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 格式:docx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6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成剑霞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师说:同学们,在《赤壁之战》一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一起抵抗曹操。
因为谋略得当,在赤壁,周瑜用3 万精兵大败曹操号称80 万的大军,创下了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那么,在这场战斗中,周瑜军队所使用的箭是怎么得来的,你们知道吗?2、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师说:看了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问题呢?生自由提问:(谁借箭?为什么借?向谁借?用什么借?借到了吗?)3、学生带问题自主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主要讲谁?生说:(周瑜、鲁肃、曹操、诸葛亮)(诸葛亮)2、师问:课文主要表现诸葛亮的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
生说:神机妙算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适时出示课件)1、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2、学生讨论交流。
A、知天文出示:(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师问: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生答:吃惊师问: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生答: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师问: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能够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
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1、老师:同学们好。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
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碰到读不通的句子多念几遍二、初读课文,了解“草船借箭”起因、经过、结果。
1、认读词语,师强调“擂鼓”中“擂”(多音字)的读音及“妒忌”中“忌”字的写法。
2、理解词义,师:“妒忌”一词你怎么理解?生:就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心生怨恨。
师:理解得很准确!谁能结合课文第1自然段再来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生读第1自然段)生:我觉得“妒忌”就是XXX看到XXX比自己有才干就心生怨恨。
师:你会怎么读这一段?(生读,留意重读了“挺”和“很”两个词)师:让我们带上对“妒忌“一词的理解齐读这一段。
(生齐读)师:因为妒忌,所以XXX才会————生:想办法来难XXX。
生:让XXX十天造好十万支箭。
生:想借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这件事来治XXX的罪,没想到他答应三天就能造好(师相机板书)师:文中两人是如何对话的?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读第二自然段中的对话(生分角色朗读)师总结:这就是“草船借箭”的起因!(XXX嫉妒XXX的才干,想要陷害他)3、师:了解了“草船借箭”的起因,谁能用简洁的言语讲讲“草船借箭”的经过?(终身详细具体地进行介绍)师:内容介绍得具体又条理,但老师的要求是用简洁的语言讲讲,谁能讲得更简洁?(一生简明扼要地讲述)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结果是(XXX长叹说:“XXX神机神算,我真不如他!”)(板书:起因、经过、结果)师:你怎么理解“长叹”一词?想像一下,XXX说这话时心情怎样?生:“长叹”就是长长的叹息。
我想XXX会非常佩服地说这句话,因为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他看到XXX确实比自己强。
所以,说这句话时他的语气应该比较诚恳。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课堂实录草船借箭》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老师请XXX同学给大家讲个故事,仔细听哦,看谁能听出她讲的是什么故事?(学生讲述了“XXX三气XXX”的故事)2、老师询问学生对XXX和XXX的评价,学生用词恰当地评价了两个人物。
3、老师介绍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
4、老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草船借箭》。
二、初读课文,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1、老师要求学生较快地阅读全文,注意准确通顺地读出句子。
2、老师强调“擂鼓”中“擂”的读音和“妒忌”中“忌”字的写法。
3、老师询问学生对“妒忌”的理解,学生准确地解释了这个词的含义。
4、老师让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再来说说对“妒忌”的理解。
5、老师让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并重读了“挺”和“很”两个词,带上对“妒忌”一词的理解齐读这一段。
6、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中的对话。
三、深入分析,理解“草船借箭”的含义:1、老师让学生思考“草船借箭”的含义,学生们积极回答。
2、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智慧和策略。
3、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故事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4、学生们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5、老师总结了学生们的讨论内容,强调了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四、课堂小结:1、老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老师强调了学生要注意课文中的多音字和生字词,并鼓励学生多读多练,提高阅读能力。
