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迎进-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优质护理体会-1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急性冠脉综合征护理体会【摘要】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心内科常见疾患,病症表现有不稳定性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等。
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心血管疾病专业知识、精湛的业务技术,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护理知识,才能做好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护理并达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表现;护理措施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6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05-02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心内科常见疾患,病症表现有不稳定性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等。
目前认为此类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内存在不稳定斑块等原因引发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处理应积极,不可轻视,为诊断明确,必要时应做介入检查、治疗或静脉溶栓,本文仅总结对药物治疗患者的一些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1.1 我科2007年至2012年7月收治的287例患者,其中男172例,女115例;年龄最大92岁,最小38岁。
50岁以下34例,50-70岁190例,70岁以上63例;287例患者均符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患者发病主诉一般为胸疼或剧烈上腹痛或胸骨后压榨性疼痛;部分伴有呼吸困难;伴恶心和/或呕吐;伴出汗等;部分患者既往有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病史,无外伤史:若出现这些症状,则及时做常规心电图来明确诊断,部分高度可疑而常规心电图正常的患者可检查动态心电图及运动平板检查。
2 心绞痛发作时护理措施2.1 疼痛的处理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活动,同时舍下含服硝酸甘油。
2.2 病情观察了解病人发生心绞痛的诱因,发作时疼痛的部位、持续时间、缓解方式、伴随症状等,做全导心电图,心电监测观察心肌缺血改变,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2.3 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心绞痛发作时,嘱咐病人舍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应平卧,以防低血压的发生。
2.4 心理护理允许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尊重、倾听病人,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理解并鼓励病人表达恐惧,并给以心理疏导。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对4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加强了病人的急救措施,注意饮食与通便,做好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严格观察病情变化,做好介入术前术后的护理。
结果:47例病人恢复正常生活,2例因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经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护士娴熟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使ACS病人康复,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护理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是心肌缺血急性发作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它涵盖了既往诊断的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QMl)、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l)、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心脏缺血性猝死[1],是常见的心内科急重症,具有发病急、病情重、不稳定、变化快、易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特点。
及时、正确的护理干预对救治ACS患者,预防复发、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ACS 患者49例,通过及时治疗与精心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49例ACS患者中,男32例,女17例;年龄47~82岁,70岁以下30例,70~75岁13例,75岁以上6例;49例患者均符合ACS诊断标准,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32例。
其中45例经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植入术和精心护理后好转;2例行冠脉搭桥术后好转;2例因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经抢救无效死亡。
2 护理体会2.1 急救措施:ACS患者发病时有明显的胸痛表现,一旦发生胸痛,首先要病人安静平卧或坐着休息,不要让病人走动,更不要慌忙搬动病人,立刻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3~0.6mg,鼻导管给氧,马上做床旁心电图。
疼痛较剧时,静脉或肌内注射吗啡止痛,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滴注硝酸甘油,进行床边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和氧饱和度变化,准备好急救器材,必要时要行心电除颤抢救。
急性冠脉综合症病人术后的护理体会(新疆且末县医院新疆且末841900)【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38-011病史资料患者;男性,45岁,体重81kg,身高181cm; 职业:警察。
自述胸闷、胸痛3天加重伴大汗5小时余。
其母亲代诉,3天前患者出现胸闷、胸痛不适症状,可耐受,未予重视及治疗。
于当日23时左右出现上述症状加重伴大汗淋漓,立即前往附近医院就医。
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具体治疗不详,并且出现多次室颤,神志昏迷行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13次,除颤后立即送往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进一步治疗,在介入中心急诊行PTCA﹙经皮冠状动脉气囊成型术﹚+STENT﹙支架+主动脉球囊扩张术﹚,术中血压低,频发室性早搏,多次室颤后立即给予抗心律失常及除颤对症处理,安装主动脉球囊反博泵辅助心功能,术毕返回病房监护治疗。
立即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病程中患者呈昏迷状,未进食,留置导尿管通畅,尿液呈茶色,大便未解。
2转入科室诊断①冠心病②急性下壁心肌梗塞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 转科记录首测体温35C以下,脉搏69次/分,呼吸12次/分,血压75/59mmhg. 胸部可见前胸壁电除颤时留有多条局部皮肤灼伤痕,双肺呼吸音稍粗,右手水肿,给予硫酸镁外敷后水肿有所减轻,双下肢无水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四肢末稍暖。
4护理措施4.1氧气: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4—5升/分,等病情稳定后可改为2—3升/分,5—7天以后可间歇吸氧。
4.2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动态心电监护,认真测量脉率、心率、心律,注意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4.3血压:用沙袋压迫深静脉穿刺处,注意观察周围皮肤的渗血情况,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每15分钟测一次,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4体征变化: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神志、尿量的变化对疼痛的性质、部位、时间和用药效果,准确记录出入量。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急救护理体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既涵盖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Q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NSTEMI),也存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还包括心脏缺血性猝死,属于国际公认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既表现为发病急、病情重,也表现为不稳定、变化快,还表现为易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以及猝死等。
因此,对其进行护理和抢救,面临诸多挑战。
自从2021年09月至12月,我院收治了10名ACS患者。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共有10例ACS患者,男性患者人数占比60%(6人),女性患者人数占比40%(4人)。
年龄大概为48-86岁,平均年龄接近于(55.26+2.16)岁。
诊断标准:在临床方面,既表现为胸闷、心绞痛(呈压榨感),也表现为呼吸困难、大汗、乏力,还表现为纳差、恶心以及呕吐。
其中,2例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症状,2例出现主动脉夹层,3例属于NSTEM,2例属于UA,1例属于心源性猝死。
1.2急救(1)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进行安置,对其实施心电图、血压以及呼吸检测,并妥善做好记录。
吸氧促使患者的血氧含量(氧流量2L/min)有所提升,为缺氧心肌提供氧气,进而有效控制梗死范围。
要求患者卧床,不要前来探视,确保住院安静,避免不良刺激。
急性心肌梗死(AMI)表现为烦躁不安、恐惧感以及濒死感,使得梗死范围有所扩大,进而促使病情有所加重。
在肌内或者静脉,注射吗啡,发挥止痛作用,既使得梗死范围得到控制,也使得并发症有所减少。
(2)对10例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扩张,也实施抗凝、抗血小板以及他汀类药物治疗。
