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建筑
- 格式:ppt
- 大小:2.74 MB
- 文档页数:69
【古建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彩画各时代特征在我国的古建筑历史上,彩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建筑彩画是极富特色的装饰,在柱、梁、枋等处绘制图案花纹,在美化了建筑构件的同时,又增加木料防腐防蛀性能,而且有一定的防水性,增加建筑物寿命。
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彩画的雏形,六朝和隋唐时期则是彩画发展的高潮,到了宋朝,宋式彩画在《营造法式》中有专门的记载。
清朝,彩画发展到了高峰。
下边,一起来了解下彩画在各个时代的具体发展和特征吧!1、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与建筑彩画此时期的殿堂和庙宇,均在墙壁表面施色涂饰,广泛流行墙面涂白,但也有佛寺中用红色涂壁的,如洛阳北魏永宁寺塔“内壁彩绘,外壁涂饰红色”。
南朝建康同泰寺和郢州晋安寺,也用涂饰红色的做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题材,仍沿袭汉制,以云气、仙灵、圣贤为主。
佛教题材的壁画,早期仅有维摩、文殊等诸菩萨相,至南朝梁武帝时渐趋兴盛。
近年考古发掘出土的此时期砖石墓内壁彩画更是丰富多彩。
建筑构件彩画,由于此时期地面木构建筑实物早已不存,故只能从绘画、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了解其概况。
《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胡统寺和高阳王寺的“朱柱素壁,甚为佳丽”、“白壁丹楹,窈窕连亘”,以及考古发掘的同时期墓葬材料等,可知其木柱多涂饰朱红色;《洛阳伽蓝记》记载及敦煌莫高窟的彩画情况是在门楼彩画云气纹和绘出神灵奇异之象,木塔之柱子和斗栱也施以彩画。
替木、散斗、栱和栌斗皆以土红为地,石绿界边,以黄色绘忍冬纹和流云纹。
柱子是在红地绿边内绘黄、黑和石绿相间的卷草纹。
随着佛教艺术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从西域传人了“晕”或“晕染”的绘画技法,如梁丹阳一寺门楣上所画凹凸花纹,为文献记载的“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常如凹凸,就视即平”相符。
这种画技在敦煌石窟中也有实例,即画青绿山头时,趁湿在石绿峰峦边缘加染石青,使二色相接,使二色形成渐进的过渡。
使单色涂饰更进一步,在木构件表面形成五彩缤纷的彩画(图1)。
2、隋唐五代时期彩画隋唐时期彩画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唐,宋,明,清的建筑风格特征与代表性建筑构造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基干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
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一:唐代建筑风格特征与代表构造:唐初,太宗李世民吸取隋炀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教训,主张养民,崇尚简朴、兴建宫室的数量和规模都很有限。
经过贞观之治,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至开元、天宝年间,其建筑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盛唐风格”,建筑艺术达到了巅峰。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逐步走向没落,中晚唐建筑也因之少了盛唐建筑的雄浑之气,多了些柔美装饰之风。
随着高足家具的普及,晚唐的建筑比例也因之产生了变化。
唐朝的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
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唐代建筑最大的技术成就是斗拱的完善和木构架体系的成熟,出现了专门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的专业建筑师----梓人(都料匠)。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城规122 江海洋1120110087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一、原始社会黄河流域的穴居穴居的发展历程:居住面高度变化平面形式变化房间数量变化表面装饰变化\二、夏商周社会1·从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看,中国奴隶社会(夏商周)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为世界主要三种体系(石、木、生土)之一,在奴隶社会虽然尚属草创阶段,但结构方式以基本确立。
2·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三、秦汉时期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
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斗拱在汉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的种类十分之多,可谓达到了千奇百怪的程度。
在各种阙,墓葬及画像砖中我们都可以见到它的形象。
此时的斗拱虽已能做的比较复杂,但没有往前出跳的,且各地做法很不统一,有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工匠们个人的摸索。
后世中成熟的斗拱,便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从这些斗拱中脱颖而出的。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此时期为我国大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此时专制王权衰退,士族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
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劳动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单层重檐殿堂遗存檐代表等级。
重檐建筑一般等级比较高。
太原晋祠圣母殿是一座祭祀性建筑,单层重檐。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是宋代的遗构,建造年代是宋崇宁元年、1102年,比《营造法式》早一年。