3、老师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老师祝愿学生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师: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时,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生简明扼要地讲述)三、切入中心,领悟“神妙”:一)抓住中心句,理解体会:1、师:请读出全文的中心句:“XXX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谁能解释一下“长叹”的意思?(生解释并表达自己的理解)2、师:请解释一下“神机妙算”的意思,然后围绕这个词提出问题。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范文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大家一起说,学哪一课?生:《草船借箭》(教师板书课题) 师:谁知道这个“箭”是什么样子?生:前边是一个三角形的铁头,中间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毛。
师:大家再看这个“剑”,(板书“剑”字)和“箭”一样不一样?生:不一样。
这种剑后面是一个把儿,前边有剑刃子是一种短兵器。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中有一个词非常重要,谁注意到了?生:他说的“短兵器”很重要。
师:对不对?(生齐:对)是的,战场上短兵相接时,用的是这个“剑”,有手把,双面刃;这个“箭”是远战时用的,所以文中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知道了吧?生:(齐)知道了。
师:我再提一个问题,谁知道“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生: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的时候。
师;三国,都有哪三个国?生:有东吴、西蜀,还有一个魏国。
师:你知道东吴由谁统治吗?生:孙权。
师:西蜀呢?生:刘备。
师:那么魏国呢?生:魏国,原来是曹操保着汉献帝,后来曹丕篡位,他当了魏国的皇帝。
师: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里,曹家还没有人当皇帝,但是魏国的大权实际上在曹操的手里。
对不对?生:对。
师:大家结合预习想一想,“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生:讲了周瑜、诸葛亮,还有鲁肃和曹操。
(教师板书这四个人名)师:刚才在讲三国的情况时,曹操提到了。
现在我要问,诸葛亮是谁,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生:诸葛亮是西蜀刘备的军师。
师:也是丞相,对不对?好像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周瑜呢?哪国的?干什么的?生:他是东吴的都督。
师:什么是都督?生:就是统帅三军的元帅。
师:对,相当于现代的总司令或国防部长什么的。
鲁肃呢?生:鲁肃是东吴的一个将领。
师:对,东吴的一个大臣。
我再问一个问题,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情把这些人联系起来的?一个一个说,诸葛亮和周瑜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生:周瑜很妒忌诸葛亮,想用十万支箭来为难他,可是诸葛亮答应了。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教学案例)早读1.全班齐读2.请学生起立读(指导读词语内部不能停顿)通过人物角色的演绎调动气氛,如评价学生,像这样一表人才的将军,像这样的巾帼英雄。
起立读全班再读。
3.听写,写句子,今天的句子要注意写标点符号。
(昨天有突击听写今天的词语,是为了让学生引起警觉)、第一课时一、导入(一)读一读单元导语(二)读古典名著的方法:1.古典名著多为章回体小说,阅读目录能帮我们大致了解故事内容。
2.读的时候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的意思。
3.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不用反复琢磨,可以跳过。
4.查阅资料,观看影剧可以增加阅读的兴趣。
(三)写读后感的方法1.为什么要读这本书2.简单介绍一下文章和书的内容,可以重点介绍你印象深刻的部分。
3.联系生活,写出自己的感想。
比如收获是什么,读了有什么用?或者给自己怎样的启发。
(四)《三国演义》其书简介(大概p p t三行内容,不宜过多)师:打开书我们会发现很多章,一起读一读(随便抽一两回),猜一猜会发生什么故事。
师:本课选自第46回,一起读一读“用奇谋孔明……”师:这样的目录前后对称,朗朗上口;并且总结了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默读课文,用笔勾画,批注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按照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师评:想一想昨天学习的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想想谁是主人公。
(昨天学的梅花魂,外祖父是主人公)【P P T“草船借箭”以——为线索,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起因是——。
经过是——,结果是——。
】师评:借助老师的答案修改自己的内容,不要完全抄老师的,要有自己的思考。
师:请同学起立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现在我们已经拿出了关键环节的重要人物。
(边说黑板上边板书了周瑜、鲁肃、诸葛亮)三、分角色朗读,感悟人物形象(一)诸葛亮和周瑜师:现在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聪明,神机妙算师:现在回到第二自然段,角色扮演阅读。
(读完后)师:这个作者写得极差,全篇都在“说、说、说”那我们如何知道诸葛亮当时的状态呢,现在你们已经读了诸葛亮,请你们把提示语补充出来,写出他们说话时候的状态、表情、神色等。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5 草船借箭》(部编版)一、教学背景分析《草船借箭》是中国古代著名战争策略故事之一,讲述了诸葛亮借东风之力,瞒天过海,化解危机的故事。
本文档以五年级下册部编版《草船借箭》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教学实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古代典故,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能够简单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2.理解诸葛亮的智慧和策略,明白瞒天过海的奥秘;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模仿《草船借箭》中的智谋;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准备1.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草船借箭》故事内容;2.教学课件和PPT,包含《草船借箭》故事相关图片和视频;3.黑板和彩色白板笔,用于教学板书和学生练习用;4.小组活动教学准备,包括小组分组名单和任务分配表。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在上课开始前,老师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故事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节:故事讲解1.通过讲述《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让学生逐步认识诸葛亮的智谋和策略;2.结合课件图片和PPT,帮助学生理解《草船借箭》中的重要场景和人物。
