文字的枯燥,会给读者带来更大的感染与冲击,而画报㊁插画等以图像为主的视觉呈现形式,也为 目不识丁 者提供了一个接受思想的渠道.张向东在研究中选取了数幅图画作为例说,主要集中于最后两章对白话报刊文学主题的相关论说中,作为史料证据的同时,也通过更为鲜活的图像与社会㊁图像与文化之间的互动,深入到白话报刊的思想肌理,呈现了作为主要媒介的清末白话报刊与思想启蒙之间的内在逻辑.三«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史料钩沉,加以细致梳理,生成了独特的学术判断,还原了清末白话报刊到文学革命之间复杂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对现代文学史重新建构的过程.张向东为实现对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关系的准确判断,考察与探究清末白话报刊创作面貌的同时,对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的条条发展脉络做了细致的呈现,从而证实了清末白话报刊对文学革命所发挥的种种开拓性贡献.针对胡适夸耀自己作为 攻击古文的权威 的历史功绩,张向东认为,在清末白话报的印证下,胡适之说的虚妄便显露无遗.他指出清末也不乏坚决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的人, 清末以白话报刊为核心的白话文运动,已经开始攻击旧文学㊁提倡新文学了,这些论述,和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论争非常相似. [1]36而胡适在文学革命中所提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这一口号,其实也早在清末白话报刊中开始.此外五四文学革命中 批判性 反传统 言文一致 等响亮的口号, 在清末的白话报刊中已广为宣传并付诸实践 [1]271.张向东将文学革命得以成功的最大功绩,归于清末以来近三十年间有名无名的白话文作者的不断 尝试 ,将他们认定为五四的 开路先锋 ,这是无可置疑的.通过对«安徽俗话报»和«竞业旬报»文学栏目的统计分析,张向东还发现了20世纪初以白话报为载体的中国文学出现了五个显著特点和趋向:小说大行其道,逐渐取得文学正宗地位;诗词中雅俗分流的趋向和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杂文的异军突起;戏曲地位的上升;白话传记文学的出现[1]325~326.从而证实中国现代文学的四大文类格局,在清末白话报刊中,已有明显的先兆和趋势.其中,他对白话报刊的开拓性的认识,还体现在发现一些现代文体㊁题材已经出现并成长着.如对 杂文 这一文体的 正名 ,指出 清末虽然还没有统一的现代杂文的概念,但许多白话报都设有 杂录 杂俎 闲谈 谭丛 谐谈 滑稽文 小言 等不同名称的栏目,在1909年1月22日«竞业旬报»第40期开始出现以 杂文 命名的栏目.所以,将现代杂文的起点放置在清末的白话报时期,是 有名有实 的 [1]354~355.清末白话报刊中对政治㊁教育㊁科学㊁婚姻㊁反迷信等题材的演绎,俨然开了五四 问题小说 先河.张向东针对清末白话报刊的开掘,向我们展示了清末白话报刊孕育五四文学革命的不朽功绩,同时也为后来的相关研究㊁文学史写作提供了一定参考.清末文学变革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基础,两者不仅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文学脉络上亦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清末白话报刊作为现代文学发展线上的一节,它与文学革命之间是从未断裂的,并且不断促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虽然面临白话报刊多㊁查阅难度大等诸多现实困难,以及清末以来文学㊁历史㊁政治等多方面的复杂性因素,张向东教授仍是砥志研思,凭史实说话,更丰富㊁更完整地呈现了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的紧密联系,实现了将五四文学革命置入晚清以来一脉相承的文学变革历程的 初衷 .ʌ参考文献ɔ[1]张向东.清末白话报刊与文学革命[M].北京:中华书局,2022:7.[2]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9.[3]李道新.中国电影国族论述及其历史景观[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26G27.[4]胡全章.近代中国报章之兴与文体之变[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269.[5]周棉,李新亮.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的兴起㊁发展及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49G50.[责任编辑:王作华]34。
晚清时期报刊文学史料分类与价值内涵晚清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文学的生长嬗变构建了新的场域,梁启超提出“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曹聚仁认为中国文坛与报坛是血缘关系密切的“表姊妹”。
一方面,报刊的出现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文化、新理念,在激发文人创作热情的同时彰显了社会职责,另一方面,晚清文学带有古文学的蕴意又包含改革趋势,为近代社会、近代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重要助力。
这一时期,文人办报热潮的兴起与文学改革的尝试为文学创作的转变、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机遇,让整个报刊领域呈现出繁荣景象。
XXX财经大学包礼祥教授认为,近代中国文学史实际上也是一部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文学景象的繁荣或文学功能的传达不仅彰显了近代社会文化内容形式,还映射了社会诉求与理想观念的动态衍变,历史意义重大。
一、晚清时期报刊文学史料的分类概述
从《中国报刊辞典(1815—1949)》的整理分类情况来看,近代中文报刊多达千种,其中大多数刊登过文学作品,从文学体裁来看,这些文学作品主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说或剧本四大类。