从圣母座后元祐年间的题记上看可能更早,元祐二年是1087年,还早二十多年。
这个建筑是重檐,一般重檐是有周匝副阶的。
殿身部分上檐是九脊顶,也就是歇山顶,包括副阶的这部分。
下层檐是七开间,进深是六间,殿身是五间,因为它收进一些檐子,平面大致接近一个方形,周围有一圈廊。
它的总平面如下图,这是个园林化的祠。
大殿有盘龙柱,重檐。
前面还有一个十字形的石桥。
形式是殿堂式结构。
内外柱同高,构架用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的做法,前面省了一个柱子,结构很大胆,而前面有一个短柱,就是上檐柱直接落在了前面的三椽栿上。
它产生的效果是前廊特别大。
如果到那个地方,都感觉前廊很空畅,便于礼寺。
外观很精美,重檐、九脊。
宋代的建筑装饰华丽、华美,加上盘龙柱、石栏杆,非常地精巧、玲珑和庄重的一个建筑物。
斗栱用得并不太高,上檐用六铺作双杪单下昂,出了三跳。
下檐一般要减上檐一铺,用的是五铺作,这是习惯。
一般上檐要高一点。
盘龙柱是现存最早的(曲阜的孔庙大圣殿也用了盘龙柱),殿内还有圣母像和座椅。
这个座椅是目前所知道最早的家具,元祐二年的,应该公元1087年,离现在已经是一千多年了。
它的琉璃瓦顶也很精美,用了琉璃剪边,用了很丰富的雕饰。
但这些脊部很可能是明代的。
它有维修的痕迹河北正定隆兴寺的摩尼殿的造型和空间极其独特而且很丰富,也是单层重檐。
隆兴寺在唐代叫龙藏寺,后改成龙兴寺。
唐中宗年间,全国普遍地改龙兴寺。
到清代改成隆兴寺。
这个寺院保持得比较完整,从前面的影壁、牌坊、石桥、天王殿、大觉六师殿、摩尼殿,一直到戒坛、大悲阁、弥陀殿、敬业殿、药师殿,整个纵深很长。
宋代的图形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的空间,特别是大悲阁两侧还用两个配楼,非常隆重。
摩尼殿是现存寺内比较早的一座殿堂,它建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
中国园林全盛期(隋唐、五代)的园林特点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概述一全盛时期的园林二全盛时期园林的特点三一、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概述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十国(891-979)•公元581年北周贵族文帝杨坚废帝立隋王朝,589年隋南下灭陈,中国统一。
惜民革政,社会安定繁荣。
炀帝穷奢极侈,终酿农民起义,豪强割据。
•隋开国建都长安,于汉之旧址以南建新城大兴,隋代的大兴城并未全部建成,宫苑和坊里部只是初具规模。
•隋炀帝杨广登位后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尽情挥霍,并建东都洛阳,大肆营建宫室苑囿。
一、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概述隋开国建都大兴/东都洛阳隋炀帝几乎每年巡游,其为游幸江南开掘运河:自洛阳的西苑引谷,伊二水以达黄河;东入汴河,通泗水而达淮河;又发民工十万,开邗河而入长江;沟旁筑御道,植以柳树。
一、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概述隋炀帝游幸江南开掘运河一、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概述隋唐时期的都城长安•618年李渊统一全国,建立唐王朝。
由宇文恺主持兴建。
•唐代在隋的大兴基础上继续完成,同时恢复“长安”之名,作为唐王朝的都城。
长安城北枕渭河,南靠大城之北墙,东抵产河,西面包括汉代的长安故城。
宫城以北为御苑“大兴苑”。
一、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概述隋唐时期的都城长安“大兴”城东西宽9.72公里,南北长8.69公里。
宫城,皇城,大城三重环套的配置形制。
宫城偏处大城之北,它的中轴线亦即大兴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由北而南通过皇城和朱雀门大街直达大城之正南门,皇城紧邻宫城之南,为衙署区之所在。
一、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概述唐长安城平面图•宫城和皇城构成城市的中心区,其余为坊里居住区。
•居住区为“经纬涂制”道路网, 采取市,坊严格分开之制。
•坊内概不设店肆,所有商业活动均集中于东、西二市。
一、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概述隋唐时期的洛阳•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在北魏洛阳故城西约十八里处、东周王城的东侧正式营建东都洛阳,次年完工。
隋唐五代建筑从东汉以后的三国开始,直到隋统一中国,分裂的局面前后持续了将近400年之久。
但与秦一样。
隋也很短,只有37年就被唐所取代。
隋统一中国,在城市和建筑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隋文帝杨坚在开国的次年,即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就在西汉长安之东南动工兴建都城,并定名为“大兴”,以示新的历史的开始。
大兴城的布局,外面是方正的城郭,内部是整齐的街道,整个城市井井有条,建设得十分理想。
可惜隋炀帝腐败,都城建成后不久,皇朝就被李渊等起义军推翻。
后来李渊建立唐朝,其都城也选在此,但名字改为长安。
大兴城的基本格局几乎没有什么变动。
其总体特征是中轴线对称布局,以正对宫城大门承天门、皇城大门朱雀门,直至南城中门明德门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城门位置道路的格局及东市西市的位置等,都是严格对称的。
城内的道路是方格网形式,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
道路等级分明,层次清楚,以通达城门的大街为主干道,其他则为次级道路,最后则是通达诸街坊内的小路。
道路最宽的达180米。
唐长安城内的居住区为街坊形式,是封闭式的坊里制。
这样的布置便于管理,对社会治安有好处。
唐初贞观年间,有“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之说,即“贞观之治”。
五代时后唐建都洛阳,后梁、后晋、后汉和后周建都开封。
这些朝代是分裂时期的小国,其都城只是在前朝城池的基础上作一些整修,规模不大。
十国的都城,小而边远,但其中南唐的金陵(今南京)和吴越的杭州,有点新的城市气质,有小巧玲珑之感。
金陵在南朝时的都城建康之南,据记载,金陵城周二十五里四十四步,上阔二丈五尺,下阔二丈五尺,高二丈五尺。
南门一带,均用巨石砌成,东北面依山带江为险固,凿护城河。
城门有八个,除东南西北四门外,又有上水门、下水门、栅寨门、龙光门。
整个都城的位置“夹淮带江以尽其利”,“南止于长桥,北止于北门桥,盖其形局前倚雨花台,后枕鸡笼山,东望钟山而两带石头。
”隋唐时代的居住建筑,如今早已无存,但在文献资料和文艺作品中,却也留下了不少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