第三节:知识点讲解1.解释诸葛亮瞒天过海的策略和智慧,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秘;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他们面临和诸葛亮同样的困境,他们会如何解决?第四节:小组活动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模仿《草船借箭》的智谋;2.每组完成一项任务,例如通过合作解决难题,展示团队力量。
第五节:课堂讨论1.鼓励学生分享小组活动的经历和心得,互相学习和交流;2.引导学生总结合作中的成功经验,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教学实录《5 草船借箭》,学生不仅了解了古代典故的智慧和策略,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解决各种难题和挑战。
以上是本文档对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草船借箭》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对教师们在教学中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课堂教学实录草船借箭》课堂教学实录第一课时老师:(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XXX上惯看XXX春风……)引入课题。
介绍作者,生字教学)老师:P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
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碰到读不通的句子多念几遍。
读完以后,老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明白吗?老师:四个人物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你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学生:我认为XXX排第一位、XXX排第二、XXX排在第三、XXX第四。
老师多提问几个同学,从不同答案中肯定XXX排第一)老师:从谋略和伶俐的角度,每位同砚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是吧?尽管答案不同,五种答案,但同砚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学生:(齐答)XXX排第一。
老师:对,XXX排第一,XXX是最聪明的,是吧?这是同砚们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获得的共鸣。
课件出示:P非常好,那么这篇课文写XXX很多地方,现在老师请你们再仔仔细细读一遍,你觉得这篇课文当中写XXX的谋略和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来,然后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读出精彩来,明白吗?学生:我觉得七和八自然段中写XXX的谋略和智慧最精彩。
老师:你先把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咱们注意听。
(生读)老师:读得不错。
这两段话如果多去读几遍,那可能对你帮助就更大。
谁也觉得这个地方写XXX写得最精彩。
我再叫一个同学读一遍。
课件出示:P这时候候大雾漫天……天亮了就回去。
”师引导学生读,师生范读,抓住“XXX吃惊地说:‘如果XXX出来如何办?’”这句话的“吃惊”以及“XXX笑着说:‘雾这样大,XXX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喝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8篇《草船借箭》教学实录8篇教学实录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通过记录教学过程和细节,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和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教师可以总结和分享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草船借箭》教学实录,希望你喜欢。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精选篇1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胆量和智慧,挑战自我。
【教学重难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幻灯。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复习1、齐读课题。
2、提问:⑴ 主要人物是谁?跟诸葛亮有关系的几个人物是谁?⑵ 这篇文章讲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样?回来时如何?⑶ 借箭时,船怎样受箭?⑷ 课文中用了一个成语非常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板书:神机妙算)二、新授1、老师就这些内容(幻灯中提示的课文借箭的因素)让同学们会去思考。
为什么诸葛亮能够神机妙算?你怎样看诸葛亮这个人,老师让同学们感悟诸葛亮其人,准备了吗?2、提出要求:同学们,可以谈上几句,也可以谈上一段,还可以谈上一篇,听到别的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随时补充,发表自己个人见解。
3、浏览课文,整理思路、内容,准备汇报:4、学生汇报,教师适当予以引导,补充,点拨并板书,随即进行朗读训练:⑴ 诸葛亮和鲁肃笑着说的话。
⑵ 周瑜与诸葛亮,鲁肃与诸葛亮之间的对话。
⑶ 教师引导学生从善知人,知天文,懂地理,巧筹划四方面去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
5、学完课文,你还有哪些发现和见解?6、小结:诸葛亮靠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在谈笑风生中,轻松获得十万支箭。
又不至于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
【板书设计】草船借箭知天文神机妙算晓地理能力+自信=成功善之人巧筹划【课后作业】1、必作:自述课文或编课本剧。
2、选作:写一写《小议妒忌》。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精选篇7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精选15篇)《草船借箭》篇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
课文写谁借箭?生:诸葛亮借箭。
师:诸葛亮跟谁借箭?生:诸葛亮跟曹操借箭。
师:借多少?生:借10万支。
师:他用什么方式借箭?生:利用草船借箭。