1.近代诗歌类报刊史料近代诗歌随着旧封建主义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而呈现繁荣发展的盛况,梁启超在《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醒狮》《庸言》等报刊中开辟诗词专栏,实施“新学诗”到“诗界革命”的改革举措,如刊登了《壮别》等作品。
此外,当时的帝国列强通过大量刊发中西融合的诗词以达到宗教攀附的目的,如《东西洋每月统计传》《中西教会报》等。
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
近代诗歌的起源、发展与近代社会矛盾变迁息息相关,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反抗列强的侵蚀思想到中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封建再到“新文化”运动后的新变化,诗歌内涵的变化象征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进程与思想观念的缓慢革新。
2.近代散文类报刊史料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大多以时论散文发表政Z言论,如蔡元培的《俄祸》(《俄事警闻》,1903)梁启超的《新民说》(《新民丛报》,1902—1906),鲁迅的《文化偏至论》(《XXX》,1905)等。
20世纪初是近代散文类报刊产生与发展的黄金时期,“文人论政”与“文人办报”热潮的兴起与晚清封建制度造成的社会积贫积弱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大量散文如《论中国之将强》等(《时务报》,1986)、《变法》(《循环日报》,1874)鼓吹西方的先进文化、技术优势,这一时期《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述报》不断刊发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良派知识分子的文学作品,如梁启超、王韬、容闳、伍廷芳等人的作品。
3.近代小说类报刊史料作为近代发展规模最庞大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形式、作用得以多元化体现,比如《官场现形记》(《世界繁华报》,1896)作为近代中国第一部报刊连载小说,引发了“谴责小说”热潮。
此外,19世纪70年代大量文学期刊涌现,如《瀛寰琐记》(1872)、《四溟琐记》(1875)、《寰宇琐记》(1876)、《游戏报》(1897)、《绣像小说》(1903)等,这些报刊发表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新中国未来记》等知名小说。
近代小说体裁为近代文体承载量的扩容奠定了基础,但受到当时政Z因素的制约,政论性文学作品极易被禁封,
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借助小说体裁实现议论、消息、说明等文学功能是近代文学的主流风尚。
4.近代戏剧类报刊史料由于戏剧以“词俚”“动人”等特征引人深思,因此近代剧小说、剧本等文学载体兴盛发展到极致,比如陈去病、柳亚子等人1904年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并发表了《革命军》《驳康书》《皇帝魂》等反封建剧小说。
随着大众文艺的兴起与中外文艺思想的传播,近代部分报刊如《申报》《XX新报》等甚至开辟专栏刊登戏剧文学作品。
晚清时期,维新派对戏剧文学给予了“虽聋得见,虽盲可闻,欲无老无幼,无上无下,人人能有国家思想而受其感化力者,舍戏剧末由”的至高评价,革命派也认为戏剧具备同化力,对社会民智的开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近代报刊文学的嬗变特征
1.多元化与世俗化衍变:从古代文学向近代文学过渡纵观近代的报刊文学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受到近代社会的发展与不同文化启蒙意识的影响,古代文学逐步转化为近代文学,其主要嬗变特征表现在体裁形式多元化以及创作目标世俗化两大层面。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形式单一,大多以总集、合集、别集、口传等形式为主,发展缓慢;随着近代社会报刊传播渠道的形成,大量文学与报刊发展并形成交互依附之势,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新学诗、新民体的文学体裁与形式,从而推动了文学革命的进程,让古代文学凭借近代大众传播工具实现了报刊化发展,形成了近代出版的繁荣盛景。
这一时期,诸如“诗钟”“灯谜”等古代文学形式实现了大众化传播,而《申报》《瀛寰琐记》《海上奇书》《绣像小说》《月月小说》等报刊甚至专门开辟文学专栏,
以文学作品实现商业化经营目标。
此外,近代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受到城市市民数量激增带来的文化需求旺盛的影响,大量报刊出于读者受众与自身发展的目的不断拓展文学传播的空间,为大量作家提供了生活来源并激发其创作热情。
以近代小说为例,一方面,报刊传播为文学创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受到读者因素的干扰,文学从时政论述转向社会生活,形成了变更故事情节、改变人物形象的世俗化发展趋势,如当时《申报》《月月小说》《四溟琐记》《新小说》等报刊上刊登的鸳鸯蝴蝶派作家的文学作品就是典型范例。
2.融合式创新: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合流”近代中国报刊文学的嬗变特征还表现在鲜明的融合式创新上,即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合流”发展。
西学东渐是近代社会鲜明的发展特征,自1854年晚清首位留学生容闳赴美留学归来,近代中国便开启了外派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救国救民的征程,在洋务派代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支持下,近代中国逐渐兴起“师夷长技以制夷”之风。
当时,诸如梁启超、胡适、鲁迅等近代报人代表都有海外留学的经验,这为中国文学的改革创新奠定了基础。
“文人办报”热潮兴起后,近代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近代报刊如《申报》《世界繁华报》《遐迩贯珍》《万国公报》《采风报》等,主要以介绍西方文化、技术为主,这些报刊率先将西方文学传播至近代中国社会,让新文化与新理念的传播既激发创作者热情,又切实影响创作者的文学思想与表达理念。
于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西兼具,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