为其提供口服硝酸酯类:口含0.3-0.6mg硝酸甘油,或者5-10g硝酸异山梨脂,使得血管紧张素顺利转化为酶抑制剂、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等,再为患者提供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然后为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
(3)在前面治疗的基础上,为其中4例患者在症状发作的12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存在主动脉夹层、NSTEMI的患者不宜实施溶栓治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护理体会作者:苏旻孙朝阳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29期【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护理;体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或糜烂、溃疡,并发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微血管栓塞等导致急性或亚急性的心肌供氧减少,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属于临床上危重病症,需要高度重视。
2011年5月~2013年1月河南确山县人民医院内一科收治ACS患者368例,治愈率达89%。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368例患者中,男243例,女125例,年龄31~92岁,平均(57±6.1)岁。
1. 2 治疗方法积极的抗心肌缺血、抗凝、抗血小板调脂治疗,吸氧,镇静止痛,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时间2 护理体会2. 1 绝对卧床休息,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及时收住院治疗(最好收入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急性期卧床休息1~3 d,心肌梗死患者绝对卧床休息3 d以上,提供舒适卧位,对于偏瘫的患者要定时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要反复耐心向患者说明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和不能随便活动的治疗意义,以取得患者的认同。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
2. 2 吸氧 ACS患者心肌缺血、缺氧,及时吸氧可改善心肌缺血的症状,减轻疼痛,早期吸氧有助于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有利于防治心律失常,鼻导管吸氧一般2~4 L/min,面罩吸氧5~10 L/min。
2. 3 饮食的护理宜低糖、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每日保证必需的热量和营养,少食多餐,吃清淡、易消化、产气少,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质及纤维素的食物,忌烟酒,严格限制高胆固醇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蟹黄等的摄入,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特别是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患者),同时正确记录出入水量。
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优质护理体会
张迎进
天津市海河医院天津300350
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30例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做研究,随机分2组/15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联合优质护理,相比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评分。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分值高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分值高达(94.52±2.59)分,相比对照组优势大(P<0.05)。
结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体会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指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为病理基础、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1]。
本文为了研究优质护理干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影响,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以供参考,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30例于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2组,每组15例患者。
对照组: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平均(53.14±4.69)岁。
观察组: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平均(52.48±4.50)岁。
2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上述资料方面差别不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做好交流沟通工作,说明治疗的相关情况,进行常规身体检查,术前准备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采取优质护理干预。
内容包括:
①术前护理。
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详细讲解治疗的过程、目的、效果和优质护理的知识。
观察患者有无不良情绪,若有,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再做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②术中护理。
紧密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变化和血压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对患者的呕吐物进行及时处理,以免造成窒息。
③术后护理。
仔细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严格检测血压指标。
对患者的穿刺部位采取有效护理,杜绝感染。
对于患者的各类不良反应,依照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干预。
患者出院时,医护人员需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指导饮食。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2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GQOL-74)评分以及护理满意情况[2]。
GQOL-74量表: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呢、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项,总分一百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护理满意情况:通过本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百分制,评分越高代表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收集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说明2组患者的GQOL-74量表和满意评分(t检验),P<0.05表明2组患者的数据差别较大。
2结果
2.1比较2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GQOL-74量表情况
观察组护理后的4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情况见表1:
表1 2组患者情况比较(分)
组别时间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
观察组(n=15)护理前
护理后
54.34±
3.15
71.32±
3.57
56.82±
3.43
69.37±
3.49
56.36±
3.67
70.28±
3.74
57.24±
3.91
72.85±
3.35
对照组(n=15) 护理前
护理后
54.65±
3.03
62.17±
3.61
56.77±
3.50
60.53±
3.49
56.32±
3.52
63.21±
3.60
57.49±
3.50
64.06±
3.11
2.2比较2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
对照组护理后的评分为(75.21±3.40)分,观察组为(94.52±2.59)分。
观察组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病人群多为老年人,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胸闷、胸痛。
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的最终治疗接受性具有重要作用[3]。
观察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其优势包括:(1)术前护理。
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其建立信心、全力配合医治。
(2)术中护理。
降低意外情况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3)术后护理。
有利于抑制疾病复发,控制病情。
(4)有助于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4]。
综上所述,借助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并能提升其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在临床护理中可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慧,张寿涛,毛艳华,等.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网膜素-1、高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及相关性[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11):1074-1078.
[2]胡陶,刘荣均,周宏.脑钠肽和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疗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6,29(22):84-85.
[3]牛光美,郑容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治疗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6,22(6):21-23.
[4]黄泽虹,李素玲,林秋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诊救治的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