师:结果呢?生:大获全胜。
师:谁能把以上的答案连起来说说?生: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10万支箭,获得成功。
生:诸葛亮成功地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10万支箭。
师:我还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板书:为何借?生:老师,我认为不是诸葛亮要借箭,而是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师:噢?你说是周瑜要陷害诸葛亮?有根据吗?大家议一议。
(小组讨论一分钟。
)生:有。
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可是给诸葛亮的造箭期限长达10天,这与军情紧急自相矛盾。
由此可见,让诸葛亮造箭并不是周瑜的真实目的。
生: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师:这番话的确使周瑜的害人之心暴露无遗。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生:应该读出阴险的语气。
生:周瑜自以为诸葛亮在劫难逃,因此要读出得意的语气。
师:(抽读、范读、齐读)我明白了。
周瑜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支箭,不是他的目的,而是──生:而是陷害诸葛亮的借口。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生: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师:(板书“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曾质问苍天:既生瑜,何生亮啊!“妒忌”是什意思?生:老师,我查过词典,妒忌的意思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师:这是背词典里的解释。
能说说在句子中的意思吗?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本事比周瑜大,周瑜心里怨恨他。
师:造箭是假,害人是真。
可是,聪明能干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自投罗网?生:周瑜说“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没有退路了。
师:明明是火坑啊,诸葛亮就敢往里边跳?生:因为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5《草船借箭》市级公开课课堂实录(第二课时)(五下)部编版五年级下册5.草船借箭(第二课时课堂实录)设计说明《草船借箭》一课主要以XXX的借箭过程为主线,刻画了XXX神机妙算的人物形象,以及心胸狭窄的XXX、忠厚老实的XXX、生性多疑的XXX等多个人物形象。
本节课以感受人物形象为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的自主研究为主,通过细读,采用联系上下文的研究方法,以读带讲来丰富每个人物形象。
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名牌争夺赛、角色体验朗读等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从中体会到小说在人物刻画形象及故事前后照应写法上所具有的特色。
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体会XXX的神机妙算,感受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联系上下文、以读代讲教学过程:师:听说我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研究的高手,下面老师一起来和你们过过招: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1:读词语1、齐读词语嫉妒、延迟、私自、支援、幔子、水寨、擂鼓、呐喊、都督师:不错,看来上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
不过有个地方需提醒一下,“都督”的督字在这里读轻声,都督相当于总兵的职位。
生1:再读。
生:全班齐读。
师:请一个同学来简单地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生:XXX嫉妒XXX的才干,让XXX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
XXX斗智斗勇,利用草船借箭,三天内就完成了任务,挫败了XXX的诡计。
师:同学们,如果说要把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拍成电视剧,你们感觉,这里面的主角是谁?为什么?生:课文就是围线他来写的,文中语言描述的最多的就是他。
师:副角有一些谁?生:XXX、XXX、XXX师:谁的角色更重要一些?生1:我觉得XXX的角色更重要,因为有了XXX的妒忌心才会发生后面的故事。
生2:我觉得XXX的角色更重要,因为有了XXX的帮助借船,XXX的计谋才能实行。
生3:我感觉应当是XXX的角色更紧张,因为只要他射箭了,XXX的任务才干完成。
五下《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
课文写谁借箭? 生:诸葛亮借箭。
师:诸葛亮跟谁借箭?
生:诸葛亮跟曹操借箭。
师:借多少?
生:借10 万支。
师:他用什么方式借箭? 生:利用草船借箭。
师:结果呢?
生:大获全胜。
师:谁能把以上的答案连起来说说? 生: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
操借10 万支箭,获得成功。
生:诸葛亮成功地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10 万支箭。
师:我还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
板书:
为何借? 生:老师,我认为不是诸葛亮要借箭,而是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师:噢?你说是周瑜要陷害诸葛亮?有根据吗?大家议一议。
(小组讨论一分钟。
)生:有。
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
战”,可是给诸葛
亮的造箭期限长达10 天,这与军情紧急自相矛盾。
由此可见,让诸葛亮造箭并不是周瑜的真实目的。
生: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
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
师:这番话的确使周瑜的害人之心暴露无遗。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应该读出阴险的语气。
生:周瑜自以为诸葛亮在劫难逃,因此要读出得意的语气。
师:(抽读、范读、齐读)我明白了。
周瑜要诸葛亮10
天造好10万支箭,不是他的目的,而是-----
生:而是陷害诸葛亮的借口。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生: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师:(板书“妒忌”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曾质问苍天:既生瑜,何生亮啊! “妒忌”是什意思?
生:老师,我查过词典,妒忌的意思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师:这是背词典里的解释。
能说说在句子中的意思吗?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本事比周瑜大,周瑜心里怨恨他。
师:造箭是假,害人是真。
可是,聪明能干的诸葛亮为
什么还要自投罗网? 生:周瑜说“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没有退路了。
师:明明是火坑啊,诸葛亮就敢往里边跳? 生:因为诸葛亮已
经胸有成竹了。
师:新鲜! 你怎么知道呢? 生:如果诸葛亮没有把握,决不会主动把10 天降为3 天。
生: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就明确地告诉周瑜“第三天,就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可见他已经想到了利用草船借箭的办法。
师:有道理。
假如你是诸葛亮,读读他对周瑜的承诺。
生:(胸有成竹地读)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就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师:读得很自信。
假如你是诸葛亮,在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前可能会怎么想?
生:周瑜啊,周瑜,你怎么这么糊涂?大敌当前,你怎么不想办法对付敌人,倒把矛头对准了我?
生:10万支箭,要我10天造好?你这不是小瞧我诸葛亮吗?昨夜我夜观天象,三天后必有大雾。
既然你非跟我过不去,一不做,二不休,我就干脆让你输得心服口服。
师:好个诸葛亮! 掌声送给她! 周瑜步步紧逼,诸葛亮将计就计。
结果怎么样呢?
生:诸葛亮满载而归。
师:而周瑜----
生: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大屏幕显示此句文字课件并板书“神机妙算”。
)师:周瑜为什么长叹?
生: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而长叹。
生:因为自己再次败在诸葛
亮的手下而长叹。
师:“长叹”可以换个什么词语?
生:感叹。
师:还不能表达周瑜的心情。
生:哀叹。
师:行。
你认为周瑜会以怎样的语气说出这句话?
(抽3人读。
)师: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确令人信服。
在这个故事中,他又算到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反复研究,比比看,谁的答案更丰富。
(生一边读,一边分析研究。
)师:同学们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这样吧,我们先分组交流交流,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分组讨论。
)师:同学们的研究兴趣很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有的甚至发生了争论。
现在我也想听听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诸葛亮算到周瑜是在设计陷害自己。
师:对。
我们刚才研究过了。
生:他算到了鲁肃不会向周瑜告密。
生:他不但算到了鲁肃不会告密,还算到了鲁肃一定会帮自己准备借箭所需的船只、军士和草把子等。
师:(板书“算人)诸葛亮很了解鲁肃这个人。
生:诸葛亮还算到了周瑜一定看不出自己的计策。
生:曹操不仅不会出兵,而且一定会放箭,这也是诸葛亮事先估计到的。
师:诸葛亮称得上知人知面又知心。
再从其它角度想想,比如天气。
生:他算到了三天后一定有大雾。
师:(板书“算天”)如果他算到两天后就有大雾一一
生:周瑜问需要几天时,他就会说两天。
师:应该如此。
除了准确预测大雾,诸葛亮还预测到一一
生:船队返航时正好是顺风顺水而行。
师:顺水是算到的吗?
生:不是。
江水的流向是不需要算的自然现象。
师:那诸葛亮算到顺风重要吗?
生:我认为很重要,因为船是顺风顺水行驶,曹军即使
想追也追不上,才能确保借箭万无一失。
师:万无一失用得好! 其他同学还有新发现吗? 生:诸葛亮算到了二十条船、一千多个草把子就能就能装满10 万支箭。
(板书“算物”。
)生:草把子两面受箭,也是诸葛亮事先计划好的。
师:算天,算地,算人,算物。
诸葛亮果真是一一
齐:神机妙算!
师:就算周瑜这样足智多谋的人也不得不长叹一声。
谁是周瑜?长叹一声,我们听听。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他长叹一声了吗?应该怎么读? 生:唉!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周
瑜都叹服了,你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 生:诸葛亮真神人也!
师:有点《三国演义》的味道。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果真名不虚传! 生:诸葛亮善于观察天象,能够摸清人心,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师:看来,你们对《草船借箭》的研究是很有成效的。
我们还要研究一个问题:诸葛亮是借箭还是骗箭?(板书“能算借?”)你要寻求的答案不一定就在课文里,所以,我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研究研究。
行吗?
齐:行!
师:很好。
我等着欣赏你们的研究成果。
下课。